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第1篇

說起校園欺凌和暴力現(xiàn)象,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原本校園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教育我們成才的地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八年級校園暴力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八年級校園暴力觀后感1一天下午到了學校,我還是習慣性地在走廊上站一會兒,看著樓下陸陸續(xù)續(xù)來到學校的同學們。

不知是什么時候,我的眼球場上的一群人吸引住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群小孩兒在打架,他們大概是三四年級的,可是他們這種特殊的打法卻實屬罕見啊!我從幼兒園到如今的六年級,見過無數(shù)次的打架場景,但無不是一對一的單挑,而此時的場面卻是十一個人的群毆,可是你仔細觀察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是十個打一個。

那十一個小同學雖然個子都不高,但打得十分激烈。一個小孩被圍在中間廝打,可是他卻并不是被欺負,而是十對一的熱火朝天地戰(zhàn)斗。定睛一看,中間的那位上身穿黑T恤,下身穿黑長褲,腳上穿黑運動鞋,他是在怎么招惹十個人的呢?

但最令我驚奇的并不是這些,而是被圍攻的那位的高強武藝,以一對十的劣勢都可以打出風云。他在團團包圍之中全然不懼,倒是圍攻者們被他的鐵拳和飛腿打得應接不暇。想不到啊,這位黑衣勇士竟能以一己之力打得十人落花流水,而三國亂世時期的力敵三英的呂布站在這位大俠面前都會黯淡無光,都要俯首稱臣啊。

而這位英雄并沒有因為持續(xù)作戰(zhàn)而體力不支,反而是越來越勇。無影腿、碎星拳、裂風掌把對手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眼看他就要殺出重圍了,就在這時,校長駕到!好大的陣勢?。喉n校長在左,楊主任在右,王校長在中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像抓兔子般提著他們向學生處的方向揚長而去了……

看來這黑色的孫悟空再厲害,也敵不過如來啊!

八年級校園暴力觀后感2不久前看到一條新聞,來自安徽的一位高三的女生在網上吐露了她遭受同班的三名男生下“”,并威脅如果告訴他人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恐怖的經歷。然而,對于這件事的后續(xù)處理,學校的老師同學乃至當?shù)氐囊恍┚W民此案的看法,令人毛骨悚然。更重要的是,這名女生的遭遇,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這不禁讓我覺得難以置信!當然,或許與我的性格有關,周圍不好的事情向來是沒有途徑傳到我的耳朵中的。所以,一直感覺,欺負侮辱別人,校園霸凌現(xiàn)象一向發(fā)生在小說,電視劇中,和人們的想象出來的事情?,F(xiàn)實中,是不可能會有這種事情發(fā)生的!

為什么會有校園霸凌呢?校園霸凌源自社會學習。從家庭開始,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若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例如遺棄或施以家庭暴力,讓孩子的社會互動處于負向狀態(tài)。其次,孩子進入小學后,在學校里受教師影響至深,因為此時我們正處于模仿階段。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若同學間發(fā)生霸凌行為,而教師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學的錯誤價值觀。霸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采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將痛苦加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緒或獲得關懷。

那怎樣解決校園霸凌的現(xiàn)象呢?首先,應該讓我們清楚明白自己的行為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和現(xiàn)實責任。有些同學天生的性格偏弱勢,容易被欺負,同時害怕或不知道該如何去反抗解決,我們應該清楚知道法律的武器和自我保護的技能,進行自我保護。其次,對于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面對學校霸凌的現(xiàn)象,不僅僅需要學校做好就行,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遠離校園暴力,不成為施暴方后被施暴方。最后學校需要灌輸一個正確的理念:要有集體觀念,和人愉快交往。時刻提醒我們,愛自己,愛班級,愛同學,為學校爭取榮譽等正確的觀念。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遠離暴力的影響。

哪一個人不愿笑語長在,哪一個家庭不愿幸福美滿,哪一個國家不愿繁榮昌盛。每個人若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細微處做起,形成一種習慣,一種風氣,安全的屏障就會不斷加強。遠離霸凌,還校園一片藍天!

八年級校園暴力觀后感3學校在我心中是一個神圣的地方,它讓我們的知識豐富多彩,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精彩,可是究竟學校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變了樣。

這些年有關校園的暴力行為的信息雞犬不寧,學校本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又是“養(yǎng)育”我們成人的地方,可為什變了樣?

最近,有許多學校出現(xiàn)暴力,有許多人想,這沒那么嚴重吧?這是大部分強勢的同學欺凌小部分弱小的學生,這可以讓這個被欺凌者致死,難道這還不嚴重?如果繼續(xù)這樣,會死多少學生?我們才十幾歲就要承受這么大的傷痛?十幾歲本是我們尚好的花樣年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沒有任何權利去剝奪別人的生命。

校園暴力常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記得網上有許多校園暴力事件,一個個暴力的結果讓人觸目驚心。

記得讓我最深刻的一個校園暴力事件:一個女孩沒有任何特長,平時不善于與人溝通,無論什么都一般般。

開學第一天,女孩膽小怕事,同班同學都看出她很好欺負,于是幾個看她不順眼,放學后,把她逼在墻角進行毆打,女孩久久沒回家,躲在教室里,不敢回家。

傍晚,女孩一回家,對學校發(fā)生的事只字不提,當做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

第二天,一大早,女孩又被欺凌,旁邊看熱鬧的同學在一邊嘲笑。這樣一天一天過去,女孩身上的傷日積月累,女孩的身體越來越差,終于有一天女孩死在教室里。

我認為這樣的校園暴力是人性的冷漠,這么多的同學冷眼旁觀。

這是忽視生命,忽視法的存在。我們才十幾歲,沒有任何權利剝奪別人的寶貴的生命。被同學們欺凌的學生,每天都在同學們的不關心和冷淡中生活,本應該是尋找夢想的溫暖的教室,但是卻成為了孩子的牢籠。

那些實施暴的學生,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犯法的嗎?難道別人的生命一文不值?難道這世界沒有法的存在嗎?學校本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難道不應該本本分分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好好學習嗎?

八年級校園暴力觀后感4“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氣喘吁吁地跑回家里,嘴里不停嘀咕著。爸爸媽媽驚訝地問我怎么了,我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們:

今天放學,我想往小巷里走捷徑回家,突然聽見了“嗚嗚”的哭泣聲和大聲嚷嚷的吵鬧聲。好奇心促使我走近點一探究竟,但看到的一切讓我害怕地差點叫出聲來。一群蓬頭垢面的男生,大約十二三歲,穿著外校的校服。他們有的手里拿著小刀,有的手上掂著木棍,還有的高舉厚木板。角落里默默地傳來一陣啜泣,定睛一看,居然是一個低年級的小男孩。那些外校學生耍著小刀,揮著木棍,舉著木板,嘴里還喊道:“你這小孩,怎么那么傻。叫你拿錢,你給我們,不就不會挨打了嗎?趕快把錢交出來!”“大,大哥哥,我,我真的沒有錢,你,你,你們不要打我呀!”小孩哽咽著說?!皼]有是吧,沒有就打!”說著他們就用棍子打他腿,用木板敲他頭,還用小刀抵著他的脖子……見此情景,我嚇得手腳發(fā)抖,擔心他們發(fā)現(xiàn)我,想偷偷溜走卻又挪不動腳步,只好呆呆地躲在拐角處??粗菐蛯W生的囂張氣勢,聽著小男孩無助的哭聲,我好羞愧,低頭看著自己胸前的紅領巾,想起了老師班隊課說過的話:“遇到校園暴力時,不能忍氣吞聲,但最好不要進行正面搏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睂Γ乙掖笕藖砭冗@位小弟弟!頓時,我鼓起勇氣,悄悄地轉身,原路跑回。可誰知這附近根本就沒有大人,我只好跑到大街上找。見到有大人來,那幫學生立馬拔腿就跑。我立即上前幫驚恐萬分的小弟弟撿起書包,安慰了他幾句,然后幫他打電話給家長,讓家長來接他……

爸爸媽媽聽完我的講述,連連表揚我今天做了一件特別勇敢的事情,我心里也覺得幸福滿滿。

通過這件事,我想告訴大家:現(xiàn)今社會,校園暴力,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了我們的身心健康。但這些校園暴力現(xiàn)象,也提醒我們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一旦發(fā)生暴力事件,應當在第一時間實施有效地自救與呼救,以避免受到意外傷害。

我們的生命如花般美麗,也如花般嬌嫩,只有細心呵護,精心照料,才能燦爛綻放。所以為了美好的明天,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自我保護,防止傷害發(fā)生。

八年級校園暴力觀后感5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在學校,也有學校的規(guī)矩??稍谠緫撈桨埠椭C的校園中卻屢屢發(fā)生一些不該發(fā)生的事件,校園暴力普遍存在:有一名初二女生,她永遠也無法忘記那一幕:幾個男生把她摁倒在地,使勁打,踢,甚至撕扯她的頭發(fā),在這過程中,她只能拿撮箕擋著自己的頭,也沒有辦法過多反抗,只能稍稍反抗一下,怒斥一下。而打她的男生,卻說是純屬娛樂。更有人拿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在拍攝的過程中,還有人興奮地說:“別擋著我拍!”……

這個事例,你有沒有什么話要說?近年來,校園暴力這4個字越來越頻繁的出現(xiàn)在新聞、報紙上,每一次的報道,總能讓我震驚。

也許不知什么時候昨天還歡笑的臉,今天就已消失不見;昨天還充滿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軀殼;昨天還怦怦博動的心,今天就已經停動。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讓我不敢直視。這些孩子在花季的歲月里就失去了生命,給家人留下了無限的悲痛。生命無價,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在保護自己生命的同時,也要懂得愛惜他人的生命。

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事沒什么大不了的,像這種事小孩之間開開玩笑嘛,有什么不可以的?;蛟S有人會這樣說。那就再看看下面的事例:

鄭某、李某、鄭某某與被害人王某是同班同學,20--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掃,鄭某便以此為由與王某發(fā)生口角,而后鄭某、李某與鄭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質掃把、鋼板等作案工具,擊打王某,使王某頭部造成了重傷,后經搶救無效死亡。還有,2006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王某與李某、李某某預謀綁架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錢財用于網絡游戲。李某未表示參與。次日下午,王某將表妹邵某騙離學校,在一土坯房處,王某讓李某某將邵某“做掉”,李某某將事先準備的磚塊將邵某打死。如花的生命就這樣離去。如果當時他們遵守了法律,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慘劇。如果他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既愛惜自己的生命也珍視他人的生命,這樣的慘劇也不會發(fā)生……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第2篇

在唏噓被害人的悲慘遭遇與痛恨行兇者令人發(fā)指的行徑的同時,有人提出媒體的報道可能是造成類似案件接連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并認為媒體在報道此類事件時,應該“淡化處理”、“冷處理”,不做或少做報道。對此,《南方周末》評論員長平在《殺童案報道的媒體倫理反思》一文中表示不贊同。他認為:公眾知情、引發(fā)關注、對管理者起警示作用、對潛在犯罪者示以警戒和震懾,均是媒體報道的理由(參見《南方都市報》2010年4月30日)。筆者基本認同長平的觀點,因為“如果新聞事件是人類生活的鏡子,那么,那些阻止或回避記錄我們生活中重要事件的新聞事業(yè)為我們提供的卻是扭曲的社會圖像”。但同時筆者也認為,不應完全忽視媒體報道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那么,如何確定媒體報道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繼而確知報道的負面影響并總結預防報道負面效果的報道思路,是本文希望探討的三個問題。

一、校園暴力犯罪與媒體報道之間相關性分析

當某一犯罪行為發(fā)生后,由于媒體報道產生的廣泛轟動效應,是否是同類犯罪行為短期內密集發(fā)生的一種誘因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密集度、行兇者選擇犯罪目標、犯罪手法具有極高的相似性來看,人們很容易得出“與媒體報道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的猜測或假設。由于缺乏足夠規(guī)模的調查樣本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本文僅借用一個小型調查及國外相關案例,來說明這種猜想和假設的存在。

先看一個網絡調查: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張大偉曾在人人網做過一個小型調查。調查題目是:“針對近期連環(huán)幼兒砍殺事件,媒體的廣泛傳播是否在‘引導’犯罪”調查從5月12日開始,那時已有6起校園暴力案發(fā)生。截至5月29日,共計參加人數(shù)163人。回答選項一,認為“是,有關系”的120人,占73%;回答選項二“不,完全沒關系”的11人,占6%;回答選項三“說不清”的32人,占21%。

這個小型調查題目、選項均比較簡單,調查對象身份也很集中,即人人網的用戶。人人網是一個社交網站,尤以中學生、大學生群體為主。結合調查者張大偉的新聞學院研究生身份,不排除部分調查對象是他的朋友和同學。因此,統(tǒng)計結果及意見,很難說能夠代表其他社會階層和群體的看法。但卻也可以證明,確有不少人認定這里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

在此,本文進一步將這一調查結果與部分新浪微博上的觀點結合,將“媒體報道與犯罪行為關系”的態(tài)度及認知分為以下三類:

觀點1:立足于對媒體的職責和報道動機的理解,可稱“動機論”。認為殺童案接連發(fā)生與媒體的報道方式完全無關,媒體應當堅定履行對公眾知情權負責的報道義務,而對媒體橫加指責,則有妖魔化媒體之嫌。具體意見包括:“新聞的報道和校園血案沒有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這和日本人來搜查中國人時,因為小孩哭而暴露了目標差不多。我們能譴責小孩,將他殺了”(瀟湘晨報袁復生,4月29日)“報道沒有合理不合理之說,依照事實還原事實地去報道就是合理的,這樣才能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人人網,王子強,5月13日)持這一觀點的人強調指出,“這類事件顯然不是靠媒體的自省或者規(guī)避報道就可以做到的”。“媒體還報道殺人者瞬間被執(zhí)行死刑了呢,也沒對后繼者產生多大的威懾作用。媒體有報道事實的義務,公眾更有知曉事實的權利?!?人人網,程海礁,5月13日)

觀點2:校園兇殺案的一度密集出現(xiàn),與媒體報道方式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這種觀點持有“效果論”的立場,強調了媒體要對報道效果負責,并采取“以果溯因”的思維方式,主張對報道方式加以反思。在調查中,持這一觀點的占絕大多數(shù)(73%)。北京青年報的編輯宋燕在5月2日的博客上就很明確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在鄭民生和他的后繼者們一個一個登場,可怕的消息一個一個傳來的時候,我不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說,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鄭民生的后繼者是受了他的啟發(fā),因此在這件事上,首先應該保護信息傳播的暢通??墒沁@‘沒有跡象表明’有多大程度證明他們之間的無關”另有觀點認為:“媒體應從自身來探討報道的合理方式,如何在保障公眾知情權的情況下,兼顧公共安全,確保信息不被歪曲利用?!?人人網,張大偉,5月12日)

觀點3:媒體報道確有不妥之處,即過分自然主義地反映了事件本身以及作案者的背景和意圖,而缺少必要的道義評判。這種觀點大體以動機和效果的關聯(lián)來看問題,著重指出媒體在維護人的安全和正義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對待類似事件的報道中,媒體更應從人的生命權的角度對行兇者的惡劣行徑給予痛斥,而不是為行兇者的行為找背景和理由。如鳳凰衛(wèi)視的主持人程鶴麟所說:“有再多理由也不能成為掩飾肆意剝奪年幼生命的借口!沒人有權利殺害無辜兒童。千萬別再問是誰把人逼成獸。對這種喪心病狂的兇徒,人人得而誅之?!?/p>

在這三種不同的意見和態(tài)度中,我們應該怎樣把握是非曲直呢

不妨再看下一個國外的案例:

這是美國《時代》周刊(Times)1989年的報道。1989年1月17日,美國加州的一名同性戀、吸毒者、有犯罪記錄及精神疾病記錄的Patrick Purdy闖入當?shù)匾患倚W(Cleveland Elementary School),持AK-47型號的半自動槍支,打死了5名學生,另有29名學生和教師受傷。之后他用一支9毫米的手槍自殺。事件剛發(fā)生的時候,媒體報道相對保守?!稌r代》周刊僅提供了基本的事件。一周后,由于Purdy事件得到持續(xù)關注,《時代》周刊在2月份以《全副武裝的美國》(Armed America)為題,做了一期封面報道(如圖),內頁有超過6頁紙的詳細內容。作為新聞由頭,文章提到了Purdy所使用的武器型號,同時也公布了Purdy的名字。8個月后,9月14日,美國肯塔基州一個名叫Joseph Wesbecker的人闖入了一家印刷廠,他手里所持的武器型號和7個月前Purdy所使用兩支槍一模一樣,均是AK-47半自動步槍、9毫米手槍。在這次的殺戮中,8死13傷。事后,警察在Wesbecker的家里發(fā)現(xiàn)了《時代》2月6號刊,Webecker還在標題下劃了線。警察提出:Wbsbecker幾乎用了7個月的時間制定自己的行動方案。當然,除非犯罪人自己承認,筆者覺得很難說《時代》2月刊的封面文章正是這個人行動的誘因。但在排除《時代》周刊對此行為負法律責任的同時,不能完全排除的是媒體報道的道德責任:即報道對于潛在犯罪人間接的影響。

二、警惕“媒體示范效應”

暴力犯罪案是犯罪新聞報道中的一個種類。由于犯罪報道內容性質均比較嚴重,會對社會或人員造成重大傷害,同時報道數(shù)量的多寡和報道程度的深入,又能夠直接反映社會秩序是否穩(wěn)定、個人生命和財產是否安全的問題,因而一直是國內外媒體和受眾特別關注的一個報道領域。一般意義上,犯罪報道可以分為暴力犯罪、財產犯罪、性犯罪等。暴力犯罪可依據(jù)犯罪嫌疑人的行兇方式劃分為槍擊案、縱火案、持刀案或是其他鈍器傷人案,等等。4月23日的南平案及之后發(fā)生的案件均屬于校園持刀(鈍器)暴力犯罪案件。

由于美國允許私人合法持有槍械,因此美國的校園暴力犯罪更多的是使用槍支,比如發(fā)生在2007年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和1999年發(fā)生在科倫拜恩中學的槍擊案分別是大學和中學的兩個最慘重的校園槍擊事件。因為這類事件在美國頻繁發(fā)生,有專家開始研究報道與犯罪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美國校園暴力和防自殺專家,曾在美國緬因州防青少年自殺機構擔任咨詢顧問的科爾曼(Loren Coleman)提出了“媒體示范效應說”(The Copycat Effect)。他曾寫過兩本關于校園槍案的示范效應的書,在2007年弗吉尼亞理工校園槍案發(fā)生后,也因此成為眾多媒體采訪的對象。

科爾曼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這類犯罪的一些規(guī)律性聯(lián)系,如校園槍擊案發(fā)生的時間規(guī)律:事件往往發(fā)生在兩個學年期間,如在美國秋季學期開始(8月下旬至10月)和春季學年結束時(3月至4月間)。模仿者內心有自己的“媒體鐘”,犯罪發(fā)生可能會是在主要媒體報道后的一天、一周、兩周、一個月、一年、十年。犯罪行為方式的模仿性規(guī)律:模仿者會模仿以前的暴力襲擊者的行為和細節(jié),如選擇受害對象和犯罪實施地點,甚至在鏡子前學習某一個犯罪人射擊的方式;犯罪行為的名人效應規(guī)律:名人事件有深遠的影響和模仿效果,尤其是在自殺報道后;校園槍擊案的對象選擇規(guī)律:如果犯罪人本人是某學生團體的成員,他會將熟悉的環(huán)境和人作為目標對象;犯罪人若是校外的成年人,則會選擇一個較近的學校學生作為目標對象等等。他通過這些研究提請人們注意的是,媒體報道有可能在以下方面無意地起到某種推動作用:1.對犯罪人動機的猜測,給予潛在犯罪人心理上的接近和認同;2.對犯罪方式和手法的無意識指導。

那么,在我國近期發(fā)生的系列殺童事件中,媒體報道是否存在著這樣的負面影響因素呢

在南平案后,媒體發(fā)表了不少對鄭民生作案動機的猜測。如:周邊的人看不起他,講他有桃花病;婚姻不順,女友遲遲不與其結婚;辭職之后,另謀新職不成,覺得活著沒意思,等等。(中新網,3月23日)

陜西漢中案報道之后,媒體報道漢中市第二場新聞會,通報稱犯罪嫌疑人因患病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了自殺和報復他人的念頭?!皡菬骰加卸吞悄虿 ⑶傲邢傺椎燃膊?并于今年3月做了包皮環(huán)切手術,思想極度焦慮、擔憂,內心恐慌”,等等。(中新網,5月13日)但媒體在對犯罪嫌疑人背景加以解釋時,一方面固然表現(xiàn)出對犯罪人的某種人道主義關懷,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容易激發(fā)潛在犯罪人認同感的危險。而更重要的是,對于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無理由對稚嫩兒童下手這一最不容侵犯的人道原則,在報道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強調。筆者認為,這才是最為有害的一種忽視,它反映出媒體界道德意識的某種缺失。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地反思。

同時,從幾起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選擇的行兇地點來看,幾乎可以確定鄭民生的“榜樣”作用:將刀對準弱小的小學生或幼兒園小朋友,這種“復仇”或泄憤方式似乎更能“見效”;從犯罪手法來看,從南平案后的6起校園暴力事件,只有一起是使用“鈍器”傷人,其余均為各種刀具,與鄭民生的手法也幾乎完全相同;還有些報道對鄭民生的描述有更為具體的“指導和示范”:如“南平血案兇手被判死刑,稱知道捅什么地方最致命”(搜狐,4月9日)、“‘惡魔’專找低年級學生下手”(網易論壇,5月16日)等等。不難想象,這樣的報道越是詳細,對于一個有著實施作案想法的人,越會是一種“指南”。

這些事實給出的提醒是,媒體不能不反思“如何報道”,以避免負面影響的問題。

三、對規(guī)范暴力罪案報道的構想

那么,媒體該如何盡力避免這些負面影響呢在基本確定報道有時會造成與報道初衷相反并導致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媒體人應當確立何種報道意識應當說,了解不同報道類型應有些什么樣的報道規(guī)范,是媒體自身社會責任深化的體現(xiàn)。我國廣播電視審議規(guī)則要求,在犯罪報道中“不將犯罪者的行為及生活方式英雄化;不以同情的基調表現(xiàn)犯罪,使罪行顯得正當或可以容忍、接受;不具體描繪犯罪過程、細節(jié)和技巧;在法庭判決前,不作定罪、定性的報道和評論。”參照此要求,本文嘗試歸納如下幾條:

1.不對犯罪行為歸因

媒體有沒有能力對犯罪行為進行歸因對于一個特別惡劣的犯罪行為,是否需要媒體對其行為給予解釋我想,他們不是某天心情不好突然想起來要做這件事,而應當是有一段時間的思考才下了決心,經蓄意準備,伺機動手。媒體應報道已發(fā)生的事實,但不等于記者就可以成為一個總結者:簡單地將其行兇的原因歸結為失業(yè)、在戀愛中出了問題,等等。屬于職業(yè)角色錯位,也增加了報道誘導潛在犯罪行為的可能。此次殺童案報道中一個失誤之處就在于不恰當?shù)丶右栽敿毥忉?即指鄭民生的犯罪行為與其長期失業(yè)在家、單身、無女友有關。“‘有人不讓我活,要將我逼瘋,別人也別想活’,他一直重復‘我對社會不滿’這一句話。”(《南方都市報》,3月24日)

在這一點上,其實可以參照“自殺報道”規(guī)范的處理方式。新西蘭衛(wèi)生部1999年發(fā)表的《自殺和媒體》,最容易引發(fā)模仿性自殺的新聞報道有以下特征:頭版報道或者敏感的標題;詳細報道自殺方法;對自殺而引致的身體傷殘很少提及;忽略自殺者生前長期有心理不健康問題;將引發(fā)自殺原因簡單化;將自殺描述為一種流行現(xiàn)象;使人誤認自殺會帶來好處等。(新浪微博,南方王世軍)

2.姓名與照片須慎用

我國媒體職業(yè)化意識與水平是在近年才慢慢有所提升的,即便如此,各媒體均已達成共識的是:不渲染暴力手法和行為過程、不刊播血腥圖片、保護受害人隱私,等等。與之前相比,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在類似校園暴力的惡性刑事案件中,是否應當公布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其照片是否刊播香港報業(yè)評議會在《新聞從業(yè)員專業(yè)操守守則》第三條規(guī)定:報道應避免描述自殺過程和采用手法。報道自殺者名字和刊登照片,可免則免。這一條是否可以成為校園暴力事件報道規(guī)范的參照

3.提供宣泄渠道的指導

媒體不僅僅是一個完整事實的記錄者,還應當從引導人們思考的角度提供相關事實和渠道。在這一點上,在南平案后,中新網、南方都市報、中國廣播網的部分文章均提到了心理疏導和安撫問題。

東南網3月24日的一個報道標題是《3月23日南平實驗小學門口持刀男殺害8小孩》。報道近萬字,包括遇難學生、家長、市民、心理援助、鄭民生情況介紹,不可說不全,不可說不生動,但卻缺乏一種更有目的的指導,即社會中潛在的那些同樣有著情緒的人,應當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社會對他們有沒有救助辦法哪些機構可以幫助他們擺脫心中惡魔,重新喚起他們愛社會愛生活之心媒體能否提供這些方面的指導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一些可借鑒的經驗。例如日本東京有一條防自殺熱線或叫生命熱線,已有7000名志愿者負責接聽咨詢電話。但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機,求助者增多,接聽電話的人手仍然不夠。美國各州也有同樣的“自殺熱線(Suicide Hotline)”,其所能發(fā)揮的情緒宣泄與疏通作用,是避免此類事件發(fā)生的重要一環(huán)。而媒體在自殺事件的報道中,應當公布“自殺熱線”號碼,也成為相關報道的一個共識。

因此,媒體在報道自殺事件或是校園兇殺案時,不僅有報道事實的責任,同時也有預防此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責任,呼吁、建議和引導的責任,包括同時給潛在的同類犯罪者提供相應的心理咨詢和宣泄渠道。這種報道思路,也更加符合當前“維穩(wěn)”的社會需要。

目前,我們國家對于遇難者、災害中的受害者的心理干預的重要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這些事后的舒緩情緒、治療與補救固然重要,事前的預防渠道介紹則更有事半功倍之效。此類校園行兇案和自殺報道在這一點上非常接近,即在報道中,均應警惕報道內容對潛在行為人的消極影響,而應更多地提供解決他們問題的思路和具體辦法?!?/p>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注釋:

[美]梅爾文?門徹著、展江主譯:《新聞報道與寫作》第704頁,華夏出版社

參見Cramer, Clayton E.(1994) 'Ethical Problems of Mass Murder Coverage in the Mass Media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9: 1, 26―42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杰佛遜郡哥倫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發(fā)生了一起校園槍擊事件。兩名中學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另造成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之一

社會學碩士,于1980年至2004年在新英格蘭大學(New England universities)教書,退休后,從事寫作及咨詢工作。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第3篇

一、技校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

所謂法律意識,就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的總和,包括人們對法的本質和功能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適用的評價、對各種法律行為的理解、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等。技校學生由于知識結構、思想意識等原因,致使所形成的法律意識有別于其他人群。

1.法律知識貧乏

對于以招收初中畢業(yè)生為主的技工學校來說,學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識,僅限于課堂所得。他們始終認為,“只要不違法犯罪,學習法律便一無所用”,從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法規(guī),甚至連課堂上所學到的那一點知識,也隨著時間推移而忘得一干二凈。

2.法律信仰缺失

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律信仰是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公眾自覺守法的升華。人們通過媒體了解的法律現(xiàn)象,往往過分強調法律的鎮(zhèn)壓、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而忽視了法律的指引、評價和激勵作用?,F(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以權壓法、以錢買法、關系能通法等現(xiàn)象,導致學生對法制缺乏信心。

3.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知識的貧乏和自身成長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導致很多技校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不愿意受約束,漠視校規(guī)校紀,與同學相處動輒惡語相向,甚至惡意攻擊他人。近兩年,網上公布的校園暴力視頻、圖片層出不窮,受侵害者往往不知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只能忍氣吞聲。

4.對法律權利、義務認識存在誤區(qū)

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和義務都是對應的,尊重他人的權利是主張自己權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就是踐踏自己的權利。部分學生將自己的權利無限擴大化,以自我為中心,更有甚者認為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已經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現(xiàn)違紀、逃課,甚至出現(xiàn)校園暴力現(xiàn)象。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則漠視或淡化自己的義務,甚至逃避自己的義務。

二、技校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1.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

以招收初中畢業(yè)生為主的技工學校,生源質量存在明顯不足。據(jù)調查,山東地區(qū)初中畢業(yè)生,除無繼續(xù)升學愿望的學生之外,60%的學生選擇上普通高中,只有40%的學生才選擇上職業(yè)學校,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經過家長的反復動員后才選擇繼續(xù)讀書的。這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厭學情緒嚴重,往往存在各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和不良嗜好,且糾正困難。心智發(fā)展的不成熟,也使得技校學生易感情沖動,自制力較差,容易誘發(fā)沖突甚至違法犯罪。

2.受現(xiàn)在社會負面文化的影響

現(xiàn)今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技校學生已大量涉足網絡,甚至有很多學生癡迷于此。這有利于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閱歷的淺顯使他們對各種信息的優(yōu)劣難以辨清,反而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

3.法律教育薄弱

技工學校學生所接受的法律知識教育太少,初中時僅有簡單的法律知識讀本,且課時偏少,部分學校甚至將該類課時轉給其他課程。升入技校后,學校沒有法律教育課本,僅在德育課程中安排部分法律知識章節(jié)。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觀點、法律精神的宣傳和培養(yǎng),致使學生的法律意識缺乏,行為上被動、屈從地遵紀守法。厭學思想嚴重的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更是缺乏興趣;再加上部分教師教學方法老化、無新意,導致學生厭倦和反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

三、技校學生法律意識形成與培養(yǎng)的方法

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往往與人們直接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并受其制約,不會自發(fā)形成,必須在學習、生活中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

1.營造良好的社會法制環(huán)境

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一方面,要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執(zhí)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jiān)督的制度化,才能實現(xiàn)依法治國,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huán)境;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建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道德環(huán)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2.優(yōu)化校園教育環(huán)境,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

學校是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地方,必須保證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本身要依法辦事,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并按照規(guī)章條例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另一方面,豐富校園文化中的法制內容,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模擬法庭、參觀監(jiān)獄、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同時,重視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加強宣傳,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潛移默化地受到現(xiàn)代法制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3.提高法制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會、學活法律知識

第一,提高教師的法律修養(yǎng),要求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yǎng)。第二,教學內容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重點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lián)系的法律法規(guī),如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第三,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如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育效果。教師要教會學生在理解必要法律常識的基礎上,用法律知識去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學會用法律去分析身邊的事,形成健康的法律觀念,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提高家長的法律意識

盧梭曾說過,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廣大普通人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家長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影響,非常深刻。一些違紀學生的家長,不配合學校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而是胡攪蠻纏,甚至糾集社會人員攻擊學校,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從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走出的孩子,很難想象他能夠奉公守法。學校應該采取設立家長學校、發(fā)放“明白紙”等方式,對家長進行相應的法制教育。

5.教會學生觀察、體驗法律現(xiàn)象,培養(yǎng)法律價值的認同感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安全感;瀘州市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最早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此后,弗洛姆、霍尼、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人也對安全感進行了探討。馬斯洛提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將其界定為“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xiàn)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1]。我國學者叢中、安莉娟認為,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人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xiàn)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2]。此外,陳順生、姚本先等人也從心理學角度對安全感進行了界定[3]。

目前國內對個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較多,研究者通常采用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叢中和安莉娟2004年編制的《安全感量表》或自編問卷等工具進行測量,研究對象主要有患者、災后群體、城市居民和學生等。國家統(tǒng)計部門每年組織開展對群眾進行公共安全、對社會治安狀況的評價、對平安建設的知曉度等方面的調查。一些學者,如赫劍梅 [4]、江思雨等 [5]等主要從宿舍安全、飲食安全、網絡安全、就業(yè)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對大學生群體的安全感進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社會安全感”,側重于社會學角度,認為社會安全感是指公眾對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安全狀況的評價和感受,是衡量一個社會治安狀況和運行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本文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上述學者這的研究視角,選擇大學生這個群體,在研究內容上有所深化。

一、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采取整群抽樣與偶遇抽樣兩種方式,對瀘州市四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共抽取樣本900個,回收有效問卷895份(樣本分布詳見表1)。問卷數(shù)據(jù)全部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表1 樣本分布情況

二、瀘州市大學生社會安全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

(一)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校園內感到安全

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校園是他們學習、生活最主要的場所,校園環(huán)境的安全與否,對他們的社會安全感有最為直接的影響。本次調查中,87.8%的大學生在校園內有安全感。其中,警院、瀘職和化專的學生對校園安全的認可度均超過90%,而瀘醫(yī)學生的認可度較低,僅為67.5%。(詳見表2)

表2 校園安全感

通過SPSS中的相關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大學生校園安全感的高低,與學校安全教育工作是否到位、學生對安保人員工作的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兩者與校園安全感的Kendall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01、0.319。此外,校園內的各種安全隱患對大學生安全感也有較大影響,其中反映最強烈是校園盜竊(84.0%)和校園食品衛(wèi)生(72.0%),此外還包括校園暴力(37.5%)、校園安全設施(如消防栓、滅火器、安全通道等)(36.2%)。

不同高校學生的校園安全感存在差異,與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學生成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很大關系。第一,在管理模式上,警院是一所公安院校,采取封閉式、警務化管理,學生未經批準不得隨意外出,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校園內比校外更安全”的觀念;瀘職和化專作為本地職校,校園出入管理也較為嚴格,學生對安保人員工作的滿意度分別達到79.0%和82.1%;而瀘醫(yī)是一所醫(yī)科院校,采取開放式管理,學生和校外人員(包括前來瀘醫(yī)附院就醫(yī)的患者)均可自由出入校園,學生對安保人員工作的滿意度僅為54.1%。第二,在學生成分上,瀘醫(yī)不僅有專、本科生和研究生,還有成人教育脫產生和外國留學生;而其它三所高校的學生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區(qū),且只有專科和本科生,成分相對簡單。不少瀘醫(yī)學生在調查中也表示,校園內人員混雜是導致自身安全感較低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安全教育工作上,警院、瀘職和化專做得比較到位,學生的認可度分別達到78.5%、82.5%和84.8%,而瀘醫(yī)學生認為瀘醫(yī)做得不盡理想,認可度僅為62.8%。由于上述原因,瀘醫(yī)學生的校園安全感遠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二)大多數(shù)學生對本市治安狀況表示認可

社會治安是指社會在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及制度約束下呈現(xiàn)的一種安定、有秩序的狀態(tài)。公眾的社會安全感是衡量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指標。本次調查中,共有67.2%的大學生認為本市治安狀況是安全的,其中警院、瀘職和化專學生的認可度分別達到72.2%、71.5%和75.9%,而瀘醫(yī)學生的認可度明顯偏低,僅為45.9%。

導致瀘醫(yī)學生治安安全感偏低的原因,與該校區(qū)位和學科特殊性有一定關系。瀘醫(yī)老校區(qū)毗鄰市中心,新校區(qū)則位于城北高速路口和西南商貿城附近,人、車流量較大,治安環(huán)境復雜;而其它三所高校集中在城西地段,人、車流量適中,且警院附近便是市公安局,治安環(huán)境良好。此外,醫(yī)學院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更容易接觸刑事、治安案件中的傷亡者,間接影響了他們對當?shù)厣鐣伟驳目捶?。因此,瀘醫(yī)學生對本市治安狀況的評價遠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三)大多數(shù)學生對交通出行感到放心

城市與農村相比,具有人口集中、流動性強、車流量大、交通狀況復雜的特點,使得交通安全成為市民生活中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次調查中,共有64.6%的大學生認為交通出行是安全的,四所高校間差異不明顯。

影響大學生交通安全感的因素包括行人對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程度、交(協(xié))警維持交通秩序的效果、交管部門的執(zhí)法力度、交通安全教育普及程度等。此外,部分大學生在調查中反映,瀘州市區(qū)內坡道較多,但無論是私家車、出租車還是公交車,車速都較快,部分車輛在經過人行橫道或轉彎時仍未減速,極易誘發(fā)交通事故,從而降低了他們對交通出行的安全感。

(四)超過半數(shù)的大學生缺乏食品安全感

食品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物質條件。近年來,我國接連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如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三聚氰胺奶粉等,其中不乏知名商家和品牌,使得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為下降,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本次調查中,僅有2.9%的大學生認為目前的食品是“非常安全”的,41.4%認為“比較安全”,而超過半數(shù)的大學生認為目前的食品是不安全的,反映出當今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擔憂。其中,警院學生的食品安全感最低,這與該校學生食堂衛(wèi)生狀況不佳,學生反映強烈但一直未見改觀有較大關系。

通過SPSS中的相關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食品安全感的高低,與對學校食堂衛(wèi)生狀況、政府食品安全監(jiān)管效果的評價呈正相關關系,兩者與食品安全感的Kendall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83、0.373。超過90%的學生認為企業(yè)和商家片面追求利益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政府監(jiān)管力度不強。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的食品安全感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五)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感一般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對現(xiàn)代人的影響越來越大。它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引發(fā)了網絡安全的諸多隱患。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網民群體,他們的網絡安全感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次調查中,57.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交往是安全的,但也有42.6%的大學生對網絡安全表示擔憂。影響他們網絡安全感的因素,主要包括計算機病毒(70.9%)、個人信息泄露(70.2%)、網絡詐騙(66.5%)和垃圾信息(62.8%)等。這反映出我國的信息網絡安全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三、結論與建議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瀘州市大學生的校園安全感、治安安全感和交通安全感較高,網絡安全感一般,食品安全感則較低。調查數(shù)據(jù)反映出瀘州市各高校和有關部門在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改進。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各高校的建議

校園安全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保障,各高校應牢固樹立“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切實抓好校園安全工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1、在硬件設施上,定期檢查門鎖、教學設備、水電線路、天然氣管道、消防器材等基本設施,及時更換老舊損壞的設施,防患于未然;在安全通道設置醒目標志,確保隨時暢通;在校園重要部位安裝監(jiān)控攝像頭,加強技防設施建設。

2、在宣傳教育上,通過講座、宣傳欄、小冊子等多種形式,加強防火、防盜知識的宣傳,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規(guī)范上網行為,警惕網絡風險;教會學生正確使用滅火器,定期組織開展應急疏散、消防演練等活動,做到有備無患。

3、在日常管理上,嚴明校規(guī)校紀,禁止學生夜不歸宿、留宿外來人員、使用違章電器;加強對非本校人員的門衛(wèi)登記和管理,對可疑人員進行必要的盤查;安排專人輪流值守查看校內監(jiān)控畫面,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置火災、偷盜、打架斗毆等危及學生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加強食堂衛(wèi)生安全檢查,確保食物新鮮、餐具清潔,讓全校師生吃得放心。

(二)對有關部門的建議

維護社會治安需要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共同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全市人民營造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1、公安機關是維護社會治安的主力軍,要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切實樹立“人民警察為人民”的理念,不斷提高執(zhí)法和服務水平。加大治安巡邏力度,加強對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和出租屋、旅店、網吧等特殊場所的管理,提高街面見警率,嚴厲打擊“兩搶一盜”等多發(fā)財犯罪和黃賭毒等丑惡現(xiàn)象,凈化社會風氣;對學校、醫(yī)院、車站等人員密集的場所開展經常性安全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和整改不安全隱患,做好應急疏散演練;加大交警執(zhí)法力度,嚴厲打擊交通違法行為,引導行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確保市民出行安全;堅持“專群結合、依靠群眾”,推行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加強群眾安全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安全防范意識,發(fā)動群眾做好群防群治工作,警民攜手共建平安瀘州。

2、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要嚴把市場準入關,切實抓好市場監(jiān)管,與公安、工商、衛(wèi)生等部門聯(lián)合開展食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健全食藥品安全責任體系與長效機制,確保全市人民吃得放心、安心。

3、經信部門要抓好本市信息系統(tǒng)和網絡安全保障工作,聯(lián)合公安網監(jiān)部門,參與處置影響信息網絡安全的重大事件,嚴厲打擊危害信息安全和利用網絡從事的違法犯罪活動,為全市人民構筑安全、綠色、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李伯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765.

[2]安莉娟,叢中.安全感研究述評[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12(6):698-699

[3]崔瀾騫,姚本先.安全感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衛(wèi)生軟科學,2012,26(10):878-880

[4] 赫劍梅.風險社會與和諧校園:大學生社會安全感的量化分析DD一項關于蘭州高校大學生的抽樣調查[J].社科縱橫,2007,(12):269-270

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身心教育;教育目標;中學生;語文;發(fā)展

一、令人堪憂的現(xiàn)狀

據(jù)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的一份資料顯示,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齡化嚴重。另據(jù)調查,我國15歲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50萬之多,其中相當部分是輕生自殺。根據(jù)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心理咨詢熱線進行統(tǒng)計,在熱線開通的前9個月,打進熱線的人基本是有心理障礙的,其中又以中小學生居多。公安部對網吧的整治中,發(fā)現(xiàn)游戲室中,網吧中80%以上是學生,且是一些厭學逃學的差生。在湖南有的貧困縣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輟學率卻越來越高,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中那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在如今越來越難尋覓……人們不由得發(fā)出疑問:現(xiàn)在的學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殺、校園暴力還是厭學都折射出了當今我們青少年情感冷漠,精神空虛,孤僻,厭世,抗挫力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

二、責任,語文課程義不容辭

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自身、家庭、社會……但有一個不容否認的現(xiàn)實是在我們學校教育中至今缺乏心理教育。目前全國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中學寥寥無幾。有的學校設有心靈家園室,心理健康咨詢室,心理老師辦公室形同虛設,一個有心理障的學生他的勇氣和承受力還沒有達到主動大方求助的地步。有一些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學校甚至沒有任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措施。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生活幸福,事業(yè)成功必備的內在條件。我們的社會要發(fā)展就必須得培養(yǎng)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而這個任務在目前中國中學階段課程設置的形式下,語文課程無法拒絕,也當義不容辭。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定義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所有的課程標準中除了語文(歷史、音樂)之外,其余的課程都沒有將“人文性”確定為該學科的基本屬性。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認真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寶藏,并且通過恰當?shù)姆绞絺鬟f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優(yōu)秀文化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從作品中獲取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從而形成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三、點燃“三心”之火,照亮人生之路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身心教育理念,語文教師內心得銘記三心:愛心、信心、責任心。在閱讀,交流,寫作的課堂中把它們傳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讓任何心魔都無處遁形,每個陰暗的角落都有陽光的照耀。

(1)愛心。現(xiàn)代的學生多為獨身子女,父母工作繁忙,與祖父母生活較多,嚴重代溝也會造成關愛的缺失。在民工潮的影響下,農村學生又有一大部分留守生,他們從小與父母聚少離多,長久的孤單生活,使得他們孤僻缺少關愛。而在學業(yè)上,憑心而論,今天的高中生學習壓力確實很大,不僅課程多,作業(yè)多,家人的期望也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對學習的樂趣幾乎消失。語文教師首先要真心關愛學生,除了日常關心外,在教學上要把微笑帶進課堂,做一位像陽光一樣的語文老師,走到哪里照亮哪里。語文課堂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那里既能包容嚴肅認真的思想,又能包容輕松愉快的心情,甚至包容荒誕的問題。教師以身作則把微笑和好的心情展示給學生。試想一位滿臉陰云密布的老師,帶著法官臉和公安眼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如何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學生如何發(fā)自內心的歡笑,如何敢笑?語文課堂需要愉悅的心情,用這種心情去點燃智慧之火、心靈之火,去照亮語文課堂。

這種愛心還體現(xiàn)在,語文教師憑借教材引導學生用充滿詩意的眼光和飽滿的激情欣賞自然,品位萬物,體味人生百態(tài)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例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我們引導學生體驗田園詩中的空靈與淡泊;從蘇軾的《赤壁賦》中讓學生領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從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數(shù),不拘一格將人才”中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涼和不平;讀屈原《離騷》讓學生牢記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毀”的探索精神和為真理的戰(zhàn)斗奉獻精神;讀《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讓學生了解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與殘忍;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喚起學生對自然的詩意向往和樸素熱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品位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體味其中的自然詩意和人文意蘊,學生就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追求美的詩意;就能夠觸動心靈,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豐富的精神家園,懂得愛自然,愛自己,愛生活,關注社會與他人。

語文教師在當下還得兼職另一角色-――學生的心理醫(yī)生。這一心理醫(yī)生的藥與治療方法就是關注、真愛、引導。必須用愛心去關注學生,感化學生。這主要體現(xiàn)在作文及日記的批改方面。文為心聲,中學生的心情,人生觀,世界觀,對人對事的看法都在作文中體現(xiàn),且日記基本上記錄了他們的成長點滴。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心去閱讀感受,密切關注學生,對有消極情緒、厭惡心理等不良心理狀況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及時正確的引導學生走出心理陰暗區(qū)。

(2)信心。自信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意為要讓我們的學生充滿自信。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賞識教育策劃人之一的歐維建說,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組成的,它有個深刻的寓意,那就是每個人都是有優(yōu)點和缺點組成的,每個人都有50%的優(yōu)點和50%的缺點。我們的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于無形中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改正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課堂評價時允許學生出錯誤,多說幾句“不錯,有進步”“很好,有潛力”“是的,你的看法新穎”之類的話,天長日久,我們的學生就會產生信心,從而自我肯定,充滿力量與激情的面對人生。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的鼓吹盲目自信之風,畢竟我們在現(xiàn)實中生活,在復雜的社會中,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里。學生要能正視缺點,正視困難。這主要滲透在語文教學的作者介紹和人物分析方面。我們語文教材許多課文的作者都命運多舛,一生曲折有頑強的抗挫折能力。例如:《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卻突然與20歲的生日時殘疾了,他憑著鋼鐵一樣的意志活下來,還寫了無數(shù)優(yōu)秀文章。學習《赤壁賦》時,唐宋家之列的破滿腹才華,詩詞歌賦書法都精通,卻仍然一生挫折,不得重用,反屢遭貶謫。但即使在黃州那樣遙遠偏僻的地方他仍沒有自暴自棄,寫出了他人生當中的無數(shù)名篇。還有屈原放逐而作《離騷》,司馬遷腐刑后書《史記》……讓學生理解,如果離開了現(xiàn)實生活,拋棄了平淡、苦悶、壓抑、無奈等便成了遠離人間煙火的空中樓閣。韓軍曾說要強調人間化,生活化,現(xiàn)實化。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一種有抗挫折能力的信心,一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永久戰(zhàn)斗力的信心。

(3)責任心。目前我們的學生輕易的放棄生命,無視他人奉獻,對生活沒有激情,沉溺網吧,游戲,甚至現(xiàn)在大學生還流行“宅男”“宅女”的時髦,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學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因此,教師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決不能回避對人生、社會的關注與思索,培養(yǎng)學生責任心,引導學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父母,投向社會,尤其投向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例如,學習的《包身工》,讓學生將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對比,再與父母的生活對比一番,由此更深的體會到包身工的可憐,產生對包身工的同情之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學習魯迅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塑造阿Q、祥林嫂、華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作者滿腔熱忱地關注他們的生存情況、精神狀況目的只有一個:“拯救國人的靈魂”“引起療救的注意”;學習《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時,讓學生通過刑具想象當年的維新集中營,老師也可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辛德勒名單》這部影片來獲得更形象更深刻的對人的悲憫情懷,對戰(zhàn)爭的厭惡,從而對美好生活珍惜,盡力維護和平。

語文教師還可以拓展延伸,布置討論題,如:民工是否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包身工”?我們這個社會中有比包身工處境更艱難或類似的人嗎?中國民族有過像猶太族那樣被侵犯的歷史嗎?教師適當?shù)匾龑W生對這些問題加以關注和思考,可以催化他們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的生活打下基礎,為祖國的將來打下良好基礎。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誰也不希望如花生命凋謝,如月人生沉淪,誰也不希望悲劇重演。那么,就讓我們把生命教育把心理教育時刻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去 ,讓我們不斷地探索心理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從而使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更上一層樓;而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身心健康,幸福生活;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適應時代,能為祖國發(fā)展添磚加瓦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與學》2007.3/2005.8

[2] 懂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3]《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和顺县| 阳信县| 渝北区| 隆德县| 大理市| 蓝田县| 无极县| 林芝县| 米泉市| 定西市| 嘉黎县| 台南县| 古交市| 莱州市| 通山县| 禹州市| 浠水县| 阳西县| 湛江市| 老河口市| 郓城县| 安阳县| 温州市| 成安县| 比如县| 扶沟县| 大石桥市| 维西| 大新县| 上杭县| 呼伦贝尔市| 安福县| 莎车县| 兰溪市| 海晏县| 绥化市| 泽库县| 成安县| 鸡东县| 怀化市|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