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分層流動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了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給農村人口帶來的巨大壓力,以及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系時農村學前教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由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農村幼教
20世紀80年代我國幼教改革伊始,就展開了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激烈討伐,但時至今日,“小學化”傾向仍在廣大農村幼兒園肆虐。據筆者在西北某省十幾個縣農村幼兒園的實地調研,農村幼兒園(學前班)的孩子如同小學生一樣,背著沉重的書包,從早到晚在教室內學習識字、寫字和算術,回家后還有數不清的作業(yè)。為什么“幼兒教育小學化”被教育界圍剿得體無完膚,卻未能阻擋住沉重的學習負擔向農村幼兒園漫延?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以西北農村為例,對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農村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做出分析。
一、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無形的壓力
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指社會分為不同層次,各個層次間具有不平等的關系,這種不平等體現在政治權力、經濟收入和社會聲望方面的差距。社會分層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生活中人群之間的關系和人群占有資源的關系。因此,它對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有著多方面的直接影響,其中包括教育活動。社會分層刺激著人們通過接受教育取得職業(yè)資質,以便個人在介入社會分層過程中占據有利位置。
社會流動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一般是指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在社會分層結構中的地位變化和角色轉換,即從一個階級、階層或職業(yè)轉換到另一個階級、階層或職業(yè)的現象。社會流動以社會分層為前提。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社會流動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向上流動更是人們趨之若鶩的目標。人們期望能夠以其學歷、智慧、才能和社會貢獻取得更高的收入、權力和聲望,即由較低的社會階層進入較高的社會階層。因此,一個社會的流動率越高,就越能調動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中低層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使他們充滿希望,通過后致性規(guī)則即個人后天的努力奮斗,實現向上流動的愿望。
個體能否實現向上流動取決于諸多因素,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途徑。有關研究表明,個人的教育程度與其職業(yè)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相關。人們在追求向上流動時往往需要借助于某種職業(yè),而決定職業(yè)地位的首要因素就是教育學歷。人們獲得的教育文憑越高,積累的教育資本或人力資本就越高,也就越有可能實現向上流動。
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缺少社會流動,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傳遞文化和象征身份,現代社會的流動程度較高,教育的經濟功能和選擇功能也就凸顯出來了。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人是經濟的動物,他總是竭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過上幸福生活,教育在當今社會恰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不難理解為什么農村孩子在幼兒園伊始就被要求開始刻苦學習?!俺缘每嘀锌?,方為人上人”成為了農村家長督促孩子苦學的至理名言,也推動著幼兒園的孩子們提前加入到學習的競爭中來,實際上是為了獲得學歷文憑,為了未來滿意的職業(yè),為了獲得社會分層中的有利位置。這是個人和群體做出教育選擇的必然邏輯,也為農村幼兒努力學習小學教育的內容找到了看似“合理”的借口。
二、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的農村幼兒教育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實行戶籍制度以來,人為地形成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社會體系。其基本特征是城鄉(xiāng)分割和城鄉(xiāng)不平等?!背青l(xiāng)人口在勞動條件、生活質量、社會保障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同時城鄉(xiāng)分離也限定了農民的社會流動,把農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最終,“農民”不再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特殊身份的代名詞,使先賦性因素成為決定農村人口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而考試制度使農業(yè)人口超越這種二元對立成為可能。
對于依賴貧脊土地生存的農民來說,通過考試沿教育階梯拾級而上,無疑是他們擺脫農民身份,把握自己命運的惟一一條有規(guī)則可循的途徑。激烈的學業(yè)競爭不僅成為必然,而且競爭結果也是顯在的。學業(yè)競爭的獲勝者進入高等學府,獲得較高的學歷,并由此擁有城鎮(zhèn)戶口、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較好的經濟利益、較高的社會地位;學業(yè)競爭的失敗者,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失去了向上流動的條件,只能加入到城市打工族中,成為城市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兩者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差異顯而易見。這必然帶來激烈的學習競爭,也就不可避免地禍及農村幼兒園的孩子。
(一)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與教育質量的差異
根據我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報告,幼兒教育經費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支出比例在逐步提高,但經費的投入極不平衡。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的主要是教育部門舉辦的幼兒園,1995年全國這項經費占幼教總支出的比例為58%-60%,但教育部門主辦的幼兒園幼兒人數只占入園總數的34%。政府對幼兒教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城鎮(zhèn)幼兒園。而幼兒人數最多,最缺乏經費的鄉(xiāng)村,政府經費投入最少。在現行的財政體制下,農村幼兒教育經費來源主要依靠縣財政和幼兒園收取的學雜費。而像西部的諸多貧困農村地區(qū),長期以來經濟落后,地方財政薄弱,農村幼兒教育經費更是沒有穩(wěn)定來源,經濟滯后也使社會多渠道籌措經費困難重重,農村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一方面,投入不足導致學前教育機構短缺,大批幼兒被拒之于幼兒園大門之外,無緣接受教育。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25個貧困縣共有幼兒園44所,平均各縣只有1-2所幼兒園,每所幼兒園僅能容納一兩百名幼兒。甘肅省隴西縣有18個鄉(xiāng),僅有9個鄉(xiāng)建立了中心幼兒園,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幼兒入園接受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經費的短缺又使得辦園條件簡陋,無力為幼兒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教育設施,無法吸引幼兒,也無法得到農村家長的認同,教育質量相對低下。加之教育觀念的滯后,識字讀本成為了農村幼兒教師最為依賴的教育資源。農村幼兒也就不能不學習那些遠離他們生活,但“將來有用”的知識。
(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影響著農村幼兒教師的職業(yè)態(tài)度與發(fā)展
農村幼兒教師時常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態(tài),一方面,農村幼兒教師工資低,待遇差,沒有醫(y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在貧困地區(qū)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嚴重影響了幼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穩(wěn)定性。她們時刻想擺脫農村生活去城市尋找機會。但其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樸素的職業(yè)責任感又促使她們希望幫助農村孩子走出貧瘠,走向城市,這又使她們愿意積極工作,希望孩子們能多學“知識”——學識字、寫字和做數學題等,為以后實現向上流動儲備“資源”。
另一方面,教師教育使農村幼兒教師初步了解了幼兒的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但這與家長強烈要求學習“有用知識”的需求產生矛盾,因此迫于生存的壓力,農村幼兒教師也不得不以教授識字、算術等為主要教學內容。農村幼兒教師的這種兩難處境不僅會影響她們的職業(yè)發(fā)展,而且會嚴重影響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
(三)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影響著農村家長的教育價值取向,進而影響著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方向
父母對孩子的學歷和職業(yè)地位抱有上升期待,這是存在于許多階級社會的共通現象。在靠天吃飯的西部農村,種地只能勉強維持家庭日常生計,這顯然不能使一個家庭走出貧窮。因此農村家長讓子女跳出“農門”的愿望十分強烈。孩子的上升流動成為父母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重要指標,幼兒園應該教孩子們將來有利于考大學的“有用知識”也就成為農村家長的共同心愿。
在對農村家長的調查中,78.9%的家長認為孩子上幼兒園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而所謂“文化知識”是指識字(62.7%),數數(52.8%),講故事(49.2%)、唱歌(36.6%)。幼兒教育成了為孩子將來升學做準備,這種傾斜的教育價值取向嚴重影響了西北農村幼兒教育的辦園方向。調查發(fā)現,56%的農村幼兒園以識字、寫字作為幼兒學習的主要內容,課堂教學是幼兒學習的唯一方式,這種思想的頑固存在。必然會成為農村幼兒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阻力。
三、根除“小學化”傾向,減輕農村幼兒學習壓力的應對策略
農村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根源存在于廣泛的社會不平等中,因此,農村幼兒教育改革離不開社會改革,筆者在此提出一些粗淺認識,希望能夠推動這方面的探討。
(一)打破以戶籍為核心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形成合理、公平、開放的社會流動模式
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系,對農業(yè)人口的職業(yè)流動造成了負面影響,也是現階段農村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社會原因之一。因此,必須通過提高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及其政策導向的有效性,改造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具有開放的流動渠道和公正的競爭規(guī)則的社會,使跨階層的長距離的向上流動成為可能。只有當社會成員普遍相信,學習競爭并不是獲得社會位置的唯一途徑,即使不上大學也可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間,才能從根本上把學生,包括幼兒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也只有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建立合理的社會流動體系與社會公平體系,才能使農村幼兒與城市幼兒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二)強化教育部門的管理職能,加大督導與評估的力度
教育部門是幼兒教育的主管部門,也是農村幼兒教育健康發(fā)展的組織保障,必須切實履行其管理職能。一方面,教育部門應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發(fā)展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政策并組織實施,如在經費投入和資源配置上給予更多地政策傾斜,以改善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條件,提高農村幼兒園的辦園質量,促進幼兒教育事業(yè)均衡發(fā)展。另一方面,教育部門也應承擔起對農村幼兒園的業(yè)務指導,加強對農村幼兒園的督導與評估,建立農村幼兒教育發(fā)展的約束機制,端正辦園方向。通過定期對農村幼兒園的保育、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進行督導,及時發(fā)現并糾正不當的教育行為,并給予正確的示范,規(guī)范辦園行為。同時,還可通過各種正規(guī)與非正規(guī)的途徑,如黑板報、廣播、電視講座等,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使廣大農村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認識到“幼兒教育小學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農村幼兒教育健康發(fā)展。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素質,優(yōu)化教育的內部因素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教師。政府職能部門應在切實解決農村幼兒教師生活和工作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加強對教師的職業(yè)培訓,提高其專業(yè)水平,幫助農村幼兒教師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能夠按照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幼兒園教育的規(guī)律,選擇切合本地農村幼兒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同時,還應改變教師的消極思想,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豐富農村幼兒的學習內容。
(四)轉變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尋求農村幼兒教育發(fā)展的社會支持
消滅城鄉(xiāng)差別要靠農業(yè)生產的集約化和產業(yè)化,歸根結底是要靠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去實現,“跳農門”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如果我們的社會,包括家長對孩子作為“人”的基本價值缺乏認識,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考慮孩子的權力,包括游戲、休息的權力。因此,改變農村幼兒家長的價值觀念,形成合理的子女教育期望,最終有利于減輕幼兒學習壓力。在這方面,農村幼兒園應發(fā)揮其教育輻射作用,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介紹科學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創(chuàng)設有利于農村幼兒健康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