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西洋美術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西洋美術史的范圍廣大,在此提供一個簡要的西洋美術史演進概論,依藝術時期的先后順序,概分為十一個單元。
史前美術
是指未有文字以前,人類先民的藝術。一般所謂史前時代的藝術品,都是產(chǎn)生于舊石器時代后期,而在中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突然一度消滅,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不但異常發(fā)達,而且已有歷史的記載。人類在石器時代靠打獵為生,狩獵對象為當時的野牛、野馬、馴鹿及長毛象,提供他們食物、衣服及器具的來源,自然成為描繪的現(xiàn)象。
一.舊石器時代:(距今六十萬年到一萬年前)人類這時候和動物的區(qū)別一是會用火,二是美術的制作?,F(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品,主要是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九十余處「洞穴壁畫」。描繪大型哺乳動物,使用「前縮法透視」和「明暗表現(xiàn)法」,動態(tài)表現(xiàn)生動,線條簡單。如左圖畫出人倒在牛前,寫實表現(xiàn)出狩獵行情形。除了洞穴壁畫外,雕刻已非常的進步,如右下圖的「史前維納斯」是很多代表女性繁殖多子多孫石像例子之一,裸體是一大特色,利用一種圓球形態(tài)來表現(xiàn)這種形狀,肚臍是整個雕像的中心,是石頭上天然的洞眼。此時也有巖雕浮雕作品,左上圖野牛是刻在獸骨上,利用自然緊密的輪廓線,刻出向后蹬的傳神姿態(tài)。
二.中石器時代:(紀元前一萬年到三千年)在西班牙東部和北非的Atlas山脈的石洞里,其壁畫題材以狩獵為主,但構圖十分具戲劇化,由早期自然主義逐漸進入象征作風的藝術。
古代美術
一.底格里斯、幼發(fā)拉底兩河灌溉的地方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里有來自四方的種族文明,因此產(chǎn)生的美術難有統(tǒng)一的形式。
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和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一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發(fā)展高度的文明,成為希臘美術的前身。
(蘇美人的美術)
蘇美人的美術(3200-2000B.C.)古代藝術幾乎都是以建筑和雕刻為主,而雕刻又以浮雕較多,至于繒畫則極少見。早期人物的造形,生硬而古拙,光頭長須大眼,其特色為直筒形的身體。
(米諾安文明)
米諾安文明(2000-1200B.C.)在地中??死锾貚u,人像是有動態(tài)的;動物雕像是在奔跑的。人像造形極瘦女,細腰小臀,敞裙,頭上帶很高的發(fā)飾。在紀元前一千六百年前后,他們創(chuàng)造出「女蛇神小雕像」,可能是女祭司而非女神。只有在石器皿上所作的線刻,沒有巨大的雕像。
(巴比倫人的美術)
巴比倫人的美術(2000-1100B.C.)主要是受埃及的影響,以浮雕為主,如漢摩拉比像。巴比倫后來被東方來的山地民族所滅。后者雖然承續(xù)了此地原有的文明,但在藝術上不再有所建樹。
(邁西尼文明)
邁錫尼文明(1600-1100B.C.)對于希臘「本土」藝術的最早期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是由于邁西尼人古代亞述和埃及文明,特別是克里特島的藝術,贊賞不已,到了紀元前十二世紀,多利安人(Dorian)入侵使邁西尼時代結束。此后好幾世紀,就沒大作品產(chǎn)生只有小雕像和陶器而已。
(亞述文明)
亞述人其民族性較蠻悍,他們的文明是建立在軍事之上,而其藝術充分地反映其對于戰(zhàn)爭的喜好。浮雕作品顯示出陽剛美,尤其表現(xiàn)在人物或動物的肌肉上。在宮殿的入口有一尊「有翼人面公牛像」,除了具有陽剛美及肌肉刻意表現(xiàn)的共同特點外,一只牛都有五只腳,從前面或正側面看去剛好是四只腳
(新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615-539B.C.)亞述帝國在紀元前612年時,受到米底亞人(Media)和古巴比倫人的后裔迦勒氐人(Chaldean)的入侵而滅亡。帝國被瓜分為二,其中南美索不達米亞的幼發(fā)拉底河以西的地方,屬于迦勒底人為新巴比倫帝國。迦勒底人留下的藝術品,只有宮墻上的浮雕。這些浮雕是由燒過的上釉彩色瓷磚所拼成的。背景及主題為黃藍對比,可想象巴比倫是個愛奢華的國家。世界七大奇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是此時所建。
(波斯美術)
紀元前六世紀中葉,波斯人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即現(xiàn)在的伊朗,勢力延伸至埃及、和西邊的歐洲、東邊的印度。促使東、西方藝術風格之交流。因居民為游牧民族,沒留下文字記載及建筑,此時的作品多是陪葬品,特點是「動物形同風格」如左上圖的浮雕,及右圖的金銀鑲嵌工藝品,右下圖的陶杯(野山羊及上面奔跑的獵狗,杯口的垂直線代表長頸鳥),。紀元前331年亞歷山人大帝征服波斯帝國而滅亡。而這象征了古代近東文明的結束、新的希臘文明的開始。
(埃及美術)
約紀元前三十世紀到七世紀,主要藝術為建筑及雕像及壁畫。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帝王的成就,他們認為帝王是與神合而為一的。所有埃及藝術的產(chǎn)生,是建立在對于「死后之生命」的信仰上面。埃及人相信,任何事物加以再現(xiàn)(不論是利用雕刻或繒畫),都能重新獲得或繼續(xù)其生命。尼羅河谷的石材極豐富,加上埃及人對于精密的數(shù)學,已有充分的認識,所以能建造出偉大的神廟和金字塔。這些帝王或貴族的墳墓雕像,通常與真人同樣大小或者更大。其它較小的雕像,用來陪葬的,為數(shù)更多,主要是黏土和木頭雕成的。雕像為「正面法則」的表現(xiàn)。在所有埃及的神殿雕像中,最偉大的在阿布辛貝爾(AbuSimbel)的拉美斯二世(RamesII,1250B.C.)這是鑿整座山而成的。在阿克赫納登(Akhenaten)王執(zhí)政時期(1367-1350B.C.),一神教的信仰使人像雕刻寫實的表現(xiàn),但感覺上變得僵硬瑣碎,缺乏感人的力量了。
埃及人的浮雕和璧晝,風格差不多,并且這些浮雕,通常也都是上色的。壁畫特色是內(nèi)容詳盡,描繪精確,人物用側面臉、正面肩和側面腿的表現(xiàn)法。
古埃及簡史
(一)古王朝(3200-2780B.C.)此時發(fā)展出一套文字系統(tǒng)。
(二)舊王朝(2780-2250B.C.)此時為金字塔時代,文明大為進步。
(三)中王朝(2134-1778B.C.)進入它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特別是第十二王朝雕刻像,是埃及藝術的最高成就。
(四)新王朝(1567-1080B.C.)中王朝由于外族入侵結束,此時期諸邦進貢國勢富強,此時期為埃及繒晝的黃金時代
(五)末王朝(1075-30B.C.)埃及自第三十五王朝之后,相繼被希臘和羅馬等異族所征服,古代埃及藝術在此時終結。
(希臘美術)
到了米諾安和邁西尼、希臘的時代,人類漸漸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了。早期愛琴海的雕像,是在于表現(xiàn)諸神的樣貌,但其形式與凡人無異。這個時市民、運動家、戰(zhàn)士等的雕像,身體與諸神同樣完美。希臘藝術把人類的形象理想化了。
希臘的建筑是讓眾人使用的公共場所及廟堂,在大小比例上務必使人們生活于其間感到安適。希臘神話中的神有凡人化的傾向,希臘的藝術是為美化生活與歡樂而存在。這種美的獨立性是過去所沒有的。由于航海及貿(mào)易的經(jīng)驗,使希臘人不斷拓展敏銳的比較與觀察的能力。希臘雕刻是建筑上面的浮雕。描寫大場面的「群像」。主要于建筑物的「
山墻」及「飾帶」及基石之上。雕刻家學的是埃及和東方諸國的作品。被羅馬人征服后,其藝術風格受賞識,羅馬人引進許多希臘藝術品,進行對希臘作品的模仿,任命希臘雕刻家,從事以羅馬人為主題的雕刻。
古希臘簡史:
希臘人開始使用銅器是在紀元前三千年。公元前1100或900年前后,從北方來的多利安人(Dorians)入侵,邁西尼文明被破壞,其后三百年(1100-800B.C.)推被稱為「希臘的黑暗時代」。
古希臘是城邦政治,主要城邦為斯巴達、科林斯、阿戈斯(Argos)和雅典。第五世紀初,雅典領導各城邦逐退波斯人。這時大約500-429B.C.是「希臘的黃金時代」。第五世紀末葉,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戰(zhàn)
爭,使城邦衰微、雅典沒落。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大帝將馬其頓的勢力擴展到中歐、埃及、波斯和印度。但他死亡后(323B.C.),帝國又開始分裂,從330-30B.C.為「希臘化時期」,此時希臘藝術和哲學大放光芒。公元前第二世紀,羅馬人將希臘并吞。并沒有毀壞希臘人的城邦,反而使其繁榮進入基督教的時代。
(羅馬時代的美術)
羅馬藝術是希臘模式的進一步發(fā)展,羅馬人講究實際,他們的藝術與建筑也以實用為主。伊褚利亞人發(fā)展非常寫實的人像雕刻,對于羅馬藝術有極大的影響。羅馬人采用大量的雕刻去美化他們的建筑。在肖像雕刻顯示了熟練的技巧和原創(chuàng)力。題材包括元老院議員、將軍、市民等等,十分的逼真寫實。根據(jù)龐貝城墻上的壁畫,可知當時羅馬人的繒畫與雕刻一樣,是為了裝飾建筑物。壁畫使室內(nèi)空間產(chǎn)生一種寬大的感覺。使用透視法則配合明暗表現(xiàn)法,作品具有自然主義及浪漫主義。作品中人物的優(yōu)雅姿態(tài),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感動了當時歐洲的畫家。
中世紀的美術
指希臘羅馬結束到文藝復興開始間的歐洲。公元第五世紀,野蠻民族入侵羅馬,古代文明最后帝國結束。此后三百年間歐洲被野蠻民族統(tǒng)治,但這些民族反而接受了歐洲的基督教。中世紀的藝術家,是在神及教會權威支配下「無名」工作者。藝術不論嵌瓷、壁畫、雕刻或彩色玻璃,多屬于教堂建筑。
(早期基督教藝術)
早期基督教藝術是指在羅馬的地下墓窟中的繒畫。約為l00-420A.D.。作風多屬田園的、象征的、悲苦的。地下墓窟的繒畫
里,耶穌不是具有神性的升天后的耶穌,而是人間的苦悶的預言者。
君士坦丁頒布基督教為國教之后,早期的地下藝術便告結束,從被迫害的逐漸走向握有權柄的宗教藝術了。
(拜占庭美術)
從羅馬帝國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土坦丁”開始(330-1473A.D.),就是東羅馬帝國的藝術。當被土耳其人滅亡之后,拜占庭藝術繼續(xù)在希臘及巴爾干半島和俄羅斯等地流傳。拜占庭帝國是宗教政治的帝國,其藝術是為了榮耀基督,充滿象征主義。嵌瓷的特色為裝飾的、平面樣式化,善用光輝耀目的顏色,無意表現(xiàn)實體及空間感。五光十色的鑲嵌壁畫及金色背景,使人陷入精神恍惚的宗教境界。拜占庭的浮雕人物特色是造形憔悴纖細,與早期基教的苦行主義有關。
(羅馬式的美術)
公元第八世紀晚期及第九世紀初,法蘭克人的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征服了大部份的歐洲。到了第十世紀的奧圖大帝(OttotheGreat),有意使他們轄內(nèi)的教堂、修道院和學校等運筑,都一律模仿古代羅馬的樣式,因此乃有「羅馬式」之稱。是各種風格的綜合,主要表現(xiàn)在建筑上。代表作始于十一世紀的米蘭,然后在西歐各地傳開。標準典型為厚重、結實、方形而矮胖。
羅馬式的雕刻幾乎是裝飾建筑用的浮雕,作品生硬粗糙。由于羅馬式教堂的窗子都很小,相對地墻面就顯得較大,便利用這些墻壁來繒制描寫圣經(jīng)故事的壁畫。在風格上是追隨拜占庭的「精神藝術」之傳統(tǒng),關心如何引起觀者的宗教情緒。
(哥德式的美術)
「哥德式」主要指建筑風格,再推及繒畫、雕刻及裝飾。哥德式建筑的三個典型特色是:1.尖的拱門,2.有棱筋的穹隆,3.飛梁(傾斜的拱壁)。另一特點是大型彩色玻璃窗。第一所哥德式建筑,是第十二世紀法國的圣德尼(St.Denis)教堂。哥德式的雕刻都是附屬于建筑,特別是教堂的建筑,其人物造形纖瘦修長是受拜占庭的影響。柱子和門板沒有一處空著,刻滿了圣經(jīng)中的人物,及來自異教傳統(tǒng)神話里的魔鬼。其風格有希臘式的美感,不同于拜占庭藝術的僵硬衰弱。比其它中世紀美術柔和化,一方面也是民眾信仰形態(tài)的轉變,雕像從壓抑的感情轉為溫暖和平氣氛。如大量圣母像之出現(xiàn)。最盛期的哥德式雕刻,在法國達到最豐碩的成果。
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美德,不再被盲目接受。人們開始對許多事情發(fā)生疑問,并尋求答案。這種新的精神是「人文主義」,是整個文藝復興的推動力。意味古代美術及文化的復活,新的生活誕生,這種的氣氛是彌漫于生活中的每一層面。
人文主義的精神,始于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前一百年,文藝復興之父喬托(GiottodiBondone,1267?-1317)是第一個把宗教里的圣者,配上樹林景色,穿著百姓衣服的畫家。十五世紀初,佛羅倫薩出現(xiàn)了「孤兒之家」,天花板不高,房間大小也適中,比例仿照古希臘建筑均稱調(diào)和,而且它是一個孤兒院。表示人文主義重視塵世生活及幸福的精神。
文藝復興的三個中心:
一、早期中心在佛羅倫薩
特色為發(fā)展出透視法則及明暗對照的實體表現(xiàn)法。最主要畫家:馬薩齊奧、多那太羅、安杰利哥、烏卻羅、弗蘭卻斯卡、波提且利。
二、鼎盛期中心在羅馬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在羅馬。有許多藝術家到羅馬應征教廷或貴族們的計劃,或來開眼界。三個最重要的藝術家都來自佛羅倫薩: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三、北部中心在威尼斯
當時的意大利畫家是在木板上畫蛋彩畫,威尼斯是北義主要城市,接觸到法國在帆布畫油畫的新技法。威尼斯畫家的宗教畫,不表現(xiàn)禁欲般的嚴肅人物,而是微笑的漂亮少婦與時麾的青年,樂觀主義是威尼斯的重要特色,色彩明朗艷麗、光線柔和。最主要畫家:貝利尼、喬爾喬納、提香、葛雷哥。
(文藝復興的雕刻)
意大利藝術家從沒完全接受過哥德式藝術。由于他們本身的古典藝術環(huán)境密切,且受到東方的影響也較大。文藝復興的
雕刻不再表現(xiàn)圣人與天使,人像看來也更有生氣。從羅馬帝國亡后,十五世紀的多那太羅之青銅裸體「戴維像」,是第一個獨立于建筑外的圓雕作品。十六世紀的米開蘭基羅的戴維像,幾乎是一個充滿力的超人。這是完美揉合了古典時期的形式美與深刻的宗教情緒。
(文藝復興的衰退)
十五、十六世紀在荷蘭、佛蘭德斯和日耳曼也有文藝復興運動,從神秘的哥德式傳統(tǒng)形成繁瑣而細膩的寫實主羲。此地缺乏希臘羅馬的古代文化傳統(tǒng),長期處于中世紀基督教教條支配;地理條件比南歐氣候嚴酷、土地貧瘠,生活簡樸重實際,深入觀察生活本身及大自然,特色為忠實坦率的描寫。重要的畫家有:凡艾克兄弟、布魯格爾、杜勒、霍爾班。
十六世紀中葉時,第一個具國際色彩的歐洲新繒畫風格,稱為「矯飾主義」(Mannerism)。特色為人物造形不自然地拉長曲扭,無組織的平面空間取代透視法。厭惡教會及貴族之間的爭權,舍棄描寫完美崇高的主題,注重技巧和細節(jié)的修飾。此時重要畫家廷多雷多。
十六世紀末,文藝復興風格幾乎被矯揉主義取代;同時巴洛克藝術也開始產(chǎn)生。
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
巴洛克(Baroque)原是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單純指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洛可可是十八世紀初形成的,指路易十五時代的裝飾藝術,特色是采用許多優(yōu)美的小弧形。
法國洛可可藝術在十八世紀初期形成。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時代的室內(nèi)裝飾藝術。特色為采用許多優(yōu)美的小弧形。存在的時間不長,很快被新古典主義取代??暜嬜黠L輕快華麗;雕刻多為室內(nèi)裝飾用的小雕像,與巴洛克的顯著差別是小巧、精致、甜美而優(yōu)雅。巴洛克是奉獻紿王權的;洛可可是致力于各人快樂的尋求,更加徹底現(xiàn)實化的。畫家擅長描寫輕浮而逸樂的貴族生活。主要畫家有華陀、布雪、弗雷哥納爾
十八世紀的英國繒畫
英國的繒畫,到十八世紀開始顯出自己的風格,主要是肖像畫家,受到文藝復興威尼斯派的影響較大。主要畫家有霍加斯、雷諾茲、更茲包羅
(新古典主義)
模仿古希臘、羅馬的時代:
一.羅馬人模仿希臘
二.查理曼帝國模仿古羅馬,造成了羅馬式的藝術
三.文藝復興時代
四.新古典主義運動
古典主義是與古代希臘和羅馬有關的文學、美術、建筑或思想。龐貝古城的發(fā)掘,使新古典主義真正達到其巔峰,拿破侖曾有意要使法國成為他的「羅馬帝國」。古典主義繒畫,趨向靜態(tài)的構圖,注重素描色彩趨于冷調(diào),題材多取自古代歷史。十九世紀初,政治與經(jīng)濟上的不穩(wěn)定,藝術的主流被更加浪漫派取代。代表畫家:戴維、安格爾。
(浪漫派的藝術)
十九世紀前半,形式化的古典派作品,已不能表達「不安的」新的時代經(jīng)神了。在歐洲,藝術家要求從古代的風格及教條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藝術家以巴黎為中心。浪漫派的藝術家為理性主義之反動,發(fā)揚個人、情緒、奇幻和想象的地位,不關心目前的、現(xiàn)在的存在。精神上的特質(zhì)是:孤寂、困擾、哀傷和悲觀。比以前繒畫的作風更自由,筆法更流暢。特色為強烈色彩及明暗對比。題材多為戲劇性場面,如戰(zhàn)爭、屠羖、海難等等,擠滿了人群、馬匹,而天空常是風暴來臨般的不安氣氛。代表畫家有杰利戈、德拉克洛瓦、哥雅、多米埃。
(新古典與浪漫派的雕刻)
十八世紀晚期題材回復到羅馬時代是新古典派的雕刻。伍洞(Houdon,1741-1828)的「華盛頓像」模仿古代羅馬將軍雕像??ㄖZ瓦(Canova,1757-1822)把當時的貴族名人,雕成穿古代衣飾的樣子。使學院派的美術教育認為對古代雕刻的模仿是必要的過程。
十九世紀中產(chǎn)階級興起,偏好天真的寫實主義和多愁善感。公共建筑或公園安排大量紀念地方名人、音樂家、作家的雕像。這一時期作品雖多,沒什么大師產(chǎn)生。一直到了卡爾波(Carpeaux)及羅丹的出現(xiàn),雕刻才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
所謂的「浪漫時期」,應將整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以及自然主義包括在內(nèi)。因精神是一直貫穿、綿延不斷的。在一些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作品里,可見浪漫主義的
氣質(zhì)。藝術運動轉變到另一個,通常是難于明確劃分。「重新返回實在」,一直是浪漫主義背后的驅(qū)動力。
(寫實主義)
浪漫主義的題材,距離日常生活遙遠。對十九世紀畫家要把所看到的,忠實地記錄下來。只有描寫生活的真實片段內(nèi)容的,才是寫實主義。此時因發(fā)明照相術而產(chǎn)生照相跟繒畫的分別在那的疑問。代表畫家:庫爾貝。
(自然主義)
由于1840年照相術發(fā)明、工業(yè)制造大量顏料(之前顏料大部份是自己研磨制成的)。使畫家對繪畫的目標,重做一次檢討。于是畫家都在尋求如何發(fā)展寫實的繒畫風格。
「巴比松畫派」
在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Barbizon)寫生,主張把畫架帶出室外。巴比松畫派想捕捉自然界瞬息變化的真實性,他們的理想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而由后來的印象派畫家加以完成。
重要畫家
米勒(Millet,l814-75),代表作為「晚禱」、「拾穗」等,表現(xiàn)出人的尊嚴。以描寫自然外貌為出發(fā)點,對于內(nèi)在精神有深刻表現(xiàn)。
柯洛(Corot,1796-1875),表現(xiàn)微霧迷蒙及銀般的綠色,描寫鄉(xiāng)村風景的繒畫中獨樹一幟。作品的空間、光線處理平衡。
(寫實主羲與自然主義折衷)
在此同時,將寫實主羲與自然主義折衷起來的是馬奈(Manet,1832-83)。題材為日常事物,描寫瞬間的視覺品質(zhì)。1861年,他的「彈吉他者」入選沙龍,此后作品一再遭落選。使用對比色及不尋常的技巧震驚當時,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及「奧林匹亞」,更被,評為下流、粗俗、低級。
印象派
一八七四年四月十五日,一群在巴黎的畫家,展出數(shù)年來一直被官方的沙龍排斥的作品165件,展覽期間批評家紿他們開了一個玩笑說:「這是一群印象派畫家的展覽」,因莫內(nèi)(Monet)的作品,名為「日出.印象」;而這群畫家就以印象派畫家自稱。代表畫家莫內(nèi)、雷諾瓦、畢沙羅、竇迦、莫莉索、卡莎特。
(印象派的繪畫觀念)
光線在物體上的變化,陰影下的微妙色彩,是印象派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印象派把「光」當唯一真實的對象,不知不覺中把「形象」破壞。剩下是畫家視覺的主觀性。具代表性的觀念:
1.以光譜色(分析太陽光后得的七色)作畫。
2.在畫布上將補色并置,在觀者的眼中自動調(diào)色,增加畫面的彩度和明度。
3.否定固有色,不用黑色和深咖啡色。
4.不用線條畫輪廓,認為陰影是有顏色的,只是彩度、明度較低。
(印象派的雕刻)
十七世紀以后,雕刻與繪畫比較似乎變得不重要,只是以古典手法表現(xiàn)人體。而羅丹(Rodin,1840-1917)則使這瀕臨死亡的藝術復活,他的作品是自然而戲劇性。用許多小面的處理,將光線以不同的角度作各種不同方向的反射,表現(xiàn)雕刻表面的活力,使表面如印象派繪畫般具有光和顫動的效果。他還有些新觀念,如:只做一只手,有時使人半埋于石材中只刻出部份,他的速寫把握對象最自然,最不造做的一剎那之姿態(tài)。
布魯?shù)聽?Bourdelle,1861-1929)作品里有哥德藝術的傾向。
馬約爾(Maillol,1861-1941)跟印象派畫家雷諾爾互相影響。反對羅丹粗糙沒有修飾的表現(xiàn),改采光滑的表面處理,造形上從夸張的動感歸于安靜的姿態(tài)。
(新印象派)
企圖以更科學的方法,把各種色調(diào)分析,體系化、機械化,分析色彩細密整齊的小筆觸,堅實的構圖及裝飾風的作風。代表人物為秀拉(Seurat,1859-9l)「午后的嘉德島」堪稱不朽的杰作。席涅克(Signac,1863.1935)。精于理論體系的建立,著「從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他認為新印象派并不是「點描的」而是「分割的」。
(后期印象派)
是指塞尚、高庚和梵谷等人的繒畫,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印象派時期,反對把物體分解成支離破碎的「光」和「色」,回復事物的「實在性」。
塞尚(Cezanne,1839-1906)
現(xiàn)代繒畫之父,塞尚認為印象派沒有把握自然的實體,只是在畫布上涂了一層悅目的顏色;他試圖表現(xiàn)自然物的結構和量感,空間性暗示較少。喜將對象分割成色面。影響立體派。
高庚(Gauguin,1848w1903)
高庚早期受到印象派及竇迦影響,喜歡形象的平面色彩效果。人物造
形簡化,平涂的強烈色彩充分表現(xiàn)大溪地的原始風味及神秘性。
梵谷,(VanGoghl1853-90)
是印象派寫實主義的反動。梵谷不在乎正確地描寫。他的涂色法是由印象派演變來的。他使用厚涂大筆觸,顏色看來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旋渦般。作品是激烈個性的反映,對于表現(xiàn)主義和野獸派都有影響。代表作為阿魯(Arles)的鄉(xiāng)村景色。
印象派后的新藝術運動
二十世紀新藝術運動受到塞尚、高更和梵谷的影響。產(chǎn)生了新的形態(tài)。尤其塞尚的影響深遠。如果把這些新藝術運動的觀念,推展到極限,那就是「抽象繒畫」。
野獸派:1905年的秋季沙龍,入選五位新派畫家作品,展期間和文藝復興的手法完成雕刻同一室展出,批評家稱這些雕像為「被野獸包圍的多那太羅」,「野獸派」名稱由此來。特點為用明亮而強烈的純粹色,很少描寫陰影。使用對比色相鄰使畫面看來震動,用同樣強烈的對比色,整個畫面看起來更明亮。
代表畫家:馬蒂斯(Matisse,1869-1954)一生作品豐富,也有雕刻作品。在1910年作風改變,出現(xiàn)更沉靜的色彩,用暗色的線條畫出形象,富于節(jié)奏感。大戰(zhàn)后,作品又恢復快樂和裝飾性。晚年在病中從事剪貼。
新造形主義: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14-18),在荷蘭有一份名為「風格」(DeStijl)的雜志。發(fā)表藝術觀念,影響當時的工業(yè)設計、繒畫和建筑。蒙德里安的新造形主義企圖把藝術和自然形象完全分離。幾何形象是真正純粹的形象,掌握的造形或形式。在白色的畫布上,用黑線條去分割,水平和垂直線沒有對角斜線。在那上面涂上幾個原色;紅、黃和藍。這觀念正好興未來派相反,他不是去把握生活的速度和動蕩不安,而是去描寫秩序。
立體派:二十世紀巴黎兩位畫家布拉克和畢加索,深受非洲雕刻單純的造形和尖銳的對比影響,發(fā)展出新風格。加上1907年他們參觀了塞尚的回顧展,立體派第一件代表作畢加索的「亞維農(nóng)姑娘」產(chǎn)生。
立體派根據(jù)塞尚的作法,把對象分割成許多面,同時呈現(xiàn)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體派作品,看來像碎片被放在一個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調(diào)畫。由于使用中性色,整個的空間沒有看來特別前進或后退的。代表畫家:布拉克、畢加索、雷捷、德羅涅、萊布什茲、布朗庫希。
立體派,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初期的立體派(1907-1910)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響;呈現(xiàn)多視點表現(xiàn)法。
2分析的立體派(1910-1911)
徹底解體,畫面的空間平面化。
3綜合的立體派(1912-1915)
畫面出現(xiàn)其它素材、文字。
未來派:末來派畫家表現(xiàn)的是「速度」和「進行」,現(xiàn)代生活的「動蕩」的感覺。此運動是由詩人馬利涅蒂(Marinetti,1876-1944)和畫家巴拉(Balla,1871-1958)所領導的。在繒畫上,他們的形象是重復的,重迭的、模仿影片的方式,以表現(xiàn)運動中的概念。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還有賽弗里尼(Severini,1883-1966)和波爵奧尼(Boccioni,1882-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