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升法律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提高;法律;意識;思考
1提高自我法律意識的意義
常言道“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做為一名高中生更需要明白作為學生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所以我認為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最起碼在三個方面是有很重要意義的:首先來說,提高法律意識能夠規(guī)范高中生的行為,預防違法犯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不少的高中生為了最求個性,違反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穿奇裝異服、曠課、抽煙、夜不歸宿、打架斗毆等等,這正是法律意識缺乏的表現(xiàn),如不及時教育制止,這些不良行為都有可能發(fā)展成為違法犯罪。而從我通過一些新聞事件以及網絡報道結果可以看出:有不少學校只重視文化教育,而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動,這不符合提高自我法律意識所要求的條件。因此,對高中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其次,通過自我法律意識的提高,可以幫助高中生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我通過新聞了解到,在農村一些高中學校當中,學生的輟學率依然偏高,有的是學生本身厭學,但是也存在因家庭因素導致父母令子女輟學的現(xiàn)象;在學校還存在由于問題學生難以管理,對其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甚至變相勒令退學的現(xiàn)象;再例如一些企業(yè)接受未成年人輟學學生打工、接受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這些違法行為更是屢見不鮮;更有甚者將魔爪伸向了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女生。這些不法行為有的已經構成了犯罪。但是,一些高中生并沒有及時舉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當代高中生的健康快樂成長,高質量的實施教育,有必要的讓我們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會采取正確的方法,準確、及時地把自己愿望和要求反映出來,使違法犯罪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樹立正確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對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有很大幫助,我認為觀念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效果。我們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態(tài)度和性格都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狀態(tài),強烈的獨立意識使其思維上較偏激、固執(zhí),看待問題往往較為片面,行為具有盲目性,自我控制力差,容易以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又由于缺乏較強的辨別能力,我們有時會把冒險視為勇敢、把輕率當果斷、瀟灑。當前社會中存在著不少的“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暴力、兇殺、迷信等不健康東西也伴隨而來,如果沒有良好的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作為堡壘,那么這些低俗文化就會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的身心健康,甚至使我們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說抓好高中階段的法制教育、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就變得尤為重要。
2提高自我法律的措施
一個人的法制觀念、法律意識不是天生、自發(fā)的,它是通過外部的教育和內在的體驗逐步形成的,學校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陣地,課堂是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自我法律意識離不開學校的幫助,同時家庭與社會也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下面我就對如果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說一點自己的看法:首先來說,學校應該將法律知識的教育放進日常課程當中,當前根據我的了解以及同學的反映,有些學校沒有設置法律學習課程,或者有些學校設置了但是只是走走程序,上不了幾節(jié)課又會被其他科目所“霸占”,所以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法律課程設為一門長期的、需要考試的課程,通過專業(yè)的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發(fā)散思維、大膽討論實際案例,運用多媒體、錄像、實物等教學手段,以增強法制教育課堂的生動性和現(xiàn)實性,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我希望我們的家長應該建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首先,家長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起到以身作則的教育作用。其次,樹立正確的育人觀,重視孩子的法制教育,既不能盲目溺愛、包庇袒護、放任自流,也不能硬性打罵、強行管制,家長應通過感情溝通和交流,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培養(yǎng)孩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營造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同時,我還建議家長之間可以建立微信群,選出代表和學校建立起聯(lián)系,利用每學期末學生家長會宣傳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學??梢猿浞掷脧V大家長群體中的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執(zhí)法工作人員等職業(yè)優(yōu)勢,依托家長委員會為平臺,開展家長法制教育的培訓,傳授法制教育知識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法律素質,并通過學生“帶法回家”活動,實現(xiàn)法制教育“大手牽小手,一起向前走,誰也不掉隊”的目標。最后,我認為僅僅從教育方法與家庭配合方面不能保證我們法律意識得到有效保護,還需要社會其他部門的共同配合,例如相關教育部門在加強學校課程教育的同時,公、檢、法、司法機關等有關部門協(xié)同配合,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詢等專業(yè)支持,地方政府要爭取資金修建普法教育機構和設施,開辟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務,社會力量共同關心關注高中生的法制教育,為我們接受法制教育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除此之外,在加強教育的同時也要做好預防,公安機關等部門有責任幫助學校加強周圍環(huán)境的治理,要堅決查封社會上的物品,清理不法游戲廳和網吧,防止高中生因賭博、酗酒和打架等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
3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高中生的法制教育,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關系著祖國的繁榮富強,關系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我門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強的發(fā)育優(yōu)勢,所以在提高自我法律意識的過程中,需要學校教育發(fā)揮主導作用,家庭教育進行配合,社會有利資源共同參與,努力提高當代高中生的法律素質。
作者:謝謙 單位:湖南省懷化市湖天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生 法律意識 困境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33-03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對于法律和法律現(xiàn)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tài)度的總稱。法律意識是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素養(yǎng)是當代高職生應當具備的素質。培養(yǎng)并不斷提升高職生的法律素養(yǎng)對增強其綜合素質與能力、促進其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意義,培養(yǎng)高職生的法律素養(yǎng)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網絡背景下,培養(yǎng)高職生的法律意識面臨諸多困境。因此,探索擺脫困境有效路徑,提升高職生法律素養(yǎng)是刻不容緩的現(xiàn)實問題。
一 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困境
1.網絡普及對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沖擊
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5.64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規(guī)模為4.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比例是74.5%。高中和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lián)網普及率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上網比例接近飽和。2012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0.5小時。由此看出,如今社會已經是網絡社會,網絡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作為網民中規(guī)模較大的職業(yè)群體,高職生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也處于高位,網絡的普及對于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產生了巨大沖擊,具體表現(xiàn)方式如下:
第一,通過網絡影響高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下簡稱“三觀”),沖擊著學校對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網絡是公眾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通過網絡和傳播的信息對信息接收者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大學階段是高職生“三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法律意識和“三觀”同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兩者關系密切,互相影響。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給高職生以不同的教化結果,積極信息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消極信息導致學生積極向上的“三觀”受到弱化,不利于正確“三觀”的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受到極大的沖擊。
第二,通過影響高職生的思想沖擊著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在網絡平臺上,人們有更多的自由和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信息接收者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他人的觀點和理論。高職生正值青春年少,思維活躍、思想開放,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由于涉世不深,對有些問題的是非鑒別力不強,宣揚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消極頹廢思想觀念的網絡信息極易侵蝕著學生心靈思想凈土,從而沖擊著其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第三,通過影響高職生的行為沖擊著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高職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網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網絡是虛擬平臺,人們進行網絡行為需要付出的成本較低,規(guī)范網絡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加上學生自我約束力較弱,導致學生養(yǎng)成自由、不受約束的網絡行為習慣,這種行為習慣嚴重影響著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
2.當代高職生自身因素制約著其法律意識的提升
第一,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高職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總體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1)感覺法律難學。從總體上講,和本科學生相比,高職生的感性形象思維較好,實踐動手能力較強,而理性抽象思維較弱,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感覺比較吃力。法律知識具有系統(tǒng)理論性、思維抽象性、邏輯嚴謹性的特點,大多數(shù)高職生感覺法律知識難以領會和掌握。(2)自我約束力不強。相較于本科生,高職生的主動求知欲望較弱,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網絡背景下,網絡延伸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通過網絡傳播大量有趣的信息鎖定著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學習精力,加上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不強,這些因素綜合影響著高職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二,法律知識積累有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學校的辦學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職業(yè)技能與職業(yè)素養(yǎng)上,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夯實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基礎,提高職業(yè)技術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時間基本上被專業(yè)課學習、實踐所占據,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導致法律知識積累有限,而有限的法律知識直接制約著法律意識的提升。
第三,法律實踐活動甚少。意識的養(yǎng)成與強化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實現(xiàn),進行法律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高職生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受制于種種原因,高職生無法開展相關的法律實踐活動。主要原因有:(1)高職生自身沒有法學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法律技能,無法為開展法律實踐活動提供專業(yè)支撐。(2)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相關法律實踐活動的平臺。為實現(xiàn)高職院校職業(yè)教育的宗旨,學校一般將學生安排到公司、企業(yè)進行相關的職業(yè)技能實習、實踐,加上受制于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等各方面因素,幾乎沒有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律實踐活動。
3.師資力量無法適應網絡背景下高職生法律教育教學的要求
目前,承擔高職院校法律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教師大多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有的不具備法學專業(yè)背景,沒有接受過真正、系統(tǒng)的法學專業(yè)知識的訓練,這影響到他們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以及法律精髓的把握,進而影響到法律知識的傳授,最終影響到法律教育的效果。在網絡背景下,快速的信息傳播速度要求法律教育者必須具備敏銳的法律嗅覺,迅速通過網絡這個平臺充分掌握最新、最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制資訊,準確解讀重大法治事件,正確宣傳法治精神。然而,這對于大部分承擔法律教育任務的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4.法律課程建設不完善
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律課程建設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xiàn)為:在課程的設置方面,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僅設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而無相關的具有普及性質的法律課程,僅依靠這個課程涉及法律內容,很難擔當起提升學生法律意識的重任。在網絡課程建設方面,目前高職院校對法律網絡課程建設重視不夠,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不足,建設現(xiàn)狀難以滿足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需要。在教材的選用方面,學校選用的法律教材存在著專業(yè)性有余而可讀性不足的情況,缺少具有權威性、普適性的材。
二 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路徑探究
探究高職生法律意識的提升路徑是關系到提高高職院校的法律教育教學質量、提高高職生綜合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課題。要提升高職生的法律意識,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法、知法、尊法、守法和用法;教師要懂法、會教法,努力扮演好教育引導者和學生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學校要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完善法律課程建設,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強化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huán)境。
1.高職生: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決定因素,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升需要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高職生自身因素是內因,它對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升其法律意識的關鍵。因此,要提升法律意識,高職生必須做到:(1)學法、知法。學法、知法是前提。學生要充分利用網絡等學習媒介和平臺主動學習與自身學習、生活和將來工作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斷積累法律知識,為守法、用法提供前提。(2)尊法。尊法是境界。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樹立法律權威是法治社會公民應當具備的素質和應當達到的境界。高職生應不斷學習法律知識,自覺養(yǎng)成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提升尊法境界。(3)守法、用法。守法、用法是要求。高職生學法、知法的最終目的是將自身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納入法律規(guī)制的范圍之內,自覺遵守法律,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去分析、解決所面臨的法律問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此外,學校和教師還應當通過科學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提高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樹立學習主體地位,最終達到提升法律意識、增強法律素養(yǎng)的目的。
2.教師:懂法、會教法
在提升高職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教師擔當著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為了勝任此角色,法律教師必須具有法學專業(yè)背景,經過法學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以及法律思維方式的專門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深入領會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刻理解法律精髓,才有可能把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充分傳授給學生,才能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法律思維方式思考,并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以及畢業(yè)求職中所遇到法律問題。要確保法律教學團隊的高水準,學校要嚴格法律師資準入制度,加強法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水平;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通過積極參加校內外培訓與教育反思實踐等活動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在網絡背景下,法律教師必須緊跟信息爆炸的時代步伐,第一時間充分了解和掌握當下發(fā)生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制新聞和法制事件,通過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整合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在恰當?shù)臅r間及時向學生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增強學生法律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3.學校: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第一,有效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在當今,網絡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具有最新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最便捷的途徑在傳播著信息。從教育層面來說,網絡已經成為一個全新、廣闊的教育空間,是重要的教育主陣地,網絡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在不斷沖擊著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因此,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好網絡法律教育空間,有效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牢牢掌握法律教育的主動權。
第二,進一步完善法律課程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1)完善課程設置。關于法律課程,目前高職院校一般是每個專業(yè)只開設一些與本專業(yè)相關的課程,如建筑類專業(yè)開設建設法規(guī),酒店管理類專業(yè)開設酒店法律法規(guī)等,這些課程只是面向特定專業(yè)的學生,輻射面窄,普及性不夠。因此,高職院校除了開設必修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外,還應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設置教育輻射面廣、普及性強的法律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必須緊密聯(lián)系高職生的日常生活行為規(guī)范以及畢業(yè)后求職所涉及的法律問題。(2)規(guī)范教材的選用。所選用的教材應當具有可讀性和實用性,學校也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自編教材。(3)加強網絡課程建設。在網絡普及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加強法律網絡課程建設對于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素養(yǎng)、提升法律意識的意義凸顯。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法律網絡課程建設,豐富法律教育教學途徑,拓寬法律教育教學平臺。
第三,持續(xù)有效地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當前,充分利用網絡等方式持續(xù)、有效地對高職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對高職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法律素養(yǎng),提升法律意識。在網絡背景下,為了提高對高職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實效性,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時間。(1)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為契機,在校園范圍內集中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系列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活動,使廣大學生了解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增強憲法觀念,尊尚憲法,樹立憲法權威。(2)利用各類法律法規(guī)頒布實施紀念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專題法制宣傳日、宣傳周和宣傳月活動。通過專題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是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方式。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應采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方式,制作校園廣播法治新聞播報與利用互聯(lián)網、移動通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相結合,建設固定的校園法制宣傳欄與建設專題普法網站相結合。在現(xiàn)代化教育方式中,通過通信設備向學生手機發(fā)送法制教育信息是網絡背景下對高職生進行法制教育最為有效的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教育內容豐富、接收閱讀方便、接受教育涉及面廣等特點,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關鍵詞: 法律基礎教學公民意識提升
法律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法律基礎課教學是高校非法學專業(yè)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在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中公民意識教育很不完善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在高等教育的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可為公民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公民價值體驗是公民意識教育的關鍵之舉,這只是明確了公民意識教育大體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環(huán)節(jié)。在當前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公民意識教育仍然是薄弱環(huán)節(jié)。那么,在法律基礎教學中如何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公民概念的豐富內涵和公民身份的重要價值,提升公民意識呢?
一、教材內容與課程結構改革
教材是聯(lián)系教與學的橋梁,教材內容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效果。法學教材內容的主導方向影響著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法學教材可操作性的強弱直接影響法學教學效果的好壞,法學教材質量的優(yōu)劣決定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高低。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與法學基礎課的教材內容密切相關。教材內容應該體現(xiàn)公民的主體地位,圍繞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為展開,能提供給學生很多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明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及其責任,而不只是法律知識的灌輸。當前,教育部審定的法律基礎課教學大綱規(guī)定,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分為兩部分: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法律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這些內容都沒有突出公民的主體地位,與公民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不強,只是理論和知識的傳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在再次修訂過程中加以調整完善。
2005年起,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合并為一科,取名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從名稱可以看出,在這門課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是主體部分。從大綱的規(guī)定來看,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占了六章,而法律基礎的內容只占兩章。從課程結構上看,法律基礎課所占比例過小,重要性被淡化。這反映了我國教育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的歷史傳統(tǒng),但與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增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是相悖的。在課程改革之前,法律基礎課是單獨一門課,學習時間為一個學期。現(xiàn)在法律基礎的內容被壓縮到一門課程內容的四分之一章節(jié)。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體驗,這需要一個過程才能見成效。因此,按照現(xiàn)行的大綱,公民意識教育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很難進行,需要進行課程結構的重新調整,保證公民意識教育的課時量。
二、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不論教學內容如何調整,好的教學方法對產生好的教學效果都至關重要。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式教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是知識灌輸型教學目標下的產物。公民意識教育作為一種適應社會新形勢下的教學,必然要求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誠然,一定的講授式教學對于公民價值的認知目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要注意調整優(yōu)化講授式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才能走出教學困境,取得更好的成效。我認為在公民意識教育方面,目前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指導思想與教學方法。
1.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啟發(fā)式教學與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不同,它的重點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思維和意識的訓練。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公民意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公民意識,這勢必要求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公民意識教育重在讓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權利意識、義務和責任意識、程序意識等。而啟發(fā)式教學側重于開啟學生的心智,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這恰好能滿足公民意識教育的需要。
2.專題式教學。公民意識教育是法律基礎課教學的“脊梁”。針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紛繁龐雜、重點小突出而困擾教師的教學的這一現(xiàn)實問題,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進一步整合教材的內容,圍繞公民意識教育這個中心開展專題教學。法律基礎課并不是以學生掌握多少法律知識為評價標準,而是衡量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強弱。這就決定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與法律專業(yè)課有很大不同,法律基礎課可以把教材內容進一步整合,圍繞核心提煉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點,進行專題式教學。目前,有的教師嘗試采用專題式教學,但是往往就是一些專題的拼湊,沒有中心線索貫穿其中。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進行專題式教學,應緊緊圍繞公民意識教育這個核心展開。這樣,在課程結束時,學生才會有一個完整的知識輪廓體系,才能樹立健全的公民意識。
3.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對開展公民意識教育非常有益。它主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和分析問題,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和意識等。它非常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好方法。許多學生對于學習死板的法律理論知識興趣不高,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全程參與、自主研究,親自體驗到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大學生經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已經具有較好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學習分析能力,使全班性的廣泛的探究式學習成為可能,而且有利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必然要涉及權利義務等一系列法律關系,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同的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和分析,并且進行比較學習,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更加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有效地避免教學的盲目性。
三、任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公民意識教育必將成為與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法治社會相適應的新的教育形式。公民意識教育具有上述特點和規(guī)律,決定了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必然要大力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應付新的挑戰(zhàn)。
1.教師自身要牢固樹立公民意識。教師自身牢固樹立公民意識,才能保證公民意識教育正確的方向,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公民意識的內涵和基木原則,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公民意識。因此,學校要盡量引進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法律專業(yè)人才擔任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高校教師公民意識的培訓。
2.教師要了解公民意識的最新動態(tài)和學生的實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民主法治的進步,我國公民意識近幾年來有明顯加快的發(fā)展態(tài)勢。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更加開放、個性更加突出、價值觀念出現(xiàn)多元化,教師應廣泛關注社會動態(tài)和學生周圍的事情,從現(xiàn)有材料中挖掘有關公民意識的鮮活的“第一手”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幫助學生用法律思維來分析和解決身邊的現(xiàn)實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師要積極進取,加強學習,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泛,從理論法學到應用法學、從實體法到程序法、從國內法到國際法等都有涉及,還涉及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等諸多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術。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轉型,我國法律的立、改、廢工作加速推進,法律實踐日益豐富,公民行為更加豐富多彩。教師要善于在具體的法律知識中挖掘公民的價值,要把最新的立法、法律實踐和公民意識的最新動態(tài)帶到課堂,自己必須首先學懂吃透。而且在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疑問,教師要全面準確地回答,就必須具有較寬的知識面,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夏利民,李恩慈.法學教育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摘要]職業(yè)院校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及發(fā)展,以及對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堪憂,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低。對高職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重點應勞動維權意識教育上,應采取相應具體的措施,這對推進和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和平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學生;法律意識;勞動維權意識;內容框架
一、問題研究的緣起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的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時一個與法律文化研究有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意識是從法律的角度感覺、認知、評價并且用以支配行為方式的意識,是人們將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覺性。
德國法學家魯?shù)婪?馮?耶林在他的法學名著《為權利而斗爭》中寫道:“自己權利受到侵害,不問來自何方,是來自個人乎,來自政治乎,來自外國乎,若對之毫無感覺,必是該國人民沒有權利情感。是故反抗侵害,不是因為侵害屬于那一種類,而是懸于權利感情之有無?!边@種權利感情就是法律意識。
西方國家一般具有較長時間的法治傳統(tǒng),使得社會成員中逐漸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法律意識,權利維護的意識實質是一種傳統(tǒng),少見專門予以教化的情形。而在中國人治的傳統(tǒng)形成民眾缺乏法律意識的狀況。所以關于法律意識教育的研究在國內就有很大的必要性,這在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
國家十一五發(fā)展計劃提出將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計劃,我國職業(yè)教育規(guī)模日漸擴大,逐漸向教育體系的主流位置挺進,對關于職業(yè)教育的研究愈來愈受重視。然而社會對職業(yè)教育始終抱有偏見,職業(yè)教育被認為是“學業(yè)失敗者”的教育,加之學生本身很多方面無法否認的原因,導致職業(yè)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從文化素質上看的確與重點院校,多數(shù)本科層次的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給高職生更多的關注。不能否認我們的學生步入社會會受到一定的冷遇,權益受損的幾率遠大于其
他類別的學生,所以要讓我們的“產品”在“出爐”之前就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讓法律
的權利義務的雙向調整機制在他們身上發(fā)揮強大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董瑤輿教授通過他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我們針對所在學院06級新生和04級即將畢業(yè)的學生抽樣調查讓他們回答相同的問題:(1)你認為高職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律意識教育?(2)當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兩組學生的答卷基本沒有什么差異:90%以上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法律意識教育,不知道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這預示法律意識教育對高職新生沒有什么吸引力,對接受過相關法律知識教育的畢業(yè)班的學生來說也沒有達到預定的目的。
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法律意識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勞動維權意識。勞動維權意識是指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感覺、認知、評價并且能用法律作為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意識,是法律意識的一種。勞動維權意識的狀況是一個社會的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折射,更能反映一個社會法治水平。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加強高職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尤其重點加強勞動維權意識的教育。
三、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點
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點在于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勞動維權意識教育能有效促成學生多層次法律意識的形成,使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法律去觀察、評價社會問題,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能主動、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予以維護,為其職業(yè)生涯奠定基礎。
宏觀上說,職業(yè)院校學生具備勞動維權意識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這在我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變。它表明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fā)展,這種巨大變化,在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樹立法律意識,要學會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會,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勞動權益。
微觀上看,樹立勞動維權意識是職業(yè)院校學生自身的需要。職業(yè)院校學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具有特性的群體,文化素質上的確與重點院校,多數(shù)本科層次的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谏鐣钠姡呗殞W生權益受損的幾率遠大于其他類別的學生,所以作為一種“準弱勢群體”他們需要具有較其他人更強的法律意識。增強權利意識,是學生自身的需要,另外從深層面上看,也是職業(yè)院校生存的基礎。
四、勞動維權意識教育途徑與內容
(一)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可采途徑分析
勞動維權意識教育的途徑常見的有三種:(1)定期的知識講座,采用專題的方式,今天一個話題,明天一個提醒。這種途徑最大的缺點是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2)畢業(yè)前的集中培訓,這是典型的應急措施,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純粹走過場;(3)專門開設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必修課?;就緩綖椋阂浴斗苫A》課為知識鋪墊,開設勞動維權意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并且將該課程作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在整個高職學段的中間學期開設。在目前沒有系統(tǒng)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況下,自編教材。
通過比較,我認為專門開設必修課的方式合理且實用:能克服匆忙過場的應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利于學生的消化和吸收,達到預期的目的。其實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必修課的開設比現(xiàn)時很多強制的所謂的必修課的實用價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二)勞動維權意識教育的內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識。高校都開設有《法律基礎》課程,盡管這門課程的內容越來越少,教材越來越薄,但卻是學生接觸法律基礎知識的重要媒介。職業(yè)院??梢愿鶕嶋H的需要拓展這方面的教學內容。
2、勞動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政策。國家的勞動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政策,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學生勞動維權意識教育中的最基本內容,同時還必須涉及地方的勞動法規(guī)與政策。
筆者曾專門研究過相關的案例,同樣的爭議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異,處理的結果也相差甚遠。
關于勞動者的養(yǎng)老保險爭議屬不屬于勞動爭議、進入訴訟中應不應受理?有認為社會保險爭議屬于勞動爭議案件的受案范圍的,也有認為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的。
關于6個月的時效問題、追討工資的時間的問題,各地做法各異。大部分地方根據勞動法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期限是6O天,所以實踐中勞動報酬只保護60天,對工資的追索也以此為限??缮虾5貐^(qū)的司法實踐卻與此不
同,有自己獨特的做法。
應當教育學生到任何一個地方工作務必特別關注本地的勞動政策與法規(guī),這種關注在中國現(xiàn)時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甚至應當甚于對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關注。這需要教師付出很大的努力,著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勞動政策與法規(guī),匯總編輯,羅列比較。這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應當是開放性的。通過自編材料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勞動政策與法規(guī),能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其特別之處。這樣學生走出校門后就能自覺地對這方面予以必要的關注。
(3)救濟的途徑。我國目前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程序為一裁二審制。其實勞動權益受侵害時,還有一種救濟途徑:勞動監(jiān)察,并且勞動監(jiān)察辦案時不向當事人收費。
3、基本的合同知識。勞動合同雖然受《勞動法》調整,但關于合同的基本內容還是同《合同法》密切關聯(lián)的。學一些《合同法》的知識非常必要。
4、某些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教育學生養(yǎng)成留存相關勞動關系的等方面證明文件的習慣也應該成為勞動維權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也就是養(yǎng)成保留證據的習慣。
5、時間觀念教育。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是指勞動者或用人單位在法定期間不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而喪失請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保護其權利實現(xiàn)之權利的制度。建立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勞動爭議中的權利被侵害當事人盡早申請仲裁,不至于使仲裁時效起點長久或無限后延。這一制度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雖然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制度并不合理,但在現(xiàn)行法修訂之前,一定要嚴格遵守時效的規(guī)定,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生物知識 記憶效率 方法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始終是我們中學生物教師的一個研究課題。由于生物知識需要記憶的知識較多,且所占分值不高,學生既不重視,也不想學,使得本來就不易掌握的生物知識顯得更難。針對學生狀況,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不僅使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使生物成為學生高考科目中容易拿分的科目之一。以下是本人的一點教學心得,以供同仁借鑒。
一、通過介紹前沿科學,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識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對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的識記、保持和提取的過程。實驗表明,學生對于所學識記材料的目的、任務、意義與作用愈明確,識記的積極性就愈高,識記的效果也就愈好。比如在緒論課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有關生命科學的知識比電腦網絡知識還多;在講授生物生殖時,談談“克隆”的有關知識;在講授遺傳時,談談袁隆平是如何通過培育水稻的優(yōu)良品種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的;在講授生態(tài)學時,談談生態(tài)理論在維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的意義等。以上這些都是生物學領域的熱點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
視,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理清概念、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任何知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牢固記憶。生物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這就更需要我們在理解上下功夫,以達到較好的記憶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
1.理清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性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形成的,如“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叫種群。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叫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tǒng)叫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首先應弄清三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再分清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就可將三個概念同時掌握。
2.把握重點。重點即主要內容,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大到一門學科,小到一個原理,一個概念都是如此。例如: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學生首先應知道只有有性生殖細胞形成時才會經歷的一種特殊的細胞分裂方式,其次是其過程中細胞要連續(xù)分裂兩次,而染色體在整個過程中只復制一次,最后導致的結果是染色體的數(shù)目減半,記住三個要點就記住了概念。
3.掌握關鍵詞句。關鍵的詞句是語言表達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幾個字就可以起到帶動思維鏈條的作用。如“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中的關鍵詞“通過”、“利用”、“把”、“合成”說出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同時可以將幾個關鍵詞帶出的內容以化學方程式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科學安排好復結時間,防止遺忘
記憶是在神經系統(tǒng)作用下在大腦皮層建立起的一個條件反射,需要不斷鞏固,否則會消退,而復習是對識記材料進一步加工的過程。適當?shù)膹土暿窃鰪娪洃洠欠乐惯z忘的有效手段。大家都知道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的記憶遺忘曲線,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學生會發(fā)現(xiàn),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因此,復習要做到及時、系統(tǒng)、多樣。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學教材內容,遵循遺忘的規(guī)律,有效地組織好課內、課外,章節(jié)、單元,學期、學年等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復習,使學過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形成體,最終達到記憶的目的。
四、在運用中活化知識,增強記憶效果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知識。知識的運用是指把已獲得的知識用于解決作業(yè)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它是在實際活動中把知識推廣到同類具體事物中去的過程。如教師在講完性染色體后,請學生分析一個案例:一對年輕夫婦婚后生下一個女兒,丈夫埋怨做妻子的不會生兒子。請問他的埋怨科學嗎?為什么?這類問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利用一些輔助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1.比較記憶法。在生物學知識中可比較的內容很多,教師通過比較可以充分顯示知識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加強記憶,加深理解,如通過列表比較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有絲分裂與減數(shù)分裂的區(qū)別;DNA與RNA的區(qū)別;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qū)別等。
2.繪圖記憶法。繪圖記憶法是根據生物學的特點、教學的基本要求提出的。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要訓練學生繪制生物圖的基本技能。生物圖能簡明扼要、清晰、直觀地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繪圖,不但能加強記憶,加深理解,而且能使知識結構層次化。生物學知識中可繪圖的內容很多,如成熟的植物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的圖形、光合作用過程的圖形、能量代謝的圖形等。
3.形象記憶法。學生可以把難以理解、記憶的內容,以一個形象的動作或一個生動貼切的比喻表達出來,可增強記憶效果。如把學習酶的專一性比喻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