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亞健康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亞健康;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4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3022-01
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tài),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tài),它介乎于疾病與健康之間,是一種臨界狀態(tài),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出現精力、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tài)不能及時糾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故又稱“次健康”“第三狀態(tài)”、或“灰色狀態(tài)”[1]。實際上是身心疾病的潛臨床或病前狀態(tài)。被認為21世紀危害人類健康的新殺手。[2]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yī)學的發(fā)展,護士職業(yè)是世界上公認的壓力性職業(yè)。[3]本文通過分析手術室護士亞健康狀態(tài)形成的原因,探討防治亞健康狀態(tài)的主要措施,以至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如下:
1 亞健康現狀
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目前大約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有研究表明醫(yī)護人員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達65%,[2]我院手術室護士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約70%。
2 亞健康狀態(tài)原因分析
2.1 環(huán)境因素 手術室是一個與外界封閉的科室,外來人員很少出入,但室內使用電刀產生的廢氣,電刀、吸引器、心電監(jiān)護儀、空氣消毒機等儀器產生的噪音及空調、全麻機等排出的廢氣得不到及時更換、凈化,很容易使室內缺氧,長時間停留使機體易感性增加,導致人體機能失調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2 社會因素 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社會競爭形成的危機感、風險感、失落感等對護士及家庭造成一定的侵襲,小心謹慎的工作得不到理解,衛(wèi)生事業(yè)補貼不到位滿足不了醫(yī)院的發(fā)展,護理工作得不到重視,職稱晉升護士靠邊站,護士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迫使護士心理壓力加大,影響睡眠,以至生理機能發(fā)生改變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3 工作壓力 手術室護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yè),工作的復雜度、繁重度、緊張度較一般職業(yè)高,來自工作的壓力就大,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對手術室護士也有著更高的要求與標準,知識的更新、高超醫(yī)療設備的應用、復雜疑難手術的配合等,無疑增加了手術室護士的負擔,長時間超負荷工作造成亞健康狀態(tài)。
2.4 自身狀態(tài)與心理素質 手術室護士人員少、夜班勤、急癥多、速度快,手術時間長短不一,護士起居無常,飲食無節(jié),勞逸失衡,生物鐘節(jié)律被打亂,加上體力消耗、神經緊張,常常處于身心疲憊狀態(tài)。久而久之,產生焦慮、恐懼、抑郁、憤怒等情緒,導致心理健康不佳,極易造成疾病。
3 防治措施
3.1 面對現實 接受現實 手術室護士應正確認識和分析現實,并主動適應現實,進而去改造現實,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滿腹埋怨。而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發(fā)展興趣和愛好,豐富業(yè)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理事處事能力。熱愛本職工作,懷著滿腔熱情,接受工作的挑戰(zhàn)。
3.2 完善管理制度 政府對醫(yī)院的投入和補償應落實到位,采取機制,滿足護理人員的需要,保障其社會地位,使護士角色期望恰當,行為準確;使護士的技術價值、知識價值、和風險價值充分得到體現,努力發(fā)展自身潛能。
3.3 增加人員 減輕負荷 由于手術室工作量大、任務繁重、風險度高,其正確性和準確率要百分之百,不能出現任何差錯,所以盡量減少值夜班的次數,適當的減少緊張工作時間,減輕負荷,有一定的時間用來休閑和自我調整。因此醫(yī)院要增加手術室護理人員,適時培訓,保證質量。
3.4 調整心態(tài) 控制情緒 能適當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多種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調整好心態(tài),爭取做到早發(fā)現、早預防、早治療。通過心理科普教育,了解心理癥狀,進行自我調節(jié),合理膳食,合理搭配,保障睡眠,適時參加各種鍛煉,以減輕人的應激反應和降低緊張情緒,保持良好心態(tài)。
4 討論
亞健康作為一個當代醫(yī)學的新概念,在21世紀必將對醫(yī)學尤其是保健醫(yī)學產生深遠的革命性的影響,[4]所以對人類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手術室護士,她們的身份、職業(yè)、地位、環(huán)境與眾不同,肩負著人類生命健康這一重大使命!牽扯到千家萬戶每一位手術患者的心!影響到成千上萬家家庭的幸福!所以在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對亞健康這一現象要早發(fā)現、早預防、早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健全的體魄,才能對工作滿腔熱情,對病人無微不至;才能提高生活質量,保證手術安全,確保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 郭陽陽.護士亞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24):94-96.
[2] 賈秀琴.臨床醫(yī)生亞健康狀態(tài)成因與預防對策[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2):120-122.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幾年關于亞健康的一些文獻資料,提出對亞健康概念、癥狀、根源、嚴重性的一些認識,以及當代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的現狀,探討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改善亞健康狀態(tài)的必要性。
關鍵詞:亞健康;大學生;體育鍛煉;改善
1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亞健康”像鐘擺,是擺向“健康”還是擺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擺了;還有的說“亞健康”有點像“比薩斜塔”,看上去是斜的,雖然沒有倒塌,但隨時會有倒塌的危險。
1.亞健康
1.1 亞健康的概念
“亞健康”是現代社會出現的一個新的醫(yī)學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醫(yī)學界對健康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今社會有一支龐大的人群,身體有種種不適,而到醫(yī)院檢查又未能發(fā)現器質性病變,醫(yī)生也沒有更好地辦法來治療,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亞健康”狀態(tài)?!皝喗】怠睜顟B(tài)指的是人體處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邊緣狀態(tài),又叫慢性疲勞綜合癥、次健康狀態(tài)、灰色狀態(tài)、潛病狀態(tài)。亞健康狀態(tài)雖然沒有發(fā)生器質性病變,但功能性已改變,有可能發(fā)展為病癥。為區(qū)別于“第一狀態(tài)”――健康和“第二狀態(tài)”――疾病,人們把“亞健康”狀態(tài)稱之為“第三狀態(tài)”。
1.2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亞健康狀態(tài)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心慌氣短、心煩意亂、夜里多夢、睡眠質量不高;面色憔悴,雙目無光澤,特別是眼下灰暗發(fā)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齊、甲面白點;手心熱、口干、全身倦怠無力,經常自汗、盜汗;突然感到視力下降,伴有目漲、頭疼、頭暈;食欲不振,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情緒低落,猶豫不決;記憶力減退、焦慮,精神不振;注意力難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 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用腦過度,心理壓力增大,現代人飲食不規(guī)律、作息不規(guī)律都是亞健康產生的原因;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工業(yè)的進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間隨著人口、車輛的增多而相對狹小,噪音的增加對人體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很多影響,使人心情郁悶煩躁;另外人體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學的體育鍛煉都是導致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1.4 亞健康的嚴重性
亞健康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計,有1/3以上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年齡大多在20-45歲之間。亞健康人群遍布社會的各個階層,老人、孩子、高校學生……
城市老人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
高校學生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無精打采、兩目干澀、食欲不振、抑郁寡歡、睡眠障礙、人際關系緊張、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發(fā)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動。
2 亞健康現狀
2.1 高校學生亞健康的類型
根據《中國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聯合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將高校學生亞健康狀況分為四大類:軀體性亞健康(腰酸背痛、體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亞健康(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焦慮不安等),思想亞健康(無責任感、情緒對立等),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空虛無助、孤獨冷漠等)。
2.2 高校學生亞健康現狀
經調查發(fā)現,各地的高校學生亞健康發(fā)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發(fā)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與診斷標準、地區(qū)差異和生活習慣等方面有關。
2.3 體育鍛煉對高校學生亞健康狀況的影響
有數據顯示,隨著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的增加,其亞健康狀態(tài)越不明顯。同時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都對減少亞健康狀態(tài)有積極作用,也就是說體育鍛煉的各個因素均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減少亞健康狀態(tài)的發(fā)生。通過比較不同運動量的高校學生亞健康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發(fā)現亞健康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而減少。
3 體育鍛煉對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態(tài)的作用
3.1 亞健康的治療手段
亞健康的治療不能僅僅依賴醫(yī)療手段,可以從矯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調節(jié)水平方面入手。體育鍛煉通過科學的身體活動形式給予人體器官、系統一種良性的刺激,可以促進身體結構形態(tài)、生理機能等方面發(fā)生適應性反應和變化,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亞健康的運動療法指的是通過體育鍛煉的方法來防止和治療人們的亞健康狀態(tài)。
3.2 體育鍛煉與亞健康
有學者認為,鍛煉可以控制體質量,減少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減低緊張和抑郁,獲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會交往。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體育活動中可以恢復動物天性,抵御各種異化機能,消除文明力量對自己的摧殘。從生理學角度提高身體素質;流行病學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態(tài)學角度提高人體適應能力;心理上克服緊張、焦躁和不安;社會學角度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哲學角度做到返璞歸真。
3.3 體育鍛煉與高校學生亞健康
體育鍛煉在預防和改善大學生亞健康狀態(tài)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體育鍛煉,首先,可以改善機體健康狀況。長期的體育鍛煉可以避免機體發(fā)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個的發(fā)生,還可以提高健康狀況。其次,可以培養(yǎng)高校學生樂觀、積極開朗的心態(tài)。在各種體育項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過程或是與對手斗智斗勇拼搏的過程中,逐漸增強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與堅強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有利于鍛煉個人堅持實現目標、勇于克服困難、吃苦耐勞、戰(zhàn)勝自我的品質。第四,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體育運動可以協調人際關系,提高高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親近感,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二極體榮譽感,還能磨練學生的個人品質。最后,體育鍛煉可以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體育鍛煉有助于大腦恢復正常功能,加強神經系統對全身各部分的調節(jié),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悅,是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tài)的良藥。
4 結論與建議
4.1 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tài)的最佳手段
運動不僅能增強人體器官的生理機能,還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亞健康狀態(tài)是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狀態(tài),有可能向第二狀態(tài)-生病發(fā)展,也可以通過治療發(fā)展成為第一狀態(tài)-健康。因此,體育鍛煉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議高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重視體育課堂,同時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
4.2 提高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加強健康知識教育,使學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義。
4.3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平時多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4.4 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開展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使學生生活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
參考文獻:
[1]吳潔,梁磊 . 亞健康成因分析及預防[J] .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
[2]張路星,朱耀平 . 解讀亞健康[J] . 湖北體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 . 城市運動與不運動老人亞健康狀況[J] .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
[4]孟軍堂 . “亞健康”與體育鍛煉[J] . 太原科技,2004,2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和生命質量(即生活質量)甚至比長壽更重要。但是,如果向您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什么是健康?恐怕答案就不同了。
有人說:沒病,就是健康。當然,他們在這里指的病是軀體上的疾病,比如感冒、肺炎、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等。僅僅無軀體上的疾病算不算健康?
可以反問一句作為回答:“精神病病人屬于健康人嗎?”即使患有憂郁癥、恐懼癥等疾病,也算不上健康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有的人終日惶惶無措,處理不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采取逃避現實或極端的方法,如自殺棄世,這樣的人同樣不能屬于健康人。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對健康做出了全面、完整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tài)?!笨梢姡】导劝塑|體完好、心理平衡,也包括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不是圓滿的健康。
亞健康,有沒有找上你
長期以來,人們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態(tài),只分為健康與疾病狀態(tài)。亞健康的理論是前不久在國際精神病學術會議上提出的,并越來越引起重視。
什么是亞健康狀態(tài)
亞健康是由于生理/心理/社會及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因素,引起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它是一個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狀態(tài),故有人將亞健康狀態(tài)又稱為“機體的第三狀態(tài)”。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人群中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健康標準者,約占人群總數的15%;已被確診患病,屬于不健康狀態(tài)的人數占15%;其他70%左右的人群,則屬于第三狀態(tài)的亞健康人群。
如此龐大的亞健康人群隊伍,為什么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注意并得到重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到生活、學習、工作及社會方面壓力逐漸增大,由此在眾多人群中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不良的感覺和表現,而這樣的感覺和表現,在既往平常生活條件下沒有或者不突出,從而引不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促成的。原先的單純生物醫(y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純生物因素造成的,一個人的健康狀態(tài),不患疾病就屬健康,對心理、社會適應對機體的影響沒有涉及。因此,有些人臨床上出現一些不適,主訴很多,但反復檢查又查不出什么病變,按照生物學模式查不出有問題的,就歸結到健康人范疇。而這些所謂健康人,他們雖然有功能減退,生活質量也受影響,但一部分人因反復檢查得不出結論,感到十分苦惱;而另一部分人則因沒有查出有病,思想上、行動上放松了警惕,仍堅持原有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沒有采取干預措施,任其發(fā)展而最終演變成疾病。
什么原因造成亞健康狀態(tài)
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有如下常見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高強度和無休止地工作,使機體各臟器處于長期超負荷狀態(tài);先天不足;更年期以及老年期出現的衰老、虛弱等。
二是心理、社會因素。機體長期處于高壓力(含各種重大生活事件)。人的一生中各年齡段都面臨著不同的壓力,由于壓力的大小、性質不同,加之每個人對壓力的耐受性不一樣,所以久而久之,這些心理的壓力就會對機體有關臟器產生不同影響。其中對神經、免疫、胃腸、心血管及內分泌等系統影響較大,因而亞健康表現出上述相應系統的癥狀也比較多見。
三是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造成的。多系吸煙、酗酒、頻繁過度交際、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及長期生活無規(guī)律、大量飲用興奮性飲料等原因引起。
亞健康狀態(tài)的表現
由于引起亞健康狀態(tài)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每個人感受性不一樣,因此,亞健康狀態(tài)的表現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
常見的表現:自感全身乏力,體力下降,精力不支,容易疲勞;頭昏頭痛、目眩、耳鳴、心煩意亂、胸悶氣短,面紅、怕冷、出虛汗、手足麻木、腰酸背痛、腹脹、食欲下降、小便頻下、大便稀溏或便秘,月經不調、減退、情緒不穩(wěn)、脾氣急躁、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生活興趣降低、社交能力降低。
為什么要提出并重視亞健康問題
首先,提出“亞健康狀態(tài)”的概念,使健康的定義更科學、更完善。健康-亞健康-疾病是一個相互轉化的動態(tài)過程。談健康時,要想到是否存在亞健康狀態(tài),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時,要盡力排除疾病的存在,并采取措施防止向疾病轉化。
其次,由于亞健康狀態(tài)表現五花八門,有些人的某些癥狀還很突出,此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將這類人的亞健康狀態(tài)誤認為疾病而治療。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將已患病的人,當成亞健康狀態(tài)而貽誤治療。
要重視亞健康的宣傳教育,積極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盡量使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不發(fā)展成為疾?。涣硗?,通過宣傳“亞健康狀態(tài)”的知識,讓群眾了解造成亞健康的常見原因,從而減少或避免亞健康狀態(tài)發(fā)生。
我國人群中有60%~70%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重視這一人群健康狀態(tài)的研究,對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fā)生,以及合理利用衛(wèi)生資源、降低醫(yī)療衛(wèi)生費用都有重要意義。
祖國傳統醫(yī)藥對亞健康狀態(tài)的認識和處理有著明顯優(yōu)勢。《黃帝內經》在闡明“上工(即高明的醫(yī)生)治未病”的理論時,形象地比喻見病才治病的醫(yī)生為“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兵器),不亦晚乎”。當今,人們提出并重視亞健康的研究,將有力促進傳統醫(yī)藥學、養(yǎng)生學、自我保健學的發(fā)展,對保健品的開發(fā)、利用也都有積極意義。
由于造成亞健康狀態(tài)的原因主要為前述三大類,因而措施上也主要是從這些原因著手。
對于由于生理因素所致,應著重學會在工作、生活、學習上妥善安排,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對于因先天不足、更年期和老年期出現亞健康狀態(tài)者,主要是保持積極的自我形象,積極參加全民健身運動,定期健康檢查,處理好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保持家庭和睦,科學搭建膳食結構,重視合理營養(yǎng),必要時有針對性地服用保健食品等。
對于主要由于心理和社會因素引起的,則著重善于調節(jié)情緒,保持樂觀的心境,相信自己、善待自我、增強信心,適當增加社交活動,多與朋友談心,積極參加文娛、體育活動,必要時向心理醫(yī)師咨詢。
最后就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造成的亞健康狀態(tài)者,首要的辦法就是要糾正和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生活習慣,戒煙、少酒,合理安排勞逸結合,遵守常人生活規(guī)律,適當減少社交活動,少吃刺激性食物等。
當然,在提出“亞健康”理論的同時,還必須表述一種觀點:強壯≠健康。
關鍵詞:亞健康;危險因素;護理干預
Abstract:To explore the human sub-health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risk factor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Sub healt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hysical, mental, emotional, thinking, behavior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the risk factors of sub-health ar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etary factors, 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Put forwar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correctly face pressure, balanced nutrition, exercise,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sub-health, out of the sub health, safeguard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Sub-health;Risk factors;Nursing intervention
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告亞健康與艾滋病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敵人[1]。亞健康又叫"第三狀態(tài)",即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及其體驗[2],以中年群體居多。醫(yī)學界對亞健康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人們也高度重視亞健康,為亞健康人群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已成為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1 亞健康的分型和表現
1.1身體亞健康 自覺身體不舒服、乏力困倦、活力減退、肌肉酸痛、失眠憔悴、功能紊亂等。
1.2心理亞健康 不明原因的疲勞、思維紊亂、焦慮、恐慌、孤獨、神經質、有自殺傾向。
1.3情感亞健康 情感冷漠、無望、溺愛、疲憊、早戀及婚外情。
1.4思想亞健康 指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存在不利于自己和社會發(fā)展的偏差。
1.5行為亞健康 指在行為上失常、無序、不當[3]。
1.6社會適應性亞健康 表現對工作、學習、生活等環(huán)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家庭關系不和睦,角色錯位,適應能力差。
2 亞健康的危險因素
2.1環(huán)境因素 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由于自然環(huán)境不斷被破壞,空氣污濁,氣候惡劣,對人類生活造成持續(xù)性危害,社會又競爭激烈,高新技術飛躍發(fā)展,給人們帶來巨大壓力,人際關系淡漠,由此導致負面情緒不能得到控制和疏導,影響人的神經體液調節(jié)和內分泌調節(jié),進而造成機體各功能失常。
2.2飲食因素 近年來,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受到廣泛關注,重金屬,有毒產品廣泛存在于自然界食物鏈中,不斷威脅人類的飲食健康。營養(yǎng)不良或過剩也可導致疾病發(fā)生。
2.3生活方式
2.3.1吸煙和酗酒是影響健康的重要殺手,吸煙也是各種呼吸道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少量飲酒可以保健身體,大量飲酒可導致共濟失調,酒精中毒昏迷,還可影響肝腎功能,導致動脈硬化。
2.3.2睡眠不足 睡眠是緩解疲勞的主要方式,睡眠不足可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F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睡眠時間被學習、上網、加班占有,睡眠時間減少,造成工作效率低,身體疲勞,使得心理壓抑,消極被動。
2.3.3缺乏運動 經常鍛煉身體的人,情緒高漲、精神飽滿、工作效率高體質強健,現代生活人們運動減少,缺乏運動可導致衰老和疾病。
3 亞健康的護理干預
3.1調控心理和情緒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我適應社會變化,正確面對競爭和各種壓力,學會自我放松,善于調整情緒,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家庭關系,學會理解和寬容,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學會自我發(fā)泄轉移煩惱。
3.2合理飲食,均衡營養(yǎng) 注意食物搭配,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選擇無農藥,無激素的蔬菜水果,減少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不挑食,不盲目進補,不吃油炸食物,低鹽低脂飲食有助于防治心腦血管病,多喝水有助于排出體內毒素。
3.3戒煙限酒 對長期大量吸煙者,可勸其逐漸減量,最終戒煙,戒煙可使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25%~40%。少量飲酒,不超過15g/d為宜。
3.4保證睡眠,適當娛樂 保持6~8h/d睡眠,音樂和藝術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工作之余聽聽音樂,欣賞藝術作品,或去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釋放壓力、舒緩神經、有助于消除亞健康狀態(tài)[4]。
3.5堅持運動,定期體檢 運動可提高免疫力,防止骨質疏松,鍛煉應強度適中,長期堅持,不少于3d/w。體檢是自我保健,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應牢固"健康第一,健康為本"的理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定期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了解,及早發(fā)現亞健康,及早預防亞健康。
4 小結
亞健康如不及時處理,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導致各種疾病的發(fā)生。護理干預的目的在于幫助人們了解亞健康,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亞健康,學習和應用各種策略減少亞健康的發(fā)生,及早走出亞健康狀態(tài),維護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本榮,邢曼麗,等.亞健康的診斷,分型及干預措施[J].醫(yī)院管理雜志,2007,14(1):65-67.
[2]郭美香.機關公務員亞健康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5,32(12):1715-1716.
【關鍵詞】:亞健康;治未病;中醫(yī)體質
【中圖分類號】R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06-082-2
隨著人類生命質量的提高和生命時間的延長,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強烈,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也不斷提高。醫(yī)學的發(fā)展順應了這一潮流,對疾病的策略也從生物醫(y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由治療疾病轉向預防保健,當今醫(yī)學的主題是預防疾病,特別是亞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為重要。正如分子醫(yī)學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說:“我們正進入一個未病先知的新紀元,醫(yī)藥將從治療轉為以預防為主”。
理想的健康狀態(tài)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均處于良好狀態(tài)[1]。前蘇聯學著Berkman首先發(fā)現并提出了“第三狀態(tài)”,將介于第一種狀態(tài)(健康態(tài))和第二種狀態(tài)(疾病態(tài))之間的狀態(tài)稱之為“第三狀態(tài)”。之后人們相繼提出了亞健康態(tài)、前病態(tài)等概念[2]。所謂亞健康狀態(tài),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tài)(也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多由人體生理機能或代謝機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廣義的亞健康狀態(tài)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有較多的主訴癥狀,但客觀檢查無陽性發(fā)現,類似于前病未病態(tài);另一種是無臨床癥狀或癥狀感覺輕微,但有潛在病理信息[4],類似于潛病未病態(tài)。心理社會因素[5-6]、不良個性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及不良環(huán)境因素均與亞健康息息相關[7];過度緊張、過強壓力、反復挫折、過分疲勞、環(huán)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亞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據統計,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被懷疑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日本有關疲勞的專題調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勞”的竟高達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務重、精神緊張的占44%,還有不少人說不出原因。俄羅斯約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國把它視之為“人類的新傳染病”[10]。據有關研究資料提示:CFS發(fā)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見的發(fā)病年齡為20~45歲;在兒童最普遍的發(fā)病年齡為13~15歲,但也有更低年齡段的兒童發(fā)病;CFS在女性中的發(fā)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響著所有種族的人群[11]。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已經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東的亞健康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qū),飛機調度員、學校教師、企業(yè)經理、汽車駕駛員、警察、學生、少年、知識分子等都是亞健康狀態(tài)的多發(fā)人群[12-13]。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14]。
亞健康狀態(tài)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中醫(yī)基礎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就闡述過這樣的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且特別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著“亞健康狀態(tài)”。[15]“治未病”學術思想既有廣義的內涵又有狹義的內涵,其廣義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fā)、治其未傳、瘥后防復等五方面的內容?!拔瓷毕喈斢诮】滴床B(tài),指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狀態(tài);“未成”包括潛病未病態(tài)和前病未病態(tài),前者指機體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但還沒有臨床表現,后者指機體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現了先兆癥狀和特征,但還未具備確診疾病的條件;“未發(fā)”指發(fā)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緩解期,以及疾病的潛伏期;“未傳”指傳變未病態(tài);“瘥后防復”指疾病新愈,容易復發(fā)或產生后遺癥的虛弱階段。其狹義的概念則僅僅指潛病未病態(tài)和前病未病態(tài)[16-17]。中醫(yī)把亞健康概括為:機體在病因的作用下,雖呈現出陰陽失調,但尚未達到已病的標準,是處于健康與已病之間的陰陽失調臨界態(tài)。相當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狀態(tài),即屬于“未病”的狹義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養(yǎng)生防病方法。中醫(yī)認為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質量、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發(fā)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張從四時陰陽、飲食起居、體育運動、精神情志、藥物調理等方面全面調節(jié),亦是對人體養(yǎng)生之術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持久過度的情緒反應,是導致亞健康狀態(tài)的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18],亞健康和疾病是人體的陰陽失衡所致。“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yī)強調“形神合一”,重視精神情志、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亞健康不僅要重視精神休養(yǎng)和提高心理素質,還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穩(wěn)定思想情緒[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醫(yī)體質學理論為指導的養(yǎng)生防病實踐中也越來越體現出極其重要的價值?,F今,“未病”和“已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通過現代醫(yī)學的診斷手段,會檢查出很多所謂“未病”人的“已病”現狀。這就警示我們一定要樹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時調理偏頗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狀態(tài)。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它影響人體對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產生病變的類型與疾病傳變轉歸都具有某種傾向性??锸险J為體質要素具有遺傳性、相對穩(wěn)定性、可預測性、可變性、轉化性、相關復合性、可測量性、可驗證性等特性[20]。
亞健康狀態(tài)是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導致的機體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功能紊亂[21-22]。中醫(yī)體質學認為,體質強弱及心理素質等機體反應性與亞健康的發(fā)生有明顯關系。心理、生理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是亞健康狀態(tài)的發(fā)生原因之一,也是中醫(yī)體質的主要研究內容。中醫(yī)體質學的形、氣、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這種形神合一、心身統一的醫(yī)學觀及人體觀,對于正確認識亞健康狀態(tài)這一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導致的疾病,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中醫(yī)辨證認為亞健康狀態(tài)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jié)、勞逸損傷、七情內傷等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23],亞健康的癥狀表現,幾乎肝、心、脾、肺、腎五臟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現為疲勞,臨床表現以虛證為主,虛中夾實,而臟腑氣機失調是關鍵,所以病機以心脾兩虛或肝郁氣滯為主,亦有脾虛濕盛、肝郁脾虛、肝腎不足、痰濕內生、濕熱內蘊、陰虛火旺、氣血虧虛、脾腎陽虛等證型[24]。根據體質的辨證分型來研究亞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課題。王氏認為中醫(yī)體質可分為9種基本類型[25]。每種體質都有其不同的形體體征、常見表現、心理體征和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并有特定的發(fā)病傾向。賀氏等從社會學角度出發(fā),對2268例觀察對象進行調研,歸納不同職業(yè)、嗜好、年齡群體的體質差異[26]。王氏通過調查,觀察到男女體質有不同特點[27]。何氏等對2267例觀察對象的調研表明,人群的體質構成與不同地理區(qū)域和不同季節(jié)時令有明顯關系,從體質調研角度分析闡發(fā)了中醫(yī)因時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癥狀表現,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亂程度。中醫(yī)藥調治亞健康的優(yōu)勢在于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29-30]。體質學說經歷代醫(yī)家的不斷闡發(fā)而成為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辨別易感人群,調整改善體質狀態(tài),降低發(fā)病率,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這是中醫(yī)體質學說所要達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亞健康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對疾病的策略從治療向預防轉變,從有病求“醫(yī)”變成“預防為主”。醫(yī)學應是關于“健康”的科學,而不是關于“疾病”的科學[31]。中醫(yī)體質學的發(fā)展,為病前狀態(tài)的預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改善病理體質是預防亞健康的最佳選擇,通過體質的調整、優(yōu)化,可預防亞健康的發(fā)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轉化?!爸挝床 崩碚摰木?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階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識,顯示出獨特魅力[32]。其思想理論的建立與普及,將使醫(yī)學從長期以來只“治已病”的消極局面中解放出來,象戰(zhàn)爭的上策是“不戰(zhàn)而勝”那樣,把疾病消滅在未病階段,最終實現“不醫(yī)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論及體質學說是對當今人類的健康問題――“亞健康”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 ed,2002:3-16.
[2] 王德坤.對亞健康人群腦功能活動狀態(tài)的分析[J].山西中醫(yī),2002,18(5):47-49.
[3] 王琦.調治亞健康狀態(tài)是中醫(y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4] 鄭秋浦,段留法.亞健康研究現狀[J].保健醫(yī)學雜志,2003,5(2):67-70.
[5] 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 S,et a1.A twin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J].Psychosom Med,2001,63 (3):936―943.
[6] Hashimoto N,Kuraishi Y,Yokose T,et a1.Chronic fatigue sydrome――51 cases in the 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Nippon Rinsho,1992,5O(11):2653―2664.
[7] 楊繼軍,董進洲,佘延芬.亞健康狀態(tài)中醫(yī)治療之我見[J].福建中醫(yī)藥,
2003,34(2):43.
[8] 何以蓓,壽芳,張秀峰.亞健康的中醫(yī)認識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25(6):13-14.
[9] 孫憲民,任平.關于亞健康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
2(8):1255-1256.
[10] 靳麗.亞健康目前研究的進展[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3,10(4):416.
[11] Working Group of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practive guidelines-2002[J].Med J Aust,2002,176(1):23―561.
[12] 布明德,劉秀芬.談亞健康的現狀與對策[J].現代養(yǎng)生,2001,(10):9-10.
[13] 楊振中,張軍麗.淺談“亞健康”及其辨證施膳[J].中國社會醫(yī)學,2003,
9(1):1.
[14] 趙瑞芹,宋振峰,王碩.中國居民亞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國衛(wèi)生政策,2001,(1):48-49.
[15] 袁嘉麗,李慶生,王煥校.中醫(yī)邪正發(fā)病學說與免疫及微生態(tài)平衡相關性的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1);60,76.
[16] 宋為民,羅金才.未病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8.
[17] 王偉,陳可冀.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20(2);136-137.
[18] 張麗萍.亞健康狀態(tài)的中醫(yī)藥調治思路探討[J].陜西中醫(yī),2003,24(6):530-531.
[19] 許軍,王慶等.亞健康的評價[J].中華臨床醫(yī)藥,2003,4(8):1-2.
[20] 匡調元.中醫(yī)病理研究[M].上海;上??萍汲霭嫔?1980,66.
[21] 何裕民.關于亞健康――一個新領域命名的商討[J].醫(yī)學與哲學,2000,21(6):47-48.
[22] 何裕民.次(亞)健康狀態(tài)[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8,4(6):5―8.
[23] 姚亞南.中醫(yī)學與“亞健康”狀態(tài)[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14(1):56.
[24] 武維屏,邊永軍.亞健康狀態(tài)的中醫(yī)治療[J].中醫(yī)雜志,2000,41(4):
56.
[25] 王琦.9種基本中醫(y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4(28):1-8.
[26] 賀明,嚴清,吳亦樵.體質差異的社會學調查分析與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1996,(9):48-50.
[27] 王莉,何裕民.男女體質特點及其異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調資料的模糊識別分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8,4(2):7-9.
[28] 何裕民,高欽穎.從體質調研結果探討因時因地治宜治則[J].中醫(yī)雜志,1986,27(5):47-50.
[29] 王琦.調治亞健康狀態(tài)是中醫(y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30] 靳琦.王琦“辨體一辨病一辨證診療模式”的理論要素與臨床應用[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9(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