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知識管理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yè)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tǒng),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體的的概念設計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戶對本體的定義、對知識結構內容的自由擴充以及概念設計知識的檢索方法等關鍵技術。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 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tǒng)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fā)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yōu),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tǒng),運用系統(tǒng)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lián)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tǒng)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xiàn)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chuàng)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xiàn)參數(shù)、性能指標等;
(2)技術原理解知識。描述產品功能及功能子項的原理解答。它的表達要復雜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數(shù)字表達它的說明、解答參數(shù),另一方面,要有圖形支持產品原理解答;
(3)結構知識。描述產品的結構設計狀況,是對原理域知識的細化和擴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結構載體,可描述產品關鍵部分的形狀、尺寸和參數(shù)。產品功能 結構的映射(簡稱為功構映射)就是對產品的功能模型進行結構實現(xiàn)的求解,是將產品功能性的描述轉化為能實現(xiàn)這些功能的具有具體形狀、尺寸及相互關系的零部件描述。在這里功能是產品結構的抽象,是結構實現(xiàn)的目的;而結構則為實現(xiàn)某功能而選用的一組構件或元件。功能 結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是多對多的映射關系。一個功能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特征或元件實現(xiàn),而一個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功能;
(4)實例知識。已成功或失敗的設計范例,包括方案設計實例,產品結構知識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實際因素,是類比設計和基于實例推理設計的基礎。
以工程機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總功能為攤鋪水泥路面,總功能可細分為滑模作業(yè)、控制作業(yè)等功能,滑模作業(yè)功能又可細分為提水泥漿、擠壓成型等功能。其中某個功能的實現(xiàn)可能會由幾個結構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滑模作業(yè)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幾個結構一起才能實現(xiàn)。圖3為該水泥攤鋪機的功能層次定義和功能分解結構舉例。該產品所對應的結構分解則如圖4所示。圖5中給出了對于滑模作業(yè)功能的技術原理解簡圖、技術原理解的評價、參考產品,以及實現(xiàn)該功能的說明等相關的知識。
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概念設計予以支持,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目前的知識建模主要是專家系統(tǒng),最常用的知識模型包括框架、產生式規(guī)則、語義網絡、謂詞邏輯等。專家系統(tǒng)的知識建模主要側重符號層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很少考慮動態(tài)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造成專家系統(tǒng)解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專家系統(tǒng)不能解決大型復雜問題。
本體作為“對概念化顯式的詳細說明”[9,10],研究領域內的對象、概念和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達、檢索和重用等問題。采用本體描述概念設計知識可以支持細粒度的產品語義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義特定領域的知識,如概念、事實、規(guī)則等;支持語義層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可以對知識作普遍的、無歧義的語義解釋,可以保證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語義層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體建模過程描述
本體是某一領域的概念化描述,著意于在抽象層次提出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構建必須滿足以下的要求:對目標領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定義;一般性和綜合性原則。本體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包括圖形方式、語言形式和XML文檔形式等。
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建模過程包括3個階段:
(1)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目標確定。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定位,概念設計知識的定位決定本體構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終用戶。
(2)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分析與建立。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該領域的相關概念及概念屬性,并用XML語言進行形式化描述。這個階段是建立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整個本體的生成質量,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3)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評價。對所創(chuàng)建的本體進行一致性及完備性評價。一致性是指術語之間的關系邏輯上應保持一致;完備性是指本體中概念及關系應是完善的。我們稱該3階段的組合為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建模的一個生命周期(見圖6)。
1.3 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
在此我們以工程機械中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結合圖3~圖5中的實際知識,從概念實體、概念屬性及概念間關系等方面來說明產品知識、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技術原理解實例等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通過概念蘊涵、屬性關聯(lián)、相互約束和公理定義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間的本質聯(lián)系,形成一個語義關系清晰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語言描述。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繼承了一個產品的所有屬性,此外還具備了關系屬性:攤鋪能力,同時,又對屬性攤鋪能力作了限制:只能應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領域,且取值變化只能在攤鋪寬度中(省略了關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似屬性的定義,如攤鋪厚度和攤鋪速度等)。
(3)功能知識類
1
1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知識只有一個功能名稱,且最少具有一個相關產品(省略了功能知識類似屬性的定義,如功能編號、功能說明、創(chuàng)建人、創(chuàng)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4)功能技術原理解類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技術原理解具有對應的功能名稱,相關的技術原理解簡圖(省略了技術原理解類似屬性的定義,如評價、參考產品、創(chuàng)建人、創(chuàng)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類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兩個類(概念)之間的繼承關系,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是產品類的子類。在描述類屬性時,使用關系屬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類的某個屬性同時也表示了兩個類之間的某種關系,如攤鋪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的一個屬性,同時也表達了和攤鋪寬度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另外,使用屬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屬性的應用領域和屬性的取值范圍,如屬性攤鋪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攤鋪寬度數(shù)據集。
1.4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的特點和優(yōu)勢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可以讓設計人員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設計知識,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或優(yōu)勢:
(1)支持用戶定制知識類別。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如:功能類、功能技術原理方案解類等。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建模允許用戶對設計中知識類別加以定制,針對每一類別定義其描述屬性,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概念設計中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識庫構建。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構造澄清了概念設計領域知識的結構,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打好了基礎,而本體中統(tǒng)一的術語和概念也使概念設計知識更好地共享成為可能?;诒倔w的概念設計知識表示在區(qū)分不同知識類別的同時,建立起概念間的共享聯(lián)系。通過概念間的共享機制,避免了設計知識庫的數(shù)據冗余和數(shù)據不一致問題,方便了知識的建模錄入、檢索及統(tǒng)計處理。
(3)多視圖和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在目前的應用系統(tǒng)中一般采用基于關鍵字的數(shù)據庫查詢方法,由于其數(shù)據庫組織不是建立在能夠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和實例的領域模型的基礎上,因此無法實現(xiàn)智能查詢和信息推理,也就無法解決語義異構性問題。由于不同的組織和人員可能使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同一個含義,因此查詢系統(tǒng)得不到意義相同但用詞(語法)不同的內容。當需要對多個數(shù)據源進行查詢的時候問題更為明顯,多意詞和同義詞會使查詢得到許多不相關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中由于具有統(tǒng)一的術語和概念,知識庫建立在本體的基礎上,使得基于知識的設計意圖匹配成為可能。采用基于知識、語義上的檢索匹配,對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查詢轉換器按照本體把各種檢索請求轉換成對應的概念,在本體的幫助下從知識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shù)據集合,解決了語義異構的問題。
從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還可以利用本體中已定義的概念定義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比如需求功能知識檢索視圖、軟件工具使用知識檢索視圖等,實現(xiàn)基于知識檢索的設計意圖的匹配。
2、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
2.1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tǒng)結構
結合工程機械行業(yè)的實際,本文提出了圖7所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tǒng)結構,系統(tǒng)按照知識產生、獲取和利用的流程來構建,系統(tǒng)結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工具、數(shù)據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庫,具體由4個部分構成。
(1)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概念設計知識的獲取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定義、本體之間關系定義、本體知識庫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整個過程。
(2)概念設計知識維護。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維護、本體關系維護、知識庫重新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維護的過程,實現(xiàn)對本體的屬性修改,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維護,以及知識庫的更新等。
(3)概念設計知識檢索重用。系統(tǒng)中提供基于多視圖的知識檢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及用戶定義的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此外系統(tǒng)提供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方式,通過本體映射庫,可以實現(xiàn)同義詞的檢索,保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表示相同的設計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幫助。
(4)概念設計知識庫的構建。要實現(xiàn)基于本體的,支持客戶自定義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tǒng)必須由足夠的柔性,支持各類知識的存儲,作為系統(tǒng)基石的知識庫的構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預先定義的方式,在系統(tǒng)中我們采用基礎數(shù)據庫加上在此基礎上經過本體定義工具動態(tài)生成的各類知識庫的方法保證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的實現(xiàn)。
2.2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關鍵技術及實現(xiàn)
(1)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工程機械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诒倔w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允許用戶對定制知識類別,對知識進行基于本體的定義,針對每一類知識定義其描述屬性,較好地解決了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就業(yè)能力;高素質人才
對于不同的課程觀念,是人們對于多種教學主張的看法,人們在不同觀念中會產生不同的課程觀,這直接影響了課程改革的結果與影響。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都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這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也是實現(xiàn)院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著阻礙課程改革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應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結合地區(qū)的市場需求進行課程改革,培養(yǎng)出適應于崗位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現(xiàn)代高職院校課程觀念的提出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對于課程的解釋是“課程學業(yè)的進程”,也就是教師所需要教授的課業(yè)內容與教學大綱進度的總和。教育學家石偉平先生對于教學中的課程設置的定義是“能夠實現(xiàn)師生教學計劃的教育環(huán)境,并且在這個環(huán)境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活動。” 在當前高職院校教學中,課程是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打下理論與操作技能基礎的總和,是教師教學工作與學生學習過程的總體的安排。我們教學中,課程是最重要的是為了能夠完成學生的學業(yè),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點與終點站。曾經姜大源先生說過,“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任何一種教育體系都是以課程設置為核心的,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改革必然與課程改革相關聯(lián)?!逼浯?,課程設置與教學質量直接相關聯(lián),并且以載體的角色出現(xiàn)。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雖然學生入學要選擇專業(yè)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要接觸的是每一門具體的課程,這是他們能夠獲得專業(yè)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徑,是教育質量提升的直接體現(xiàn)。第三,它能夠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提升,是學生整體能力建構的奠定者,在當前的高職教育中,課程是讓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崗位的橋梁,它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獲得從事崗位工作的能力,適應當前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并且能夠讓自身得到發(fā)展。
反觀當前課程,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影響,因此課程甚至已經難以與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并且有著巨大的矛盾。為此,許多教育專家針對課程改革提出了多種看法,雖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著相同的核心,就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比如以西方國家為例,高職院校課程理論強調要讓學生培養(yǎng)出主動性,而將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學習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國的七十年代開始,就有了人文主義的學習課程,認為教學需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尤其對于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行培養(yǎng)與引導,通過課程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而不只是對學生的認知進行擴充。由于學習是一件主觀性的事情,是以內部動機為基礎的,因此高職院校課程需要以學生興趣相聯(lián)系,通過課程來影響學生的人格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這樣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現(xiàn)代的課程觀念,教育學家認為在高職院校中,課程設置作為教學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教學任務與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核心的內涵應該是在高職院校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課程設置不只是針對學生需要的知識進行灌輸,而是給予學生能夠主觀學習的機會,并且是課程資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個被動的課程內容的接受者。我們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需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將當前的理論成果與社會文化相結合,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讓學生能夠實現(xiàn)全面素質與操作技能的提升,進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崗位。
二、當前高職院校課程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成為當前教育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務之一。每個高職院校有著不同的課改方式與模式,由于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起步較晚,因此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與改進:
首先,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協(xié)調性較差。由于與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實際學習中表現(xiàn)出文化基礎較差的現(xiàn)狀,一些學生對于公共基礎課程興趣不高。學生在進行崗位技能實踐的時候,忽視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一些高職院校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因而減少了一些選修課程的比例,學生在選擇方面較窄,缺乏主動權,進而使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高。在授課方式上,學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礎靠前,專業(yè)靠后的授課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實踐的課程,這使得課程內容相互銜接松散,內容脫節(jié)。
其次,高職院校設置的課程與社會需求不符。一些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不去考慮社會需求,讓許多學生走出校門后難以勝任工作崗位的工作。我國的一些高職院校是由中職升級轉變來的,因此在教學計劃與內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課程都是中職課程簡單轉變內容繼續(xù)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職院校中,機械類的專業(yè)就將中專原有的《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等科目合并轉變?yōu)樾碌恼n程《機械制造技術與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滿足對技能的需求,難以勝任生產一線的工作,有些畢業(yè)生甚至在工作崗位上鬧出了笑話。
第三,教師綜合素質較差。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只有少數(shù)人曾經在生產一線從業(yè)過,而大部分教師也是高校畢業(yè)后就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動手能力較差,在課程教授的內容中缺乏與生產一線的信息內容,并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實踐得出結論傳授給學生,也無法將企業(yè)最新的信息與工作方式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高職院校課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討
首先,以就業(yè)為導向原則設置課程。高職院校的定位就是為了培養(yǎng)出適應崗位的高級技術型人才,可以說教學的基本方針就是“以就業(yè)為導向”。因此我們對課程改革的原則就要將人才培養(yǎng)計劃與社會崗位需求相掛鉤。首先,職位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有著成果驗收的職能。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都是靠學生就業(yè)來進行驗收,對于高職的課程教學改革有著反饋性的作用。其次,就業(yè)導向能夠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有著準確的定位引導作用。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專業(yè)教學的質量,實現(xiàn)就業(yè)率的提高。因此課程改革應當圍繞就業(yè)情況進行調整,對就業(yè)率較低的專業(yè)進行課程改革。第三,就業(yè)能夠對高職課程改革有著調整優(yōu)化的效果。如果課程改革成功,就能夠提升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但是如果改革失敗就會影響就業(yè)率。因此我們需要對就業(yè)狀況來對課程進行調整改革。第四,就業(yè)崗位的需求能夠引領課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課程改革是以就業(yè)為導向,因此在改革中應當針對崗位的適應性進行調整,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高職人才。
其次,優(yōu)化教育課程體系。我們在課程改革中,應當注重課程主體改革的多元化。我們對課程轉變過程中,要以企業(yè)需求為開發(fā)主體,在高職院校中建立企業(yè)的領導者的專業(yè)指導機構,能夠讓專家定期來參與到培養(yǎng)人才的課程建設之中。在另一方面,實現(xiàn)課程結構模式的立體化,對專門的職業(yè)進行剖析,將基礎理論、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進行調整,實現(xiàn)課程的靈活多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就業(yè)適應性。
第三,堅持理論適度原則。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一般將理論過于偏重,卻忽視了實踐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學校由于認識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視理論的教授,因此我們對于理論教學的度需要重新進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對高職教育的意見中,認為基礎理論課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在教學中的理論教學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適度原則。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理論教學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我們只有把握好理論教學的分寸,多與少都難以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如果理論所占比例較多,則比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悖,操作能力較差;如果理論較為貧乏,則不利于學生文化底蘊的形成,因此必須要堅持理論適度的原則進行課程改革。
第四,在課程教學中注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然而在當前以培養(yǎng)綜合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教學,需要讓教師與學生進行調整。在當前的課程觀念中,需要融入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順應市場崗位的客觀需要。首先,教師的角色需要進行轉變,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以理論灌輸為主,讓學生能通過考試,這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因此許多教師都認真?zhèn)湔n,讓每個學生能夠更多地被灌輸專業(yè)知識。然而這些知識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學生需要的,在當前的新型課程觀念中認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主學習,而教師是由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管理者,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角色的轉變,很容易使得教師難以適應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學校也要及時對教師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訓,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水準與要求。
在另一方面,學生的角色也有所變換,學生由傳統(tǒng)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閷W習的主動者,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以班級進行學習,被動地聽老師的講解,但是他們面對的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崗位,因此要不斷汲取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習上要增強自己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在西方國家,教師重點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能夠自覺地學習專業(yè)知識,并且擴充自己的能力,而教師只是簡單地進行引導與提供教學材料。
關鍵詞:舒適護理;老年心血管疾??;生活質量;影響;改善
前言 :心血管疾病目前的發(fā)生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是一種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所包括的疾病種類較多,例如冠心?。ㄐ募」K?、心絞痛)、高血壓、心衰以及高血脂等。當疾病發(fā)生或復發(fā)時,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會造成嚴重影響。故而,該疾病的護理成了當前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和重點。下面本文將以在社區(qū)接受舒適護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例,來探討舒適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和改善,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以2011.1.1.~2012.1.1之間在社區(qū)健康服務中心接受舒適護理服務的7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的年齡在49--9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1.6歲,病程發(fā)展為3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8.5年,患者的收縮壓在160 mm Hg以上,舒張壓在95 mm Hg以上,心率在每分鐘80次以上,平均每月會發(fā)生6次以上的心絞痛等情況。
2/護理方法 社區(qū)在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收治之后,就對患者的病情發(fā)展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分析,并給予患者舒適護理,主要包括了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疏導,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信心,緩解患者因疾病困擾所產生的擔憂和焦慮,消除負面情緒,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同時給予患者用藥指導以及健康教育,促進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以及基礎醫(yī)學知識的了解,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再者就是為患者構建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和良好的氛圍,指導患者正確的飲食,如食用營養(yǎng)、清淡、無刺激性的食物,并且將體重嚴格控制。再次就是每日對患者的血壓、心率、心律、用藥情況、脈搏、運動鍛煉情況、飲食起居、自我感覺以及體重進行測量和詳細記錄,并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保證各項工作的開展能夠有序的進行,促進患者的舒適度提升。
3、觀察指標 對患者接受舒適護理前后的心血管疾病控制時間、軀體疾病、治療效果、社會能力、生理功能、治療時間、精神狀況、情感能力以及生活質量分的改善幅度進行對比。
4、統(tǒng)計學處理 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3.0系統(tǒng)對調查的各項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t檢驗,以均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當P
二、結果
患者接受舒適護理服務前后,治療成效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患者的憂郁和焦慮程度明顯緩解,生活質量很顯著提升,社會能力、生理功能、情感能力以及精神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治療時間和病情控制時間有效縮短,舒適護理前后在差異性上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討論
南丁格爾在早期提出了保證病房內的條件舒適、空氣清新、環(huán)境安靜、清潔,是舒適護理的萌芽階段,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由Kofcaba完成了由實踐與理論的過渡,并提出了關于舒適護理的理論概念,他認為舒適護理應該是整體化護理藝術的過程以及追求的結果。同時Jones在生殖技術護理中對整體化護理做了強調,將服務做到有的放矢。在1998年,又由臺灣華杏出版社總裁蕭豐富提出了具體的舒適護理模式,即蕭式雙C護理模式。他強調了在護理過程中,必須將患者的舒適作為工作的重點,注重患者的舒適感受,進而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舒適護理是一種人性化、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高效性以及整體性的護理模式,與一般護理相比,其共同點在于都是為了使患者心理健康情況、生理情況達到最佳狀態(tài),同時有效縮減患者的 不適程度,但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具有操作性更強的特點。同時也將護理工作領域的廣泛性突出,使護理人員的身份既是管理者、研究者、服務者、組織者,又是健康維護者,并且護理的范圍也更加的全面和廣泛。
舒適護理在護理的內容上主要包括了對患者心理、生理、靈魂上的護理,使患者將不愉快的程度最大化的降低,進而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具體如下:尊重患者的,使靈魂處于舒適的狀態(tài);和諧家庭、學校、人際以及職業(yè)等方面的社會關系,使社會關系舒適;再者就是滿足和理解患者的安全感、尊重感以及滿足感,使他們心理舒適;最后就是營造適宜的溫度、光線、音響以及濕度,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使他們心理舒適。Janice指出,舒適的環(huán)境是使舒適護理得以有序、順利開展的關鍵,以適當?shù)母惺艽碳泶龠M患者的康復。目前我國對舒適護理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雖然具有局限性,但是作為一種運用于整體護理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對深入專業(yè)研究和拓展學科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有相關學者調查表明,患者將無痛作為生理舒適的首要目標,護理服務人員的態(tài)度則是患者心理舒適的首選,因此在護理的過程中,必須將護理人員的預見性與主觀能動性充分的發(fā)揮,才能夠給予患者最為舒適和周到的護理,同時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體現(xiàn)以人為本和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創(chuàng)建和諧的護患關系,使護理工作的開展更加的深入,護理的內容和方向更加的明確,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通過以上的調查顯示,舒適護理模式對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使患者的生理狀況得到緩解,同時情感能力、社會功能、身心健康、治療時間以及精神狀況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在社區(qū)護理過程中,我們應將舒適護理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范玉蘭,徐曉,余金珍,等. 急性冠脈綜合征 352 例護理體會[J]. 臨床醫(yī)藥實踐,2010,19 ( 5B) : 521 -522.
關鍵詞 組織機構 知識管理評估 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1知識管理評估的必要性
組織機構的知識管理評估是指組織為了解決知識獲取、開發(fā)、利用、共享等環(huán)節(jié)所存在的問題而采取的針對性措施,以促進知識管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1社會發(fā)展需求
知識管理作為知識共享時代的必然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而知識管理評估作為知識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同樣不可低估。只有知識管理評估工作有序開展并不斷取得成效,知識管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知識也才能在共享的時代突顯出自身的重要性。
1.2組織機構提升需求
評估是組織機構開展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的重要流程之一。知識管理評估的開展,它可以幫助指導和調整知識管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總結在知識管理項目中得到的經驗,為領導層制定合理準確的目標提供有效參考依據,以加快企業(yè)知識創(chuàng)新的進程,同時也是有效挖掘信息,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方法之一。
2知識管理評估的原則
2.1及時性
評估不僅是對事物發(fā)展結果的衡量同時也包括各進度的匯報與分析。因此,知識管理活動的評估要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定期進行,這樣不僅能對前一階段的工作有一個優(yōu)良評定,同時可以吸取經驗教訓,為下一階段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出謀劃策。而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則是該及時性得以體現(xiàn)的重要保證。
2.2專業(yè)性
知識管理作為一種尚未發(fā)展成熟的理念,很多組織機構對知識管理的評估仍處在摸索階段。大部分組織機構都以現(xiàn)有人員兼任知識管理專員在內部小范圍開展試點項目。但正是因為知識管理本身的新穎性和知識管理評估的借鑒經驗少,我們才更應該配置最權威的專家組成最專業(yè)的團隊來從事評估。
2.3預見性
規(guī)劃是一個組織機構開展某項活動前的必要步驟之一,知識管理評估也不例外。事先有對應的計劃和預期成果,活動開展中和結束后的評估都與先前的預期成果進行對比分析,這樣才能更好的發(fā)現(xiàn)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更好的開展下一步工作。
3知識管理發(fā)展階段的評估
根據知識管理從無到有的發(fā)展特點,筆者將知識管理的發(fā)展階段評估總結為以下5個等級:
3.1傳統(tǒng)階段
該階段是指組織機構處在傳統(tǒng)的信息管理模式中,只是簡單的對文件、檔案或者信息按部就班管理,上至領導下至基層員工,沒有任何“知識”甚至“知識管理”的概念,知識管理評估更是無從談起。該階段知識管理的特點是“零基礎”“零意識”“零應用”。
3.2萌芽階段
組織機構知識管理開始進入萌芽階段一般是在在外界因素的推動下,“知識”、“知識挖掘”“知識管理”等概念逐步深入組織機構的改革創(chuàng)新思潮中。知識管理的萌芽階段通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領導先行意識到上述概念,并試圖在開展的各種活動中嘗試引入知識管理的思想,并在結果看這種“新型概念”――知識管理,究竟是否值得引薦,究竟能否對組織機構的進一步發(fā)展有所幫助;另一種情況是某些員工開始注意到上述有關知識的概念,并通過個人負責的具體工作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體現(xiàn)出來。該階段知識管理的特點是概念察覺,謹慎保守,以小范圍的試點為主。
3.3初始階段
知識管理的初始階段是指組織機構內部對知識管理的成本效益已基本達成共識,各級領導與員工都希望通過知識管理的方式來優(yōu)化組織機構職能,合理配置資源。該階段僅僅是意識階段的共識,對于知識管理的具體流程、各種資源投入比例以及最后的評估都沒有準確的定位與最終的方案,其特點是蓄勢待發(fā),全力支持。
3.4發(fā)展階段
組織機構的知識管理如成功的進入知識管理的發(fā)展階段,那么就意味著組織機構在知識管理領域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而這還遠不是知識管理發(fā)展的最高級別,組織機構若想使得知識管理取得進一步進展,就必須成功的處理好擺在面前的是兩項重要任務。該階段知識管理的特點是反思成果,改革創(chuàng)新。
3.5成熟階段
成熟意味著事物或行為發(fā)展到完善的程度。目前來看,幾乎還沒有任何組織機構上升到知識管理的成熟階段,因此該階段被視為知識管理的理想階段。知識管理進入成熟階段就說明與知識管理有關的意識層面、員工參與層面、技術層面等每一項指標都滿足了知識管理整個流程的發(fā)展條件。
4未來發(fā)展方向
4.1個性化
目前來看,組織機構在具體的知識管理評估中都愿意借鑒自身成熟的經驗或外部成功的案例。但在如今這樣一個個性化的時代,“特色”是一個組織機構永葆活力經久不衰的靈丹妙藥。知識管理亦如此,每一個員的知識構成不盡相同,每一個組織機構的知識來源與管理方法也各有特點。
4.2現(xiàn)代化
社交媒體,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而社交媒體工具則是網民自發(fā)貢獻,提取,創(chuàng)造新聞資訊,然后傳播時借以利用的工具。知識的逐漸移動化要求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管理評估都要與時俱進,這也就意味著知識管理評估空間時間范圍的擴大化和評估方法更加的多樣化。
4.3精細化
S著知識共享時代的發(fā)展,組織機構的知識管理評估對象除組織機構本身外,作為知識重要來源的個人也會逐步列入評估范圍內。粗放式的評估只適用于知識管理的起步階段,之后的發(fā)展過程中,評估對象一定會細致到某件事、某個人甚至是某個知識,這種精細化的評估與充分挖掘知識的理念相呼應,同時也是知識管理評估不斷完善的具體體現(xiàn)。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我們對隱喻的認識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隱喻”不再被僅僅看作是一種語言或修辭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因此,隱喻研究的焦點不再停留在語言層面,而轉向了認知,關注人們“用一個認知域(mentaldomain)對另一個認知域進行概念化”的過程[3]?!半[喻”一詞的意義也由此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意味著“概念系統(tǒng)中的跨域映射”這種映射關系常常會成第11期黃華新邱輝:知識管理與隱喻認知為我們思維和行為的基本假設,對我們產生深刻的影響。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指出:“西方哲學關于知識的獨特方法,對組織理論學者的知識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笛卡爾學派將主觀與客觀、認知者與被知物截然分離,由此形成了一種組織即‘信息處理’機制的觀念。按照這一觀念,組織只是對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信息進行處理,以便適應新的環(huán)境”[4]。這意味著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西方知識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源于西方哲學中的知識觀,主客體分離的笛卡爾傳統(tǒng)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知識管理理論假設:組織是信息處理的機器。與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認為,“在日本人的思維中,人們幾乎看不到笛卡爾式唯理主義的東西??墒?,在那里確實存在結合了佛教、儒學和西方主流哲學思想的‘日本’式認知方式。這是一種具有‘主客一體、身心如一及自他統(tǒng)一’等特征的知識傳統(tǒng)”[4]?;谶@種傳統(tǒng),“組織”被看作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它由內而外地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對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了重新塑造”[4]。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識傳統(tǒng)形成了不同的組織隱喻。而組織隱喻上的這種差異,往往會使我們過多地關注各種知識管理理論體系的不同側重點。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意識到,“我們的理論是建立在兩種觀念相互補充的思想基礎之上。我們主張,任何適當?shù)闹R創(chuàng)造理論都必須包含兩種觀念中的各種要素”[4]。這暗示著西方的知識管理理論和日本學者提出的東方知識管理理論是有共通和互補之處的。知識管理的理論建構始于對“知識”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說,對于知識管理來說,我們如何給“知識”下一個定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對“知識”進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回到不同知識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的源頭,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識管理理論是如何思考和探討“知識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的,進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論的共性和互補性。
1.1知識的概念隱喻分析
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在他們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一書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大多是以隱喻的方式建構的[6]。但是,概念系統(tǒng)看不見、摸不著,如何進行分析呢?認知語言學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路徑,即通過對語言表達的全面觀察來窺探概念系統(tǒng)的秘密。因為人類交際活動所依賴的概念系統(tǒng),與影響思考和行動的概念系統(tǒng)是相同的,所以語言就可以成為研究概念系統(tǒng)的重要依據[6]。正是沿著這樣一條思路,隱喻的認知研究首先從文本分析入手。例如,關于“時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一些表達:“你在浪費我時間、“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時間、“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時間、“生病耗費了我大把的時間等等[6]。在這些表達的背后,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概念隱喻:“時間是金錢6]。這意味著,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將“時間”概念化為“金錢”,并在兩者之間建立認知上的映射關系。正是由于這個概念隱喻的存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才會出現(xiàn)上述一系列的隱喻表達。在知識管理的理論文獻中,隱喻性的表達隨處可見,如“知識庫存”、“獲取知識”、“保存知識”、“分配知識”、“傳遞知識”、“知識演變”、“知識流動”等等。這些與“知識”搭配的詞,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識管理理論是如何對“知識”進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異的東西方知識管理理論
在知識管理領域,較早對“知識”進行概念隱喻分析的是喬納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知識”常被隱喻性地概念化為“固體”和“液體”[7]。但真正從隱喻認知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經典理論文獻展開系統(tǒng)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運用概念隱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較了達文波特和普魯薩克(美國知識管理專家)的《工作中的知識》(2000年,第1章)與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日本知識管理專家)的《創(chuàng)造知識的企業(yè)》(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隱喻。在有關“知識”的定義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隱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種不同的隱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識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識如同種子),"Knowledgeassoil"(知識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識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識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識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學學研究第32卷這22種隱喻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六大類,分別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識如同客觀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識如同一種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識如同有機體)”、“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識如同思維與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識如同過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識如同結構)”[8](見圖1)。圖1美日知識管理理論文獻中知識概念隱喻的分布對比①①該圖根據安德森(2006)中的數(shù)據重新制作。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達文波特和普魯薩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隱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知識如同客觀事物”(59%)、“知識如同有機體”(25%)及“知識如同結構”(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隱喻有:“知識如同思維與感受”(31%)、“知識如同客觀事物”(29%)及“知識如同過程”(23%)。兩者都高度認同“知識如同客觀事物”這一概念隱喻。在西方知識管理文獻中,“知識如同客觀事物”實際上包括了三個重要的子概念隱喻,分別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識如同資源),"Knowledgeasassets"(知識如同資產),"Knowledgeasproperty"(知識如同財產)[5]。第一個概念隱喻把“知識”納入到“物流話語”中,讓人們更關注信息交流技術、流程優(yōu)化和質量管理,因此知識的儲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識管理的重點。第二個概念隱喻把“知識”納入到“會計話語”中,認為知識是可以控制的,知識是可以帶來收益的,生產知識的成本是可以測量的等屬性均被凸顯了出來。第三個概念隱喻把“知識”納入到“法律話語”中,強調了知識的所有權、知識的價值及知識的排他性等特征。這三個概念隱喻的共同之處,都是將知識看作一種東西或物質,即物質化的過程(thingification)。通過這種物質化的過程,“知識”就成了一種外在于人的、可以進行操控的對象[9]。
這種物質化的過程實際上與英美分析哲學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學傳統(tǒng)是密不可分的。當然,西方的哲學和管理傳統(tǒng)也會對東方的管理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數(shù)據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隱喻“知識如同客觀事物”,也很自然地顯示出了東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兩種基于不同認識論傳統(tǒng)的知識管理理論對于知識的理解仍有共識,另一方面也將為不同知識管理理論在未來發(fā)展中的互補與整合提供了基礎。同樣,我們也可以在上圖中看出東西方管理理論在知識概念隱喻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這種差異也進一步驗證了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對東西方知識管理理論不同之處的判斷。從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傳統(tǒng)里存在著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組織是“信息處理”的機器,換言之,知識在他們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體系的東西[4]。因此,歐美的知識管理理論更多的是關注顯性知識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識管理理論文獻中,“知識如同思維與感受”和“知識如同客觀事物”兩個概念隱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兩者不相上下。這就是說,在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那里,知識不僅被隱喻化為客觀事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被隱喻化為主觀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識管理理論不僅注重對顯性知識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對隱性知識的研究。萊考夫和約翰遜曾指出,隱喻的系統(tǒng)性使我們能夠用一個概念來理解另一個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時它也必然隱藏了那個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許我們聚焦于某個概念的某一個部分內容,同時也會使我們忽略這個概念中與該隱喻不一致的內容[6]。這就是說,當我們使用不同的隱喻來理解“知識”時,我們所關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我們可能采取的行動也是有區(qū)別的。再加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使用這些隱喻。因此,知識管理的理論家和實踐者需要知道那些潛藏在各種知識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隱喻,進而比較不同的概念隱喻到底凸顯了什么,又隱藏了什么。以概念隱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識如同資源)為例,“資源”所具有的很多屬性可以被用來更好地理解“知識”。然而,這個概念隱喻卻無法涵蓋知識所具有的非競爭性、非疊加性、默會性等屬性;如果我們要凸顯知識的這些特征,我們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隱喻[5]。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我們要形成對“知識”這樣一個復雜對象的全面認識,我們需要借助的就不僅僅只是某個單獨的知識概念隱喻,而是一個概念隱喻簇。在這個概念隱喻簇中,某些概念隱喻屬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則屬于輔助地位。他們共同發(fā)揮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
2、隱喻認知:從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的轉換
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認為,將暗默知識表述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過程是知識創(chuàng)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類比所驅動的,利用充滿魅力的比喻和類比,對培育創(chuàng)造性過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這就是說隱喻認知在整個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在《創(chuàng)造知識的企業(yè)》一書中,用了很大的筆墨描述隱喻,但仍然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清晰的說明,即“為什么隱喻可以實現(xiàn)概念的創(chuàng)新”以及“為什么隱喻可以實現(xiàn)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的轉換”。下文將結合隱喻認知的最新理論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2.1隱喻認知與知識創(chuàng)造隱喻的本質
是通過一個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個事物[6]。從認知角度上看,隱喻認知就是在兩個概念域之間建立映射關系?;谶@一理解,我們原來有關類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納入到這個統(tǒng)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學家已經達成共識,認為隱喻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工具,它不僅是科學活動的產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生[11]。野中郁次郎在《組織知識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理論》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萊考夫和約翰遜有關概念隱喻的觀點,用了很大的篇幅來闡述隱喻認知與知識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隱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造概念網絡的方法,它有助于我們運用已經存在的知識創(chuàng)造出面向未來的知識[12]。在日本企業(yè)的知識管理中,借助隱喻認知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類比進行產品研發(fā)的[4](見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所感嘆的那樣,“對西方管理者來說,我們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語言或許有些奇怪,甚至有點匪夷所思。例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例子:‘汽車進化論’這個口號怎么會是一個新款轎車有針對性的設計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機器最小化’怎么能夠成為有意義的理想呢?雖然在西方管理者看來,這些含義晦澀的口號聽起來愚蠢至極,但實際上對于日本企業(yè)創(chuàng)造新知識卻是十分有效的”[4]。隱喻認知不僅可以被用來解決產品創(chuàng)新中遇到的問題,同樣可以解決組織管理創(chuàng)新中遇到的問題。例如,中國的盛大網絡游戲公司從網絡游戲玩家的激勵模式中得到靈感,將其用在改造公司內部人力資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決公司員工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問題。他們構建了一套類似于游戲積分管理的經驗值管理系統(tǒng),采用實時記錄的方式,讓所有員工猶如游戲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樣,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戲中,玩家靠經驗值決定自己的游戲角色是否可以升級,在盛大的游戲式管理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記錄下來的經驗值決定了員工能否加薪、升職。從隱喻認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團整個人力資源制度創(chuàng)新的背后就由一個強有力的概念隱喻“工作就是游戲”所啟動和支撐。
表1產品研發(fā)中用于概念創(chuàng)造的比喻和類比產品(公司)比喻/類比對概念創(chuàng)造的影響“本田城市”(本田)“汽車進化論”(比喻)暗示乘客空間最大化乃是汽車終極發(fā)展的方向,創(chuàng)造了“人最大化,機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類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積下達到最大乘客空間,創(chuàng)造出“高而短型轎車(高個小子)”概念微型復印機(佳能)鋁制啤酒罐(類比)暗示制造便宜鋁制啤酒罐與感光滾筒之間的類似性,創(chuàng)造了“低成本制造過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機(松下)飯店面包(比喻)大阪國際飯店面包師(類比)暗示比較可口的面包,創(chuàng)造出“麻花面團”的概念隱喻認知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它通過將兩個在語義上相距很遠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對事物和問題的新的洞見。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隱喻認知為什么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個有價值的隱喻性表達,經過深思熟慮后,常常會建構起一個如萊考夫所說的概念映射結構。這個映射結構包含兩個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標域T。該映射結構是類比推理的基礎,其過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別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標域集合T上的任意論元列表;R表示n元屬性,它可以表示一種屬性,也可以表示一種關系;a是遷移算子,用于產生新的結論。整個公式的意思是說,認知主體基于兩個概念域在,Rk-1等屬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導出目標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目標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屬性Rk,…,Rn的,但通過基于結構映射的類比遷移,獲得了這些新的屬性。概念的創(chuàng)新正是通過這個過程完成的。由于長期受到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科學語言嚴格局限于字面意義和邏輯的、精確的以及可以證實的特征層面,傳統(tǒng)上認為科學話語必須是一種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辭的話語,并期望將科學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覺材料的基礎上[11]。因此,隱喻被嚴格地排除在了科學之外。受到這種科學傳統(tǒng)的影響,隱喻認知的價值在傳統(tǒng)管理學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隨著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知識管理的興起,我們相信,隱喻認知在知識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價值將被重新發(fā)掘。
2.2隱喻認知與知識傳播
作為知識管理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安達信公司曾經提出一個導入知識管理實際執(zhí)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員(Peo-ple),K指知識(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孫俊華[15]對該公式做了進一步解釋,認為P包括了扮演著知識的生產者、共享者、傳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員;K是知識管理的對象,在組織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組織必須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共享和創(chuàng)新;“+”主要指知識管理中所應用的各類信息技術,它們是知識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劑,通過對技術的合理應用以及技術與人的有效結合,促進組織中知識的傳播、共享與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組織的績效;至于S,他們認為共享的組織文化是有效知識管理的前提與保證。安達信的這個公式實際上是一個知識傳播的系統(tǒng)模型,反映出了知識傳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體、內容、渠道和語境。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將知識分為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16],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且被知識管理理論與研究領域所廣泛接受的分類方法。暗默知識是指與特定情境相關的個人知識,它難以進行形式化,也難以進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識,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統(tǒng)性的符號做出表征的且能進行傳遞的知識[4]。對于一個傳播系統(tǒng)而言,如果知識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傳播渠道的建設。然而,如果知識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要讓難以表達的暗默知識轉變?yōu)榭梢员磉_的形式知識。野中郁次郎指出,將暗默知識轉變?yōu)樾问街R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隱喻[12]。但是,他并沒有解釋,隱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的轉換成為可能的。借助符號學的分析范式,我們可以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見圖2)。17]一個符號由符形、對象和概念域(符釋)三個部分構成。符形是某種對某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東西;符釋是符號形體在接受者的頭腦中所形成的東西;對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個事物。當某一認知主體在與對象1的互動中,獲得了暗默知識,但沒有現(xiàn)成的符形與之對應。這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達的。但是,我們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礎上找到一個同樣具有屬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確定與概念域2相對應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隱喻性的表達“符形1是符形2”。這個相似聯(lián)想的過程可能會激活多個具有某一特定屬性的概念域。這時就需要考慮語用交際中的最佳個體關聯(lián)原則和信息的協(xié)調性原則,以提高隱喻的可接受性[19]。
隱喻認知在科學傳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傳播中,還是在科學共同體面向社會公眾的傳播中,隱喻認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變的隱喻性語言表現(xiàn)出來。隱喻認知的重要價值在于以一種兼具經濟性和啟發(fā)性的方式改變了科學傳播受眾的認知結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知識張力”和“知識鴻溝”[20]。顯然,這些發(fā)現(xiàn)也同樣適用于企業(yè)組織中的知識管理。暗默知識包含技術與認知兩個層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訣、手藝以及技能等內容;后者集中關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類在內心通過構造和運用類比來創(chuàng)造世界的運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個體認知系統(tǒng)所建構的用來解釋外部世界的內在表征[21]。這種內在表征,如認知圖式、范式、視角、信念和觀點,是個體過去所體驗的現(xiàn)實世界在自己頭腦中沉淀下來的假設與印象,它對個體如何認識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認知層面的暗默知識傳播就會涉及到組織的文化傳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組織的文化理念通常會直接以隱喻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出來。例如:“資本是船,品牌是帆,企業(yè)是人,文化是魂”(海爾集團);“山高人為峰”(紅塔集團);“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新東方);“我們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公司);“管理是樹,品牌是掛在樹上的果子,細節(jié)是大樹的枝葉,放棄細節(jié)就等于打完大樹的枝葉,大樹再也結不出美麗的果實品牌”(JVC),等等。隱喻性的組織文化理念的表達不僅有意識地體現(xiàn)在高度凝練的企業(yè)宣傳語中,而且還不時地體現(xiàn)在企業(yè)家的日常話語中。例如,“我們的B2C、C2C的市場很大,要搶占制高點”;“我認為互聯(lián)網是跟美國同一起跑線的,相差就是兩三年的時間”;“我們有很多的錯誤,我們走了很多彎路”;“阿里巴巴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時我們是朋友”;“我們要堅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們成功了,我們的這套東西,就會被很多企業(yè)學習,這個DNA傳到別的機體里面,我們的靈魂才能延續(xù)下去,這可能要我們看得更遙遠一點”。這些隱喻性的話語來源于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的內部演講,涉及“做企業(yè)如同打仗”、“做企業(yè)如同體育比賽”、“做企業(yè)如同旅行”、“企業(yè)是家庭”、“企業(yè)是有機體”等概念隱喻。通過使用這些隱喻性的話語,企業(yè)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有效地傳遞給自己的員工。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