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藥經(jīng)皮導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小兒腹瀉??;經(jīng)皮導入;中藥;療效
[摘要]目的:評價一種小兒腹瀉的治療新方法。方法:采用中藥經(jīng)皮導入治療小兒腹瀉120例,并與108例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中藥組總有效率(99.2%)與對照組總有效率(96.2%)差異無顯著性,但腹瀉治愈率(77.5%)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31.5%),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中藥經(jīng)皮導入治療小兒腹瀉可縮短病程,增強療效,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小兒腹瀉??;經(jīng)皮導入;中藥;療效
腹瀉是一種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小兒常見病,尤其是6個月~2歲嬰幼兒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地威脅著小兒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以往多采用口服及輸液治療,均不易被小兒接受,我科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應用中藥經(jīng)皮導入治療小兒腹瀉120例,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在門診選擇有蛋花樣、黃色或綠色樣便(3次/d~20次/d)部分有輕、中度脫水,大便鏡檢陰性或有脂肪球,部分有少許白細胞,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標準[1],共228例,男143例,女85例;年齡最小的50d,最大的4歲;其中6個月~2歲小兒170例(占75%);急性腹瀉208例,遷延性腹瀉12例;慢性腹瀉8例;母乳喂養(yǎng)142例,混合喂養(yǎng)61例,人工喂養(yǎng)25例。
2治療方法與觀察指標
采用臨床隨機分布法將收治患兒分為治療組120例,對照組108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營養(yǎng)及喂養(yǎng)情況、病情輕重程度、并發(fā)癥及治療前病程等基本接近,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包括口服或靜脈補液,糾正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根據(jù)感染的情況給予適當?shù)目股?。治療組采用經(jīng)皮給藥法,采用河南三浪醫(yī)療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SL型經(jīng)皮給藥治療儀,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取肚臍部和止瀉穴,溫度為39℃~45℃,強度為6MA~8MA,時間為25min~30min,1次/d,每次治療結束時,將藥片固定留至次日治療前取下,3d~5d為1個療程。藥墊主要成分為黨參、當歸、白芍、茯苓、丁香、五味子等。
3療效標準[2]
臨床治愈:48h~72h后精神、食欲正常,腹瀉、嘔吐停止,大便常規(guī)正常,水電解質紊亂糾正;好轉:48h~72h后精神、食欲改善,腹瀉、嘔吐顯著減少,水電解質紊亂糾正;無效:72h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4治療效果
觀察治療組共120例,治愈93例,治愈率77.5%,有效2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2%;對照組治愈34例,治愈率31.5%,有效7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2%,兩組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而顯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非常顯著(P<0.05),未見不良反應。
5討論
秋、冬季腹瀉原多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急性期經(jīng)過及時治療,其自然病程多在7d~8d痊愈,若治療不當轉為遷延、慢性腹瀉,可引起不同程度營養(yǎng)障礙,對患兒健康及發(fā)育造成嚴重影響。有作者[3]研究發(fā)現(xiàn)輪狀病毒腸炎急性期T細胞、B細胞功能都顯著降低,呈嚴重抑制狀態(tài),恢復期逐漸恢復正常,慢性期主要是胃腸功能紊亂。祖國醫(yī)學認為這類腹瀉為脾陽受損、脾失營運、脾虛濕困、升降失宜而致,而藥墊中的主要成分為參苓白術散,具有調理脾胃、祛除濕邪,又能夠補虛扶正。其中藥離子經(jīng)皮滲透到體內達到治療作用,再同時應用經(jīng)皮給藥治療儀,利用其理療因子[4]的改善血運、抗炎、促進組織修復以及加強單核巨噬細胞功能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局部溫度的提高更加速了中藥離子的滲透,這種理療因子和中藥的雙重作用使得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腸道功能失調逐漸恢復正常。本資料通過兩組觀察對比,治療組顯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用中藥經(jīng)皮導入治療小兒腹瀉起效快、藥效強、療程短,方便患兒,易被患兒接受,是治療小兒腹瀉的一條好途徑,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方鶴松,段怒誠,董宗祈,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診療標準)[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2]王尉文.常見疾病診斷依據(jù)與療效判斷標準[M].長沙:湖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542.
[3]劉文彬,袁麗,蔣安明,等.干擾素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療效及免疫功能研究[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6,13(3):144.
[4]張黎明.臨床物理治療學[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