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西方文化概論

西方文化概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方文化概論

西方文化概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課改教學方略

一、轉變思想,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學習方式,合作探究進課堂。

新課程理念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鼓勵他們求異創(chuàng)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中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于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瘜W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fā)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節(jié)教學中,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性質時,先把鹽酸滴到紫色石蕊試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讓學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討論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得出了科學結論。這樣就成功地把書上的演示實驗轉變成了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由被動接受式向互動探究式的轉變。

二、培養(yǎng)和強化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yǎng)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于發(fā)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

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教師在給學生開始上化學課時,以實驗首先展示化學的奧秘世界:(1)?把一張已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晾干的掛在黑板上,再用裝有3%的氫氨化鈉的小噴霧器噴射在白紙上,立即呈現(xiàn)“化學”二字。(2)?水中生火(將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裝沸水的燒杯中,用小氣筒通入空氣)。(3)?清水變牛奶,白酒變汽酒。等上述實驗使學生情緒高漲,渴望知道其中奧秘,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告訴學生,這些奇特現(xiàn)象的奧秘,將在初中化學中一一學習。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貼近學生的生活,開發(fā)化學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fā)一切可以開發(fā)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改革化學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西方文化概論范文第2篇

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下,一些英文素養(yǎng)良好,英文水平較高的中國學者與博士雖然能就西方文化話題侃侃而談,可一旦涉及到中國文化,他們便無法流利用英語表達出中國文化,彰顯自己的中國文化底蘊與素養(yǎng)。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稱這種中國文化英文表達障礙現(xiàn)象為“中國文化失語癥”。中國文化失語癥實際上等同于中國人母語文化身份的缺失(曾洪偉,2006)。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當今社會,我們不得不正視并嚴肅對待這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癥”。[1]

二、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現(xiàn)狀

文化的教學早于80年代就已提上日程。此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以及高等教育階段的教材中就逐漸引入西方文化相關內容。隨對著英語教學的交際功能的強調,文化教學亦愈發(fā)受到重視。但西方文化的相關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著壓倒性的篇幅。[2]

三、“中國文化失語癥”成因分析

“中國文化失語癥”不僅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同時也妨礙了中國文化的傳播。經大量研究,其成因有如下幾點。[3]

1.西方文化沖擊與中國文化缺失

隨著西方文化如洪流般注入中國,它對國人文化觀,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有著深遠影響,這加速了中國文化的陌生化(曾洪偉,2006)。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雖使國際交流更為緊密,但也為西方國家實行文化殖民提供了機會。在西方文化入侵的沖擊下,中國文化漸漸被忽視,并處于弱勢地位。[4]

2.英語教學政策對文化引入無明確界定與對“跨文化交際”的片面理解

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而 并未對“跨文化交際”的實質,標準作進一步闡釋。

繼H.D.Brown提出母語負遷移作用后,學術界已經就此問題做了大量探討與研究,卻忽視了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受此影響,許多老師過分強調營造純粹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來幫助學生徹底擺脫母語的干擾。而對母語負遷移作用如此狹隘的解讀極有可能會引發(fā)老師在課堂中只講英國文化而斬掉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

3.中國文化教學與評價體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們仍缺乏完善的中國文化教學與評價體系。中國文化缺失已深深滲透入英語的教,學與測試中。教師課堂中大力補充講解西方文化知識,會致使學生們忽視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探究。其次,大綱詞匯中并不包含與中國特色文化相關的詞匯及表達,并且許多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表達在翻譯界也尚無確切的界定。在教師無法判斷表達正確性情況下,也無法教給學生。

四、對策

在當今多元文化充溢并相互撞擊的時代,我們必須正視日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并尋找出相應的對策來減輕它,根除它。

1.中國文化身份意識的樹立與正確跨文化交際觀念的培養(yǎng)

國與國之間頻繁的交流與日益加速的全球化進程使得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英語教育目的的首位??缥幕浑H教學既包含西方文化的輸入,更包含中國文化的輸出。中國文化的教學應該被予以足夠重視并貫穿到英語教學的整個進程中。另一方面,正確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意義甚大。[5]

2.課程改革和師資培訓

關于博士生的課程改革這一課題,從叢博士已做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和建議,這里將不再過多贅述。目前,英語語言技能課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不僅耗時,并且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李莉文,2010)。其實,英語專業(yè)中的語言技能課應當逐步壓縮(孫中有,2011),而中國文化內容的加入也含有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的功能(李莉文,2010)。英語專業(yè)要在更加重視原有的專業(yè)知識課程的前提下增設“中國文化概論”,“中西文化對比研究”等相關專業(yè)知識課程(張雅麗,2013)。與此同時,師資培訓也要緊跟其后,以培養(yǎng)出一批對中西方文化教學游刃有余的教師隊伍。[6]

3.英語教材的編寫與英語出版物的豐富

現(xiàn)有英語教材所涉及的中國文化僅僅占有微乎其微的比例。相應的,適量比例的精選中國文化內容應被納入未來的英語教材中。相關出版社可組織出版與各階段水平相對應的中國文化英文讀物。這樣一來,也就為從小學至博士階段的各種層次的學習者提供了另一條接觸中國文化的途徑,并能提高他們的外語閱讀水平。[7]

西方文化概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生態(tài)通識教育文化傳承

在全球一體化形勢下,西方文化單邊主義和“西方中心論”甚囂塵上,在此情形下,作為擁有悠久雄厚、博大深邃歷史文化資源的中國,更應堅守民族文化陣地,充分保持民族文化自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勢資源向世界推廣,為營造健康和諧的文化生態(tài)貢獻智慧與力量。高校通識教育本就肩負著人文精神濡養(yǎng)的神圣使命,在此境遇下,更應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莊嚴責任,培育具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全球視野、民族情懷的復合人才。

一、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生態(tài)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滲透至世界各地,特別是20世紀以降,全球化到來之際,西方文化以更加強勁的態(tài)勢席卷全球,在此進程中許多弱小國家甚至失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加入西方文化運程中。[1]我國具有悠久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即便在強勢沖擊之下,仍然保持著鮮明的民族文化身份,然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可小覷。當下,特別是青年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舉例而言,街市中隨處可見牛仔褲和露臍裝,為數(shù)不少的青年人對阿迪達斯、耐克、LV、GUCCI等國外大牌趨之若鶩,看電影務求美國大片,手機非iphone不用,餐飲追慕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旅行非歐美不行。過度追求實用主義、功利主義,遇事先問“有什么用”“給多少錢”,若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成效,得不到隨手即得的收益要么干脆不做,做了也是百般不情愿。言必稱“民主”、行必追“自由”的大有人在,一些青年人不顧觀點是否正確,必須爭取發(fā)言權,不管師長的要求是否合理,必須追求絕對的自由。這些現(xiàn)象固然不是發(fā)生在全體青年人身上,但絕不應該視而不見。而提及原因,究其根本,不能不說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一些人對民族文化的評價是“土”“僵化”“過時”,而這些評價并不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的全面而準確的了解之上的,更談不上深入研究和分析。西方世界希求全球一體西方化,這種企圖既不合理,也不科學,世界文化本就應該百花爭艷,豐富多彩,若單一推行一種文化,勢必導致文化生態(tài)失衡。在此情境下,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喚醒民族文化記憶,傳承、弘揚和推廣民族文化優(yōu)勢資源,推進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促進全球文化生態(tài)的和諧穩(wěn)健發(fā)展。

二、全球化語境下高校通識課程的目標與任務

首先,喚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青年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喜歡刺激,愛冒險,很容易被陌生而新鮮的異國文化吸引,并不加區(qū)分地加以模仿,形成追求物欲、注重實利、逾越長幼界限、盲目追求自由等不良品行。當前,高校通識課程的著眼點應落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上。教師通過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仁、智、和、美,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經典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喚起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鼓舞學生深入閱讀和品鑒作品,并闡明全球一體化的利與弊,定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捍衛(wèi)民族文化尊嚴、樹立文化自覺的效果。第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從本質上講,很多學生之所以追捧異國文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一旦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了熱情,有了深入了解,便會主動地捍衛(wèi)民族文化尊嚴,堅守民族文化自覺。高校通識課程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通過引領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源流脈絡,結合品讀和鑒賞經典作品,學生自然會領悟到民族文化的智慧、仁愛與美,伴隨著理解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精神與人格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濡染,民族文化素養(yǎng)日積月累間得以形成。第三,兼顧世界文化,培養(yǎng)胸懷天下、匡世濟民的健全人格。堅定了文化自覺,豐富了民族文化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化視野,通識課程中開設世界文化經典賞析,帶領學生了解和接觸異國文化,進行古典與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觀照,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科學意識和人文情懷[2],還有助于形成匡正天下的廣闊胸襟和豪邁情懷。第四,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通識課程教學過程中,講解心理學、哲學、美學、闡釋學、讀者接受理論等知識和原理,引入歷代學問家對同一問題的相似和不同看法,帶動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物做出判斷,從同一角度對不同事物做出比較和鑒別,啟發(fā)學生增強分析和判斷能力,提高辨識能力,形成正確而獨立的思考習慣,加強批判思考能力。

三、當前高校通識課程面臨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統(tǒng)整性安排,在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同時,兼顧其他東、西方文化經典,幫助學生鑄成心系民族、胸懷天下、匡世濟民、胸襟豁達、旨趣高遠的健全人格。[3]中國文化經典類課程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淵源流脈的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前秦時期儒、釋、道、名、法、墨各家經典作品,閱讀各朝代詩詞曲賦經典作品,其他東方國家文化經典課程可以有選擇地安排埃及、波斯、猶太、印度、阿拉伯、日本、印度思想文化和經典作品講析,西方文化經典類課程可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發(fā)生發(fā)展,指導學生閱讀古希臘神話、哲學經典,閱讀西方各國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啟蒙時期、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典型代表作品。第二,課程內容采取“典”、線、面結合。[4]“典”即經典作品,線即時間脈絡,面即空間線索。以往國內高校通識教育往往以概論課形式為主,即側重關注“線”的脈絡,而忽視了對作品原典的關注及同時期各國作品的橫向比較,極易造成學生對經典作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只知其一,不聞其余的缺憾。實踐證明,了解線、面的同時,對經典作品展開真正的閱讀,才能切實體會經典的魅力,深切理解作品的內涵,并起到潛移默化的濡染作用。第三,教學模式方面,以往國內高校以課堂教學居多,導致任務繁重的通識課程在極為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很難達成教學目標,最終不得不直接采用概論法或碎片法完成教學,效果往往不容樂觀。當前,我們不妨利用發(fā)達的網絡資源,將不足以在課堂呈現(xiàn)的內容以網絡授課或視頻教學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樣既增強了授課的容量又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限制,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采用網絡在線學習的方式,也可以實現(xiàn)在線討論、線上答疑、專題研討等交流互動,同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泛在學習能力。另外,基于通識課程傳授的內容,可以組織相關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朗誦比賽、讀書匯報活動等賽事活動,以賽帶學,以賽促學。第四,教學評價方面,宜采用重過程考核的形成性評價。改變“一張考卷定全局”的局面,將平時考核比例提高至70%-80%,平時考核由考勤、作業(yè)、演講、讀書質與量、閱讀創(chuàng)見、品讀深刻程度、小組合作情況、參加活動情況等部分構成,期末成績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采取論文、音視頻、創(chuàng)意作品等方式。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在授課之初將學生分組,小組的任務是互相輔助、監(jiān)督、合作完成既定任務??己诵问桨處煷蚍趾托〗M成員互評、自評三部分。這種動態(tài)的重過程考核方式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能力。

綜上所述,全球化格局下,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世界化”進程,面對西方霸權文化企圖單邊世界文化的嚴峻態(tài)勢,肩負著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高校通識教育更應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以中國經驗和中國元素建構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理念和生命價值觀[5],培養(yǎng)植根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有本有源的新時代知識分子生力軍[6],為創(chuàng)建和諧穩(wěn)健的世界文化生態(tài)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力量。

作者:周景輝 聶英杰 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岳川.“中國形象”在全球“國家形象”的地位[J].資治文摘,2012(6):24-25.

[2][3]周景輝,聶英杰.中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比較與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42-546.

[4]聶英杰,周景輝.全球化語境下高校文學類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5):102-104.

西方文化概論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有著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例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使交流能順利進行。本文論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異,分析了導致中美文化差異的淵源。旨在說明:了解中美兩種文化不僅有助于加深理解東西方文化,更有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儒家思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別是中國加入WTO 以后,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例如,英語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這是指美國白宮中總統(tǒng)接見至親好友的那個粉刷成天藍色的房間, 你就不可能準確地把它翻譯成“內客廳”。這種由于不了解對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誤解與損失,簡直不勝枚舉。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兩國有著迥異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異

    1.中國文化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東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樸的東方文化。它是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國文化涉及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種由善到美,帶有濃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哲學觀,剛健有為的進取觀,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崇禮重德的倫理觀。其特點是相對內斂、溫和、沉穩(wěn)。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認為,個人的價值是通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體現(xiàn)出來的。個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別人和社會負責。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兩者產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該作出必要的犧牲以保全集體利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尤其是在人與人交往時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約,否則就是失禮。例如,晚輩見到長輩或下級見到上級時要主動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談時,職位高或年長者常是談話的主導一方,另一方則要表現(xiàn)出洗耳恭聽的謙卑舉止。

    2.美國文化

    而相對歷時較短的美國文化,是一個受到眾多文化影響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殖民文化的影響,也受到其他眾多移民文化的影響。早期的清教主義思想居統(tǒng)治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本土宗教萌發(fā)并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要素。美國社會是比較開放的社會,其國民熱切希望實現(xiàn)個人奮斗目標,亦即“美國夢”的文化特性也非常顯著。

    此外,美國文化特性中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下的“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美國人認為,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力。在美國,父子、師生、不同職位的人并無尊卑之別。平等觀念滲透到美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領域,他們的行為、工作、娛樂、語言、政治等無不體現(xiàn)平等觀念,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無不受這種觀念的制約。在美國文化中,人與人交往時較少拘禮。熟人相見,不論輩分與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問候。

    二、中美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任何—個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時期都深受自然環(huán)境如氣候、地理位置的影響,是自然環(huán)境給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 滋生于人類生活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地域及歷史等因素的影響,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時代性和繼承性。

    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陸農耕文化,其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注重群體主義,而不主張突出個人。其歷史文化傳統(tǒng)強調群體意識,重視集體的作用,注重互相幫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際間的和諧。中國又是一個傳統(tǒng)導向的社會,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tǒng)的封建帝國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其自身利益,需要用倫理之說來教導人們忠于國君(家長),恪守本分,謹守禮數(shù),平安相處,以利于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傳統(tǒng)的思想規(guī)則、方法延續(xù)至今,為大家所認同,變成了集體的意識,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儒家文化的影響一直占主導地位,受其影響的文化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基礎。儒家倫理歷來講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這是造成中國文化中等級觀念較強的根本原因。

    美國文化則為地道的濱海商業(yè)文化,希臘、羅馬是這種文化的發(fā)源地,地處海濱及近海各島嶼。眾多的島嶼使人際往來不如平原方便,故強調充分發(fā)揮個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國文化注重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包括個人的作用,個人的獨立性,自主選擇,注重自立和獨立;重視突出個人,追求個體差異。美國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信奉個人主義,充分享受個人的權力與自由。美國文化從一開始,就繼承了歐洲文化(西方文化),而****觀念正是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產物。****最早見于1628年英國議會向國王提出的權力請愿書,18 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天賦****”并使其理論化。1776 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則用政治綱領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美國文化強調****,因而等級觀念淡薄。

    三、結語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其間必然存在著文化差異,有文化差異就會造成交際障礙。東西方文化差異不可改變,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兩種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多種文化相互斗爭、融合與發(fā)展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 要進入西方社會,開拓西方市場就必須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異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我們和美國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們和世界,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往來。跨文化交際研究幫助我們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環(huán)境中, 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對比, 這樣不僅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自己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 同時也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發(fā)展,不僅可以拓寬視野,也促進了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池振航。英美習俗與社交禮儀[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1997.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西方文化概論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過于注重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傳授,忽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的現(xiàn)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本文擬從語言教學、真實語境、交際實踐三方面著手探討如何對大學生進行英語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過份強調語音、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傳授,忽略英語語言中體現(xiàn)的西方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現(xiàn)象的傳授,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不強。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也是為了加強中西文化交流和、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的需要。本文擬通過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西方文化、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三方面著手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 

 

 語言使用上的差異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的,在教學中,要使學習者關注語言的運用上體現(xiàn)的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之處,把文化差異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識。 

(一)詞匯的文化差異 

1、詞匯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異 

龍在漢語中為圖騰與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卻是罪惡、邪惡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為智慧的象征的owl與漢語中視為壞兆頭的貓頭鷹。漢語中農民無貶義,而peasant則是沒有教養(yǎng),社會地位低的人。紅在漢語中常與喜慶相關,red則有多樣化含義。red letter day 為“喜慶日子或紀念日”,to see red 為“使人生氣”,wave a red flag為“做惹別人生氣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為“紅光滿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則為漢語中的“對牛彈琴”。 

2、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聯(lián)想意義 

涉及到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詞匯,意義深遠,要越過字面意義去了解聯(lián)想意義。英語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為惟利是圖、心腸歹毒的小人。童話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貧窮、善良的最終獲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奧菲莉、黛絲泰蒙娜的悲慘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成為悲傷命運的象征,“楊柳”形容離別與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語用上的文化差異 

語言總是體現(xiàn)了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背景,關注這些差異,有助于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漢語習慣以詢問別人到哪里去作為寒喧語,西方則是對于天氣的評論和預測。年齡、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美國人對于稱贊語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國人則謙虛地加以否定。再如對某個場所的表達。美國英語中rest room是劇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設有廁所、盥洗設備等,供顧客、雇員等使用的房間,即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并非漢語中的“休息室”。 

 

三、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體、原版材料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情景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全方位感受語言,達到語言與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體 

以教材為核心,將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和故事傳說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其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內涵。同時利用多媒體營造視覺、聽力的真實語言場景,把教學中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加以形象化、具體化,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對英語語言文化進行探詢,引導學生關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表達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選擇原版材料進行補充 

選擇適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的視聽材料,了解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英語的運用情況,加深對中西文化內涵的理解,積累相關的材料。如體現(xiàn)了社會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介紹當前社會動態(tài)和社會問題的報刊,收看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ctv-9)和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節(jié)目,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英語基礎選擇部分國外英語電視電臺節(jié)目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更是展現(xiàn)了英語民族如何進行交際的真實情景和鮮活語言,這些材料既煅煉了閱讀與聽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四、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言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狈e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品味和體驗文化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創(chuàng)造英語交流的機會。如定期開設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用媒介語或英語向學生全面介紹英語國家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社會風俗等;以某個西方文化元素為主題開展英語沙龍、英語演講比賽,選擇教材中故事性較強、情景性突出的文章進行情景劇表演等等;擴展交際空間,與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進行語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創(chuàng)造機會參與涉外工作的翻譯與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万源市| 元阳县| 阿瓦提县| 会理县| 呼伦贝尔市| 辽中县| 德安县| 浦县| 莎车县| 永仁县| 望谟县| 聂拉木县| 正蓝旗| 鹰潭市| 绥棱县| 丽江市| 张家口市| 嘉义市| 张家港市| 贵港市| 平和县| 阜新市| 峨山| 边坝县| 福贡县| 福安市| 车致| 根河市| 九江县| 巴塘县| 甘德县| 平武县| 饶平县| 钟山县| 蓬安县| 桃园市| 报价| 绥芬河市| 兴安盟| 马山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