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和諧思想與中國思想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和諧;世界的和諧,對和諧思想與中國思想史研究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在中國思想歷史上,儒家自然觀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提倡寬和處世,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人和”的人際環(huán)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儒家重視人的身心和諧與個體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為實現(xiàn)社會、人、自然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基本途徑、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中國古人主張無爭無訟,平等待人,和諧共處,協(xié)和萬邦,重視睦鄰友好,互利互惠、,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和諧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昂汀钡乃枷胴灤┯谥袊枷氲陌l(fā)展歷史,積淀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僅閃爍著東方式的哲學智慧,而且在促進社會進步、維系社會穩(wěn)定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諧思想源遠流長,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關鍵詞】和諧思想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
和諧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在中國文化中,“和”與“諧”同義,而“和諧”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疇出現(xiàn)的?!昂汀钡乃枷胴灤┯谥袊枷氲陌l(fā)展歷史,積淀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僅閃爍著東方式的哲學智慧,而且在促進社會進步、維系社會穩(wěn)定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諧思想源遠流長,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中國思想歷史上,儒家自然觀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與自然具有統(tǒng)一性,人類理應善待自然,就更應尊重自然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古人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人類應當認識、尊重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在《荀子·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忘。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谎蓝毁E,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的一種最基本的態(tài)度?!抖Y記·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独献印氛f:“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清楚地說明,人和萬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諧原則。道教的自然觀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的法則就是“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
二、人與人的和諧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提倡寬和處世,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人和”的人際環(huán)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又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蹦軌?qū)捄翊?,與人和諧相處,是君子人格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更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道家代表作《老子》說:“知和曰常?!痹诶献涌磥?,整個天地是一個和諧?!崩献犹岢觯骸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他主張人要效法天道,通過無爭、去奢、知足,達到人與人的相對和諧。
三、人與自身和諧
儒家重視人的身心和諧與個體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為實現(xiàn)社會、人、自然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基本途徑。儒家要求人們首先要妥善處理義與利、精神追求與物質(zhì)追求的關系。儒家肯定人們對物質(zhì)利益的正當追求,肯定人的正當欲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孔子還提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培養(yǎng)坦蕩蕩的心胸開闊、仁民愛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為實現(xiàn)社會和諧、天人和諧的基礎。在人的心與身的關系上,中國古人主張人之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tài),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系。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崩献又鲝垺胺禈銡w真”,認為人的生命存在要與自然溝通,節(jié)制和超越物質(zhì)欲望,不讓塵世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恬淡、自由、純潔的心境,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jīng)》)的修道方式。莊子為達到“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的自由境界,明確提出“坐忘”、“守道”、“心齋”等修道方法,通過摒棄內(nèi)在的心理干擾以及外在功名利祿等利害關系的束縛,以開闊、通達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人生,將阻礙和不利于個體達于靜極狀態(tài)的因素驅(qū)散、排除,使心靈澄明出一個純凈的天地,使人真正成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異己力量的奴婢,從而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超越境界。
四、世界的和諧
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中國古人主張無爭無訟,平等待人,和諧共處,協(xié)和萬邦,重視睦鄰友好,互利互惠。歷代中國封建王朝都把“協(xié)和萬邦”的理想運用于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這種以和為本,以誠信為德,以禮法為手段的“和為貴”的外交文化,體現(xiàn)了一種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jié)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文化的精髓。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王道與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處理國內(nèi)和國際關系;王道則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在國際間建立相互間的信任關系而擴大自己的影響。中國古代三國時諸葛亮的“七擒孟獲”,漢武帝時的“昭君出塞”,唐太宗時的松贊岡布和文成公主,都是“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的典范,成為千古佳話。重新審視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的重要論述和精髓,更讓我們深深的感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倡導和諧的,無論是人與自然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自身之間,抑或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使這種思想發(fā)揚光大,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