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宿建德江古詩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古詩詞;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171-01
古詩詞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但是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距離我們的學生十分遙遠,背景也是非常陌生。對于小學生而言,要讓他們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卻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能夠理解凝練的語言里面的那種意境嗎?而我們更多的只是讓他們讀讀背背,要求他們會背誦,會默寫,會說出古詩詞的意思,可他們真的能對古詩詞的意境心領(lǐng)神會嗎?這個最精華的部分,他們理解了嗎?如果他們所掌握的只是一個表面的話,我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嗎?究竟怎樣教學古詩詞呢?現(xiàn)在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知詩意
對于一首古詩,只有領(lǐng)會了詩意,才能談得上欣賞。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積累較少,閱歷層次較低,一首新詩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師的引導,一般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疏通文字,了解字詞的含義。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二是古今音變意變的字詞,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chǎn)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三是有一些詞應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2、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nèi)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nèi)容。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就會逐步儲備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到恰當?shù)摹爸R??奎c”,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他們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如《宿建德江》,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4、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現(xiàn)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
二、入詩境
詩歌的寫作,跳越性比較大,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想象空間的途徑,是由表現(xiàn)藝術(shù)畫面的事物所構(gòu)成的藝術(shù)境界。葉圣陶說:“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與親?!毙抡n程標準對中年級古詩教學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注重積累在讀中感悟。但在實際教學中當我號召學生誦讀古詩時,我發(fā)現(xiàn)在意境的理解上,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學生只能粗略的感悟,對其中的韻味知之甚少。所以平時在古詩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感悟詩意方面做了積極地努力,但因為詩中的語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我擔心學生不理解,所以常常陷入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自然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會太高。怎樣使學生在趣中感悟理解,使古詩教學有力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在探索著這個問題。在上了《清平樂 村居》一課后,我突然有所感悟:
課堂上,我本來準備采用原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結(jié)合圖畫,讓學生先在小組里相互交流自己讀懂的和讀不懂的地方,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到班里師生共同解決。我正準備放手讓學生討論,忽然想到詩中寫到了小孩,他們與班中的孩子有著許多的相似點,因此為了增強古詩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我讓學生將古詩內(nèi)容進行了表演。準備開始了,各組學生都處于積極興奮狀態(tài)。一切準備就緒,各小組代表便開始登臺獻演了。在演到“最喜小兒無賴”時,臺下的不滿聲音出現(xiàn)了:“不對,應該趴著吃蓮蓬?!薄笆裁囱?,應該是躺著吃。”于是,戲演不下去了,表演成了辯論了。
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在普遍缺乏對古典詩文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藝術(shù)價值有足夠認識的今天,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充分領(lǐng)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線呢?
幾年來,通過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若在古詩教學中采用多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
一、優(yōu)化“解題導入”環(huán)節(jié)——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在語文課堂上,導讀課文始于題目,因而“解題”是學文的第一步。而古詩的“解題”又不同于其他文體。“解詩題,知詩人”是古詩“解題”的重要內(nèi)容。有位教師在教學《草》這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畫像,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學生紛紛急切地舉手,暢談自己對這位詩人已有的了解。緊接著,教師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動畫片,配上畫外音:白居易,人稱少年才子,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八九歲時就能按照復雜的聲韻來寫格律詩了。為了踏上仕途,十六歲的白居易帶著詩稿,到了京都長安。有一天,他拿著自己的詩文《賦得古原草送別》去拜訪當時頗有名望的老詩人顧況,顧況對其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贊不絕口。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白居易寫的這首詩,看看誰能從詩中領(lǐng)悟到什么。學生看到這兒,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讀這位大詩人所寫的詩了。教師趁機“導入”,出示自己巧妙制作的課件。畫面是遼闊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與此同時,配上教師飽含激情的朗誦。生動的畫面、動聽的樂曲配上教師的美誦,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習思維,達到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境界。
二、優(yōu)化“習得新知”環(huán)節(jié)——能探風雅無窮意
在學生學習新知時,很多抽象的知識很難用語言來描述,且這些知識又經(jīng)常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障礙。把這些抽象知識通過電教媒體的模擬功能加以展示,能使其具體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釋詞句,明詩意”是古詩學習的第二步。學習時,最忌學生就字論字,而不能真正理解體會詩詞的含意。利用電教媒體,就能讓學生融入詩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
而錄像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tài)畫面中領(lǐng)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了;而“生”字還含有“產(chǎn)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
三、優(yōu)化“鞏固延伸”環(huán)節(jié)——不及林間自在啼
優(yōu)質(zhì)的語文課堂教學,從閱讀、理解到鞏固、延伸,都應當是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如在學生學完了《春曉》、《草》之后,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供幾首孟浩然和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一方面鞏固學法,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遷移,培養(yǎng)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多讀古詩詞,激發(fā)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由此教師可以挑選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送朱大人入秦》、白居易的《遺愛寺》和《大林寺桃花》,配上和古詩內(nèi)容相應的畫面做成課件。學生可以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詩,自由組合學習伙伴,進行遷移自學,讓學生自由爭鳴、暢所欲言,形成“不及林間自在啼”的課堂學習氣氛。另外,也可以帶領(lǐng)學生進行橫向比較。比如在學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再讓學生學白的《送友人》、《贈汪倫》,進一步體會李白對朋友的真誠、對友情的珍視;學了孟浩然的《春曉》,再讓學生吟誦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春夜喜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感受不同作者眼中春天不同的美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古詩閱讀鑒賞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優(yōu)化“教學結(jié)課”環(huán)節(jié)——言已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