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天祥過零丁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題:忠誠愛國。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jīng)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全詩表現(xiàn)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崇高表現(xiàn)。
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第十八險灘――黃公灘。黃公灘地處萬安古城觀瀾門外,距萬安縣城約1公里處(萬安水電站大壩下游),“黃公灘”是18灘最后一灘,也是最險惡的一灘,此灘最深、最奇、最險。古人有《水中石頭記》這樣描繪黃公灘:“石多如牛者、如狗馬者、如龍蛇而獰欲飛走者,如猿而上下其臂,或蹲似啼者,皆激水者聞百里……舟行無不動心,稍不慎則又齒之而碎?!绷顨v來舟子視為畏途。后將“黃公灘”改為“惶恐灘”的,是大名鼎鼎的坡。1094年,蘇軾被貶謫廣東惠陽,路過萬安,寓于與知津閣,寫下了著名詩篇《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fēng)送客添帆腹, 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蘇軾在這里改“黃公”為“惶恐”,其因有二:一是誤聽,因為“黃公”與“惶恐”讀音接近。二是有意,因為只有用“惶恐”,才能準確表達此灘之可怕;只有用“惶恐”才能對上“喜歡”,只有用“惶恐”才能體現(xiàn)詩人此時此刻的處境及心情。因坡而有了惶恐灘之名,從此名揚四海。
古代詩人吳興祚也曾有感而發(fā):“怪石觸舟怯,飛濤驚夢寒。曾問三峽險,不似此行難?!焙笥忻褡逵⑿畚奶煜樵诖藫]筆寫下千古名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泵耖g亦有流傳:“惶恐灘,鬼門關(guān),十船過灘,九船翻?!逼鋵?,圍繞贛江“十八灘”,特別是針對萬安境內(nèi)的九個險灘,千百年來,已留下眾多詩詞歌賦。如楊萬里的《過皂口》《過百家渡四絕句》,朱熹的《野館》,周敦頤的《香林寺唱和詩》,趙\的《惶恐灘》,文天祥的《過萬安縣》《題凝祥觀》,彭汝礪的《萬安道中》,戴復(fù)古的《游五云閣》,郭師元的《云洲》,樂雷發(fā)的《金灘》,辛棄疾的《書江西造口壁》,解縉的《過十八灘》《疏源詩》等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灘頭文化。
由于萬安處吉州、虔州(今贛州)之間,為水陸交通要道,因此,歷代特別是宋代,有無數(shù)文士騷客,達官要人途徑萬安,過十八灘,或傳經(jīng)講學(xué),或吟詩作詞,或結(jié)朋交友。他們之中,有唐代的張九齡、張籍;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辛棄疾、胡銓、周必大、文天祥、楊萬里、劉辰翁、朱熹、周敦頤、趙\;明代有戴復(fù)古、解晉、羅欽順、羅洪先;清代有王士禎、袁枚等,這些人,大都在中國文學(xué)、哲學(xué)史上有一席之位。因為他們,十八灘文化才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高雅的品位和永恒的魅力。
十八灘文化的主干是十八灘詩詞,載于舊《萬安縣志》的詩詞就有幾百首,其中大部分與十八灘文化有關(guān)。這些詩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詠物詩,以描述十八灘及萬安的山水風(fēng)光為主要內(nèi)容,其代表作有張籍的《玉山館》、楊萬里的《過皂口》、王士禎的《十八灘三首》以及袁枚的《過萬安縣》等。在唐代著名詩人中,留詩萬安的只有張籍,他的《玉山館》寫得情景交融:
長溪新雨色如泥, 野水陰云盡向西。
楚客天南行漸遠, 山山果樹鷓鴣啼。
在文學(xué)史上,楊萬里以高產(chǎn)詩人著稱,在萬安留詩的名人中,楊萬里留詩最多。他的《過皂口》寫得優(yōu)美自然:
贛石三百里, 春流十八灘。
路從青壁絕, 船到半江寒。
不是春光好, 誰供客子看。
猶頻一尊綠, 并遣百憂寬。
在十八灘詩詞中,對十八灘的險惡之狀描述得最生動形象的,當數(shù)王士禎,他的《十八灘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專門描述惶恐灘的:
系舟萬安城, 已聞灘聲惡。
連峰造天關(guān), 疾雷殷地絡(luò)。
籬槁師理楫, 直與驚湍薄。
萬山立積鐵, 其下臨大壑。
沈沈蛟龍宮, 神物信所托。
排空紛怪石, 森林奮博攫。
潛虬動鱗甲, 巨刀揚鐔鍔。
地根在何處?坐覺坤軸弱。
悵然念神禹, 封泥此疏鑿。
長年聚群力, 撒旋出寥廓。
三復(fù)垂堂言, 遠游亦何樂!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和豐富的修辭方法,把惶恐灘的兇險描述得淋漓盡致。
另一類詩詞,則以抒情為主,這類詩詞數(shù)量不多,但質(zhì)量上佳。這些詩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詩人把十八灘的風(fēng)光與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安危聯(lián)系起來,發(fā)思古幽情,抒愛國之豪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中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這類詩詞中的扛鼎之作,如兩顆恒星光芒四射。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下,從湖北進軍江西。隆裕太后(高宗的伯母)從南昌逃到萬安造口,又從造口逃到虔州(今贛州)。淳熙三年(1176年),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途經(jīng)造口,懷古嘆今,寫下這首詞,作者懷愛國愛民之情,發(fā)出了“中間多少行人淚”、“可憐無數(shù)山”的悲憤之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上一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
2、出處:宋代大臣文天祥所作的《過零丁洋》。
3、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譯文: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fēng)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炭譃┑膽K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過零丁洋》主旨: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但在最后一句卻由悲而壯、由郁而揚,迸發(fā)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diào)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2、這首詩的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汗青是指歷史典籍
《過零丁洋》是南宋詩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xiàn)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崇高表現(xiàn)。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人。公元1256年舉進士第一。公元1275年,元兵東下,于贛州組義軍,入衛(wèi)臨安。次年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后脫逃至溫州,轉(zhuǎn)戰(zhàn)于贛、閩、嶺等地,曾收復(fù)州縣多處。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就義于大都(今北京)。能詩文,詩詞多寫其寧死不屈的決心。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