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民族文化建設情況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樓是以蒙古族傳統(tǒng)的“蒙古吉祥結”為藍本,整個樓體縱橫交錯,獨具特色;校園內(nèi)聳立著標志性建筑“撒袋”為原型設計的大鐘,讓人不得不想起科爾沁的祖先“哈薩爾”,好像時刻在提醒科爾沁后裔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振興民族;樓體外墻刻有“蒙古祥圖”,猶如祥云繚繞;走進教學樓,圖書館、會議室、餐廳等,內(nèi)部裝飾無不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特色:在走廊、樓梯間等地方,懸掛著蒙文格言名句或者師生制作的有關蒙古族藝術的美術作品;在教室角落展示欄陳設著學生自制的民族工藝作品;各個教師里掛著成吉思汗圖像和警策意義的蒙古族格言警句;在校內(nèi)宣傳欄中展示有關民族文化活動的照片和圖像,連運動場的看臺都充滿了蒙古元素的圖案。校園所有的角落都體現(xiàn)著蒙古民族文化特點。唯一欠缺的就是建筑文化與綠色景觀文化未能完美結合。總之,通遼市蒙古族學校物質(zhì)文化建設形成了自我特色,營造出濃厚的蒙古族校園文化氛圍。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曾經(jīng)說:“要讓墻壁能夠說話,讓花草能夠育人”。這句話點出了校園綠化美化的重要性。綠化、美化與民族特色元素相得益彰的典型不得不提科左后旗甘旗卡蒙中。踏入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大的蒙古包,蒙古包周圍是碧綠的草坪,草坪上還有小羊,小牛犢等小型雕塑。走近草坪,才會發(fā)現(xiàn)那不是常規(guī)的草坪,而是一片片韭菜,用作綠化景觀,同時還可以作為學生食堂的自給蔬菜;蒙古包也不僅僅是民族元素的體現(xiàn),是用來作學生學蒙古象棋、版畫、蒙古手工等民族特色課程的教室,為其民族文化傳承課程創(chuàng)設情境,一舉兩得。甘旗卡蒙古族中學校園綠化、硬化、美化,不僅布局合理,而且設計了彰顯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化長廊,學習園地,展示富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日常生活習俗圖片,生活用具圖片以及學生民族工藝作品;校園建筑與綠化美化渾然一體,并且利用校園內(nèi)各處場所,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氛圍,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了教育者,讓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民族教育的氛圍,感受到民族教育的魅力。文化氛圍營造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構筑文化內(nèi)涵,創(chuàng)建學校民族特色入手,用民族特色帶動教師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形成合力,把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提高上去。這種辦校理念的在民族文化建設方面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還未全面加強民族文化建設的學校,值得學習的典范。但是,僅僅靠校園環(huán)境中構建民族元素化的建筑,從環(huán)境布置上進行了民族文化凸顯的整體規(guī)劃就足矣嗎?我個人的看法覺得這些難免有些流于表面,成為民族文化的面紗,更深層次的民族精神教育卻依然很匱乏。因此,必須有制度的保障和民族文化傳承的主渠道。
一、學校制度民族化,習俗文化傳承得以保障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熱愛祖國,認同民族文化,應該建立健全有關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學、學校管理、日常生活、體育衛(wèi)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規(guī)章制度,從而規(guī)范引導學生的行為。通遼市地區(qū)的蒙古族學校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堅持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或多或少都創(chuàng)建了適應自身特點的制度文化,以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播。比如,各個學校在全校師生反復討論的基礎上編印了適合蒙古族學校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例如,在《中小學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增加了一些本地少數(shù)民族共同認可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制定每生每天讀一段民族經(jīng)典的制度;制定校園內(nèi)必須用蒙古語交流的制度;制定特定日子必須穿蒙古袍;制定周一課間操改為安代舞;設計蒙古族特色的蒙文?;眨粍?chuàng)編有蒙古族特色腔調(diào)的蒙漢雙語校歌集體活動必唱等。在通遼市蒙古族學校中,比較有特色的是科左后旗甘旗卡鎮(zhèn)蒙古族小學,制定了以上具有共性的制度外,還制定了每天課間操時間,低年級(一二年級)分組玩民族特色的游戲,如沙克,博克,打布魯?shù)龋桓吣昙壓徒處焺t做廣播體操、跳安代舞,不像大多民族學校那樣只在周一穿蒙古袍跳安代舞。制度的規(guī)范會使師生自覺地形成是非觀、世界觀,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校風。目前各個蒙古族中小學制度的制定還比較全面,但是執(zhí)行就不見得那么完滿。有些制度就是有條款無事實,有些制度的執(zhí)行流于表面,走過場。因此,在制度建設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制定更細化的制度,要讓制度規(guī)范學生行為,要讓蒙古族精神在制度規(guī)范的保障中得以傳承。因為制度的保障,學生在校園里說著蒙古語言,唱著蒙古歌曲,讀著蒙文書,學著蒙古禮俗,在民族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但,應該注意的是,校園里民族文化的傳承得到保障的同時,校園外也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對自己民族認同和自豪的氛圍,“民族認同感的基礎所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無疑就是一種文化的復興過程”[2],無時不刻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構建過程。例如,設計出具有蒙古族服飾特點的校服(一般意義的運動服上增加蒙古元素也可),佩戴蒙古族特色的蒙文?;?,即使走出校園,也能讓人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圍,而且走到哪里都能看出是民族學校學生,區(qū)別于主流文化;在假期組織草原夏令營等活動,到農(nóng)村牧區(qū)真正感受和學習蒙古族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習慣;“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是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關鍵所在?!盵3]因此風俗習慣,節(jié)日傳統(tǒng)以及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形成一種氛圍影響學生的文化觀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要求學生與家長形成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觀念。
二、學科教學民族化,民族精神教育得以滲透
人類學課程觀認為: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文化傳遞和文化整合的主陣地。因此,蒙古族中小學是蒙古族文化傳播傳承的基地,只有讓廣大蒙古族青少年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悟和了解,繼承和發(fā)揚才有可能深入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肯定民族文化建設的成效。蒙古族中小學要把本地蒙古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煉出來,與學校實際相聯(lián)系,將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百花齊放、異彩紛呈,讓學科教學與民族文化相滲透,打造蒙古族特色突出的校園精神文化。根據(jù)學校特色結合學科特點,學校應該要求教師在相關學科中滲透民族文化教育。例如:蒙語文課程,作為主科有很多弘揚民族精神,彰顯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選文,可以結合蒙古族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蒙古族警句格言,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讓學生了解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民族心理,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其它學科教學也可滲透民族文化教育。音樂課程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滲透傳統(tǒng)藝術文化;手工課程中滲透民間工藝;體育教學中兼顧傳統(tǒng)體育項目等真正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科左后旗甘旗卡蒙古族中學音樂學科開設蒙古族民歌、呼麥、蒙古長調(diào)、好來寶、民族舞蹈、馬頭琴、四胡等民族藝術方面的音樂藝術課,充分挖掘民間音樂,推動了本民族學校素質(zhì)教育進程。美術學科安排了民間手工、雕刻藝術、皮藝、燙畫等教學內(nèi)容;體育學科納入博克、蒙古象棋、沙克、射箭等本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除此之外,還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形式,開展不同主題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比如,開展蒙古族民歌大賽、蒙古族舞蹈大賽、蒙古族民間工藝大比拼、蒙古語演講比賽、蒙古族文化藝術節(jié)(校園藝術節(jié))、蒙古族體育系列比賽等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課外活動或主題班會活動。在這里,課外活動真正成了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傊?,文化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有機體,文化豐富于教育的內(nèi)涵,教育是文化的主要傳播形式。通過學科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讓民族精神得以傳承是學校民族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三、蒙古族學校民族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民族文化發(fā)展不平衡,沒有明確具體要求,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缺乏民族文化進課堂工作目前正在向縱深發(fā)展,但發(fā)展不平衡,像甘旗卡蒙古族中學和小學,扎魯特旗蒙古族小學,通遼市蒙古族學校,通遼市蒙古族中學等已經(jīng)大面積深入細微得推廣,但其它地方有的剛起步,有的地方還沒有開展,做好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工作,需要各級方面提高認識。目前民族文化進入課堂處于自發(fā)、起步階段,既沒有統(tǒng)一的大綱,也沒有較成型的教材。有的學校、開展民族體育活動,有的學校開展民族歌舞教學,有的學校開展民族工藝,有的學校每周開一次民族文化課,有的學校每周開2—3次民族文化課,但都沒有明確具體考核、評估要求,處于隨意狀態(tài)。學科的建設需要專業(yè)人才,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缺乏,教師不專業(yè),課程不規(guī)范。因此,需要各級部門的重視,制定目標,健全機制并進行民族文化教師的培訓也可采取請民間藝人授課(例如通遼市蒙古族中學就聘請了民歌大賽冠軍,民間藝人作為民歌教師)形式。
作者:佟斯琴單位: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蒙古學學院
中小企業(yè) 中小企業(yè)融資 中小學論文 中小學生守則 中小學生論文 中小企業(yè)信用管理 中小企業(yè)論文 中小學德育課 中小企業(yè)管理 中小企業(yè)財務管理 紀律教育問題 新時代教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