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秋天的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聽秋風乍起
宋曉杰
不要在深夜哭泣:
不要在暗處點燈:
不要在青草還未吐出最后一縷游絲之前,把決心和誤會更改;
不要在秋蟬還未唱完最后一個音符之前。把甜蜜和隱疼辯白……
我是峰回路轉(zhuǎn)的臨界。
我是一意孤行的極限。
一切都不要太急。
一切都不會太壞。
聽秋風乍起,聽四伏的危機卷土重來,你是否無動于衷,心存倦怠?
千軍萬馬,雜沓、威猛,絕塵而去。
你抖開暗色的征衣。獵獵成旗!
我的眼睛使黑夜更黑,白晝更白。
我的眼睛是暗處的燈,把你照徹,再一層層次第打開!
一個人的秋天
郭琳琳
一
起風了,吹在在衣外的肌膚,有些涼。披上外衣坐在暗香浮動的夜里。聽那葉落的聲音。
陽臺的花草瘦了,藤蔓上的葉子終敵不過那場冷雨。
被秋風折磨得憔悴的身體,楚楚可憐。
池塘里的荷花落在水里,在水里無助無援地漂流,被河塘里的魚頂著戲耍。
浮萍厭倦了飄零的日子,集聚在一起,幾片黃葉無意地落下,飄落在它們中間,聽到他們的嘆息聲,對歲月的留戀和無奈。
二
離開鬧市,走向郊外那一叢叢開得正艷的黃花,不小心長裙被無名的植物絆住。它細細的小手拉住我的裙子,仰臉看著我,幾分可愛讓人憐憫。
輕輕地拿開它纖細的小手,把它移向不被人踩踏的地方,讓它在秋天里自由地綻放美麗吧!
稻草人的寂寞是面對著空曠的稻田,失去了它的生命力。風化的歲月中它最終被孤獨地遺棄。
英雄暮年的默然回望,美人紅顏已逝,凄然一笑。
在這清點歲月中有堅強也有脆弱。
我知道,沒有誰能抗爭得過歲月,就像秋天的落葉,它枯榮,它死亡,嘟擁有著生命豐盛的過程……
三
花睡去的時候。我坐在長廊的盡頭。穿過長廊的月光。照在桂花樹上,桂花濃濃的香氣隨著似煙似紗的薄霧向四周散發(fā)。
一個人在這冷冷的秋里,會想起一個人,會想起愛情,不知不覺地醉去……
大雁鳴叫,開始了南遷。我曾經(jīng)失落在南國里的夢,在心里來來回回,與我糾纏不休。
我是個多愁傷感的小女子,春華秋月使我傷感,讓我流淚。
一個生命的萌生和死亡。都能讓我慶幸和懷念。
漂泊在旅途中的腳步,終會停下來,遙望青山是我的歸路,不免感到輕微的戰(zhàn)栗。等我們終于可以坦然面對的時候,曾經(jīng)的欲望,即已消釋。
關鍵詞: 《閑吟集》 秋螢 漢詩 和歌
《閑吟集》是日本室町時代的歌謠集,其中收錄了室町時代的“小歌”(流行歌謠)、“猿樂”、“田樂”等311首?!堕e吟集》采用了日本古代常見的敕撰和歌集(由天皇下令編寫的和歌集)的題材,即前后分別附有“真名序”和“假名序”。所謂“真名序”即用漢字寫成的序文,而“假名序”則是用假名寫成的序文?!堕e吟集》的假名序文結(jié)尾處有這樣一句:“命にまかせ、しも秋のにらひて、月をしるべにす事しかり。(試譯為:時與秋螢互語,時與明月為伴,任命而作此處)”此句中的“秋の(秋螢)”自古以來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為了解釋此處“秋螢”的合理性,一些注釋書甚至把“螢”解釋為“蛩(蟋蟀)”的別字,例如朝日古典全書中注釋為“は蛩のりか(“螢”大概是“蛩”的筆誤)”。也有一些注釋書例如《日本古典文學全集》、《大系》和《新大系》等中雖然保留了原作的“秋螢”,但都對此加上了特別注釋,認為是中國漢詩中的題材,在和歌中只是一個特例。由此可見,“秋螢”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極其生疏甚至頗有抵觸感的詞匯。那么“螢”在日本文學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日本文學中“和歌?散文”與漢詩文是相互獨立的兩大文學派系,因此下文將分別進行論述。
一、和歌和散文文學中的“螢”
“螢”在日本古典文學里并不是一個極其稀少的景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和歷史記錄《日本書紀》中可以找到歌詠“螢”的例子,而到了平安時代(710―794)“螢”已經(jīng)作為普遍的吟詠對象備受歌人的青睞。但是日本的和歌作品和散文文學中”螢”又名“夏蟲”,都是作為夏天的代表性景物被歌詠的①,而歌詠“螢”的和歌一般都被歸類為四季中的夏季歌。此外,和歌中引用的“螢”,多用于比喻因戀愛而產(chǎn)生的思念之火。例如:
暮るより露とみだれて夏草の茂みにしけくとぶ哉(新拾和歌集1749)
試譯為:日暮露水影零亂,夏草深處螢火飛
夕さればよりけに燃ゆれども光ねばや人のつれなき(古今集562)
試譯為:戀情燃心勝夕螢,隱隱無光人不知
當然,在一些和歌中也可以看到“秋天”與“螢”的搭配,例如:
小筱原しのに亂れてぶ今いく夜とか秋を待らん(拾集?3?夏歌)
試譯為:小筱原上亂飛舞,今夜螢火待秋來
秋ちかし居まてとやゆくへの水に影のみだるる(雅和歌集?4?夏歌)
試譯為:秋近螢火沖云霄,空留孤影亂澤沼
ゆくの上までいぬべくは秋吹くと雁に告げこせ(後撰和歌集?5?秋上)
試譯為:螢火云中飛,告雁秋風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3首和歌除了《后撰和歌集》在原業(yè)平的歌之外,其余兩首均收錄在夏季的類別中,而且都是通過“螢”來表達“秋已近”、“盼秋”的心情。而在原業(yè)平的這首和歌同時在《伊勢物語》和《古今和歌六貼》中出現(xiàn)過,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歌中的“螢火蟲”其實依然是夏季的代表,螢火蟲的高飛代表著夏季的遠離,而大雁才是秋天的使者。因此,這首和歌雖然被收錄在秋季類別之中,但其本質(zhì)與其余兩首相同,都是表達對即將到來的秋天的等待和盼望,并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秋季的題材。
那么日本古典和歌作品中究竟有沒有把“螢”作為純粹的秋季題材來吟詠的例子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置く露に朽ちゆく野の草のや秋のとなりわたるらむ
試譯為:露落田野邊,腐草化為螢
秋來れば深山里こそわびしけれ夜はをともしびにして
試譯為:秋到深山里,寂夜螢為燭
這兩首和歌都是貞親王家哥合(作歌比賽)中的和歌,歌中已經(jīng)不再是晚夏的景致了,而完全是秋天的情景。對于這兩首日本和歌中極為罕見的將“螢”作為秋天代表景物的和歌,著名文學理論家渡邊秀夫作了如下解釋:“(這是)為了對當時非常貧乏的歌題進行補充,急切地引入漢詩題材的一種嘗試。因此,這里遵照中國詩文的一般慣例,(螢火蟲)是作為秋季題材登場的?!雹诰唧w而言,這兩首和歌不論季節(jié)感還是題材都和中國詩文極其類似。前者是在“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飛蟲螢火也”(《禮記?月令》)和「立秋、腐草化為螢(初學記?螢所引)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而后者則引入了中國詩文中常見的“螢火=燈”即“車胤聚螢”的典故,以此來凸顯秋天的寂寥。
因此“秋螢”絕不是日本式的歌題,而是中國文學中廣泛使用的詞語。從六朝古詩到唐詩,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螢”完全是一種秋天的常見景物,大多和秋夜、秋月、秋草、大雁等一起組合吟詠,來表達秋天的寂寥、孤獨和荒涼等特征。歌詠“螢”的詩歌不勝枚舉,單從《全唐詩》中找出包含“秋螢”這一固定詞組的詩歌來看的話,例如:
鬼火穿空院,秋螢入素帷。(于鵠?哭凌霄山光上人)
殘秋螢出盡,獨夜雁來新。(周賀?旅情)
廢館秋螢出,空城寒雨來。(賈島?泥陽宮)
風池宿鳥喧朱閣,雨砌秋螢拂畫梁。(許渾?出永通門經(jīng)李氏莊)
秋螢一點雨中飛,獨立黃昏思所知。(李咸用?秋夕書懷寄所知)
漢陵秦苑遙蒼蒼,陳根腐葉秋螢光。(劉禹錫?秋螢引)
當然,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也并非完全沒有例外,如上文引用的“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飛蟲螢火也”(《禮記?月令》),以及“螢火亂飛秋已近、星辰早沒夜初長”(元稹?夜坐)。作為夏天最后一個月份的“季夏”,以及“秋已近”提示句中表達的是夏末秋初之際的景致。上文中所引的《續(xù)拾遺集》《風雅和歌集》以及《后撰和歌集》中的和歌均承襲了上述詩文的視角,即把“螢”作為夏秋之交的景物來表達秋之將近。只不過不同的是,日本的和歌作品中大都把此類歌謠歸類為夏季類別,努力與戀歌中歌詠的“螢”在季節(jié)感上保持一致。
二、日本漢詩文中的“螢”
除了和歌和散文文學,漢文學在日本文學歷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那么日本的漢詩中的“螢”又是怎樣的一種形象呢?眾所周知,日本的漢詩在題材和作法上都受到了中國漢詩文的很大影響。而對日本漢詩中的“螢”進行考察后會發(fā)現(xiàn),日本漢詩中雖然從中國漢詩中汲取了視點和作法,但把“螢”作為夏天的題材來吟詠的傾向性卻越來越強。例如《千載佳句》基本上是把“螢”作為秋天的題材來處理的,不過其中有兩首詩文卻歸類為夏季詩。而《和漢朗詠集》之后的漢詩集無一例外地都把“螢”收錄到了夏季題材中。但是,雖然在季節(jié)分類中與中國詩文不同,不過日本關于“螢”的漢詩卻在內(nèi)容上和題材上表現(xiàn)了與中國詩文的一致性。例如《菅家文草?菅家后草》中的詩文:
悲栽冢上新生樹,哭放頭舊聚螢 86
一不用滿金,況復螢光草逕深 95
君政萬機此一,飛龍不忘始螢 382
秋天未雪地無螢,燈滅拋書暗零 509
這幾首詩文均包含了“車胤聚螢”的典故,且多表現(xiàn)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是其中并沒有出現(xiàn)“秋螢”這一字眼?!扒镂灐弊鳛橐粋€獨立的詞匯是到了后期的五山文學才出現(xiàn)的,例如:
秋螢何意照鰥床(幻云詩稿)
山莫叢叢綠,好化秋螢照夜書(云詩稿)
不知朝日出,弧光淡々似秋螢(翰林五集?雪)
上述幾首詩文或是把“螢”作為秋季題材來表達秋天的寂寥,或是引用中國詩文典故把“螢”作為勤學苦讀的象征,在內(nèi)容上無疑與中國的詩歌更為接近,而與以戀歌為主的和歌區(qū)分開來。
由此可見,在日本古典文學中,和歌與文學作品均把“螢”作為夏季的代表景物,用以表現(xiàn)男女之間的戀愛之心。而漢詩文雖然在季節(jié)上也與和歌保持一致,但在內(nèi)容和題材方面卻深受中國詩文的影響,多傾向于景物描寫,大多與戀愛無緣。并且后期在日本漢詩文中甚至出現(xiàn)了“秋螢”一詞,足見受中國文學影響之深。
三、《閑吟集》中“秋螢”
那么《閑吟集》序文中的“秋螢”為什么會引起眾多的質(zhì)疑呢?原因恐怕與“秋螢”在文中的位置有關。如本文開篇所述,《閑吟集》采取了敕撰和歌集的文體模式,即前后各附有以假名寫成的假名序文和以漢字寫成的真名序文。一般認為,假名序文與和歌、散文等同屬一系,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本土文學;而真名序文與漢文學同屬一系,是深受中國文學影響的文學作品。根據(jù)這一區(qū)分,出現(xiàn)在假名序文中的“秋螢”就難免顯得格格不入。畢竟在日本的和歌與散文文學中,“螢”多是代表夏天的景物。
《閑吟集》雖然同是附有假名序文和真名序文,但是與真名序相比,假名序在篇幅上要短得多,同時其內(nèi)容也和漢詩文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如序文中有如下語句:“毛三百余篇になずらへ、數(shù)を同じくして吟集とす。(試譯為:效仿毛詩三百篇作閑吟集,篇數(shù)亦相同)”其中的“毛詩三百篇”即中國的《詩經(jīng)》,說明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有意模仿了《詩經(jīng)》。此外,假名序文開篇寫道:“富士の望をたよりに庵をびて、十余の雪をにむ。(試譯為:在遠望富士山之處結(jié)下草庵,窗上積十余載白雪)”同時與結(jié)尾處的「秋螢首尾呼應,暗含了“孫康映雪,車胤聚螢”的典故。
由此可見,《閑吟集》中的假名序雖然與和歌、散文等相同均以假名寫成,但在內(nèi)容方面卻和中國漢詩文有著密切的關系。作者在寫作是有意地模仿和利用了中國文學的諸多元素。因此可以說《閑吟集》的假名序文并不是純粹的假名文學,而是漢詩文式的序文。而如果從漢詩文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此處的“秋螢”就不難理解了。
注釋:
①張龍妹等編.《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中“”詞條.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864.
②渡邊秀夫著.《歌の森》.大修館書店,1995:50.
參考文獻:
[1]張龍妹等.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劉德潤等.日本古典文學賞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關鍵詞】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始終是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然而很多人都在讀書,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把書讀好,而讀不好書的原因在于讀書的人全然沒有個性。而這種情況,正是目前大多數(sh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真實寫照。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語文閱讀的培養(yǎng),通過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會讀書”、“好讀書”,在閱讀中收獲最大的利益。
1 個性化閱讀的含義
個性化閱讀,從字面上看,顧名思義,就是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去讀書。而從更深一層次去理解,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閱讀中去。但無論是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去讀書還是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閱讀中去,都是個性化閱讀。因此,個性化的真正含義在于:其一,閱讀的自主性。學生能夠靈活的控制自身的思想意識,支配自身的閱讀活動;其二,閱讀的創(chuàng)造性。在個性化閱讀中,學生能夠超脫閱讀的本身,從閱讀的字里行間領悟書籍中的含義,這不僅能夠豐富自身的思維,還能夠拓展自身的思維空間;其三,閱讀的獨立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qū)⒆陨淼乃枷肱c作者的思想相互獨立,而不會一味的跟著作者的思想進行閱讀,能夠在閱讀中去發(fā)現(xiàn)和想象,以此延伸自己。
2 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的構建與運用
2.1 營造閱讀氛圍,搭建個性化閱讀平臺
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更能夠搭建個性化閱讀平臺,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讀好書”。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閱讀平臺。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秋天》這篇散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秋天的畫面或歌曲,以此來營造秋天的氣息,帶領學生走進“秋天”:同學們,今天我們?nèi)ジ惺芤幌虑锾斓臍庀?。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會全神貫注的跟著教師設置的情景走。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把課文中的景象通過多媒體播放出來,讓學生感受秋天的涼,秋天的浪漫,豐收的喜悅,秋雨的傷感,營造一種秋風如雨季微涼,豐收喜悅略傷感的意境。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思考便閱讀散文,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和感悟,領悟秋天的氣息,為學生搭建個性化閱讀平臺。
2.2 結(jié)合實際,促進個性化閱讀的養(yǎng)成
語文字我們?nèi)粘I钪惺菬o處不在的,閱讀在我們?nèi)粘I钪懈菬o法替代。在生活中,是學生最容易流露真實情感,展現(xiàn)個人魅力的時候。例如,在學習著名小說家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經(jīng)歷過的冬天或者想象一下自己心目中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自己在這個冬天又想做什么?那么,這個時候,學生都會回答自己心中的冬天的樣子,如大雪紛飛,如萬物都變成銀白色等等通過學生的回答,雖然大致雷同,但每個學生都極具個性化的回答了自己對冬天的描述。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深刻品味另一種“冬天”的味道,并以“作者老舍”和“濟南”為重點,讓學生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筆下的冬天,并逐步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讓學生有一種向往作者筆下冬天的感覺,由此激發(fā)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潛在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養(yǎng)成。
2.3 拓展閱讀,提升個性化閱讀能力
閱讀是沒有界限的,而初中語文知識內(nèi)容卻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教師只專注于課文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話,收效甚微。所以,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多去接觸課外書籍的閱讀。如初中語文課文中,也有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繁星》、《春水》、《朝花夕拾》、《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等,這些課外名著,同樣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上得到升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閱讀活動,讓學生獲取更多的閱讀機會,如閱讀競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每周一讀,比一比誰在一周中閱讀的書籍最多,然后把自己閱讀的書籍與學生進行分享,并簡要說明書中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去選擇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這樣一來,既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交流,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閱讀的書籍。通過不斷的閱讀,是學生逐漸豐富自身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漸漸養(yǎng)成個性化閱讀的習慣。
3 Y語
總而言之,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nèi)容。在以前,大多數(shù)人都只談閱讀,而不會談論該如何閱讀,即使偶爾談論,也很少會注意到個性在閱讀過程中的那份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往往會讀不好書。所以,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個性化閱讀的教學魅力,使學生真正的“把書讀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李娟散文 游牧文明 民族特色
到目前為止,李娟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有《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以及長篇散文“羊道”系列和《冬牧場》?!哆@世間所有的白》是她2012年11月最新出版的散文選集,入選的50多篇散文是作者在2001年到2012年間創(chuàng)作的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她筆下的文字大多與阿勒泰山區(qū)的游牧生活有關。
一.哈薩克民族特色的筆墨見證
李娟,是一個在牧場跋涉的女子,是一個癡迷于個人所見所思的作家。在她的筆下,關于牧場,關于哈薩克民族風情的描述隨處可見。李娟的“羊道”系列包括《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三部作品,再加上《冬牧場》記錄的就是作者深入牧民家庭,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而跟從牧人們遷徙到不同牧場的生活?!敖o路過自家門口的駝隊準備酸奶,是哈薩克牧民的傳統(tǒng)禮性。黏糊糊的酸奶是牛奶的華美蛻變,又解渴又能充饑。對于辛苦行進在轉(zhuǎn)場途中的人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與享受?!盵1]9這段文字寫的是在春牧場上扎克拜媽媽站在門口,給轉(zhuǎn)場經(jīng)過此地的駝隊遞上自家做的酸奶。盡管都是陌生的人們,可是牧民們之間卻是互助友好的關系,而不是像都市生活中人們感知到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防備與冷漠,這既是一種民族禮性的延續(xù),也是艱難的轉(zhuǎn)場生活的應有之義。喝茶,是牧民們很重要的一項日常生活內(nèi)容,無論是平時繁重勞作的間歇還是客人到訪時,都需要布茶,但是“喝茶不是直接擺上碗就喝的。還輔以種種食物和簡單的程序。擺開矮桌(平時豎放在角落里),解開包著食物的餐布鋪在桌上,攤平里面的舊馕塊、包爾沙克和胡爾圖。有客人在座的話會再取出新馕切一些添進去以示尊敬。再在食物中扒開點空隙,擺上盛黃油和白油(羊油脂肪)的小碟子”[2]66。在深山夏牧場上,到了六月,“大約因為天氣涼快,牧草更加豐饒的原因,來到吾塞后,奶牛的產(chǎn)奶量明顯地超過了冬庫兒。每天早上三點半,卡西和媽媽就起床擠奶了。而我四點起來,劈柴生火燒開水,準備早茶”[3]212。而冬天一旦來臨,牧人們就要趕著大批牲畜進入遙遠、荒寂的“冬窩子”。他們要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中挖出地窩子,每天出去背雪回來作為平時的水源,要每天趕著牲畜去離地窩子較近的枯草地上放牧,還要每天清理牛圈羊圈。
作品中的李娟除了直接深入牧民家庭,跟著他們?nèi)マD(zhuǎn)場放牧而記錄下游牧民族一年四季的生活場景外,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同樣有著關于牧區(qū)民族生活的表述?!暗@時沒人先動手,吃之前還得做‘巴塔’――當?shù)啬滤沽值膬x式,即祈禱和祝福。很快,席間最受尊敬的一位長者被眾人推舉出來,雙手手心朝上攤開,開始做‘巴塔’。所有人也跟著攤開手心,作索取的姿式向前伸開,直到等到最后的一句‘阿拉’,所有人跟著一起‘阿拉’儀式才算結(jié)束?!盵4]39這段文字向我們描述了在哈薩克民族村莊里的一場拖依上,人們在吃一頓香噴噴的抓肉前所舉行的簡單的儀式。除了這種為婚禮、生日、割禮等儀式而舉行的宴席,彈唱會也是哈薩克民族聚會一種重要形式?!皬棾獣?,就是以阿肯(哈薩克民間歌手、詩人)彈唱表演為主的哈薩克民間聚會活動?!盵5]121李娟的文字就像一扇打開的窗戶,我們從中看到了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的生存圖景。
二.游牧文明中的“外來客”身份
李娟在牧區(qū)的流轉(zhuǎn),是生活本身的一種需要與形式,她和牧民一起經(jīng)歷著牧區(qū)生活的點點滴滴。她的書寫也正是來源于這種自己經(jīng)歷過的生活。在2011年李娟憑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獲得了在場主義散文獎提名獎。此類散文的倡導者解釋說“在場主義散文就是無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6]”。她的作品由于這種清新自然而貼近生活的文風贏得了當下文壇的關注與追捧。然而,李娟畢竟是一個在漢文化圈子里長大的地地道道的漢族女子。李娟,祖籍四川遂寧,出生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烏蘇市車排子鎮(zhèn)。因為外婆九十歲的養(yǎng)母癱瘓了,生活不能自理,還在襁褓中的李娟就跟隨七十歲的外婆回到了四川樂至的老家,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時期。上高中之后,她和母親、外婆一起從四川老家搬到了新疆,常年生活在阿勒泰山區(qū),跟隨著哈薩克牧民遷徙,做著一些小生意,這期間她也曾到過都市去打工。她是一個深受現(xiàn)代文明熏染又同時跋涉在游牧文明中的寫作者,而她本人的寫作既融入了當?shù)氐奈幕L情,也是游離在牧區(qū)的漢人寫作。對于新疆,對于牧區(qū),對于游牧文明而言,李娟都是一個外來客。所以,在李娟的作品中,盡管洋溢著一種“在場”的精神特色,卻也滲透著一種“旁觀”的文化心理。
哈薩克牧民逐水草而居?!按禾?,牧人們追逐著融化的雪線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驅(qū)逐著漸次南下。不停地出發(fā),不停地告別。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盵7]29牧民們一年四季有規(guī)律地遷徙,卻是過著動蕩不安的生活。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在現(xiàn)代文明無孔不入的時代中,境內(nèi)的游牧民族逐漸定居,過上了安穩(wěn)的日子。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疆境內(nèi)游牧的哈薩克民族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快了定居的步伐。李娟所在的阿勒泰山區(qū)的牧民也即將定居。當前來收購馬匹的生意人告訴李娟頂多再過兩年就不必這樣經(jīng)常搬家游牧了。李娟的回應是很吃驚,表示游牧的結(jié)束太快了。而那個生意人很生氣地反問道“你覺得我們哈薩克受的罪還不夠嗎?”[7]30在常年靠天養(yǎng)畜而到處遷徙的哈薩克牧人眼里,天災人禍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慘重而真切。同樣地,在他們所處環(huán)境中的文化教育與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落后,在與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比較中是顯而易見的??释卜€(wěn)與充裕的生活,是這么多年來辛苦奔波的牧民們的心聲。常年身在牧區(qū)的李娟當然能夠體會到牧民們轉(zhuǎn)場的艱辛,也認為“大地需要喘息,牧人需要公平地受用現(xiàn)代文明”[8]。而作為游牧文明之外的作家李娟同時也認為哈薩克牧民的定居會導致“游牧風景必然消失,與之對應的游牧傳統(tǒng)也必然瓦解。從此再也沒有哪種人類行為能與環(huán)境水融,與自然息息相關,再也沒有誰的心思能真正體諒這片大地”[8]的結(jié)果。她感受到更多的是人類的一種古老的文明即將消逝的惋惜和荒涼感。這就是當局者與旁觀者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場上有著不同感受與思悟的結(jié)果。
三.樸素而幽默的文風
在當下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主流價值標準依然是金錢、地位和榮譽。人們在緊張忙碌中苦苦追尋,難以獲得悠然閑適的心態(tài)去細致地感受生活。如果說現(xiàn)代人的痛苦源于內(nèi)心期望與現(xiàn)實生活的沖突,那么文本中的李娟在自己的生存境遇中輕易地獲得了快樂,亦是源于一種生存的自足感。李娟,是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女子,在清貧、寂寞與漂泊中長大。成年之后的她做過裁縫,當過流水線工人。艱辛而枯燥的日子并沒有泯滅她對生活與細節(jié)的感受力,“對于身邊的人、事、物、景,抱持一種息息相通的感情,這也使得李娟的寫作,難能可貴地保留了一種親切的素質(zhì)――一種越來越少的可貴素質(zhì)。”[9]與自然萬物和日常生活的融合使她的文字充滿了靈性、想象力和一種幽默感,苦難就這樣輕易地消解在了輕松而有所隱忍的描述中。李娟有一年冬天在外地打工,每天工作十幾個甚至長達二十個小時,然而苛刻的老板提供的飯菜量少而缺乏營養(yǎng),李娟總是不夠吃,在這樣緊張忙碌的日子里,她還不忘了改詩打趣餐桌上的飯菜:淺淺一碟湯,疑是地上霜,舉頭嘆口氣,低頭早已被搶光![4]136
“李娟所記錄的大多是阿勒泰的角落里貧困的、艱辛的、平凡的、瑣碎的平常事,而經(jīng)營著這些平常事的平常人們,卻自我愉悅,精神富有,在追求與滿足之間,尋找到平衡的釋放與快樂。”[10]長期生活在阿勒泰山區(qū)的李娟不僅忠實地記錄了牧民轉(zhuǎn)場的日常生活,而且深受哈薩克牧民善良、好客、堅強、幽默的民族性格的熏染。她很享受和牧人們一起轉(zhuǎn)場放牧的日子,用自己略顯年輕而無比真誠的筆記錄了哈薩克人民生活的種種情景,她也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光,還有和母親一起去荒野散步的情形?!盁o論是關照世態(tài)人心,還是領略自然之美,都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需要有各種環(huán)境中都安之若素的平和態(tài)度,有超乎功利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11]李娟就是用這樣一顆感恩的心去理解生活中的艱難,去和這個世界進行著坦誠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娟.羊道?春牧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2]李娟.羊道?前山夏牧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3]李娟.羊道?深山夏牧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4]李娟.九篇雪[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5]李娟.我的阿勒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6]盧一鳴.在場主義:一個民間文學獎的立場[J].信息時報,2010(11).
[7]李娟.冬牧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8]李娟.《羊道》繁體字版自序[N].文匯報,2013-12-01.
[9]劉志榮.大地與天空的遼闊與隱秘――李娟散文漫談[J].文藝爭鳴,2011.9
[10]李筱翎.向這個世界筆直走來――略論李娟的散文創(chuàng)作[J].劍南文學, 2012(11).
歷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能從生命體驗、情感體驗的角度激發(fā)讀者對人類所共有的某種情感的普遍性認識,史鐵生關于“母愛”主題的散文作品一直以來倍受讀者青睞,其奧秘就在于作者以坦露的心魂抒寫了自己與母親之間深沉而無法釋懷的母子之愛,這種愛因人生的特殊變故始終處在失衡的錯位狀態(tài)。二十一歲雙腿殘疾,史鐵生被厄運逼入了人生的絕境,他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命運與苦難,沒有心力感受與理解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和承受的痛苦;49歲的母親突然離世,尚未走出人生陰霾的史鐵生驟然間理解了母親,可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自己。這種母子之情的不平衡、大幅度錯位,構成了史鐵生抒寫“母愛”散文的藝術魅力,它能直指讀者心靈,激蕩讀者的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所說:“一件藝術品不是別處已經(jīng)存在的美的記載,而是藝術家所感受到并且傳達給觀者的一種感情的表達…… 而且感染的程度是衡量藝術價值的惟一標準?!北疚南胪ㄟ^對史鐵生有關“母愛”主題的散文中母子感情雙重錯位的探討,感受其散文的美學價值與藝術魅力。
母子感情的第一重錯位。雙腿殘疾是史鐵生與母親之間感情第一重錯位的關鍵?!盎畹阶羁裢哪挲g”——21歲,雙腿突然殘疾了,這種人生變故一下子讓他墜入了人生的谷底,自卑、恐懼、絕望遮蔽了一切??床坏缴南M?、找不到活的勇氣,他只能在殘疾的黑暗世界里苦苦掙扎,做著“生”與“死”的拔河賽。此時,厄運和不幸在他心間豎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阻隔了他與外界的交流、溝通,屏蔽了他對外界的感受與體驗。他殘疾后母親有著怎樣的心情,做著怎樣的努力,付出了怎樣的情感,他的眼里看不到,心里感受不到,他把自己最親、最愛的母親阻隔在了自己情感世界的大門外。因此,他與母親之間的感情通道是單向的,母子感情呈現(xiàn)出不平衡的、錯位的狀態(tài)。相關的作品中,作者以敘事的方式,一方面,真摯而坦然敘寫殘疾之初“我”的生命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深情地追憶母親給予自己的厚重的愛。
“我”殘疾后的生命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殘疾之初的史鐵生情緒暴怒無常,常常無緣無故地摔砸東西或緘默不語?!肚锾斓膽涯睢分羞@樣記述:“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泵妹檬穽乖凇短焐希碎g,相距并不遙遠》一文中也寫到:“他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我看見他把雞蛋羹一下扔向屋頂,把床單撕成一條一條……我親眼看見他把一整瓶藥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滾?!彪p腿殘疾的不幸強烈地刺激著史鐵生,使他的情緒嚴重失控。其實,摔砸東西只是他宣泄自己恐懼、絕望情緒的一種方式,他的人生需要這樣的出口。但他不知道,每一次摔砸都在撕扯著親人的心,特別是母親那顆為兒子不幸命運懸著、揪著的心。此外,殘疾之初的他對母親的擔憂、關愛視而不見,毫不領情,甚至厭煩和拒絕。對端著眼鏡費力地在偌大的地壇尋找自己的母親,他曾故意地為難母親,有意地讓母親在地壇焦急地尋找自己。“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我與地壇》)北海的開了,母親想推兒子出去散散心,緩解緩解兒子內(nèi)心焦躁不安的情緒。史鐵生卻十分厭煩母親的絮叨、忙碌:“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秋天的懷念》)總之,這時的史鐵生,眼里只有厄運,心里只有自己,人生詞典里只有死亡。母子情感的交流因他的雙腿殘疾而遇到了障礙,他把對母親的愛和理解的情感通道暫時封閉了。
母親無私、博大的愛。母親始終默默地站在被絕望所左右的癱瘓的兒子背后,無怨無悔地承受著一切,奉獻著一切。史鐵生在作品中沒有工筆式地刻畫母親形象,而是選取了母親在“我”殘疾后的一些生活片斷、生活細節(jié)等,以“散點式”的刻畫,凸顯母親堅韌、隱忍、無私等個性品質(zhì)。首先,母親不辭辛勞,求醫(yī)問藥,執(zhí)著地想醫(yī)治好兒子的雙腿。散文《合歡樹》中有這樣的記述:“醫(yī)院已經(jīng)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蹦赣H希望她的努力能發(fā)生奇跡,有一天兒子能從輪椅上站起來,用雙腿去闖蕩他的未來人生。她一次次懷著希望而去,卻一次次承受著失望而歸。身患重病的她為了兒子,必須站著,明天還要奔波!其次,母親隱忍地承受一切。殘疾使母子之間失去了交流溝通的共同話語,母親渴望學會與兒子交流的語言,更渴望能走進兒子的心里世界。她極力避免使用“跑”“踩”等與兒子雙腿有關的詞語,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面對兒子暴怒無常的情緒,母親默默地隱忍著,毫無怨言地承受著,因為這是她的兒子呀!更令母親揪心的是兒子能不能從殘疾的陰影中堅強地走出來,她知道這個時候兒子需要一個可以獨自思考的去處,所以她從未阻止兒子搖著輪椅去地壇。但獨自呆在地壇里的兒子會做些什么,她又不能不擔憂,怎么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悄悄地去地壇看兒子,看到兒子好好的,她則放心地離開。兒子在地壇一呆就是好幾年,這無數(shù)個日子母親就這樣提心吊膽、坐臥不寧,不敢問,也不能問,一日又一日地煎熬著度過的!另外,母親更期盼兒子能找到一條生存之路,這條路能把兒子帶出人生的沼澤地,重新迎來生命的曙光。所以,母親拖著患病的身子,四處奔走為兒子找工作,低聲下氣地忍受著別人的嘲諷與搪塞,《廟的回憶》里有這樣一段令人心酸的敘述:“母親陪我一起去勞動局申請……什么申請呀簡直就像去賠禮道歉,一進門母親先就滿臉堆笑,戰(zhàn)戰(zhàn)兢兢,然后不管抓住一個什么人,就把她的兒子介紹一遍……那些人自然是滿口官腔,母親跑了前院跑后院,從這屋被支使到那屋。母親,直到她去世之前還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兒跑……”徒勞地四處奔走卻為兒子找不到工作,母親的內(nèi)心是怎樣的失望、無奈、不甘呀!不過,當母親意外地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時,她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不遺余力地為兒子奔走,“她到處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合歡樹》)
通讀史鐵生寫母親的散文,一位將全部的愛毫無保留地獻給兒子的偉大母親,一位身患絕癥還四處為兒子奔走、日夜為兒子操勞的無私的母親,站立在讀者面前。這位母親承載了太多命運的苦難、生活的重負、心靈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然而,遭受厄運的史鐵生對母親的這一切,不察覺,也不感動。母親卻不因兒子的不理解、不領情而動搖,依然故我地為兒子操勞著一切、奉獻著一切。這種母子感情的不同步,不平衡,能強烈地撞擊讀者的心扉,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恰恰就是史鐵生母愛散文別具感人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