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全球化教學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全球化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育全球化教學

一、引言:“教育全球化”——透視教育發(fā)展的新視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進行的生產組織和市場擴展活動、巨額資本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快速流動、國際經濟組織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區(qū)域經濟波動對全球經濟體系的傳導和沖擊以及紛紛建立的一體化經濟區(qū)域等一類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重要經濟現象逐漸引起人們密切的關注,并被概括為“經濟全球化”現象,包括生產全球化、市場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等各個方面1,2。對“經濟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在政策制定時必須考慮的重要背景,同時也為人們在大的歷史尺度上透視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和把握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向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用“全球化”的分析框架觀照其它領域的人類活動是“經濟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事實上,目前關于“全球化”的研究已經不限于經濟活動,除“經濟全球化”以外,在“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戰(zhàn)略”、“全球主義”、“全球問題”等方面都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3,4,5,6,成為二十世紀最引人注目的一種學術研究規(guī)范。

比較而言,教育界對“全球化”現象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無動于衷:我們既沒有看到一篇關于“教育全球化”或“全球教育”方面的專題研究報告,目前一些關于wto與中國教育的研討也僅僅限于就事論事而缺乏學理探究,本文作者在“全國第二屆教育政策高級研討會”所做的專題發(fā)言“教育全球化與開放基礎教育市場的政策框架研究”7至今也未得到學界的積極回應。難道是教育活動中不存在“全球化”的問題嗎?或者是“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不適合于研究此類教育現象?還是此類教育現象不具有研究價值?看來都不是。本文將依據充分的事實對上述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因此吸引更多的研究者進入這一研究領域。

本文對“教育全球化”的研究包括現象、歷史和機制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教育全球化”給國家中長期戰(zhàn)略安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以及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問題。

二、“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態(tài)

比照“經濟全球化”的分析框架,“教育全球化”現象可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形態(tài):教育資源(要素)的跨國流動;全球性的教育現象;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活動;

下面分別予以討論。

1.教育資源(要素)的跨國流動留學(留學生)是此類“教育全球化”現象的典型代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瑞典、挪威等歐美發(fā)達國家以及日本、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紛紛來華頻頻舉辦各種“教育展”,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并因此成為“大專辯論賽”的主題。8,9,10另據官方統(tǒng)計,改革開放二十年,中國赴美留學生超過三十萬11,去其他國家留學人員也相當可觀。

無論中外,留學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12。只是以往大都將其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現象來看待,現在則還注意到它所具有的經濟功能:

1994年,世界大學生6100萬,其中留學生占2%,達130萬人。二戰(zhàn)以后,在美國就讀的留學生歷來為世界之最,1994年,在美國就讀的留學生達50萬人,為美國經濟提供了近100億美圓的市場容量;1992年,澳大利亞教育創(chuàng)匯7。5億美圓,成為該國第一大出口商品,而在1986年僅3400萬美圓,五年增長20多倍。目前,澳大利亞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漢城、臺北、曼谷、雅加達、吉隆坡等地開設了連鎖教育中心,今年教育出口收入可望超過20億美圓。

39所高校走出國門招生《經濟日報》00/09/26就在國外高校紛紛來中國招生之際,中國高校也將走出國門,瞄準國際留學市場。10月28日、29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等39所國內高校將聚集韓國,舉辦“中國留學說明會”。據介紹,接受外國留學生一直是我國對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同時也是高校加強國際合作和提高國際知名度的有效手段,還可補充高校教育經費的不足。去年我國共接受了來自142個國家的近4萬名自費留學生。(柯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持1999年高校大擴招的諸多理由中,“減少因高中生出國留學導致的教育資源流失(向國外學校交納的學雜費估計達100億人民幣)”,也是一個重要的理由。

除了留學(留學生)現象以外,世界銀行及其他國際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教育援助(包括資金和物資)、校際合作(互換教師與課題合作等)、教材輸出、制度模仿等等,都可以納入“教育資源(要素)跨國流動”的概念框架中分析。

2.全球性的教育現象教育一向被認為是需要保持本國特色也必須保持本國特色的國內活動,但從“教育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些所謂的特色正在逐漸減少,而在各國教育活動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卻越來越多。

首先是教育觀念。世界各國雖然社會制度、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水平、意識形態(tài)各不相同,但關于教育的基本觀念卻越來越趨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共識;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學、心理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學各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正在構筑起關于教育活動的核心觀念:

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

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

終身教育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

教育產業(yè)理論;

等等

正是在觀念層面的融合與趨同為制度層面的模仿和新技術的擴散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全球性的教育現象在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義務教育制度。自200年前德國最先創(chuàng)立義務教育制度后,目前義務教育制度已經在全球得到普及,盡管各國在義務教育的年限上有較大的差異,但它的基本原則,比如普及性原則、強制性原則等都得到普遍遵守。

其它如學校制度、學位制度等都有非常相似的制度架構。

再看教育內容。盡管世界各國的課程和教材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差異,但由于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統(tǒng)一性,使得世界各國的教育內容在學科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常見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課程框架以及“工具、知識和教化”課程框架等等。

在教育手段方面,綜合運用電視技術、衛(wèi)星技術、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現代遠程教育,正在世界各國得到推廣和普及,并且正在創(chuàng)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更具有全球性特色的教育活動形式。

可以肯定,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世界各國教育體系之間的交流會更加便利,各國教育活動中相似和相同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多。

3.全球教育——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活動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教育發(fā)展史上,無論是一國政府還是教育研究人員,都還沒有自覺地在全球化的視野中分析、研究和規(guī)劃一國的教育體系,教育也一向被認為是國家主權壟斷的領域。但是,這種認識目前已經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zhàn),而我們的政府和研究人員卻都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

挑戰(zhàn)之一來自美國的教育實踐。我們注意到,對美國教育的評價常常表現出令人困惑的矛盾:她的基礎教育經常受到美國國內和國外各方面的批評和指責,從五十年代的課程改革到九十年代制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都是建立在對美國基礎教育的否定評價之上的。盡管如此,美國卻有全球最優(yōu)秀的大學和最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她的經濟發(fā)展也未受到那個“低劣的”基礎教育的困擾,這是傳統(tǒng)教育理論難以解釋的。但是,如果我們擺脫傳統(tǒng)教育理論把一國教育體系限制在該國疆界內的思維定勢,同時注意到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入國這樣一個顯見的事實,則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美國教育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教育資源配置的開放式的高效率的全球化教育體系,以此分析上面所說的矛盾也就不難得到合理的解釋。

以美國教育為代表的“全球化教育體系”是“教育全球化”現象中“全球教育”的一個典型代表。

挑戰(zhàn)之二來自晚近發(fā)展起來的基于互聯(lián)網的“網絡教育”。

在基于互聯(lián)網的“網絡教育”中,師生關系、教學互動機制、教學激勵機制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都表現出與傳統(tǒng)教育完全不一樣的特點,“穩(wěn)定的師生關系、面對面的交流、在一個確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教學活動”這些傳統(tǒng)教育中的基本特征在“網絡教育”中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開放性和學習者選擇權”并因此成為異軍突起的新型教育活動類型和傳統(tǒng)教育的強勁競爭對手。

美國有44%的高等學校向全社會提供各種遠程教育,接受遠程高等教育的學生約占全日制在校學生的32%,此外,還有21%的高等學校計劃在今后3年內開展遠程教育;學歷學位教育是美國高等學校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163.2萬名遠程教育注冊學生中,有143.3萬名攻讀學歷或學位課程,其中本科生為108.2萬名,研究生為28.1萬名;學費與在校學生相仿;遠程教育開設的學歷、學位課程數達到4.9萬個,基本覆蓋了美國高等學校的所有學科和專業(yè);到1998年,以互聯(lián)網為主要手段開展遠程教育的高校占60%左右,比3年前增長了3倍,其余學校也將在3年內開始利用互聯(lián)網開展遠程教育;

31所教育部遠程教育試點重點高校名單(2000年)第一類:既可招收參加全國高考和成人高考的生源,也可學校自主考試錄取,招生條件由學校自主決定招收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無錫輕工業(yè)學院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湖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東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北農業(yè)大學,重慶大學天津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第二類:只招收參加成人高考的生源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蘭州大學上海交大成立國際教育學院(中國教育報道/中國教育先鋒網/2000/10/22)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我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趨勢,上海交大國際教育學院日前正式掛牌成立,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日本、韓國、孟加拉、巴基斯坦、加蓬、尼日利亞等三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代表,市教委留學生辦公室領導、交大領導以及辦學人員出席了成立儀式。上海交大近三年來加快了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步伐,在校學位生一九九九年比一九九八年增長了百分之十

雖然“網絡教育”目前還主要用于向國內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務,但它顯然已經具備了向全球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務的技術潛力和制度潛力,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全球教育”將是二十一世紀最激動人心的教育變革。

互聯(lián)網與跨國教育《科學時報》08/11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學校進入互聯(lián)網,教育服務正在超越國界??鐕逃挠绊憣鹘y(tǒng)的教學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語言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語言。單語言學生,特別是非英語學生將面臨嚴重的問題。但語言不是主要問題,互聯(lián)網上也提供諸如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的服務,并有專門機構從事翻譯工作。最主要的問題在于跨國教育不僅涉及語言問題,而且涉及各國的文化和經濟。經濟問題對于富裕地區(qū)的教育機構,它們會聘用世界各地的教師以促進本地教育發(fā)展并減少其在教師薪水上的開支。網上教育比傳統(tǒng)的學校教學方式的費用更少,這也將促進跨國教育的發(fā)展。文化問題跨國教育者將需要在網上處理各種有關信仰、世界觀、政治等的問題,不同國家的學生和學者將會對經濟、地理、歷史、政治等問題有不同見解。文化差異將令教育者不得不決定網上跨國教育的內容及授課方式。影響各種地區(qū)的教育機構將面臨來自世界范圍的競爭,教育機構將需要適應跨國文化交流的問題,來自多文化環(huán)境的教育機構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優(yōu)勢。

毫無疑問,“網絡教育”也是“教育全球化”現象中“全球教育”的另一種重要類型。

“全球教育”中的第三種類型以“國際文憑教育”為典型代表。

“國際文憑教育”是在國際文憑組織(英文全稱是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organization,簡稱ibo)所屬學校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她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ibo的成立首先滿足了現代化移動家庭的子女教育需求,學生可以跟著父母自由地從一個國家的一所ib學校轉入另一個國家的另一所ib學校學習同樣的課程,學業(yè)不受影響。因其具有先進的國際化教育思想和嚴格統(tǒng)一的考試制度,ibo逐漸成為一個對于國際化教育有影響的機構,并在全世界迅速發(fā)展。

ib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國際化人才受到了世界各國高等院校的歡迎,從而使國際文憑組織得以與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名牌大學建立了穩(wěn)定的協(xié)約關系。這些大學不僅樂于接收國際文憑的持有者,而且有許多名牌大學還向成績優(yōu)異者提供獎學金或跳級學習的優(yōu)惠待遇。據了解,目前除中國外,全世界的名牌大學幾乎都與ibo簽訂了協(xié)議,在其招生簡章中都聲明:凡ib持有者,可免試入學。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國際文憑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員學校已由最初的十幾所發(fā)展到今天的1000多所,遍及世界近100個國家,其文憑被1000余所大學所認可,其中包括哈佛、劍橋、牛津等名牌大學,并且有更加擴大的趨勢。據悉,目前在中國,國際文憑組織的成員學校還不多,僅有北京、上海、鄭州、香港等地7所ibo成員學校。北京作為ibo成員學校較為集中的地區(qū),目前共有3所ibo成員校:55中、麗都國際學校、匯佳學校。55中和麗都國際學校只招收外國學生,而匯佳學校作為僅有的可招收中國學生的ibo成員校,為保證教學質量,每年的招生數量也很少,主要招收應屆初中畢業(yè)生,對學生的英文水平與學習態(tài)度要求都很高。學生經過3年的學習后,如取得國際文憑組織頒發(fā)的國際文憑,就等于是取得了通往世界大學的“通行證”。(《市場報》2000/7/23)

與此相似的還有各種國際性行業(yè)組織和跨國公司的證書考試,其中it行業(yè)中最著名的如“微軟”、“ibm”、“hp”的工程師認證等等。

另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些國際知名大學紛紛到世界各地開設分校,這與國內大學在遠程教育的旗幟下到異地開設網絡教育或遠程教育分院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國MBA課程全球化《紐約時報》09/26美國大學的企管碩士(mba)課程走向全球化。例如芝加哥大學就在新加坡設立分校,地點就在新加坡總統(tǒng)府對街,約有84名新生于上周加入其首度在當地開辦、為期兩年的企管碩士班。這些新生大多是三十多歲的企業(yè)主管,他們象征美國知名大學向外擴張的夢想。新加坡是芝加哥大學在九十年代于西班牙巴塞羅那設立分校后的第二個海外據點。杜克大學也從上個月開始在德國法蘭克福授課,并將于明年1月在當地成立分校。哈佛大學則已在香港及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硏究中心,并計劃在歐洲比照辦理。西北大學及賓州大學則與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合作,將于明年在印度的海德拉貝德設立印度商學院。一些歐洲頂尖的學院也有類似的動作。倫敦商學院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將合開mba課程。另外,位于法國楓丹白露一所有四十年歷史的商學院,從今年開始,就在距離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分校不遠處,提供mba課程。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分校副校長艾潘說,“若想要成為一流的商學院,我們認為有必要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布點。”對這些大學而言,新的嘗試也包括實驗中的遠距學習(distantlearning),即利用網際網路來授課。新的mba課程介于傳統(tǒng)的校園學習及成本較低的純線上教學之間。也就是說,海外分校的學生花一、兩周的時間與專程從校本部飛到當地教學的教授上課,之后這些學生暫時離開校園約一個月的時間、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并完成作業(yè)。他們可利用電子郵件提出構想并對住在數千哩外的教授提出問題?;旧希@些學校斷定,在其他國家有很多經理人對取得本國學校授與的mba學位并不感興趣,而寧愿付出高昂的學費以取得美國名校的學位。對校方而言,除了有形的收益外,也有無形的好處。在美國,強勁的經濟成長及二十多歲的人口相對較少,使過去兩年大部份頂尖學院一般mba課程的申請人數下滑,如果沒有國外學生、特別是來自亞洲的申請者的持續(xù)增加,跌幅會更大。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把“教育全球化”現象概括為

a.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的流動

b.全球性教育現象

c.全球教育

三大主要類型,在每一種類型中又進一步辨認出若干種典型的表現形式。通過這一梳理,原來紛繁復雜的“教育全球化”現象顯示出了它們的共同特征——“全球性”——與兩個以上非特定國家相關,當然這是一種唯象的描述。“教育全球化”的本質,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以不同形式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斷增加不同教育體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個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全球教育體系的過程。追溯教育活動中“全球性”發(fā)展的歷史并分析其形成機制,將有助于我們深化對“教育全球化”的認識。

三、“教育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在“地理大發(fā)現”和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之前,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因受到地理障礙的阻隔而處于各自獨立的孤立發(fā)展狀態(tài),各國的教育也因此表現出廣泛的差異性。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擴展、現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市場擴展,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各種教育體系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取長補短,顯示出強烈的趨同性。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市場的全球性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事實,從而為“教育全球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對“教育全球化”歷史進程的考察表明,構成“教育全球化”的微觀基礎是一國教育體系的變遷,變遷的動力來之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變遷的基本方向是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精英走向大眾、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單一走向多元。與此同時,一國教育體系變遷的微觀過程又與全球教育體系之間發(fā)生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由此逐漸形成了以一國教育體系的變遷與傳導為演化動力的全球教育體系。

是否存在一個“全球教育體系”?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看法。反對者認為,不但不存在一個“全球教育體系”,甚至什么“西方教育體系”之類的跨國界概念也根本不存在,實際上存在的只是“美國教育體系”、“英國教育體系”、“法國教育體系”等等。相反的觀點則認為,盡管國家是人類教育活動的重要邊界,一國之內的教育活動在具體表現形式上也與他國有很大的差異,但這種表面上的差異并不能掩蓋不同國家的教育活動在觀念、內容、手段、技術、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基礎,況且不同國家教育活動的相互影響已是現代社會的基本事實,這就好比我們不能因為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和不同國家經濟活動的差異性而否認全球經濟體系的存在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政治單位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性而否認“全球教育體系”的存在。顯然,本文所持的是后一種觀點。

在“教育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不同國家教育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三種主要的動力模式——“要素流動”、“模式復制”和“資源共享”,分別對應上面所說的三種主要的“教育全球化”現象。依據不同歷史時期處于主導地位的動力模式,我們可將“教育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工業(yè)革命以前,“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要素流動”,可以稱為“觀念傳播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留學生成為一國教育體系和另一個教育體系相互作用的主要媒介,期間也還出現過一些頻繁和規(guī)模較大的留學生交流現象,比如西方的古希臘時期、中世紀末期以及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等,但由于這種交流始終停留在民間層次,故并沒有對不同的教育體系的變遷產生直接的影響。

第二階段,從工業(yè)革命開始到二戰(zhàn)結束,“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現為“模式復制”,可以稱為“西方主導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借助工業(yè)革命的巨大成功在全世界進行擴張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成為發(fā)展中國家競相模仿的榜樣,以現代學校制度為核心的現代西方教育制度也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法寶在世界各國得到推廣,中國和日本的教育發(fā)展史都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

第三階段,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資源共享”,可以稱為“全球體系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增加,相互依賴性增強,一國教育體系的預設功能已經可以部分借助于其他國家的相關資源來實現,包括資金、師資、教學儀器設備、等等,共享全球教育資源已經從自發(fā)階段進入自覺階段,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xié)調并且在高等教育中依賴性逐步增加的“全球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綜觀“教育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不斷擴大的西方文化影響是這一歷史進程中最顯著的特點,今后是否會有所變化,目前還難以預料。伴隨“教育全球化”不斷擴展的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是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兩難選擇: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要求一國教育體系對世界應有更大的開放性,否則,由教育形成的國民素質將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體系更大的開放性必定會使本土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力相對下降,這種文化沖突既有可能侵蝕發(fā)展中國家政治權力的基礎,也常常引起人們對破壞文化多元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焦慮和擔憂,因此,發(fā)展中國家政府通常在維護國家教育主權的旗號下盡可能小的開放國內教育市場。

四、“教育全球化”的動力機制

根據本文所作的歷史考察,“教育全球化”既是當今世界的基本事實,也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F在我們想知道的是,這一基本事實和基本趨勢的歷史合理性是什么,即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結果和趨勢。

觀察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任何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或歷史潮流,一定是對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基本需求的反映,因此,如果“教育全球化”確實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反映了人類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趨勢,那么,在它的背后一定能夠找到人類普遍的價值追求。以此反觀“教育全球化”現象,它滿足了什么樣的人類基本需求呢?對此我們可以從個人(家庭)和組織兩個方面加以考察。

個人(家庭)在教育活動中追求的價值目標第一是為了獲得生存優(yōu)勢,它具體表現為與更高學歷相關的身份優(yōu)勢和與更新、更專門的知識相關的人力資本優(yōu)勢;第二是為了參與知識創(chuàng)造,以滿足人類普遍的好奇心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第三是為了獲得精神和肉體的享受,以滿足身心愉悅的需要,但它與第二種價值追求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追求的是教育的結果,價值的實現存在與教育活動之外,教育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和手段,而后者目標的實現則存在于教育活動之中。因此,不難發(fā)現,如果我們承認以上三個方面的價值追求是個體接受教育的基本動力,并且承認國家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和文化的特殊性,那么,更自由的國際交流和分享不同文化形成的教育資源就會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與個體在教育活動中追求多種價值目標不同,組織在教育活動中追求的價值目標只有一個,即獲得生存優(yōu)勢。而當組織的生存優(yōu)勢是通過組織中個體的人力資本和作為整體的組織資本來體現時,接下來的分析與前面對個體的分析就會有同樣的結論——更自由的國際交流和國家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將會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這一點可以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史上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驗證。

由此可見,由于“教育全球化”適應了組織和個人獲得生存優(yōu)勢和其它一些基本的價值追求,因此,只要人類基本需求不改變,“教育全球化”就不會停止它的步伐。

五、“教育全球化”與國家安全戰(zhàn)略

作為“全球化”浪潮組成部分的“教育全球化”在二十一世紀將會對世界各國現行的教育體系產生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已經是毋容置疑的了。是洞悉先機,主動適應和充分利用由此形成的教育超常規(guī)發(fā)展機遇,使中國教育實現快速發(fā)展,還是因循守舊,畫地為牢,遲疑于世界潮流之外,對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中長期戰(zhàn)略安全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始于1999年的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大擴張是中國教育政策發(fā)生戰(zhàn)略性轉變的重要標志。1999年,以刺激消費為直接動因的高校擴招雖然最終并沒有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fā)揮什么作用(關于這一點,目前還缺乏有權威性的研究報告,但根據經驗可作如下分析:由于高校擴招伴隨高校學雜費上漲,由此建立的未來支出增長預期必定迫使十倍甚至百倍于擴招學生家庭的其他家庭采取更為保守的即期消費策略,兩相抵消,其效應之不明顯應早在預料之中),但為推動這一政策出臺所開展的關于“教育產業(yè)”、和“教育產業(yè)化”的討論,卻促成了一個非預期的觀念成果的推廣:在考慮教育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時,規(guī)模上的政策基點應置于滿足公眾的教育需求上,結構上的政策基點則應置于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上,前者稱為“入口平衡論”,后者稱為“出口平衡論”,同時考慮兩個方面的需要稱為“綜合平衡論”。在計劃經濟中,當教育需求與人才需求發(fā)生矛盾時,總是“入口平衡”服從“出口平衡”,而在市場經濟中二者的主從關系正好顛倒過來,“入口平衡”始終處于矛盾的主導方面,“出口平衡”方面的政策目標則通過家庭、學校和政府之間的相互選擇來實現。因此,原來為刺激經濟回升的短期教育擴張政策就演變成了著眼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中長期教育擴張政策。遺憾的是,由于人們長期受計劃經濟“出口平衡論”的思想束縛,對于當前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大轉變和高等教育的持續(xù)擴張還大多抱有懷疑、焦慮和抵觸的心態(tài),反映了一種狹隘的、就教育論教育的小教育觀。

教育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網絡和全球化時代,其作用除了由傳統(tǒng)“人力資本理論”所揭示的以外,還有一種對國家民族生存、安全日益重要的作用——創(chuàng)造生存空間——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在傳統(tǒng)的國家安全理論中,一國(一個民族)的生存空間受國家物理疆界的約束,因此,國土紛爭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擴展國家、民族生存空間最重要的斗爭形式。但是,二戰(zhàn)以后國際關系新格局的形成導致國家安全觀念發(fā)生深刻變化,國家民族之間生存競爭的主導模式已經由對國土資源的爭奪轉變?yōu)閷洕Y源的爭奪,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已經更多地取決于她在全球范圍內有效支配資源的能力而不再取決于國家疆界內的資源多少,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現代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都必須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加以考察,而其中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在組織層面的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和在個體層面的全球生存能力則都與一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是教育作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內在邏輯。

中國號稱地大物博,但如分配于其龐大的人口,則人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并不豐富,在這樣的資源稟賦下,只有加入世界經濟體系利用全球資源才能保證國家民族的長期戰(zhàn)略安全,同時必須通過大力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在全球市場上擁有足夠的份額,由此可見,加入wto乃是關系國家民族生存的必然選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則是擴展國家民族生存空間的必由之路。

在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討論中,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為什么要轉軌?其重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點目前已經比較明確,但為什么要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認識到它的最終目的在于擴展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才能為這種國家意志找到形成社會共識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去看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必然得出擴展教育規(guī)模,提高教育層次逐步普及高等教育乃是推行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內在要求的重要結論。這一結論雖然與當前政府的教育擴展政策一致,但它們的出發(fā)點卻是不同的。

把擴大教育規(guī)模和提高教育的層次結構看成是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內在要求有兩個理由。第一,國際經驗表明,在發(fā)展中國家實行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發(fā)展中國家的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流出要大大的多于流入,導致符合外向經濟要求的人力資源嚴重不足,這也為中國的經驗所證實,因此需要通過增加教育產出以彌補因人才流出導致的國內人才短缺。第二個理由沒有第一個理由那么直截了當,但卻更為重要。分析世界各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yè)狀況不難發(fā)現,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的失業(yè)人員中,在數量上,高學歷者要少于低學歷者;在尋找重新就業(yè)的機會上,高學歷者要大大優(yōu)于低學歷者,因此,擴大教育規(guī)模和提高教育層次對于減輕就業(yè)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知識經濟中,一種極其重要的公民素質——全球就業(yè)能力——跨國就業(yè)和跨文化就業(yè)是與公民的學歷層次緊密相連的,顯然,公民的這種全球就業(yè)能力對于擴展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而要使這種能力成為公民的普遍素質,沒有大規(guī)模的教育擴展和教育層次的普遍提高是不可能實現的。

認清了擴展教育規(guī)模和提高教育層次對國家民族擴展生存空間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之后,回過頭來再來考慮中國在“教育全球化”中應該選擇的戰(zhàn)略和對策就有了全新的思路。

在傳統(tǒng)思維中,我們考慮問題的主要出發(fā)點是如何保護國內的教育市場和防止文化侵略,而在新思維中,我們考慮問題的主要出發(fā)點是如何最有效的利用全球教育資源快速擴展我們的教育規(guī)模和提高全民的教育層次,因此必須進行前面而深刻的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

六、“教育全球化”與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

改革開放二十年,中國政府在各個領域推行市場導向的改革都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但由于教育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事實上的緊密聯(lián)系,以及我們對這種緊密聯(lián)系的片面認識,使得政府的教育政策經常左右搖擺,缺乏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面臨的挑戰(zhàn),必須在更新觀念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否則就有可能喪失“教育全球化”給我們提供的教育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難得機遇,從而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把學校當成與西方資產階級爭奪青年一代的主要陣地,并且認為只要政府嚴加控制學校中的思想陣地就一定能夠保證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純潔性,這是所有落伍觀念中影響最大的一種,也是導致政府在教育領域沒有采取更積極和更寬松教育發(fā)展政策的主要觀念障礙。事實上,除非我們重新回到二十年前與外部世界隔絕的狀態(tài),否則永遠不可能再現當年單一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狀態(tài)。一些好心的人們希望在經濟上繼續(xù)加深加快市場取向的改革的同時,政治上回到以前的“純潔”狀態(tài)。姑且不說這種想法已經被所有希望如此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擊得粉碎,就是抽象地討論這種可能性,認為政治和經濟可以不協(xié)調發(fā)展的觀點也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在當前知識經濟、社會多元化和互聯(lián)網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的開放度這樣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如果還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學校來左右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與發(fā)展,那不是別有用心的話,就一定是太天真了?,F在退一步說,即便政府實現了對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就如“”前和“”中的情形,是否就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社會狀態(tài)?是否就是一種健康的社會狀態(tài)呢?毫無疑問,關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么必要擔心民間和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大陸的教育服務市場呢?再退一萬步,我們的留學生單槍匹馬進入西方資產階級的海洋我們都不怕,國際資本(資產階級的細胞)到國內來辦學(進入無產階級的海洋),我們還有什么可怕的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建立更加健康和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才能抓住“教育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教育發(fā)展機遇。

第二種落伍觀念是認為只有政府的集中管理才能保證教育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保證學校教育的質量,才能保護受教育者的利益。事實是否如此呢?我們考察建國以來的教育發(fā)展歷史不難發(fā)現,恰恰是政府集中計劃管理最嚴厲的時期,教育發(fā)展最緩慢,公眾受教育權利受到的侵害最大,教育發(fā)展最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大量薄弱學校的存在就是明證。而在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后,由于放松了對教育發(fā)展的計劃管制,調動了地方政府發(fā)展教育的積極性和民間參與教育發(fā)展的積極性,才極大地改善了教育供給,緩解了教育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兩相比較,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如果我們再考察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歷史,政府除了在強制推行義務教育制度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外,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政府對教育的管制有助于保證學校教育質量和保持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

“教育是公共產品,非由政府提供不足以保持足夠的數量,義務教育尤其如此,應由政府負完全責任,民辦教育應主要進入非義務教育領域?!边@也是一種是似而非的認識。根據現代公共政策的實踐和公共經濟學的研究,除了極少數公共活動領域外,如政府、議會、國防、軍隊、警察等顯示、表達國家意志和公共權力的活動,其它無論是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都應該由市場提供或更多地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才能更有效率也更公平。這一結論在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已經是一種常識,但在我們這個還在轉型過程中的國家,由于長期以來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灌輸的“私即惡”的的傳統(tǒng)觀念,以及以此為經濟倫理基礎的政府對公共產品領域的壟斷和全面管制,不斷強化人們對民營部門的不信任感,使理論界在擔心政府推卸義務教育責任的潛意識驅使下,對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視而不見,對民辦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給,包括增加義務教育供給方面的積極貢獻和巨大潛力心懷疑慮,尋找種種理由反對和限制開放教育市場,由于這種觀點披著學術的外衣,又扛著公平和正義的旗幟,確實有著很大的市場,但卻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除了以上三種在教育領域中廣泛流行的反對和懷疑進一步開放教育市場的主要觀點外,“教育是產業(yè),但不能產業(yè)化”是1999年末開始流行起來的一種權威說法,似乎一提“產業(yè)化”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把教育推向市場,就是要政府放棄她應承擔的教育投資責任和教育宏觀管理責任,雖然提出這種觀點的同志也許是出于擔心政府以“產業(yè)”為由放棄和推卸她的責任,但這種邏輯混亂的提法其實質也是反對繼續(xù)推進市場導向的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在計劃經濟和封閉環(huán)境中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若干認識目前已經嚴重脫離當前國際國內的社會發(fā)展現實,正在成為大力發(fā)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思想枷鎖,只有繼續(xù)解放思想,突破一切已被人類社會實踐證明是過時的教條和拋棄一切未經實踐檢驗的虛幻的信條,積極推進以“全面開放教育市場”為特征的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才能抓住“教育全球化”給我們提供的發(fā)展機遇,也才能在“教育全球化”的挑戰(zhàn)中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戰(zhàn)略抉擇。

“全面、主動、積極和盡快開放一切教育服務領域,積極鼓勵國外資金投資中國教育”應該成為我們迎接“教育全球化”挑戰(zhàn)時實施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的基本出發(fā)點。

“窮國辦大教育”、“我們以占世界x%的公共教育經費支撐數倍于此的義務教育規(guī)模”,以往我們這樣陳述時,在痛感教育經費不足的同時,開始只是寄希望于政府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后來這成為我們鼓勵民辦教育的一個重要理由和一個主要的出發(fā)點?,F在看來,民辦教育的大發(fā)展在增加教育供給、改善教育結構方面確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教育市場的開放在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也并沒有損害和侵蝕政府對教育的控制力,至于對全社會教育機會的增進則更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F在我們設想,如果有同樣數量的國外資金進入國內教育市場,對于加快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是可以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嗎?在這個過程中,誰是最大的受益方呢?當然是中國的教育,是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在相當程度上是利用外資的結果,利用外資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遺憾的是,我們在有意無意間把教育排除在利用外資,特別是大規(guī)模利用外資的視野之外,這在知識經濟時代顯然是一個需要調整的重大政策戰(zhàn)略。

對外資開放教育市場不需要設置禁入領域,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非義務教育,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一切教育服務領域都可以允許外資進入,但應該根據不同的目標市場設置不同的市場準入規(guī)則,以控制市場風險和保護消費者利益。在部分開放還是全面開放的問題上,只要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來華辦學者都必須也必定會遵守中國的法律,那我們還有什么必要擔心他們會挑戰(zhàn)中國政府對學校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權呢?只要這個擔心不成立,選擇全面開放當然更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

對外資開放教育市場要有緊迫感。雖然教育服務并沒有列入我們加入wto承諾開放的時間表,但決不能因此缺乏緊迫感,甚至以為奇貨可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國家發(fā)展而言,資金在任何時候都是稀缺資源,國際上也決沒有無限豐富的資金在等待進入中國教育市場,恰恰相反,在發(fā)展中國家紛紛搶乘知識經濟這班時代列車時,大家都面臨共同的問題:發(fā)展教育和資金稀缺的矛盾,由此可以預見,爭奪國際資本用于本國教育發(fā)展將很快成為各國引進外資的重點,如果我們不能解放思想,為外資進入中國教育市場提供最寬松的市場環(huán)境和盡快建立良好的政策支持體系,我們將會失去這即將來臨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目前我們在對外開放中國教育市場的問題上,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晚開放、如何少開放,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一種文化侵略而不是一種文化交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是消極、回避、抵制和限制外資進入中國教育市場,我們總擔心開放教育市場會給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帶來麻煩,這既是一種缺乏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一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因此錯過發(fā)展中國教育的絕好機會,我們也許將會犯下比當年制定錯誤的人口政策更嚴重的歷史性錯誤。在由知識經濟已經清楚展示的歷史規(guī)律面前,這一判斷絕非危言聳聽。

對外資進入教育市場全面實施“國民待遇”應該成為我們吸引外資政策的主要特征。

“國民待遇”本是一國政府在對外開放時給予外國企業(yè)與本國企業(yè)同等待遇的一種國際慣例。中國在二十年改革開放過程中,在市場準入方面對外資企業(yè)設置了過多的障礙,而在稅收政策方面則是對外資企業(yè)提供了大大優(yōu)于本國企業(yè)的優(yōu)惠,這些都違反了“國民待遇”的基本精神,其實施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

在對外資開放教育市場的問題上,應該堅定不移地把“國民待遇”作為相關政策設計的基本原則。在市場準入方面,要根據教育規(guī)律徹底拋棄“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幻覺,全面開放教育市場;而在政策支持方面,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教訓,則更多的是防止出現“崇洋媚外”和“厚外薄內”的政策偏差,特別是要防止出現壓制國內民辦教育的傾向,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教育投資主體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

應對“教育全球化”的挑戰(zhàn)涉及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的方方面面,本文不擬對此展開全面的論述。在結束本文時,我想就一個著名的論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提出一個逆命題: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很顯然,在大的歷史尺度上,該命題已經被證實并將繼續(xù)為人類實踐所證實。

铜山县| 资溪县| 焉耆| 永登县| 清流县| 富锦市| 龙井市| 云和县| 濉溪县| 吴忠市| 遂昌县| 铁力市| 日土县| 德安县| 阿拉善右旗| 伊吾县| 北辰区| 泾川县| 侯马市| 保康县| 佛学| 平潭县| 资中县| 阿克| 台北县| 丰宁| 同德县| 合水县| 乳源| 光山县| 山东省| 黄冈市| 治县。| 平湖市| 江西省| 枣庄市| 博罗县| 襄城县| 治多县| 嘉义县|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