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研課題的研究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編者按】: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么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tǒng)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么,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小學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2、提出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3、制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基本理論;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1.1 課題的核心概念
1.1.1 科學素養(yǎng)
OECD即國際經(jīng)濟合作組織做出這樣的解釋:利用前沿的理論來分析現(xiàn)實中的問題,并未解決方案提供支撐力量,從而可以使人類更加客觀的理解自然的改變,并處理以自己的結論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素養(yǎng)。
1.1.2 化學科學素養(yǎng)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學科優(yōu)勢。利用化學課程特別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了解化學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并將科學素養(yǎng)的內容在高中化學課程中進行細化,是利用高中化學新課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高中化學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
1.1.3 化學教學再設計
是為了能夠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據(jù)理論知識、合理的宣傳手段,利用系統(tǒng)的思想處理遇到的問題、設置合理的目標,策劃處理方案進行篩選,之后實施方案,依據(jù)所得結果對方案進行評估修改的一系列過程。
1.2 課題界定
基于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化學教學再設計研究,以提高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yōu)槌霭l(fā)點和歸宿,深入學習研究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準確解剖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化學教學再設計科學滲透科學素養(yǎng)教育,探尋化學教學再設計實踐操作的方法、原則和策略。
2 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我校是吳江區(qū)農(nóng)村中學,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異很大,本課題的研究是從我校及兄弟學?;瘜W教學實際出發(fā),以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不斷加強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總結課例診斷的要素、方法、類型和化學教學再設計的方法、原則和策略。實現(xiàn):(1)為高中階段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教學設計提供幫助,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2)有助于激發(fā)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厭學思想,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科學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師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模式,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對國家、社會真正有用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內容與重點
3.1 研究內容
本課題力求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給學生一個空間,一個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chǎn)、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能夠對與生活有關的理化生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利與弊,樹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認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從而為將來有可能成為科研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研究重點
通過對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調查,分析原因,從科學素養(yǎng)教育與化學教學再設計的內在關系,基于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化學教學再設計的特征、要求和原則等方面,切實有效的提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4 研究方法
4.1 文獻研究法
根據(jù)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問題。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xiàn)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2)能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訪問。(3)能得到現(xiàn)實資料的比較資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問卷調查法
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fā)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tǒng)計和研究。
4.3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由教師或與專家及研究人員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把教師的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切實關注課堂實踐,關注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行為,篩選與研究采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問題,以研究促行動,提高行動效益,加強行動改進。
4.4 經(jīng)驗總結法
關鍵詞:課題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結果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053-0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研究意義
1.課題研究的背景。2004年,山東、寧夏率先在全國啟動了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2010年湖北省也加入了課改行列。在適應新課改新要求、教師尋求轉型與自我超越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fā)揮集體備課的作用。不注意集體協(xié)同,教師個人單打獨斗,憑個人的經(jīng)驗備課。有些學校、有些教研組也開展了集體備課,但所開展的集體備課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xiàn)有:一是一人擔綱,眾人附和,沒有從實質上整合集體的力量;二是反思乏力,停留于口述心記,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沒及時總結記錄;三是形式單一,主要針對上新課做一下教材分析,講一下重難點,統(tǒng)一一下教案和教學進度;四是“文人相輕”,發(fā)言留一手,只要競爭不要合作。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個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因此,改革教師的備課,讓教師由低效備課變?yōu)楦咝湔n,讓教師備課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實施“備課改革”研究,探尋有效集體備課、高效集體備課就顯得大為重要和迫切!
2.課題研究的意義。本課題通過新課改下有效集體備課的研究,為各教研組、備課組有效開展集體備課提供方法建議,來幫助各教研組、備課組高效的開展集體備課,提高各科教師備課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研究解決當前新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內涵界定與外延分析
1.本課題的內涵界定。本課題的內涵界定為“新課改下高中有效集體備課模式研究”。這一內涵的核心是“集體備課”,背景是“新課改”,要求是“有效”甚至“高效”,最終表現(xiàn)形式是“模式”,能夠在新課改背景下有效提高備課和集體備課效率的集體備課模式。
2.本課題的外延分析。本課題的外延較為寬廣,除了研究有效集體備課的途徑、方式和具體操作程序外,還要研究有效集體備課的評價策略和標準、集體備課的制度建設、集體備課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影響以及教師開展的多種形式的集體備課實踐案例等。
三、課題研究情況
目前已經(jīng)完成預定課題研究的第二階段(實施階段)的前半期的研究。一年多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
2.開展調查研究,分析影響因素。
3.學習相關理論,打好理論基礎。
4.分工負責,開展子課題研究。
5.跟蹤研究“同課異構”和“走班式教學”。
四、課題研究成果
1.形成的主要觀點與結論。(1)集體備課的內涵及教育功能。集體備課的內涵:集體備課不僅是相關學科教師在一起,通過教師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使教學得到系統(tǒng)設計的一種準備活動,更是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遇到的普遍、典型、復雜的教學問題,通過共同協(xié)商和參與,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以達到解決問題,促進教學進步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集體備課的功能:集體備課具有提高備課的質量與效率、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學校的教研氛圍更加濃厚等功能。(2)集體備課現(xiàn)狀調查及影響集體備課實效的因素。教師對于小組的認可、教師的成就感、責任感等情感因素,教師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和團隊精神,學校的檢查、考核評價及獎懲制度等管理因素都影響了我校集體備課實效性的提高。(3)集體備課方式和途徑。一般有效集體備課的方式和途徑主要包括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修正教案―課后交流反思等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而不同內容、不同課型、不同組織形式的課在進行有效集體備課時的具體的方式和途徑上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一般有效集體備課的方式和途徑的基礎上結合各備課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4)集體備課評價策略。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對集體備課進行評價,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過程性考核,要建立教案審查制度,要落實獎懲措施,對資料的整理與歸檔進行檢查。我們還從“集體備課過程評價”辦法、“集體備課成果評價”辦法、“教學成績評價”辦法等三個維度提出了具體的評價策略。(5)集體備課下教師專業(yè)成長。有效開展集體備課,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2.已形成的階段性成果。本課題已經(jīng)形成的階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論文或調查報告:
《學校集體備課現(xiàn)狀調查及影響集體備課實效的因素研究》――王成
《集體備課內涵及教育功能的研究》――李菁、郭春林
《學校集體備課制度建設及措施的研究》――黃葉、周靜
《有效集體備課方式和途徑的研究》――劉秀紅、佘小華
《集體備課評價策略的研究》――余劍、羅燕
《集體備課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研究》――李波訓
五、課題研究存在的疑難與困惑
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不少問題和困難,需要解決和克服。
1.課題組參研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參差不齊,雖然都是教學上的能手,但部分老師參與課題研究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2.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文獻資料匱乏,信息相對閉塞,不利于提高課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了解同行們進行的類似研究的動態(tài)。
3.課題研究結論轉化為實際的力度還不夠。
六、課題研究的后期設想
1.繼續(xù)抓好理論學習,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素養(yǎng),提高題研究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教科研論文寫作能力。
2.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資料,利用“知網(wǎng)”、“學習吧”等網(wǎng)絡文獻平臺獲取有用資料,課題組成員之間共享。
3.切實抓好課題研究的管理,通過專題研討會對課題研究狀況不斷進行認真及時的調查診斷,指導課題組成員對前期已形成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反思、修改和完善。
4.繼續(xù)按計劃深入系統(tǒng)地開展課題研究,完成課題第二階段的后半段研究,課題組成員撰寫、整理、修改和完善典型教學設計、個案分析、教學反思或其他的課題研究成果。
5.鼓勵課題組成員寫出有一定理論水平或實踐意義的論文以及教學案例,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論文評比,并積極在各級報刊雜志上投稿。
6.進一步完善研究成果,要求課題組成員積極推進本組改進集體備課,由下而上地推動研究成果轉化;并為學校領導提出完善集體備課制度的建議,在本校甚至在本地區(qū)由上而下地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7.進入第三階段研究,提出有效集體備課模式,制定出集體備課評價標準,撰寫研究報告,做好結題準備工作。
總之,歷經(jīng)一年多的認真研究,我們課題組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我們對取得的成績感到很欣慰。盡管在課題研究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有不少的疑難與困惑,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各位專家的指導下,經(jīng)過我們課題組全體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如期完成課題研究任務。
我國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的做法已遠遠落后于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圍內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勢態(tài),在這場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發(fā)達國家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綜合評價。美、英、日等發(fā)達國家已普遍采用過程性評價,我國的課改實驗區(qū)近兩年才開始對課題進行探索,使學習評價成為課改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課題的研究不僅僅是對評價體系進行變革,更重要的是對評價理念,評價方法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進行探究。本課題要改變評價方法中存在的內容單一,評價工具和方法單調的現(xiàn)狀,擬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相結合,絕對性評價和相對性評價相結合,由單一內容向多元內容評價轉變的評價方法。
二、總體設計
(一)政策依據(jù)。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應充分體現(xiàn)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音樂學習評價要考察學生是否參與到音樂實踐中,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
(二)研究評價應遵循的原則。當前音樂學科已成為推進“素質教育”中的主要課程,評價工作亦應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評價,在研究評價工作中應遵循以下五條原則:著眼整體、重視發(fā)展、強調實踐、注重能力、承認差異。
(三)研究目標、內容
1、研究內容。評價內容要全面化,多元化,包括一般發(fā)展性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評價涵蓋學科素養(yǎng)各方面內容,既要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法與技能、學習行為習慣和思維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
2、研究評價技術與方法,創(chuàng)立多種教學評價模式。教育評價模式是對評價范圍與方法的大體構思,包括評價的范圍、基本程序、主要內容與一般方法。他既要依據(jù)評價理論,又要適應評價實踐的需要,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chǎn)物。評價主要從以下四種模式進行研究:實踐活動模式、自我評估模式、相互評定模式、綜合測量模式。
3、健全評價的監(jiān)控措施。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音樂學科處于“副科”的地位。當前,音樂學科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對其教學質量管理必須要規(guī)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學評價要發(fā)揮教師本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的高度出發(fā),自覺把關,學校行政加強管理,才能真正做好監(jiān)控工作。
4、研究步驟
⑴準備階段(2003、6—2003、12):①提出課題;②制訂課題研究方案;③召開課題實驗工作會議,明確任務,提出要求,落實責任。
⑵實施階段(2004、1—2005、1):①課題實驗全面普開;②寫出實驗報告;③對實驗進行反復驗證。
⑶總結階段(2005、2—2005、5):①完成課題實驗總結,并在全校推廣;②提出關于加強學校音樂教學工作的意見和措施。
三、操作策略
(一)加強理論學習,指導改革實踐。老師們的思想轉變是科研試驗的關鍵,也是最艱巨的一項工作,要改變人的傳統(tǒng)思想,就象要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一樣,需要他認同、內化才能轉變?yōu)樽杂X行為,我們采取自學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辦法,學習教改趨勢、科研方法、新課程理念、課程改革、國外先進的評價方法等,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融入到實踐工作中,隨著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調整學習內容,力求給老師最及時、最有效的信息。同時,組織老師參加省市各級培訓,觀摩活動,老師開闊了眼界,吸取新信息。試驗老師之間互幫互學、協(xié)調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討氛圍。制定研究計劃,如:分單周、雙周、每兩周一次的大組學習和小組討論,注意及時總結,在回顧工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完善。
(二)反思現(xiàn)有評價狀況,建構發(fā)展性評價體系?;仡櫜⒎此紝W校評價工作的實際情況,挖掘與新的評價理念相一致的經(jīng)驗和做法,明確與新評價理念相餑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如: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音樂評價都是以期末考試來決定評定成績,這樣的評價就不夠全面,也忽略了音樂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的特點,但是,也不能對其全盤否定,而是應采用多種評價互相結合的方式,達到綜合互補的效果。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改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日常過程性評價的改革。評價是教與學并行的同等過程,它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寬松的氛圍,使學生感到學習是輕松愉快的,對學習充滿興趣與信心,讓每一個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1)建立學生檔案,進行診斷性評價。學期或學年開始時進行診斷性評價,主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性格特征、學習風格、能力傾向及對本學科的態(tài)度;學生前一階段學習中知識儲備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學校學習生活的態(tài)度、身體狀況及家庭教育情況等,以此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為教學活動提供依據(jù);識別學生發(fā)展的差異,適當安置學生;診斷個別學生在發(fā)展上的特殊障礙,以作為采取補救措施的依據(jù)。我們一般在學期前進行一次摸底測驗,進行音樂基本素質測驗,參考以前的相關成績記錄,并訪談、觀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等,以此為依據(jù),來制定學期的教學計劃,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法,區(qū)別對待學生的差異,采取補救的措施。
(2)加強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1)采用激勵法評價。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性格、習慣、喜好千差萬別。課堂上,有的特別愛表現(xiàn)自己卻有點惟我獨尊,不善于與人合作;有的能安靜地聽別人說卻怕事不敢發(fā)言;有的十分好動,既不愛聽講也不愛動腦筋┉┉,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的這些不同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我們采用了目標激勵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jù)個人不同的實際情況制訂音樂學習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孩子們認真填寫,然后在目標下方畫一張“具體行動評價表”,內容有認真、投入學習 分鐘;主動展示藝術才能;是否善于與他人合作;學習效果等,每堂課后自評,優(yōu)秀的項目畫上一朵紅花,兩周累計一次,當某個項目優(yōu)秀居多,達到預定目標時,教師獎勵其一顆星,把星星放入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一個個目標的達成,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肯定的評價,成功的體驗時刻激勵他們朝目標不斷努力。此外,評價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點及最近發(fā)展區(qū),分層推進地作出針對性、藝術性的評價,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從多方面來把握自己的現(xiàn)狀,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發(fā)展。(2)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誰來評價學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到底由誰來評價學生,誰來判斷他到底是個好學生還是個相對來說還有待進步的學生。這是我們的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實行多元的評價主體,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來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作出某種評判。
學生自評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給自己下結論,初步學會正確看待自己。不管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階段測評中,我們總是提供給學生自評的機會。如學生唱完一首歌,讓學生自己評價完成得怎么樣,演唱是否投入?然后在“自我滿意表”中,用不同表情的臉的圖案來表示??傊?,教師應引導學生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 使他們能在自我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堅定學習的信心,學會自我肯定?;ハ嘣u價主要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互評,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和發(fā)展。如低年級我們設計了“多彩的果樹”評價表,根據(jù)評價的內容學生進行互相觀察,共同評價,然后把相應果子帖到樹上,用這個辦法引導學生用最直觀的方法去評價其他同學,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也和自己比較,學習別人的長處,使評價雙方都受益。教師家長評價主要是教師、家長從各個不同側面、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和家長評價要具有激勵性、鼓舞性、引導性,才能是教師、家長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通過 這樣多元的評價主題進行評價,一可以改變作為評價對象的學生的弱勢地位,二可以從各個評價主題的評價中反映出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與人生,更能體現(xiàn)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及教育性。 轉貼于
(3)藝術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是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質性的評價方法,它記錄了學生一系列的成長故事,是評價學生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終發(fā)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而藝術學科的學習情況,既能充分地展現(xiàn)學生的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又能體現(xiàn)學生的個人特長,因此,我們特別地設置了“藝術成長記錄袋”,使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途徑,凸現(xiàn)個性,展示自我,從而真正實現(xiàn)自主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
檔案袋的設計盡量做到;簡約、主干、體現(xiàn)特色,內容包括a.個人檔案:有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內容。如:“嘿!這就是我”,可以貼照片也可以讓學生畫自畫像;我愛我家,可以貼全家福,并介紹家庭成員的愛好特長;我愛學校,可以畫校園的一景。每個欄目都配上詳細的文字介紹。B.成長的足跡:包括最得意的音樂小創(chuàng)作(節(jié)奏、旋律、歌曲等),也可以包括在小組合作中完成的作品;參加藝術類各種競賽的獎狀,及照片、音像帶等;學習成績單,被獎勵的星等。C.心靈的獨白:主要是讓學生以成長日記的形式對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反思性剖析,日記可以用文字、繪畫、自編歌曲等形式表示。其次,設立優(yōu)點單,把老師、同學、或其他人對你的鼓勵語,自己的優(yōu)點寫在上面;有 “我對自己說”、“同學對我說”、“爸媽對我說”、“老師對我說”等欄目,學生經(jīng)??纯?,不斷的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與上進心
2、在實踐活動進行表現(xiàn)性的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在我國新一輪的課程評價改革中,表現(xiàn)性評價以其發(fā)展性特征而備受關注。所謂表現(xiàn)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已經(jīng)取得的發(fā)展成就,通過對學生表現(xiàn)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
我們認為音樂學科本身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能力等都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得以最完整的體現(xiàn)。所以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能較全面的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內實踐活動如:音樂課讓學生創(chuàng)編小品、音樂劇并表演;或組織一歡會;學生不僅要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而且要擁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險精神等心理素質。通過測查,評出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的發(fā)展狀況,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得到較好的表現(xiàn),特別是學生知識面的寬窄程度、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與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高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水平都較好的反映出來。
課外實踐活動如:學校每年舉行“小百靈歌手賽”,比賽的目的不在于選拔、甄別,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每個班級先開一個演唱會,人人參與,特別是那些音樂素質較差的同學,要肯定他們上臺的勇氣,教師引導,學生參評,先評出每個人的優(yōu)點,再提出改進的建議,最后讓學生自己推出代表參加學校的比賽,校級的比賽普及廣,盡量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參與。此外,學校每年六一節(jié)舉行“百花園藝術節(jié)”,全校人人參與,有的參加大型集體舞的表演,有的在大操場上現(xiàn)場作畫;元旦舉行“迎新年”文藝匯演;學校器樂比賽等,這些活動充分的展示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全面的評價學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3、期末考核與評價的改革。美國心理學家愛里克森強調:小學生的勤奮來自于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功。我們認為期末的評價與考試要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為此,我們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考試方式,設計了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增設了口試、聽力測試、成果展示、實踐操作等形式,評價手段較靈活,根據(jù)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有達到一定標準的給予免試;學生覺得自己在考試中那一項表現(xiàn)不是最高水平,可以允許第二次考試,如音樂考試,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拿手的一種形式進行表演,有的同學要求再給他一次機會重考,學生在第二次考試中整體水平明顯高于第一次,學生體驗到成功,內在的動力,促使他不斷的追求進步。學生的最終成績由期末考查、平時表現(xiàn)、參加時間活動情況而定,實行“模糊評價”,采用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學生的素養(yǎng)。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學生因為有了新的評價體系,更好的改變了學習狀況,進一步獲得了全面的發(fā)展。試驗班級經(jīng)過試驗,最另人欣慰的是學生的進步,他們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實驗班的學生們普遍喜歡上體音美的課程,他們個個自信開朗,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綜合素質高。如:四年級試驗班的同學,音樂老師讓他們創(chuàng)編音樂劇、小品,在他們自己組織的表演會上,同學們全體參與,積極踴躍,創(chuàng)編并表演了《海的女兒》、《灰姑娘》等富有創(chuàng)意的童話音樂劇、成語故事、寓言、生活小品,他們把平時課堂上學習的歌曲或經(jīng)典的歌曲經(jīng)過歌詞、旋律的加工創(chuàng)編,應用于劇中,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可貴的是他們在排練過程中體會到的互相合作及集體創(chuàng)作所帶來的快樂。由于實施了新的評價措施,衡量評價學生尺子多了,每個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都被挖掘出來,他們學習起來都充滿自信,特別是那些受先天因素及后天環(huán)境影響的素質較差的學生,他們更是在教師與同學的激勵下取得很大的進步。
(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隨著學生學習評價改革的深入,教師們也在不斷的調整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衡量的尺子多了,施教的方法也就多樣了,在不斷的探索中提高教學質量。
(三)改革促進教師的成長。教師的課程意識和開發(fā)課程的能力不斷增強。課題組形成積極探索、團結協(xié)作、敢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試驗組的老師經(jīng)常參加省市各級課程培訓,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交流心得體會,不斷地總結,教師們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得獎課例及論文成果,使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五、工作體會及今后設想
一、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不必然意味著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因此,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十分關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層面,強調兒童品德的培養(yǎng),道德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倍受重視,從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發(fā)達國家都在加強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為我國小學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豐厚的借鑒經(jīng)驗。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頒布的新教學大綱,對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均進行了調整。為培養(yǎng)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現(xiàn)適切性,力求與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實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階段性,由低年級體驗性活動逐步向高年級反思性活動推演。1994年,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將品格教育列為各國教育應進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國的第二次教育高峰會議和1997年總統(tǒng)的《國情咨文》都強調了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英國在1999年9月頒布的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應肯定真理、正義、誠實、信任、責任感等美德。
我國一貫有重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tǒng),從1981年開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來,品德教育改革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操作層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終沒能有效地實現(xiàn)理念和操作的實踐性整合,成為導致品德教育實踐中的知識化、簡單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傾向的原因之一。課程作為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中介,必然承擔著改變德育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偏低的責任。值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契機,加強小學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研究勢在必行。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研究將以在實驗區(qū)試教的新教材為依托,圍繞小學品德課程建設展開,驗證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探索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開發(fā)與實施體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國外影響比較廣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發(fā)展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體諒模式等,對于這些模式我們應合理地進行借鑒,使其成為我國品德課程改革的推動力量。國內現(xiàn)已被實踐證明比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動道德教育模式、體驗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實驗區(qū)應靈活地根據(jù)各自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任何一個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過程進行闡釋,因此,在小學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應以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地將德育模式運用于具體的兒童品德培養(yǎng)中,并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編寫和實施 新教材是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現(xiàn)形式,又是教學實踐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課題將借助新教材推動實驗區(qū)的課程改革,同時積極吸取實驗區(qū)的教育教學改革經(jīng)驗推進新教材的編寫,使實驗區(qū)工作和教材的編寫實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1、 對品德課程本質特征研究
(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品德課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進展
(2) 現(xiàn)階段品德課程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新特點
(3) 適合我國國情的品德課程的構建方式
2、 小學品德教材編寫研究
(1)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問題研究
(3) 教材綜合資源體系的開發(fā)與實施研究
3、 小學品德教材實施研究
(1) 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新教材與生活性特質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主動參與、自主建構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結構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民主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2) 教材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
教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
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對教材的評價
學生對教材的評價
不同實驗區(qū)對教材的評價
4、 評價研究
(1) 品德評價的理論研究:
品德評價的本質研究
品德評價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評價的功能研究
(2)品德評價實施工作的研究:
明確評價的內容和評價標準
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與證據(jù)
設計評價工具
明確改進要點并制定改進計劃
(四)品德師資的培養(yǎng)和培訓
新課程非常重視教師的課程參與,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本課題將探索有效師資培養(yǎng)和培訓的內容、途徑,提升教師的品德課程開發(fā)參與意識,確保培養(yǎng)培訓工作與新教材開發(fā)實施的同步進行。
(五)品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被列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和課程形態(tài),在品德課程開發(fā)中也應突出地方品德課程和校本品德課程的有效開發(fā),以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課程的開發(fā)
2、 品德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六)品德課程資源建設研究
品德課程資源是品德課程建設的基礎,除去教材以外,還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多種資源。
1、 品德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
2、 品德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機制
(七)品德課程內部以及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1、《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的銜接研究
2、小學品德課程與中學品德課程的銜接研究
3、 品德課程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三、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程度
由于我國的課程開發(fā)一直存在"大一統(tǒng)"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理論研究,目前國內關于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雖然國外已經(jīng)有一些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對于國內課程領域的研究而言,本課題的研究是全新的,我們將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學、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以期填補我國課程研究領域的空白。本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于促進我國教材開發(fā)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豐富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情況和數(shù)據(jù),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二) 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fā)實施工作與實驗區(qū)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系統(tǒng)。
(三) 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guī)律性的認識,實現(xiàn)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最優(yōu)化。
(四) 經(jīng)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jīng)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五) 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
(六) 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jù)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2019年12月,開題會。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實驗區(qū)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這篇小學品德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研究開題報告的關鍵詞是品德課,小學,報告,開發(fā),研究, 實驗區(qū)根據(jù)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jīng)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qū)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實驗區(qū)對經(jīng)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二) 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tǒng)(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 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五)典型課例集
(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
(七) 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情況和數(shù)據(jù),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八) 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fā)實施工作與實驗區(qū)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系統(tǒng)。
(九) 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guī)律性的認識,實現(xiàn)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最優(yōu)化。
(十) 經(jīng)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jīng)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十一) 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
(十二) 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jù)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2019年12月,開題會。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實驗區(qū)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實驗區(qū)根據(jù)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jīng)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qū)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實驗區(qū)對經(jīng)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三) 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tǒng)(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 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