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教學資源開發(fā)和利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現當代藝術內容,具備了美術課程三大類新資源的特點,對高校美術教學可謂一個有益補充,也使中等美術教育獲得堅實的承托。
關鍵詞:課程資源現當代藝術中等美術教育
在21世紀,學校美術教育更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更重視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開發(fā)新的美術課程資源成為世界各國美術教育研究的新熱點。美術教育界在設計美術課程時,吸收后現代課程的特征,走出了狹隘的純粹藝術的圈子,拓展至更廣泛的范圍①。
一、美術教育課程資源開發(fā)概況
20世紀90年代,國家教育部門對美術課程進行了較大范圍的擴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和《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美術教學大綱》已經包含了與課程資源開發(fā)有關的條文。
在新的教學大綱公布后,美術教科書從開發(fā)鄉(xiāng)土教材、注意學科間的聯系、開展課外美術活動、增加教學資料、設備資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術課程。但是,這些新的舉措未能從相關的情境中發(fā)掘其內涵,更重視了內容,而忽略了學習方法和過程。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強調,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認識。2001年7月,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國家標準》的實驗稿完成,明確把美術課程的新資源歸為三大類: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信息化資源。②可以說,新世紀的中國美術教育,在不斷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使學生具有將創(chuàng)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的美術教育課程資源。③
課程資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為目標資源與教學活動資源。④課程擴展是與之相關的概念,可分為“擴展計劃”和“個別深造”,其中“擴展計劃”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機會學參考書或教科書所容納的基本知識以外的知識,它的資料來源是無窮無盡的?,F當代藝術的學習屬于教學活動資源里擴展計劃的內容,并且具備了美術課程三大類新資源的特點。
二、中等美術教育與現當代藝術
1.中等美術教育的特點
我國的教育結構,從層次上可分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從類型上可分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崗位培訓、繼續(xù)教育、其他類型教育。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術教育,雖然也涉及以上的各類型教育里的美術教學,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學、職業(yè)中學,以及中等師范學校進行的美術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以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會員國大會通過并印發(fā)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為參照,把我國教育與國際教育分類接軌,其中2級、3級教育即初級中等教育與高級中等教育,對應為國內的初中階段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齡約在12-18歲。美國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把美術能力的發(fā)展歸納為:機能性快感、圖畫記述、再現、靈感與表現四個階段。他認為美感滿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個階段中,處于第四階段10歲以后青春前期的兒童開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的發(fā)展變化方式是可預知的,他們的認知行為與其年齡和成長階段有關。他把兒童繪畫分為感覺運動期、符號功能期、視覺思維期、具體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個階段。其中第五個階段(12至15歲)的兒童喜歡運用想象對未來進行規(guī)劃,興趣指向未來和非眼前物,價值和觀念變得重要起來⑤。因此,中等美術教育對兒童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2)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學美術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術課隨意被削減甚至取消。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美術教育從以前的“小三門”“調料課”“機動課”的可有可無地位已逐漸成為當今不可動搖的必修課,美術教育內容的單一性、純技能性已被豐富性、藝術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術教育的大美術教育觀念得到了發(fā)展。
(3)中等美術教育就其教育類型而言,既有以美術本位教育為重點的職業(yè)中學教育和師范院校教育,也有強調教育價值的非專業(yè)美術教育的普通中學教育,可謂集兩種不同取向的美術教育于一身。中等師范學校承擔著幼兒園和小學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任務,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術教育里的現當代藝術
西方現代藝術是從20世紀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段時期中多種風格流派的總稱。它經歷了“反傳統——形式創(chuàng)新——形式走向極致”的過程。它的基本形態(tài)因離開了當代人的審美理想,離異了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而受到人們厭棄,走向沒落。當代藝術這一概念是針對現代主義產生的。在上世紀60-70年代,由于波普藝術及超寫實主義的成就而成為普遍的藝術潮流,即所謂后現代主義。⑥本文中所提到的“當代藝術”,特指在中國90年代以來隨著資訊國際化,藝術和當代文化背景發(fā)生的種種聯系。
在中等美術教育中,根據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選擇初中、高中、職業(yè)中學、中等師范教科書等教材。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分“人教版”“沿海版”,書中范圖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較陳舊。中國美術史教程一般只講到清末民初,學生無法從學校教育里正式接觸當代藝術,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點零星的信息。
筆者就所在工作單位,對168名本校中等美術教育的學生及120名廣東省小學藝術骨干教師進行了有關當代藝術的問卷調查。學生的調查中,能準確說出當代藝術的三種創(chuàng)作形式的占58%;能說出一到兩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說出當代藝術的含義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過在校的課程學習去了解當代藝術的占93%。教師的調查結果:能準確說出當代藝術的三種創(chuàng)作形式的占21%;能說出一到兩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說出當代藝術的定義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過學習去了解當代藝術的占87%。
被試學生與教師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從上述的調查可見,學生比教師對當代藝術的信息更為關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兩者都對當代藝術的特征理解模糊,調查中還意外發(fā)現,69%的學生對行為藝術尤其關注。
直接作用于調查結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區(qū)條件。被試學生就讀于廣東省廣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文化、資訊較發(fā)達,有利于獲得藝術的新信息。而被試教師來自廣東省各地,包括邊遠山區(qū),整體來說條件相對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齡制約。青年學生精力充沛,個性強,樂于接觸新事物。教師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容易安于現狀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識的激情。第三,被試學生是在校的美術專業(yè)學生,包括師范類及非師范類,他們處于穩(wěn)定的美術學習氛圍當中。被試教師是藝術骨干教師,但根據各地的具體教學狀況,有的美術教師教音樂課,有的音樂教師改上美術課,音樂、美術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對美術領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師的美術知識不全面,對美術史學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學時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術教育中引入現當代藝術的意義
1.開闊視野,強調包容性和開放性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溝通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傳入,不同類型、性質的藝術活動層出不窮,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手段靈活多樣。當代藝術本身多元化,極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創(chuàng)作很活躍,任何東西都能被納入藝術的范疇。它可讓適合藝術的常規(guī)的不同的藝術觀點共存;它有新的表現形式,如:裝置方式、行為方式、觀念攝影等,但從不排除傳統的架上繪畫和雕塑方式;它運用新的媒材,如數字媒介、光、電等,而不單是我們常見的紙、筆、墨、顏料;它告訴當今的藝術學科已不再像從前一樣細分,模糊的專業(yè)界線和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正成為藝術領域的發(fā)展大趨勢。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現當代藝術,讓學生看到更寬廣的藝術前景,避免成為新世紀藝術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運用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
我國現行的普通學校的美術教學大綱,都把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造力,列為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⑦創(chuàng)造之初就是要超脫邏輯的羈絆,偏離思維常軌,這些從現代藝術作品可以體現。如西班牙畫家達利的著名作品《時間的永恒》,改變了事物正常的邏輯關系,對事物的本質變化進行富有想象的表現;荷蘭石版畫家埃瑟爾的作品《瞭望臺》,從錯視覺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現實存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印象派畫家的藝術探索成果,已經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之中,在油畫或者水墨畫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會印象派繪畫觀念和技法而獲得成功的事例。我們不妨嘗試超越習以為常的、普遍認同的寫實主義的方法去看現代藝術,也不妨嘗試將現代藝術聯系當今的教學。
在中等美術教育中,基礎課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課,學生接觸到的不外乎各種紙張、炭筆、炭條、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顏料、油畫顏料等繪畫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見材料?,F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段超越了傳統,一方面是對材料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另一方面,體現在對藝術工具的選擇之中,誕生及成熟于20世紀的各種新科技如攝影、影像,以及新興的電子虛擬技術,都以藝術的名義聚集到一塊,與傳統媒材交互融滲,構成了當代藝術新的藝術視覺形態(tài)。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在談到新藝術現象對現代生活的作用時說,藝術的形式在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已經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因為青年人、學生喜歡。這能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國的美術教育,長期以來以前蘇派的教學模式為范本,以架上繪畫教學為重,強調理性思維的觀察方法,追求狹隘的“技”的訓練。此方法所用的工具與材料較為單一,在普通學校里有相當的難度和單調性,學生無法從中獲得豐富的視覺信息,思維方向是直線的、平面化的,不利于發(fā)散思維的形成,壓抑了學生個性情感的發(fā)揮,往往使學生失去興趣和信心,感到藝術遙不可及。當代藝術超越了傳統的點、線、面、色彩等美術元素,因每個藝術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號意義,必然導致藝術風格上的多樣化。阿恩海姆說過:“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力”,“每換一種新的媒介,就需要產生新的創(chuàng)造⑨”。西方現代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會帶來藝術的觀看方式的變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代藝術重視新材料的探索與研究,尤其是與傳統藝術媒材結合的綜合實驗,對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勵人們主動、積極地尋找表達自己的媒材,輕松愉快地參與到藝術活動中,成就了20世紀德國藝術大師博依斯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可能。
3.通過藝術認識社會
當代藝術立足于迅速變化的生活和公眾之中,賦予作品當下觀念的同時,盡量使作品的含義淺顯易懂,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當代藝術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進,重新面對和思考中國的藝術、現實和歷史存在的各種問題,并給予新的表達和闡釋。如黃一瀚以人們熟悉的麥當勞叔叔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100多個一米多高的麥當勞叔叔手持玩具槍,涌進了鋪天蓋地的中國都市房地產模型,表現一種虛擬的戰(zhàn)爭游戲,表達作者對商業(yè)經濟文化背后之爭的憂慮。⑩
4.有利于藝術及教育的發(fā)展進步
現代藝術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藝術本身在近百年中發(fā)生了巨大而復雜的變化,拓寬了現代藝術的疆域。當代藝術強調觀念,所反對的正是傳統的觀念,但對現當代藝術的學習,并非對傳統藝術的否定?,F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是相互借鑒、融合滲透的?,F當代藝術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審美,避免蒼白膚淺,避免在藝術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傳統藝術運用西學觀念思考本土問題,借用現當代藝術的語言,對自身進行反思并加以適當的調整,才形成了現今的文化及藝術探索。20世紀的現代主義在許多方面突然與傳統分道揚鑣,形成一種革命性的、充滿活力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關當代藝術的進步問題。
新教學內容的吸納,對于教育的觀念將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不管是藝術還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進步,必須要有多元平衡的學術環(huán)境,博大的胸懷和前瞻的意識,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
5.有助于實現不同的教學目的
當代藝術具有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它不單體現在多種創(chuàng)作形式和手段上,還將體現在對于不同層面的學生有側重地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對于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可以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生活工作的應變能力;對于美術專業(yè)的職業(yè)中學學生來說,可以提高創(chuàng)造美術作品的能力;對于師范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更有自身的培養(yǎng)和善于運用美術手段和教育規(guī)律去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的雙重意義。
師范美術教育的母機作用,在整個美術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學術前沿的新動態(tài)是師范美術教育的關鍵。無論現在的教師還是未來的教師,如果本身沒有做好這種準備,就無法迎接“知識爆炸”的時代和應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6.順應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引發(fā)的特殊案件在藝術界、法律界引起強烈反響——廣州美院教師狀告美術館,稱美術館在“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中展出的兩件作品“很惡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權,(轉第85頁)(接第57頁)要求賠償。上海的一所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的老師在課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鏡頭的影片,幾位學生在看了這些鏡頭之后“胸悶頭暈”,最終的結果是導致了這位播放影片的老師被校方解聘。諸如此類現象的產生,應歸咎于某些學校培養(yǎng)太滯后的緣故,人們對藝術現象一直缺乏系統、全面和學科性的闡釋。許多有識之士就現當代藝術與教育問題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呼吁。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師李小山就藝術教育問題答友人問時,提到“要給未來一個交代”,陳履生認為“美術教育應對新的問題要有思想和學術準備”,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演講時強調“現代藝術中藝術家的責任”,廣東美術館編輯胡斌在文章中問道:“誰來承擔我們的當代藝術教育”,由此看來,把現當代藝術引入現實的美術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現當代藝術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認為現當代藝術總是前衛(wèi)的、荒謬的,只有藝術家才能看懂,因此作為教學內容必然存在爭議?,F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打破了許多傳統的規(guī)范,也誤導了許多人片面地求新求異,淡化了傳統的審美標準?,F當代藝術的多元性,以及新媒體的介入,使有些人認為新觀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藝以及修養(yǎng),由此導致了極端的行為藝術,如:虐殺動物和吃嬰兒等嘩眾取寵、標新立異的低級庸俗的人物與作品。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擁有的美學知識十分有限,現當代藝術有許多藝術品往往無法歸類到我們常常熟悉并聯想到的傳統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認識。教師應該看到大部分藝術家及其作品都能體現積極向上的藝術良知,客觀分析魚龍混雜的現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判斷、分析判斷能力。當代藝術有實驗性、探索性,也容易作為當代藝術不成熟的象征。面對觀念性越來越強、樣式個性越發(fā)突出的當代藝術,產生困惑、難以把握,人們需要以更高的理論高度去做細致的分析與研究。
另外,現當代藝術因為其觀念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批評準則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較具體,當代中國高校美術教育的滯后,同樣不能回應這些具體的問題。引入現當代藝術內容作為教學資源,對高校美術教學可謂一個有益補充,也使中等美術教育獲得堅實的承托。
在目前的國際文化大背景下,資源是一種內在性的需求,我們只能在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和積極參與之下才能充分發(fā)掘,更重要的是,永遠都有未完的“現代”“當代”,我們應該對擁有的資源進行優(yōu)化篩選,也沒有理由去拒絕這個用之不盡的新文化資源。
注釋:
①②徐建融.美術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第1版,第330頁,第334頁.
③張桂木.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第1版,第21頁.
④轉引沃倫(Warren),托尼(Torneyetal)《課程》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第112-113頁.
⑤程明太.美術教育學.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3.第1版,第258-262頁.
⑥⑩鄒躍進.通俗文化與藝術.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8.第1版,第7頁,第145頁.
⑦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9.第1版,第261頁,第105頁.
⑧陳履生.以“藝術”的名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2.第1版,第316頁.
⑨程明太.美術教育學.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3.第1版,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