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哲學與人生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精神,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關于“加強中等職業(yè)教育教材建設,保證教學資源基本質量”的要求,教育部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文化基礎課等必修課程和部分大類專業(yè)基礎課教材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劃,其中《哲學與人生》就是中職學校重要的德育教材之一,在學生德育教育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提起德育課,學生大多認為是講大道理的課、空洞的理論說教課,跟專業(yè)課比起來,沒有什么實用性。所以,在德育課堂上很多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筆者認為不能為了講哲學而講哲學,教師要不拘泥于原有哲學的學科體系,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把學哲學與解決做人問題、走好人生路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因此,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經(jīng)驗。
一、運用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可以巧用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比如:拔苗助長、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紙上談兵、買櫝還珠等等。這樣學生聽起來會很感興趣,在聽了故事的同時,也學到了哲理,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教學要體現(xiàn)語言的藝術
抽象、深刻、理論化、系統(tǒng)化是哲學鮮明的學科特點。它雖然是最抽象、最一般的道理,但是它也是從最具體、最真實的生活經(jīng)驗開始的。要把哲學應用到實踐中去,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哲學觀點解決人生的困惑,需要發(fā)現(xiàn)人生智慧,也需要教師借助出神入化、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一句精辟的話語,常使學生于懵懂中感知其因、突悟其理;一個生動的比喻,常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一句幽默的批評,常使學生放下心靈的包袱而又自慚不已。言不在多,貴在精;語不在長,貴在適;要語不煩,達意則靈。
三、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德育課不受學生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滿堂灌”的講授方法。這種單調的教學就只能是“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學生”,活躍課堂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案例教學法
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nèi)容。在案例的選擇上,一定要選取學生關心的話題。例如在講哲學與人生課程中普遍聯(lián)系與人際和諧這個問題時,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了兩個案例――《一枚鉚釘與一個帝國的命運》《海鷗與水上雷達》,這些小故事通俗易懂,學生愛聽愛學。再如筆者在講到物質運動與人生運動“只有積極行動才有精彩人生”時,給學生們講了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故事。林肯曾是撿煤屑的小伙子,乞求上帝給他一雙鞋子,結果上帝送了他一雙襪子,讓他自己去尋找夢想的鞋子。經(jīng)過一番努力后,林肯拿著襪子找到了對他而言最寶貴的鞋子。教師可以多舉一些例子,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知識,把復雜的哲理簡單化、生活化。
再如,我們常常聽到某學生因為考試考得不好而一蹶不振。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充滿著挫折,但我們在挫折中會一步一步地邁向前進、走向成功。即哲學上通常所說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們一起唱《陽光總在風雨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情景表演教學法
情景表演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情景表演一定要設置合理的表演情節(jié),需要有針對性。例如在講哲學與人生課程中“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們根據(jù)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表演小話劇,學生們都積極參加。
3.實戰(zhàn)演練
德育課理論性較強,很容易被學生認為是“唱高調”“空談大道理”。為了增強吸引力,必須遵循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德育課堂可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加以推進。例如在講“知行統(tǒng)一”與“體驗成功”時,筆者創(chuàng)設情景,模擬招聘現(xiàn)場,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學生應聘前積極準備,在面試過程中積極展示自己,體驗了面試成功帶來的成就感,為畢業(yè)時參加面試積累了經(jīng)驗。
關鍵詞:德育 熱愛 關愛
經(jīng)常聽到同行們議論:現(xiàn)在的學生難教,德育課就更不好上。難題如何化解?根據(jù)從事德育課教學的體會,筆者認為,做好一項工作,熱愛是前提。德育老師的愛,應該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熱愛教師職業(yè),以教書育人為榮
人們常用“桃李滿天下”來贊譽教師這個職業(yè),對出生于教師世家的我來說,更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父親一生從教,最大成就就是培養(yǎng)了許許多多的學生。如今我有幸子承父業(yè),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常常能聽到“我是你父親的學生”,或“我是您的學生”這樣的話,此時,職業(yè)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有人這樣贊美老師:“您的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您的教學在課堂,成就卻是在祖國的四面八方;您的崗位永不調換,您的足跡卻遍布四方;您的兩鬢會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卻百年不衰?!边@就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也是我們熱愛這個職業(yè)的理由。
二、熱愛德育教育,明確為什么而教
教師是職業(yè),而教育則是一個偉大的事業(yè)。一些德育老師不明白自己是為什么而“教”,是因為沒有將德育教學當成一項事業(yè)。僅僅是將教師職業(yè)看成謀生的手段,上課是為完成任務。這樣應付式的課,必然會是枯燥無味,當然就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德育課是為了育德,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課程。人活著,所有行為無非就是兩個方面: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四門必修德育課程,就是要緊扣中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特點,教育學生學會做事和做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中等職業(yè)學校與高中,雖然屬同一層次,但兩者卻有很大區(qū)別。中職學校沒有高考的壓力,于是有人就以為在中職學校上德育課很容易,拿著課本照念就行了。其實要上好德育課,與上好任何一門課一樣,都是一門學問。教學,就是老師通過自己的“教”,讓學生學有所獲。老師上好課的前提是要明白自己是為什么而教。人們常說,要給別人一瓢水,自己必須得有一桶水。但并不是自己有了一桶水,隨便滔出一瓢來給學生。有的老師,本身的理論水平很高,往往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恨不得通過自己上一個學期的課,將自己所知的都傳授給學生,課堂上盡講高深理論,聽得學生一頭霧水。上課讓學生聽不懂的老師,知識再多也是不合格的。
只有熱愛,將講臺當成事業(yè)的舞臺,才會潛心去研究,經(jīng)常思考面對不同的學生該怎樣上好每一堂課。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德育老師,必須先要熱愛德育教育。
三、關愛學生,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學生素質太差,面對教室里那一張張表情麻木的臉,怎么也提不起講課的興趣,只好應付式的將教案念完了事。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給學生講課,結果可想而知。
要教好學生,必須要愛自己的學生,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所有的學生。情感決定心態(tài),心態(tài)決定成敗。一個真正關愛學生的老師,就一定會用“心”去上課。只有老師上課用“心”,才能換來學生聽課的用“心”,產(chǎn)生良好的師生互動。
愛學生體現(xiàn)在課堂上,就是要善于與學生交流,教學要由淺入深,讓學生由熟悉的事例入手去理解不熟悉的知識,不能由未知到未知。教材有許多事例,但學生并不都熟悉。如:《哲學與人生》第10課“歷史規(guī)律與人生目標”,安排了和胡宗南的例子,目的是通過比較,說明人生目標的選擇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0后的學生對這兩個歷史人物并不熟悉,聽起來不易產(chǎn)生共鳴。如改用、、為例子,讓學生對三個他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年輕時寫的勵志詩進行比較并發(fā)表意見。然后得出結論:、以天下為己任,而在表現(xiàn)出愛國情懷的同時,包含著極大的個人野心。不同的人生目標,決定了他們最終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順應了歷史規(guī)律,的行為則違背了歷史的規(guī)律。通過事例,告訴同學們在人生道路選擇問題上,既要尊重客觀實際,又要審時度勢,就要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興趣。
愛學生,要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特別是當學生有偏激表現(xiàn)的時候,作為教師更應該要冷靜。一次課堂上,有位學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師,你好像是在給我們洗腦?!苯淌依锇察o片刻后,馬上就有同學起來叫他別亂說話。這個突發(fā)事件如果不處理好,教學活動就很難繼續(xù)進行下去。我平靜地對他說:“你講的沒錯,同學們來學校就是受教育,是來學習如何做人和做事的。人不同于動物,人的行動受思想支配,你是希望自己的行動受正確的思想支配還是錯誤思想支配呢?”“你又怎么能證明你所講的就是正確的呢?”“正確不正確在實踐中檢驗。而且我們還可以在以后的實踐再進一步檢驗是不是正確?!痹掝}很自然地又引回到教學的內(nèi)容上了。這次對話后,這位學生后來成了我的“粉絲”之一。
關鍵詞 互動式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效性
互動式教學是以教學雙方為主體,通過平等交流和深入溝通來強化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毫無疑問,互動式教學能夠提升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的教學實效性,但這并非可以通過簡單套用就能夠應驗。我們必須經(jīng)過反復實踐探索,把二者有機結合到一起,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效用。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具體來說,可依如下幾種模式進行實踐操作。
1 理論講解與問題探討相結合
理論性強是“原理”課的重要特質,我們重視方法創(chuàng)新也不能丟掉這個根本。因此,理論課的教學互動前提必須是對重要原理進行必要的講解,以此為基礎,我們才可以進一步通過各種方式開展教學互動。但是,純粹的理論講解由于思辨性強的緣故,極易引起學生的膩煩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進行相應的理論探討,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理論講解和問題探討的結合能夠產(chǎn)生可觀的學習效果,前者是必要基礎,后者是重要升華,二者有機契合,相互促進。例如,在介紹世界觀問題時,首先我們要分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并通過批判性對比研究來強化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合理性。進而,我們可以就人生信仰等問題展開討論,強化對世界觀問題的認知。
該模式適用性強,對于“原理”課的大部分理論問題都能予以采用。除了世界觀與信仰的相互聯(lián)系之外,哲學與宗教和科學、意識論與人工智能、物質運動和芝諾悖論、時空觀與相對論、價值論與人生觀等等都可以借鑒這一模式,組合起來進行教學互動。實踐證實,這種理論講解和問題探討的教學模式實效性極高。它不但能夠保證理論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又能夠聯(lián)系具體問題進行探討,強化了學生對理論問題的掌握程度。當然,在問題探討過程中,我們要秉承開放自由的學術態(tài)度,鼓勵學生多想敢說,把理論觀點和現(xiàn)實問題結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
2 專題教學與問題意識相結合
“原理”課強調教學內(nèi)容的體系化和邏輯性,因此,任一理論的缺失都會影響到對課程的整體認知,這無形中也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專題式教學。專題教學圍繞特定的教學重點進行教學設計,主題突出,又自成體系。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明確目標,能夠保證學有所獲。如果再對專題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以設問的方式進行概括,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這二者的組合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專題教學是問題意識的前提,而問題意識又是對專題內(nèi)容的凝練。例如,教材的緒論部分我們就可以圍繞內(nèi)涵進行專題設計,如果以“什么是”這樣的設問標題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緒論”教學形式,就能夠更加凸顯教學重點,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提升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專題式教學模式是“原理”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近年來得到了專業(yè)人士的普遍關注,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很好地發(fā)揮了作用。鑒于其教學主題“專”的特點,諸多教學活動都可以隨之開展。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專題教學也是教學互動的重要方法。進一步而言,專題設計完畢之后,如果能夠結合之前提到的設問式命題,就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在此可以試舉幾例:以“哲學是個什么玩意兒?”為題講哲學,以“世界何以唯物?”為題講唯物主義原理,以“人的正確意識是從哪里來的?”為題講意識論,以“何謂真理與價值?”為題講真理和價值等等,都是這一設問式專題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但是,這種專題式教學模式也必須解決好專題的獨立性與課程的體系化之間的關系,不能因為主題的“專”而損害教學內(nèi)容的邏輯性。
3 創(chuàng)意設計與方法交融相結合
設計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對“原理”課教學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也是強化師生之間教學互動的重要方法。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材料的創(chuàng)意設計,包括PPT課件和教案,其中尤以前者最為關鍵。二是教學過程多樣化的創(chuàng)意設計,包括形式的變化、語言的運用、角色的變更等等。通過創(chuàng)意設計,我們可以從感官層面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果再加以內(nèi)容的刺激作用,就能夠保證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必須注重方法的應用,努力把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穿插其中,提升互動的互動質量和教學效果。這兩個方面的結合能夠迸發(fā)出強大的戰(zhàn)斗力,創(chuàng)意設計是各種教學方法應用的重要平臺,而方法的融合有能夠促進創(chuàng)意設計的層次和水平,在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研究中深受歡迎。
該模式在互動教學的視野中具有普遍性意義,也就是說,一般的互動教學都是通過各種創(chuàng)新和方法應用來完成的。因此,在“原理”課中,這種模式也具有不錯的實踐價值。一方面,美化PPT課件的視圖效果,使之貼近當代大學生的審美需要,切忌呆板色調和固定模板,首先要保證讓學生看課件。另一方面,豐富語言形式的運用,努力把網(wǎng)絡語言、簡單外文、流行語等穿插到課堂語言中去,活躍課堂氛圍。尤其是對于個別抽象晦澀的理論,如果能夠通過不同的語言表述進行解讀,教學效果會得到極大提升。再一方面,開放式教學,適時轉換教學角色,善于請學生上講臺。對于課程中的某些簡單問題,我們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進行講解評述等等??傊?,以上幾點都是進行互動教學的有效方式,如果再滲透以相應的方法,教學效果會更上一層樓。
在教學實踐中,除了上述三個主要模式外,互動式教學在“原理”課中的應用還有其它方式,但就實效性而言,這三者更為突出。當然,在此我們只是對近期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了初步總結,難免有所疏漏,我們也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予以豐富和完善。
一、在教學設計中凸顯個人的獨到認識
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首先需要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教師教學用書和省教研部門編寫的教學指導意見,了解專家權威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分析、對重點難點的闡述、對疑難問題的解答、對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的建議,以便在把握課標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編寫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學設計。但是,由于各位老師的知識背景不同,生活閱歷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認識水平不同,因此對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除了具有相同看法外,還會有各自不同的感悟。這就要求我們將自己獨到的認識和體會寫進教學設計,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們交流分享。
例如,一位老師在分析價值規(guī)律基本內(nèi)容時,特意對“等價交換”作了一番闡述:這里的等價是指價值量相等,或者說是勞動量相等。等價交換就是等量勞動相交換。從理論上講等價交換是一種公平交易,誰也不占誰的便宜,它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但在事實上等價交換則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一種價值追求,是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的,是從價格與價值的關系上說的,講的是價格變化的一種趨勢,價格無論怎樣變化最終還是由價值決定的,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但如果從單個交換過程看,價格時漲時落,經(jīng)常與價值不相符合,顯示出交換中的不等價,等價交換正是通過無數(shù)次的不等價交換表現(xiàn)出來并得以實現(xiàn)的,因為價格除了受價值決定外還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在這種不等價交換中顯示出來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這種等價交換原則表現(xiàn)在對外進出口貿(mào)易中,要求遵循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mào)易原則,以及貿(mào)易政策法規(guī)透明原則等。但在國際交換中,一些發(fā)達國家往往違背這些原則,憑借其壟斷地位掌握著定價權,通過不等價交換從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國家低價進口初級產(chǎn)品然后再以高價出口工業(yè)制成品從中漁利,這種產(chǎn)品價格剪刀差的形成,使得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趨勢加大,窮國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國際經(jīng)濟舊秩序,就必須建立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
一個人的獨到認識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一個人長期鉆研教材和總結實踐經(jīng)驗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一是加強與文本對話。尊重教材,敬畏教材。既要從宏觀上把握教材體系,又要從中觀上理清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的內(nèi)部結構,還要從微觀上構建一課內(nèi)部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這樣才能確保所形成的個人認識不偏離教材。二是積極開發(fā)教材資源。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現(xiàn)有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建立新的知識聯(lián)系,再生產(chǎn)出更多更新的知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上述設計中對等價交換的分析從其內(nèi)涵是什么到體現(xiàn)的本質是什么,從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到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從個別交換行為到無數(shù)次的交換過程,從國內(nèi)貿(mào)易到國際貿(mào)易,從國際經(jīng)濟舊秩序到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等角度淋漓盡致地傾注了教師個人獨到的認識,這是教材、教參和課標中都沒有的內(nèi)容,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教材不是圣經(jīng),教師不是教材面前的奴婢,照著教材一字一句地傳誦,而是在用教材教學,是在駕馭教材,超越教材。三是加強與自身的對話,積極開發(fā)自身資源。要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生活經(jīng)驗重新解讀教材,不能人云亦云,要創(chuàng)新認識,見別人之未見,想別人之未想,將自己對問題的觀察角度、對教材分析的深度和整合的跨度帶進教學設計。
二、在教學設計中增添“目標拾遺”
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必須設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以此保障課堂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下去。但是預設的目標并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實中的目標,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學生也是一個個不斷發(fā)展著的個體,更何況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結合黨和政府出臺的方針政策,需要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需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設置三維目標時除了參考課標、教材和教參外,還必須兼顧到這些方面的變化情況,對預設目標進行適當微調。有時需要提高或降低預設中的個別目標,有時需要刪除個別目標,有時還需要增添預設中原來沒有的目標,只有通過這樣的目標拾遺和補救過程,才能將預設目標轉化為現(xiàn)實目標,也才能將現(xiàn)實中存在而預設中沒有的目標有機地補充到預設目標中來,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目標日臻完善。
目標拾遺實際上是一個目標糾偏的過程,一個目標補救的過程。其拾遺途徑多種多樣,主要是:一是通過課前預習、個別了解,將學生的疑難問題設置成有關的教學目標。例如,在預習“我國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時,就有學生提出民營經(jīng)濟是公有制經(jīng)濟還是非公有制經(jīng)濟的問題,如果我們單從課文出發(fā),照本宣科,那就沒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書上沒有講到民營經(jīng)濟。但如果我們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從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就應該將此列為教學目標,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我國現(xiàn)階段經(jīng)濟成份的認識。二是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課文知識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從中生成最新的教學目標。例如:在編寫“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一課教案時,一般都會列到“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含義、主要目標、調控手段及其關系”這樣的教學目標,但如果我們結合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還有我國政府成功運用宏觀調控手段遏制房價高企,防止通脹預期,保持國民經(jīng)濟平穩(wěn)較快健康發(fā)展,就應當生成“評價我國的宏觀調控與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有何不同”這樣一個最新的教學目標,以此提升教學設計的品位,使我們的設計更切合當前的熱點,回答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三是通過集體備課,將集體智慧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觀點。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在集體備課中,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往往會迸發(fā)出美麗的思想火花,會引起我們認識上的共鳴,我們應當善于捕捉,從而完善原來預設的教學目標。四是通過反思以前的教學實踐,將過去教學中缺失的目標補充到相同內(nèi)容的教學設計中來。
三、在教學設計中開辟“生活在線”
新課程的最大亮點就是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努力實現(xiàn)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tǒng)一??v觀現(xiàn)行實驗教材,不管是必修教材,還是選修教材,也不管是哪一本書亦或哪一節(jié)課都是沿著情境導入——情境分析——情境回歸這樣的邏輯思路編寫而成的。在這里,情境是知識的載體,要獲得知識就必須從情境探究開始,而在情境探究中往往會觸景生情、由感而發(fā),會聯(lián)想到自己周圍的人和事,會勾起自己的思緒和感慨,會將自己的觀點與教材內(nèi)容對照起來,進而產(chǎn)生新的認識和體驗。那么如何將這些生成資源收集起來提前反饋到教學設計中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學設計中開辟“生活在線”,通過它將老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與學生提供的生活情境有機地鏈接起來,讓學生有機會把心里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中開辟“生活在線”,就是向生活尋找教育資源,就是將生成的教育資源由課內(nèi)前移到課前,就是實現(xiàn)師生雙方共同備課、共同設計教育方案。為此,我們必須做到:一是通過平時的讀報課讓學生自己找報自己讀,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這當中老師一方面要當好傾聽者和組織者,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生活素材,發(fā)動學生開展點評,同時老師也要當好引導者。二是通過學科興趣小組定期舉行沙龍活動,讓學生敞開思想,暢所欲言,老師要主動參與,同時也要事先確定好主題,讓大家圍繞一個主題說下去。三是通過課前問卷調查,圍繞即將學到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思考題,讓學生多方尋找與思考題相對應的教學情境。四是課前通過博客、QQ與學生在線交流,了解與所教內(nèi)容相關的生活素材。總之,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方法和活動,就能將學生中間有趣的生活素材調集過來,然后經(jīng)過我們老師的精心加工和選擇,形成教學中所需要的新穎的探究情境。由于這樣的探究情境直接源自學生,是學生熟悉的,與學生沒有距離感,因此使用起來很容易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提高探究的效果。
四、在教學設計中搭建“知識支架”
在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中,老師感到最頭疼的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析與處理。怎樣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重點難點,需要我們老師想方設法為學生搭建“知識支架”,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同化新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可能發(fā)展的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將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fā)展,同時又是下一個新知的基礎,因此知識支架應當建立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
在教學預設中搭建“知識支架”,是將課堂教學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提到課前,預先制定出解決方案,化難為易,以免到了上課的時候胸中無數(shù)、手足無措。在預設中搭建“知識支架”,說到底是為學生提供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在鋪就通往知識高處的云梯。搭建知識支架應從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出發(fā)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教學預設中可以設想從所學內(nèi)容中尋找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點,通過以舊帶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例如,在學習“人生價值”時,為了便于學生迅速理解哲學上講的價值,我們可以設想先從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復習開始,由此遷移到哲學上講的價值,然后再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弄清楚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進而明確哲學上講的價值的實際內(nèi)涵。二是在教學預設中可以設想通過角色模擬的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寓于生活情境之中,化抽象為具體,化說教為體驗,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在學習“民主選舉”時,為了幫助學生弄清楚選民、選票、候選人、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人大代表這些相關概念,我們可以設想通過學生模擬角色,把其中的選舉程序和規(guī)則,以及相關概念、相近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再現(xiàn)出來,將學生對角色的接受和認同轉移到對所學內(nèi)容的認同和理解上。三是在教學預設中可以設想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把他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看法遷移到對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上,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去理解生活中的原理。例如,在學習“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時,我們可以設想通過學生過生日分蛋糕這樣平常的生活例子,讓學生從中感悟到如何分得公平,如何解決分配中出現(xiàn)的不公平,進而遷移到如何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
五、在教學設計中強化“學法指導”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敝吮局髁x教育家羅杰斯說:“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边@就啟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掌握了沒有,掌握了多少,而且要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即學習“怎樣學習”,怎樣將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怎樣將抽象的知識變?yōu)榉治鰡栴}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讓學生離開教師也能自主學習,獲得生存發(fā)展的能力。
[關鍵詞]審美教學 人學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2-0116-03
早在1793-1793年,在席勒寫給丹麥王子克里斯謙公爵的27封信中提出:“只有讓審美教育充當使人恢復健康具有美的心靈和人性的教師才能在兩種沖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之結合,并通過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藝術培養(yǎng)人的美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性。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毕盏倪@種賦予審美教學以人學的意義的境界,不僅使他成為審美教育之祖,同時也為人類的美學理論研究和現(xiàn)代審美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審美教學發(fā)展至今,是否已經(jīng)承擔并完成了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的使命,是否實現(xiàn)了完善人性,使人從自然到理性,最后到自由境界的人學承諾?回答是否定的,審美教學活動中忽視人的本質地位、主觀意識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己經(jīng)直接危害到人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意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以及追求美的沖動己被人們對審美教學急功近利的需要和非?,F(xiàn)實的供求關系而取代。審美教學本應體現(xiàn)人的自身審美要求和提升自身生命質量的本質內(nèi)涵正在慢慢地失去理想的光芒。
一、審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審美教學形式化
現(xiàn)實中,審美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生命發(fā)展不協(xié)調,強調并局限于節(jié)奏、勻稱、韻律等外在形式美的把握,甚至把外在形式美看得比內(nèi)在的生命發(fā)展及自由更重要,用外在的審美教學形式束縛學生的生命發(fā)展,使學生的生命意義體驗和主體自由意識活動被無情地消解了。許多教師努力尋求一種“看得見的”美感形式,把審美教學理解為感性的藝術,并在這些藝術形式中尋求教學的審美性,然而教學中的審美并不存在如同繪畫以及音樂那種直接意義上的藝術表達形式,結果只能在教學外部形式上尋求美的感性表現(xiàn),把教學的技術標準視為審美教學的根本尺度,刻意追求教學的板書、教案、語言和教學儀態(tài)等方面的美,進而導致審美教學與教學藝術的混淆。
這種被形式主義推波助瀾的審美教學態(tài)度直接造就了當下審美教學標準化和模式化的傾向??v觀課堂教學審美化的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關注于外部形式美的教學行為,在美的形式之下仍然是知識凌駕于生命之上,學生的生命、自由為知識所擺布。在課堂教學中,人的生命美、學生對美的感悟完全被遮蔽,學生作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們的需要、動機、興趣、情感、人格和個性在課堂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角色是認知,而其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卻被放逐。如果審美教學繼續(xù)被束縛于有限的“授業(yè)”領域,脫離人的意義世界和精神生活,追求外在感性形式的美,拒絕回答有關生命成長、精神發(fā)展、道德完善等價值領域的問題,就會使課堂教學失去原本應該具有的活力之美,這樣的審美教學必然走向平庸、膚淺。
2 審美教學功利化
目前,審美教學價值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審美教學的工具價值,集中于作為手段的審美教學,很少涉及人作為目的的審美教學和達到生存境界的審美教學,從而忽略了審美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人的價值,由此導致審美教學的直接目的局限于謀求人們將來生活的幸福。為了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功名利祿、提升個體的社會地位,人們?nèi)淌芡纯?,不惜任何代價接受這些從根本上違反了審美自由的宗旨,導致審美教學陷入了兩難境地:第一,它要超越捆綁在學生身上的這根功利的“繩”,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和解放;第二,它也面臨著解決教育目的和個體發(fā)展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這個難題。
總之,由于“人”的中心地位的隕落,當代的教學審美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頓”和“危機”。
二、審美教學存在問題的根源
1 “美的本體論”的束縛
人與人在課堂中不僅僅是一種教學關系,也具有情感關系、倫理關系、人際關系和法律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意志和獨立情感的人。課堂中師生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由多層次關系構成的體系,所以審美教學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如文化學、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視角對其進行探討。綜觀目前對審美教學的探索,大多數(shù)是從教育學理論本身出發(fā),主要集中在教學藝術、教學方法、教學情感等領域。雖然從多角度、多層面對審美教學進行了詳細論述,但大多關注于審美教學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特征以及工具價值,對審美教學的本質、定位、實施等方面并未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尤其受“美的本體論”束縛,忽視審美教學基于人的價值研究,對審美教學的根本問題很少涉及,結論往往也帶有“普遍性”的特征,把審美教學當中的美等同于藝術中的美,從而使審美教學滑向形式化的方向。
2 “認識論哲學思維范式”的限制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傳統(tǒng)教學理論把認識論作為理論基礎,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在保證教學以傳遞間接經(jīng)驗為主方面有其積極意義。但是,隨著教學實踐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審美教學的實踐中,僅從認識論角度構建其教學理論給審美教學帶來的危害是明顯的。贊可夫的教學論最早始于嘗試改革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提出教學的發(fā)展性課題,但仍局限于把眼光放在知識的傳遞上,片面強調知識傳遞的速度和方式。布魯納把知識結構作為支撐教學論的基礎線索,這種課程思想開辟了探索改革傳統(tǒng)教學的思路,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弘揚人性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從借鑒布魯納教學思想至今,我國教育思想仍沒有真正跳出傳統(tǒng)認識論的教學模式。近年來教學理論方面的改革,雖然動搖了認識論的主客體邊界意識,但還沒有真正從以邏輯和規(guī)律為特征的科學主義觀念上走出來。
“認識論哲學思維范式”沒有把人的心靈感受作為審美教育的本質內(nèi)涵,導致審美教學在意義領域的封閉。在教與學的心靈活動之外探求美的教學,用外在的形式美掩蓋內(nèi)在生命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使外在的審美形式與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相對抗。在這種形式下,忽視學生的生命美,壓制學生的生命發(fā)展,使學生的主體體驗和自由活動的意志被消解。
3 人的中心地位的失落
審美教學在很大程度上熱衷于圍繞“本體和本質”來探討關于美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這使審美教學長期未能擺脫“美的本體論”的誤導,忽視人的中心地位,“認識論哲學思維范式”將美視為客觀的、獨立于人之外的實體屬性?!懊赖谋倔w論”和“認識論哲學思維范式”導致審美教學中人的中心地位的失落,其致命缺陷就是人的邊緣化,致使審美教學陷入危機。
審美教學是感性的、情感的、生命的教育。美學家席勒認為,美與人生相關,美是“宣布人生最深之意義之藝術也”。審美教學不在于知識,而在于體驗知識與學生生命發(fā)展的和諧關系。學生的美好體驗越深刻,其獲得的生命價值就越多,教學也就越具有審美性。審美教學的本質是生命意義的呈現(xiàn),這種意義是指人的精神領悟和發(fā)現(xiàn),
是學生內(nèi)在心靈的覺醒,使生存意義在領悟中得到呈現(xiàn),而這種意義只能是人的意義。如果審美教學不能提供這種與人的成長相關的意義,那么,再美的教學也只能是徒有審美形式的外殼。
三、審美教學的人學回歸
隨著教學論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審美教學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深刻的反思,擺脫傳統(tǒng)知識論和認識論的束縛,進入審美和意義的境界。審美教學作為教學實踐活動的本體,期待著人們以人學的視角對其進行考察。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建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式。教育是屬于人之為人的活動,教育的根本問題是育人,人是教育的本質所在。以回歸人學的思想來審視和反思以往審美教學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重新認識和解讀審美教學,使審美教學得到系統(tǒng)、深入的發(fā)展。審美教學的審美價值體現(xiàn),正是以人學的話語重新解讀審美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和形式;審美教學的人學審視是對教學的審美本質、審美規(guī)律和審美形式的反思和重構;最重要的是審美教學理論以研究人的教育和發(fā)展為其基本職能,理所當然應從人學理論中吸取營養(yǎng)。
筆者認為,把審美教學理解為人的主體的活動過程,體現(xiàn)了審美教學的特殊規(guī)律。有意識的審美教學活動其意義在于喚醒了人對美的感悟,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和升華生命,并能以一種新的精神狀態(tài)超脫物質世界。這不僅僅是人之精神的獨有享受,更是人的生命需要。因此,審美教學的價值取向應直接指向人,積極關注人的精神價值和體驗。著名哲學家赫舍爾很早就提出有關“人學”的追問。許多學者普遍認為,人學揭示意識的本質,發(fā)掘生命的力量,引領異化者回歸生命的自然,幫助迷失者復歸本性,促進個體實現(xiàn)自我。
人學是一門久已有之卻未自覺于意識有關人的問題的學問,邊界廣闊卻不十分明晰的集成學科,人學的實質是人在把握對象過程中開啟的精神天地,人借助于這一途徑,塑造人性的精華,這也是人對自身本性的“真實”追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就是人學?!比藢W視閾中的審美教學研究,應是審美教學理論前沿開辟的一個全新的領域。這種新的視角,揭示了審美教學應然的邏輯起點,并決定了審美教學研究的思想路線,循著審美教學演進中出現(xiàn)的“人學”問題,可以探討審美教學的各個要素及其過程的不同形態(tài)。
作為教學范式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審美教學,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人,即以人為本。然而,這一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以人為本的領域,至今卻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在《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思想,將“解放”視為教學的目標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倫理、審美、社會性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學校盡可能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施以全面發(fā)展的整體性教育,強調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xiàn)”,通過教育使學生達到成熟,最終能從受教育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擺脫教育,成為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