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主題思想論文

主題思想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題思想論文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主體;主體性;實踐

古希臘以來,人們對于主體性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從來沒有終止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問題,人本身成了人們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人開始關注自身的需要、使命、本性、能力等,關注對自身行為的調控及其行為后果的預見,關注對自然和社會的把握,這一系列關注都是以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的認識和發(fā)揮為基礎的。主體和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它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暴露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主體和人的主體性以生成性的內涵,科學地揭示了主體性的本質,實現了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根本變革。

一、對馬克思之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歷史考察

(一)古希臘哲學中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實體主體論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fā)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qū)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tǒng)一狀態(tài)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fā)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tǒng)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fā)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chuàng)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chuàng)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档掳讶说谋举|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tǒng)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1]。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zhí)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yōu)椤袄硇缘娜恕保瑢⑷宋ㄒ换?、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2]。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chuàng)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fā)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chuàng)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F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fā)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fā)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guī)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fā)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tǒng)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guī)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雖然主體與人統(tǒng)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盵3]同時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chuàng)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tǒng)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tǒng)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fā)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fā)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tǒng)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盵4]人與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huán)境的原本統(tǒng)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fā)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xù),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chuàng)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tǒng)一中實現和發(fā)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fā)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fā)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第一,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工作是統(tǒng)一的,同時在目標任務上也具有驚人的一致性。首先,二者均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來說,是一種靈魂和主體的所在,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則需要通過對各種不同形態(tài)價值取向與價值觀念進行整合,不斷發(fā)展壯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將社會中的所有力量和意志凝聚在一起。與此同時,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想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就要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凝聚力量,統(tǒng)一思想,不斷激發(fā)人們團結奮進的意識。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社會的道德水平,而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要引導廣大人民提高明辨是非、好壞的能力,使廣大人民的公民精神和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從這一點上來看,二者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獲得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與思想資源。不管是任何階級、任何政黨,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與意識形態(tài),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政黨對本身根本利益的深刻認識,同時也是對自身發(fā)展的高度概括。在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fā)展道路等相關問題,思想政治工作是對我黨政治主張進行宣傳的一種有力工具,其基本任務就是對廣大人民進行核心價值體系的相關教育,對自身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地位進行捍衛(wèi)。

2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

2.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領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創(chuàng)新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始終堅持領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作為主導思想,它使我黨舉什么旗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始終占據統(tǒng)領的地位。我黨將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在其指導之下,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向我們展示了指導思想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然而現階段我國正經歷著經濟體制改革等巨大變革,各種利益的碰撞必然產生各種思想變化,縱觀這些因社會的變革而產生的思想的變化,雖然主流是好的,但是各種社會思想五花八門,其中也不乏一些反或歪曲社會主義詆毀經濟改革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便開始凸顯出來。要堅持指導思想,就必須對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展開創(chuàng)新。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不僅可以有效阻止這些非思想的蔓延,還可以使思想在中國的指導地位得到鞏固,同時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對時代精神進行弘揚,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是必然條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時代與民族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它的存在使應該具有怎樣精神風貌的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所謂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撐。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正因為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的過程中一往無前。也正是依靠這種民族精神,我們克服了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功。然而,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各種利益關系與組織形式開始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同時面對國際上各種西方價值觀思潮的沖擊,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條件下,更需要我們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治工作環(huán)境。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視域下如何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

首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輿論環(huán)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對思想政治工作輿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主要可以從導向、疏導以及監(jiān)督三方面進行,堅持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并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潮進行剖析,通過各種有效的宣傳方式和手段,引導和促進各種社會思潮的健康發(fā)展。其次,對思想政治工作人際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新。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離開他人而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際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在建立示范性群體、塑造健康群體等方面,發(fā)揮群體的示范性作用,為人們提供健康的價值導向。同時還應牢牢把握各類媒體陣地,通過傳播弘揚正能量主流思想,影響和融合各種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及時化解各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害的思想潮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應該通過形象生動的教育方法激發(fā)出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情感,凝聚共識,合力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后,對思想政治工作組織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新。任何人都會受到組織環(huán)境的影響,組織環(huán)境也是社會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組織成員會受到組織成員精神面貌以及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影響。組織環(huán)境主要包括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以及社區(qū)環(huán)境等方面。不管是在哪種環(huán)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應該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和良好的形象對組織成員進行感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個身邊的組織成員的思想與行為中,不斷激發(fā)全體成員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懷,形成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和行為準則。

3結語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備課環(huán)節(jié) 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印象不佳,對這門課的認同程度不高?!斑x而不來,來而不聽,聽而不?!比耘f是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一種常態(tài),大學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這門課對其成長所蘊含的重要意義。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除了歷史和社會層面的原因外,教學缺少實效性和針對性是關鍵的原因。在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基礎性的環(huán)節(jié)。要想改善這門課的教學,改善其備課是首要的環(huán)節(jié)。而高校思想政治課之所以存在著教學效果不佳,與備課環(huán)節(jié)存在著的問題也有莫大的關系。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眾所周知,備課主要是從備學生、備教材、備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學情的分析

之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人生觀,具有正確的政治理念、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和民主法治觀念,成為既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又能充分發(fā)展自我的人。而這些觀念的培養(yǎng)和形成,不是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所能成的,而是其主動接受、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受教育者才是關鍵因素。必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這里即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觀念、心理需求等各方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我們所要教授的內容與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學生覺得這門課程對自己沒有用處,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是覺得自己被迫上這門課。很顯然,出現這種狀況,不是因為這門課對學生沒有用,而是當前大多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號準學生的脈,沒弄清楚學生需要什么,沒有搞好學情分析。正是因為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思想狀況、思維方式,對于學生的研究不到位。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并不合學生的胃口,這才會出現“老師講的費勁,學生聽得沒勁”的情況,老師講授的內容不是學生想聽的。

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首先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傳統(tǒng)觀念,真正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而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其次,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信息的搜集、統(tǒng)計和分析等工作為核心的基礎性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結合學生政治思想的實際狀況和時事形勢的發(fā)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影響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或調整教學內容,解決學生現實的思想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和提高國家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而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沒有走入學生中間來,與學生很少有直接的交流和溝通,基本上是老師上完課就走,課上課下都沒有交流的機會,甚至有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老師的姓名,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難以相互了解和溝通。同時,教師在備課時也往往忽視甚至根本看不到對來自學生的有關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的搜集和統(tǒng)計分析工作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過程中的前提性、基礎性地位。這些都導致了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不了解,自然也就難以摸清學生的需要,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學內容的處理

教學內容的處理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它要求教師能夠摸清教材的知識結構、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要搞好教學,既要深蘊的基本原理,又要對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并能夠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統(tǒng)編教材,這個教材的權威性、理論性和思想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個教材并不能全面反映各個地方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它更像一個教學大綱。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時事形勢發(fā)展的情況、各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情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等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當前,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仍存在著這樣幾種不好的狀況:有的老師只是空洞地宣講教材上的理論,沒有與實際結合起來,讓人覺得枯燥無味;有的老師則只是一味地批判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不能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完全忘記了自己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有的任務,使學生對這門課更加反感;有的老師則是泛泛而談,僅列舉一些數據,缺少有血有肉的情節(jié),教學上缺少說服力和感染力。這些情況都是應該避免的。

對于教學內容的處理,筆者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可以把宏大的理論和細小的生活情節(jié)結合起來,每個人生活的變化都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則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選取身邊的典型事例能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第二,可以引入更多的學理分析。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論修養(yǎng)。他們不僅僅滿足于事情的描述和淺層次的分析,更希望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為學生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既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對這門課的認識和感情。第三,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宣傳,要有理論自信。當前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fā)展,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各種思潮相互激蕩,而每一種思想之所以能夠傳播、流行,顯然都有其合理、科學之處,當然也有其片面之處。不應該片面封殺或者是一味地批判、否定,而是應該加以引導,增強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既看到其科學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不應把與其他思想流派對立起來,唯我獨尊,過于自大的姿態(tài)只能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學生對于基本原理的學習和掌握。第四,既不回避現實問題,又要加以正確引導。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fā)展方面仍舊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比如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加劇、彌漫著全社會的腐敗風氣、政治上的不夠民主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導致民眾對黨和政府不滿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問題又是民眾高度關注的,也是廣大青年學子極為關心的,針對這些問題,課堂不能回避,不能一味地宣揚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好的一面,而是要直面這些問題。當然直面這些問題并不是說一味地批判黨和政府,而是要分析出產生的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讓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是在認真解決這些問題的,這些問題的產生不是社會主義帶來的,不是帶來的,而是與我國的歷史傳統(tǒng)、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程度等有極大關系。

正如前面所言,要想處理好教學內容,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這需要教師要深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謂“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只有教師首先能深刻認識和理解的科學性,才能增強自己教學的說服力。其次,需要教師能對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驗。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有許多教師對于基本理論研究不深,難以深入淺出地闡釋理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體驗和感受也比較缺乏,比如,就連很多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課的教師,也很少到過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師到改革開放前沿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等去參觀考察過。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不能給學生一種現場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課堂注入一種個人親身體驗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課堂教學成為純粹的知識性教學,而不是富有豐富情感的教學活動。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進行科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我們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課堂討論法、問題教學法、練習法和讀書指導法等方法,這些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點。而我們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的特點等,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

但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是采用大課的方式,一起上課的學生人數較多,甚至幾百人在一起上課,這讓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余地比較小,不太適合除講授法以外的其他教學方法。講授法有其優(yōu)點,但同時因為這種方法難以實現教與學雙方的互動,也難以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因而缺少思想的碰撞,灌輸意味很濃。當然,老師們也在教學方法上不斷進行著改進,但是這種改進更多地體現在制作精美的課件等方面,力度有限。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上課場景就是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授。這種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四、小結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依舊面臨著認同程度不高的問題,對我們每一位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來說這仍是一個嚴峻的事實,這涉及到我們工作的意義和成效的問題,因而扭轉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極為迫切,這需要我們每位從業(yè)者認真對待,不斷提高和改善我們的教學質量。所謂“功夫在課外”,改善我們的教學,就需要我們從備好每堂課做起,注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扎實而有序地推進我們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志榮,薛忠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工作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9):171-174.

[2]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58.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劇的典型代表,其詞章的風韻、人物的典型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最高水平。本文從劇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變等方面對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研究狀況進行概述。

關鍵詞 :《西廂記》 研究 綜述

關于《西廂記》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廂記》評點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紀以來學術界對《西廂記》的研究日漸豐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斷更新。據不完全統(tǒng)計,21世紀以來關于《西廂記》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對《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研究占多數,對建國以來《西廂記》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對近十多年《西廂記》的研究狀況進行一下簡要梳理。

一、關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學術界基本認為《西廂記》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鄒尤《發(fā)乎情,止乎禮儀——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貴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認為《西廂記》是“情、禮、義”的沖突,通過崔鶯鶯和張珙的戀愛過程,展示了“發(fā)乎情、止乎禮儀”的主題思想。陳興從歷史入手,來分析《西廂記》的情節(jié),進而突出作品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深刻的主題,此觀點繼承了戲劇正統(tǒng)思想觀的發(fā)展。劉健《男權視角下的女性話語——<西廂記>主題思想的深層探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S1期)和黃一璜《<西廂記>意蘊新解》(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碩士學位論文)都是從內容和文化意蘊角度進行分析。

從對封建的妥協(xié)性來揭示《西廂記》主題思想的雙重性,是近些年來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lt;西廂記>主題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學教育》2013年第6期)圍繞崔張婚姻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結局的處理,來剖析人物的軟弱性和作者對封建禮教的妥協(xié),進而引出《西廂記》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廂記>主題思想復雜性研究》(《劍南文學》2012年09期)從人物和辭藻,對反叛、矛盾、進步的主題思想進行詳細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這一主題思想的復雜性。

二、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人物對比研究;第二個領域是人物形象的單論分析;第三個領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氣質、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陽的《論崔鶯鶯與杜麗娘形象的差異》(《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第5期)分別從她們的生活環(huán)境、性格特征、對愛情進行地不懈追求這幾方面來論析其形象的差異。王穎卓《紫鵑和紅娘比較談》(《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徹,認為婢女用智慧促進了主人的婚姻。

當然也有與一些外國的人物形象的比較,例如崔鶯鶯和朱麗葉、沙恭達羅的對比。在中外人物對比中,他們研究的領域大多是通過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腳點是人物共同的主觀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贊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愛情美。例如張敏的《朱麗葉和崔鶯鶯形象之比較研究》(《零陵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東方劇苑兩佳麗——沙恭達羅與崔鶯鶯形象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這個模式進行研究的。

在第二個領域,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不同角度的剖析來揭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孫鴻鈞的《論<西廂記>張生形象特征之“志誠”》(《華章》2012年07期)通過對張生“志誠”的分析,來討論這一人物形象的價值所在。羅冠華《紅娘的形象何以變化多端》(《四川戲劇》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戲曲的審美,宋劍華《論“紅娘”現象的現代演繹》(《晉陽學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歷史文化來展示紅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個領域,對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熱點和趨勢。王兆才《<西廂記>:寫出人物靈魂的深——崔鶯鶯心靈世界解讀》(《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6期)和牛曉霞《<西廂記>中崔鶯鶯叛逆心理剖析》(《中國古代小說戲劇叢刊》2005年第9期)都寫到了崔鶯鶯的心理是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正是長期的封建禁錮迫使她沖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籬。江奎等人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人物心理行為的論證。而作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鶯鶯的研究者近些年來打開了這一渠道,把她的這種心理和歷史和作品聯系起來,丁峰山的《崔鶯鶯性心理探賾》(《寧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從性心理角度考察《鶯鶯傳》中鶯鶯“先拒后奔”行為的研究成果。李雙軍《“忍情”與“志誠”——從張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歲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張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聯合在一起。

三、關于《西廂記》故事流變的研究

《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西廂記》是一脈相承的,其中個別故事和情節(jié)又有所變化。在《西廂記》的演變史中,學者們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蔣佳青《淺析從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發(fā)展變化》(《安徽文學》2010年第8期)著眼于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遣詞造句和結局的改變。其次,楊文榜《從<鶯鶯傳>到<西廂記>: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瓊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從劇本的改編突出人性化的發(fā)展。最后,在故事流變的歷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證也是一個新方向,例如崔鶯鶯身世的研究主要圍繞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證。王悅《談崔鶯鶯的“胡女”身份》(《語文建設》2012年第9期)從作者的胡人血統(tǒng)、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發(fā)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個方面,認為崔鶯鶯的原型應是胡女。葛承雍《談崔鶯鶯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報》2003年10月8日)也是對其進行論證。許總《崔鶯鶯家世及行蹤辯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主要通過關于崔鶯鶯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證崔鶯鶯確系崔鵬之女,與元稹為姨表兄妹。其與元稹相遇之事,是隨母扶夫柩歸葬博陵并服喪三年后再返長安途經蒲州之時發(fā)生的。

四、關于《西廂記》唱詞的研究

《西廂記》的曲詞優(yōu)美,歷來贊譽的人都很多。關于曲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修辭、典故、風格上。高吉利《<西廂記>詞匯研究》(廣州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統(tǒng)計了劇本中詞匯,并分為13類,重點分析了方言詞和語氣詞等突出的詞匯。李號《<西廂記>修辭格研究》(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從對《西廂記》修辭格的分析得出其種類齊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氣”。王日紅《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廂記語言美探析》(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是通過《西廂記》的語言美來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賞。而王曉寧、鮑麗雯和徐榮生等人是從典故入手,來揭示劇作曲詞的優(yōu)美,進一步說出用典是“天下奪魁”的重要因素。對于唱詞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圍繞詞性、詞義和詞采三個方面進行,是對建國以來《西廂記》唱詞研究的一種深化。

五、關于《西廂記》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對于王實甫的記載很少,關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謝美生和王華之在《王實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則)》(《河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根據孫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訂出王實甫居家定州,并進一步確定兩個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實甫。而后,劉純斌在《王實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資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實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寫、思想與時代不符這三個原因,沒能進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關于王實甫的已知情況和《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時間問題,鄧紹基在《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時間》(《文學遺產》2012年第4期)中做了詳細的介紹和總結。

參考文獻:

[1]鄒尤.發(fā)乎情,止乎禮儀——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J].貴州大學學報,2007,(06).

[2]王穎卓.紫鵑和紅娘比較談[J].紅樓夢學刊,2003,(01).

[3]丁峰山.崔鶯鶯性心理探賾[J].寧夏大學學報,2008,(01).

[4]蔣佳青.淺析從元稹《鶯鶯傳》到王實甫《西廂記》的發(fā)展變化[J].安徽文學,2010,(08).

[5]鄧紹基.王實甫的活動年代和《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時間[J].文學遺產,2012,(04).

[6]高吉利.《西廂記》詞匯研究[D].廣州大學,2013.

[7]黃一璜.《西廂記》意蘊新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0.

主題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作者通過文章表達某種態(tài)度或觀點,有的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有的含蓄委婉,旁敲側擊;有的通過用詞的褒貶來體現;有的則需通讀全文,反復揣摩主旨才能領會。考生要從作者的措詞、語氣或對某個細節(jié)的把握來推斷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和寫作意圖,以及對事物的評價。

此類問題在題干中一般都含有think of/about,attitude,opinion,believe,consider,tone等詞語。態(tài)度題的選項一般是形容詞,按照作者對所闡述問題的態(tài)度進行分類,可以分為:

積極類:favorable(贊成的),helpful(有幫助的),positive(正確的),supportive(支持的),concerned(關心的),confident(自信的),impressive(給人印象深刻的),optimistic(樂觀的)等;

中立類:objective(客觀的),neutral(中立的),cautious(謹慎的),uncertain等;

消極類:disgusting(令人厭惡的),critical(批評的),negative(否定的),disappointed(失望的),subjective(主觀的),doubtful(懷疑的),worried(擔心的),pessimistic(悲觀的),indifferent(冷漠的)等。

二、觀點態(tài)度類題解題策略

策略一:不武斷,不臆斷

作者表達人物的情感、觀點、意圖既可能隱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也可能流露于修飾的詞語之中,考生應學會揣測和體會。在判斷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表達感彩的形容詞,首段、尾段的中心思想,以及句子、段落間轉折詞的使用。千萬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想象、隨意揣測。在進行答案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在行文中找到較為充分的信息支撐,不要把自己的態(tài)度夾雜其中,能正確區(qū)分是作者的態(tài)度還是作者引用別人的態(tài)度。

根據文章的主題,考生也可進行大方向的判斷。故事類記敘文的目的通常是娛樂讀者(to entertain);廣告類應用文的目的一般是推銷產品或服務(to persuade或to advertise );議論文的目的要闡述論點(to argue);科普、文化類說明文的目的大多是介紹知識,使大家廣聞博見(to inform)。

策略二:真正“讀懂”作者

要提高做此類題的正確率,一定要真正讀懂作者,而不是只浮于表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選擇。抓全文,還是細節(jié)?是單詞堆砌的字面意思還是蘊含意義?有時閱讀理解材料很簡單,但設題很具有迷惑性,考生正確率反而不高。其原因是:考生只從字面意義上解題,沒有真正領悟其蘊含意義,從而無法避開選項設置上的一些陷阱。對于閱讀材料簡單的題,考生不能掉以輕心,要認真讀懂文章,掌握其主要內容,這樣才能正確解題。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都主張把“三主一問”作為考生做閱讀理解題的解題思路。所謂“三主”(主題、主線、主謂),即抓文章的主題思想、文章結構的主線以及各關鍵句子的主謂結構;“一問”,即根據文章后面所設問題來發(fā)問:此題的考點在哪里?抓住了全文的主題思想,領會了貫穿全文結構的主線,把握了關鍵句的主謂結構,做題準確率低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典例】Now, as the U.S. recovers from the biggest housing bust (破產)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t is time to rethink how realistic our expectations of home ownership are and how much money we want to spend chasing them. Many argue that home ownership should not be a goal pursued at all costs.(2013,河北省四市四月聯考)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home ownership?

A.Cautious B.Ambiguous C.Favorable D.Optimistic

三明市| 巴楚县| 青铜峡市| 广东省| 广元市| 南皮县| 仙游县| 美姑县| 金山区| 永州市| 台北市| 内黄县| 甘孜| 温宿县| 乌兰县| 阳新县| 九龙坡区| 麻城市| 乐业县| 彰化县| 揭东县| 互助| 红安县| 新丰县| 竹山县| 舒城县| 定安县| 满洲里市| 莱州市| 彰武县| 图片| 浑源县| 郸城县| 湖口县| 万州区| 清徐县| 大埔县| 吴江市| 巧家县| 延津县|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