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情緒控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有一個病人,他是在公司體檢的時候被查出患有乙肝。開始他覺得不可思議,牛高馬大的他,平時連頭痛腦熱都少有,怎么有被傳染上乙肝了呢?來就診時,心情很郁悶,總覺得自己太倒霉了。乙肝病毒沒有一下子打敗他的身體,但給他的心頭壓上了一塊大石頭。老想著乙肝病毒和它們不斷在肝臟內的復制再生,心理上不僅僅是郁悶,還因郁悶而變得易怒。常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大動肝火。同事們善意的勸慰也變成反擊的理由。到了年底公司裁員名單上,也有了他。那樣的情況對疾病的治療更帶來不利的影響。我在給他開藥的同時,送他一句話:幸虧你得的只是乙肝而不是肝癌,比起那些身患絕癥的人來說,你還是幸運的。我讓他以這句話為起點來做想自己的一切。
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恚怒傷肝,致木失條達,疏泄不能,肝氣橫逆,往往會使病情惡化。反之,開朗樂觀、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則有利于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康復。針對肝的生理病理特點,在情志方面應首戒恚怒,次戒憂思。怒則氣上,血氣奔涌,憂思傷脾,消化功能減弱。乙肝患者多肝脾同病,脾運失常,濕濁內生,極易導致濕熱疫毒膠結,病情遷延,此時肝脾俱病,病情復雜。
乙肝患者要學會控制情緒,制怒防憂,學會主動尋找快樂。根據自身條件與特長,走出小天地,到忘情的環(huán)境中,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打球、跳舞、跑步、書法、繪畫、養(yǎng)鳥、育花等。但要掌握運動量,適可而止,量力而行。控制情緒還有以下方法。
轉移法在即將發(fā)怒時告誡自己,快速脫離當時環(huán)境,出去找朋友聊聊天,讓情緒逐漸穩(wěn)定。
忘卻法對生活中的煩惱和不順心的事不要耿耿于懷,不要深究。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或多考慮家事及高興的事,主動忘卻令人心煩易怒的過去,以避免進一步損肝傷脾。
自我調節(jié)法怒與憂皆為事物在大腦中的一種刺激反應。以理智對待人或事,不斤斤計較,要自我安慰,調節(jié)自身心境,寬容為上,切忌感情用事。
對于容易沖動的毛病,可以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首先,調動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冷靜下來。
在遇到較強的情緒刺激時,應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達情緒或消除沖動的“緩兵之計”,盡量使自己不陷入沖動魯莽、簡單輕率的被動局面。比如,當你被別人無聊地諷刺,嘲笑時,如果你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則很可能引起雙方爭執(zhí)不下,怒火越燒越旺,自然于事無補。但如果此時你能提醒自己冷靜一下,采取理智的對策,如用沉默為武器以示抗議,或只用寥寥數(shù)語正面表達自己受到傷害,指責對方無聊,對方反而會感到尷尬。
使自己生氣的事,一般都是觸動了自己的尊嚴或切身利益,很難一下子冷靜下來,所以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眼看控制不住時,可以及時采取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松,鼓勵自己克制沖動。
言語暗示,如“不要做沖動的犧牲品”,“過一會兒再來應付這件事,沒什么大不了的”等,或轉而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聽音樂、看電視、外出活動等,這樣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不好的心情有所緩解,或去一個安靜平和的環(huán)境,這些都很有效。人的情緒往往只需要幾秒鐘,幾分鐘就可以平息下來。但如果不良情緒不能及時轉移,就會更加強烈。比如,憂愁者越是朝憂愁方面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憂慮的理由,發(fā)怒者越是想著發(fā)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發(fā)怒完全應該。根據現(xiàn)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滿、惱怒、傷心的事情時,會將不愉快的信息傳腦,逐漸形成神經系統(tǒng)的暫時性聯(lián)系,形成一個優(yōu)勢中心,而且越想越鞏固,日益加重,如果馬上轉移,想高興的事,向大腦傳送愉快的信息,爭取建立愉快的興奮中心,就會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緒。
在遇到沖突、矛盾和不順心的事時,不能一味地逃避,還必須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幾個步驟:①明確沖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里?②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有哪些?③哪些解決方式是沖突一方難以接受的?④哪些解決方式是;中突雙方都能接受的?⑤找出最佳的解決方式,并采取行動,逐漸積累經驗。
沖動的情緒有時候是因為偏離事實的認識,錯誤的理解方式造成的??梢苑词∫幌?,自己是否將別人開玩笑的行為理解成敵意的行為,是否對于生活中一點不如意的地方就容易郁悶、生氣,是否對他人甚至自己的失誤缺乏理解和寬容,是否對別人的意見、批評難以接受甚至大發(fā)其火……
如果存在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念、理解了。不要把朋友善意的玩笑理解成侮辱,對于別人偶爾的失誤要學會寬容,理解;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難處,培養(yǎng)自己能屈能伸的堅韌性格,而不是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讓別人的言行都圍繞自己的好惡:對于別人批評要善于接受,不要將意見、批評理解成對自己的否定、反對,把問題、意見和個人分開,別人說得對的改了就行。
當然,就算是再有涵養(yǎng)的人,也是會有憤怒和想抱怨的時刻,只是他們的處理方式不同而已,不會像一些人直接把心情都寫在了臉上,不會一點兒小事兒就喋喋不休,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找一個僻靜或者寬闊的地方,大喊一下,發(fā)泄一下內心;又或者是鋪開一張紙,寫寫畫畫,抒緒,還有的人去運動,健身或者跳舞,有的人則是安靜地去插插花,聽聽音樂。
這些方式是在修心式地宣泄,而不是擾人式的。
畢竟情緒的好壞都是會感染到周邊的人的。
有好心情,周邊的人也會受到影響,情緒不對,整天擺一張臭臉,別人以為哪得罪了你,自然處事也是小小翼翼。
所以,碰到壞情緒只有自己想辦法去排解,而不要讓自己成了情緒污染源。
今天發(fā)生三件讓我不愉快的事情,導致情緒有點低落,有點郁悶但還是嘗試分析原因并且讓自己平靜下來。
第一件事是晾曬在陽臺的窗簾被大雨打濕,導致無法使用,需要重新清洗和晾曬,最近天氣不好需要再花上兩天時間才能再次使用。導致窗簾被打濕的原因是沒有查看天氣預報以及嫌棄太笨重偷懶不掛在衣架上,這件事本來可以避免而且并非客觀因素造成,是主觀原因造成的不愉快我必須無條件接受,不能跟自己較勁否則下次一樣會犯錯。
第二件事是在網上購物的時候,客服的原因導致下錯單發(fā)錯貨,一來二去需要退貨,在這件事情上浪費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并且導致計劃推遲三天,計劃落空是一件很不好的體檢。只能重新制定計劃,并且重新下單買物品;原本發(fā)錯貨不影響使用,但近來對自己要求嚴格,不喜歡的東西絕不留下,否則最后還是會閑置不去使用。會導致再次浪費;在可控的因素之內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無論對錯都不能沉浸在其中,否則會更加浪費時間和精力,學會控制情緒也是一種能力,希望自己能更加提升。
【案例】
陽陽12歲,剛上初一,是個懂事的孩子,平時要是看到媽媽不高興,他也會內心不安,會主動過去安慰。陽陽雖然成績不錯,但畢竟是個孩子,偶爾也有不自覺的時候。
周末,陽陽在家玩電腦游戲近一小時了,媽媽看他還在玩,就在一旁嘮叨:“你還要玩多久啊,后天都要月考了,別人在家每天都學習……”媽媽看他還沒動靜,又繼續(xù)叨嘮了將近半小時。陽陽一時受不,就跟媽媽吵了起來。陽陽媽一看平時乖巧的兒子竟然敢和自己頂嘴,火氣更大了:“你還有理說,你現(xiàn)在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你要造反了?孩子他爸,你過來看看,你兒子什么態(tài)度?”緊接著嗚嗚地哭了起來,后來在床上躺了一天,光哭,任憑父子倆怎么勸也勸不住。
這樣類似的事情經常發(fā)生。比如,陽陽不愛吃魚,有一次媽媽做了魚,他不肯吃,媽媽就把筷子一摔,回自己的房間去了。陽陽不得不來勸媽媽,叫媽媽不要生氣了,自己馬上去吃魚。
【行為分析】
陽陽媽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是在用情緒控制孩子。她可能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地養(yǎng)育孩子,為孩子付出這么多,而孩子卻不聽她的話,還敢頂嘴,這令她十分惱怒,又委屈又失望,所以開始時怒火攻心,大發(fā)脾氣,以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而又傷心哭泣不止,以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媽媽的這種行為加深了陽陽的內疚感,認為是自己的錯,所以向媽媽做出了讓步。在這種反復的較量中,媽媽無意識中發(fā)現(xiàn)這是個很好的控制手段,于是在之后的教育中繼續(xù)使用這種手段,而陽陽每次都以妥協(xié)告終,陽陽媽成功地運用情緒控制了孩子。
相互作用分析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父母、成人和兒童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tài)。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tài)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xiàn)等就會像孩子一樣。案例中的陽陽媽任性地發(fā)脾氣、向丈夫告狀、躺在床上一整天也不起來、拒絕吃飯等表現(xiàn),表明媽媽本身就沒有長大,心理還不成熟,在孩子和丈夫面前是孩子的角色,需要別人來“照顧”她這個“孩子”,而照顧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讓步,這樣就成了軟性控制。其實這種情況下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不健康的,病態(tài)的,對教育是不利的。
【消極影響】
1、使孩子失去個性
簡單地說,內疚感是人們對自己的過錯或過失的感知,是認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有做該做的事,造成了他人或社會的某種損失,從而產生強烈的不安、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這往往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譴責,并試圖做出努力來彌補自己的過失。適當?shù)膬染胃惺潜匾?,這會提醒自己照顧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調整自己的不當行為,以適應他人正常合理的需要。但是,過多的內疚感卻是有害的,它會使人長期處于壓力、緊張和痛苦中,不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
案例中陽陽媽的一系列行為讓陽陽感到可怕的后果,而這些后果是由自己引起的,由此,陽陽習得了一個模式:要放棄自己的愿望、需要,以迎合媽媽的愿望、需要,要照顧好媽媽的情緒,不讓媽媽生氣、難過。但是,作為強勢一方的父母并不是所有的愿望和需要都是合理的、正常的。而孩子過分內疚導致的迎合、取悅行為,使孩子不能維護自己的需要,不能有自己的個性,失去自己把握生活的自由。
2、使孩子內心承受巨大痛苦
媽媽這種哭泣、生氣,甚至像孩子一樣任性地耍脾氣,以此控制孩子的手段,是一種“收愛”行為,即你要是不按我說的去做,我就不愛你了;你要是不聽話,我會受傷的。如故意冷淡孩子,不加理睬;不停地哭鬧,讓孩子害怕;說些讓孩子內疚的話,甚至拒絕吃飯;離家出走,讓孩子找不到自己而著急,等等。顯然,這是用所謂的愛作為籌碼,來換取孩子對自己的言聽計從。這是一種隱蔽地、間接地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方法,是一種軟手段,因為媽媽是以受害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不像打罵那樣與孩子正面沖突,而是以退為進地來進攻孩子,最后贏的還是媽媽。在較量中,媽媽是贏了,但是孩子也怕了,他在媽媽的控制下會活得痛苦,活得累,活得很無奈。
【專家建議】
1、避免情緒化的教育行為
當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先不要處理事情,而是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來處理事情,這樣才有效果。帶著情緒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有教育偏差,所以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緒,要避免情緒化的教育行為,不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比如,離開事件現(xiàn)場,自己出去走一圈冷靜下來,放松心緒,再想教育對策。
2、用協(xié)助的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