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管理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于美國大學培養(yǎng)史學專業(yè)研究生的情況,其實是一個相當難寫的題目。因為美國有幾千所大學,能授予史學博士學位的至少上百,能授予碩士學位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研究生訓練的過程大致相同,但全國并無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一概而論顯然不合適。此外,我雖然先后在美國東西部5所大學的歷史系(所)或讀學位或做研究或當教授,但我的觀察和經歷畢竟有限,加上我學的和教的是美國史,對歷史系其他專業(yè)的情況并不了解,以偏概全更可能造成誤導。因此我希望事先提醒讀者,本文最多只能算是一種從個人經歷的角度對美國史學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的描述和觀察。
與國內史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一樣,美國的史學研究生也有碩士與博士兩種學位之分。從訓練模式來看,兩者沒有特別大的區(qū)別,不同的是,在美國,博士訓練的過程更長,工作量更大,要求也更高。有人將“Ph.D.”戲稱為“PiledhigherandDeeper”(“壘得更高、專得更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就讀學位的時間而言,碩士學位一般在兩年內可以完成,博士學位的完成則至少需要5-7年,有時甚至更長。與國內的碩博士培養(yǎng)時間相比,美國的史學碩士訓練時間至少短一年,而博士訓練則要比國內長一倍以上。就訓練目的而言,美國的史學碩士學位基本上是一個專業(yè)知識的進修學位,強調學生在某一領域內史學知識的積累和熟練,培養(yǎng)學生從事有限規(guī)模的史學研究的能力。博士學位以培養(yǎng)大學教師和專業(yè)史學家為目標,課程訓練時間更長(如從本科直接讀博士,一般要選3年的課),外語要求更高(至少兩門),選課結束后,要通過資格考試,然后才能開始寫論文。理論上,一個史學博士不僅要系統(tǒng)、全面和有深度地了解本專業(yè)的知識,了解本領域的前沿研究,還要擁有一個相當廣闊的知識面。與此同時,他還必須具備獨立進行原創(chuàng)性史學研究的能力。同是學習美國史,博士生所接受的知識面和研究能力的訓練在深度和廣度上要非常明顯地遠遠超過碩士生。
史學博士研究生的訓練過程包括這樣幾個過程:(1)申請與錄取;(2)課程訓練;(3)學位候選人資格考試;(4)論文的寫作與答辯;(5)獲取就業(yè)和出版博士論文的機會。嚴格地說,最后一項不應算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之中,但研究生畢業(yè)后能否找到稱心如意、學以致用的工作,博士論文能否最終得以出版,出版后能否得到學術界的認可,都是很重要的問題,與學生、導師、系和學校都有關系,直接關系到系研究生培訓項目的質量和名聲。限于篇幅,我在此只討論前面四個過程的內容,并以博士生的培養(yǎng)過程為主。
一、申請與錄取
在美國申請讀史學研究生,手續(xù)和過程要比國內簡單。除GRE外,無需經過其他形式的全國性考試。選擇專業(yè)和學校的自由度也比較大,只要不惜報名費,一個人可同時申請多所大學。按時將要求的材料寄達學校,申請過程就算完成。近年來網絡的發(fā)展更加簡化了申請手續(xù)。申請材料包括申請表、本科學歷的成績單、碩士學歷證書和成績單、GRE成績和推薦信(3封)。母語不是英語的外國人要寄TOEFL成績。個別學校要求附上寫作樣本。與國內報考研究生相比,申請材料要多一些,但這些材料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申請人的教育經歷、專業(yè)基礎、綜合素質和接受深造的潛力。
申請材料到齊后,先經研究生院初審,合格者轉至歷史系,由歷史系的錄取委員會來做錄取決定。錄取委員會由本系教授輪流組成,其職責是負責閱讀每位申請人的材料,逐個討論,決定一個初步錄取的名單。錄取決定以集體討論的方式做出,不存在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如遇有爭議的人選,則通過投票來裁決。初步錄取名單確定之后,有的學校會邀請申請人到學校面試,然后再做出正式錄取的決定。接到錄取通知后,申請人有2-4個星期的時間決定是否接受錄取。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由1998年的7.25萬增長到2003年的26.89萬,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8.89%,隨著在學研究生數(shù)量的迅速擴大,教育資源的“稀釋”,提高培養(yǎng)質量成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那么,如何處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與規(guī)模關系問題,下面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作一探討。
一、現(xiàn)狀與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絕對規(guī)模近年不斷擴大,由1998年的790人增長到2003年的2591人,增長了2.28倍。整體來說分為兩個階段:1998-2000年是加速增長時期,1999年比1998年增長20.63%,2000年比1999年增長35.57%。2001-2003年是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2001比2000年增長33.13%,2002年比2001年增長28.08%,低于2001年比2000年增長比的5個百分點,而2003年與2002年相比僅增長17.61%,低于2002年比2001年增長比的11個百分點,即從2001年起,交大碩士生招生規(guī)模由快速發(fā)展轉入穩(wěn)步適度發(fā)展的階段。
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由2001前的快速增長轉為2001年后的穩(wěn)步適度發(fā)展趨勢,這與交大注重研究生教育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的辦學思路緊密相關。因為在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普遍出現(xiàn)了師資隊伍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嚴重滯后于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情況。1995年來,交大的博士生人數(shù)增加了8倍,博士生導師僅增加3倍;碩士生規(guī)人數(shù)加了4倍,碩士生導師人數(shù)僅增加2倍。全校師生比達1∶20,師生結構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嚴重短缺,這嚴重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改革舉措
要保證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應該配備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相匹配的師資隊伍,并提升師資隊伍的質量,加大高水平、重量級學科帶頭人引進的力度。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從國內外引進一流的師資,致力于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高水平、視野開闊、勇于創(chuàng)新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wěn)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guī)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xiàn)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guī)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shù)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fā)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fā)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wěn)步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yǎng)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fā)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guī)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tài)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guī)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guī)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guī)劃、科學布局和系統(tǒng)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fā)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zhàn)略性和基于科學發(fā)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同博士生教育的成本與榮譽相適應的是,它的質量不僅關涉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非同小可。在西方,博士生的質量屬于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層層把關,在我國卻越來越隨便,每況愈下。就基礎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博士生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6個方面:
1、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學”的卡耐基指數(shù),拼命擴招,因而濫招,只圖數(shù)量,不講質量,搞博士生教育的“”。
2、學生的入學動機不純,為求真求創(chuàng)新而來的博士生只占少數(shù),以拿學位當謀職跳板者居多,爭相兼課、打工甚至編書,拼命掙錢,來去匆匆,還不乏官員與富翁的“鍍金”,專心向學的博士生反而屈指可數(shù)。
3、不知道怎樣寫論文,文句不通,詞不達意,通篇錯字、造字也不少,顯得很不干凈,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博士生,有的國文基礎還不如一個像樣的中學畢業(yè)生,匪夷所思。文章的結構也殘缺不全,既沒有導論,也沒有結論。
4、從選題到資料,再到論證過程,都缺乏創(chuàng)新的價值與學術貢獻,常見炒剩飯的多,無病呻吟,無的放矢,不是站在當代學術論壇的平臺上參與學術對話,問題意識普遍欠缺,既不重視也不敢對與本專題有關的學術史作出認真的清理與交代,往往三言兩語打發(fā)了事。如果一篇博士論文的選題、資料,論證過程這三大要素都了無新意,撰寫的必要性就應當受到置疑。
5、小偷小摸比較盛行,轉引他人論著中的歷史資料、論證過程、論證方法與論點都不注明出處,或注得不準確、不全面;大段小段地抄錄他人論著的資料、數(shù)據(jù)、乃至論證過程與論點時,不作任何說明,旁若無人。更為常見的是盡量不看甚至完全不看原始資料,從別人的論著中把資料抄來,把轉引當作直引。還有的將他人提交學術研討會公開交流卻未曾在報刊發(fā)表的論文據(jù)為己有,鵲巢鳩占,頂多在標題與段落上做點文章。
項目管理方法可以在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寫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雖然論文寫作的最終工作成果是一本按時提交的、符合質量要求的論文,但是如果把論文寫作當作一個項目來看待的話,其項目目標卻不應局限于學位論文。完成論文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經歷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學會怎么做研究。論文好比是“魚”,可以幫助你獲得所需要的學位;而對研究方法的掌握則好比是“漁”,可以使你知道應該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使你終生受益。運用項目管理方法進行學位論文研究,就能夠制訂比較可行的研究計劃,經歷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完成比較規(guī)范的學位論文。針對國內許多研究生不重視研究方法而直接“撰”寫學位論文(不求“漁”而只求“魚”)的情況,本文結合作者自己在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學位的體會,談談如何運用項目管理的方法來撰寫學位論文。
原作者:汪小金
一、確定項目目標
把論文寫作當項目來做,就必須要為它確定明確、具體的目標。按項目管理的要求,項目的目標必須要包括時間、成本、質量和范圍這四個基本要素。通常,學校對完成論文的時間有明確規(guī)定(可能有伸縮余地),對質量也有基本要求,而對成本和范圍則不做硬性規(guī)定。
在開始論文寫作的研究工作之前,學生應該認真考慮自己的論文寫作項目的時間、成本、質量和范圍要求:
時間: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可以在學校規(guī)定的時間范圍內,給自己規(guī)定一個硬性的結束時間,只能提前不能拖后。給自己施加壓力其實是激勵自己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