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修訂的未成年保護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未成年人;成長;管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35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08-0159-02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昂⒆?繞過前面的石子?!边@是蹣跚學步時的父母的指點;“當心路上的汽車啊!”這是父母在上學時身后的叮嚀。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走過一身!這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期盼。但是,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未成年人對安全意識非常淡薄,加強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和管理是一個迫在眉急的事。
1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
根據(jù)我國國情,獨生子女增多,父母溺愛子女過度,造成許多未成年人思想偏激。有的家長“重才不重德”,很多人都忽略了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培養(yǎng)引導和鍛煉,在生活中心理素質差,
自私心理成在于大部分未成年人心中,當遇到事情不能正確處理,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然而,恰恰未成年人思想的思想一旦不到位,很容易走向極端。譬如:模仿游戲上的打打殺殺,模仿網絡上成年游戲。這些一旦腐蝕了他們的心靈,將會是什么樣的后果呢?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具體從家長做起:首先家庭必須有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即使夫妻之間有什么不和諧,孩子一旦在身邊也的停止爭吵,少讓孩子盡早“心理成熟”。其次,有交談藝術以朋友的身份多陪孩子談談心,了解孩子內心世界。一旦發(fā)現(xiàn)苗頭不對盡早想出解決辦法。最后,多陪孩子做一些健康上進的游戲和公益勞動,培養(yǎng)孩子健康上進的精神。
1 進一步完善學校安全制度管理,落實責任到位
學校不僅是‘教書’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場所。許多學校已經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安全制度,但是是否落到實出就是一個未知數(shù)!許多安全預安可能是型同虛設。(1)學校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同樣得從心理健康抓起。首先,學校必須每學期請司法人員進行兩次以上法制講座,讓學生對法律有所了解。其次,學校應該有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和班主任及任科教師進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鋪墊。最后,教師要做到育人在前,教書在后。做到教良心書,育健康人。(2)義務教育學校應該只配備一個分管教學領導,其他的都盡可能配備成安全領導和政教中層領導,學習的全提是先跟進思想,思想到位其他的自然到位。其次,讓教師的‘一崗雙責’發(fā)揮到極致,讓學生在校期間時時事事有人看、有人管。(3)領導和班主任要有安全預見性,完善各項安全、衛(wèi)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應急機制,加強日常安全檢查,規(guī)范校內公共設施管理,嚴格學生安全信息通報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園秩序和安全保障。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明和文化建設,優(yōu)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2 加大校園硬件和資金投入,堵注外來流動安全隱患,確保未成年人在校安全
進幾年不法份子把苗頭對準學校里的未成年人。當然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譬如:圍欄防盜報警系統(tǒng)、校園訪客機等等,這些有強大的阻擋和威懾作用至少可以讓失去人性的不法份子望而生畏。另外,精簡中層領導,聘請保安人員,做到校門就是一個強有力的關卡。進出校門做好登記手續(xù),
3 加大全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力度,落實到人頭
3.1 開展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制宣傳教育。面向社會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父母和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就未成年人保護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面向未成年人,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未成年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的法制意識、權益觀念和自護能力;面向與未成年人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推動他們在各自工作中依法保護未成年人;面向城鄉(xiāng)基層,動員社會力量組織開展“未保法宣傳律師社區(qū)行”等活動,加強社區(qū)等城鄉(xiāng)基層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3.2 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制度保障。圍繞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制定相關政策,為未成年人保護提供必要的公共資源。根據(jù)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結合當?shù)貙嶋H,盡快修訂地方性未成年人保護的法規(guī)和政策。針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健全完善相關法規(guī)政策。
3.3 做好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司法和執(zhí)法工作。司法機關和行政執(zhí)法部門在工作中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guī)定,把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落到實處。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方式,積極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要求的工作模式。
3.4 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監(jiān)督。發(fā)揮政府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的作用,切實抓好執(zhí)法檢查和個案監(jiān)督等法律監(jiān)督工作。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自我監(jiān)督,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對下級職能部門落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情況開展監(jiān)督檢查和自糾自查。調動人民群眾、社會團體以及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積極性,切實發(fā)揮社會監(jiān)督作用,推動解決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
3.5 積極為未成年人服務。發(fā)揮各部門職能優(yōu)勢,動員全社會參與,有針對性地為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務和實際幫助。做好重點群體的救助保護工作,根據(jù)孤殘、流浪、留守、貧困等未成年人群體的身心特點,強化服務手段,提高監(jiān)護能力,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醫(yī)療和精神關愛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解決虐待、忽視以及網絡成癮、心理偏差、體質不良等突出問題,培養(yǎng)健康文明的家庭環(huán)境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優(yōu)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未成年人活動陣地的建設,發(fā)展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傳媒和文化產品,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社會力量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最主要的場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那些雇傭童工、賺黑心錢的網吧的加大處理力度。
總之,未成年人的保護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學校的責任,而是全社會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倍呵護才能完成的事,如果大家都用一點愛關心、愛護他們,我想我們的祖國會更加強大。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 未成年人 權利保護 家庭保護 法律保護
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是國家、社會與家庭的共同義務。當下,造成未成年人權利侵害的幾大類棘手問題尚未解決,又有錯綜復雜的新情況接踵而來,這使傳統(tǒng)的未成年人權利保護所重視的“規(guī)范-制度”略顯無力。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顯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入微,因此家庭保護就立足于補足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國家層面的缺陷。
一、未成年人權利的家庭保護解讀
未來社會能夠企及的高度有賴于未成年人最終具備何種生存和發(fā)展的素質。家庭作為人成長的搖籃和社會化的首屬群體,在未成年人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這是由家庭對人特有的功能決定的 。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家庭保護。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在家庭中開始了最初的情感交流、人際往來、語言學習、智力開發(fā) 并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內化,形成了個人獨有的做人做事的格調。因此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未成年人權利家庭保護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忽視
與遺棄不同,對未成年人的忽視并非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故意而為,但在客觀上同樣造成了對未成年人的傷害 。 站在保護未成年人生命權和健康權的角度來看,未成年人在家庭中,自己獨自活動或者因好奇心驅使,無意識自身會受到傷害而接觸導致的傷害比例很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小學生人身傷害的處理與防范”課題組調查表明 ,在被調查的5000余名學生中,曾經在家中“玩耍中受傷”、“被刀或玻璃等劃傷”、“摔傷”的比例均高達50%以上。對于年幼無知、防范意識和自理能力都較差的未成年人來說,因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提供不了保障其人身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對其照顧不周或缺少必要的教育,未成年人有可能隨時發(fā)生意外。
(二)親職教育的缺失
近年來,全社會逐漸深刻認識到家庭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方面舉足輕重的地位,開始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強化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強調“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在這里不得不提到“親職教育”一詞,親職教育是指引父母“如何扮演角色,調整親子關系,認真教育子女成器成材?!薄段闯赡耆吮Wo法》第12條是我國僅有的對親職教育的法律規(guī)定。但在實踐中,父母對子女有“生殺予奪”大權的傳統(tǒng)觀念使父母及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職責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義務涉及的內容“無用武之地”,由此可見,這些父母在未成年人家庭保護層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三、未成年人權利家庭保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審視當今我國未成年人家庭保護狀況,突出的問題是父母對未成年人權利的漠視。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越位”與“缺位”兩種極端傾向。 具體分析如下:
(一) 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的“越位”
1.期望導向有誤問題?!爸袊鴫簟闭蔑@的是國家情懷和發(fā)展藍圖,家庭的“育兒夢”則是父母寄予下一代的厚望。我國的家庭蔓延著一種群體性焦慮。尤其是在城市家庭中,父母總怕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開始不斷地將起跑線前移,除去胎教、3歲前的智力開發(fā)不說,3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上各種培訓班。這種操之過急、過于恐慌、揠苗助長的家庭教育實質上是一種背負著分數(shù)競爭、名校崇拜、滿足父母攀比、虛榮心理的反教育現(xiàn)象;此外,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大相徑庭的情形也很普遍,如花重金擇校,進“尖子班”,該做法忽略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水平,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甚至發(fā)展為厭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2.家庭暴力問題。2013年初,15歲的初中女孩因不學習看視頻遭父親訓斥,挨父親巴掌后報警稱其父對其使用家庭暴力,民警和家人勸說無果,女孩堅持“讓爸爸坐牢”引熱議。根據(jù)《婚姻法解釋(一)》第1條對“家庭暴力”的界定,很顯然,父親的這一巴掌并未上升到“家庭暴力”的高度,但是我們身邊家庭暴力卻是現(xiàn)實存在的。當代中國少年兒童人身傷害研究報告中表明 ,家庭暴力是少年兒童遇到最多的傷害,在被調查的3508份學生問卷中,分別有59%的孩子在家中挨打,其中3.5%的孩子經常挨打,56.5%的孩子偶爾挨打;有84%的孩子在家里挨過罵。少年兒童在遭受家庭暴力后,9.2%的孩子產生過死的念頭,18.1%的孩子想離家出走,8.4%恨不得與父母拼了,還有6%的孩子想長大后找父母算賬,只有28.5%的孩子對此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未成年人在遭遇家庭暴力時,反抗愿望極其強烈,甚至存在自毀的想法來報復施暴者,這種情況令人警醒。
(二)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的“缺位”
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是當前家庭“缺位”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以“空巢家庭”、 “單親家庭”“臨時家庭”為例解析:
1.空巢家庭監(jiān)護職責的缺失。空巢家庭原是社會學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時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無子女或雖有子女,但子女長大成人后離開老人生活,剩下老人獨守“空巢” 。在本文中的空巢家庭是指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外出謀生或其他原因,未成年人和老人一起居住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以“留守兒童”以及服刑人員子女所生活的家庭尤為典型。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是生育而主要是教育和保護, 特別是小學和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愛。 親情的缺失導致孩子缺少安全感、模仿對象、積極的情感互動以及心理支持和道德規(guī)范等從而使其留下心理隱患問題、對社會缺乏正確認知、容易出現(xiàn)人格異化等連鎖問題。
2. 單親家庭監(jiān)護職責的缺失?!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條規(guī)定:“公民的民事權利一律平等?!钡谑鶙l第一款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被诖耍覈墓餐O(jiān)護對以父母責任為出發(fā)點,由于父母共同監(jiān)護責任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長期只與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容易產生性格的極端或偏離,單親一方很難盡到雙親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3.臨時家庭監(jiān)護職責的缺失。臨時家庭是指生活漂泊不定,男女雙方都對未來缺乏信心,在不急著談婚論嫁的基礎上,與他人戀愛甚至同居,懷孕之后要么奉子成婚,更多的是選擇放棄。臨時家庭直接引發(fā)“未婚媽媽”這一現(xiàn)象,成為“棄嬰問題”的代名詞。近來,我國仿效發(fā)達國家建立“嬰兒安全島”以保障低齡未成年人的生命權。然而,今年年初,廣州“嬰兒安全島”因超負荷在試點期間被迫叫停。如此一來,低齡未成年人的權利由誰來保障依然是社會值得深思的問題。
四、對未成年人權利家庭保護的法律對策
(一)建立未成年人家庭權利侵害的司法救濟體系
實體法、程序法和組織法在建立司法救濟體系過程中不可或缺。目前,我國少年司法依附成人模式,并未形成獨立的體系。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在相對成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刑法》中將未成年人保護這一部分區(qū)別開來,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對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調查、起訴、審理等章節(jié)查漏補缺,在《刑法》中增設新的以保護未成年人為目的的罪名等。與此同時,可以考慮引入公益訴訟機制作為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補充,著力制定單獨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訴訟法、少年法庭法等。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要讓要讓立法執(zhí)法一體化、無縫化。不得不說我國在這條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二)創(chuàng)新國家干預保護形式
未成年人不僅受家庭關系中監(jiān)護人與子女間的“私法保護”,同時也受國家關系中國家與公民間的“公法保護”?!段闯赡耆吮Wo法》十二條的規(guī)定表明我國對家庭教育有所重視。少年強則國強,家庭保護理念和方法的學習應當成為國民的終身教育,國家有必要督促相關職能部門或委托社會組織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如強化對監(jiān)護人的管理和培訓、實施家庭教育培訓工程、搭建互助平臺并建立家庭互助組織、加大物質投入有效提供相應硬件設施等等。此外,中央政府可將此類問題的踐行情況進行項目化分類,引進考核機制并落實到相關責任人,以便敦促其主動承擔相應職責。構建一個健康有序、公正法治、平安和諧的社會對于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來說意義重大。
(三)切實提高家庭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意識
家庭保護觀念的正確轉變是保護未成年人的動力源泉,家庭保護包括兩個方面:家庭指導教育和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父母要著力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yǎng)教育職責,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笆谥梏~不如授之予漁”,有效避免慘劇發(fā)生就需要防范于未然,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意識,有目的地引導或告誡未成年人遠離不安全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自身素質的高低,作為一個明智的學習者。父母應通過提高個人適應社會變化能力和教育能力,不斷的自我充實,與未成年人共同成長。隨著新形勢下對未成年人權利保護重視程度的增強,父母法律素養(yǎng)的具備與否尤其重要。父母要有法律意識,懂得如何拿起法律武器在法律框架內合理有效地解決問題。但就目前來看,全民法律素質的提升可以說是我國最大的一項民生工程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
摘 要 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刑事訴訟法》,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中,新設了附條件不。這是我國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恢復性司法理念的現(xiàn)實運用。此制度的設立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要求,是我國對少年司法制度方面的創(chuàng)新,但該制度正處于實踐階段,還有許多不足有待完善。
關鍵詞 附條件不 條件 完善
一、附條件不制度
(一)附條件不的概念
附條件不,是指國家訴訟機關對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犯罪嫌疑人的特殊地位,依法可以不立即追究其刑事責任時,對其規(guī)定一定的考察期限,如犯罪嫌疑人在考察期內積極履行相關社會義務,并完成與被害人及檢察機關約定的相關義務,足以證明其有悔罪表現(xiàn)的,公訴機關將依法作出不決定。
(二)附條件不的特點
1、檢察機關作為主體存在。附條件不是我國檢察機關公訴權中的一部分,其他國家機關均沒有行使的權利。因此,只有檢察機關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條件不決定。
2、只有在輕罪的范圍內適用。設立附條件不制度的目的在節(jié)省司法資源的同時也是對那些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確有悔罪表現(xiàn)的犯罪嫌疑人,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只有輕罪才可能有機會適用附條件不。
3、“附條件”是此制度的本質特征。附條件不,不言而喻,是附有一定的條件或期限,這是附條件不的本質表現(xiàn),如果犯罪嫌疑人拒絕履行設定的義務,檢查機關就會對其提起公訴。這是與不最大的區(qū)別所在,不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犯罪嫌疑人也不用承擔任何的責任義務。其次,不的法定效力是終局的,檢察機關一旦對犯罪嫌疑人做出不決定,即終結訴訟程序,非經法定事由不得就同一案件再行;然而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的決定,并非是案件的終局,而是由“附條件”實施的認可度決定其發(fā)展的方向有兩個:一是不,二是重新。
(三)附條件不制度的作用
1、附條件不制度是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踐體現(xiàn)。
我國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主張“寬嚴相濟”,附條件不制度,正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其中的一項支柱。其體現(xiàn)的是 “寬”的一方面,是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有效落實。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是更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審慎的處理,因為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社會危害性也相對較輕,通過對未成年人施行附條件不,給其一次救贖的機會,使他真誠悔罪,重新回歸社會的大家庭之中。
2、附條件不制度是訴訟經濟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指出,公正在法律中的第二個意義就是效率。訴訟經濟原則的含義是國家專門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在確保訴訟公正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用較少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消耗來完成刑事訴訟任務。其具體內容包括:1、從整體上來看,刑事訴訟的“投入”和“產出”的比率盡量少些,不能為了追究犯罪而不惜一切代價;2、在具體的訴訟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訴訟目的,應當選擇成本較低的方法。附條件不制度具有階段性的趨向,暫緩可以使那些危險性較小、侵犯公共利益可能性低的犯罪在審前階段以簡易的方式加以解決,這樣可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羈押成本。社會日益進步的同時,各類刑事案件也層出不窮,尤其是輕微刑事案件的比重不斷上升。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是,司法資源有限,難以解決眾多輕微刑事案件。附條件不制度旨在階段,用盡可能少的司法資源來解決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以實現(xiàn)司法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問題。
3、附條件不制度符合司法界提倡的便宜主義
便宜主義,檢察官面對具備條件,可以斟酌決定是否,這樣就是對公訴方的法律授權,公訴方可依此授權,基于刑事懲罰的目的和權衡各種利益對其所審查的刑事案件,選擇是否作出控訴或停止刑事程序的一定裁量權。附條件不制度正是便宜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新刑訴法設立的未成年人附條件不正是我國試探適用不的積極表現(xiàn),附條件不制度使我國訴訟體制更趨于科學化,這也正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關于附條件不制度適用的條件
國家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71條規(guī)定: “對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guī)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條件,但有悔罪表現(xiàn)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的決定。人民法院在作出附條件不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的意見?!?/p>
該條明確規(guī)定了我國現(xiàn)行附條件不的適用范圍:1、在適用主體上,只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有關未成年人的年齡劃分規(guī)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把18周歲以下的人規(guī)定為未成年人?!缎谭ā返?7條第一款規(guī)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笨梢娍闯?,附條件不只有對年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適用。因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要負刑事責任的所犯的八種罪名法定最低刑都是三年,附條件不(要求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顯然不能適用;2、適用罪名上,附條件不適用于刑法分則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利的犯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的犯罪和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中規(guī)定的罪名,除此之外的犯罪,不能適用;3、刑罰要求上: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犯罪。即可能判處管制、拘役、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獨立適用附加刑的案件;4、適用條件上,未成年人首先要符合條件,但因其具有悔罪表現(xiàn) ,檢察機關才考慮適用?;诟谋憩F(xiàn),未成年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違法行為給被害人和社會公眾帶來的危害后果,并且愿意以自己日后的實際行動來彌補被害人的損失。但是在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決定前,法律規(guī)定要聽取被害人的意見,尊重被害人的想法。
三、我國附條件不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一)附條件不適用的范圍狹小。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僅對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利、侵犯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三章規(guī)定的罪名可以適用附條件不,其他章節(jié)的犯罪則沒有提及。作者認為可以適當擴大附條件不的案件適用范圍,充分發(fā)揮刑法謙抑的原則,對屬于過失和非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綜合考慮其因素,要求其犯罪情節(jié)較輕,確有悔改表現(xiàn),符合附條件不制度規(guī)定,都應當適用,不應該僅僅從罪名上進行適用的劃分。
(二)細化附條件不前的調查報告制度
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體現(xiàn)了刑罰個別化原則。而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是基本價值體現(xiàn)。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jù)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边@一規(guī)定用的是“可以”,具有選擇性的詞語,司法實踐中的未年人附條件不,應當進行全面的社會調查,根據(jù)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的內容是決定未成年人適用附條件不的主要根據(jù)。未成年犯與成年犯的最大區(qū)別就是,犯罪動因,由于未成年人不成熟、意志力弱、容易被誤導,對違法性認識不周全,其犯罪表現(xiàn)一般具有沖動性和突發(fā)性,這也說明了未成年人具有較強的塑造性。對于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該立足于未成年人本身而不是其行為,全面了解本人,并結合其實施犯罪前的狀況、犯罪后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價。只有這樣考察機關才能制定出符合未成年人特點的考查內容,在考察期內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改造?;谏鲜隼碛?,應把法條中的“可以”改為“應當”。
(三)應當設立專門的附條件不考察機關
根據(jù)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272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附條件不的考察主體是人民檢察院。但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檢察院自身的資源有限,僅檢察院獨立承擔繁雜的考察工作可能會影響到附條件不實施的法律效果。因此,應當建立專門的考察機關,例如,現(xiàn)實司法實踐中的司法局,作為我國的司法行政部門可以考慮將其設定為考察主體,使附條件不制度的運用實現(xiàn)最佳效果。也有學界的專家提議,可由人民檢察院自發(fā)組成考察委員會,來專門制定考察方案。除此之外,人民檢察院可以委托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等專業(yè)心理咨詢機構對未成年犯進行心理矯治,并且按時向人民檢察院上交心理治療進展情況,人民檢察院就可以對未成年犯的心理狀態(tài)、義務履行情況有一定的了解。
(四)建立附條件不的監(jiān)督體制
法律賦予檢察機關附條件不的決定權,為了防止檢察機關對附條件不決定權的濫用,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對其監(jiān)督的體制。首先,應當建立聽證程序,在檢察機關對擬作出附條件不的決定前 ,集相關人員討論,在聽取各方的意見之后,再決定是否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行附條件不。在聽證的過程中,應堅持不公開的原則,要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聽證程序,有利于把附條件不的決定過程處于陽光之下,提高決定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增強各方對決定的理解與支持。其次,檢察機關要設定審查程序,由決定附條件不的案件承辦人報請相關主管領導審批,之后再交由檢察委員會討論,在適當時候,也可以咨詢一下人民法院的意見,對人民法院的意見,應當給予尊重。
(五)考察報告的內容應當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來進行制定
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附條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的內容有, 遵守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服從考察機關的監(jiān)督,根據(jù)考察機關的規(guī)定報告活動情況, 離開縣居住的市、縣,應該提前向考察機關報告,經考察機關的批準方可離開, 按照考察機關的規(guī)定接受矯正和教育。這種考察方式是根據(jù)成人犯的要求,和緩刑等成人犯的考察內容沒有區(qū)別,沒有體現(xiàn)出對待未成年人的“寬”的特點。因此,設置未成年人附條件不制度考察期的義務時,應考慮以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未成年犯的附加義務,應當是有利于未成年犯的心理矯治和改正教育,有利于修復其破環(huán)的社會公共關系;第二,對未成年犯所設置的附加義務,應當是未成年犯能夠履行的,有履行能力的義務;第三,要針對不同的未成年犯設定不同的、符合其自身特點的附加義務,要區(qū)別對待。最后,要對未成年犯設定積極的附加義務,例如,親自向被害人道歉或者主動對被害人進行經濟、精神等相關的損失賠償,以消除被害人的心理陰影和報復情緒,促進社會的和諧。
四、結語
附條件不制度是順應現(xiàn)代刑罰和訴訟理念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制度,在節(jié)省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恢復社會關系、改造犯罪人及預防犯罪方面效果顯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以及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為附條件不制度提供了法理支持。它設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關系到偵、訴、審的整個訴訟過程。并且實踐運作還需制定詳細的適用范圍、調查評價制度、考察制度、監(jiān)督機制等配套內容。這樣才可使中國特色的附條件不制度更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學;性教育困境;性教育展望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05-0005-03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育還有許多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這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表現(xiàn)尤為突出。至今,我國還沒有形成中小學性教育的課程設置,實施中小學性教育只能隱含在相關學科知識中進行。而性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極其重要,它是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和健全和諧人格的一個重要前提。
一、熱點新聞助推社會公眾關注青少年性教育
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青少年性教育問題,并在中學生物課中設有專章講授相關知識。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紀,不斷沖擊著我國傳統(tǒng)的性教育理念,一些學校針對現(xiàn)有的性教育落后的現(xiàn)狀,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然而,學校的性教育課設置卻顯得力不從心,行進維艱。2011年夏秋之交,北京、上海的小學超前性教育讀本引發(fā)社會熱議,莫衷一是;學校的性教育課設置經歷了從“談性色變”到“欲語還休”的過程,讓整個社會頗為尷尬,很傷腦筋。2013年5月8日海南萬寧發(fā)生的“小學校長帶女生開房”事件,其中6名被害人都是未滿14周歲的六年級學生,此后互聯(lián)網、新聞媒體又相繼公開報道了多起涉嫌猥褻或案件。一時間,性教育問題再起波瀾,社會各界熱切希望中小學開設性知識和性安全教育課程,彌補教育面臨的“真空”,以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和防范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
二、當前青少年性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沒有肩負起青少年性教育的重擔
人類早期,兒童性教育大多是由家長實施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20世紀50~70年代時,西方文化已經形成自己完整的人類性認知體系,將性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認為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并逐步在中小學開設性教育課程。例如,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將“純潔教育”改為“性教育”。我國是一個性文化相對保守的國家,甚至對生育這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應進行的教育都成為一件極其為難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性教育一直遵從自古流傳下來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存在著一味回避和封閉信息的態(tài)度,造成長期的蒙昧狀態(tài)。青少年性教育萌芽發(fā)展緩慢,對“性”諱莫如深,一旦孩子自然流露對性的好奇時,家長只能消極緘默,或尷尬搪塞。與子女溝通和諧的家長,一般都會在孩子四年級左右的時候被追問到相關的性知識,但是如何教育,卻要么束手無策,要么莫衷一是。不過不少家長都認為學校在這個階段應該向孩子講授性教育知識。而那些與子女交流困難的家長,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狀態(tài),一發(fā)現(xiàn)孩子對性好奇,就會禁止、呵斥甚至是打罵,以致反而激發(fā)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素質教育理念有待進一步落實
目前,許多學校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小學教育的管理并沒有摒棄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理念,這嚴重阻礙了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的發(fā)展。就本質上看,中小學性教育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保護自己、珍愛生命的素質教育。如果青春期性知識教育不納入考試的范圍,就等于放任自流,甚至名存實亡。據(jù)調查,非考課程的老師講課缺乏激情,學生聽課沒有興趣,應付差事,草草收場,效果極不理想。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應仔細研究、認真對待,從轉變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入手,并與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結合起來,塑造自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青少年。
從師資隊伍來看,根據(jù)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各級各類學校數(shù)目可知,全國中、小學學校共有320533所。如果一所學校至少需要2名性教育教師,全國至少需要64萬名性教育專業(yè)教師。如此龐大的師資缺口在短時間內是難以補足的,因而,任用非專業(yè)教師在所難免。非專業(yè)教師任教需要專業(yè)培訓,使他們能勝任教學工作。這些培訓既是知識傳授,以增強其對性知識和犯防范意識的理解認識,又要幫助教師清除封建意識,加深對性教育意義的認識,而后者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三)法律在保障青少年性教育上比較滯后
法律的發(fā)展對青少年性教育事業(y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一條:“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shù)姆椒ń逃陀绊懳闯赡耆?,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賭博、吸毒、等行為?!痹摋l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要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其中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等教育都包含有與青少年相關年齡段的性知識。第十九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根據(jù)未成年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边M行青春期教育是1992年提出,經2006年和2012年兩次修改后一直沿用的提法,其實質與核心就是性教育,這是中國人談“性”色變的心理在法律文本措辭上的真實體現(xiàn),法律也無奈地選擇了等待。
(四)媒體低俗“黃毒”監(jiān)控難度大
在社會轉型期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一部分人因一味追求物質財富,而忽略了道德、法律的規(guī)范和制約,甚至在利益趨使下,肆意通過網絡媒體、小雜志等傳播低俗文化,誤導青春萌動、涉世未深的中小學學生,使他們沉迷在網絡“黃毒”、游戲暴力等虛幻情節(jié)之中。而這些“黃毒”監(jiān)控難度大,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作,稍有松懈就會“死灰復燃”。因此,為了子孫健康成長,保障中小學性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刻也不能放松對網絡媒體、小雜志的監(jiān)控力度。
三、推進我國中小學生性教育發(fā)展的前景
我國青少年性教育需要從傳統(tǒng)的家庭性教育向學校和社會性教育發(fā)展,并形成以學校為主的三者結合教育模式,樹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性道德、性倫理和性文明修養(yǎng),雖然我們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眾多困難,但前進步伐不可阻擋。
(一)預防未成年人犯的法律建設工作已經啟動
目前,對侵犯未成年人性犯罪懲治力度還不夠嚴厲,以及社會上的封建殘余思想和歧視女性等性觀念的影響,對未成年人這一弱勢群體缺少強有力的保護,以致對未成年人的犯事件頻頻發(fā)生。前文提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一直沿用的提法是“青春期教育”,這雖然和我國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有關,但是當社會中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把犯罪的黑手伸向青少年時,我們不應該思考怎樣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2013年7月最高法表態(tài)贊成廢除宿罪就是一個可喜的開始:2014年1月四川邛崍兩男子宿13歲,檢方認為“明知不滿14歲仍發(fā)生性關系符合罪犯罪構成”。這成為全國首例宿被訴罪的案例。這充分證明了法律只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才會使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對未成年人進行的犯犯罪得到法律的應有懲罰,同時,也預示著青少年性知識和性安全教育已不必再遮遮掩掩,破除神秘、普及法律賦予的權利已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
(二)中小學性教育課程設置條件基本具備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0年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將性教育的全部主題歸納為六個關鍵概念――關系;價值觀、態(tài)度和技能;文化、社會和人權;人體發(fā)育;;性和生殖健康。這必將有利于我國進一步確立中小學性教育的課程價值和地位,學校的性教育也必將從單純的知識教育轉向法律解讀、心理健康輔導等全面的素質教育。社會各界也為中小學性教育課程設置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例如各省編寫了以性教育及其相關知識為內容的地方必修教材,社會各界知名學者編撰了許多有關中小學性教育的書籍。這些都說明,期盼已久的中小學性教育課程已經初露端倪。
(三)各地中小學性教育課程試點班形成規(guī)模
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的設置問題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地根據(jù)本地區(qū)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文化建設的發(fā)展狀況,開設了相關的課程試點班,并且已經初現(xiàn)成效。以四川省為例,成立了以成都工業(yè)學院為重點研究基地的四川省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和省性教育協(xié)會,以周邊高校作科研支撐,附近中小學為課程試點,大規(guī)模、全過程地開展性教育研究,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它必將有助于推動我國性教育實踐與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前衛(wèi)性教育教材.家長簽署同意書方能授課[EB/OL].新華網()2011-8-22.
[2]王麗莉,徐 韻.中西方兒童性教育比較[J].山東教育,2007,(36).
[3]毛海波.國外性教育發(fā)展狀況及其對我國性教育的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3).
[4]中小學性教育隊伍仍是支雜牌軍[N].中國青年報,2013-6-25,第3版.
[5]余雅風.通過立法保障青少年性教育的實施[J].中國教師,2011.
[6][美]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一、審查批捕未成年人案件的特點
1.類型多樣化,手段成人化。傳統(tǒng)的未成年人犯罪類型主要圍繞“財、霸、性”,近年來出現(xiàn)了新情況:(1)一般成人實施的販毒犯罪,未成年人也有較多參與;(2)一般由男性實施的案件,一些女性未成年人也開始涉足;(3)青少年犯罪團伙數(shù)量驚人增長,共同犯罪居高不下。從五年來全國辦理審查逮捕未成年人案件表明,案件的絕對數(shù)遞增幅度不算太高,但是犯罪人數(shù)卻不斷飆升且共同犯罪突出,而在共同犯罪中,團伙性作案明顯,未成年人不僅卷入其中,且不少成為犯罪團伙的核心人物;(4)盜竊犯罪比重突出,搶劫、聚眾斗毆等暴力性犯罪比例增加;(5)出現(xiàn)了個別模仿社會作案的犯罪現(xiàn)象。
2.文化程度相對偏低。未成年人犯罪對象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絕大部分為無業(yè)人員。在共同犯罪的未成年人案件中,大部分罪犯都是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因為其年齡原因已經工作的人員很少。這些未成年人因輟學或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而相互糾合,形成團伙,實施犯罪。
3、家庭教育不力。從未成年犯犯罪人員的家庭來看:有的家庭父母離異或一方死亡,子女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心理和生理上產生了偏差,有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質就低,又缺乏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而動輒打罵訓斥;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而對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雙雙下崗、經濟拮據(jù),疲于奔波再就業(yè)而疏于管教;“寄居型”家庭的孩子,父母管不到,親戚管不了。而另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極端溺愛,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思想品德卻得不到重視。
4.逮捕適用比率難降。鑒于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戶籍不在轄區(qū)內又無固定的職業(yè)、居所,而采取取保假審、監(jiān)視居住等強制措施可能出現(xiàn)逃跑等現(xiàn)象,無法保障偵查、審判的順利進行,且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報捕的又主要以故意殺人、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嚴重刑事犯罪案件為主,因而對于外地未成年人犯罪,只要是構成犯罪,一般只能予以批準逮捕。
二、辦理審查批捕未成年人案件困境
1、程序立法存在缺陷。由于我國整個少年司法程序的體系尚未形成,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未成年人批捕工作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是套用成年人的批捕標準,雖然最高法和最高檢對于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都作出了一些特殊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在用語上的模糊表示也導致對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沒有統(tǒng)一標準,隱藏在其中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再加上各地工作考核問題,使得對未成年人的“慎捕”難以真正落到實處。最高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只是一條原則性的規(guī)定,但具體要操作難以正確把握,雖然該《規(guī)定》第十三條也羅列了一些具體不捕標準,例如初次犯罪、犯罪預備、自首或立功表現(xiàn)、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或在校學生等,但在這些標準規(guī)定前還加了“可以依法不予批捕逮捕”,而非“應當依法不予批準逮捕”,所以這也為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留下了“借口”。
2、“不得不捕”現(xiàn)象泛濫。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中除了無罪不捕和疑罪不捕之外,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都處于捕與不捕的邊緣,即“有無逮捕必要”成為一個焦點。但往往因為實踐中逮捕率是與公安機關的考核工作相掛鉤,而且取保候審中的逃跑現(xiàn)象也搞得公安人員疲憊不堪,另外加上檢察人員在短短七天內要對未成年人作全面調查實際無法辦到,因此也就很難作出不捕的風險評估,在這種情況下使得偵查監(jiān)督部門不得不對未成年人采取逮捕措施,以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
3、公平原則難以體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體現(xiàn)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基本原則,這是擺在各級公安、檢察機關辦案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民工潮的流動,外地人犯罪比例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外地未成年人犯罪的數(shù)量總是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近幾年青少年維權意識的增強,對于本地未成年人犯罪如果其犯罪情節(jié)輕微,而且又有家長監(jiān)護的,基本上都適用取保候審的措施。但是,同類型的犯罪,換成是外地未成年人就沒有那么幸運,公安機關通常采取報捕的做法,同樣情節(jié)輕微,認罪態(tài)度較好難以幸免,客觀上造成了在逮捕問題上外地未成年人犯罪與本地未成年人犯罪在處理上的“不公平”狀況。
4.幫教工作“難展拳腳”。偵查監(jiān)督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增加了對犯罪嫌疑人的調查,通過詢問其家庭關系、平時愛好、性格特征、有無不良習慣等對其生活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僅憑簡單的詢問交流想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公安、法院和公訴等部門的溝通,由公安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做好其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調查工作,偵查監(jiān)督部門才能有的放矢地在辦案期限內針對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自身的特點等進行教育。目前偵查監(jiān)督部門本身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案多人少,辦案時間緊,在回訪幫教工作上也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每年只能有針對性地對少數(shù)可塑性強的對象進行回訪、幫教,感覺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幫教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完善未成年人批捕制度的幾點設想
1、轉變執(zhí)法理念,努力完善立法。首先“理念是行動的指針”。按照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精神,在對未成年人進行審查逮捕時,必須樹立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這一理念,認真堅持對未成年人的“慎捕”原則,從而轉變以往單純追求高批捕率、高案件數(shù)的片面做法。其次從其司法實踐來看,如何在審查逮捕環(huán)節(jié)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應當通過對逮捕條件的調整來實現(xiàn),以往涉罪即捕的狀況不僅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居高不下的羈押率也使原本緊張的司法資源更加緊張。應通過立法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逮捕:一是初犯、偶犯,且明顯符合緩刑條件;二是在校學生,罪行較輕,且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現(xiàn);三是年齡不清,行為涉及罪與非罪的。這樣一來可以明顯縮小我們對未成年人的“逮捕圈”,從而有效做到“寬嚴有度”。
2、成立專門機構。對此可以效仿法院的“少年法庭”,成立專門的機構,由專人負責未成年人案件。這樣不僅有利于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經驗的積累,也有利于形成未檢工作的“一條龍”模式,從而也能更好貫徹迅速簡約和全面調查原則。而且從長遠來看,這也能為建立捕訴防一體機制打下基礎,更符合未檢工作的特點。同時,除了在檢察機關內部實行捕訴防一體化之外,偵查監(jiān)督部門還應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爭取從偵查階段就介入對未成年人的全面調查,從而盡早發(fā)現(xiàn)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之所以犯罪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幫助做好未成年人不捕的風險評估,降低未成年人不捕的風險率。
3、借鑒外國的保釋制度來完善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同時也要加強對取保候審的宣傳力度,應該借鑒外國的保釋制度,加強對脫逃現(xiàn)象的懲罰措施以及對取保候審人員的監(jiān)管力度,必要時可引進高科技的監(jiān)管設施,比方說“電子眼”等,以保證取保候審措施正確應用。另外,要加強對取保候審制度的宣傳,因為在辦案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因對取保候審不理解或者誤解的家長和孩子,他們總以為一旦取保候審就意味著沒事了,家長出于對孩子的前途考慮,就會送孩子出去打工或者暫時離開本地,結果到了、審判階段就找不到人了,從而大大影響訴訟的順利進行,造成“逃跑”假象,這種現(xiàn)象只要加強對取保候審制度的宣傳絕大部分可以避免,可以起到確保訴訟的作用。
4、對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通過各種形式實施幫教和監(jiān)管。例如可賦予相關社會監(jiān)管機構服務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幫教功能。比方說發(fā)揮“少年之家”、“社區(qū)家園”等社會力量的監(jiān)管作用,通過專門人員的心理輔導,矯正未成年人的畸形心理,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新回歸社會。對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之外的強制措施的擔保條件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如果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家長、監(jiān)護人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或者在本地有較好的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的,并且愿意承擔保證人責任的或者所在工作單位或者業(yè)主愿意承擔保證責任的,又符合其他不捕條件的,也可適用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