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留守兒童幫扶記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針對班主任反映的留守兒童學困生進行了一次調研,只是當時的側重點在思想和行為方面,學校為此成立了一個行為習慣矯正小組。去年再次對此展開專題調研,從外因(家庭、學校、社會等)和內因(學生自身)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原因。
1.家庭方面主要有單親家庭、隔代撫養(yǎng)等原因。
2.學校方面主要有教師教育教學方法陳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欠缺等原因
3.社會方面主要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電視及互聯網等傳媒中不健康文化的影響、周邊電子游戲室及網吧的影響等原因。
4.學生自身主要有自控力差、判斷力缺乏、意志薄弱等方面的原因。
二、對留守兒童學困生建立檔案,形成管理網絡
留守兒童學困生是學校的重點。如果留守兒童學困生得到了有效管理,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將會有一個質的突破。為此,學校認為通過建立留守兒童中學困生檔案,形成管理網絡是有效管理留守兒童中學困生的新舉措。
1.建立留守兒童學困生檔案
建立檔案必須考慮留守兒童學困生的類型。學校主要是采取班主任申報,年級組控制總量,政教處審批備案的流程來界定的。一般每班應控制在3人左右,最多不超過5人,每年級最多不超過學生數的8%,否則會傷害一大片,教育也不能取得實效。
建立檔案必須考慮留守兒童學困生的資料記錄。記錄什么?最基本的學生情況要有登記,如班級、班主任、學生姓名、監(jiān)護人姓名、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建檔時間。然后就是存在的問題分析,如家庭教育情況、品德心理及人際交往情況、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思想特征、學習情況等。再就是解決問題的對策記錄,主要由責任人分析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來。最后還要有不良行為記錄和幫扶效果,由班主任和政教處記錄。
建立檔案的目的在于教育的針對性。針對學生的不良習慣,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學生重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檔案的目的更在于平安和諧校園的建設。通過檔案,使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的教育走向常態(tài),防患未然。
2.形成管理網絡,明確管理職責
對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的教育和管理不僅僅是班主任的事,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認為應由學校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和班主任共同參與,才能將這項工作做好。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問題學生教育管理領導小組,采取兩條線管理,一條是副校級干部管年級,黨員、中層以上干部蹲班級的行政管理網,另一條是政教處一少先隊一年級組一班主任為脈絡的具體實施網。學校要求各管理人員要知曉所管對象的基本情況,知曉所管對象的家庭現狀,知曉所管對象的學習狀況,知曉所管對象的品德心理,知曉所管對象的矯正策略,給予他們最大的關注。
三、對留守兒童學困生深入研究,尋找對策
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上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的對策,是實現“學困生”轉化的一條有效途徑。為此,我校將“留守兒童學困生的教育對策”作為校本教研課題發(fā)至各年級組和教研組,由學校政教處和教研室牽頭實施,并且每學期召開一次“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經驗交流”的校本教研活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對策,如六年級組形成了以尊重學生是進行教育轉化的前提;講究溝通方法是教育轉化的基礎;調動積極性是教育轉化的關鍵;抓住閃光點是教育轉化的制勝法寶;組合各方面力量是教育轉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是有效教育轉化的必經之路的六條轉化經驗。三年級組形成了用愛心燃起希望;用耐心撥開心扉;用信心激起火花;用細心溫暖心靈;用恒心堅定方向的“五心”轉化經驗。還有許多班主任針對問題學生制定的轉化個案、典型材料等等都使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四、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教育轉化落實長效機制
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的教育轉化不是很容易的事,往往采取了措施,不能立即見效果,教育難度相當大,往往使教育轉化工作半途而廢。因而落實問題學生教育長效機制,使其沿著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1)結對跟蹤幫扶制。學校把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的跟蹤幫扶納入教師績效考核之中,要求做到每一位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至少有一位責任教師,品德問題生至少有一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幫扶成效采取每學期一考核,每學年一匯總。對工作中有明顯起色的責任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對在教師幫助下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宣傳和表彰。
(2)家校聯系制。聯系形式可以是教師家訪,也可以是家長校訪,還可以是電話聯系、網絡聯系、書面聯系。聯系的時機一是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思想行為有異常表現時,二是生病或生活有困難時,三是在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生有明顯進步時。聯系時責任教師要堅持先報喜后報憂、多報喜少報憂的原則,并將每次的談話要點記錄在聯系卡上,放人問題學生檔案中。
根據上級有關關愛留守兒童的文件精神,結合我校留守兒童成長狀況及實際需求,更好地發(fā)揮少先隊和學校關工委等組織的實踐育人功能,更好地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深入推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計劃。
二、工作目標
通過對我校小學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普遍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檔案,找到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同時,要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大力宣傳,建立目標責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評制度,不斷提高我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使留守兒童建檔率達100%;
2、留守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
3、關愛留守兒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從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幫助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樂于學習。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機制,加強關愛工作的領導。
首先成長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制訂具體工作計劃,并努力實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計劃,逐步使關愛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經?;?。充分發(fā)揮班集體作用,使班級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主渠道。
1、成立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成立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保證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認真落實到位。
組長:
組員:
2、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
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jiān)護人或其委托監(jiān)護人的職業(yè)、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安排負責學籍檔案管理的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檔案進行管理,并根據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系卡的有關內容。通過聯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班級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聯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3、真情關愛,“三個優(yōu)先”
(1)學習上優(yōu)先輔導。班級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要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
(2)生活上優(yōu)先照顧。教師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注意營養(yǎng)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fā)育。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要指導六年級寄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yǎng)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3)活動上優(yōu)先安排。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yǎng)獨立生活能力。
4、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
在留守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和其他學生家長。配對幫扶教師和學生家長要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師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日記,促使更多的幫扶老師成為“家長”。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兒童在校的情況,幫助做好兒童的思想工作。對已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的陰影,讓留守兒童和其他在校兒童一樣,在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愛護下健康成長。
5、建立健全教師與留守兒童的談心制度
學校要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或委托監(jiān)護人座談會。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不認真、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道德發(fā)展失范的“問題”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開展人文關愛活動。
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少先隊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7、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的留守兒童,班級要著重開設心理教育課,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留守學生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聽力障礙;留守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152-01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近幾年農民工外出打工人數不斷增加,留守兒童數量劇增,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鄉(xiāng)農村,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由于缺乏來自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家庭教育和監(jiān)管,許多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等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而聽力障礙留守學生是這些群體中的特殊的弱勢的群體,他們由于本身的缺陷加上親情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出現了各種心里及行為障礙,如違反紀律頻繁,行為粗暴、打架,攻擊性、反抗性強;猜疑狹隘與嫉妒、怯懦與自卑、偷盜和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等等。
留守聽力障礙孩子的教育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外出務工農民的根本利益,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這些不良心理問題和行為直接影響到了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關系到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那么特殊教育學校如何做好聽力障礙留守學生心里及行為問題的對策呢?
一、建立結對幫扶聽力障礙留守學生制度
學校成立結對幫扶聽力障礙留守學生領導小組,制定建立結對幫扶聽力障礙留守學生制度。確立重點幫扶有心里及行為問題的學生,對有心里及行為問題的嚴重的學生配備幫扶教師。要求幫扶教師要做好幫扶教育計劃,配對幫扶教師要經常與聽力障礙留守學生守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職工關愛聽力障礙留守學生成長日記,培養(yǎng)優(yōu)秀教師成為“家長”。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幫助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對已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
二、建立教師與聽力障礙留守學生的溝通交流制度
學校制定與聽障留守學生的溝通交流制度。每位幫扶教師要做好溝通方案,要求班主任和幫扶教師每星期與幫助學生談心一次,了解其思想動向。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個別有嚴重心里問題及不良行為學生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留守學生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fā)展的消極影響。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手工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三、制定對留守聽障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學校制定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聽力障礙留守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聘請有關的心里專家到學校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校醫(yī)每周要上一節(jié)青春期健康保健課,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四、成立家長學校以家校合作為紐帶,加強親情聯系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家長學校。家校聯起手來,對聽障留守學生學進行教育,學校開辦家長學校,有針對性的對家長和臨時監(jiān)護人進行系列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強對教育的正確認識。每學期分別召開學生家長會,讓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摒棄“送到學校就不管”的思想。召開“學會求知、學會做人”為主題的中高年級學生家長會,讓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樣的家長會學校每年都開辦幾期,效果都非常好,家長們受到了啟發(fā)和教育,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各年級班主任更是不定期的召開各班的家長會,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及時和家長溝通。
一、化隆縣“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據調查,截止目前,化隆縣外出務工總人數為69 037人(其中外地常住人口59 000人),現有“留守兒童”3170人,其中小學生2672人(其中女1091人)、初中生498人(其中女206人)。全縣“留守兒童”在巴燕等六大集鎮(zhèn)分布最多。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單親在家的占7%,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yǎng)的占83%,托付給其它親戚朋友暫時撫養(yǎng)的占10%。部分“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關愛的缺失,社會教育的缺范等原因,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1.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理想
從2005年開始,化隆縣對家境貧困無力支付學費的學生都實行了“零收費”,因此,所有“留守兒童”基本上都能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業(yè)。但由于多數“留守兒童”的父母都不在家, 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臨時監(jiān)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年齡較大,無力督促孩子學習,不能起到課后輔導的作用,所以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這類學生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6.3%左右。
2.個別“留守兒童”過早地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
由于父母長期外出,部分“留守兒童”不得不在家?guī)蜖敔敗⒛棠套龇敝氐募覄栈?,這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一定影響。巴燕鎮(zhèn)上加合村一位馬老漢說:“對于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自己都需要照顧,別說去照顧這些孩子。可是孩子的父母不出去掙錢支撐這個家,孩子和我們的生活會更苦。我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以后過上好日子?!?/p>
3.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據調查,化隆縣33%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孩子6~10歲時出去打工,18%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孩子10~16歲時出去打工,這正是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的年齡。因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臨時監(jiān)護人通常只滿足于讓孩子吃飽穿暖,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心理需要極少關注,導致個別“留守兒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表現出自卑、孤僻、內向、悲觀、暴躁、冷漠等心理問題,對其以后的人格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4.個別“留守兒童”出現不良越軌行為
由于部分“留守兒童”長期處于無約束環(huán)境中,致使他們的生活處于無序狀態(tài)。有的孩子受壞人引誘,出現偷盜、搶劫等不良行為,有的孩子則沉溺于電腦游戲中不能自拔。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因長年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感到愧疚,于是盡量在物質上滿足孩子,使得孩子擁有足夠的零花錢,養(yǎng)成了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等陋習。還有部分“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父母沒讀什么書卻同樣天南地北掙大錢,因此從小就把人生目標定位在打工掙錢,對學習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導致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jiān)護網絡
建議國家盡快制定可以讓“留守兒童”隨家長一同進城學習生活的相關政策,使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盡可能隨父母進城就讀。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設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教育培訓,使其學會與孩子正確、及時地溝通交流并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建議今后繼續(xù)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優(yōu)先將交通不便,家庭困難,監(jiān)護人難以承擔監(jiān)護責任的“留守兒童”安排在校住宿,并指定專門教師負責指導其學習和生活。同時,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呼吁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問題加強關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共同解決“留守兒童”的有關問題。
2.充分發(fā)揮教育部門的作用,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要求各學校做到“三知、三多、三溝通”。“三知”指的是班主任教師要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父母外出務工的去向及聯系電話這三個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以記錄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及時向監(jiān)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叭唷敝傅氖墙處熞嗯c“留守兒童”談心交心(每半月不少于一次),多開展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如組織同學為“留守兒童”過生日),多家訪?!叭郎贤ā敝傅氖墙處煻ㄆ谂c“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定期與監(jiān)護人溝通,定期與編外家長溝通。同時,要求各學校逐一登記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實行動態(tài)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的放矢做好相關工作。
3.各學校通過組織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各類活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教育
要求各學校通過召開家長會、請家庭教育專家做報告等形式,幫助監(jiān)護人掌握開展家庭教育的正確方法,糾正家庭教育過程中的偏失。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輔導員,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同時組織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集體生日、法制安全講座以及“我為留守兒童獻愛心”等,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在寒假、暑假、雙休日期間,吸引“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活動,充實他們的課外生活,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孤獨感、自卑感,遠離網吧、游戲廳,促使其人格健康發(fā)展。
4.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積極幫助“留守兒童”
建議設立“留守兒童”救助基金會,對家庭特別貧困的“留守兒童”,通過發(fā)放貧困學生救助金等方式解決他們在生活上的困難。建議由共青團、婦聯、教育局等部門牽頭,通過聘請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擔任“留守兒童”的家長等,幫助家庭有困難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同時,各學校通過師生之間一對多、學生之間一對一等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結成學習生活幫扶對子,使“留守兒童”得到學習、生活和思想上的關懷幫助。
5.繼續(xù)加大學校周邊環(huán)境整治力度,為廣大“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高校學生骨干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中堅力量,主要包括高校學生干部、團干部、黨員及各類積極分子。他們思想道德水平高,業(yè)務能力強,參與社會事務意識濃。他們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幫扶留守兒童,是輔助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個有效抓手,有較強的操作可行性。首先,高校有良好的人才基礎。大學生骨干在高校是一個數量較龐大的群體,資源豐富。他們在理論水平、實踐能力等方面優(yōu)于一般大學生,既有關注社會、關愛弱勢群體的責任感,又有較高的可塑性和主觀能動性。他們參與此項活動能在大學生群體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擴大影響力,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其次,學生骨干具有年齡優(yōu)勢。他們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相對于留守兒童的祖輩更容易與兒童交流。他們知識水平高,多才多藝,幫扶活動易讓留守兒童接受和喜愛。最后,有良好的社會政策導向。
國家鼓勵高校學生骨干參與幫扶留守兒童的實踐活動,曾針對留守兒童問題舉行了“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項目推介會等一系列活動,號召整合社會資源,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2007年5月,啟動了“青年者培養(yǎng)工程”(簡稱“青馬工程”)“青馬工程”,把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作為這一工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的幫扶活動在力所能及地解決留守兒童困難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培養(yǎng)勇于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生骨干可以將國家政策與個體實踐相結合,積極投入到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活動中,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接受鍛煉,接受教育,增長才干,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學生骨干幫扶留守兒童這一具體工作要落到實處,要在相關機制上加以完善,確立正確的指導原則??傮w來說,要和高校的“青馬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做好統(tǒng)籌工作,避免在實際幫扶過程中出現工作浮于表面和重工作輕成效的問題,這就需要制定具體的原則以加強組織引導、協調管理。
首先,立足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切實做好幫扶工作的前提。這就要求高校黨、團、學組織要選好、選對大學骨干,為幫扶工作做好人才保障。同時,堅持就近、就便原則,在高校周邊農村開展工作,以便于聯系和溝通。除此之外,幫扶要在大學生個人能力范圍內進行,不能影響其自身的學業(yè)和生活。其次,建立機制。留守兒童成長是動態(tài)的,高校學生骨干也是變化的,不能因學生骨干的變更而影響工作的繼續(xù)開展。要切實加強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避免工作開展時出現時有時無、忽緊忽松的現象,就要建立幫扶工作持續(xù)機制:一是制度規(guī)范化,建立一個完整、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使幫扶工作有章可依;二是要有相應的考核激勵措施,激發(fā)大學生志愿服務、奉獻社會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屆學生骨干幫扶周期結束后,要做好志愿者“接力棒”的交接工作,讓志愿服務精神薪火相傳,使幫扶工作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正軌。再次,設定方案。幫扶留守兒童工作要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留守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和生活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制訂幫扶工作活動方案。方案要考慮實施操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采納喜聞樂見、寓教于樂、易于被適齡兒童接受的教育內容。最后,講究方式。工作的方式直接關系到幫扶的效果,方法得當,效果顯著;處之不力,事與愿違。
創(chuàng)新幫扶活動的方式,豐富幫扶活動的內容,靈活、有效地去實施,系統(tǒng)、全面地去開展幫扶工作。同時,營造學生骨干與留守兒童群體和諧互動的良好氛圍,在互動中進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讓留守兒童在幫扶活動中感受到親情與暖;另一方面也要培養(yǎng)學生骨干關心社會、關愛兒童的精神,使他們在幫扶中鍛煉成長。
二、建立高校學生骨干幫扶留守兒童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高校學生課余時間相對較多,特別是寒暑假時間比較長,他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需求,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并結合“青馬工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內容,有效地開展幫扶留守兒童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工作小組,開展祥光調查研究
留守兒童問題普遍而復雜,學生骨干根據“青馬工程”培訓體系內容及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建立校、院和班級的公益組織或相關協會,加強對幫扶工作的組織和領導,這樣不僅便于集中部署工作和信息反饋,還可以集思廣益,迅速、有效地整合各種教育要素應對各種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同時,深入調研,全面了解留守兒童信息,要深入農村、走進基層,開展社會調研,撰寫相關調查報告,做好相關數據分析,根據幫扶對象的分布、數量、層次進行分類,有目的性地做好幫扶工作。為此,要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庫,將每個幫扶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家庭地址等基本信息輸入電子信息系統(tǒng),建檔成冊,便于資料查尋,定期了解留守兒童的動態(tài)信息,做到跟蹤、記錄、分析,全面了解幫扶留守兒童的成長變化??傊?,工作領導小組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其成員要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幫扶的思路方法,加強調查研究,完善機制,增強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調查統(tǒng)計方案設計部署實施反饋調整”循環(huán)體系。
(二)創(chuàng)新幫扶內容,多角度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
學生骨干要利用周末等節(jié)假日的課余時間,經常深入到農村開展幫扶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將“三下鄉(xiāng)”改為“常下鄉(xiāng)”,提高幫扶的效果。一是學業(yè)輔導。大學生骨干受過高等教育,知識豐富,懂得學習方法和技巧,對留守兒童進行學業(yè)輔導是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和強項??梢酝ㄟ^贈送學習用品或集中開班輔導,傳授知識和學習方法;也可以進行“一幫一”結子,根據個體對象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去輔導,培養(yǎng)其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適時安排留守兒童到大學校園參觀,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二是情感呵護。大學生親和度高,在幫扶過程中,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梢园缪萘羰貎和摹按蟾绺纭焙汀按蠼憬恪钡慕巧洺E惆樗麄?,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訪,讓他們有交流的對象和傾述的對象;可以舉辦專場文藝演出,開展各類體育、游戲等活動,為留守兒童表演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這些都可以使留守兒童親情上的缺失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彌補,減少他們心靈上的孤寂感,有利于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是安全教育。留守兒童因監(jiān)護力度不夠,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安全教育是日常幫扶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骨干可以通過集中宣講、發(fā)放傳單、圖片展覽等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各類安全知識教育,尤其是在交通、飲食、溺水、防騙等方面重點加強教育,提高他們的警惕性,減少人身安全受到傷害的機會。同時,對留守兒童還要講解安全自救知識,即使受到傷害,也要把傷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加強聯絡,建立幫扶常態(tài)機制
高校學生骨干與自己幫扶留守兒童可以實施幫扶責任制,進行“包?!惫ぷ鳌<訌娕c留守兒童本人、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及其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絡。首先,高校學生骨干要與留守兒童保持聯系,除直面交流外,平時還要經常保持電話、書信聯系,及時了解幫扶對象的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情況。電話里能指導的就及時解決,解決不了的可以通過家訪進行指導和幫助。其次,保持與監(jiān)護人的聯系。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多數是老年人,年齡偏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與孩子溝通上存在困難,在教育、監(jiān)管孩子會出力不從心的情況。“及時了解幫扶對象的平時表現,提醒監(jiān)護人除在保證孩子生活需求外,還要加強安全上的教育、學習上的監(jiān)督、情緒上的觀察、行為上的規(guī)范。”最后,還要保持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系。學生骨干通過定期與家長通電話或書信聯系等方式,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幫助農民工家長樹立家庭教育觀念,讓他們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fā)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p>
(四)擴大宣傳,在高校形成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氣氛
自“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項目推介會以后,在全社會廣泛宣傳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各部門的關注,在社會上形成了較好的輿論氛圍。高校也應響應社會號召,廣泛宣傳,可以采用校園宣講、校園廣播、圖展等形式;也可以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平臺,開通“關愛留守兒童”專題網站,刊登相關的留守兒童文章和圖片,引起他人的共鳴。在這種氛圍下,大學生也要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如“手拉手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小隊”等活動。同時,還可以聯合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進行宣傳和報道,擴大校園幫扶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使校園氛圍與社會輿論形成良好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