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說教學的教學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外國小說欣賞》的課程與文本特征
關于《外國小說欣賞》教學策略的研究,首先應該著眼于課程與文本特征的研討?!锻鈬≌f欣賞》中的“欣賞”二字就給我們確定了課程教學目標。從文本特征看,《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客體是“外國小說”,這也就確定了教學與“中國小說”存在一定差異,更與其它文體的教學有著根本的不同。
1.從課程目標與編者意圖分析
關注《外國小說欣賞》的課程特征,筆者主要從課程標準與編者意圖的分析人手去進行相關的課程解析。由于課程標準與編者意圖總是制約著教材的形態(tài)與內容的選擇,所以這樣的分析有利于教師對教材更為全面而真實的把握。
(1)從課程目標分析
《外國小說欣賞?前言》中,主編曹文軒就在“課程宗旨”里為我們開篇名義:“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地勾勒外國小說史的大致輪廓,在話題方便之處簡約地介紹外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初曉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庇纱丝梢?,教學《外國小說欣賞》重在欣賞外國小說,重在初步感知小說文體特征,重在培養(yǎng)高格調的審美情趣等。
(2)從編者其它觀點印證分析
主編曹文軒曾說:“這是一種語文教科書,而不是一般的小說選本”?!八愑谝话阕x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內容具備一種引領、凝聚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老師授業(yè)的必要的高度和難度?!边@就意味著進入了教材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帶上了編者以及教材所期許的價值,即它應該具有教學教育功能。
2.從教材篇目組織與編排體例分析
編者在選用某篇文章作為教學材料時,總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編者總是會通過教材的一些助讀系統(tǒng)――文章單元的組合、文章內容的選擇、文章順序的先后以及課后練習等來表達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
(1)從小說知識及篇目設置分析
“在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理論紅紅火火的同時,文學鑒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含量卻相當的貧乏,除了被擰干了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幾乎沒有多少知識可教了。”雖然師范院校大都開設過與小說鑒賞有關的課程,但對于許多長期執(zhí)教于中學的基層教師而言,小f鑒賞方面的知識大多還是陌生的。如不及時解決教師的知識儲備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將極大地影響新課程的推行。
因此,曹文軒將小說知識分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jié)”“結構”“情感”“虛構”等八個話題,并分別分散在八個單元里,以小說欣賞的基本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梢哉f,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國小說教學知識缺乏的現狀。這些知識吸收了理論界對小說知識的一些研究,但又適當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篩選。這意味著,我們課堂選擇哪些小說知識來作為教學內容,也應該有所選擇。
(2)從篇目與話題知識的關系分析
教材基本編撰體例是每單元由一個話題知識加上兩篇外國小說文本組成。這種編撰方式體現了“定篇,樣本,例文,用件”。那么關于《外國小說欣賞》文本的教學似乎應適用于例文這一范式。
二、《外國小說欣賞》教學策略的選擇
針對《外國小說欣賞》課程與文本特征的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出幾條相關的教學策略,以提供給教學作為相應的參考。
1.策略一:關注話題知識的運用
教材與編者把敘事學的一些知識作為話題安排進中學小說教學,是試圖用敘事學理論來改變長期霸占中學課堂的陳舊的小說知識,并為建構新的小說閱讀圖式提供必要的知識支持。但是教師如果對這些話題知識操作不當,就容易落入為了教知識而教知識的窠臼。
(1)理論化話題知識的通俗化處理
關于語文知識的研究,新課標就提出“不必系統(tǒng)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這意味著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降低話題知識的難度。但是如何降低,降低到哪個程度是適宜的,這些問題仍然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研究與探討。
話題知識的通俗化處理更需要的是,教師怎樣讓話題知識與具體文本有更完美結合。只有當學生在閱讀的愉悅中,自然接觸到相關的知識,這樣這些知識才會更形象地切入學生的學習之中。比如筆者在教《禮拜二午睡時刻》一文時,結合文本特征與話題知識要點,確定把“情感的節(jié)制”作為該小說的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了一個主要問題“對待這樣一個小偷,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和媽媽有什么不同的反映?為什么?”這個問題延續(xù)了以往小說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點出話題。
(2)話題知識的呈現時機與方式
教材采用了“文本”加“話題”的編排形式,16篇課文全部由8個話題統(tǒng)一起來。如前所述,編者希望教師把課文是作為“例文”思考教學的。但是,該選擇什么樣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選取多少數量的話題知識進行課堂教學才是適宜的?教師如何呈現話題知識是合適的?
其實,話題知識呈現的時機與方式并不一定要固定于某一種模式,因為教學本來就是個性化的東西。當我們只能按部就班地對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手段作出限制時,教學也就失去了靈動的色彩。
2.策略二:關注學生的體驗
體驗本身就具有親歷性、個人性、緘默性的特點,那我們的教學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手段才能促進學生的體驗呢?言語是一個不能繞過去的物質存在,由于外國小說語言表達的陌生化影響,學生對小說所要表達的內容往往處于一種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中。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小說的縫隙或空白,從而來推進學生的體驗,最后引導學生走進外國小說的鑒賞語境。
要充分發(fā)揮初中語文教材小說課程的教育功能,就必須按照新課程理念的指導,科學地展開閱讀教學,切實增強小說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結合自身教學工作實踐及思考,筆者認為增強小說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一方面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及時更新理念,另一方面要科學設計小說閱讀的教學方法。
一、及時更新初中小說閱讀教學的理念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痹谛抡n程的背景之下,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chuàng)造力,必須及時更新初中小說閱讀教學的理念。筆者認為,落實新課標要求,我們需要樹立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明確閱讀教學中師生角色定位,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老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前,老師要給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將小說分成幾個方面去探究,教師起指導、組織作用。課堂上老師徹底改變滿堂灌的教法,老師起的作用是促進、組織、和指導,實現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轉變?yōu)橹鲃铀鸭Y料、分析、篩選、歸納和整理,主動探究、主動吸收知識;由偏重于機械記憶轉變?yōu)樘骄窟^程、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樹立“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理念,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通過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訓練,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目的,也是實現閱讀寫作的良性循環(huán)。
(三)樹立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促進學生之間良好合作關系的建立。新的閱讀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我解決,這完全尊重了學生的能動自主意識,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因此,個人獨立研究(或分組研究)是開展這一教學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學生手中資料、個人文化的積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同時,由于時間的限制,每個(或每組)探究的課題有限,因此,學生之間必須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將自己的信息資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資料,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論,從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識。
二、科學設計初中小說閱讀教學方法
小說以它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環(huán)境描寫多姿多彩吸引著學生的興趣,這也是小說的優(yōu)勢。然而,呆板的教學方法必會壓抑學生學習的興趣,束縛其思維,影響其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發(fā)揮小說的有利因素,把小說教學當作改革常規(guī)教學的突破口,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小說、理解小說、分析小說。在實際教學當中,根據教材不同特點和學生對作品的不同理解,設計出各種各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能力。
(一)座談探討。即“茶館”型、討論型。學生可以通過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學習尚不理解的問題,相互探討,既可以采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級為單位。例如,在教《故鄉(xiāng)》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段質疑:閏土心里有哪些稀奇事?這些事反映了什么?“我”為什么對這些事感到稀奇新鮮?“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為什么不知道這些事?“他們都和我一樣……”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學生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后,引導學生分自學小組討論,首先個人發(fā)言,個個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相互之間展開爭論,接著總結,最后向大家匯報。討論時,教師巡視,掌握討論情況。座談時要有重點,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不可統(tǒng)得過死,束縛學生的思路。在整個討論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發(fā)言的機會。
(二)讀寫結合。整個教學過程中,把讀寫結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篇幅較長的小說,可編故事梗概、故事提綱。學生喜愛雨來、閏土、孫悟空等人物,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去試著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同時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
(三)辨析辯論。教師事先將教材中的某一關鍵的問題的幾個不同觀點介紹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認真鉆研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辨析,選擇一種觀點,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辯論。例如教學《將相和》時,可首先提出:“在澠池之會上,趙王和秦王究竟誰戰(zhàn)勝了誰?有的說戰(zhàn)成了平局,有的說秦王戰(zhàn)勝了趙王,有的說趙王戰(zhàn)勝了秦王。你認為呢”?然后學生認真鉆研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一種觀點,然后各方展開唇舌之戰(zhàn),各自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論的根據,并可以反問對方。最后,教師根據各方辯論的情況予以公正的評判,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促使學生深入鉆研課文,也有利于辨析能力、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四)創(chuàng)造想象。這種教學方法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改動小說中的某些情節(jié),或續(xù)寫小說,進行一種再創(chuàng)作的思維訓練。如教學《麥琪的禮物》一文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掙脫小說文本本身的束縛和局限,從情節(jié)上反彈琵琶,向學生設置兩個問題:①如果德拉沒有一頭瀑布般的頭發(fā),她可以用什么作為給杰姆的禮物呢?(要求學生根據主人公的性格作出推測和判斷,并陳述理由)②試想有一天,杰姆闊了,成為一個富翁,他們的圣誕節(jié)又會是怎樣的呢?(要求學生對此后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出推測)。再如,在教學魯迅的《孔乙己》時,可激發(fā)學生在小說文本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①“我”推測孔乙己已經死了,這個推測是否成立?如果孔乙己悲慘地死去,他是在怎樣的凄慘中結束悲慘的一生的呢?(要求學生構想孔乙己死的慘境,并以《孔乙己之死》為話題續(xù)寫這一情節(jié))②孔乙己最后一次面對酒客的譏笑。他的回答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他內心的巨大變化,他對自己的悲慘命運徹悟了嗎?(請大家設想一下孔乙己面對自己悲慘的結局所產生的心理活動)③孔乙己和《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可以是同一個人的兩面嗎?如果將這兩個人的經歷糅合成一個人的故事,應該怎樣展開情節(jié)?④假設孔乙己沒有死,再給他寫個續(xù)編等等。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訓練。
新的化學教科書,教學目標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欄目設置上加上了科學探究、資料卡片、科學史話、學與問、思考與交流、實踐活動、信息搜索等等??烧n本畢竟不是小說,讀起來難懂,又枯燥無味;所以很多學生不喜歡閱讀化學課本,就是在老師的督促下,也只能看看反應方程式或找?guī)讉€所需要的結論、現象。目前各校的班額都較大,加之課時有限,對“實驗、科學探究、學與問、思考與交流”這些師生互動欄目做的不是很到位。假如一開始老師不去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養(yǎng)成學生認真看書的習慣,就不要說學習效果了,恐怕連教學任務的完成都不能保證,而且會造成今后不喜歡閱讀自然科學書籍的缺陷。
教師講課是以教材為依據的,這個常識一開始就要告訴學生,而且還要向學生說明:如果對教材你能無師自通,那就達到了教學要求。在教學中利用機會多向學生談幾次這種觀點,要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對教科書進行能動的實踐創(chuàng)造的主體。
有的教師上課不拿課本,或者拿了,但一節(jié)課上完了也還沒翻開。這些教師不注意使用教科書,學生又怎能經常翻閱課本呢?
上課時講的定律、現象、結論等,凡是課本中有的,教師就沒有必要再全部抄在黑板上,應當朗誦課文中有關內容?;蛘咄队芭涮坠獗P上電子書中內容,給學生講解。板書一些重點的、需注意的要點內容。防止學生用筆記代替課本。
講解例題常常要用到許多數據常數,若不是要學生記熟的,就是老師記得,也要帶領學生查閱課本,讓學生在常翻、常用、常查的過程中熟悉課文。熟能生巧,長久下來也就記住了。
解答學生疑問時,若教材中有答案,教師最好引導學生查看教材,分析教材。要逐字逐句理解概念、原理,理解其中含義、條件及使用范圍,做到準確實驗。通過師生一起閱讀教材,給學生形成這樣一種印象:老師講的,教科書中都有,教科書中有的老師不一定都講了。尤其課文中一些鮮活的事例,都是一些反映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本身就是需要學生閱讀的、自學的內容。教科書是時時陪伴我們的另一位教師。
用教科書時,要有意向學生宣揚教科書的優(yōu)點。尤其是這套教材,是新課改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我們要本著愛護和培育這一新生事物為目的。在不斷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使學生領悟到:我們的教科書是許多人勞動的結晶,它積累了許多人教與學的經驗,它對現象的解釋,精辟扼要,它書寫規(guī)范,它圖文并茂、簡明生動,它是一部化學史料,它是一部科學文獻。課本中的習題數量適宜,難度適中,具有代表性。因為任何課外練習題,任何參考資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課本。讓學生走出題海戰(zhàn)術,真正減輕學生負擔。
貴陽本土文化是一座富礦,這里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共生的51個民族文化;甲秀樓、達德書院、文昌閣等歷史建筑文化;影響貴州至深的王陽明的陽明文化等等。這些豐富的本土文化使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成為可能。如何充分地把這些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有效的轉化成語文教學資源呢?
一、把課后練習作為本土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引子
依據新課標編寫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充分考慮到語文課程特點,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所以在練習的設計中,精讀課文一般有四道題,略讀課文兩至三道題,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突出學習要點,激發(fā)學生興趣與主動性,部分題型和內容設計為開放型,為教師和學生留有發(fā)揮的空間。教師在處理練習時就應該特別關注這部分開放型題目,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開拓,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課文《藥》課后練習四,“根據夏瑜和紅眼睛阿義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試寫他們在牢里的一段對話。”
這個題目是為了考查學生小說人物刻畫手法,讓學生明白人物的語言應該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但是生活在物質充裕,條件優(yōu)越,社會安定的今天的90后學生們距離那個動蕩的戰(zhàn)亂年代很遠,無法理解革命者的執(zhí)著,更不能體會在困境中的革命者的心理和想法。怎么讓學生對那個生活在戰(zhàn)亂的革命者身處困境中的心理有感知呢?
要讓學生理解身處監(jiān)禁中的革命者心理,首先就讓學生能比較直觀真切地感受監(jiān)禁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貴陽的本土文化資源――麒麟洞――溶洞常年潮濕陰暗,滿懷愛國報國理想的將士被幽禁于此時是怎么樣的心理呢?如果引導學生課下親自到麒麟洞真切感受那陰暗潮濕,暗無天日,會不會能幫助學生體會到愛國將領失去自由,面對外面世界的動蕩不安,自己卻無可奈何,無能無力但又不能輕易放棄的復雜內心呢?和楊虎城有相似經歷的夏瑜在面對牢頭紅眼睛阿義時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二、本土文化在課文內容分析中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科書在編寫過程中必須注意應有的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fā)和選擇的空間,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也就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課本問題或課本內容為出發(fā)點,以引發(fā)的學生感興趣的新問題為研究對象,師生共同探究,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突破了課本內容有限的弊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例:高中語文必修第二冊第三單元《蘭亭集序》是傳誦千古的游記名篇,宋人評價此文“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對文中王羲之的書法更是稱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所以在品評文章語言之外,也請同學一起欣賞王羲之的書法。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及藝術。從廣義講,書法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還包括刻石。甲秀樓就有很多刻石。同學們可以課下去看看,欣賞中國傳統(tǒng)藝術。
課程改革作為新世紀中國教育發(fā)展的生長點和突破口,備受人們的關注,先進的課程改革理念在歷史課堂中成功地實現了教學實踐的對接。新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基本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主體,重視個性的發(fā)展。課堂已經不再是教師一言堂的陣地,課堂上學生是否能夠充分的發(fā)揮主體作用和能動性,決定了一節(jié)課學生是否可以高效的掌握課程的要求,完成知識的積累。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也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歷史課堂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呢?
一、自己動手動腦,實踐中出真知
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為方向。在課堂上充分解放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空間。比如在講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7節(jié)《輝煌的隋唐文化(一)》這一課時,講述到雕版印刷術發(fā)明后,到底比手抄記錄有什么優(yōu)點,此問題如果按書本講解的話,讓學生死記硬背,很難得到深刻的認識,很難充分認識到這一世界發(fā)明給整個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我設計了如下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課堂表演。模仿雕版印刷術發(fā)明前,負責抄寫史籍的官員在面對大量繁雜的書籍文字,在時間緊任務大的情況下,頻繁出現抄寫錯誤重新抄寫、打翻墨汁弄臟書籍的現象,官員由于超負荷勞動心理壓力大,很多生病臥床不起,耽誤了國家規(guī)定的時間等等……有的學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體會雕版印刷術發(fā)明后帶來的顛覆性的變化,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節(jié)省了資源,還減少了大量的錯誤。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手用橡皮或石頭做一些小型的雕刻,來印制一些簡單的文字,再從中比較二者的區(qū)別。這樣,課堂上學生自然會細心觀察,用心雕塑,興趣盎然,記憶深刻,在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后,得出雕版印刷術相比于傳統(tǒng)的手抄記錄更快捷方便、經濟適用、操作方便、有助于知識的傳播等優(yōu)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很多同學畢業(yè)多年后還記得這個精彩的環(huán)節(jié)。
二、互相討論交流,探討知識深意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的時候,當闡明一個問題需要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的時候,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要比教師單方面的說教事半功倍。
例如在講授《中國歷史》第三個有關清前期歷史時,正值電視臺播放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鹿鼎記》。在課前教師就可以根據該劇的內容涉及幾個問題:(1)看過這個電視劇嗎?(2)劇中那個年輕的皇帝叫什么?(3)怎樣評價這個皇帝?問題一出學生肯定高度興奮,他們的興趣被激發(fā)了,七嘴八舌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此時教師把話題一轉,提醒同學們要注意區(qū)分藝術作品和歷史的不同,告訴他們要正確評價和認識康熙帝,要從歷史的學習中找到結論。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既鍛煉了學生的的主體能動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分組合作活動,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
當學生中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上的互動,讓不同的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fā)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比如在講授《絲綢之路》這一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查閱與絲路有關的歷史讀物、圖片資料,上課時,把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把整堂課分成三大板塊:絲路花雨、絲路滄桑和絲路今朝。三大板塊對比鮮明,重點突出。每一版塊都由學生唱主角,既有學生小組代表的介紹發(fā)言,也有各小組之間不同觀點的辯論,歸根結底是供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其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讓學生扮演導游,四個組分別推舉一名“導游”,將全組集體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學進行介紹。在“導游”充滿稚氣的語言描述下,從西安到敦煌、從敦煌經玉門關出發(fā)到新疆北路、從敦煌經陽關出發(fā)到新疆南路以及絲路出國后的情況,盡現課堂之中。
四、引導自主學習,探索質疑問題
“師者,傳導、授業(yè)、解惑者也?!苯處熣n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的助手。學生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必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fā)現的,教師就不要點明,否則就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要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能夠幫助學生提出深層次的科學的思考。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觀點,雖然不乏幼稚,但他們表現出來的自主思維和積極性,卻不能不令人振奮。教師應該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學生寫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chuàng)新。
五、結合社會熱點,拓寬深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