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的缺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 現(xiàn)狀 成因 培養(yǎng)策略

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溝通魅力,培養(yǎng)大學生自信、開放的心理素質(zhì),進而增強其對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易于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幫助,是其盡快融入社會,走向成功的通行證。相反,溝通能力差的大學生很容易被邊緣化。但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前沿陣地,有責任和義務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包含著表達能力、爭辯能力、傾聽能力和設計能力等,它關系著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品德,是個人素質(zhì)的重要體現(xiàn)。為此,高等院校就要未雨綢繆,重視大學生在校期間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溝通能力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溝通能力進行了探討[1]。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現(xiàn)狀及成因

現(xiàn)在不少新畢業(yè)的大學生溝通能力欠缺,有時寫個通知都寫不清楚,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十分清楚地表達出來,因而不愿意參與交流溝通,給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造成現(xiàn)代大學生出現(xiàn)人際交往和溝通不暢的原因如下。

1.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

為了應對中考、高考,學生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進入了緊張的應試狀態(tài),生活在幾乎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中,形成了一種理念和習慣:只要分數(shù)上去了,其他都不須顧及。沒有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溝通能力的訓練,造成一大批學生交往與溝通能力的缺失。進入大學新的環(huán)境后,有些同學不適應、不習慣,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有些學生還是只關心成績,忙于鉆研專業(yè)課和技術訓練。同學之間缺乏互相關心和交流,即使有溝通也是在很有限的條件下進行的,溝通能力的訓練明顯不足[2]。

2.家庭教育的影響

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兩種極端:一是對孩子極其寵愛,使孩子養(yǎng)成了一切以我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從而缺少寬容、謙讓和合作的精神;二是居高臨下,不能與孩子平等相處,使孩子處于思想壓抑的狀態(tài)。兩種教育方式使學生在大學集體生活中,要么只顧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只強調(diào)自己的感受;要么把話藏在心里,不去交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大學生,溝通能力欠缺是必然的[3]。

3.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當代大學校園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如請“”、考試作弊、學術成果剽竊、假文憑、假學歷等,使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形成了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部分大學生受學習、社交、工作、經(jīng)濟、家庭等方面壓力的影響,有強烈的失落感,甚至產(chǎn)生一些自卑、孤獨和嫉妒等心理問題。特別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效應影響下,部分大學生以個人利益為處世原則,看不起來自農(nóng)村和困難家庭的同學,巴結父母有權勢的同學,加劇了大學生之間的隔閡。

4.能力欠缺導致實踐上的偏差

由于校園交往的范圍窄,交往的對象相對單一,人際交往技巧的缺乏,使不少學生雖有交往的愿望,但缺乏交往的能力,導致實踐上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有些人因為一味追求真空似的友誼而時常感到“遭受打擊”;有些人又因為一味追求“有錢就好”的庸俗關系學而拋棄了朋友間最基本的因素――“真誠”;也有些人因為根本不重視人際交往而導致不會與人交往,只能孤獨地活在自我的狹小的天地里。

二、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培養(yǎng)的可行性和緊迫感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高速發(fā)展,溝通問題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國高等教育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專家論壇上呼吁教育界應該重視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他認為這是促進大學生素質(zhì)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上海交通大學就業(yè)指導部副主任張仁偉曾直言,現(xiàn)在企業(yè)招聘不應只強調(diào)應聘者的專業(yè)知識,較多的看重綜合素質(zhì),即所謂的“軟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等。在華南理工大學團委聯(lián)合企業(yè)共同舉辦的2009年度榜樣學子評選活動中,則特別加入了溝通能力的訓練。另外,麥可思2009年的就業(yè)藍皮書也肯定了此觀點,認為:本科畢業(yè)生亟需改進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和說服他人的能力等。

現(xiàn)代社會,成績的優(yōu)異不再是影響就業(yè)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的人才招聘機構更看重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實踐能力等。微軟在2008年的亞太區(qū)全球技術支持中心實習生招募會上明確表示,除硬技能要求外,微軟更關注“軟性技能”,要求應聘者工作有激情、溝通有技巧等,否則,即使技術再優(yōu)秀,微軟也會“一票否決”。而在同年6月舉行的“ACCA就業(yè)力大比拼”上海賽區(qū)決賽設置的“校企對話”環(huán)節(jié)中,多家知名企業(yè)(包括安永、畢馬威、BP、德勤、杜邦、高露潔、普華永道)的人力資源負責人不約而同地把溝通能力等“軟能力”放在第一位。但遺憾的是,專門為提高溝通能力的課程在全國各大學并未普遍開設,即使有溝通課程也僅是選修課而已,沒有作為必修課。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營造溝通的環(huán)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而環(huán)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在大學里可以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有目的地營造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關系氛圍,增加同學們的溝通交流機會,引導學生由想說話變?yōu)楦艺f話,渴望說話。

2.開設心理學和溝通教學課程

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設計可行的教學內(nèi)容,盡可能在大一第一個學期就開設此類課程,這可使大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融入集體生活中,在正直、平等、誠信、寬容的原則下愉快地渡過四年的大學生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堅實基礎。除此之外,也要加強心理學教育,使大學生克服溝通中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集體意識。

3.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應遵循行為學、心理學的規(guī)律,正確引導大學生在與人相處時嚴于律己,寬容待人,接受對方與自己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缺點,回味別人對自己的幫助,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從積極主動地與學生溝通開始,鼓勵并幫助學生鍛煉提高交往和溝通能力。

4.加強誠信教育

面對校園里和社會上誠信缺失的眾多現(xiàn)象,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誠信溝通環(huán)境。引導學生多看事物的正面,通過點滴小事,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責任和誠信意識,并在與學生的交往溝通中做到以誠相待、信守諾言。誠信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生活化、案例化,避免空洞的說教,要把誠信貫穿于對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之中,在長期的誠信教育熏染下,形成誠信的人格[4]。

5.建立交友平臺

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溝通的習慣是因為交友圈比較狹小,沒有找到“趣味相投”的聊友。鑒于網(wǎng)絡技術比較暢通,大學生較多地依戀網(wǎng)絡的特點,各高??梢越㈩愃朴贐BS之類的同校網(wǎng)絡平臺,每個同學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想法在那里討論和發(fā)表。由于同校,他們可能就會走出網(wǎng)絡,找到本人,深入了解,形成溝通的習慣之后,就會嘗試著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有目的地營造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交往氛圍[5-6]。

四、結語

當今社會,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與社會崗位數(shù)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大學生若想在就業(yè)大軍中脫穎而出,除了具備必需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外,還應具有較強的交往與溝通能力。因此,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就成為了一個合格大學畢業(yè)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未來職業(yè)生涯良性發(fā)展與成功的最基本條件和必備素質(zhì)。而開設溝通技巧與能力等相關課程則是加強在校大學生溝通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開設此類課程,以及教育者的引導,誠信教育和交友平臺等途徑,逐漸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這有利于調(diào)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意識,大幅度地提升其溝通能力和就業(y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長青.淺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培養(yǎng)[J].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報,2006,(18):12.

[2]張爾升.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教育探索[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6,(1):56.

[3]陳怡露,周斯翔.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促進學生素質(zhì)全面提高[J].科學時代,2007,11,(1):26.

[4]蘇潔.大學校園的誠信缺失及其解決對策[J].唐都學刊,2006,22,(5):46.

[5]麥可思(MyCOS)――中國大學生就業(yè)研究課題組撰寫,2009年就業(yè)藍皮書《中國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報告(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

[6]曹威麟,段曉群,郭江平.心理契約對高校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7,(4).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生死觀教育 生命觀教育 信仰教育 

作為生命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大學生生死觀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生死觀涉及人生諸多問題的根本,其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根據(jù)自身對生命觀和死亡觀的理解,將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內(nèi)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為內(nèi)容的生命觀教育,以死亡教育為基礎的信仰教育,以責任感為準繩的事業(yè)觀教育,以幸福感為支撐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態(tài)度為導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為主導的生命觀教育 

所謂生死觀教育,是指以對死亡之自然性與人文性的雙重認識為基礎,提升對生命本質(zhì)及其多重性的理解,從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豐富生命、完善生命,進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質(zhì),獲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個生命教育的關鍵與核心。而進行以生命三重性為主導的生命觀教育則是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基點。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與動物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緣性生理生命(肉體生命)、人際性社會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兩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質(zhì),也是人文生命的內(nèi)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們必須充分尊重我們的生理生命,同時,更要重視以人際性社會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論同樣認為人的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屬性,特別強調(diào)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的生命觀應該是對生理生命、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認識,幫助大學生建構起科學的生命觀念,努力創(chuàng)造人的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礎上探尋生命價值、人生依據(jù)、人生意義,才能達到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為基礎的信仰教育 

所謂信仰教育,是指通過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教育灌輸.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tài)度的教育行為。信仰教育,應該成為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重點。眾所周知,無論哲學、宗教或其他科學中的人生觀之信仰,無不是圍繞著死亡問題展開的。信仰建構起人的意義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學生反思生死問題和一切人生行為的終極指南,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當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首先,信仰缺失表現(xiàn)在人的內(nèi)心沒有敬畏、神圣的東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比藳]有恐懼,也沒有追求,就是沒有信仰的表現(xiàn)。當代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時代的影響,出現(xiàn)信仰缺失的問題。其次,信仰缺失表現(xiàn)在對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過對死亡的理解來確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義世界只有借助對死亡的理解才能獲得。別爾嘉耶夫說:“如果在我們的世界里沒有死亡,那么生命就會喪失意義。因為,意義與終點相關?!敝袊寮椅幕瘜Α安恍唷钡淖非?,佛教企圖對死后世界的超脫,西方文化對“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圖通過對死亡的理解來確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為的根據(jù)。最后,信仰缺失表現(xiàn)在文化傳統(tǒng)的失落上。文化傳統(tǒng)是信仰之根。一個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義,找到終極意義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國文化中,無論儒、釋、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為建構人的信仰和意義的世界提供某種價值追求的參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遙游”的道家文化;主張出世的同時也要在現(xiàn)世中積極修行的禪宗文化,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對中國人而言,脫離了這些文化傳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信仰的失落。當然,判斷一個人有沒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義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沒有終極關懷和終極訴求,表現(xiàn)在為人處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顆真誠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為基礎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時代導向,幫助人們了解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生死智慧,從而建立起正確的生死觀,并使其成為其內(nèi)心真誠體認和敬畏的行為準則。 

三、以責任感為準繩的事業(yè)觀教育 

事業(yè)與職業(yè)是不同的。職業(yè)的目的是謀生,是為了獲得報酬而工作,因此無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業(yè)則不同,它往往是一個寄托人情感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相當熱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業(yè)與職業(yè)雖然有較大區(qū)別,但若處理得當,也是可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對于大學生而言,在現(xiàn)代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加劇的情況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矫妫芏嗄贻p人積極支教、支邊的熱情,令人感動;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無人問津,更有很多大學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還是居無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業(yè)依靠父母生活。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錯誤的思想認識。有的人認為只有符合自己興趣或者是滿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墒聦嵣?,他們恰恰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工作更換中虛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說過,人活著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為生存而奮斗為他人而活著;第二種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第三種是造福社會。經(jīng)常更換工作既沒有達到生存滿足之必需,更談不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上100名各個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其中61名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并不是他們內(nèi)心最喜歡做的,或者說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因為責任感的支撐而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成績。因此,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而責任感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的生死觀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只有當大學生意識到職業(yè)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徑,我必須對它負責,才能夠做到為此無悔地付出。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提倡通過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會有“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愿望。這說明,因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們千方百計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點什么,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對事業(yè)或?qū)W業(yè)的追求,而不僅僅停留在把工作作為謀生手段的層次上,而這正是人們實現(xiàn)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為支撐的情感教育 

愛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愛與寬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為很多發(fā)達國家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èi)容。認為,人的意識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統(tǒng)一,而情感主要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大學生都渴望愛與被愛,尤其對愛情更為敏感。針對大學生這種特殊的現(xiàn)實情況,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內(nèi)容應涉及如何處理好和父母、親人、朋友、同學、異性等之間的人際關系,怎樣表達愛和怎樣尊重愛等。雖然大部分大學生都能夠理解父母的艱辛,珍惜友情的可貴,尊重愛情的謹慎與崇高,但在現(xiàn)實中游戲人生、認為越無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 

江西師范大學鄭曉江教授把戀愛分為兩種:立足生活的戀愛和立足生命的戀愛。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與當下的快樂,所以會“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jīng)擁有”。后者則是追求一種靈魂(這里的靈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靈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與共的人生伴侶為目的,所以會認真對待。大學生應該從生活感覺之“性”提升為生命安頓之“情”;有了生命安頓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覺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夠獲得健康的愛情生活。0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觀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對生命進行全方位認識,對死亡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情感的可貴。在教育過程中,既要讓他們理解良好人際關系的可貴,并上升到社會性人際生命的高度來對待;更要讓他們意識到被愛是幸福的,付出愛更是幸福的;意識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獲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以人生態(tài)度為導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卻常常遭遇失敗。甚至可以說,失敗是人生的常態(tài),成功反倒是非常態(tài)的。我們的一生中要面對學業(yè)的失敗、事業(yè)的失敗、情感的失敗等挫折,當代大學生則更是如此。因為,在大學階段,人生的各種事務還未定型,學生的人生觀和處世方法還有待提高,加上在應試教育階段中形成的依賴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應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也時有發(fā)生。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以人生態(tài)度為導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學生在正確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礎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顆飽含熱情、充滿生機的心靈;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組成部分,同樣失敗與挫折也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回避,只能積極去應對;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終點和死亡面前,激勵自己積極從容應對人生的磨難;指導他們正確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當然,并不是說應該過“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則又將走向?qū)ι斫獾牧硪粋€極端。我們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確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們無理由排斥物質(zhì)的享受、工作的輕松舒適、無壓力等愉悅之事,更不是要主動去尋找失敗與挫折。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死教育;生命;死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6-0032-02

人的一生仿佛一場旅途,日日行進中,常常忘記了生與死這兩個路標。偶然間由于親友的離去或是災難的發(fā)生,讓人們不得不被迫重拾生死的話題,然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如何更好地生和死,皆為一般知識所不及。面對物質(zhì)化的社會、無常的生命,當代中國大學生出現(xiàn)了生命困頓,主要表現(xiàn)在生命價值的缺失與生活意義的迷惘上?,F(xiàn)行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往往被當作知識灌輸?shù)膶ο?,卻并未被視為身心都要獲得成長的“生命體”,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雖能解復雜的數(shù)學題目,卻難以理解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生和死是生命歷程中自然的一環(huán),換言之,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須對死亡忌諱甚至避而不談。生死教育就是通過對生和死的探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坦然面對生死并找尋生命的意義。在生死教育匱乏的今天,以生死教育為切入點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

一、喚醒大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需要

近些年來,從馬加爵到藥家鑫,從殺人到自殺,大學生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復旦大學女教師于娟的早逝及對生命的體驗都在警醒人們不要忽視死亡,不要漠視生命。

生命是最基本的載體。人生的恩愛情仇、人生的理想抱負、人生的幸福苦痛都需要生命這個最基本的載體。而生命無論對于哪個人都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這逝者如斯夫的時空之流,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不可復制的生命之旅,沒有人可以重新來過。面對遺憾的生命的選擇,人們只能留下“人生自是長恨水長東”的唏噓淚水。一旦失去了它,沒有人能再活過來,沒有人能活第二次。這里的生命不僅指自己的生命,也包括他人的生命;不僅指人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的其他生命。

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貴的價值。但一個活著的人的生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金錢還是權力,是名聲還是地位?面對死亡,人到底應該怎樣活?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耗盡畢生心血、用盡一切手段去追求權力、地位、金錢、名聲等等,甚至把這些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痘茨贤鯐钒堰@方面的思想概括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莊子也一再強調(diào)要“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相反的情形則是“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在莊子看來,生命與物欲是對立的,被物欲控制住的人是與生命的本性背道而馳的,因而是顛倒的人。我們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個功利的世界上,人人必須為生存而奮斗,這一點決定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忽視的必然性。但這些是不是真正生命所需要的?得到這些后真可以沒有遺憾地面對死亡嗎?人是自然界的一員,被自然界賦予了欲望和需求,正是由于這些欲望與需求社會才會前進,科技才會發(fā)展,作為擁有了生命的人,當然有權享受自然界賦予人類的一切。但是,正如周國平所言,生命欲望和物欲是兩回事。生命的欲望不僅在于物質(zhì)的滿足,更有安全、健康,特別是情感等需求,而物欲傾覆下的情感追求在今天尤為重要。

孔子說“未知死,焉知生”,我們也會有同樣感觸,那就是在看到有人生命消逝的時候,總是感觸良多,生發(fā)出對“生活”、“生命”的感慨和重新認識。這種認識和感觸,是正面的勸導和講授所難以實現(xiàn)的。而現(xiàn)在大學生中常見的感覺生活無聊、肆意地揮霍生命等現(xiàn)象,也正表明著“生死教育”缺失。死亡是可怕的,但死亡教育不僅不可怕,而且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需求和教育價值。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死亡教育也就應該得到正視,得到重視。通過生死教育,學生將學會思考生命,珍惜生活,承擔其生命賦予每個人的責任義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使個體接受、認同政治理論和道德規(guī)范,力求使外在于人的各種準則、規(guī)則內(nèi)化為個體的一種需求。生死教育對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氣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當代教育應該注重和關注的是怎樣使人更好適應“生活”,提升生活品質(zhì)。由于社會競爭加劇、就業(yè)困難,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偏重專業(yè)技能傳授,而缺失對受教育者的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生死教育通過探討死亡甚至體驗死亡的方式激發(fā)大學生注重生命價值,重塑生命意義。

生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大學生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xiàn)象,幫助他們坦然面對死亡;促使大學生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幫助大學生勇敢地正視生老病死問題,加深大學生對死亡的深刻認識,并將這種認識轉化為珍惜生命、珍愛健康的強大動力,進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質(zhì)量;生死教育無疑對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生命是頑強的、倔強的,可以在堅硬的石頭上綻放生命花朵,而與此同時生命又是脆弱、無助的:疾病、車禍、自然災害會須臾奪取鮮活的生命,此事古難全。當死亡悄然而至時,能否有正確的、積極的心態(tài)?能否為了生命未完成的、未盡到的責任和義務與死神進行殊死的搏斗?即使面對別人的死亡,我們也不會無動于衷,生命中愛的情感會被激發(fā),除了對死難者的哀思、同情甚至幫助,我們還會反思自己的生命,什么是生命中被忽視而又不能舍棄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生死教育為契機,以生死教育引發(fā)的情感感召學生對家、國感恩,喚醒學生對父母的愛、對親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社會的愛,引導學生最終接受、認同外在的準則與規(guī)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谇楦谢A上引導學生對理性理論的接受和認同比單純理論說教更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

三、應對國人(大學生)精神困境的需要

中國實用理性的精神使我們從來都不會忽視腳下的事情,由于信仰缺乏、有一段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否定、社會經(jīng)濟的轉型,我們今天看到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越來越多??梢哉f我們社會現(xiàn)在最缺乏的已經(jīng)不是物質(zhì),而是道德、文化和傳統(tǒng)的重構與弘揚,是人之為人的責任與義務觀念確立。20世紀80年代后,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中,人們開始強調(diào)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伴隨經(jīng)濟體制轉型而來的是文化視野的開拓、網(wǎng)絡社會信息的爆炸,傳統(tǒng)文化逐漸消亡、被人們遺忘。傳統(tǒng)文化被丟棄后,道德滑坡日益顯現(xiàn),在傳統(tǒng)社會被視為舉手之勞的善舉在今天竟變成一種奢望:比如摔倒老人要不要扶的討論,比如路過受傷的小悅悅卻不施以援手的18個冷漠的路人……在市場經(jīng)濟這雙無形的手的調(diào)控下,毒膠囊、毒酸奶讓人們流著淚自娛著“2012皮鞋很忙”……當國人發(fā)出“中國,請慢些走,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等一等你的人民”的呼吁時,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的重建于今天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傳統(tǒng)文化在一段時期被割裂;中國化的道路仍然很艱巨、正在進行;完全以經(jīng)濟為主導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那么,在今天,什么可以擔此重任,成為中國人新的精神支柱呢?在此背景下,感性、情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給予人們新的啟示。李澤厚的思想頗具代表性,如其所描述:“‘不知何事縈懷抱,醉也無聊,睡也無聊?!绱伺既蝗松?,如此孤獨命運,怎能不‘煩’、‘畏’?但與其去重建‘性’、‘理’、‘天’、‘Being’、‘上帝’、‘五行’等等‘道體’來管轄、統(tǒng)治、皈依、歸宿,又何不就皈依歸宿在這‘情’、這‘樂’、這‘超時間’、這‘天人交會’,總之這‘故園情意’中呢?”[2]

生死教育實際是一種情感教育,以生特別是死為切入點喚醒高校學生的情感進而升華為道德情感的一種教育方式。情感具有個性解放、情感自由,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特性,并超越時空的局限,更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對死的恐懼進而引發(fā)的對生的珍惜的情感嵌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在《與梁燕城的對談》一文中,當李澤厚被梁燕城問及最后的信念時,李澤厚回答曰“是情感”。他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情感,包括人與上帝的關系,最后還是一種情感問題。”[1]這種觀點可能有所偏頗,但其對于今天思想道德教育亦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今天社會轉型期間,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傳統(tǒng)美德正在被一部分人遺忘;家庭、學校和社會相關方面的教育也不完善??梢哉f我們社會現(xiàn)在最缺乏的已經(jīng)不是物質(zhì),而是道德、文化和傳統(tǒng)的重構與弘揚。生死教育則可以促進道德、文化和傳統(tǒng)的重構與弘揚。生死教育針對的是科技發(fā)達、物質(zhì)富裕時代“人生觀的虛淺與道德的沉淪”的一味精神良藥和情感的寄托。人們對于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我關系、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以及生死問題,常無法真正了解,而衍生出許多不尊重他人生命與自我傷害的事件。生死教育的推廣雖因自殺、殺人而始,但其最終目標卻并非偏重于“自殺防治”的主題,而是以匡正社會風氣、提升全民生活品質(zhì)與社會價值重建為目標。

參考文獻: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4篇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zhì)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

從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zhì)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為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fā)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fā)展。”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部分青少年物質(zhì)追求的迷失、社會道德的衰落、身心發(fā)展的齟齬、有限歲月的虛度,加之自殺行為得不償失頻繁發(fā)生,推行青少年生命教育變得刻不容緩:

1、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提升整體素質(zhì)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質(zhì)量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大力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zhì)量,激發(fā)他們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奮發(fā)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將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融鑄在青少年的精神中,培養(yǎng)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的國際競爭意識,增強他們在國際化開放性環(huán)境中的應對能力。

2、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的迫切要求。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現(xiàn)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廣大青少年獲取信息、開闊視野、培養(yǎng)技能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青少年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園傷害、意外事故等威脅青少年人身安全的各種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養(yǎng)青少年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3、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F(xiàn)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環(huán)境的紛繁復雜,使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明顯提前,極易產(chǎn)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fā)展的不平衡現(xiàn)象。長期以來,由于生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時指導,對無法預料且時有發(fā)生的隱性傷害往往難于應對,導致一些青少年產(chǎn)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xiàn)象。因此,需要積極引導青少年科學理解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確認識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的意義。

4、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和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現(xiàn)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使家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家庭教育還存在和青少年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不了解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忽視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孩子或者期望值過高,或者漠不關心,或者過分包攬,或者放任自流,加劇了部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如厭學、離家出走、自殺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導家庭開展科學、正確的生命教育。

5、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學?,F(xiàn)有課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比較單一,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針對性、指導性尚不明確;對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導;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對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發(fā)展的理解和指導存在觀念上的誤區(qū);對校內(nèi)外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缺乏系統(tǒng)有機的整合。因此,應加快教育改革,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教育,引導青少年善待生命,幫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

主要有四個目標:讓青少年體會生命的無常,珍惜自己,關懷別人;讓青少年闡揚生命的光輝,樂于助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讓青少年了解生命的意義,感恩惜福,愛護大自然;讓青少年珍惜生命的價值,樂觀進取,正確人生觀。

從生命教育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xiàn)實開始的,是作為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權宜之計被提出來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僅僅是生物的軀體,自然的生命僅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zhì)載體,真正讓人和動物區(qū)別開的是人類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們在考察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時就要從多個層次入手,不但要輸入“珍愛生命”基礎觀念,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理解生命的意義、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的生命形態(tài)和特征的本質(zhì)要求。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手段

(一)從生命教育缺失面著手

2009年3月底,上海殯葬行業(yè)舉辦了首次高校畢業(yè)生專場招聘會,應聘的大青少年絡繹不絕,418個殯葬崗位吸引了5000名大青少年到現(xiàn)場咨詢,并收到簡歷3220份,其中龍華殯儀館不到1小時就收到百多份簡歷,反響大大超出主辦方預期。問這些青少年為什么來應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今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就業(yè)形勢嚴峻,想先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再慢慢尋找專業(yè)對口的工作。還有很多求職者強調(diào),這一行業(yè)福利待遇好,比較穩(wěn)定。很少有人真正認識到殯葬業(yè)的社會意義而真正有意投身這項工作,這些小小的招聘細節(jié)就折射出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些應屆大學生是否做好了從業(yè)的心理準備?以目前普通大學生的觀念、心理承受力而言,他們從事殯葬業(yè)工作無疑會面臨巨大挑戰(zhàn)。這其實提出了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課題。當前中國社會,生命教育普遍缺失。談到“死亡”,一般人仍然無法坦然面對,覺得“不吉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避諱這一話題,更堅決地將其拒之于兒童教育之外,生怕對兒童心理產(chǎn)生陰影。然而,只有從死亡出發(fā),才能正確理解生命、安頓生命,才能表達生命教育最明確的內(nèi)涵。

很多藝術作品是以死亡為主題的,我們完全可以把生命教育與藝術欣賞、審美教育、素質(zhì)教育結合起來。比如西方宗教音樂中的彌撒曲、安魂曲等,都很美妙動人。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提升了對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就像片中所說的,“逝去的,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個旅程”。入殮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è),是在逝者將進入最后居所之前,為他們整理妝容的人,是“讓已經(jīng)冰冷的人重新煥發(fā)生機,給他(她)永恒美麗”的人。影片中的入殮師,面對逝者的遺體,用極盡溫情又富于條理的手法,為安靜地躺在榻榻米上的“熟睡者”,擦拭身體,更衣,化妝,還原逝者生前讓人熟悉的容貌。那種認真、關切,感動著在一旁注視的家人,也深深打動了我們。它消解了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促使我們思考生命逝去的意義,提醒我們:人生的最后一次旅程,不僅對于逝者,而且對逝者身邊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成為入殮師親身體驗過一切之后,才真正對生命有所感悟。

(二)用校園教育普及

近年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生命教育也被引入中小學校園并逐漸在社會普及。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就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生命存在的價值,包括理解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認識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作為生命教育最明確的內(nèi)涵,在不少國家是一門課程,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教育界人士和民間團體,早已開始重視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美國是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紀年代興起。最初是在大學中開設相關課程,后來逐漸由大學擴展到中小學,由學校進入社會。目前,已成立了多種相關的學術機構,各種普及性書籍、期刊、音像制品也大量發(fā)行。美國兒童教育工作者認為,實際上,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這個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一般會直截了當、簡單明了地回答,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案。此外,他們也較少借用神話或宗教中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說法來對死亡進行解釋——因為如果孩子長大后不相信這些,那就會更加無所適從。美國的一些小學還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由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擔當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場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除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等許多國家的大中小學也都開設了“死亡教育”課,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通過參觀殯儀館、為臨終病人送祝福等活動,讓青少年直面死亡,消除對死亡的可怕印象。這些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借專題教育升華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禁毒和預防愛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要從青少年的興趣、經(jīng)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fā),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nèi)容整合起來,形成校本課程。要注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進行人與自然、人與家庭的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以及自我保護等內(nèi)容。

還可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專題教育。清明時節(jié),人們習慣上要焚香祭奠,掃墓踏青,向先人表示尊敬,對逝去的生命表達深切而綿綿不斷的思念。出于遵從社會習俗、弘揚傳統(tǒng)文化等原因,清明節(jié)已被設為國家法定假日。但除了發(fā)掘這一習俗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之外,清明節(jié)也應該成為我們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時機:利用祭掃的習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們關注“生死”這一人生根本問題,并由此提升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四)拓寬教育陣地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密切的配合,共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陣地。圍繞青少年身邊問題,讓青少年通過行動研究來解決,提高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動,拓展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自然博物館、大自然和農(nóng)村勞動中,讓青少年感受自然生態(tài)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與人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了解,引導青少年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愿服務等形式,培養(yǎng)青少年在遇到突發(fā)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在了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礎上,組織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在場景式生命教育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價值。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5篇

學者們逐漸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應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隨之提出了一些對于生命教育的見解。學校也開始逐漸重視生命教育在課堂中的開展。從2004年上海開始制定并出臺《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時起,“生命教育”這一現(xiàn)代教育理念已進入我國中小學校園。目前,生命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大范圍地展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更是未經(jīng)展開,急需予以重視。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學校一般給予留守兒童的是文化知識方面的指導,家庭才是道德、安全等生命教育的主要引導者。在生命教育方面,家庭對青少年的成長起決定性的作用。父母應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以及營造家庭文化氛圍,影響子女的行為與價值觀,進而潛移默化地對子女進行有關生命方面的教育。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處于無能力自保的弱勢地位。他們在實際上已經(jīng)解體的家庭中成長,缺乏家長的正確引導,長期處于家庭教育的真空狀態(tài)。中小學的留守兒童教育,家庭、學校、社會缺一不可。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尚未建立完整的青少年社會教育環(huán)境,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家庭教育的缺失無法由社會來彌補。但是,在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意味著學校對兒童教育的責任加強。除了固有的知識教育外,學校還應代替家庭加強對學生生命方面的教育,彌補由于父母的缺失而造成的留守兒童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認識的誤區(qū)。不論是性別、年齡、地區(qū)分布等客觀因素,還是在諸如心理以及身體、生活水平、接受教育的狀況等主觀方面,留守兒童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為了彌補因留守兒童家庭不健全所造成的生命教育的缺失,學校在繼續(xù)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采取與留守兒童的自身需要、愿望相適應的措施,積極幫助他們認識生命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降低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針對因成長中家庭不健全和教育不足而帶來的生命意識缺失的現(xiàn)狀,農(nóng)村學校應采取多方措施來加以彌補,努力探索加強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學校應注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命理念的樹立和實踐指導。

首先,農(nóng)村中小學應注重留守兒童生命理念的樹立。應幫助他們樹立珍惜生命的理念,認識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實現(xiàn)其價值,應當理性面對死亡。認識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最寶貴的便是生命。只有將生命充分利用起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才不會虛度一生。其次,幫助他們樹立人生理想。理想信念是支撐一個人堅持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只有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人生才不會出現(xiàn)迷茫。當然,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樹立理想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需要學校用一些先進的事例來教育留守兒童,幫助他們樹立理想目標,教導留守兒童逐步實現(xiàn)制定的目標。再次,學校要做到統(tǒng)籌全局,豐富教育內(nèi)容。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農(nóng)村有很多天然的娛樂場所,在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帶來很多危險。因此,要加強對生存意識、生命責任、生命挫折、生命死亡等方面的教育,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其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努力創(chuàng)造更大的人生和社會價值。

三、學校應設立針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教育模式。

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來幫助留守兒童從本質(zhì)上正確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加強生命教育的效果。對于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來說,生活閱歷還是一張白紙,只能在別人的幫助下成長。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理論教育,用真實的事例引導他們,驅(qū)散孩子們心中的迷茫。農(nóng)村中小學應注重生命教育實踐,學??赏ㄟ^開展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來增強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危險場景的現(xiàn)場模擬等,讓農(nóng)村留守兒童更直觀地體驗生存感受。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們才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應當拓展生命教育的載體,學校應加強關于生命知識的教育,在多個學科中進行有關“生命教育”的滲透。重視和優(yōu)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注重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開展,將生命教育融入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當中,從而努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命教育環(huán)境。

四、將生命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結合。

健康的生命是學習的首要基礎。只有保證學生的生命安全,學校的教學活動才能正常開展。但是,一般的學校教育往往將傳統(tǒng)的文化知識教學放在首位,容易忽視學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地位遠遠低于其他學科。所以,學校應當加強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設置獨立于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培養(yǎng)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意識。眾所周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的首要職責。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占據(jù)整個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正規(guī)的課堂學習。學校應將生命教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將生命的意義滲透到留守兒童的內(nèi)心,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加強身心鍛煉。此外,既保證生命教育能夠作為獨立的版塊開展,又能保證生命教育未完全脫離科學教育,使學校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樣,生命教育的意義才能夠更加有效合理的得到實現(xiàn)。

五、通過情感教育加強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關愛。

家庭的不健全及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兒童未能接受正常的生命教育,生命意識淡薄。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大多數(shù)少年犯的犯罪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導致,他們從未有過正常的家庭體驗,所以不能夠設身處地的體會其他人的感受,道德觀念較差,家庭意識淡薄。學校在嘗試著對留守兒童進行生命教育時,要重視加強對留守兒童感情上的關懷和彌補。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是天真、脆弱且需要依靠的,面對長期家庭缺失和社會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學??梢試L試實行教育家庭化。通過親情教育、溫暖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情感教育模式,將對留守兒童的情感關懷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讓他們感受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一個溫暖的“家”。

六、加強對教師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進修。

很多教師從未接觸過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對生命教育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教師是教育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是與學生近距離接觸之人,是學生最為信賴之人。教師只有將知識完全理解透徹,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準確的認識生命的意義。但是,一些教師的師德水平低下,對學生打罵、侮辱。教師在自身素質(zhì)水平低下的條件下,難以勝任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任務。要想順利的開展生命教育,學校還應重視對教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加強對教師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訓,從各個環(huán)節(jié)確保生命教育的實現(xiàn)。

七、結語

策勒县| 洛川县| 太保市| 双鸭山市| 铁岭县| 榆社县| 吕梁市| 泗水县| 双江| 三穗县| 中阳县| 辽阳市| 南投县| 仙游县| 正宁县| 邵阳市| 黄浦区| 华安县| 柳林县| 来宾市| 来安县| 西平县| 贺兰县| 马边| 宜宾县| 大悟县| 霍山县| 福安市| 麻栗坡县| 隆子县| 金秀| 阿图什市| 徐汇区| 定州市| 通化县| 广宗县| 同仁县| 东城区| 仁寿县| 德令哈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