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國外,認為“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生達到特定學習目的的一套教學方法。該方法力圖實現專業(yè)知識和行為技能的協調發(fā)展,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來解釋現實問題;在八十年代初,案例教學在我國才得以推廣,關于“案例教學”被定義為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筆者針對財政學類課程的教學特點,提出了案例研討型教學法的概念。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強調教學中引用案例需要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反復準備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圍繞教學內容選取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原因,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財政學理論的理解并掌握理論精髓,從而提高理論學習水平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跟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案例研討型教學法有著很大的不同。案例研討型教學更多的是啟發(fā)和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增強師生教學活動的互動性;其次它能夠極度開發(fā)學生的潛能,訓練一種系統思考問題的方法和采取行動的勇氣與決心;再次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共同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研究,可以由不同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會對案例所反映出的問題持有各自具有不同的觀點,并且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后表現在通過對案例的思考,經過討論得出對同一個問題的多個不同的但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這不僅充分挖掘了學生們的潛能,而且會提高他們走上社會以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從中獲取收獲,也實現了相互學習的目的。
二、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中的實施
一是精選案例:教師對財政學相關概念、原理進行講解后,可以采用自己或者他人編寫的案例,向學生提出本節(jié)課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采取的教學程序、教學時間的安排等等,但是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討論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動力,使學生盡快進入案例的學習討論中。
二是分析討論: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發(fā)言、分組討論、組織辯論的學習形式,對案例文本認真通讀,對案例事實簡要陳述,對案例情境進行模擬,最后對案例事實展開聯想,并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三是總結歸納:這就要求教師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關鍵點,與學生一道對他們分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長處和不足進行客觀認識,并做出案例分析報告,并互相對照學習,加深學生對案例結論的認識水準。
三、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與反思
(一)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1.對案例研討型教學方法的認識不精準。目前在高校案例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有不少教師依然認為“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舉例說明原理或者理論”,更有甚者學生也是這樣認為的。這樣一來,案例研討型教學的結果就喪失了該教學模式的主體性的改變、探究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提升等教學理念。
2.對教學案例的選取不現實。據筆者了解,目前財政學專業(y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案例仍然是沿用一些外來的案例集錦,自己編寫的案例幾乎沒有,從教師層面來說缺乏創(chuàng)造性。其次即使教學過程中選擇了一部分案例輔助教學,但是存在選擇案例不充分、案例內容與教學目標不吻合、案例真實性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相符等問題,因此,案例的選取,雖然能從某些方面反映典型問題,但是不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對案例教學準備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沒有安排學生進行充分準備,沒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討論,結果沒有得出對案例的科學評價,直接導致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喪失。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適當把握案例研討型教學法的實施進展,并且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保證研究重點突出、脈絡清楚發(fā)揮案例研討型教學法的啟發(fā)作用。
(二)當前《財政學》課程教學的普遍現狀
1.教材選擇問題。目前,在各高校《財政學》教材主要有三種版本:一些由陳共主編的《財政學》;二是鄧子基主編的《財政學》;三是本校教師自己編寫的《財政學》。理論基石各有不同,有的以國家分配論作為分析起點,有的沿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解釋主推公共財政思想,有的則強調財政的社會共同需要性,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相差很大,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教師教學中選用教材和講授內容的隨意系統的教學資料。
2.教學方法問題。目前《財政學》課程的教學主線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組織方式,對案例教學、舉例教學、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很少采用,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些學生常常抱怨財政學課程枯燥乏味,即使采用案例教學,也經常是重講授教學、輕案例教學,重舉例、輕案例,重經典案例、輕本土案例。
3.教學內容問題。在《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校依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遵循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的邏輯推理方法,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原理的系統性、概念的準確性和思維的一致性,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認識和對強化案例教學的重要性缺乏深層次的認識,因此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引導性。
(三)案例研討型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
1.恰當選擇案例。《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一般從以下渠道產生:一是選取國內外典型性有影響力的現實案例;二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發(fā)現一些真實的案例。然后,代課教師需要對案例進行再編寫、再提煉,把本節(jié)課需要讓學生掌握理解的內容通過對案例設問、疑點分析等方式插入案例中。
2.科學組織課堂。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對案例做好充分閱讀,并且結合財政學基礎理論,對案例本身進行深度地分析,并從不同角度去發(fā)現問題的答案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合理安排課堂討論,靈活地進行個人發(fā)言、分組討論、自由辯論等課堂教學形式,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認識的開創(chuàng)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要做好學生案例研究成果的點評,鼓勵學生去模擬環(huán)境背景并試行提出的多種方案,最終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3.規(guī)范教師引導。案例研討型教學法是難度性比較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力爭做到引導到位,這取決于教師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事實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杜絕兩類現象發(fā)生:一是教師沒有對案例進行認真篩選,也不進行公開評講,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后很難有所收獲;二是教師在案例分析中依舊偏向于提供案例分析的答案,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這樣,案例研討型教學的目的就難以達到。
基金項目:
[關鍵詞]會計專業(yè);課程思政;思想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20)44-0126-02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課程思政從提出到寫進教育部文件,逐漸成為高校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創(chuàng)新實踐。成人高校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投入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當中。會計專業(yè)擔任著培養(yǎng)企業(yè)財務工作人員,為各個企業(yè)和員工向國家申報納稅的工作,為國家提供各個企業(yè)財經數據的工作,因此,加大會計專業(yè)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法基礎課程簡介
經濟法基礎是會計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是會計初級職業(yè)資格考試的必考課程。會計專業(yè)設置該課程可以達到課程融通功能,即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既能獲得一門課程的學分,獲得會計??莆膽{,又可以通過該課程學習,參加全國會計初級職業(yè)資格考試,獲得初級會計證書,雙證融通,畢業(yè)后順利走向會計工作崗位。該課程是會計專業(yè)的入門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模塊一:會計法律制度;模塊二:支付結算法律制度;模塊三:稅收實體法律制度;模塊四:稅收征管法律制度;模塊五: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等相關內容。本課程教學目標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能自覺遵守各種會計法規(guī)、稅務法規(guī)、勞動合同法規(guī)、社會保險法規(guī),遵守會計職業(yè)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約束能力;提高學生職業(yè)技能,能掌握支付結算中各個單據的辨別和填寫;樹立依法納稅及時繳納社會保險的良好意識,為國家及時獲得財政收入作貢獻。
二、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一)有助于突破會計專業(y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困境
進行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效果,由于該課程屬于考證課程,學生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最新的稅法和會計法規(guī)進行教學,將提高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充分發(fā)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將學科、學術等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能夠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進而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轉型,盡力發(fā)揮經濟法基礎課程的育人作用。
(二)有助于帶動在職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成人高校中,部分學員已經成人,成家立業(yè),但由于工作繁忙、家務繁忙、工作壓力大,對社會現象有了一些不正確理解,甚至出現負面情緒。所以在成人高校課程中,加入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針對會計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在財務會計核算技能教學的同時應結合經濟法基礎課程的特點選取合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很有必要。
(三)經濟法基礎課程有助于帶動會計專業(yè)其他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萬事開頭難,會計專業(yè)要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必然需要有一門課程帶頭進行教學改革。選擇經濟法基礎課程,首先作為專業(yè)基礎課,在第一學期就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在第一個學期就為學生扣好扣子,走正方向,為后續(xù)學期開展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經濟法基礎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也為其他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打開了思路。
三、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思路
(一)教學大綱、教學方案以及設計課程教案等相關教學資源應充分融入課程思政
在制訂經濟法基礎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等教學資源時,建立以黨員教師為主的課程設計小組,教研組老師集體商量,并請有關專家學者進行指導,研究如何將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融入各個章節(jié)。首先教師要明確課程思政主要工作,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引導會計專業(yè)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遵守各種財經法律制度,遵守會計職業(yè)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約束能力。其次,結合每個模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合理設計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撰寫教學方案、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二)打破傳統的章節(jié)教學,進行模塊式教學
要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必須要改變傳統按照章節(jié)進行教學的方法,會計專業(yè)教研組老師經過商量,將經濟法基礎的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按照樹立依法治國、遵守職業(yè)道德、熟悉操作技能、正確計算稅額、依法依規(guī)納稅、足額及時繳納社保等方面,重新設計后的課程包括四個模塊:模塊一:會計法律制度,主要講解會計法律制度、會計核算和監(jiān)督的內容、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設置,會計職業(yè)道德;模塊二:支付結算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銀行結算賬戶、票據、銀行卡、網上支付、結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結算紀律與法律責任;模塊三:稅收實體法律制度,包括增值稅、消費稅、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印花稅等相關稅的法規(guī)與計算;模塊四:稅收征管法律制度,主要講解稅務管理、稅款征收與稅務檢查、稅務行政復議和稅收法律責任;模塊五: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等相關內容。
(三)打破傳統滿堂灌教學方法,進行案例式討論式教學
經濟法基礎課程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結合案例教學,將思政內容恰當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將會計專業(yè)課的知識點、技能點,與價值引導、思想引領、政治方向和思政教育的知識點進行深層次融合,可以結合案例,但要結合課程思政最新要求進行重新編排,也可以結合最新的稅法和社會保險改革編寫新的案例。
(四)加強技能訓練,提高服務技能
在模塊二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的教學中,針對結算法律中的支票、匯票、本票等票據結算,教師采取復印企業(yè)實際票據的方法,結合設計教學案例和數據,讓學生上課填寫票據,學生互相檢查;讓學生組成小組,模擬實際工作中出納、會計、財務經理崗位進行票據傳遞的練習,通過不斷練習,提高學生的技能。
采用實訓教學法舉例,實訓教學案例:在講解支票章節(jié),讓學生練習支票的填寫。先給出實訓案例公司采購材料,開出轉賬支票,打破傳統教學中給學生具體采購材料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的方法,給出學生實際工作的發(fā)票和空白支票。
(五)熟悉稅法計算,依法依規(guī)足額納稅和社會保險
在模塊三稅收實體法律制度,以及在模塊五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等相關內容教學中,通過舉例讓學生不斷練習各種稅的計算過程,模擬納稅申報過程,特別是今年社會保險也納入稅務局進行統一征收。讓學生遵守法規(guī),及時足額繳納稅款和社會保險款項,為國家獲得充足的財政收入和社會保險款,保證社會穩(wěn)定運行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塊內容的學習,也提高了學生的工作技能,樹立起誠實守信的職業(yè)道德。
計算案例舉例,以個人所得稅為例,針對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舉例如下:2020年1月陳某當月工資18000元,2019年度年終獎30000元。個人承擔的“三費一金”2500元,專項附加扣除預扣:子女教育1000元,贍養(yǎng)老人2000元。無其他免稅收入。陳某年終獎選擇享受過渡政策。
1.30000/12=2500(元),稅率為3%。代扣代繳年終獎個人所得稅=30000×3%=900(元)
2.累計應納稅所得額=18000-5000-2500-3000=7500(元)
3.累計預繳預扣稅額=7500×3%=225(元)
4.企業(yè)應于2020年2月15日前申報應代扣代繳和預繳預扣稅款。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24-01
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肩負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職業(yè)技術人才的重要責任,是開展思政教學的主要渠道,是加強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工程的關鍵一環(huán)。高職高專院校必須加強思政教學,完善教學方式,建立健全的思政教學機制,確保思政理論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打下基礎。
一、教學現狀及問題
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開展思政理論教學較為落后,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課程吸引力不強,學生政治素養(yǎng)偏低、缺乏學習思政理論課程的興趣,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致使思政理論課程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院校如果想要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分析課程,將思政理論實效性與課堂教學科學、有效、合理融合。
(一)學生素質不同
高職高專院校開展思政理論教學并未達到理想效果,原因眾多,但一定程度上與高職高專學生存在直接聯系,主要體現在:學生思政理論基礎并不相同,差別較大,教師開展思政理論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目的并不純粹,缺乏深入了解并認識思政理論課程,僅僅關注與就業(yè)緊密聯系的學科教育,輕視思政課程;在我國中學已經開展哲學、政治等學科教育,其內容與高職高專思政理論課程內容相似,學生難以對其燃起學習興趣與熱情。
除此以外,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分數差距較大,學生思維敏捷程度、學習理解能力存在差異,部分人較為懶散,學習沒有規(guī)律性,缺課、逃課、遲到現象此起彼伏,屢禁不止,學生參與思政理論學習討論、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交流意識以及主動性參差不齊,部分學生聽課時間較少,這都是思政理論教學難以實現預期教學效果的具體原因。
(二)教學方法有誤
在思政理論教學中,教師通常無法合理地掌握思政理論教學內容,課堂中師生缺乏交流互動。傳統思政理論教學單方面注重“教”,將教師當作思政教學工作主體,教師更加重視教學經驗以及對知識的分析與講解,忽視學生的“學”。這種教學方式并不合理,使學生對思政理論教學缺乏興趣與熱情,無法產生學習的主動性。高職高專院校中,學生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師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感受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將理論知識“填鴨式灌輸”給學生,沒有明確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對“以人為本”的學習理念徹底忽視。
除此以外,教師思政教學理念較為枯燥單一,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實施思政理論教學工作難度。高職高專院校開展思政理論教學,教師必須重視思政理論,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全面發(fā)展思政理論教育。
二、實效性措施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教師教學技能與理論水平直接影響思政理論教學工作的實效性,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最大限度優(yōu)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學??梢灾匾暯處煂W位學歷,為教師深造提供經費與時間支持,鼓勵教師再教育,提高思政理論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加大骨干教師與學科領路人培養(yǎng)力度;除此以外,院校還可以安排教師前往其他院校參加教學經驗實踐交流,與其他思政理論教師交流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與教學經驗,學習先進教學方法,提高思政理論課堂教學水平。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改革
高職高專院校思政理論教師如果想要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必須摒棄傳統教學方式,重新出發(fā),更加注重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選擇針對性強的教學案例應用于思政理論教學,以此推動教學改革,由“教師教、學生聽”轉變?yōu)椤皩W生問,教師講”,把學生當作教學工作的中心,將學生的學習需求放在教學第一位,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升思政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以外,思政教師還可以在創(chuàng)新思政理論課堂教學的同時將學生放在教學首位,將參與式教學應用于思政理論課堂,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與教師交流,增加溝通,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提供空間,確保學生可以產生學習熱情,在自主學習中領悟并掌握思政理論課程的學習價值。
三、結束語
總之,高職高專院校開展思政理論教學對學生三觀養(yǎng)成方面占據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只有學生具備了優(yōu)秀思政道德修養(yǎng),才能適應時展與社會需求,因此,思政理論教師必須充分明確思政理論課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高職高專院校在當前時代下,必須轉變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發(fā)揮自主性,提高思政理論教學實效性,更好地為我國社會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哲,陳占安.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3).
[關鍵詞]網絡平臺;醫(y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民眾對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年來在醫(yī)藥行業(yè)、就醫(yī)看病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如因手術不精、不專業(yè)造成的醫(yī)療糾紛;個別從醫(yī)人員道德敗壞,出售假冒偽劣藥品、亂開藥、多收錢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更突出了加強醫(y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1新時期加強醫(y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必要性
醫(yī)學院校是為社會輸送醫(yī)療衛(wèi)生人才的主陣地,而隨著社會對醫(yī)療衛(wèi)生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層出不窮的醫(yī)患糾紛,加強醫(yī)學院校學生的思政專題教學顯得尤為必要。
1.1有利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尼t(yī)學人才
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對醫(yī)者德行的贊美,醫(yī)護人員不同于其他的社會工作者,他們在工作中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素質,更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能夠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利用自己精湛的醫(yī)療技術,減輕患者病痛,減輕家屬的精神負擔,醫(yī)德的提升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思政專題教育就是希望通過系統的思想教育,提高醫(yī)學院學生對工作、患者的責任感。
1.2有利于提高醫(yī)學院校的教學質量
進入到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要求,已經不再僅限于教學成績的保證,而是拓展到人文理念的輸出,醫(yī)學院校通過思想專題課程可以及時了解國家社會醫(yī)療衛(wèi)生發(fā)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并有效改善學校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實踐活動,進而通過改善自身的教學質量,提高社會影響力。
1.3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近年來,醫(yī)患糾紛屢屢見諸報紙、網絡,這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也會讓民眾對社會的醫(yī)療服務失去信心,而醫(yī)學院通過強化思政教育,可提高學生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能夠在其走上工作崗位后,正確處理工作中的糾紛,為改善社會醫(yī)療衛(wèi)生貢獻力量,更好的滿足民眾的需求,促進社會和諧。
1.4有利于豐富醫(y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通過思政專題教育,醫(yī)學院校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理論知識,還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實際以及醫(yī)學院特殊的職業(yè)要求,增添更多的理論內容,從而不斷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開展。
2網絡教學平臺背景下醫(y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特征
所謂思政課專題教學,就是教師從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出發(fā),整合課程的重難點,結合社會實例、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確定教學主題,從而突破常規(guī)教學中,按章節(jié)推進進度的模式,實現集中教學。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網絡教學與專題教學的結合,使醫(yī)學院的思政教學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2.1重點突出,內容系統
在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主題為線索,將章節(jié)的知識進行分析、提煉、整合,從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學生通過這一教學系統的學習,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思政教學脈絡,還可以從細節(jié)入手,理順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效果。
2.2突破限制,注重探索
互聯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在思政專題教學中,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資源實現自主學習,并根據需要調整學習進度,這不僅擴大了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力,更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3風格多樣,形式活潑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專題教學基本上還延續(xù)著教師一個人教授全部教學內容的情況,而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加強與其他專業(yè)教師的合作,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的課堂教學插入不同風格的講授方式,這不僅豐富了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內容,更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4主題深化,提升學術
醫(yī)學院校不僅要開展教育實踐,還需要開展臨床研究。因此,在專業(y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豐富學生的醫(yī)學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更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思政課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網絡教育資源,提出問題,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開展互動交流,集思廣益,強化學術研究的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3網絡教學平臺下提升醫(y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3.1提供資料,布置任務
在醫(yī)學院思政課專題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大綱、培養(yǎng)目標、學生的客觀條件,設計專題內容,并結合專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以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在問題設置時,要堅持啟發(fā)性原則,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間;然后,教師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一些輔助教學的參考資料網站,讓學生能夠通過查詢網絡資源,主動豐富專題內容,深化對專題的理解;最后,教師還應該利用專題討論群,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教學案例,如某一引發(fā)廣泛社會關注的醫(yī)療糾紛,并通過圖片視頻等信息的上傳,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以避免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的錯誤導向。
3.2運用資源,自主學習
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優(yōu)化醫(yī)學院思政課專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設置教學任務,并通過問題的引導,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興趣。在實踐中,教師安排好任務后,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資料收集、問題思索、方案優(yōu)化的時間,然后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通常情況下,醫(yī)學院校思政課程的人數比較多,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并讓小組長展示合作討論結果,其他組員可以進行適當補充,最后在每個小組發(fā)言后,教師還要鼓勵其他小組對此進行討論,從而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3知識總結,網上拓展
在完成課上互動討論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總結,在總結中,教師一方面要結合教學目標,對思政專題中的重點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以明晰學生的學習思路;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專題的理論深化,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討論為切入點,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深化思想。此外,在運用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網絡平臺的交流優(yōu)勢,在論壇中提出與主題相關的教學案例,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不僅可以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還可以促進師生的情感溝通。
3.4網上檢測,教學反思
在思政專題教學結束后,教師應通過教學驗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并收集教學反饋意見,進而做出教學反思,推動教學模式的調整。在網絡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點,調取不同的檢測題目,這樣的教學考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此外,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不應將目光僅限于問題的解答或論文的內容,而應該從學習過程入手,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進行評價,從而實現思政課專題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4結語
醫(yī)學院校的思政課內容豐富、涵蓋領域廣泛、指導性強,要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實踐指導中,相關人員就必須要認識到思政專題教學的重要性,并充分發(fā)揮網絡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將課堂上的專題教學和課后的網絡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醫(yī)學院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為醫(yī)學理論和醫(yī)學技能的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谷煒江,汝秀梅.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優(yōu)化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效果[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9).
[2]楊延瓊.新時期醫(yī)學院校思政課開展職業(y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34).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教學方法 問題 對策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支撐的,將道德與法律有機融為一體的,具有特定定位、內涵和任務的新課程。此教材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實踐發(fā)展,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著力從證明回答大學生關心的問題,比較貼近大學生的需求,因此研究“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在整個教學過程實施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效果甚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依然沒有改變,隱性教育和探究性教學等有待整合等等,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思想道德實效性的提高。
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門課程采用什么教學方法與課程本身的教學設內容、教學目標與要求和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是分不開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年輕”學科,它在我國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還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它的教材體系結構模式經歷了倫理學濃縮結構,成才學改編結構,人生哲理學結構三個階段。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設計教學法、談論式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教學法。
1.設計式教學法。設計式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自主解決問題。設計式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引下,創(chuàng)設場景,學生則自己策劃和組織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活動,這樣可以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討論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議論問題的得失,從而進行自我重構的過程。從具體方法上來說,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品、實話實說、演講、辯論等形式主動參與教學,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3.案例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強調“案例中心,參與教學”,是以教學案例為載體,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案例從事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案例式教學法是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一種比較實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符合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和人格形成的一般規(guī)律要求。有些教師認為運用案例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達到教學目的,而且有利于師生思想的溝通和交流, 以及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方面因素
1.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當前,雖然大部分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進行了關注并制定和實施了相應的辦法來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并且其中部分院校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現實的實際情況是,仍然有一些學校對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支教師隊伍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把著力點放在與學生專業(yè)對口或者是學生將來就業(yè)相關的專業(yè)課程的設置上,覺得“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無關緊要, 甚至有壓縮課時的現象,分單雙周上課,甚至把壓縮的課時稱為教學實踐課,由于課時量的減少,使得思政課教師無心研究教學方法。
2.思政課教學考核效果不突出
對思政課的教學考核不僅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保證教學質量和穩(wěn)定教學秩序的一種手段,更是教學工作信息反饋和評價教學得失的重要途徑之一。而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學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考核仍流于形式,偏重于理論考試、課堂考核和結果考核,忽視了對學生的課外考核、過程考核和實踐考核。在理論考核方面多以開卷、半開卷和閉卷的形式開展,這種考核形式受影響因素較多,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考核主要側重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情況、平時作業(yè)、期中考試和社會實踐等方面,這里面的社會實踐也多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開展,往往也流于形式。這樣的教學考核方式,對教師而言,只是證明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學生而言,考試合格獲得一門公共課學分,使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試成績上,忽略了“育人”的作用。
(二)學生自身的特殊性
當前,高校的學生都是“90后”,他們接受新事物快、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學習能力較強,面對這樣的工作對象,如果“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師自身沒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質或者知識水平不高,就很難讓大學生接受,就更難在他們面前樹立威信。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所需的文化知識素質具體包括基礎的理論知識即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業(yè)務相關方面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最后還要具有與思政工作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輔助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三)教師自身因素
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一方面,既承受著沉重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又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大部分教師將自己的職業(yè)認同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謀事”謀求個人的發(fā)展。思政課教師只有對職業(yè)建立起基本信任關系,才能夠從職業(yè)與教育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感受和道德價值。同時,高校教師科研壓力的增大,使得部分老師將自己的經歷都放在科研能力上,無心提高教學水平,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三、當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對策
根據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的新形勢,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不斷推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和學科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整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從而推動“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科學發(fā)展。
(一)合理構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體系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持續(xù)不間斷的過程。實際情況是大學生群體不僅在性別、年齡、地區(qū)、年級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反映在他們的需求層次上也具有多樣性。首先,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要對受教育者需求的差異化進行細分。通過建立信息檔案,研究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在實施共性教育的基礎上,提供差異化的思想道德相關課程,進行差異化的引領和教育,贏得大學生的認同。其次,要樹立關愛不同層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習慣的觀念。要用科學的價值觀和正確的審美情趣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重視做好不同層次學生個性需求的細化工作。再次,要積極引導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學會體驗。引導學生講出自己對各種各樣的非主流文化的理解,通過談論或者座談的方式,讓學生從自己、他人或者社會各個層面的故事中,體驗什么是道德,從而構建自己正確的價值觀。
(二)進行思想道德課程教學法改革的探討
當前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應主要集中在對學生自我實踐、學生自主探究、暗示引導學生三個方面。
1.實踐教學
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常識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在實踐中存在和發(fā)展,其價值也在實踐中創(chuàng)生。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為:通過建立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積極性的體制并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組織作為依托,實現兩支德育工作隊伍的有機結合。
2.探究性教學
探究性教學是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引導、鼓勵和幫助大學生主動地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能在問題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探究型教學能夠從具體的生活實踐出發(f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對學生親自的親身體驗進行討論和分析,從心理學上說符合了大學生的思維特點,也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3.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就是那種不露痕跡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課的教育,它是行為主體在某種環(huán)境中,有意或無意地獲得非預期的某種經驗的過程。隱性德育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潛在性、載體的分散性、影響的廣泛性、內容的實踐性、主體的自覺性和效果的長期性等特征。隱性教育的主要功能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審美功能、發(fā)展功能和完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