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藝學綱設計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的主體論文藝學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其誕生意味著中國文藝學基本上完成了現(xiàn)代性轉型。然而,由于以生態(tài)危機和人文危機為主要表征的現(xiàn)代性危機的加劇,主體論文藝學所隸屬的現(xiàn)代性理論家族成為反思和超越的對象。本文通過分析主體論文藝學的諸多欠缺后認為其根本局限在于它所堅持的人類中心主義圖式,未能意識到文學藝術從根本上說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產物。主體論文藝學的根本欠缺注定了它是必須被超越的文藝學樣式,代替它的將是三種形態(tài)的新整體論文藝學:生態(tài)文藝學,新道論文藝學,存在論文藝學。因此,二十一世紀的文藝學家承擔著重寫文藝學的使命。
關鍵詞
主體論文藝學局限超越新整體論文藝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藝學承擔著重新建構自身的使命。正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一個時代也應有一個時代的文藝學。要建構真正屬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藝學,就必須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藝學進行系統(tǒng)的反思和總結。在二十世紀中國本土學者所提出的文藝學體系中,主體論文藝學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它的誕生使中國文藝學的主流形態(tài)由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轉向以人為中心的主體論,意味著中國文藝學基本上完成了現(xiàn)代性轉型。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對于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在中國學術界漸成潮流,主體論文藝學作為現(xiàn)代性理論家族的成員也成為反思的對象,在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中顯露出其局限。本文將通過分析主體論文藝學的局限來證明超越它的必要性,并探討新的文藝學體系的可能形態(tài)。
一、主體論文藝學的局限與超越主體論文藝學的必要性
一個理論的意義空間也就是它的局限。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的主體論文藝學植根于二十世紀中國的現(xiàn)代性語境,是現(xiàn)代性實現(xiàn)自身的具體方式。所謂現(xiàn)代性是相對于前現(xiàn)代性而言的:前現(xiàn)代性將人性置于對自然性和神性的從屬地位,而發(fā)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現(xiàn)代性則使人從世界體系中凸現(xiàn)出來,把人當作征服—認知—觀照著的主體,所以,現(xiàn)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乃是現(xiàn)代性理論家族的共同特征。從文藝復興時期起,現(xiàn)代性便成為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靈魂,笛卡兒、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大思想家經過數(shù)百年的努力完成了主體性理論的建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端之日起,現(xiàn)代性也正式成為中國人追求的目標。弘揚主體性的文藝學思想在五•四時期的文藝家那里就已獲得了鮮明的表述,魯迅、胡適、郭沫若、周作人都曾是闡釋和歌頌主體性的主將。(1)雖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主體性思想在中國的發(fā)展曾受到過阻滯,但對于現(xiàn)代性的追求、弘揚、闡釋仍是二十世紀中國文藝學的主旋律,而主體論文藝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則使之達到了高潮。
從根本上說,主體論文藝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是主體性思潮自身進展的結果,然而具體的歷史處境卻使得它以反思1966—1976年間形成的神本主義/物本主義文藝學為出場的機緣。劉再復發(fā)表于1986年的專著《文學的反思》是主體論文藝學的最重要文本,在這本書中,對主體論文藝學的提倡與對期間趨于僵化的文藝學體系的批判是合二而一的。他認為1966—1976年間中國文藝學的最大悲劇是主體性的失落,具體表現(xiàn)為:崇尚物本主義/神本主義,信奉機械決定論,把人看作“被社會結構支配的沒有力量的消極被動的附屬物”(2)、“階級鏈條中任人揉捏的一環(huán)”、“政治經濟機器中的齒輪或螺絲釘”(3)。為了克服主體性在文學藝術中的失落,就必須建構主體論文藝學,完成文藝學的兩個轉型:從物本主義/神本主義的文藝學轉變?yōu)槿吮局髁x的文藝學;從以機械決定論為核心的文藝學轉變?yōu)橐灾黧w的自由為歸屬的文藝學。這雙重的轉型被劉再復歸結為一句話——“給人以主體性地位”,具體來說就是:
我們提出要給人以主體性地位,就是要在文學領域把人從被動存在物
的地位轉變到主動存在物的地位,克服只從客體和客觀的形式去理解現(xiàn)實
和理解文學的機械決定論。(4)
給人以主體性地位,就是使人在整個文學過程中擺脫工具的地位,現(xiàn)
實符號的地位,被訓誡者的地位,而恢復其主人翁地位,使文學研究成為一
個以人的思維為中心的研究系統(tǒng)。(5)
我們強調主體性,就是強調人的能動性,強調人的意志、能力、創(chuàng)造性
,強調人的力量,強調主體結構在歷史運動中的地位和價值。(6)
經過轉變以后的文藝學重新變成了人學——主體學。完整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被視為由三類主體組成的體系——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的文學藝術家;作為文學藝術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或觀眾/聽眾)。對這三種主體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在宇宙:它既是文藝創(chuàng)造的內在源泉,也是文學藝術必須表現(xiàn)的中心的中心。劉再復因此要求文學藝術家要向內(靈魂/性格/精神)、向深(深層精神主體)、向我(個性)拓展“人學”。(7)推論至此,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結構已經顯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據(jù)此對主體論文藝學進行總體性的價值評估。
主體論文藝學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基本上完成了中國文藝學的現(xiàn)代轉型。這種轉型造就了巨大的可能性空間,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涌現(xiàn)為激動人心的解放性力量。然而在二十世紀末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的后現(xiàn)代視野中,主體論文藝學和它所隸屬的現(xiàn)代性理論家族的局限開始暴露出來。我認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主體論文藝學至少有以下欠缺和局限:1、它建構在虛構的人學圖式、歷史圖式、精神圖式上;2、它所信奉的“人學是文學”命題在生態(tài)主義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已顯露出其狹隘性,蘊涵在主體性原則中的傳統(tǒng)人文主義——個人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也成為超越的對象。
“主體性的失落”是主體論文藝學的一個基本命題。它所要說的是:人本來是有主體性的自由的人,但后來主體性失落了,人變成了非人。
由此而產生圖式是:人=作為主體的人=個性化的人=自由的人。由于人在這里是個體的同義語,因而問題出現(xiàn)了:在人類已有歷史的大部分階段內,大多數(shù)個體都并非作為個性化的自由的主體而存在,難道他們不是人嗎?顯然,主體論文藝學所說的人并不是指所有實存過和正在實存過的人,而是一種理想原型。用一個預懸的人的理想原型去衡量人類歷史,就會把某些階段的實在的人類史當作非人的歷史,所以,人—非人—人這個圖式的虛構性是顯而易見的:根本不存在非人的人類歷史,只存在人類歷史的不同形態(tài)。實際上,如果真的把上述邏輯貫徹到底,那么,一切實存過和正在實存著的人類史都會被認定為史前史,因為所有實在的人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人的理想原型。這樣,人—非人—人的三元圖式就轉變?yōu)榉侨耍◤墓胖两瘢耍ㄎ磥恚┑亩獔D式:“人類社會,今天仍然處于‘前史’時代,這種社會是有缺陷的。處于這種社會狀態(tài)的人,還不能充分地全面地占有人的自由本質,作為客體的世界,還不是真正人的對象,它對于人還只有有限的價值和意義,它還不能把人應有的東西歸還給人?!保?)人=理想的人,歷史=理想的人變?yōu)楝F(xiàn)實的人以后的歷史,因此,符合主體論文藝學尺度的人和歷史都是傳奇化了的,而現(xiàn)實的人和歷史則被判定為“非人”和“前史”。削足后足仍不能適履,便稱足為非足:主體論文藝學的人學—歷史學圖式的欠缺至此已經充分顯露出來。既然所有實存過和實存著的人都處于“前史”狀態(tài),那么,文學藝術的本體論功能就只能是在此岸建造烏托邦,變成此岸的宗教:“如果說,宗教在彼岸世界把人應有的東西歸還給人,那么,文學藝術則是在此岸把人應有的東西歸還給人?!保?)為了實現(xiàn)這種宗教式的歸還,劉再復要求文學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完成三重的人學還原:把不自由的人還原為自由的人,把不自覺的人還原為自覺的人,把不全面的人還原為全面的人。(10)然而,經過這三重還原,人豈不是又變成了高、大、全的神人了?文學藝術不是又變成新型神學了嗎?如果要求文學藝術家都必須在創(chuàng)作中完成這三重還原,那么,文學藝術家將會再次喪失主體性,從而回到主體論文藝學所極力批判的“前史”狀態(tài)。這大概是主體論文藝學的闡釋者沒有預想到的荒謬結論。主體論文藝學之所以會陷入自我反駁的邏輯困境中,是因為它預設了人的理想圖式:自由,自覺,完整,擁有作為主體的人的全部本質。這種對于人的圣化源于現(xiàn)代性理論家族所信奉的人類中心主義,主體論文藝學的局限歸根結底派生于現(xiàn)代性的局限。要從根源處追查主體論文藝學的欠缺,就必須對現(xiàn)代性本身進行反思。
現(xiàn)代性的根本圖式是主體—客體二分法,由此二分法又派生出人—自然、目的—手段、中心—邊緣等諸多二分法。因為主體在這里指的是人,所以,現(xiàn)代性圖式在具體化為人學圖式時就是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乃是人道主義的極端化,它在將人推到最高主體和絕對中心位置時忽略了其他存在物的獨立性和價值:人是目的,所有非人存在都是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手段。中國的主體論文藝學推崇人道主義的初衷是以它來反抗將人視為“政治或經濟機器中的齒輪或螺絲釘”的庸俗社會學,但由于受現(xiàn)代性的內在邏輯支配,它將“人是目的”這個結論推向極端,自身也變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文藝學。由此產生了主體論文藝學的一個根本局限:忽略人之外的存在物的獨立價值,而把它們當作純工具性存在。劉再復在批判物本主義的文藝學時認為物本主義的錯誤是“本末倒置,既見物不見人——人服役于物,而不是物服役于人,人本身沒有足夠的價值”(11),他要求顛倒物本主義的文藝學:“不應把人的存在視為工具,好象他與內在目的無關。這就是說,作家在表現(xiàn)人的時候,要把人當作人,把人視為超越工具王國的實踐主體,而不是把他當作自然存在,當作牲畜、草薺、工具??傊藨撌悄康男砸蛩?,而不是工具性因素?!保?2)但是實現(xiàn)人的主體性就一定要以犧牲物的獨立性為前提嗎?人與物的關系是不是注定是目的—工具的關系?如果把人當作絕對中心和終極目的,把物當作服役于人的純粹工具性因素,那么,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必然是一種緊張的、暴力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其直接后果只能是物乃至自然界的毀滅,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態(tài)危機。由于人與人的關系直接受制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與人對待人的態(tài)度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因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充滿暴力的情況下,徹底的人道主義也就無法實現(xiàn)。雪萊對此早有斷言:“人既使用自然做奴隸,但是人本身反而依然是一個奴隸。”(13)海德格爾講得更為透徹:與“物的毀滅”一同發(fā)生的是“人的本性之死”。(14)二十世紀是人的主體性獲得空前實現(xiàn)的世紀,也是有史以來生態(tài)危機最為嚴重的世紀,是人與人斗爭最為慘烈的世紀,而生態(tài)危機與人文危機的共生性說明極端的主體主義并不能真正保護人的福祉。所以,我們有必要重申下述真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偉大是由大地托舉的”(15),屬于人的一切都最終依賴于造化的神力和機緣,因此,人不能將自然界視為純粹的工具,而應以敬畏和感恩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界。劉再復在寫作《論文學的主體性》時顯然未認識到這個真理,他對莊子的一段話的誤讀便是明證。這段話是:“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天地之委形也?!保ā肚f子•知北游》)此對話顯然言明的是天地對人的在先性,人乃是天地之委形之造化,然而劉再復卻由于其人類中心主義視野將之解釋為:“莊子在這里感嘆的是:人往往為外物所役,因此,身不由己,不能做主。這種情況表現(xiàn)在主體性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16)由這個解釋可以看出:他已由“見物不見人”的極端走到了“見人不見物”的極端,他所推崇的“文學是人學”乃是一個人類中心主義的命題。此類文學觀念雖然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產生了巨大的解放效應,但是其欠缺也是明顯的:世界上不僅僅存在人,還存在日、月、星、山川、河流、植物、動物,存在天與地的交感與宇宙的秘密話語,所以,將文學定義為與自然失去了原始聯(lián)系的人學既削弱了文學的豐富性,又看低了文學的價值。進而言之,將文學與更廣闊的存在割裂開來必然使作為人學的狹義的文學喪失方向。劉再復所倡導的文學的三個還原如果不以對世界整體的感恩和敬畏為前提,就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1、要把不自由的人還原為自由的人,必須實現(xiàn)人與其他存在的和解,否則,永遠與其他存在處于緊張的對立狀態(tài),人如何能實現(xiàn)自身的真正自由呢?;2、要把不全面的人還原為全面的人,必須知道“全面”的含義是什么,而人的全面發(fā)展顯然應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解,否則,處于物我對立狀態(tài)的人談何全面?;3、要把不自覺的人還原為自覺的人,涉及到人“自覺”以后做什么,其中包括是自覺地將世界當作工具性體系,還是將之領受為家園。這些問題只有在超越了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原則后才能解決,所以,主體論文藝學的欠缺和局限本身就證明了超越它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主體論文藝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后曾引起了短暫而熱烈的反響,但未產生其提倡者所預期的長久效果。造成這種狀態(tài)的根本原因是;主體論文藝學隸屬于現(xiàn)代性理論家族,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現(xiàn)代性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反思的對象,各種各樣的后現(xiàn)代學說開始取代現(xiàn)代性理論,成為新的主流話語。盡管內容龐雜的后現(xiàn)論并不都是理所當然的真理,但是現(xiàn)代性的二元對立邏輯(主體—客體二分法)和由此邏輯生發(fā)出的生態(tài)危機和人文危機,意味著它將被真正后現(xiàn)代的后現(xiàn)代性所超越。這注定了八十年代中國的主體論文藝學只能是個短暫的過渡。
二、從主體論文藝學到新整體論文藝學:一個必要的導言
主體論文藝學分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欠缺:將人設定為面對整個世界的主體,忘記了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要超越主體論文藝學的人類中心主義圖式,我們就必須重新領受世界的原始結構:人在世界中,意味著他生存于天地之間,因此,人永遠是天—地—人三元整體的構成,把世界理解為天—地—人三元結緣而成的整體是對世界的最恰當言說。老子在《道德經》中將天—地—道—人稱為域中四大,實際上說出了由域中四大結緣而成的世界結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保?7)此處的道脫離了天、地、人而又被當作獨立本體,實屬虛構。海德格爾在著名論文《物》中寫道:“這種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純然一元的轉讓的反射活動,我們稱為世界?!保?8)這便是廣為人引用的世界四重結構說,與老子的域中四大說是同構的。然而,正如脫離了天地人的道是純然的虛構,神的唯一屬性也是并不實在地存在,所以,世界是而且只能是天—地—人三元構成的整體。《周易•系辭下傳》對此有明晰言說:“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保?9)天—地—人三元整體的存在是人的實踐的前提和支撐,故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絕不能僅僅被理解為人化自然的結果,而是天—地—人三元互動本身。以此原始而全新的世界觀來審視文藝學的歷史,便會發(fā)現(xiàn):前現(xiàn)代的以天道主義/神道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學與現(xiàn)代的以人道主義為中心的文藝學都是片面的,最完整的文藝學體系乃是將世界領受為天—地—人三元整體而又承認人的主動性的新整體主義文藝學。因此,文藝學的發(fā)展歷程可以清晰地歸納為:天道主義/神道主義文藝學(前現(xiàn)代)→人道主義/主體主義文藝學(現(xiàn)代)→新整體論文藝學(后現(xiàn)代)。
前現(xiàn)代文藝學明確地將人道歸結為天道/神道,雖正確地認識到了人不過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未能領受到人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能動性,有把人的人道放得過低的毛病。主體論文藝學把人推到了最高主體的地位,固然激發(fā)了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主動性,卻忘記了下面的事實:1、人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將人道抽離于整體性的世界之道,既不符合世界的原始結構,也會使人道找不到最人道的發(fā)展方向;2、主體—客體的二分法將世界中的非人存在物都當作客體/手段質料,因而在對物的物性的忽略中傷害了物乃至整個世界。我們可以通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首普通的中國民歌看到無限制的征服對世界的傷害程度:一腳踢倒山/一拳捅破天/張口吞宇宙/革新地球翻/以大山做鞍/以大河做鞭/挺起胸膛/征服自然。(20)走向極端的主體主義在二十世紀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tài)災難和人文災難,因而不受限制的主體主義是必須超越的,但這超越不是回到前現(xiàn)代文化去,而是要為人的人道找到最確切的位置。那么,人的人道的最確切位置是什么呢?1、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其主動性也是由實在的世界結構所支撐的,他上受惠于天,下托福于地,因而其主動性不能朝著破壞其基礎的方向發(fā)展,而應贊天地之化育,守萬物之生機,這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辨證關系對人道的最基本規(guī)定;2、既然人是天—地—人三元運動中的一元而又有主動性,那么,他在“贊天地之化育”和“守萬物之生機”的同時也有權力發(fā)展自己的主動性。所以,新整體主義文藝學是對前主體論文藝學和主體論文藝學的共同超越,指向全新的文藝學形態(tài)。
新整體論文藝學是個開放的概念:所有真正超越了主體—客體二分法而又承認人的主動性的文藝學都是它的可能形態(tài)。從目前可以預見到的范圍而言,下面三種文藝學將構成其主流形態(tài):1、生態(tài)文藝學;2、新道論文藝學;3、存在論文藝學。
1、生態(tài)文藝學
生態(tài)論文藝學是新整體論文藝學在當下的主要形態(tài)。它從反思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出發(fā),系統(tǒng)地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要求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所推崇的人類至上觀念和征服自然的學說。它認為人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不能將人凌駕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上,而應以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的平衡為終極價值尺度,以生態(tài)倫理學代替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學,約束人的行為。文學藝術家必須結束對征服自然的歌頌,發(fā)現(xiàn)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的和諧之美,倡導人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他成員友好共處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建立生態(tài)文藝學的工作已經開始,魯樞元教授多次撰文闡釋生態(tài)文藝學的基本觀念。(21)曾文成教授則出版了《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tài)學引論》(22)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將是生態(tài)文藝學漸成主流的世紀。但是我們在倡導生態(tài)文藝學時也應注意到:生態(tài)文藝學的視野還局限于生態(tài)/生命領域,其根本原則是維護生態(tài)平衡和敬畏生命,而生態(tài)系統(tǒng)不過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部分,所以,生態(tài)文藝學的視野雖然比主體論文藝學廣闊,仍是有視野局限的文藝學。
2、新道論文藝學
新道論文藝學是東方文藝學可能的后現(xiàn)代形態(tài)。這里所說的道既不是純然的天道或神道,也不是在文藝復興以后處于至高無上地位的人道,而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統(tǒng)一的道。天道、地道、人道由于人的實踐而交道,乃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機緣。有天—地—人三元的交道,人才能知—道、說—道、弘—道,才有文學藝術。由于我們所講的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元統(tǒng)一,所以,后現(xiàn)代的道論文藝學不是對中國古代的道論文藝學的簡單復歸,而是肯定人的主動性的文藝學體系。它與中國古代的道論文藝學有根本的區(qū)別:(1)中國古代道論文藝學中的道主要指的是天道,所謂體道、明道、弘道的終極目的是認識天道并因而贊替天地之化育天行道,新道論文藝學則認為人道是不能歸結為天道的本體性存在,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價值和尊嚴,充分肯定人在贊天地之化育的前提下自我籌劃、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生長的能力和權力;(2)傳統(tǒng)道論文藝學的理論視野集中在人道對天道的傾聽、遵從、弘揚上,對社會之道即世道的具體結構的探討幾乎是空白,缺乏社會本體論這一維,而新道論文藝學則致力于自然本體論、社會本體論、人類本體論的統(tǒng)一。雖然這種意義上的道論文藝學作為體系尚不存在,但其觀點散見于國學功底深厚而又具有當代意識的文藝學家的論述中。由于新道論文藝學的獨特性,其建構過程固然要吸收西方文藝學的邏輯建構方法,更要發(fā)現(xiàn)漢語自身的可能性空間,因而它的成功建構將使中國文藝學超越后殖民語境。
3、存在論文藝學
存在論文藝學乃是新整體論文藝學另一種已經誕生的形態(tài)。由于存在(Being)是一切存在者(beings)之存在,人不過是諸存在者之一,所以,存在論文藝學自在地意味著對主體論文藝學的超越。(23)它的基本邏輯前提是:人與其他事物最原始的關系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是一種存在者與另一種存在者的關系;人之獨特性在于他能夠主動籌劃自身的存在并讓其他存在者重新結緣,成為存在的發(fā)明者和守護者。所以,文學藝術在其更高階段必然要從“人學”進展到“存在學”,與此相應,文藝學要完成從主體論到存在論的轉型。存在論文藝學在西方的最大代表當推后期海德格爾。這位詩人哲學家在《詩•語言•思》等后期著作中建構出存在論美學,其中也涵括了存在論文藝學的始初形態(tài)。他認為對存在的遺忘是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現(xiàn)代性危機的根源,因此,拯救之路必須從回到存在開始?;氐酱嬖诘那疤嶂皇浅街黧w—客體二分法,恢復人與世界最原始的關系,重新發(fā)現(xiàn)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F(xiàn)代性理論將物當作對于主體而言的客體,當作質料和資源,忽略了物的獨立和自足品格,無法認識物的真正物性,自然也無法為人的人道找到最確切的位置。那么,物的物性從根本上說是什么呢?海德格爾通過細致的詩意之思指出:在任何一個世內存在物中都居住著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人),所以,物是天—地——人—神四元的聚集。(24)不僅物是天—地—神—人的四元聚集,而且,世界也是天—地—神—人四元的統(tǒng)一:“這種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純然一元的轉讓的反射活動,我們稱之為世界?!保?5)從這種全新的存在論—世界論—人論出發(fā),海德格爾得出了藝術作品的本性是“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設入作品”(26)、“人言說在于他回答語言”(27)、“話語是嘴的花朵,在語言中大地朝著天空開放”(28)、回到本性中的人將致力于“守護中的參與”(29)、“詩意是人類居住的基本能力”(30)等美學和文藝學觀點。盡管后期海德格爾的學說有將人的主動性定位偏低的局限,但總的來說它指出了建構存在論文藝學的基本思路。
上述三種形態(tài)的新整體論文藝學都是對主體論文藝學乃至現(xiàn)代文藝學的超越。由于它們的誕生,以主體論文藝學為典型形態(tài)的現(xiàn)代性文藝學已經暴露出致命欠缺,因此,重寫文藝學成為文藝學家們在新時代必須完成的使命。本文作為對主體論文藝學的解構和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導言,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概略地論證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
1、文藝起源觀
被主體論文藝學所認同的文藝起源論——如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都是從人的活動出發(fā)探討文學藝術的起源。這固然沒有錯,但人的活動依賴于天—地—人三元的總體運動所造就的機緣,所以,僅僅著眼于人的活動而忽略三元的整體運動,就不能在最本源的本源處理解文學藝術的起源。沒有天—地的二元運動,就沒有人,自然無所謂文學藝術,同樣,只有天—地的二元運動而沒有人的勞作,文學藝術也就失去了其直接創(chuàng)造者。因此,對文學藝術起源的最恰當言說只能是:天—地—人的三元運動是文學藝術最原始的起源,人的活動作為對天—地—人三元的創(chuàng)造性聚集乃是文學藝術誕生的直接動因。前現(xiàn)代文藝學雖然承認天—地—人三元運動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根源,但對人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地位過低(如柏拉圖的回憶說和劉勰的原道說都把人放到從屬的位置),主體論文藝學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人的主體性當作文學藝術的絕對源泉,忘記了天—地—人三元的整體運動對于文學藝術產生的本體論意義,所以,前現(xiàn)代文藝學和主體論文藝學都應該被超越,代之以全新的文藝起源論——以承認人的主動性為前提的天—地—人三元互動理論。
2、文藝本質論
“文學(藝術)是人學”乃是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命題。它的含義是:文學藝術是由人創(chuàng)造、以人為中心、為人而存在的活動。這個定義雖然對超越神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文學本質論有積極意義,但其人類中心主義的偏狹視野使得它未能揭示文學藝術更本質性的本質:文學藝術從根本上說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文學藝術化,因而文學藝術大于人學,人學不過是文學藝術的一部分。文學藝術不僅僅大于人學,而且大于生態(tài)學或純然的自然本體論,因為文學藝術乃是表現(xiàn)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整體學。
3、文學功能論
以主體論文藝學為典型形態(tài)的現(xiàn)代性文藝學對文學藝術的看法是人本主義的。無論升華說、美育說、實踐說、自由創(chuàng)造說或自我表現(xiàn)說,其著眼點都是文學藝術對人的意義。這種文藝功能觀在更廣闊的文藝學視野中顯露出其欠缺:見人而忘物,忽略了人不過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乃至宇宙的一部分,因而孤立地談論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解放,把文學藝術的功能定位得過于偏狹。既然人不過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構成,那么,守護—參與—表現(xiàn)此三元運動必然是文學藝術的總體功能,亦即,既要實現(xiàn)人的人道,又要贊天地之化育,守萬物之生機,將人文關懷與生態(tài)關懷、宇宙關懷、存在關懷統(tǒng)一起來。與此相應,文學藝術家不僅僅是社會的良知,也應是“天地之心”或“宇宙的良心”。
本文從上述三個方面展示了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其目的并非是言說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典型,而是對某種可能性的預演,由于不存在一個絕對在先的文藝學供我們重寫,所以,這里所說的重寫實質上是建構。建構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具體行動會產生我們現(xiàn)在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正是建構的魅力所在。我們?yōu)檎谡Q生中的新文藝學命名和正名,意在于呼喚更多的文藝學家走上建構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大道。
(1)如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就極力頌揚文學創(chuàng)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性,推崇“發(fā)揮個性,為至高之道德”、“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主我揚而尊天才”等個體—主體性原則。見《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56頁。
(2)(3)(4)(5)(6)(7)(9)(10)(11)(12)劉再復《文學的反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6頁,第55頁,第46頁,第50頁,第54頁,第58—59頁,第91頁,第92頁,第47頁,第66頁。
(8)(16)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13)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集》,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77頁。
(14)(18)(24)(25)(26)(27)(29)(30)海德格爾《詩•語言•思》,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04—106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58頁,第36頁,第183頁,第183頁,第193頁。
(15)徐剛《綠色宣言》,當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2頁。
(17)《道德篇》,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54頁。
(19)《周易》,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36頁。
(20)《中國青年》1960年第15期(當時《中國青年》為半月刊)。
(21)參見魯樞元《走進生態(tài)領域的文學藝術》,《文藝研究》2000年第5期。
(22)見《當代文壇》2000年第5期相關報道。
(23)參見汪子篙《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三聯(lián)書店1982年出版,第9頁。
(28)MartinHeidegger,OnTheWayToLanguage,HarperandRowPublishers,1971,pp.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