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哲學和科學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脂血癥是一類較常見的疾病,除少數(shù)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外(繼發(fā)性高脂血癥),絕大多數(shù)是因遺傳基因缺陷或與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原發(fā)性高脂血癥)[1]。2005-05—2008-03,我們選擇外科術后高脂血癥患者74例,采用中藥葛根煎劑聯(lián)合西藥非諾貝特膠囊口服降脂治療37例,并與辛伐他汀片口服治療37例對照觀察?,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2]
血漿總膽固醇濃度>5.17 mmol/L,血漿甘油三酯濃度>2.3 mmol/L。
1.2 一般資資
74例均為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yī)院外科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18~67歲,平均41.7歲;病程1個月~5個月。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25~65歲,平均42.3歲;病程1個月~5個月。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葛根60 g加水278 mL浸泡30 min,煎藥機煎煮至溫度(110±5)℃后繼續(xù)煎煮30 min,榨渣取汁分為2等份,早晚餐后1 h溫服,非諾貝特膠囊(武漢第四制藥廠)100 mg,每日2次口服。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2個療程。
1.3.2 對照組
辛伐他汀片(海南華爾特醫(yī)藥有限公司)20 mg,每日1次晚餐時服用。療程同治療組。
1.4 療效標準[3]
治愈:經(jīng)治療后血清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好轉:血清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但未降至正常水平。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組療效比較見表1。表1 2組療效比較例(略)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高脂血癥是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飲食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高、體質量增加、營養(yǎng)因素、藥物(尤其是抗高血壓藥物和糖皮質因素)影響、生活方式等均是重要病因[1]。中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主要由于過食肥甘原味和醇酒乳酪,使臟腑輸化不及,或臟腑功能失調,飲食不歸正化,膏脂輸化不及或先天稟賦不足,無以“陽化氣,陰成形”,均可導致膏脂過多,滲入血中,發(fā)生高脂血癥[4]。膏脂過剩主要表現(xiàn)為痰濁為患,痰濁存于血脈每致血瘀,痰瘀互結,膠著脈道,終至脈痹、中風等病癥發(fā)生。常規(guī)說來,外科患者術后運動相對減少,家人對其飲食上強調一味增加營養(yǎng)、過度進補,以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的應用,均可迅速增加術后患者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導致高脂血癥。
葛根味甘、辛、性平,有解肌退熱、透疹、升津、升陽、止瀉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其主要含異黃酮類之葛根素和三萜類葛皂醇等成分,有解熱、消炎、抗菌、免疫作用,還有明顯擴張冠狀動脈,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強心肌對缺血耐受性的作用,抗心律失常、改善周圍微血管和腦血管的血流量、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5]。由此可見,其對于患者術后降脂治療尤為適用。
非諾貝特為苯氧芳酸衍生物,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升高HDL-C,還有一定的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的作用,其調脂機制為激活屬于類固醇激素受體一類的核受體[2]。
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發(fā)病原因,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4]。而外科患者術后的高脂血癥又有其特殊性,所以治療思路非常重要。臨床實踐表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其理想選擇。中藥葛根煎劑聯(lián)合西藥非諾貝特膠囊口服降脂作用明顯,且有助于術后消炎、抗菌、免疫作用,值得在外科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水平.臨床血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23,123-127.
[2]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82-1083,1087.
[3]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S].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31.
[4]陳奇.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35,633.
【關鍵詞】 骨關節(jié)炎, 膝;舒筋活血祛痛膏;骨關節(jié)炎評分
膝骨關節(jié)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關節(jié)軟骨及軟骨下骨進行性退變?yōu)樘卣鞯穆躁P節(jié)病[1]。
臨床上以膝關節(jié)疼痛、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作為人體主要的負重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活動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采用舒筋活血祛痛膏外敷治療KOA患者60例,在緩解患者疼痛等癥狀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門診就診的KOA患者60例,
共96個膝關節(jié)。男26例,女34例;年齡40~75歲,平均(61.2±6.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中位數(shù)2.1年。參照Kellgren-Lawrence(K-L)分級標準,選擇Ⅰ級和Ⅱ級的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Ⅰ級患者48例共69膝,Ⅱ級患者12例共27膝。
1.2 診斷標準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2007年制訂的《骨關節(jié)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膝骨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2]: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jié)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jié)緣骨贅形成;③關節(jié)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 < 2 000個?mL-1;④年齡≥40歲;⑤晨僵時間≤30 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凡符合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可診斷為KOA。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依從性強,愿意配合本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75歲;②過敏體質或對本藥過敏者;③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④有嚴重膝關節(jié)內、外翻畸形及膝關節(jié)手術史;⑤合并有肝腎、心腦血管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運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經(jīng)驗方舒筋活血祛痛膏(每盒8貼,由洛陽正骨醫(yī)院藥廠制備,豫藥制字Z04030023)外敷于患處或相應穴位,24 h后去除,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患者膝關節(jié)進行骨關節(jié)炎評分(KOSS)量表[3]各項評分。
2.3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KOSS法評定療效。包括疼痛、日?;顒?、癥狀、運動、娛樂及膝關節(jié)相關的生活質量共5部分。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 果
60例患者均得到隨訪,其中3例患者出現(xiàn)用藥局部皮膚過敏癥狀而停藥。過敏患者停藥2~3 d
后癥狀均消失,采用其他治療方法。其余57例患者KOSS量表總評分及各項指標評分治療后比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P < 0.05)。見表1。
4 討 論
KOA是臨床常見的關節(jié)類疾病,屬中醫(yī)學“骨痹”范疇?!秲冉?jīng)》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者閉也,雍閉經(jīng)絡,血氣不行,故名為痹。”也就是說,該病的發(fā)病機制是在正虛的基礎上復感外邪,引起膝關節(jié)氣血不和,筋脈受阻,不通則痛。因此,KOA治療應以祛風散寒,活血祛瘀為原則。
河南省洛陽正骨舒筋活血祛痛膏由當歸、血竭、乳香、沒藥、紅花、三七、大黃、赤芍等22味藥物組成,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方中當歸、血竭、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獨活、羌活祛風寒濕,通利關節(jié);木瓜舒筋活絡,祛濕除痹;冰片等芳香走竄,力透筋骨,引表藥入營衛(wèi)以疏結滯之氣,用之局部有清涼感,并有止痛作用,減輕不適和疼痛,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增加透皮吸收[4]。諸藥合用,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消腫止痛、通利關節(jié)的目的。膏藥貼于患部皮膚,可直接作用于病所,起效快,且不經(jīng)過消化道及血液循環(huán),減輕了對肝臟和胃腸的刺激[5]。
本次臨床觀察的受試患者均為K-L分級Ⅰ級和Ⅱ級的早期KOA患者,患膝軟骨及軟骨下骨沒有明顯破壞,臨床癥狀以患膝輕中度疼痛和/或輕度功能障礙為主,所以選擇KOOS量表中的項目作為觀察指標和評定療效的標準,此量表完全保留了WOMAC量表的內容,同時又避免了WOMAC量表對于評價年輕患者或急性患者不敏感的問題。觀察表明,KOA患者在使用舒筋活血祛痛膏治療后,KOOS評分明顯降低,說明該藥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特別是對輕度患者療效明顯,但對中度及重度患者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此外,本次觀察中3例患者用藥后局部皮膚過敏,提示過敏體質患者慎用本藥。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舒筋活血祛痛膏外用可有效緩解早期KOA患者(K-L分級Ⅰ級和Ⅱ級)的臨床癥狀,且避免胃腸道刺激,操作便捷,較為安全,為臨床上治療早期KOA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5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9 :1507.
[2] 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分會.骨關節(jié)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7版)[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08,36(1):28-30.
[3] Roos EM,Roos HP,Lohmander LS,et al.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 come Score(KOOS):Development of a self-administered outcome measure[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8,28(2):88-96.
[4] 王峰.中藥外用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4, 23(5): 8-10.
[關鍵詞]教學哲學性質主題思維方式
教學論,通常稱為一般教學論或教學原理,說到底,即教學哲學。教學論對教學的普遍問題和一般規(guī)律的關注,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沖動和追求。教學論所討論的本質問題、認識問題、實踐問題、交往問題和主客體關系問題等,實際上來自哲學,是哲學問題。但是,長期以來,教學理論界對“什么是教學哲學”、“教學哲學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什么是教學哲學的思考”等問題,缺乏自覺的思考。我們認為,對教學哲學的這三個基本問題的思考,有助于確立教學哲學的認識邊界,找到教學哲學發(fā)展的方向。
一、教學哲學的性質:科學的科學----反思與批判
哲學是什么的問題,是哲學的首要問題,它涉及到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定位,關系到哲學生存的合理性。隨著哲學和科學的高度分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就顯得尤為迫切。以致有人把它稱為“二十世紀哲學的第一問題,而且將繼續(xù)是第一問題”。
近年來,哲學界在反思“哲學是什么”的認識時,發(fā)現(xiàn)以往對哲學性質的認識存在著一種知識論的立場。翻所謂哲學的知識論立場,就是在與科學的對比中去理解、解釋和規(guī)范哲學。具體地說,就是把哲學作為一種知識,作為“對自然知識、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把哲學作為“唯一科學的世界觀”。與科學知識相比較,哲學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對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知識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解釋性(最大的普適性)。之所以會有這種對哲學知識化或科學化的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哲學與科學有一個從統(tǒng)一到分化的過程,在二者未分化時,哲學實際上承擔了科學研究的任務;二是受到了近代實證科學成功的誘惑,以及把哲學絕對真理化、教條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的需要。這種對哲學知識化或科學化的理解存在的問題是:(1)不符合哲學與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事實。因為,“如果說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那么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出現(xiàn)之前就不應該有哲學,可是誰都知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2)抹殺了哲學與科學的根本區(qū)別,使哲學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把哲學與科學的區(qū)別定位在研究對象的不同,即哲學解決整體的、一般的問題,科學解決局部的、個別的問題,那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整體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原來很多屬于哲學研究的問題,如心理學、社會學都成了科學研究的對象。如果沿著哲學的知識化或科學化立場走下去,哲學必將失去精神家園。(3)顛倒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使哲學失去了對科學的反思批判功能。強調哲學對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必然使科學知識成為哲學的前提,哲學成為對科學知識合理性進行論證、辯護的注腳,哲學失去了對現(xiàn)存世界進行批判和改造-的任務。(4)限制了哲學研究的范圍。隨著實證科學的發(fā)展,哲學的地盤主要集中在形式邏輯和辯證法,認識論也就成了哲學的中心或唯一問題。
哲學工作者們認為,要走出對哲學知識化或科學化理解的批判,實現(xiàn)哲學自身的發(fā)展,需要重新理解哲學,突出哲學的反思、批判性。把哲學理解為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導。即哲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反思。哲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獲得確定無疑的結論,而是對確定無疑的結論進行質疑或批判。
從對教學哲學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來看,盡管對這一問題還缺乏討論和自覺,但是,基于眾多的教學論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論對教學哲學性質和功能的認識,更多的停留在知識論立場,沒有區(qū)分教學哲學和教學科學。具體表現(xiàn)在,我們是在教學科學的知識體系中理解教學哲學。如,我們把教學論的任務定位在研究教學的普遍問題和一般規(guī)律,把教學論的發(fā)展理解為不斷追求教學論的科學化的過程。與一般教學論相比較,教學哲學研究更一般的規(guī)律,教學哲學知識更具有概括性。
在教學論停留在日常經(jīng)驗和工作總結水平,淪為教學政策的注腳的情況下,強調教學論學科的科學性、理論性,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對教學哲學性質功能的知識論定位和對教學哲學與教學科學不加區(qū)分,也會造成二者性質功能的錯位。本來是教學科學思考,需用觀察、調查、實驗等經(jīng)驗實證的科學方法來解決的問題,如有效教學的規(guī)律,我們卻做了抽象的哲學思考,用本質、本質的聯(lián)系、外部聯(lián)系、內部聯(lián)系、矛盾分析等概念范疇和哲學的玄思,代替了具體的教學規(guī)律的實證考察。結果,我們苦苦追求教學規(guī)律不能得,以致教學論內外部對教學論知識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而西方的教學論研究卻在過程--成果范式下,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與實驗研究,產生了豐富的教學論研究成果,成了教學政策和教師培訓的依據(jù)。本來是教學哲學問題,需要立足哲學的反思和批判來尋求新的理解,我們卻做了科學思考,企圖尋找標準答案。譬如對教學本質的思考,我們不是立足對教學觀和教學研究范式的反思和超越,而是尋求對教學的終極解釋。又譬如,對教學中主客關系的研究,我們不是把它作為哲學問題,去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企圖對教學關系作出一種新的性質判斷,去描述教學關系的規(guī)律。等等。
轉貼于 而教學哲學和教學科學性質功能錯位的結果,最終又使教學哲學和教學科學都得不到發(fā)展。因為,如果把教學哲學定位在對教學科學的認識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忽視教學哲學對教學科學的反思和批判,教學哲學成為對教學科學認識成果辯護的工具,不僅教學科學的認識成果將難以突破,而且教學哲學也會因此失去了概括總結的素材。
顯然,教學哲學的發(fā)展,有賴于我們重新理解教學哲學的性質,把教學哲學理解為對教學存在、教學發(fā)展以及教學科學認識成果的反思,而不是揭示教學活動整體的圖景或最根本的規(guī)律。
二、教學哲學的主題:教學認識論----學生生存發(fā)展論
哲學要解決什么問題,決定了哲學的內容和具體理論形態(tài)。因而,哲學的發(fā)展也取決于哲學研究主題的轉變。
從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歷史來看,近50年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題,經(jīng)歷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到價值論,生存發(fā)展哲學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認識論問題一度成為哲學的熱點問題,并且對教學哲學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認識論研究進入沉寂狀態(tài),認識論問題受到了哲學工作者的冷落。有的哲學工作者在進行認識論研究選題的文獻分析時發(fā)現(xiàn),自進入90年代以來,刊物上就幾乎沒有發(fā)表這方面的參考文獻。有人統(tǒng)計了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卷2003年全年和2004年前8個月約600篇文章,發(fā)現(xiàn)關于認識論的僅有3篇。那么,80年代為什么會出現(xiàn)認識論熱?90年代為什么又會出現(xiàn)認識論研究的沉寂?哲學工作者們認為,這并不是出于理論自身話語翻新的需要,其實質,在于社會歷史實踐在廣度與深度上的拓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認識的視野的拓展。80年代,伴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有關認識的可能性和可靠性的認識論研究,成為哲學研究的熱點。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社會發(fā)展問題和人的發(fā)展問題更加突出,有關人和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問題,就成了哲學關注的焦點。那么,哲學研究主題轉換后,哲學認識論的前途命運如何?一種觀點認為,哲學認識論問題已經(jīng)消亡。傳統(tǒng)哲學認識論關注的,是認識的來源和發(fā)生問題。實際上,是對認識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過程的描述,而不是對“意義”的認識論分析。因此,應當把它作為心理學而歸入經(jīng)驗科學。另一種觀點認為,哲學研究主題的轉換,并不意味著原來的主題不存在了,哲學認識論應該發(fā)展或重建。哲學認識論的重建論,又可以分為幾種具體觀點:(1)主張哲學認識論從傳統(tǒng)認識論走向現(xiàn)代知識論。這種觀點認為,古代和近代的認識理論,主要從發(fā)生學意義上研究有關認識的“起源、范圍及其客觀有效性”問題,通常稱為“認識論”。在當代知識理論中,它的研究內容從有關認識的發(fā)生學的研究,轉變?yōu)橛嘘P知識本身之所以為真的條件的研究,特別是有關知識的確證問題的研究。稱之為“知識論”。(2)主張哲學認識論從抽象認識論走向具體認識論。如有的主張,認識論研究必須結合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普遍應用帶來的認識和實踐的新特點。必須研究知識創(chuàng)新這一范疇,探討知識創(chuàng)新提出的認識論問題。對“知識就是力量”的命題作出認識論詮釋;探討知識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的作用及其機制;揭示創(chuàng)新實踐與知識進化的相互促進關系;基于知識創(chuàng)新來揭示人的認識與實踐能力的最大可能性。有的主張,關注知識社會學對傳統(tǒng)認識論的沖擊,研究認識的社會性或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認識的影響,并且建構社會認識論的哲學理論體系。(3)主張哲學認識論研究,應該和哲學本體論、價值論研究結合起來。這種觀點認為,以往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研究是脫節(jié)的。其中,本體論研究,主要是知識論的本體論,目的在于為世界尋求終極的解釋和統(tǒng)一的知識,不關注人的生存發(fā)展問題。認識論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框架中進行,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抽象的認識關系,也脫離了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本體論問題。因此,這種觀點主張,哲學的發(fā)展,應立足人的生存發(fā)展,以實踐論為基礎,實現(xiàn)世界觀、認識論、歷史觀和價值論的統(tǒng)一。
對于教學哲學研究的主題而言,20世紀80年代,為了反映教學改革中加強知識基礎、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受哲學認識論研究的影響,一些教學論工作者構建了教學認識論體系,系統(tǒng)地探討了教學認識的主體、客體、領導、認識方式、檢驗標準等問題,受到了教學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教學認識論開始受到教學理論界的批判,有的主張突出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把教學活動作為生命活動;有的主張拓展教學論的哲學基礎,把實踐唯物主義研究與認識論研究有機統(tǒng)一起來;舊有的主張重新理解、定位教學認識論,認為真正的教學認識論,是以哲學認識論為一般指導,以教學認識為研究客體的哲學認識論----與教學本體論、教學價值論并列意義上的教學認識論。
對教學哲學主題的討論或爭鳴,反映了教學哲學自身超越、發(fā)展的需要,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和找到新的教學哲學問題。我們認為,這些討論或爭鳴,尚需進一步結合問題的性質,充分反映哲學界對認識論問題的新看法和考慮到教學改革實踐的需要來進行。
從教學哲學討論的問題的性質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教學認識論還是教學交往論,都是在教學本質范疇中進行的。而本質范疇,是哲學本體論、存在論或世界觀范疇。因此,教學認識論或教學交往論,實際上都是教學本體論;認識或交往的教學本質觀背后,都有一種本體論預設。但是,有關認識或交往教學本質觀的倡導者,大多沒有意識到其所探討的是教學本體問題,并對其本體論預設作出自覺的反思。分析有關教學本質的爭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研究者所理解的教學本質,實指教學的根本特征、起源或存在的根據(jù)。其目的,在于對教學存在的豐富性、多樣性作出最深層次的統(tǒng)一解釋。這實際上是一種知識論的世界觀或本體論。
根據(jù)哲學界對認識論哲學的批判來看,當前教學哲學的研究,未能很好地把教學認識論和學生的生存發(fā)展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論有兩大哲學基礎----全面發(fā)展學說和教學認識論。對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強調它們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是統(tǒng)一的。但是,具體的聯(lián)系是什么,我們一直缺乏深入的考察。而從當代社會實踐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需要來看,人的生存發(fā)展問題越來越來突出。教育哲學研究已把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特別是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作為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教育實驗,已得到廣大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認同。這就迫切需要教學哲學把教學認識論和關注學生生存發(fā)展的教學本體論研究結合起來。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教學哲學主題的轉換,可以從以下方面人手:(1)澄清教學哲學問題的性質,區(qū)分哲學問題和科學問題。如教學的起源、發(fā)生問題,可以通過教學史的分析和教學社會學的分析來回答。教學認識的機制和各種教學認識方式的利弊問題,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實驗來回答。教學哲學的研究,則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教學中的認識關系、價值關系進行反思和批判上。(2)把教學認識論的研究和學生生存發(fā)展的教學本體論研究結合起來,解決好教學認識與學生生存發(fā)展的統(tǒng)一問題。
立足學生生存發(fā)展的教學本體論與認識論思考,將會帶來的教學哲學研究的新課題:(1)立足學生的本質,反思教學中的各種人性假設;(2)立足學生的發(fā)展,反思教學中的價值取向,關注當代學生在生活世界中面臨的身心發(fā)展的價值沖突,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取舍;(3)立足學生發(fā)展的方式,反思教學中的價值、倫理和認識關系,關注當代學生的生存或生活環(huán)境的具體狀況、異化的表現(xiàn)和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新途徑。
三、教學哲學的思維方式:本質主義思維----現(xiàn)實關系思維
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哲學思維方式上,就是從實體思維、本質主義思維向現(xiàn)實關系思維的轉變。
所謂實體思維或本質主義思維,其基本信仰和思維路徑在于:把世界分為本質界和現(xiàn)象界;人們日常感知到的是經(jīng)驗現(xiàn)象界,它是不可靠的;認識的目的在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本質是一種不變的超時空的實體(或歸之于物質本原或歸之于精神本原);實體與屬性相對,找到了實體就找到了事物的屬性、功能和特征;本質認識的結果,具有終極解釋作用,是一切認識和行動的基礎。
現(xiàn)代哲學在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批判中,進行了哲學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轉型。現(xiàn)代哲學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批判集中在:第一,本質信仰的不可靠性。現(xiàn)代哲學認為,在現(xiàn)象背后沒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實體本質,離開了存在的現(xiàn)象就無法把握本質。對本質的追求,實際上是一種“中心”思維和霸權意識的體現(xiàn)。第二,世界的屬人性?,F(xiàn)代哲學認為,世界不是脫離人的價值意義的客觀實在。脫離人的價值意義去追求永恒不變的本質,是無意義的。
不同于實體思維或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現(xiàn)代哲學主張,哲學向現(xiàn)實生活回歸,把哲學的關注點從對世界的統(tǒng)一性和知識的統(tǒng)一性的關注,轉向對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立足人的存在發(fā)展,現(xiàn)代哲學踐行現(xiàn)實關系思維。與本質主義思維相對,這種現(xiàn)實關系思維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從實體思維走向關系思維?,F(xiàn)代哲學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去關注世界的本原,而是關注人與世界的關系。要關注人與世界的關系,就需要從人的活動、人的實踐,去揭示人與世界發(fā)生關系的事實與價值形態(tài)。第二,從還原思維走向生成思維。從人的現(xiàn)實生活、實踐來把握人的本質、存在與發(fā)展,不是把人的本質還原為來自主體和客體的某種抽象的規(guī)定性,如理性、感性、生物本能等。而是從人的實踐生活的社會歷史性來揭示人的本質的動態(tài)生成性、多樣性和開放性。使人從自在的存在,走向自為的存在;從某種社會規(guī)定性意義上的人,成為自由自覺、全面發(fā)展的人。第三,從抽象思維走向現(xiàn)實思維。哲學思維的路徑不是尋找邏輯起點,建立僵化的體系,而是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和實踐,考察當今社會生活和實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提出了什么問題?哲學應以什么方式來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
從教學哲學的思維方式來看,本質主義思維對中國的教學哲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教學活動本質的研究,已成為教學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至今余緒未絕。在教學本質的爭鳴中,與本質主義思維方式一致,眾多的研究者相信,教學存在一種使其特立獨行于世的所謂本質的東西;多數(shù)研究者贊同,教學存在惟一的本質;不同的研究者,從教學內部的矛盾或教學與外部其他社會現(xiàn)象的區(qū)別,來探尋教學的本質,或歸之于特殊認識,或歸之于實踐、交往等;教學本質的爭論,圍繞何種本質是唯一正確的本質來展開;評價教學本質認識的標準,是主觀符合客觀,看哪一種本質觀最符合教學的本性、有最大的解釋力。
本質主義思維為中國教學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話語,促進了教學哲學的繁榮,但是,也帶來了不良后果。主要在于:第一,陷入抽象概念之爭,忽視了教學哲學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哲學的思考中,人們?yōu)榻虒W本質是認識還是交往、認識中有沒有交往爭論不休,而對哲學認識交往范疇要解決什么教學問題卻置之不理。事實上,哲學認識范疇的引入,主要解決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書本世界的關系問題;而哲學交往范疇的引入,主要是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異化和合理性問題。由于問題不明確,結果,本不應該發(fā)生爭論的問題,卻爭得不可開交。第二,走向霸權和封閉。眾多的教學本質的思考者,都企圖尋找教學活動的終極存在,獲得唯一的、絕對的解釋力。結果,使教學論工作者依據(jù)各自的邏輯起點來構建范疇體系,缺乏真正的交流,最終使教學哲學走向封閉和不發(fā)展。第三,走向抽象和脫離現(xiàn)實。教學哲學在邏輯起點、范疇體系的不斷轉換中,體會到理論的繁榮;而脫離現(xiàn)實的理論思辨,卻使得教學哲學對教學現(xiàn)實的反思批判能力越來越弱。
摘要:哲學是關于人的生存及其發(fā)展的反思,但舊哲學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使哲學走入了尋求終極“本體”并用外在力量說明世界的誤區(qū),這給哲學的生存發(fā)展帶來了危機,為了擺脫危機,哲學必須實現(xiàn)向生活世界回歸,這種回歸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內容上要關注現(xiàn)實,研究方式上要走出傳統(tǒng)的本體論的思維方式,語言運用上要面向實踐、面向生活世界。
關鍵詞:生活世界;哲學危機;回歸路徑
任何一種哲學理論,都凝聚著哲學家所捕捉到的該時代人類對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自我意識,都貫穿著哲學家用以說明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獨特解釋原則和概念框架,都熔鑄著哲學家用以關照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價值觀念、審美意義和終極關懷。因此,任何一種哲學理論都是黑格爾所說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都是馬克思所說的“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哲學所把握到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又來源于何處?我認為這種時代精神的精華來源于哲學對時代性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理論把握。
一、“生活世界”的思想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爾在其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xiàn)象學哲學引論》提出的。他認為,生活世界是一個永遠事先給予的、永遠事先存在的世界,我們屬于它。另一位哲學家伽·達瑪則認為,生活世界是與主體性相關的世界,是由直接經(jīng)驗構成的周圍世界,是科學與形而上學的基礎和根源。海德格爾則認為,生活世界是一個具有生存論旨趣和詩意性質的“日常共在世界”,它向人敞開并構成了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有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即人與自然事物關系構成的“客觀世界”、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構成的“社會世界”、人與自我的關系構成的“主觀世界”,他認為三者分別對應著關于自然事物的知識及其對人的意義。國內學者倪梁康先生一方面認為生活世界是自然態(tài)度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認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直觀性、主觀的世界。張祥龍認為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現(xiàn)成在先的“社會環(huán)境”、“人文背景”或“歷史條件”,而是將具有絕對自明性的意向結構中的構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結果??梢钥闯觥吧钍澜纭钡母拍?絕不是指“生活環(huán)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而是指對人生有意義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過程、生活著人的心物統(tǒng)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個實體的世界,又是一個關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能動的主體,人不依附于自然、社會、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向“人”的回歸。哲學所要回歸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包含著人文意蘊的意義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積淀的文化與歷史的世界。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對生活世界的“意義”的把握,這一“意義”包含了時代主題、人生目的、意義、人們對人生與世界的理解等。
二、哲學為什么要回歸生活世界呢?這是由于哲學所面臨的危機決定的。
首先,哲學有其自身的特性,在哲學產生的初期,作為一門尋根究底、追本溯源之學,從它誕生之日起便試圖尋找一種萬物都由他構成,最初從它產生、消滅后又復歸于它的終極存在,便致力于揭示世界的真理,“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在這一時期,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但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各門具體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學科,哲學則變的支離破碎,科學的發(fā)展,世界變的透明簡單,不再是那種神秘的、詩意的具有神性的世界,科學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上幾乎解釋了世界的各個方面,這樣哲學的研究領域越來越窄,研究也越來越?jīng)]有說服力。于是,一些哲學家試圖把哲學科學化,努力去證明哲學也是一門科學,比如,現(xiàn)代哲學中出現(xiàn)的“科學主義思潮”就試圖以實證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改造哲學,把哲學從凌駕于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變成從屬于科學的“關于科學的哲學”,即把哲學變成科學的附庸。但哲學和科學研究的對象、思維方式、語言體系都是不同的,哲學無法科學化。
其次,由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工具理性的擴張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在工具理性的世界圖景中,世界是外在于人的,人與外部世界被割裂開來,世界只是在功利的意義上被理解,人的世界變成了“物的世界”,世界的豐富性、鮮活性被遮蔽,因此,要反思和消解工具理性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必須回歸被物化的工具理性所遮蔽的生活世界。
再次,任何哲學的根基都存在于人的存在狀態(tài)之中。舊哲學的局限性不僅在于用有限的思維去把握無限的存在者,更為重要的是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對世界的某種關系絕對化,把人的某種屬性抽象出來,轉變?yōu)楸税妒澜绲淖月尚詫嶓w。這就使哲學脫離開它的真實基礎,即人的存在,相反,成為外在力量對人進行統(tǒng)治的理論。所以,克服舊哲學的缺陷,唯一的途徑就是使外在力量向人復歸,使哲學由彼岸的天國向人的生活世界復歸。舊哲學的抽象本體論的性質,使哲學的研究對象始終定位在彼岸世界的超驗存在,或自然的必然性,或上帝,或理性,這就使哲學脫離了生活世界,以一種虛幻的想象的方式去閉門構造現(xiàn)實,從而把哲學史變成神或類神的歷史,把哲學思維變成宗教或準宗教的意識,這又必然帶來哲學研究內容的非現(xiàn)實化。這種非現(xiàn)實化的哲學越來越遠離人,遠離現(xiàn)實、遠離人所處的生活世界。
三、哲學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xiàn)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首先,哲學不應只是解釋世界的理論,更重要的是給出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服務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哲學應少構造抽象思辨的哲學體系,多關注時代和社會實踐提出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注重以對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帶動和促進哲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面對當今世界存在的非正義與不平等、貧富懸殊、文化矛盾和道德危機等威脅人類文明與歷史進步的全球性問題,哲學應關注這些問題并來克服與解決這些重大問題,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民族間相互合作、富有理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論智慧與創(chuàng)造性的新意義,這是哲學的歷史使命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就需要大力發(fā)展應用哲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哲學界就開始了建立應用哲學的嘗試,其主要意圖就是要使哲學直接面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在應用哲學的研究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經(jīng)濟哲學,強調經(jīng)濟學與哲學的結合,主張對社會經(jīng)濟運動開展哲學研究。但是,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哲學并不是一門提供日常生活技巧的學問,哲學作為一種把對智慧的追求作為自己目標的學問,它所追求智慧是人類全體的“大智慧”,它所關心的應該是整個人類的命運,它要為人們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意義”的支持,為人們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
其次,在思維方式上哲學也需要改變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方式。傳統(tǒng)的本體論的思維方式用認識物的方式去認識人,否認人的創(chuàng)造性、超越性,瓦解了人的生命的多重矛盾性,其最大的缺失是造成人的失落、人的物化,這就要求我們從生活的人出發(fā),以人的方式來理解人。舊哲學作為人的本質的虛幻、顛倒的反映,其根源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顛倒了的世界才產生了顛倒了的哲學,所以,只有批判非人的現(xiàn)實,“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才能鏟除舊哲學的根基,使哲學真正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按著這樣思路,人的現(xiàn)實存在就是人的活動,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這樣,馬克思就最終走上了用實踐尤其是人的生產勞動去說明人的存在和歷史發(fā)展的道路。馬克思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確立,為人轉向真實生活世界找到了現(xiàn)實的基礎和道路,為哲學把握生動鮮活的人的具體本性開創(chuàng)了更加寬廣的理論視野,正是通過這種思維方式人才從抽象走向具體、從分裂走向完整、從虛幻走向現(xiàn)實。這種思維方式給哲學指出了一條重新回到人類實際生活世界中去的途徑和方向,也為哲學的自我更新提供動力。
再次,從哲學所應用的表達世界的語言看,近代哲學出現(xiàn)“語言學轉向”,即要求哲學在建立關于人類的“認識”及其所表達的“世界”理論之前必須先有關于“語言”的理論,“沒有語言學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為無效”。語言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存在,語言則是存儲歷史文化的“水庫”。人作為歷史文化的存在,不是人去占有語言,而是人被作為歷史文化“水庫”的語言所占有,人從屬于歷史也就從屬于語言。人只有從屬于語言才能實現(xiàn)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語言總是從生活當中產生的,語言是人的生活世界的表征,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言游戲就是一種生活形式,“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在羅素看來,語言和世界具有相同的結構,我們可以借助于分析語言的結構來把握世界的結構,哲學的“語言轉向”其實就是轉向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從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入手來分析人們的生活世界,當然這種語言必須有堅實的實踐論基礎,只有從實踐出發(fā)的語言才具有真正的邏輯性和人文性,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哲學只有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之中,去親近人,親近人們的生活,去思考人們在這個時代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哲學才真正體現(xiàn)出它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的特質。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倪梁康.現(xiàn)象學概念通釋[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4]俞吾金.實踐論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一、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并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有著深厚的學術淵源和歷史背景,學界從不同視角闡述了科學技術哲學產生的淵源。如學者任元彪從學術淵源上指出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現(xiàn)代西方科學哲學及其學術傳統(tǒng);(2)哲學自然辯證法傳統(tǒng);(3)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自然哲學傳統(tǒng)。而學者郭貴春、成素梅、邢如萍則認為“科學技術哲學”的根源在“自然辯證法”,他們比較突出“科學技術哲學”與“自然辯證法”的演變關系,認為“科學技術哲學”是從傳統(tǒng)的“自然辯證法”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是對“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繼承和發(fā)展。關于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淵源,筆者認同郭貴春等人的觀點??茖W技術哲學和自然辯證法關系密切,科學技術哲學是“自然辯證法”在新時期的時代體現(xiàn),是對自然辯證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
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富有爭議,學者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如學者黃順基、黃天授和劉大椿在1991年編寫的《科學技術哲學引論———科技革命時代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對科學技術哲學作出了明確的定位。他們把科學技術哲學定位為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提出的新問題為依據(jù),以的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是自然辯證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是科技革命條件下的一門新學科。學者劉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學技術哲學導論》一書中又進一步把科學技術哲學定位為“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關問題、要求和挑戰(zhàn)的哲學回應”。而著名學者于光遠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辯證法”是一個科學群或科學部門體系,它是具有的特色和色彩的諸多科學部門的總稱,其中包括許多不屬于哲學的科學部門。學者于棋明據(jù)此認為,在自然辯證法旗幟下匯集或孕育、成長以至分化出了許多分支學科,其中包括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歷史、科學方法論、科學認識論、科學學、科學技術社會學等,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哲學是自然辯證法的分支學科。學者陳其榮則認為,科學技術哲學是當代自然辯證法的新范式,這意味著自然辯證法的范式在當生了改變。從以上眾多學者對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定位的不同見解中,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在要想對科學技術哲學進行學科定位,至少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是否從“哲學”的范圍內界定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內容,第二是科學技術哲學的內涵和外延的問題,第三是科學技術哲學的現(xiàn)實性問題。
三、科學技術哲學的發(fā)展歷程
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方面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趨向認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存在巨大的發(fā)展空間。特別是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fā)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科學技術哲學發(fā)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現(xiàn)階段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
盡管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問題與時代主題緊密相關,但學界關于現(xiàn)階段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的研究也有所差異,但是有一點比較明顯,那就是學界一般認為“科學與技術的劃界問題”、“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問題”、“科學與技術的價值問題”以及“科學技術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問題”成為現(xiàn)階段關注的熱點。
五、新時期科學技術哲學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21世紀科技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科技哲學的發(fā)展也面臨相同的境遇。國內一些學者通過研究認為,21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fā)展面臨一些潛在的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哲學要想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實現(xiàn)其未來發(fā)展,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學者龐躍輝則認為,以現(xiàn)代科技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征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技哲學,無論是從推進現(xiàn)代科技良性運行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還是從科學技術哲學自身學科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來看,科學技術哲學都必須下功夫解決面臨的三大前沿問題:(1)如何認識現(xiàn)代科技和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2)如何認識虛擬時空與現(xiàn)實時空的內政關系;(3)如何認識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內政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