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財務框架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對上市公司實行ST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但經過幾年的運行,該制度暴露出了許多缺陷,最典型的就是它誘致公司進行財務包裝。本文利用經濟學的理論和觀點對現(xiàn)行的ST制度進行分析,并提出對ST公司要重新構建一套新的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ST公司財務預警綜合效益評價
一、引言
公司特別處理的規(guī)
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公司法。《公司法》第157、158條規(guī)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連續(xù)虧損,在限期內未能消除,不具備上市條件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1998年3月16日,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了《關于上市公司狀況異常期間的股票特別處理方式的通知》,要求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根據股票上市規(guī)則的規(guī)定,對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包括財務狀況異?;蚱渌麪顩r異常的公司)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即公司股票日漲跌限制為5%,中期報告必須經過審計,股票的行情顯示有特別提示。如出現(xiàn)連續(xù)三年虧損,其股票即暫停上市。暫停上市后在第一個半年公司仍未扭虧,證券交易所將直接做出終止其上市的決定。如果公司實現(xiàn)盈利,則可以按程序申請恢復上市。1999年7月9日起,依據《公司法》第134條有關“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持有的股票可以依法轉讓”的規(guī)定,深、滬交易所對暫停上市的股票開始提供“特別轉讓服務”。2001年2月24日,證監(jiān)會頒布了《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其中規(guī)定,暫停上市的公司在寬限期(通常為12個月)內第一個會計年度繼續(xù)虧損的,由中國證監(jiān)會作出其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ST制度實施以來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如何?理論界和實務界以及廣大投資者對它的評價怎樣?如何對它進行完善?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展開研究。
二、ST公司——處于風雨之中的諾亞方舟
ST公司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司群體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近年來,ST公司數(shù)量快速增多。截至2003年12月16日,深、滬兩市共有136只戴有ST帽子的股票,涉及119家上市公司,其中116家是A股公司,同比增長了80%。ST公司被特別處理的具體原因多種多樣,有些是由于利潤追溯調整后最近兩年連續(xù)虧損,如*ST星源、*ST江紙等;有些是由于不實資產扣除后,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如ST東方、ST金泰等;有些則是因為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如ST麥科特、ST珠峰等;有些是ST公司雖然扭虧但沒有滿足撤銷特別處理的條件而遺留下來的公司,如ST吉發(fā)、ST南摩等;有些是由于出現(xiàn)資產遭受重大損失、銀行賬號被凍結等重大經營及財務異常情況而被ST,如ST信聯(lián)、ST啤酒花等。針對目前我國被ST公司的情況,陳瑜(2000)對此專門做了一個統(tǒng)計分析。截止1999年底,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中曾被宣布為ST的共有67只股票(包括A股和B股),58家上市公司(以下稱為“ST公司”),其中,1998年27家,1999年31家,
三、ST公司的會計行為和會計政策選擇——來自經濟人假設的分析
1.經濟人假設和會計行為的關系。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按照這種假設,人是通過深思熟慮的權衡和計算來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這種私利就其狹義而言是由預測或預期的純財富狀況來衡量的”(布坎南,1983)。AdamSmith(1776)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利已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們的基本行為方式是在既定的約束與限制其追求自身的福利,當面對能夠帶來不同福利效果的種種方案的選擇時,人們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夠給自己帶來較多好處的方案,而不是相反。我們認為經濟人假設同樣適用于法人的研究,所以ST公司的會計行為同樣也離不開經濟人假設的影響。
2.ST公司面臨的現(xiàn)實及選擇。ST給上市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要在證監(jiān)會更嚴格的監(jiān)控下,努力改善公司生產經營狀況,以求摘去“ST”的帽子,恢復為正常上市公司;否則,將可能踏進更為沉重的“PT”家庭,進而面臨摘牌的厄運。為此,ST公司只能有兩種選擇,即要么進行公司改革,要么進行會計政策變更。對前一種,企業(yè)常用的方法是資產置換、債務剝離等債務重組措施,但從目前的運行看收效甚微;對后一種,公司主要進行會計政策變更,但由于變更空間有限,企業(yè)難以達到目的。
3.ST公司進行會計包裝——合理但不合法的選擇。WilliamR.Scott認為會計信息生產具有私人動力和契約性動力。基于證券市場的法規(guī)政策壓力,一些己虧損一年的上市公司為避免被特別處理,或是己連續(xù)虧損兩年的公司為避免被停牌,在當年實際扭虧無望的情況下便產生了通過盈余操縱“扭虧為盈”,以逃避監(jiān)管政策所規(guī)定的懲罰的心理。我國學者陸建橋(1999)針對虧損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結果顯
示我國虧損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現(xiàn)虧損的年份,做出了能顯著調增收益的操縱性應計會計處理,推遲出現(xiàn)賬面虧損并因此而陷入困境的時間?!辈⑶?為了避免公司連續(xù)三年虧損而受到管制與處罰,虧損公司在虧損及前后年份普遍存在著調減或調增收益的盈余操縱行為。而且為了達到摘去“ST”帽子的目的,ST公司往往采用各種合法及非法的手段進行包裝,如:虛增收入(提前確認收入制造收入);虛減費用(遞延確認費用、費用資本化、潛虧掛帳);關聯(lián)交易(關聯(lián)購銷業(yè)務、轉嫁費用負擔、轉讓置換資產、計收資金占用費、托管經營);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改變存貨計價方法、改變折舊政策、改變壞賬損失核算方法等);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處置資產損益、股權轉讓損益、債務重組收益、費用減免、稅收減免、利息減免、地方財政補貼和返還等等);除此以外,我國一些企業(yè)還常常通過虧損平滑的辦法來逃避被特別處理或摘牌的懲罰。虧損平滑指在已經發(fā)生虧損的情況下,公司會在某一虧損年度將以后年度還可能發(fā)生的損失提前確認,在一年內將虧損做大,從而間接為下一年的扭虧為盈提供基礎。
四、對ST公司管理的缺陷——對現(xiàn)有制度和方法的反思
證券市場的相關制度安排不完善是不公正會計行為的外在誘因。不公正會計行為是上市公司、審計機構在現(xiàn)有制度安排下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所以我們在分析ST公司的上述會計行為不當時一定要結合現(xiàn)行的法規(guī)制度的缺陷進行展開。
1.指標規(guī)定的缺陷。當前被戴上ST帽子的公司主要是根據公司是否出現(xiàn)財務狀況異常或其他狀況異常,其中財務狀況異常指公司連續(xù)兩年出現(xiàn)虧損或公司凈資產低于公司股票面值。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公司的經營從理論上說最終的結果有三種情況,即虧損、保本和盈利,但實際上只可能有兩種——虧損和盈利發(fā)生。而虧損和盈利本身就是一個不太精確的值,既盈虧臨界點本身就是一個理論推導的產物。從計算的過程進行分析,根據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多步式利潤表對會計盈(虧)的計算為:銷售收入-銷售調整額-銷售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營業(yè)外收益-營業(yè)外損失)-利息費用=凈利潤(或虧損)。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只要公式左邊的任何一項出現(xiàn)問題,必然導致右邊的結論是錯誤的。而一個上市公司,其涉及左邊的事項可以說是相當復雜和龐大的,所以我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出盈利(或虧損)的答案是無法確保準確的。從計算的結果進行分析,上述公式計算的結果用符號表示只有兩種,如果是+號即為盈利,如果-號即為虧損(當然等號為保本,在此,不考慮這種情況)。所以我們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出盈利(或虧損)的
答案是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2.時間標準的不科學。上市公司如果連續(xù)兩年出現(xiàn)虧損或公司凈資產低于公司股票面值將被戴上ST帽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年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用兩年有什么依據,為何不用一年或三年?而且我們有沒有考慮外部環(huán)境對該公司的影響。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任何產品從最初投放市場到最終退出市場都存在一個有效生命的過程。各個過程可分為投放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個明顯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我們在進行判斷時一定要考慮該公司是處于成長期,還是衰退期的情況。如果是前者,也許盈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也許再過一個月企業(yè)就會盈利,但就在公司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下,卻由于連續(xù)兩年微虧被戴上ST帽子,結果是本來馬上就要迎來盈利的企業(yè),卻被一頂ST帽子推向了萬丈深淵。當面臨這樣的結局時,任何一個理性的公司決策人都會要求會計進行財務報表的包裝。
五、相關理論的分析——來自財務預警理論的啟示
出現(xiàn)ST就意味著上市公司的財務已經出現(xiàn)警情。所以必須用財務預警理論來對之進行分析。首先我們要確定警兆,即要明確警情發(fā)生變化時的先兆。警兆包括警氣警兆和動向警兆。在財務預警系統(tǒng)中,反映財務風險狀況的一般屬于警氣警兆,而導致財務風險的經營風險狀況屬于動向警兆。當財務風險處于發(fā)作期時,其警兆通常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一是財務警兆,如資不抵債;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出現(xiàn)負數(shù);過度依賴短期借款;累計經營性虧損數(shù)額巨大;存在大額的逾期未付利潤;無法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有關條款;存在大量不良資產;重要子公司無法持續(xù)經營且未做處理;無法獲得供應商的正常商業(yè)信用;難以獲得開發(fā)新產品及其配套投資所需資金。二是業(yè)務警兆,如主導產品屬于夕陽產業(yè)的產品;已失去主要市場、特許權或主要供應商;人力資源短缺。三是或有事項警兆,如貼現(xiàn);擔保;抵押借款;未決訴訟;其他數(shù)額巨大的或有損失。如果上述警兆出現(xiàn)后,相應的警情也就會發(fā)生。警情的級別程度就叫警度。財務預警的警度一般分為五種:無警、輕警、中警、重警和巨警。在財務風險“發(fā)作期”時警兆及評分標準為:有財務預警,則其組成項目各為3分,無財務預警為0分;有業(yè)務預警,則其組成項目各為4分,無為0分;有或有事項預警,則其組成項目各為1分,無為0分。如果警兆指標得分為0,則為無警;如果警兆指標0
所以,我們在分析ST公司的風險程度時一定要按照財務預警的理論來進行。正如葛家澍教授(2000)指出的那樣“單個匯總的數(shù)據不能夠充分傳遞一個主體的財務信息,必須根據項目的不同性質加以適當分類”。結合ST公司的特點,我們認為在對ST公司進行評判時也要進行綜合考慮。
六、當前國內外財務會計報告綜合分析的評述——為構建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尋求理論支持
1.杜邦財務分析體系。杜邦
財務系統(tǒng)以所有者權益報酬率為核心指標,將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盈利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層層分解,逐步深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分析系統(tǒng),全面、系統(tǒng)、直觀地反映了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其分解式為:權益報酬率=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shù)=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shù)。通過以上幾種主要的財務指標之間的關系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
杜邦財務分析系統(tǒng)面向外部,以提供綜合信息為主,是一種有效的財務綜合分析方法。但是,它分別單獨觀察各指標的變動情況,不能將各指標聯(lián)系起來分析它們對總指標的影響程度,并不能滿足企業(yè)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
2.沃爾評分法。美國財務學家亞歷山大.沃爾于本世紀初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中首次提出信用能力指數(shù)的概念,把若干個財務比率用線性關系結合起來,以此評價企業(yè)的信用水平。沃爾選用流動比率、凈資產/負債、資產/固定資產、銷售成本/存貨、銷售額/應收帳款、銷售額/固定資產、銷售額/凈資產七個比率指標,并分別給以權重25%、25%、15%、10%、10%、10%和5%,按確定指標標準比率和實際比率計算相對比率,然后與其權數(shù)相乘即可確定企業(yè)信用總評分,以此評價企業(yè)綜合財務狀況。沃爾評分法的主要缺陷在于:無法從理論上證明指標選擇數(shù)量的緣由、賦予權重大小的依據、某些指標異常變動時如何處理等問題。
3.z計分模型法(Z-scoreModel)。“Z計分模型”(Z-scoreModel)是美國人愛德華.阿爾曼建立于20世紀60年代用以預測企業(yè)破產的一個模型。“Z計分模型”的模型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其中:Z——判別函數(shù)值;X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X4——普通股和優(yōu)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該模型中的五個變量分別反映企業(yè)的償債能力(X1、X4)、獲利能力(X2、X3)和營運能力(X5),五個變量匯總反映企業(yè)財務失敗或破產的可能性大小。一般地說,Z值越低破產的可能性越大,阿爾曼根據美國1970~1973年的計算資料得出:如果z值小于1.81,企業(yè)出現(xiàn)破產的先兆,破產的可能性極大;反之,如果z值大于2.675,則表明企業(yè)的財務狀況良好,破產的可能性很小;如果Z值在1.81~2.675之間,則是在阿爾曼所稱的“灰色地帶”,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很不穩(wěn)定?!癦計分模型”比起我國當前判斷企業(yè)是否進行ST的做法,應該說要科學合理得多。它綜合考慮了企業(yè)的償債能力、獲力能力和營運能力。這個模型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它沒有考慮企業(yè)未來的成長能力,同時它完全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但企業(yè)的許多具體情況完全用定量分析是不能實現(xiàn)的。
4.我國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目前,我國的企業(yè)評價指標體系有三套:一是1995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y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二是統(tǒng)計局、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1997年頒布的工業(yè)經濟效益評價考核體系;三是財政部于近期頒布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體系。我國于1993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企業(yè)財務通則》第四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企業(yè)總評、評價本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帳
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資產負債率、資本金利潤率、營業(yè)收入利稅率、成本費用率等”。財政部于1995年也提出了一套評價企業(yè)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它包括:銷售利稅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社會貢獻率和社會積累率。在這三套體系中,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體系無論是評價方法、指標內容、還是評價用途均優(yōu)于前兩套體系。但由于該指標主要側重于國有資本金的效績評價,同時還存在有待充實、完善的地方。
對此,錢愛民(2003)提出從目前我國來看,有關方面尚未制定出評價企業(yè)財務狀況的綜合指標,理論界在這方面結合中國國情的研究尚屬空白。
七、重新構建ST公司的財務分析框架——進行綜合效益評價
針對ST公司的特點,我們在考慮設計它的評價指標時要注重其評價指標內涵的多維性,包括:廣度維指標(將評價的視覺擴散到投資人、債權人、員工、市場及社會等諸多方面)、深度維指標(在評價的層次上,由表面業(yè)績向內部經營挖掘)、遠度維指標(就是在評價的時域上,由短期向長期,由現(xiàn)實成績向未來發(fā)展?jié)摿B透)。
1.建立ST公司綜合效益評價。由于投資者對ST公司最關注的是他們的投資是否能夠得到保值和增值,所以進行綜合效益評價是很有必要的。綜合效益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方法,按照“客觀、公正、綜合、規(guī)范、科學、全面”的原則,對企業(yè)一定經營期間的資產營運、財務收益、償債能力和發(fā)展能力等經營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做出真實、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
2.綜合效益評價的思路、方法和對象。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內容全面、重點突出、客觀公正、操作簡便、針對性強”的基本思路制定,以發(fā)展能力為核心,采用多層次指標體系和采取多因素逐項修正的方法,運用系統(tǒng)論、運籌學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的基本原理,實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
綜合效益評價的對象主要是那些連續(xù)兩年發(fā)生虧損,即將被戴上ST帽子的公司。如果評價后,認為該公司具有良好的發(fā)展能力,同時經營風險不大的話,則可以將這個公司列人觀測公司的行列,可以給其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進行發(fā)展。當然,如果經過評價,認為這個公司已經沒有太大的發(fā)展空間,同時經營風險又大的話,則可以對其進行ST,并可以根據上述財務預警的警兆指標計算方法進行警情、警度計算。
3.綜合效益評價的內容和指標設計。綜合效益評價的內容和指標設計一定要考慮ST公司的特殊性,即ST公司的投資者的關注域和其他公司的不同之處。將公司的資產安全狀況、發(fā)展能力狀況、資產營運狀況、資產流動狀況、財務效益狀況、償債能力狀況作為綜合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
4.綜合效益評價的指標體系。綜合效益評價的指標體系由評價指標和評議指標兩部分組成,評價指標包括三層次的指標,其中資產安全
狀況、發(fā)展能力狀況、資產營運狀況、資產流動性、財務效益狀況、償債能力狀況組成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分二級指標——二級指標反映效益評價的基本情況,可以形成企業(yè)評價的基本結論;二級指標下再分若干個三級指標——三級指標是依據公司有關實際情況對二級指標評價結果再進行逐一補充,以此形成公司效益評價的定量分析結論。評議指標是指對影響公司經營效益的非定性因素進行判斷,以此形成公司效益評價的定性分析結論。在具體進行計算時可根據上述指標在ST公司的判斷中所占的重要性確定分值,評價指標占80%,評議指標占20%,評價指標滿分100分。根據各個一級指標在其中所占的重要性再進行分配,如確定發(fā)展能力評價為23分,它所屬的兩個二級指標可分別定為銷售增長率13分,資本積累率10分,在二級指標下面還可以分出三級指標,總資產增長率7分,固定資產成新率6分,三年資本平均增長率10分。按同樣的思路可將評議指標進行相應的劃分和配予分數(shù)。
5.綜合效益評價的評價報告和結果運用。通過采取以定量分析為基礎,定性分析為輔助,實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業(yè)效益評價的綜合結論。該報告是由評價工作組完成全部評價工作后,對被評價的公司在評價年度內資產安全狀況、資產營運狀況、資產流動狀況、財務效益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fā)展能力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客觀判斷形成的綜合結論的文本文件。它可由正文和附錄兩部分組成。正文的內容包括企業(yè)基本情況描述、主要指標對比分析、評價結論、評價依據和評價方法等。報告附錄包括有關評價工作的基礎文件和數(shù)據資料。
主要參考文獻
陳瑜.2000.對我國證券市場ST公司預測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6
陸建橋.1999.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會計研究,9
葛家澍.2000.論財務業(yè)績報告的改進.會計之友,8
李安定等.2004.上市公司財務失敗預警研究,理財者,2
張津.2001.我國上市公司操縱盈余,避免虧損的研究.碩士論文
錢愛民.2003.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張友棠.2004.財務預警系統(tǒng)管理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50~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