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外國文學教學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大學課程中,外國文學一直是中文系的必修科目。外國文學教學主要是對國外文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史以及著名作品的教授與解析。但隨著外國文學課程漸漸受到重視,外國文學教學卻走到了瓶頸期,教學效果不容樂觀。所以,如何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成為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外國文學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外國文學建立在外國語文文化的基礎之上,語言的隔閡使學生不能像閱讀母語文學一般,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習難度;其次,外國文學是對外國歷史文化的直接反映和積淀,文化隔閡使得學生無法貼切地理解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深層蘊含;再次,教學模式較為陳舊死板,在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積極性不足,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減少,自然降低了學習的效率。針對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大學外國文學教學模式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淘汰舊模式,創(chuàng)造新模式。
一、教學內容的更新
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應建立在內容的更新基礎之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單一,往往影響教學的效率和成果。關于外國文學史的教學,往往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站在本階級的立場來對文學作品進行批判和賞析,作出闡釋。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我們必須采取作品和文學史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突出對作品的閱讀賞析,更要對作品產(chǎn)生的年代以及時代背景給出相應的介紹和解釋。因為文學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反映,對于時代有更好的把握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比如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作品《紅與黑》,對于這部文學作品的教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時代特色?!都t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lián)な遣勺?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的一個死刑案件。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作品時,拿破侖領導下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已經(jīng)失敗。作者的意圖是通過這部作品,刻畫出拿破侖的偉大精神并對復辟王朝的丑惡進行鞭笞。關于《紅與黑》的教學,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探討,對于作品的理解和剖析將會大大加深,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極大提升。在外國文學的教學模式中,外國文學史以及外國歷史的教學得受到重視。因為單就作品進行解析,教學無疑是死板的、單一的,是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刻板解讀。如果結合時代背景,學生對于作品的印象自然會得到加深,并提升對作品的興趣和理解。
二、教學思路的革新
在大學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學思路是指引教學工作前進的一盞明燈。正確的教學思路是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而不明確的教學思路則會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我們需要采用開放性和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在教授外國文學時與我國的文學史論相比照,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展開新的研究思路和領域。在外國文學教學中,不僅要對外國作家及作品進行介紹及研究,對于本國的作家以及作品也應該在課程中有相應的涉及,以便與外國文學進行比對,從而開拓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中外文學的關聯(lián)不僅僅是作品題材與內容的相互影響,時代背景之間也發(fā)生關聯(lián)。比如我國“五四”運動后期崛起的一批作家,如郁達夫、巴金、老舍等,他們的作品中多多少少也融入了外國元素,吸收了外來養(yǎng)料,是本土與外來的結合體。老舍的作品《老張的哲學》便是借鑒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先生外傳》,參照其總體構思,并融入自身創(chuàng)造之中,與自身特色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作品??梢哉f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會是在與外界隔絕的情境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各國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共通之處。在講授外國文學時,除了對外國文學進行剖析,也不應該缺乏對本國文學的講解。
三、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教學活動要想取得成功和長足發(fā)展,除了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正確的教思路,合理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對于外國文學的教學,“自學—交流”的教學模式應得到提倡。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都是教師教授、學生吸取,是一種一對多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雖然節(jié)約了授課時間,但對于學生來說,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沒有辦法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外國文學內容繁雜,蘊含深刻,要想把這樣一門科目教好,難度往往很大,只有從教學方法著手,對此做出相應改進。這里所說的“自學—交流”模式包含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自學、交流、講授。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先給學生布置任務,如預先看哪一部作品,著重看哪一部分等。老師布置任務后,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這樣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預熱,二來作品中的疑難學生可以事先通過詞典、網(wǎng)絡等方式查詢,以排除學習過程中的障礙。若閱讀這一過程在課堂中舉行,難免倉促,學生便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對文章進行理解。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作品進行充分的閱讀之后,教師利用課堂時間安排交流小組,在小組中,學生分別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表達出來,不同的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當然會有差異。交流的過程就是思維的碰撞。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會慢慢發(fā)現(xiàn)思維方式的差異性,以增加對作品的理解,進一步深入思考。交流過后,在各小組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陳述后,教師再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剖析和講授。經(jīng)過交流后,學生對于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了解,對于更深層面的知識也更容易吸收。這種“自學—交流”的學習方法無疑是對傳統(tǒng)一對多教學方法的顛覆和革新。通過這一方式,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小組討論中思想火花得以激發(fā),情感的碰撞促使學生加深作品印象,從而對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大學外國文學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必須被全新的模式所取代。外國文學是一個復雜的科目,不僅是對外國著名作品的學習,更是對時代的解讀。通過教學模式的更新,大學外國文學教學必然會取得比以往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馬海艷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