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生物學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生物 教學概念 教學探索
【正文】:生物學概念是生物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對生命基本現象、規(guī)律的理解與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學是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形成并理解概念,明確所學的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過程。要學好生物科學,關鍵在于理解生物學概念。
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學校實行了學案導學,小組合作“自學──討論──展示──反饋”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生物學科中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從而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本人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人對初中生物學的教學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現就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談談本人在生物學概念教學實踐中的初步探索。
一、聯系生活,讓事實成為學生概念學習的支撐
生物對初中生而言是一門陌生的課程,但是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與生物相關的現象并不陌生,老師可以使用這些事實來作為學生概念學習的支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物學實例和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從這些感性的認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最終形成一種理性的認知。例如當學習“種子的萌發(fā)”時,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溫度(我首先讓同學們思考農民伯伯為什么要選擇春天播種,而不是在冬天和夏天了?)一定的水分(我們現實生活中在播種前要用水浸泡種子),充足的空氣(播種前農民伯伯通常要松土);與事實、生活相聯系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加深他們的印象和理解,還能夠鍛煉他們觀察、分析的能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生物學的諺語或俗語引出概念,使學生掌握起來更容易
生物學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例如:七年級上冊"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引出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葉落歸根”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一山不容二虎”“草盛禾苗稀”生物的競爭?!绑氩断s,黃雀在后”引出捕食關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大樹底下好乘涼”引出生物影響環(huán)境?!伴儆饣幢倍鵀殍住币霏h(huán)境影響生物。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三、抓住關鍵詞對概念的初步掌握
一個完整的概念由幾個要素組成,我在教學中往往引導學生找出幾個要素并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對概念進行初步掌握。例如:七年級上冊,傳粉(花粉花藥柱頭)受精(卵細胞受精卵)生態(tài)平衡(數量和所占比例相對穩(wěn)定)七年級下冊,消化(食物消化道分解細胞吸收)反射(神經系統(tǒng)刺激反應)八年級上冊,先天(生來遺傳物質)仿生(結構和功能儀器和設備)八年級下冊,有性生殖(兩性生殖細胞受精卵)等。通過找概念中的關鍵詞,理解關鍵詞,可以更深入的剖析概念的內涵和有利于學生的識記。
五、通過實驗研究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生物學科作為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學的基本語言,學生們都希望在概念教學的同時輔以實驗教學。老師要抓住實驗與概念的結合點,讓學生在實驗現象的觀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內涵,從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七年級上冊在學習細胞時,我分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組織細胞和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進行觀察。在觀察人口腔上皮組織細胞時,我讓學生第一次觀察后將生理鹽水換成清水再觀察,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口腔上皮細胞在清水環(huán)境中會破裂,而洋蔥的表皮細胞不會,同時引入動植物細胞的區(qū)別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細胞壁對細胞的形態(tài)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通過這個實驗,不僅讓學生對于細胞的相關概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學生對于細胞壁與細胞膜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區(qū)別也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葉片結構及其功能的相關概念時,我先讓學生制作徒手切片,然后進行觀察,在實驗中讓學生對概念理解掌握
此外,我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的觀察自己總結生物學概念和規(guī)律,形成一個自我的認知體系。如讓學生探究水溫與金魚的呼吸次數,通過金魚鰓的開閉來計算呼吸的次數與頻率,通過控制水溫的變化來觀察實驗現象。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記錄數據,最后將數據以圖形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么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也就一目了然了,再讓學生用語言將概念表達出來。
六、進行概念的比較學習,避免概念的混淆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較法在運用于學習中能有效地避免概念間的混淆,對加深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運用這一技巧。例如七年級上冊: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等,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七年級下冊:“動脈”和“靜脈”、“動脈血和靜脈血”、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八年級上冊:先天和學習行為,八年級下冊昆蟲的完全變態(tài)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等,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針對這些概念可以進行比較教學,突出兩個概念中的不同點,讓學生更能夠掌握概念的本質,有利于糾正許多常見的錯誤,使其掌握起來自然更清晰,避免概念間的混淆。
總之,對概念的教學要采取用各種教法,使之相互滲透,互相補充。這樣做,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的認識能力,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習質量,但是選用的方法一定要與所講的概念相適應,要使概念的引入、理解、鞏固能重點突出,層次清楚,透徹易懂,不要使概念教學變得照本宣科,死記硬背的陳舊教學模式。
中學生校園社團是學生自發(fā)形成的學生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和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可以作為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成為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1 生物學科社團發(fā)展的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校園文化的深入發(fā)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
生物學科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特點,且與生活聯系密切,在高中校園發(fā)展生物學科性社團,借力社團活動,對改變生物學科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完善教育教學生態(tài)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 生物學科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將生物學科從書本、課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園之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管理,科學合理地開展社團活動,從而融合知識、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
2.1 實驗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課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課程的規(guī)劃及條件的限制等因素,實驗課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因此教師可以在社團活動中開展實驗內容。教師可具體開展下列兩類活動:① 教材實驗: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非常多,如:有機物的鑒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葉綠體的觀察等,② 創(chuàng)新實驗:以教材實驗為基礎,對原有的實驗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甚至提出新的課題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結果分析和討論交流。例如,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探究生長素對桂花枝條扦插的影響,探究低溫處理對菠菜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重復教材實驗既讓學生鞏固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讓學生領悟到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主動的創(chuàng)新實驗,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和發(fā)現規(guī)律的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綜合,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直到撰寫科技小論文。通過上述實驗活動的開展,學生理解了科學概念,鍛煉了實踐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了理性思維的習慣,獲得了獨立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2.2 調查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規(guī)律的科學。它不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還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guī)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學生近距離地觀察生命現象,用生物學知識認知生命、解釋生命,從而熱愛生命。調查類活動可以包括下列兩種類型:①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如校園植物的認知、分類與分布,校園周邊自然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的比較等;② 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調查,廢棄礦山的生態(tài)修復,人工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等。
調查類活動的趣味性強,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在調查研究中,學生根據調查內容設計調查方式和路線,既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又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生在觀察有趣的生命現象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在較好的理解了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適應,物質與能量的平衡,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統(tǒng)中人是主體又是客體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及作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態(tài)和生命觀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如關愛生命和保護環(huán)境等。
2.3 實踐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科學,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活動,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體現了生命科學的價值。教師可開展如下一些活動:① 標本制作: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標本室,并給他們介紹標本制作的技術,引導學生制作簡易的動植物標本,如植物葉片標本、蝴蝶標本、昆蟲標本,還可以制作鳥類標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和本質具體化,可在社團的學生中開展模型制作比賽,如動植物細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種植養(yǎng)殖:組織社團學生建立校園生物園,如種植花卉、蔬菜、果樹,培養(yǎng)蘑菇,養(yǎng)殖小白鼠、觀賞魚和家鴿等,制作生態(tài)缸和小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可以探索蔬菜的無土栽培技術、植物的嫁接技術和魚類的繁育技術等。
一個生物科學工作者應具備獨立、熟練的動手能力。在這些實踐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和生物體親密接觸,學生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解釋生命現象,發(fā)現生命規(guī)律,熱愛生命個體,進一步培養(yǎng)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和生命觀念。
2.4 科普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和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應自然科學的本質??茖W最終又要服務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因此,開展一些科學普及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可開展以下兩類活動:① 科普宣傳:利用節(jié)假日,面向學校師生,或深入到校園周邊的社區(qū)進行環(huán)保知識和健康知識宣傳,如城市水污染調查的圖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傳播途徑圖片,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和有效預防等知識宣傳;② 科技創(chuàng)作:借助學校的科技節(jié)及市級科技活動等平臺,鼓勵學生進行生物學相關的作品創(chuàng)作,如制作水污染處理的浮床,無土栽培蔬菜的簡易裝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級利用裝置等。
在這些科普活動中,學生成了科學的傳播者,喚起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以及環(huán)保意識,從而更好地愛護我們的身體和保護生存的環(huán)境。另外,學生通過調查搜集資料,動手參與制作,既鍛煉了科學技能,又培養(yǎng)了科學素養(yǎng),提高了社會責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養(yǎng)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園學生社團建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社團發(fā)展必然走向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學術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學科性社團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團必將開辟生物學科教學的新模式??茖W地開展社團活動不僅有助于生物學科的教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有助于培養(yǎng)具備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學研究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教育價值[J].生物學教學,2016(5):20-22.
[2] 蔣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思考[J].中學生物學,2015(10):9-10.
生物初一這一年的學習非常重要,這一年的實驗思維和實驗題答題思路,是之后物理化學學科的最好的鋪墊,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七年級生物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學習方法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有的學生感覺自己對生物并不是很感興趣,但是,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yǎng)的,這不能成為生物成績不理想的借口。對于初中開設生物這門課程,學生和家長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是農學、醫(yī)學、林學、環(huán)境科學等學科的基礎;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學的發(fā)展和應用。我們現在學習生物學,決不僅僅是為了期中和期末考試,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了解大自然,了解我們人類自身,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將來為我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上課的時候忘記帶課本,這是最影響學習的一點;上課的時候不能認真地聽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或者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轉著頭看等等,這些都是不好的學習習慣。
高效的學習方法
抓住課堂45分鐘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提高學習效率,盡量避免來自外界的任何干擾。在課堂上,不僅要做到眼看耳聽腦子轉,而且要動手做筆記。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很多學生感覺自己都記住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準備一本課堂筆記本,能夠使自己在當天復習或者最后總復習的時候抓住重點,輕松許多。
學習的時候能用課本的語言背誦每個概念,用自己的語言清楚明了地解釋每個概念,每個知識要點。練習冊上每節(jié)設置的“重要的知識”和“我的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規(guī)律,形成概念。
重視圖表的的作用。對于課本中每幅圖表,都要認真觀察。同時,學會自己繪制概念圖,歸納總結所學的知識,對于前后知識要學會融會貫通。
多思勤問
課本中很多地方設置了疑問,需要你開動腦筋去思考。同時,對于課本的知識,不要“點到為止”,多問幾個為什么。一個沒有疑問的學生,是很難進步的。不管是老師講過的東西你沒有聽懂,或者是你通過學習產生的新問題,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問。老師最喜歡愛問問題的學生,也絕對不會因為你沒有聽懂而責備你,最怕不懂裝懂,于是遺留的問題積少成多,成績不理想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抄作業(yè)的行為是應該堅決杜絕的,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永遠不會成為你真正擁有的知識。
理論聯系實際
多觀察生活,多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夜晚臥室里擺放過多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為什么?在我們學習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后,我們知道是因為植物在夜晚暫停了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與人爭奪氧氣。
初一新生生物的學習方法一、“先記憶,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識要點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初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著與其它學科不一樣的特點:面對生物學,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因此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學的邏輯規(guī)律,既所謂“先記憶,后理解”。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guī)律上。這時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系(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系,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系這些實際。聯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于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1.聯系自然實際。
居住地附近的農田、草地、樹林、公園、花園、庭院、路旁都會有許多動植物在那里生活,學習有關知識時,到這些地方去參觀考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處。當學到生物與環(huán)境的知識時,更要想到保護當地的動植物資源和保護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2.聯系生產實際。
生物學中的許多原理都和工農業(yè)生產有密切的關系,學習這些原理時,就要考慮它能幫助解決生產上的什么問題。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還能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
3.聯系生活實際。
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就更為重要。生活實際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識和未來的生活行為兩類。生活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
三、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guī)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初中生物的學習目標(一)初中生物學習的總目標:
(1) 通過初中生物的學習,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應用;
(2) 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3) 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
(4) 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tài)度,為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初中生物學習的具體目標;
(1) 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的基礎知識。
(2) 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以及衛(wèi)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3) 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應用極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4) 學會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5)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6)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fā)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fā)展合作能力、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7) 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8) 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狀況,培養(yǎng)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的責任感。
(9) 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提高環(huán)保意識。
(10)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11)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具有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關鍵詞:主體地位;開放性;廣闊性;創(chuàng)新;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2-0049-03
關于創(chuàng)新的定義,在國際上還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目前在國內普遍認為,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領域,凡屬于突破傳統(tǒng)的先進成果、良好行為或開拓性的思想均可叫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實質就是通過對原有基礎進行重新組合而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的過程。創(chuàng)新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學二者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在新課程理念下,創(chuàng)新教育側重于從總體上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它是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學科教學與訓練,促進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品質,使他們初步掌握創(chuàng)新技能技法,從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一種新型教育;而創(chuàng)新教學則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教學里,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和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所以,為了切實有效地逐步提高中學生物學教學質量和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本文對中學生物學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作初步的探討。
一、明確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筆者認為,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實現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首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很有必要的。所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基礎上,全面認識主體、充分尊重主體和著力發(fā)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生物學教學活動,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學會學習生物學。首先,生物學教師要全面認識主體。這要求中學生物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不但要備好教科書和其他的教學資源,而且還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以掌握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和知識結構等,而后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最終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而生物學教師則只充當他們主動學習生物學知識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其次,生物學教師要充分尊重主體。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在教學過程中生物學教師要創(chuàng)設師生、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第二,生物學教師要面向全體,平等地關注每一位學生,并給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及表現、發(fā)展生物學能力的機會。怎樣才能做到充分尊重主體?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可以通過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來實現。例如,在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既可以通過提問、自學或敘述等環(huán)節(jié)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在作業(yè)、考核、課前預習和課后輔導中從層次性出發(fā),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再次,生物學教師要著力發(fā)展主體。這要求生物學教師要努力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筆者認為,中學生物學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模式,都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注意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生物學教學活動的質量;第二,要保證學生活動有足夠時間和空間;第三,要優(yōu)化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通過使用教學媒體的變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生物學學習,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和參與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機會。
二、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實現中學生物學教學目標的開放性
中學生物學新課標提出的一個最鮮明的要求是開放與創(chuàng)新。它特別強調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反思;并要求在教學別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和情感;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但又要求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簡單套用可表達性知識的教學經驗,而需要通過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來完成。為此,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以下措施對學生實行開放性的教學。
1.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例如,針對形態(tài)解剖內容,筆者經常采用包含多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學生閱讀自學教師演示引導學生討論學生總結教師匯總評價”,以此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結果表明,此法用于涉及形態(tài)解剖知識的教學非常適用,效果較好。
2.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意見。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要多多鼓勵他們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來,鼓勵他們敢于對同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見解,以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開放性。
3.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從事教學。經過筆者多次教學試驗表明,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效果較好的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模式是“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作出假設教師指導學生制訂探究計劃教師指導學生實施探究計劃學生自主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引出結論師生共同總結”。
三、補充相關生物學知識,拓寬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中學生物學知識是綜合、多樣的。從內容上看,包羅萬象,涵蓋了形態(tài)解剖學、分類學、發(fā)育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tài)學、人口學及醫(yī)學等各個領域。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探究天地和思維空間。教材中用補充閱讀材料作為正文內容的補充,有時并不能全面反映現代生物科學的發(fā)展方向、全貌和研究成果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狀況。這就需要中學生物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當補充相關生物科學知識,使學生通過所補充知識與應掌握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分析、思考,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生物科學的發(fā)展面貌和應用前景,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在用中學,在學中用”,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廣闊性。例如,在講授“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一章時,結合學生對基因、轉錄、反轉錄和轉譯的概念,以及經典遺傳學三大規(guī)律的理解,教師可適當介紹有關轉化、轉導和轉座的有關知識、研究進展、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現實應用情況等知識;又如,在講授“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一章時,教材雖然都安排了有關高等植物、高等動物和昆蟲激素調節(jié)的有關知識,但關于這部分知識在人類生產和醫(yī)學中應用的實例過于偏少,此時教師應從最新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最新出版的著作中找出相關例子以補充教材的不足,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認識;再如,在進行“生物與環(huán)境”這個單元的教學時,除了應通過對相應例子的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有關生態(tài)學的基本概念之外,教師還應增加有關人類離不開生物,生物也同樣離不開人類,人與生物相互依賴的大量例子,逐步讓學生懂得人類為什么要保護和利用好生物資源的道理。
四、注重中學生物學基本概念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
概念是思維的高級形式,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在人腦的反應,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邏輯元素。按照以布魯納為首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家們的觀點,學生所學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普遍,對新知識或新問題的適用性就越寬廣。所以,學生對某一學科掌握的基本概念越多,他們越能深入理解這門學科,自然對這門學科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也就越強。
中學生物學基本概念是中學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使學生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并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對于學生學好中學生物學基礎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生進一步學好生物科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學好生物學基本概念又是學生學習實驗、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和將生物學基礎理論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的前提。但是生物學基本概念的形成需要在生物學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通過實驗、觀察以及對生命現象本質的分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才能形成。所以,在教學中生物學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對概念的比較、分析、概括和應用等方法使學生牢固掌握中學生物學基本概念,進而逐步提高他們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
總之,在中學生物學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切實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后能完全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自覺學習、主動發(fā)展,進而在未來能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生物學教師要采取一切可能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周學智.創(chuàng)新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3.
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到: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它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生物科學與數學、技術科學、信息科學也相互作用,共同發(fā)展。另外,生物科學和人文科學也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加強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有利于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統(tǒng)一的科學概念和過程,建立科學的自然觀,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1]
一、在生物日常教學中強化學科交叉滲透
在生物日常教學中,有關生物學概念的理解、生物學現象的解釋和生物學難點的突破等,有時就可以進行學科交叉滲透。[2]例如,在講授細胞周期的概念時,可以利用學生在高一所學的物理學中的振動周期概念與細胞周期進行類比,振動周期是指做簡諧振動的物體完成一次全振動所需的時間,可以將其演化為一個連續(xù)做簡諧振動的物體,從一次全振動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全振動完成時為止。而細胞周期是指進行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時為止。在學生對細胞分裂還未了解之前來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是比較困難的,但學生對振動周期的概念早已熟悉,這樣細胞周期的概念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活細胞內每時每刻都高效有序地進行著一系列的生化反應,這些反應都可借助化學知識來解釋,如用糖類、蛋白質和脂質化學知識闡述糖代謝、蛋白質代謝和脂肪代謝。另外,在解決生物學教學中的某些難點,如在講到滲透吸水原理時,學生都知道滲透裝置中漏斗管內的液面不會一直上升,但不知道怎樣解釋,課本上也沒有具體答案。但如果引導學生聯系物理學中壓強的平衡和化學中的一些動態(tài)平衡的知識來思考,問題便可迎刃而解。[3]
二、在生物練習中加強學科交叉滲透
很多生物計算題,學生在解答時往往無從下手。我們可以換種思維,有效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為我所用”,例如利用物理學、化學或數學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既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又可增強學生的學科交叉滲透意識。
例如:假設有四種氨基酸,在每種氨基酸只有一個和每種氨基酸數量不限的情況,分別能合成幾種不同的四肽?如果選用單一的生物學方法解答本題,計算時復雜且易出現錯誤。但應用數學排列組合的思維去處理以上問題,就能準確而又輕松地得出答案。即在每種氨基酸只有一個的情況下,能合成四肽的種類為N=24種;每種氨基酸數量不限的情況下,能合成四肽的種類為N=aaaa種。
三、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學科交叉滲透
(一)挖掘教材中有意義的學科交叉實踐活動
在學習了必修3中《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這一章之后,可能許多同學會對當前普遍存在的糖尿病問題比較感興趣。這時,老師可以發(fā)動學生進行關于“糖尿病調查與檢測”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及調查,對糖尿病的類型及成因進行分析,并針對不同類型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進行總結。學生還可以去醫(yī)院進行咨詢,找出生物和化學課本中所學的檢驗方法與臨床檢驗方法的區(qū)別和聯系。
(二)從身邊尋找有價值的學科交叉實踐活動
在學習到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內容時,如果學?;蜃≌車兴次廴?,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取樣調查,分析造成水源污染現狀的原因。這樣的調查能夠使學生主動形成保護環(huán)境的正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于學生認識水污染的危害是非常有意義的。而這樣的實踐活動也是融合歷史、地理和生物知識的一個完美跨學科交叉點。[4]
(三)巧妙利用主題班會,開設實踐活動
在學習完高中生物選修3基因工程這一專題后,有關轉基因生物及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就凸顯了出來。這時,可以利用主題班會的機會,舉行一次別開生面的辯論賽??梢匝埜鲗W科教師,請他們分別從自己本學科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學生也可以各抒己見。組織這樣的主題班會,既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又使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各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建新.談學科內和學科間知識綜合的教學[M].廣州:厚街中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