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大學語文的感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學語文 審美 情趣 教學手段
大學語文是中小學語文功能與價值的延伸和升華,同時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目前我國傳統(tǒng)大學語文教育模式是重知識傳授而輕情感教育,教學偏重于知識概念的講授,而在審美、情感、意志、責任等方面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學生只獲得枯燥的知識,缺乏對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美感、責任感、情感等體悟。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在社會行為上顯得孤獨、冷漠,對社會,對集體,甚至對親人朋友,他們缺乏基本的友愛之情,表現(xiàn)出狹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發(fā)的生命悲劇日益增多,這些悲劇提醒我們在高校開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緩。
在大學語文中進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對生活懷有美好的信念,提升對社會和他人關注的熱情,使每個學生能夠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大學語文課程所選作品應關注情感、美善,使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展示顯性情感因素,將作品情感遷移給學生,使學生在激情涌動的心態(tài)中,領會作品中的情思意蘊,學會詩意地生活,提高語文能力。
第一,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鑒賞突顯其精神氣質與個性的差異,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活學活用,為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提供終極審美視角,加深其文化含量。
(1)突顯文學作品中道德主體的生命力量
大學語文的教學不只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人文知識,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廣博知識的熏陶,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達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讓學生在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體味中國文學的文化意蘊和審美情趣,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真正使學生得到心志的錘煉,最終升華自我。
(2)引領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受詩意的生活
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過美感、愉、幸福感的培養(yǎng)與熏陶,學生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義。如講述唐代張若虛詩歌《春江花月夜》時,我們可以看到全詩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升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以一種詩一般的意境完成大學語文課程的美感滲透,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體味多彩、健康的人生。
(3)加強文學作品對學生心靈凈化的功能
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運用具體可感的文學形象,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具有正確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較高的審美能力的審美主體,最終成長為美的創(chuàng)造者。
第二,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
情感是指與人的需要相聯(lián)系的社會性心理機制,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是人類生命的本質力量,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量的源泉。情感教育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它既是一種客觀表現(xiàn),又是一種主觀體驗,是把情感作為人發(fā)展的重要領域之一,是教師為再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講臺的感情、激情的一種教學。大學語文教學滲透著強烈的情感教育,它在高校人文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現(xiàn)代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有責無旁貸的義務。大學語文有豐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質素,能使學生在欣賞中受情感力量的推動,潛移默化地走向完善,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學為主體”和“教為主導”的原則,語文審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的灌注,文學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成,因此,在大學語文課中實施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該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必經(jīng)之路。
文學是人學,關注人的命運、情感。愛的情感、人道主義情懷就是文學的精神。文學的情感教育就是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審美,以情育情,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人的健康情感,使人成為具有人道主義情懷的有“情”之人,成為內心世界豐富、有情趣、懂得愛、善解人意的人。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可以進行個性化處理問題,比如在講授《詩經(jīng)?兼葭》時,可以播放《在水一方》音樂,那凄婉、抒情的歌聲,叩動人的心弦,流淌著詩人對“伊人”的真誠向往,執(zhí)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情,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該詩的朦朧意境,引發(fā)無限遐想。教師應充分展示情感因素,以情傳情,以情激情,讓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注的情意、所闡發(fā)的道理,撞擊學生的心坎,使學生帶著高漲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并在激情涌動而神思飛揚的心態(tài)中,領會作品中的情思意蘊,使之相互交融激蕩,發(fā)生強烈共鳴。
大學生的情感教育還包括很多方面,要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發(fā)揮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負功能,必須始終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
第三,大學語文教學手段改革
為配合大學語文審美情趣培養(yǎng)目標,教學中應進行相應教學手段改革。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增知啟智”,更在于“陶情冶性、凈化心靈、育德導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認知因素,又要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感、美的心靈、美的思想、美的道德規(guī)范。教學手段改革主要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有體系的啟發(fā)式教學,通過教師的啟發(fā),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探討問題,從學習到鉆研,實現(xiàn)學生對本課程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目的。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及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些功能和優(yōu)勢,也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亞莉.《大學語文與情感教育》.現(xiàn)代語文.2006年第9期.
[2]錢理群.《關于文學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年第5期.
論文摘要:作為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的大學語文,在高等教育中擁有獨特的育人功能。近年的相關文件與會議中,大學語文課程多次被強調,獲得廣泛關注。而對部分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情況的調查顯現(xiàn)出大學語文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大學語文需要改革與創(chuàng)新,可以從明確其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按需調整,取諸教材之長,增加學生熟悉并關注的內容;開展文化專題教學模式,革新教學方法;開設人文通修課程,創(chuàng)設良好文化氛圍四個方面進行。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傳統(tǒng)的人文素質綜合課程,大學語文所具有的獨特育人功能是其他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大學語文自1978年由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倡導,并率先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開設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但作為一門發(fā)展中的關鍵課程,就大學語文在高校實際開設情況來說,存在著課程邊緣化、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諸多問題,與課程設置的初衷和期望還有很大距離。
2006年9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边@就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設置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06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開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希望高校結合實際,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其后,一些高校響應號召,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大學語文,又以矯健之英姿,重新嶄露頭角,受到了應有的關注。但是,關注是否轉化為行動?必修是否解決題?大學語文課程是否取得預期效果?直到今天,我們還不能給予確定的回答。作為有著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成員,筆者從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人手,展開調查,并試圖在對大學語文實際教學情況分析的基礎上,立足于教學實踐經(jīng)驗,提出了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與方法。
一、大學語文教學情況調查與分析
出于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整體關注,研究者對南京部分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狀況展開了調查。本調查主要采用問卷發(fā)放與訪談兩種方法:共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為90.8%;并與7名大學語文教師、19位學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訪談。
1.大學語文地位
就大學語文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調查者中,喜歡大學語文課程的僅占26.6%,認同大學語文被設為必修課的學生占被調查學生總數(shù)的39.4% ,而認為大學語文課程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生比例則達到了67.5%。在其后的訪談中,作為有著12年教齡的高校大學語文教師A在提到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時就感慨道:“大學語文課程幾經(jīng)變化,必修變選修,選修變必修,學生卻是越來越淡漠,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是一屆不如一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認同大學語文課程,但是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都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單純的將其設置為必修課程以此來要求大學生學習,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大學語文教材與師資
大學語文教材并無指定的材,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校使用教材不一,除了常見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王步高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等版本,還有一些學校自編的教材或不確定教材,由教師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在對教材滿意度的調查中,對教材很不滿意的學生比例為5%,不是很滿意的占47.7%,一般滿意的為39.4%,非常滿意的為10.6%。在針對大學語文師資的訪談調查中,一些高校的大學語文課時縮減,大學語文課程處于一個邊緣的地位。大部分高校仍不會安排專職的大學語文教師,經(jīng)常是由相關專業(yè)的專業(yè)課教師兼任,并且時常會安排剛工作的年輕教師來任課。如此無序的教材與師資,必然會給大學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3.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在大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中,對大學語文授課現(xiàn)狀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學生比例為31.6%。在大學語文是否需要改革的問題上,高達82.5%的學生選擇了“需要改革”,而在加強教學改革最迫切的問題中選擇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學生比例為55.1 %。某高校電子類專業(yè)學生,在談到大學語文教學時說:“我們需要的大學語文不是枯燥的高中語文教學的延續(xù),也不是讀課件式的講解,我們期望大學語文的課堂是豐富、生動、吸引人的、有啟發(fā)的!”確實,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模式與缺乏新意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以至于大學語文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和課程無關事情的情況。
盡管,在調查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被認識,但是,顯示的種種結果都指向一個事實:大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問題,情況不容樂觀!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尤其是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而迫切,大學語文教學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與方法
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切實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與創(chuàng)新,讓作為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的大學語文在高等教育中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優(yōu)勢,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者面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對癥方能下藥,筆者們聯(lián)系調查結果,從實際教學經(jīng)驗人手,在對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與方法。
1明確大學語文“文化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解決課程認識錯位的問題
大學語文究竟教什么?這是課程教學首先必須明確的?!罢Z文”二字對于學生來說非常熟悉,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學一直在強調。大學語文是否只是過去語文學習的延續(xù)?是否還要繼續(xù)掌握字詞、分析文章、理解中心思想與藝術特點、背誦記憶相關段落?一直以來,對于大學語文教學目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教師與學生都普遍存在認識錯位的問題,一般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生對于已持續(xù)多年的語文學習早己興味索然,對于枯燥的字詞句強調與中心思想及藝術特色分析早已疲憊不堪,而在教學中,時常會有教師將它變成學生口中的“高四”語文。如果只是在重復和延續(xù),大學語文的存在似乎就沒有了意義。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先生所說,大學語文不能完全順著中學語文的路子來開,必須要有提升;也不宜講成一般文學鑒賞或者文化史那種類型的課。要做到讓大學語文立于必修課的“不敗”地位,就要把學生們在多年語文學習中被打消了的對語文的興趣重新建立起來,立足于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系統(tǒng)的了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養(yǎng)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
確實,通常理解下的語文學習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提供語言交際工具,二是加強文化素養(yǎng)。如果大學語文依然只是重復強調語言交際工具的學習,無疑是不可行的。在現(xiàn)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沖擊下,在學生的心目中,英語、計算機的工具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大學語文;且專業(yè)的細分常常會使學生漠視大學語文的學習,不屑于花時間糾纏在看似與求職、就業(yè)無關的課程上。但是,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卻是沒有專業(yè)的,它強調文化價值的傳遞,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表現(xiàn)。故而,課程教學伊始,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與作為接受者和參與者的學生都應該明確大學語文課程“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教學目的:通過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接受審美熏陶,感受傳統(tǒng)文化底蘊,提升綜合文化素養(yǎng)。唯有如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教師革新大學語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大學語文以新的面貌重現(xiàn)于課堂。
2.按需調整,博采諸種教材之長,適當增加學生熟悉并關注的內容
當前的大學語文教材版本眾多,“1000種,這是我國目前關于‘大學語文’的專著數(shù)量。正在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在100種左右?!爆F(xiàn)有的這些大學語文教材,品種雖多,但良蕎不齊,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的重復。許多教材,更多的是以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來編選篇目,而不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與中學語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且在篇目的編排選取上也各有千秋、難以以一應全。以曾被推薦為“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影響較大的徐中玉、齊森華和王步高、丁帆主編的兩本教材為例,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編排體例根據(jù)文章內容來歸類,按以民為本、心懷天下等主題分為十二個單元,選文增加了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及外國文學作品的分量,書末附有“中國文學史概述”“古代詩詞格律常識”等內容,考慮較為全面。但是,此版本對寫作知識的忽視是其不可回避的缺點,而且“編排方式值得商榷,因為每篇文章自有其內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義,必然會有交叉的現(xiàn)象。按時間順序編排的體例符合人們普遍的接受心理,脫離接受的基礎,不利于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蓖醪礁咧骶幈景醋髌窌r代先后為順序,兼顧文體、專題知識,附錄部分內容豐富,可供學生選擇的面廣,集評、匯評等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論水準和學術前沿性,但是缺乏外國文學作品部分,且有的部分比重不盡合理。
在教材選用上,過于依賴其一,不如按需調整,取眾之所長,適當增加學生熟悉與關注的內容。比如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就采用王步高本的文學史發(fā)展脈絡,加以徐中玉的專題模式,在講授中唐詩時,以“登臨寄贈”為專題,串起相關的中唐作品,其中突出李賀的詩歌,同時為加強對李賀其人其作的理解,增加了對現(xiàn)代詩人洛夫的《與李賀共飲》的賞析。再如,在課程內容上加人通俗文學作品部分,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喜聞樂道的武俠與言情小說。在武俠小說部分重點探討武俠小說的源流、江湖文化、金庸小說中忠義愛情的展示等內容;在言情小說部分則側重愛情小說的發(fā)展脈絡、瓊瑤與中國古典文學、席娟的“冰淇淋”模式等的分析,讓學生普遍接觸閱讀的通俗文學作品更好的發(fā)揮其文學文化作用。
3.開展文化專題講授模式,革新傳統(tǒng)教學方法
講授模式的單一、方法的低效與缺乏新意是大學語文教學的大忌。長期以來,大學語文遵循傳統(tǒng)的“傳遞—接受”的教學理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釋題、作者生平簡介、寫作背景、主要內容、字詞講解、主題與藝術特點一已成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固定范式,而講授法的運用更是貫穿課堂始終,PPT課件的運用時常會演變成讀課件式的講授。大學語文教學要改革,就要摒棄此種單一教學模式的運用,杜絕出現(xiàn)“老師一講到底,學生愛聽不聽”的局面。
在教學中,為聯(lián)系學生實際,筆者試圖開展文化專題的講授模式,在文學史脈絡映照之下,課程內容由一個個文化專題組成,每個專題中以經(jīng)典篇目為主線,輔以豐富的文史資料、大時代背景下的作家生平軼事、歷來述評及淵源延續(xù)等內容,讓學生從文學、史學、美學等多方面去感受文學文化的魅力,使其對人生、對社會、對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確的感悟,使課程教學在突出“文化素養(yǎng)教育”目的的同時,變得多彩多姿。在教學方法上,對最常用的“講授加課件”的方式進行改革,借鑒《百家講壇》視頻的動態(tài)模式,課程設計中截取視頻或自主設計,將枯燥的文學知識做成可感的動態(tài)圖文。同時,為將學生融人到課堂,增強其參與性,課程中采用課堂分組討論、辯論等方式,促動學生主動學習;并安排一定的課外延伸拓展題,給出一定的參考書目,促使學生去查閱、整理、分析資料,以論文、演講、情景展示等多種方式輸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對文學文化的理解更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在組織協(xié)作、資料查閱、論文撰寫、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為以后的獨立研究及解決問題做好準備。如此,必然能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參與意識的同時,鍛煉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將人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4.開設人文公選課程,創(chuàng)設良好校園人文氛圍,與大學語文教學形成良好互動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需要相關人文課程的支撐,需要良好校園人文氛圍的支持。在課程設置上,除大學語文課程外,還需要開設相關的一系列人文公選課程,如“社交禮儀”“文學名著鑒賞”“演講與口才”“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文化”“寫作”“民俗學”等,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修,如此必然對大學語文教學起到極好的支持與延伸作用,加深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理解。
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教材內容的設計、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系以及教學模式等。需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大學語文教育教學走出困境,包括改變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發(fā)揮情感教育、轉變教育觀念等。
關鍵詞:
語文教育;教育改革;困境;出路
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的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語文的開設是匡亞明先生提出的,其初衷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國家教委曾提出“在畢業(yè)時進行大學語文合格測試”,但時至今日我國大學語文教育并沒有測試標準。正因開設大學語文初衷的失誤以及后來的未形成語文測試標準,使大學語文一直處于尷尬地位[1]。2006年我國正式明確提出“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的決定。大學語文教育發(fā)展至今,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教學模式落后、語文教育與社會脫節(jié)等問題。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管理視角,分析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措施,旨在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出路探索提供參考。
一、新形勢下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設計不合理
現(xiàn)有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設計偏重于人文內容,而缺少技能的培養(yǎng),缺乏實際效用。表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設計中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文學方面的內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詩歌占有最大比例,詩歌蘊藏著文化、道德、情感、美學等,富有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散文、戲劇、小說等也融合了豐富的文化和審美,這些內容的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高尚情操。然而該設計的目的明顯忽略了大學語文教育提高學生語文技能的教育目標[2]。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近年來我國大學語文教育不夠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表現(xiàn)在學生寫作水平差、措辭不規(guī)范、語法不正確等,部分學生對于申請書、會議記錄、文案寫作、報告等類實用寫作沒有按規(guī)范寫作。
(二)大學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脫節(jié)
大學語文教育應立足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xiàn)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單純拘泥于課堂的教學,而學生的學習則側重于課本內容的學習,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缺乏社會的歷練以及生活感悟,以至常常難以深入感悟作者的文章深意,難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大學教育多為全日制教育,大學生生活環(huán)境猶如象牙塔,往往不能深刻而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難以深刻感受時代的發(fā)展脈搏,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也和社會脫節(jié),以至人們對大學語文產(chǎn)生“無用論”的觀念,學習目的性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抽象地開展語文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往往使語文教育成為無源之水,使語文教育和社會生活漸行漸遠[3]。
(三)教學模式落后
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依然沿用以往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授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表現(xiàn)在:一是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重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輕實踐能力的提升;重遵循固有知識而輕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受到束縛和限制,使學生逐漸缺乏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與此同時逐漸缺乏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二是大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較為注重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固守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教學大綱設置框架作為主,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沒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創(chuàng)新榜樣,直接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三是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僅對教學內容進行傳授,注重對教材的講解,缺乏課堂互動和課堂交流,也缺乏對學生潛能的挖掘,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二、新形勢下大學語文教育出路的思考
(一)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方法
1.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
語文基礎知識的是語文教育的基礎,也是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針對學生語文運用能力較差的情況,筆者認為語文內容的設計應增加相關內容,例如報告寫作、會議記錄等寫作方法和寫作標準格式等。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語文技能訓練并重,在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同時,注重語文實用教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在授課時,對于部分知識的講解可一帶而過,對于學生存在的不足則作出針對性講解。課堂上可采用提問、講解、舉例等方法,提問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做到溫故知新;講解則傳授語文新的知識;舉例則起到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促進學生學習和消化學習內容。
2.加強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對于學生表達能力欠缺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一是課程中設置朗讀環(huán)節(jié),朗讀是要大聲、有節(jié)奏地讀,帶有感情的朗誦,經(jīng)過五官和大腦的相互調節(jié)作用,促進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深刻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從日常的朗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二是課堂要注重學生的即興發(fā)言,重視學生的自我表達,并預設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即思考,即興回答,教師針對性的進行分析,并進行鼓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三是鼓勵學生參加辯論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有利于培養(yǎng)表達能力的課外活動,像辯論賽這類型的活動還可以提高學生臨床發(fā)揮和應急的能力。
(二)加強語文教育和社會實踐聯(lián)系的方法
1.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作用
每個大學都有獨特的校園文化內涵和氛圍,校園文化具有廣泛性、感召性、吸引性的特點[4]。語文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包括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例如朗誦會、創(chuàng)作比賽等,采用開展文體活動的方法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學,學生在參加活動時可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受到語文的美學思想熏陶,從而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高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情操。又如可邀請文學作家來校舉辦講座,使學生有機會和文學界專家交流,開拓視野,同時可使學生自覺將語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充分認識到語文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交流使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打開一個窗口,從而使語文教學與時俱進,與社會共同發(fā)展[5]。
2.重視語文課堂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
鑒于學生的大學語文學習未與與社會實踐相互聯(lián)系,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jié)的情況,筆者認為可通過縮小課堂和生活間的距離,使大學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其一,可鼓勵學生利用放假實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分體驗社會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處處留意語文的身影,了解語文的社會實踐中的作用,并對自身語文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的同時,可提高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養(yǎng)。還可以在參加社會實踐后,將所見、所感、所悟寫成文章形式,相互交流,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完善人格品質。
(三)注重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1.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
健康的、積極的、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學生學習主管能動性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情感,注重對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教育。首先,將教學重心放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注重觀察和把握學生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二是重視培養(yǎng)教師積極、正面的情感,樹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教師的積極情感去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明朗的、健康的、積極的教學氛圍。最后,利用比較貼切生活的文學,以人文關懷為出發(fā)點和學習的重點,以文學中的美學、人文精神等精神糧食激發(fā)學生對生命意義和生活意義的思考和感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2.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
大學語文教育觀念對大學語文教育影響甚大,傳統(tǒng)的教育是教師傳授學生知識,是以填鴨式教育為主,教育觀念陳舊。筆者認為,大學教育觀念應從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育轉變?yōu)閱l(fā)式教育,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不是降低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而是促進教師、學生和課堂融為一體,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通過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啟發(fā)、引導、提示等方式,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學語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需采取有效策略為大學語文教育打通一條出路,突出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通過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采用模擬教學法、提高表達能力等方法增強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yǎng);其次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作用、加強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改變大學語文教育和社會脫節(jié)的情況;最后,通過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和改變教育觀念方法,使大學語文教育能夠圓滿完成教育教學目標。
作者:盧建飛 賴浩明 單位: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劉春宇.語文教育困境與高等教育社會責任探討[J].語文建設,2015,30:17-18.
關鍵詞: 高職大學語文教育 現(xiàn)狀 應對辦法
“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边@是2011年7.23溫州動車追尾脫軌事故后一位網(wǎng)友的微博留言,讀了之后,特別有感觸,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們的大學語文教育。
古往今來,漢語言文字是我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它承載著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印記和驕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guī)定,普通話、規(guī)范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就要使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的傳播推廣達到新的廣度,在國內外擴大而不是縮小其使用范圍,增強其活力。
但是現(xiàn)實呢?孩子才進幼兒園就開始上英語興趣班,小學、初中、高中,孩子沒參加過英語培訓班的寥寥可數(shù);大學呢,不管是本科還是專科,大學生進校后的頭等大事,就是應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學生為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工作以后呢,評職稱必考英語,最可笑的是學中文的評職稱也必須得過英語這一關?!N種現(xiàn)狀不用一一列舉,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舉國上下、全國人民對英語的深切關注度,但我們的母語呢?看看大學生們歪歪扭扭的漢字吧,聽聽報紙上、網(wǎng)絡上那些生湊硬造的詞語和句子吧,想想那些“很黃很暴力”的語言吧。獨尊英語的雙語教學不僅動搖了漢語文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還高效地把政治課的效果歸零。有良知、有責任的國民不應該覺得痛心嗎?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和維護漢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增強憂患意識,重視國人各個階段的語文教育,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們。
推根據(jù)教育部對大學語文課的定位,“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除外)、理工、農(nóng)、醫(yī)、財經(jīng)、政法、外語、藝術、體育等各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我從多年的大學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對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一些淺見,更希望雖然現(xiàn)在是大學語文教育的低潮,但低潮過去就是。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大學語文的定位
大學語文在大學教育中究竟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承擔什么樣的作用,該有一個什么樣的定位?近些年來,爭論激烈。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工具說。這種說法源自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呂叔湘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一文中概括地指出:“通觀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過去語文教學的成績不好,主要是由于對這兩點認識不清。”對于葉圣陶先生的上述觀點,同樣是著名語文教育家的呂叔湘先生深表贊同。
這種觀點認為大學語文是中小學語文的延續(xù),大學生應該在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便于閱讀艱深的理論書籍和撰寫論文,即注重其“實用性”。尤其是現(xiàn)在大學生語文素質普遍下降的情況下,畢業(yè)論文錯字連篇、句子都寫不通等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于是有人呼吁:大學語文不應承載太多的教育責任,不能把傳統(tǒng)文化、文學、歷史、哲學等負載在一門課程上,“大學語文就像一輛載重卡車,它已經(jīng)超載10倍、20倍了”。
2.人文說。認為人文性是大學語文的本質屬性。語文課的任務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學習、感悟,培養(yǎng)情感,陶冶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語言學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做了《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和可能》的報告,主張對學生進行“精神文化”教育。尤其是現(xiàn)在的社會物欲橫流、急功近利,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許多人迷失了自我,歷來被視為社會精英大學生的大學生也是如此。大學生用硫酸潑狗熊,甚至殺人等事件,更凸顯了中國大學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眾多學者主張大學重視大學語文的教學,也就是說,要求大學語文承擔人文教育的功能。
3.素質說。這種觀點認為語言既是交際工具,又是思維工具,也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語文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例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等。甚至還希望大學語文能夠向學生介紹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識,認為“大學語文”主要的還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特別是把以往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這種興趣重新激發(fā)起來,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yǎng)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學生有了這方面興趣,在他們以后的一生中,會不斷地積累學習,受用無窮。從長遠角度來考慮,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質。
(二)教材。
大學語文教材呈現(xiàn)出一種無序狀態(tài)。據(jù)了解,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館藏大學語文教材達到近1500種,用于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教材在100種以上。但教材建設中一個典型的問題是,不問優(yōu)劣,教師出于職稱評定等因素的考慮,自編教材給學生使用。沒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難讓學生接受大學語文。
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說,大學語文不能完全順著中學語文的路子來開,必須有提升;也不宜講成一般文學鑒賞或者文化史那種類型的課。要做到讓大學語文立于必修課的“不敗”地位,就要把學生們在多年高中應試語文學習中被打消了的對語文的興趣重新建立起來,立足于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系統(tǒng)性的了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養(yǎng)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但卻很少有教材能夠滿足以上我們的要求。
根據(jù)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建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將推薦5―6種風格多樣、高質量、不同層次的精品教材,各高??筛鶕?jù)自身大學語文教學的不同情況自由選擇。因為大學語文教材不但應該有序、有特點、重質量,在綜合性大學與工科性大學間還應有所區(qū)別。我們期待著高質量、高品位的大學語文教材的面世,并能夠以教材為藍本實踐我們大學語文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大學語文教育的邊緣化。
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教育部建議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緊接著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相繼把大學語文列為必修必選課。“語文”兩個字,仿佛又以矯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課堂上。但現(xiàn)實卻是,很多有識之士發(fā)出了“拯救大學語文”“大學語文,功利時代的‘闌尾’?”的呼聲,由此可見,對于“大學語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視”這一問題,“原則性”的答案和“實際性”的回答截然對立。作為公共課,大學語文同思想政治課、英語課一樣,幾乎在國內每一所高校都開設,這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大學語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課的權威性,又沒有英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毋庸諱言,近幾年,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真正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已經(jīng)屈指可數(shù)了。
功利時代,實用至上。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大學生們對于大學語文“想說愛你并不容易”。現(xiàn)實的就業(yè)壓力讓大學生們不得不信奉“外語、計算機,一個都不能少”。就業(yè)時,用人單位沒有看“漢語等級證”的。大學語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教育部的一紙公文能否拯救大學語文于水火,能否扭轉大學語文教育的邊緣化的現(xiàn)狀,尚屬未知數(shù)。
二、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應對辦法
高職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服務宗旨日漸明晰,就業(yè)導向逐步凸顯,職業(yè)能力成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統(tǒng)一。在此環(huán)境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既要堅持和遵循大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又必須尋求突破,明確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對高職學生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形成產(chǎn)生積極的意義。要使語文教學與職業(yè)教育相和諧,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看法。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以人文性為核心,同時發(fā)揮工具性。
在高等教育中,對大學語文的性質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教育部這樣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能素質的高質量人才。”由此可見,大學語文課程重點強調的是人文性,當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二者不能偏廢。尤其在高職教育中,我們更強調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因此高職語文需要我們在人文性和實用性之間找出平衡點。
1.注重高職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十分必要。目前,由于種種原因,部分高職生的語文素質偏低,甚至對諸如請假條、申請書等實用文體的寫作也時時出錯,更別說畢業(yè)論文了。因此,鞏固高職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高職語文應該在充分發(fā)揮工具性的前提下,強化人文性。有人諷刺大學語文是“高四語文”,這是毫無道理的。高中語文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語文的美和人文特性已經(jīng)支離破碎,成為升學的工具。而大學語文所強調的人文性是在欣賞美文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追求人性的完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語文教育人文性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指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族人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語文本身傳承著民族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公民必須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魯迅先生所說的“立人”,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神成人”,其實都是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語文課程的,那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但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不能割裂開來看,正如于漪老師說的:“語文教學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機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語言文字就因失去靈魂、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步入排列組合文字游戲的死胡同;脫離語言文字的運用,架空講人文性,就背離了語文課,步入另一個誤區(qū)。二者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p>
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個理念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是與時俱進的?,F(xiàn)在的大學生面臨著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世界雙重的缺失,他們吃著快餐食品,看著漫畫書,說著網(wǎng)絡語言,面對紛繁復雜、良莠不分的各種思潮,他們無所適從,我們的大學語文課要給他們以引導,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語言的熱愛,樹立語言規(guī)范意識,并能夠準確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學的藝術形式,以情感育人,使學生汲取自強不息、改革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促進中華優(yōu)秀文化向學生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的轉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有見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質的人才。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和實現(xiàn)的途徑。
既然時代賦予了大學語文厚重的歷史責任,我認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僅僅依靠一本純粹的大學語文教材是無法完成的,我們應當把大學語文作為一個課程體系,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F(xiàn)代社會就是人與人在不斷交往過程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承擔著重要的交際作用,而一個人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與人溝通協(xié)作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在社會活動中的成敗。而語文學科的最直接性質是工具性,語文課程解決的就是在生產(chǎn)、生活、學習、工作中所出現(xiàn)的交際性(包括口語交際和書面交際)問題。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培養(yǎng)具有會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與人交流,有得體的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演講和論辯的能力,有常用應用文書寫作能力的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為此,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看成是一個體系,依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進行分科教學,分解大學語文所承載的各項功能。如開設“中國文學經(jīng)典選讀”、“世界名著名片賞析”等課程,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開設“普通話與口才訓練”、“實用語言藝術”等課程,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和語言交際能力;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寫作的能力;開設“藝術欣賞”、“美學”等課程,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習慣。
2.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其實踐性的特點。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如舉辦演講比賽、詩文朗誦比賽、辯論賽、應聘模擬競賽等,規(guī)范學生的漢語語言表達,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學生的口語表現(xiàn)力,讓同學們在競賽中感受母語的奇妙,從而熱愛母語,主動學習母語,并以我們母語中蘊含的燦爛文化而驕傲自豪。另一方面,通過閱讀與理解大量飽含人文意蘊的經(jīng)典文章,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通過寫作實踐,學生既可以掌握必要的寫作格式和要求,又可以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聽說訓練和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培養(yǎng)社會交際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
為實現(xiàn)這一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包括指導學生社團活動,舉辦大型校園文化活動,達到引進高雅藝術、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的目的;創(chuàng)辦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質與藝術教育的刊物和網(wǎng)站,達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最終實現(xiàn)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
大學語文課應該成為職業(yè)學院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它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掌握專業(yè)知識,養(yǎng)成獨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養(yǎng),增強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蘇步青先生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課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弊鳛閿?shù)學家的蘇步青說這樣的話,足以證明語文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曾說:“我認為有教養(yǎng)的青年男女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yǎng),就是精確而優(yōu)雅地使用本國語言?!蔽艺嬲\地希望大學語文課程在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個人都能通過母語,能夠讓自己的觀察、思維、感情具有深度,體會漢語的優(yōu)雅。
參考文獻:
[1]馬慶株.堅持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的方向.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VOL12,(1).
論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學藝術教育專業(y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為基礎,用系統(tǒng)的視角,就教學對象的培養(yǎng)定位、語文素質要求及課程體系展開分析,并著重探討了大學語文課程的若干教學策略。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育應當切合專業(yè)學習,以提升言語能力為旨歸。
關于大學語文的教學,現(xiàn)在的局勢真可以用“戰(zhàn)國時代”來形容一當然,這也絕非壞事,戰(zhàn)國恰是成就諸子百家的非凡時代一正是這樣一個爭鳴的狀態(tài),使得許多同仁及有識之士對本課程的價值、意義及解決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為進一步的探索鋪平了道路。筆者所在的學院是一所著眼于培養(yǎng)學前、小學師資的高職學院,本課程以兩節(jié)一學年的方式開設,約72課時。筆者長期從事小學藝術教育專業(yè)的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及大學語文教學,愿意解剖自身處境,為這樣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大學語文的教研,提供一個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小學藝術教育專業(yè)與語文素質要求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誕生了一門新型的課程——藝術(綜合),隨即推出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將該課程的性質確定為人文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愉悅性與經(jīng)典性。為了培養(yǎng)與之配套的師資,2002年我院率先開辦小學藝術教育專業(yè)?!岸ㄎ挥谝粚6嗄苄偷呐囵B(yǎng)目標,著眼于專業(yè)與教育能力兼?zhèn)涞呐囵B(yǎng)規(guī)格,課程結構上力求基礎全面、專業(yè)凸顯?!币簿褪钦f,作為小學藝術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素質,“應該比專業(yè)藝術院校的學生素質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該專業(yè)培養(yǎng)規(guī)格有這樣兩條,“通過藝術各門類學科的交叉滲透與非藝術相關學科關聯(lián)的學習實踐,獲得廣泛的良好文化藝術素養(yǎng)”(福建兒童發(fā)展職業(yè)學院.藝術教育(綜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具有進行教學分析、反思、評價,總結的能力,文字、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的實際應用能力,能掌握學習方法,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對專業(yè)教育理論及教育發(fā)展新動態(tài)進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兒童發(fā)展職業(yè)學院.藝術教育(綜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良好的語文素質對提高專業(yè)感受力、想緣力和表達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類藝術均與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聯(lián)系緊密,語言藝術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藝術的創(chuàng)造需要一種內在的動力,也就是說藝術類學生需要將所學的文化知識內化成情趣和氣質,并與專業(yè)素質融為一體,成為專業(yè)成長助推力。
二、大學語文與課程體系
單純地討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容易陷入某種想當然,筆者認為不可單純地著眼于某-(1課程,問題產(chǎn)生于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解決的途徑也必須是建立于這樣的關系之中。正所謂“廣攝四旁,圜中自顯”。
(一)大學語文與其它語文類課程。在我院的《藝術教育(綜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公共文化課程中的語文類課程分別設置有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教師口語、應用寫作、大學語文四門。
1.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是基礎課程。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要義即:使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并為學生的不同發(fā)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由于學生水平因素的制約,完全按高中模式進行教學濕然有困難,好在沒有高考的壓力,給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筆者認為,可行的做法就是處理教材,結合學生對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的思考,添加關于藝術隨筆的閱讀與寫作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fā)展?,F(xiàn)實中,高中階段的教學只能使學生具備初步讀寫能力,準確地說,就是學生的探究性閱讀能力還相當薄弱,認識也還處于膚淺層面。因此,在表達實踐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
2.教師口語是-一門偏重于技能的課程。語音標準,口齒清晰是對藝術類學生的基本要求。對此,學生重視,學習熱情也高。該課程以一節(jié)兩學年的方式開設,同時,結合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解決普通話語音問題,此外,通過朗誦、演講、辯論等口頭一般表達技巧的培養(yǎng),有效地分解了語文(相當于高中階段)課程在口頭表達訓練的壓力。但由于課時量少,對于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還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在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以及深刻性上還存在不足。這部分不足將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得到提高和強化。
3.應用寫作,“具有很強的普適性。通過以例說‘法’、以例學‘法’,使感性體驗與理性認識相得益彰”(詹昌平.應用寫作·編寫者的話·校本教材),同時,針對性地練習與專業(yè)切近的事務性文體寫作,如串詞、策劃案、廣告文案、調查報告、教案以及簡歷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學語文寫作教學方面的壓力,并與大學語文形成互補關系。
以上三門課程均在特定時間段里達成各自的教學目標,與大學語文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策略。大學語文課程正是基于這樣的語文類課程體系中,在語文素質與言語生命力培養(yǎng)中,肩負著整合、提升、強化的重任。
(二)大學語文與專業(yè)主干課程
在專業(yè)主干課程和主要職業(yè)技能訓練上,有藝術專業(yè)基礎課程以及分音樂方向、美術方向、表演藝術方向的專業(yè)主修和輔修課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yè)課程中有一批藝術鑒賞與藝術理論課程,如美術基礎理論、藝術欣賞、藝術概論、美學原理、兒童歌曲創(chuàng)作(音樂方向必修)、音樂欣賞(音樂方向必修)、中外美術簡史及欣賞(美術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簡史(表演藝術方向必修)等。這些課程大多處于五年制的中后期,與大學語文類課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為了使大學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素質與能力的總目標更具可操作性,筆者將之歸結為“能說會寫”四字?!澳苷f”即面對公眾條理分明地發(fā)表見解(要求脫稿表述)?!皶憽奔茨軐懳恼?,對于小學藝術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即屬于藝術類文章的寫作。一般而言,專業(yè)教師不會進行專門的寫作指導,但卻期望學生能“寫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說服力的文章”。
一個關鍵,即學習者對于本專業(yè)的理論課程投入過少,將直接導致整體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成為一大難題,同時也將波及大學語文對語文素質與能力提高這一愿望的實現(xiàn)。
三、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
所謂教學策略,即“可以具體操作的整體化實施方案”,是對課程實施的謀略與策劃。
(一)引導正確的認識,讓大學語文——母語高等教育成為言語成長的內在需求。藝術類學生通常具有這樣的個性特點:性情開朗活潑,感性思維能力強,其中尤以審美感受力最為出色。此外,樂于接受新觀念,熱衷自我表現(xiàn),注重專業(yè)技能學習,忽視人文學科的學習,紀律觀念較差。表現(xiàn)在語文課的學習上就是學習熱情不足,甚至出現(xiàn)排斥的現(xiàn)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個人意義,且具有某種緊迫性,那么,學習者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習。因此大學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的問題。也就是要揭示出課程與學生個人之間的意義和價值,且處于某種緊迫狀態(tài)。其次,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強化母語的人文素質課程,不是通過基礎階段教學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業(yè)市場眼色的今天,對于語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別的遠見與信心。
(二)“能說會寫”的有效達成。應該說,“能說會寫”是整個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大學語文處于高等教育中語文學習的最后時期,必然面臨把關、整合、提升與運用等問題。說與寫,即是應用,是言語能力的最終體現(xiàn)。,
1.以“人文·藝術”專題教學為線索,于具體講授中凸顯語文。(1)將講讀課時壓縮至總課時數(shù)的一半,為“能說會寫”訓練留出余地。雖然講讀課是“見效慢”的直接體現(xiàn),但精彩的講讀課卻是深度閱讀的示范與引領,是“能說會寫”的前提。為避免陷入“內容不夠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勝”的境地,教師須全面深入文本,找準“語文點”,才可指望學生跟隨而來。因此,融會貫通、深入淺出,進而引人入勝是大學語文講讀課的至高境界。(2)為了保證課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師優(yōu)勢互補,以接力課方式進行授課。(3)自編大學語文教材,以藝術精神、美學漫步、文化價值三個專題二十一個篇目,期望學生關注藝術之根本、審美的價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態(tài)之間變化與交流等論題。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開闊,塑造自主的人格,認識自我生存狀態(tài)等方面,編選有大學靈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喚、生存智慧等相關專題與之匹配。(4)通過閱讀優(yōu)秀文藝作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使其具有較扎實的語文根底,從而能更好地學習其他專業(yè)課程。
2.以藝術類文章的寫作為“會寫”的日標。這里所說的“會寫”——藝術類文章的寫作——包含有創(chuàng)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隨著專業(yè)學習而進行的一系列文字表達。這樣的文字表達是有層次的,低的層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體會、感受和理解,高的層次是較為深入的、系統(tǒng)的對藝術的欣賞、闡釋和評論。大學語文與專業(yè)理論課程有望合力經(jīng)營的即是后者。文章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天壤之別,文學性寫作是屬于藝術思維,屬于感性思維,但藝術文章寫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維、屬于抽象思維。從事藝術文章寫作,與其他文章寫作一樣,需要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搜集資料、比較鑒定、取舍定奪、深入開掘以及駕馭語言的艱苦過程,必花費腦力,發(fā)揮潛能,才可完成。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還有:
(1)使學生將寫作意識滲透于日常的專業(yè)學習中。如果懷有寫作的意圖,那么,在專業(yè)學習中,就會更加細致地觀察——一如繪畫中的寫生練習一般,充滿了細致豐富的感受——這樣的經(jīng)歷和意識有助于在語言書面化的時候精致地選擇詞匯,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辭。
(2)消解對借鑒的認識誤區(qū)。在前人研究的精華面前,初學者總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該怎樣吸收與運用所收集到的資料。因此,學生首先要學會“轉述”——即用“自己的語言和筆調敘述資料的觀點,并在文中為引用的觀點的來源加以說明并表示感謝”。墩師不僅應教會學生具備分辨“合法轉述”與“非法轉述”的區(qū)別,還應使其具備“合法轉述”的能力。比如可練習從材料中提煉他人的觀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這一步最為關鍵)。至于該如何緩解專業(yè)理論功底不深的擔憂,最好的辦法是先將自己的思路寫下來,再查找資料并加以充實。
(3)雖說“文無定法”,但終究還是有“法”可依的。主題、材料、結構、表達、語言等是文章構成要素,應遵從其基本規(guī)律。在此,筆者認為,尤其應當使學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寫作的基本原則——清晰、精確、簡練。對于文章,“清晰”意味著深入思考,分出層次,“精確”意味著察無誤,敢下判斷,“簡練”意味著舍棄多余,直取價值。也就是說“清晰”重在分析細化,“精確”重在揭示本質,“簡練”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漸進的梯階。提升藝術文章寫作教學效果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使寫作學習過程化。往往有這樣的情形:教師剛宣布一個大作業(yè),底下總是唉聲一片。原因何在?從寫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個作業(yè),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樣困難。因此,需要搭建梯階。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維為文章思維之根本,從現(xiàn)成的藝術文章中練習提煉主題句與中心,并進而揣摩寫作規(guī)律。有兩點規(guī)律不能不熟練掌握,一是條分縷析法,即能就某一問題深入開去,分出層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應用所學知識,將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與提升。這一過程其實正是文字表達與專業(yè)理論融會出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