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食物從何處來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建議
一、題目分析
“食物從何處來”用的是問句形式。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里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里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里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yǎng),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jié)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而且題目通過設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為復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知識,解說有關事理,恰當?shù)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jié)構(gòu)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zhì),一切生物活著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構(gòu)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zhì)和供應生物能量的物質(zhì)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jié)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為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食物從何處來。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在自養(yǎng)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著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yǎng)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里來。
第三層(最后一段)總結(jié)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卮鹆宋恼聵祟}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然后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gòu)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zhì)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獨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shù)脑斅?/p>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再解釋異養(yǎng)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光異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據(jù)“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見練習題)因為“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yǎng)”?!白责B(yǎng)”了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xiàn)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然后闡釋異養(yǎng)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是先異后同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范疇。采用先異后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jié)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問法。這篇文章的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一個設問句。設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笆澄飶暮翁巵怼?,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后,得到關于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zhì)”,“自養(yǎng),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如講到什么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為例。說明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經(jīng)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xiàn)范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笆澄铩笔菑纳锷嫘枰霭l(fā)采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里買到的,經(jīng)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采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采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為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然后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食物從何處來》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
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
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
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
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
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談你的看法。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3n赫h8脂肪zh9貯藏zh)參天c1n供應g#ngy@ng
糠麩f&供給g#ngj!吃葷h&n細菌j&n細胞b1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問旬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
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這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著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薄_€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耙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
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把莖
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桑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匀藗兂R姷?、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槍答的形式,研究“設問”在文中作用。
(l)文章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設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
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p>
是第二部分的提領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四)總結(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
2.“自菲”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
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l)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和其他二者的關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等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
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系。
附:參考答案
(1)
(五)布置作業(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l)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
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l)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能量兩種作用的物
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系變成了選擇關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系弄顛例了?!安粫L葉綠素”應為因,“屬于異養(yǎng)
型”應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八、隨堂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統(tǒng)習。
植物是天然的“凈化器”、“消聲器”、“除塵器”、“制氧機”、“預報員”、“防疫員”,在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廣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這就形成了一個將整個地球都網(wǎng)住的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動植物遺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潔工”。且做生物也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個“清潔網(wǎng)”。
益鳥能捕食害蟲,保護這些益鳥就可以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也就保護了環(huán)境。一只友喜鵲一年可消滅1.5萬條松毛蟲,可保護十多畝松林不受蟲害。兩只大斑啄木鳥一天能消滅600多條害蟲的幼蟲,可以控制幾十畝人工林免受蛀食樹干的害蟲的危害。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不同的鳥類,也形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網(wǎng)絡。
以上事實說明,生物確實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只要我們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保護
害蟲的天敵,充分發(fā)揮植物和益鳥等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人類環(huán)境就會更加美好。
1.這篇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是()
A.植物是自然界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
C.益鳥消滅了害蟲,保護了環(huán)境。
D.生物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安排內(nèi)容的順序是()
A.總分總B.分總C.總分D.并列
4.第二段中加點的“全部”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畫線的“天敵”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