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藝理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直面缺憾:我們失去了什么
歷經撥亂反正、引進趨新和體系創(chuàng)造的步步足履,新時期的文藝基礎理論建設無疑是成就巨大并令人鼓舞的。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和文藝復蘇的時代大潮,為理論家的創(chuàng)造和理論的推進提供了適宜的精神生態(tài)和廣闊的話語空間,文藝理論的觀念更新與學科拓展贏得歷史的尊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對文藝理論實績的真誠崇敬并不能抹去理論研究自身的缺憾,我們對理論走勢的欣喜也難以開釋對理論困窘的深層焦慮。對于21世紀的我國文藝理論建設來說,得到的已成為過去,而失去的卻要影響未來。于是,直面缺憾,檢視我們這些年在文藝基礎理論建設方面失去了一些什么,也許對構建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更具啟迪意義。
缺憾之一:文藝基本理論研究的邊緣化,讓我們失去了聚焦文論本體的自信。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轉型和商品大潮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巨大沖擊,使文學藝術及其理論一道被置身于一個告別和進入、解體與建構的動蕩時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藝失去轟動效應,經濟的“熱”和文藝的“冷”形成鮮明的反差,以致出現(xiàn)精神審美功利與物質實用功利的悖反,作品的藝術價值與衡量作品的經濟杠桿之間的反差和藝術消費中“曲高和寡”與“媚俗獲眾”的錯位,文學日漸偏離“社會代言”和“文化主打”的中心位置,文學和文學理論的“邊緣化”即由此而生。在文藝理論領域,其邊緣化不僅表現(xiàn)在這些年來的文藝研究遠不如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那般紅火和搶眼,還在于文學理論的“研究”本身也被置于邊緣化處境。譬如,文學理論研究隊伍的邊緣化——理論研究人才流失,甘坐“冷板凳”的學者越來越少;文學基本理論研究的邊緣化——扎扎實實從學理本體和基本問題上做“功夫學問”的人在分化和銳減,而趕時髦、求新潮、扮“黑馬”、標新立異走“捷徑”的投機學人越來越多;還有文學理論研究學科目標的邊緣化——即以所謂應用研究、交叉研究、跨學科研究來替代基礎原理研究。例如,這些年把文藝原理“美學化”“文化學化”“社會學化”,乃至于“哲學化”或“科學化”的研究成果十分普遍,并且常常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夸贊。這里潛藏著的危機在于:有些研究在將文藝理論打了一陣跨學科“球”后,理論自身的原理性難題并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相反,簡單地把文論問題做“美學化”或“文化學化”處理,喪失的卻是對文藝理論學科本身獨特而系統(tǒng)地把握能力和聚焦文論文體的自信。
缺憾之二:文藝基本理論研究的認同化,使我們失去了原創(chuàng)和超越的勇氣。如果說邊緣化錯位使我們的求異思維找錯了坐標,那么,守成的惰性心理則常常使我們的理論研究被求同思維所困擾。在文藝理論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習慣于將自己的思維支點依托于前人的某種理論范式上,以“本本”“經典”“權威”為依歸,以讀解、引征或推崇、效仿來代替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術超越。這有三種表現(xiàn):一是向馬列文論認同。諸如從經典著作中找到哲學認識論、意識形態(tài)論或藝術生產論等論述,于是也就有了自己的持論根據和學理體系。二是向現(xiàn)當代的西方文論認同。從俄國形式主義、法國結構主義、英美新批評到存在主義、現(xiàn)象學、精神分析理論,從語義學、符號學到解釋學、接受美學,乃至于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權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后殖民理論、西方等等,都被一些人風車似的玩過,都曾被持論者認同為先鋒理論的界碑和方法論武器。三是向中國本土的文論傳統(tǒng)認同。博大精深的古代文論寶庫和“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文論遺產不僅成為一些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結點,而且成為一些研究者的學術精神原鄉(xiāng)。
這些理論認同并非毫無意義,比如,向馬列文論的認同使我們有了主流意識,向外國文論認同使我們找到了參照坐標,而向中國古代文論認同則使我們擁有了理論的民族本根。問題在于,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一味地理論認同,極易造成對文學基礎理論不是“接著說”而是“照著說”,不是“說自己”而是“說別人”,不是消化式吸收而是囫圇吞棗或照抄照搬。結果便是理論研究的陳舊、重復、學舌和玄虛,理論建設變成了“述而不作”的八股老調、中外文論的“元件組裝”或前人觀點的“穿靴戴帽”,從而削弱和消解了研究者的原創(chuàng)意識和理論成果的超越價值。
缺憾之三:文藝基本理論研究的功利化,使我們失去了思想和方法論的支撐?!肮麑W術”的泛濫正侵害著理論研究的健康肌體。走近時下的學術圈,你不難發(fā)現(xiàn),為晉升專業(yè)技術職稱而進行理論研究、為完成科研指標而從事科研活動、為編寫教材、完成叢書出版計劃而寫書的不乏其人,更不用說“著書只為稻粱謀”的“編書”了。許多人把精力放在爭課題、報大獎、拜名家、找路子等“學外工夫”上,希圖靠虛名浮利盡快揚名立腕,而對學問本身關注不多或思考不深。功利化學術在研究對象和治學方式上通常表現(xiàn)為:第一,輕基礎理論研究重應用研究。因為基礎理論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對治學的基本功要求更高,而應用研究諸如介入熱點、評品時尚、點擊流行文化、追蹤偶像明星等,做起來投入少,見效快,事半功倍又名利雙收。第二,用浮躁和炒作代替沉思與創(chuàng)造。文壇的心浮氣躁常常滋生出一個個泡沫學術和商業(yè)化炒作,傳統(tǒng)的“求道之思”或“授藝之學”已被演繹成“賣點秀”或“包裝術”,罵名人、唱反調、游走傳媒、吸引“娛記”,論題驚世駭俗、開口語驚四座,是其慣用的操作方式。第三,重體系搭建輕問題研究。這些年國內出版的不下幾十種文學原理教材以及眾多學術專著,已經構建出許許多多相同或不同的文論形態(tài)和體系,如文藝反映論體系、文藝認識論體系、文藝意識形態(tài)論體系、文藝生產論體系、文藝主體論體系、文藝心理學體系、文藝符號論體系、文藝系統(tǒng)論體系等等,無疑它們從總體上推進了文藝理論建設。這些理論體系中,有些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或有具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但確有不少是陳陳相因的??茖W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對每一個基礎理論問題深入思辨和科學解答基礎之上的,如果僅有體系空殼而沒有思想新創(chuàng),疑難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那么所謂的“體系”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對推進文藝理論的實際進展和建構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是無濟于事的。缺乏學理創(chuàng)新而忙于搭建體系,是功利化學術的反映,也是文藝基礎理論研究失去思想和方法論支撐的表現(xiàn)。
二、認準坐標:我們選擇什么
當歷史把文藝理論研究帶入21世紀的時候,時代迫使我們對建設什么樣的文論范式以及怎樣建設這種范式作出自己的選擇,開放的理論背景又為我們提供了各種選擇的可能性。時至今日,至少有4個層面的觀念坐標需要我們去認真面對、認知和選擇。
從縱向上講,我們正面對“傳統(tǒng)與未來”的價值選擇。建設新世紀的文藝理論需要我們把目光投向過去,開鑿自己腳下的理論巖層,批判地繼承古代文藝理論遺產,吸納文論傳統(tǒng)的豐富營養(yǎng);同時,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又不可為傳統(tǒng)所累,背負沉重的包袱前行,或囿于舊有模式而駐足,而應該面向現(xiàn)實發(fā)展,關注時代進步,把目光投向未來,開辟文藝理論建設的新境界。
從橫向上說,我們要面對“自律與他律”的價值選擇。文藝理論建設應該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秉承民族的文論血脈和人文精神,重新鍍亮自己的理論個性,以理論的民族性來贏得理論價值的世界性;同時,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又需要廣擷博采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理論質素來滋補我們的文論肌體,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外民族文論的“橄欖枝”作為我們理論建構的借鑒,任何封閉意識和“國粹”心態(tài)都將和信息時代的歷史潮流格格不入。這種“中化”和“西學”或“中體”與“西用”的關系,構成了一個自律和他律的觀念悖論。
從理論范式上看,我們正面對文藝理論的“經典形態(tài)”“傳統(tǒng)形態(tài)”與“當代形態(tài)”的價值選擇?!敖浀湫螒B(tài)”是指文藝理論創(chuàng)始人及其經典作家的理論思想,它們通常代表著文藝理論的主導思想、基本觀點和權威話語模式,具有學理的典范性和觀念的規(guī)范性?!皞鹘y(tǒng)形態(tài)”是指“五四”以后、特別是建國以來發(fā)展和積累起來的習見理論模式,它們是以文藝理論教材及專著式成果所形成的、被多數(shù)人認可的文論形態(tài),具有理論范式的約定俗成性以及價值取向的慣性和思維定勢的惰性?!爱敶螒B(tài)”則是正在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中的文藝理論,這種文論正面臨多方面的挑戰(zhàn)。例如,全球化浪潮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會給它帶來異域文論、甚至是殖民文化的滲透與擠壓,高科技的迅速興起形成文藝存在方式和媒介形式的變異,還有大眾審美文藝、特別是影視藝術、網絡藝術和“快餐文化”形成的文藝本體變遷和觀念革命的新選擇等,它們使得文藝學的當代形態(tài)常常要在“適應”與“定位”的不斷碰撞中,不得不作出無以選擇的選擇。
最后,還有理論特色的價值取向問題。面向21世紀的文藝基礎理論應該是有中國特色的、切合新世紀文藝發(fā)展實際的理論。而“中國特色”是一種什么樣的特色呢?這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可以是指中國古代文藝學傳統(tǒng)所鑄就的“中國特色”,這應該是中國特色的根基和“底色”;可以是“五四”新文學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理論在其構建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特色,這是我們所依托的現(xiàn)實理論背景和學理延續(xù)的“接口”;還可以指文藝思想在中國傳播、接受、發(fā)展、變異以來所顯示出的“中國特色”,即“馬列文論中國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特色,這是“中國特色”的指導思想[1]。這3種“中國特色”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尤其是后2個層次,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齊頭并進、此消彼長的。3個層面在各自發(fā)展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中國特色”都應當納入我們所要建構的文藝理論形態(tài)中,問題只在于如何把握和選擇它們。
以上4個坐標的立體交叉與相互滲透,把當前文藝基礎理論研究的觀念困境推到了學科建設的前沿,而對之作出怎樣的選擇將直接影響文藝理論的未來。當然,認準這幾個坐標并不難,從理論上找出自己的選擇維度也容易做到,但要從實踐上讓理論選擇的自我意識變成理論創(chuàng)造的有效成果,也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三、構建學理:我們應該做什么
首先是要回到基礎理論本體,以“元問題”研究來啟動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構建。
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取決于文藝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取決于基礎理論問題的局部突破帶動學理的整體建構。因而,當前的文論研究應該倡導回歸本體,而不是解決;回到問題,而不是制造概念或急于搭建體系;回到起點、找準支點以解決基礎理論命題,而不是凌空蹈虛或避坑落井。美國學者拉夫爾·科恩(RalphCohen)在《文學理論的未來》中談到:“人們正處在文學理論實踐的急劇變化的過程中,人們需要了解,為什么形式主義、文學史、文學語言、讀者、作者以及文學標準公認的文學觀點開始受到質疑,得到了修正或被取而代之……人們認識到原有理論中哪些部分仍在持續(xù),哪些業(yè)已廢棄,就需要檢驗文學轉變的過程本身?!盵2](1)這些話對當前中國的文藝理論建設也是適應的,而我們檢驗文學轉變過程所得出的教訓之一便是要關注理論本體中的“元問題”,即“文學是什么”“文學寫什么”“文學怎么寫”“文學寫成什么”“文學有什么用”等,并據此來深入探討文學的本體論、客體論、主體論、文本論、價值論等“元問題”[3],從這些“元問題”出發(fā)延伸出一個個“問題元”。通過這樣回到最基本的范疇,抓住最基本的問題,靠理論本身的邏輯產生理論的張力,才會帶來學理推進的思想動能,并產生新的理論生長點。要達到這一理論目標,就需要確立文論本位意識,排除邊緣心態(tài);確立基礎研究意識,排除功利心態(tài);確立理論原創(chuàng)意識,排除認同心態(tài)。從范疇概念到觀念觀點,從思辨方式到思想體系,都采取“問題化”的研究眼光,本體論的研究角度,“推進性”的研究態(tài)度,從而一步步構建出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方法論支撐的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
其次是面向未來,實現(xiàn)“一體兩翼”的綜合創(chuàng)新。
文藝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的過程,它是在依托歷史、立足現(xiàn)實、面向未來的不斷拓展中,把對真理的無限追求變成無限的追求,最終使追求本身變成無限的過程。21世紀的文藝基礎理論建設就是這樣的一個無限追求的歷史過程,而“一體兩翼”的綜合創(chuàng)新,正是實現(xiàn)這一過程的基本途徑。
“一體兩翼”的“一體”,是指文藝理論研究要以新世紀的社會現(xiàn)實和文藝現(xiàn)狀為“體”,就是讓文論建設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文藝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實踐,實事求是,回應現(xiàn)實的需求,矚目變遷中的世界,讓理論品格體現(xiàn)出鮮明的現(xiàn)實感和時代精神?!皟梢怼笔侵肝乃嚴碚摰拿褡鍌鹘y(tǒng)和外來精良。對于中國古代的文藝理論,主要是吸納它的人文精神,并實現(xiàn)古論范式的現(xiàn)代轉換。如古代文論在文藝家與現(xiàn)實關系上的“交感”說(心物交感、天人合一),在文藝家與文藝關系上的“言志”說(詩言志、詩緣情),在創(chuàng)作與作品關系上的“意境”論(意象、興味、性靈、境界),在作品與現(xiàn)實關系上的“教化”說(詩教、諷喻美刺、有補于世、有為而作)等,都是富含人文內蘊和價值理性的文論傳統(tǒng),一旦將其轉換為現(xiàn)代文論的有機成分與合理血脈,不僅會使新的理論建設底蘊充盈,而且還可以使古代文論在21世紀煥發(fā)新的活力。外國文藝理論對于我們的意義在于“棄其蹄毛,留其精粹”,洋為中用,一方面要將外來文論的理論質素與中國的文藝現(xiàn)狀和理論傳統(tǒng)結合起來,實現(xiàn)對其營養(yǎng)素的消化式吸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同化”與“順應”的辯證關系,實現(xiàn)文藝理論的跨文化對話和中外互補。
所謂“綜合創(chuàng)新”,即運用辯證思維的研究方法,對以往的文藝理論形態(tài)進行辯證地分析和綜合,讓它們根據現(xiàn)實的需要融合為一,鑄就一種面向21世紀的新的文藝理論體系框架。它要求我們通過對文藝理論的古典形態(tài)與現(xiàn)代形態(tài)、經典形態(tài)與新創(chuàng)形態(tài)的重新審視、辨識、轉化和吸收,找到同歷史走向和時代精神相符合的思想線索,形成對當代學理本位的思想支撐、對學術立場的重新定位和研究方法的重新選擇。在這里,“綜合”是創(chuàng)新的手段,“創(chuàng)新”是綜合的目標。研究者應該以傳統(tǒng)為鑒,以創(chuàng)新為本,光大中國既有的卓越的文藝思想品格,同時采納外來文論有價值的豐厚資源,發(fā)揚中國文論注重整體性、蘊藉性、穎悟性的辯證思維傳統(tǒng)和西方文論重邏輯思辨和求新求異的原創(chuàng)意識,而克服中國傳統(tǒng)文論“圓而神”的和諧有余、“方以智”的鋒角不足的治學缺陷,以及西方文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思想承繼與觀念變異“二元對立”的認知模式,從而創(chuàng)造出既把握宏觀又剖析微觀,既跨學科融通又中外互補,既有學派對話又回應現(xiàn)實問題,既總結過去又指向未來……這樣一種由范疇、觀念、命題和思想體系一以貫之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又具有科學的思想與方法論支撐的文藝基礎理論體系。
另外,在理論視野上,要關注全球化、高科技和大眾審美文化對文藝基礎理論建設的生態(tài)滋養(yǎng)。
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革命帶來的全球化浪潮,使我國的文藝理論建設一方面受到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的擠壓,另一方面也為跨文化的溝通與對話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從中所得到的應該是更廣闊的思維視野、更豐贍的學術資源和更具價值的理論參照。例如,20世紀的西方文論在上半期是從歷史走向語言,從內容走向形式;但是,如希利斯·米勒所說:“事實上,從1979年以來,文學研究的興趣已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轉移:從對文學作修辭學式的內部研究,轉為研究文學的‘外部的’聯(lián)系,確定它在心理學、歷史或社會學背景中的位置。換言之,文學研究的興趣已由解讀(即集中注意研究語言本身及其性質和能力)轉移到各種形式的闡釋解釋上(即注意語言同上帝、自然、社會、歷史等被看做是語言之外的事物的關系)?!盵2](122)當近20年來的西方文論從語言返回歷史、從形式返回內容的時候,我國的文藝理論卻走了一條幾乎是與之完全相反的發(fā)展道路,這對于長期陷入“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二元對立困境中的我國當代文論建設來說,不是頗具警示和借鑒意義么?
高科技和大眾審美文化的嬗變更是新世紀學理建構不得不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當新技術革命悄然走進我們生活的時候,它所帶來的不僅有物質生活的高效和便捷、精神生活的新奇與變異,還有文藝基礎理論研究的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例如,電子媒介、網絡文學和視聽藝術的崛起,造成了語言藝術日漸被音像藝術所取代,藝術樣式由單媒介向多媒介延伸,以及文藝傳播方式由“硬載體”向網絡“軟載體”轉變,由此造成了文藝存在方式,文藝功能方式,文藝創(chuàng)作、傳播、欣賞方式,文藝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文藝價值取向和社會影響力等諸多方面的變化,以及現(xiàn)代科技手段帶來的文藝研究方法——諸如信息通訊技術、信息存儲檢索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tǒng)用于文藝研究所形成方法和手段的革命。同時,由科技進步引發(fā)的大眾審美文化變遷,正使得“快餐文化”“準藝術”和“視聽消費”一步步擠占高雅藝術、純文學和精英文化的市場份額。這時候,文藝基礎理論建設需要的不僅是搭建一個寬待時尚、兼容先鋒、多元并存、自然甄陶、自由競爭的理論環(huán)境平臺,更需要在思維方式、概念范疇、理論觀點、思想體系和學理模式等總體構架上,認準自己的發(fā)展坐標,由理論新變達成學理創(chuàng)新,構筑出知識經濟時代的文藝基礎理論新體系。這里我想引用希利斯·米勒在論及文學理論的未來時所說的一段話來描述我們所面對的這種文藝研究現(xiàn)狀:“文學研究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它會繼續(xù)存在,就像它一如既往的那樣,作為理性盛宴上一個使人難堪、或者令人警醒的游蕩的魂靈。不管我們設立怎樣新的研究系所布局,也不管我們棲居在一個怎樣新的電信王國,文學,作為幸存者,仍然急需我們去‘研究’,就是在這里,現(xiàn)在?!盵4]
【參考文獻】
[1]董學文.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拉夫爾·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論文摘要:中國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和文藝學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1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那么,樹立問題意識、間性意識、共生意識、發(fā)展意識等學術意識,對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有效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l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不少學者對文藝學學科的發(fā)展前景持樂觀和自信的態(tài)度,但更多的學者是對文藝理論的問題和危機的反思,對其發(fā)展充滿憂患意識。的確,如何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如何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如何在注意文藝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內涵的同時,重視文藝學學科創(chuàng)新擴容、多元互動的發(fā)展趨勢?以上種種問題,我們覺得,更新文學觀念,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樹立問題意識、問性意識、共生意識、發(fā)展意識,對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意識
文藝學的“問題”,是指文藝學所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或矛盾。文藝學的“問題意識”,就是能察覺、認識到文藝學的這些課題或矛盾,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世紀之交的社會文化生活在急劇變化。電子媒質是繼紙媒質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學日見萎縮,文學進一步泛化到大眾文化中;圖像一躍而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審美趣味、閱讀習慣。與這些變化相應的是文學以及人們的文學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與現(xiàn)實的文學實踐相去甚遠,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實踐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問題群,我們應當認識和承認這些問題,積極參與和回應這些問題。社會的轉型與文學實踐的巨大變化,促使當代的文藝學必須從變革著的文學實踐出發(fā),分析新現(xiàn)象、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不斷創(chuàng)新擴容,使之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如果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方法脫離了文學實踐,文藝理論就會失去它的生機和活力,成為空中樓閣式的、僵化而無用的東西。文藝學面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許多問題凸現(xiàn)出來了?,F(xiàn)在人們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文學的需求更偏重于娛樂和情感需求,還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沖擊下,在文學藝術審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將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大眾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如何用人文精神來支撐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體現(xiàn)對人的生存處境、對家園邦國命運的關懷?這是文藝學正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文藝學應該以專業(yè)為依托,積極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對于文藝學來說,“中國近百年來都始終籠罩在西方主義的陰影下,沒有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對于西方理論,我們更多的是簡單介紹,隨意嫁接,卻沒有學會或沒有完全學會提出文藝理論的中國問題,并將其提升為中外共享的智慧。當然,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是必要的,如無數(shù)前驅對的追尋,如20世紀西方文論對我國文論的豐富和啟示。但問題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不是照搬新名詞、新術語,或用外國的理論來分析我們的文學現(xiàn)象,而應該是一種對話交鋒,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借鑒和接受。
在與外國理論的對話交鋒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追蹤西方世界的理論潮流,提不出自己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就很難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和接受他人的理論,來達到豐富、充實和推動中國文化和文論發(fā)展的目的。文藝理論從何而來?如何進行古今對話,實現(xiàn)古今貫通?這是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文藝理論源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踐。當一定時期的文學經驗凝固下來,轉化為概念、范疇和相關的方法,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fā)展的時候,這種理論同時也就獲得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價值。中國的古代文論正是這樣。中國古代文論不但有屬于我們民族的東西,還有許多屬于未來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謂當下文學經驗,它還有著自身內在的發(fā)展、運作規(guī)律和規(guī)則。”]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歷代文論家依據不同的時代課題與人生問題,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驗,追尋文學的終極意義熔鑄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表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以及具有民族傳統(tǒng)和東方特色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我們應該把中國古代文論傳統(tǒng)作為一個重要對象。
二間性意識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多種學科之間、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各個民族或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對話與交流。而在文學實踐中,作者與世界、作者與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也存在著對話與交流。這種對話交流形成了一種主體間性,即“主體一主體”的交互主體性,它包含著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協(xié)調、相互交流。我們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和尋找的正是這種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現(xiàn)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主體之間的對話、交往關系。
主體間性理論不是從主客關系而是從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來規(guī)定存在,認為世界不是與我無關的客體,而是與自我一樣的主體。從這一理論出發(fā),來探討文學的主體間性,可以實現(xiàn)方法論上的根本變革。文學的主體間性表明,文藝活動不再是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映或者認識,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創(chuàng)作活動乃是藝術家與所描繪的對象或者人物之間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動則是讀者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交往活動。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表現(xiàn)為作家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作家與生活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分離和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相互作用和交流對話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觀地觀察和認識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體,與其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關系,“我聽過我的身體進入到那些事物中間去[3_,它們也像肉體化的主體一樣與我共同存在”?!霸谝黄掷?有好幾次我覺得不是我在注視森林。有那么幾天,我覺得是那些樹木在看著我,在對我說話?!敝袊糯乃囆g家們也曾多次描繪過人與自然的這種相親相融、和諧統(tǒng)一的密切關系。顯然,在藝術家眼里,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人來源于自然,在本質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間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種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對話交流的關系。事實上,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描繪的從來都不僅僅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是自己與事物之間所建立起的這種主體間的對話交流關系,這是與以往我們對于藝術活動總是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統(tǒng)一來加以解釋是完全不同的。
文學作為主體間性活動,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轉變?yōu)橹黧w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進入了真實的存在。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象“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xiàn)的客體,而且是直抒己見的主體”。這個主體不是與我無關,而是與我息息相通的另一個自我。文學活動是自我主體與文學形象間的對話、交流,在這種對話交流中,自我主體以最大的誠摯和最深切的同情對待文學形象,傾聽文學形象的述說;同時自我主體也向文學形象敞開了心扉,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在這里,文學形象與自我主體是同等地位的主體存在,主體之間始終貫徹著平等的對話、交往精神。
藝術接受也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讀者不僅要和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人的世界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對話交往關系。文學不是孤立的個體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文
學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是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蘊含著作者的傾向,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自然而然地會發(fā)生某種情緒上的反應,或欣喜、或憤怒、或悲哀、或驚駭、或振奮……讀者與作者作為兩個主體,以作品為中介在進行著文學經驗的交流、溝通,從而形成了某種共識。因為,文學經驗不僅僅是個體的,而且是社會的,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如果我們理解了文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我們也就容易理解文學活動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對話活動。
三共生意識
文藝學學科不可能有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真理,也不可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結構。文藝學學科自身的建設,文藝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關系,都應當凸現(xiàn)出一種交往對話、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共生共榮的思維。
我們看到,文藝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曾被當作一元的、絕對的真理,其他的文藝理論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這一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會成為教條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認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的就是反的,這完全是一種只講對抗不講互動、只講斗爭不講融合的思維模式。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文論就是從西方古典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們的對話交鋒中得到確立并超越的。文藝理論的科學性、指導性,體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藝理論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藝理論。文藝理論中還有許許多多問題,被古人和今人討論著,而當下文學藝術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更是他們不可能涉足,也難以預見的。我們發(fā)現(xiàn),20世紀8O年代以來傳人我國的各種外國的文論學派有許多新的主張與獨特的見解,這是在文藝理論中所看不到的。這些理論的引入,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學科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理論語言,文藝理論也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一元走向了多元,從對立走向了互動。
文藝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一種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交往、互動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代文藝學學科發(fā)展中,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文藝學學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學談文學,文藝學學科總是與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藝術學甚至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如產生于2O世紀中期以后的當代文化批評,其思想資源除了以外,還包括2O世紀各種文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的成果。近些年來興起的生態(tài)批評也是跨學科的。宣揚美學上的形式主義或是學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態(tài)批評家的。生態(tài)批評特別從科學研究、人文地理、發(fā)展心理學、社會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認識論、現(xiàn)象學)、史學、宗教以及性別、種族研究中借鑒闡釋模型。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說明,文藝學學科的知識形態(tài)不只是一個學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個既與學科的知識譜系密切相關、又包含和融匯著其他學科的特定的思想、觀念、理論與方法的多元知識系統(tǒng)。
四發(fā)展意識
文藝學的生命價值在于它的實踐性、開放性、多元性,從根本上說,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發(fā)展意識。西方文論在發(fā)展。2O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這一世紀,西方文論得到了驚人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表現(xiàn)為:一是流派繁多,數(shù)十個文論學派此起彼伏,異?;钴S,遠遠超過了l9世紀西方文論的流派數(shù)量;二是批評新潮不斷迭起,交替的頻率越來越快。一般說來,當代西方文論一個流派從創(chuàng)立到衰落不過二三十年,繁榮時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現(xiàn)了名目繁多的文論流派“各領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個流派之間既有尖銳的沖突交鋒,又相互交叉、滲透和吸收,呈現(xiàn)十分復雜的關系,不少文論家同時成為兩個甚至幾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一個流派中也可能同時吸納幾個流派的文論家。正因為這些,2O世紀西方文論才得以繁榮,才得以快速發(fā)展。
中國文論也在發(fā)展。二三十年代傳人我國的馬列文論,近十多年來吸引我國不少學者注意的文藝心理學、文藝符號學、敘述學、文學本體論、原型批評、文學接受理論等等,它們既使我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得到了更新、發(fā)展,又拓寬了文藝理論研究的道路,文藝理論出現(xiàn)了交往對話、開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同樣受到新觀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內涵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
更重要的是世紀之交發(fā)生了從語言論到文化的轉向,給文藝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營養(yǎng)。影視與網絡的發(fā)展,使文藝的傳播變得快捷而方便,而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則對傳統(tǒng)精英文化提出了強勁的挑戰(zhàn),并使許多邊緣化群體和個人參與到文學藝術之中,而文化/,!/詩學則以它的政治學旨趣、跨學科方法、實踐性品格、邊緣化立場和批判性精神,給文藝學的發(fā)展增添了十分強有力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關鍵詞】黨報 文藝評論 公信力
省級黨報的文藝評論。是社會關注的一個輿論焦點。當下,各級黨報高度重視文藝評論工作,將文藝評論納入新聞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陣地意識,以引導文藝發(fā)展,繁榮文藝建設。
2008年8月,召開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會議,湖北日報社定為全國七個試點新聞單位。在版面較為緊張的現(xiàn)狀下,湖北日報從2009年元月起,每月拿出一至兩個整版,開設文藝評論專版。這樣做,是基于如下思考:一方面。近年來媒體在文藝宣傳和文藝評論工作上的作用日漸顯現(xiàn),另一方面,從這幾年來全國文藝發(fā)展的實際看,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的迫切性也日益突出。提出“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是針對當前我國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對做好當前文藝工作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與時俱進的鮮明時代特征
湖北日報一直重視報紙的文藝宣傳,重視報紙副刊,也一直重視文藝評論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湖北日報《東湖》副刊每個月有一個文藝評論版。那時正是新時期文藝從破冰復蘇到走向繁榮的時期,《東湖》副刊的文藝評論版,為繁榮全省文藝創(chuàng)作和評論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讀者和省內文藝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個文藝評論版在版面調整中被取消了,但湖北日報的文藝評論一直還在堅持著,在每周一期的文學副刊《東湖》上,將文藝評論作為一個固定欄目。經常刊發(fā)文藝評論文章。
作為新時期我國主流報紙的文藝評論試點單位,湖北日報進行了精心謀劃,穩(wěn)步實施。
做好評論隊伍建設工作。2008年月12月24日,湖北日報召開了文藝評論座談會,邀請湖北省和武漢市18位文藝評論專家代表與會。會上,報社分管文藝宣傳的領導同志傳達了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會議精神,有關編輯就文藝評論專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作了說明,聽取與會專家的意見。社長江作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羅丹青處長對如何辦好文藝評論專版提出了要求。與會專家從全國和湖北省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評論現(xiàn)狀出發(fā)。對湖北日報如何辦好文藝評論版提出了很多專業(yè)性的建議。以這次會議為契機。湖北日報進一步加強了與我省文藝評論家的聯(lián)系,目前已組建了一支文藝評論基本隊伍。
確定文藝評論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主要有如下幾點:一、堅持正確的文藝導向,對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建設和人民群眾的文藝欣賞及文化消費進行積極引導。二、文藝評論版立足湖北,面向全國。對全國和本省重要的文藝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理論批評思潮進行觀照。在具體評論方面,側重于湖北的作家、藝術家和作品。三、文藝評論版內容范圍涉及文學、藝術的各領域,主要包括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影視、民間文藝、書法、曲藝等方面和大眾文化娛樂。四、跟蹤貼近當下創(chuàng)作和理論批評現(xiàn)狀,力求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貼近性。五、鑒于文藝評論版的受眾主體為一般文藝愛好者和關注文藝理論評論的非專業(yè)人士,提倡以大眾化的表達方式闡述文藝評論家和文藝評論工作者的專業(yè)見解。
明晰文藝評論版的具體要求和設想。一是要導向正確;二是要貼近創(chuàng)作實際,能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讀者閱讀欣賞起到實際的作用;三是作為省報。要發(fā)揮優(yōu)勢,側重于對本地作家和作品的評介;四是要考慮受眾的特點,要以平易的文風使一般讀者易于接受。
回顧一年來湖北日報文藝評論專版的實施狀態(tài),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探討全國性的重要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文藝問題。如《中國油畫的現(xiàn)代性進程》一文,在對中國現(xiàn)代油畫的發(fā)展歷史進行勾勒后。提出了現(xiàn)代性抑或非現(xiàn)代性不是藝術評鑒的標準與尺度,而是否與現(xiàn)代中國人維系精神聯(lián)系,才是當代中國繪畫的生命線?!督暾檻?zhàn)劇盛行的社會文化心理透視》,通過對近幾年來電視諜戰(zhàn)劇創(chuàng)作的分析,從文化心理的角度指出了這一題材風行的原因。如《時光流逝后的重讀與發(fā)現(xiàn)》,通過對三十年來中國文學發(fā)展軌跡的宏觀解讀。指出“當下的小說,最為欠缺的當是思想的分量”。
分析湖北文藝創(chuàng)作特色。如《突破局限,再創(chuàng)輝煌》一文。對湖北省三十年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績和局限進行了整體性的評析,《湖北作家的水鄉(xiāng)記憶》、《湖北作家筆下的漢劇和楚劇》、《“九省通衢”中的“漢商”――湖北作家筆下的“漢商”》等文章,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湖北文藝。
評介湖北作家和作品的評介。不僅對方方、陳應松、劉醒龍等湖北知名作家的新作進行了評論,也對全省不少業(yè)余作者的優(yōu)秀新作給予了評介。三年一屆的“湖北文學獎”2009年評選,文藝評論版對獲獎的主要作品發(fā)表了一期專題評論。
湖北日報文藝評論版開設后,受到讀者的關注。他們認為,在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繁榮的局面下,各種文藝思潮和文藝現(xiàn)象層出不窮,湖北日報此舉對強化陣地意識。引導讀者欣賞文藝作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位讀者在以《喜見“文藝評論”重出江湖》為題的讀者來信中說:自今年元月起,湖北日報文藝評論版發(fā)揮廣覆蓋、寬領域、快時效的優(yōu)勢,從“文藝觀潮”、“理論探討”、“創(chuàng)作評論”、“新作評介”、“創(chuàng)作手記”等多角度,全方位,為文藝家、文藝批評家和讀者重新開啟交流信息、平等對話的多維空間。在作家、評論家與讀者之間,建立起綠色通道,有效地激活了湖北文壇,為展示湖北文藝最新成就。聚焦全國批評視野,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富活力的廣闊舞臺。
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讀者
聯(lián)系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和批評現(xiàn)狀,回顧2009年文藝評論版開辦的體會,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做好報紙的文藝評論工作。必須進一步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讀者。
報紙文藝評論要快速敏捷地介入當下的文藝創(chuàng)作,貼近創(chuàng)作現(xiàn)狀,抓住熱點現(xiàn)象和熱點問題,堅持正確的文藝導向,作出有針對性的評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娛樂方式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文藝產品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日益增強,文藝創(chuàng)作逐漸在多元化的格局下走向繁榮。一方面,新的文藝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思潮不斷涌現(xiàn),另一方面,在文藝繁榮發(fā)展的格局下,也難免泥沙俱下,出現(xiàn)了一些不健康的、負面消極的東西。這就要求報紙文藝評論積極介入,對新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思潮進行學理的分析,對不健康的錯誤消極的文藝現(xiàn)象進行大膽的批評。如這幾年文學的
“底層寫作”形成熱潮,這一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因素和文學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就值得分析;如近年來網絡文學異軍突起,與傳統(tǒng)的嚴肅文學,運用市場化手段運作的暢銷文學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由網絡文學帶來的玄怪、靈異,還有所謂的時空穿越題材作品的風行。并未得到充分的學理性的評論,由于網絡文學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我們報紙文藝評論顯然不能在這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面前“失語”。
報紙文藝評論要堅持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力避炒作和吹捧。當前文藝界炒作和吹捧之風盛行,反映在文藝評論上。就是不少評論出于利益考慮和人情因素,不顧作品實際,不講原則,將一些平庸之作吹捧成優(yōu)秀作品,將那些只是達到了一定藝術水準的作品拔高成“杰作”、“精品”,而對于所評論作品的藝術上的缺失和思想上的不足則要么視而不見,要么輕描淡寫,這種風氣對文藝的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對此。報紙文藝評論要引起足夠的警覺,一方面對所評論的作品的選擇要有藝術和思想上標準,不讓吹捧那些庸作甚至劣作的評論文章混上版面,另一方面,對那些值得評論的作品也要避免拔高,對其優(yōu)缺點作出符合實際的評判。
在堅持正確文藝導向的前提下,將報紙文藝評論辦成一個平等探討文藝問題的平臺。當前,在文藝多元化發(fā)展的格局下,各種文藝觀點、思潮不斷發(fā)生著激烈碰撞,人們對文藝論爭已習以為常,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探討使得我們對一些文藝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在這種形勢下,報紙文藝副刊要堅持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方針。在不違背政治上正確的前提下,選取文藝創(chuàng)作上讀者關心的熱點和重點現(xiàn)象問題展開探討和論爭,營造活躍的評論氛圍。批評性的評論文章,要力爭做到以平等和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以理服人。力避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盛氣凌人的作派。
收益管理能支配我們生活
乘坐同一航班、同等級座位的乘客,購買機票的價格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相差一倍或者更多;入住同一飯店,同樣級別的客房,房價卻大不相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購買或預訂機票/客房的時間不同。午夜時長途電話的資費或者用電收費要比白天便宜很多。在同一餐館用餐,午餐時打八折,晚餐時卻沒有任何折扣。以上所羅列的現(xiàn)象,每天都發(fā)生在我們周圍。實際上,這些行業(yè)都在自覺不自覺、或多或少地應用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一一收益管理(N)N。
收益管理理論最早起源于美國航空業(yè)。在1978年《解除航空公司管制法》頒布以前,美國政府制定了統(tǒng)一的國內票價,根據飛行的距離來衡量航空業(yè)的平均成本,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只要是飛行距離相同,都必須執(zhí)行相同的票價。1978年以后,伴隨著價格管制的解除,收益管理應運而生。當時出現(xiàn)了一家新的航空公司——人民捷運公司,推出了低價機票。一些大航空公司,如美洲和聯(lián)合航空公司為了與人民捷運公司競爭,將一部分座位以低價出售,但同時將剩余的座位仍然以高價出售。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既吸引了人捷公司那些價格敏感型的顧客,同時又沒有失去高價顧客,結果大量人捷的顧客轉投大航空公司,人捷最終破產。人捷公司前主席DonaldBurr認為,人捷公司破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收益管理系統(tǒng)。
收益管理在飯店業(yè)、汽車出租業(yè)、航運業(yè)、影劇院業(yè)、廣播電視業(yè)和公用事業(yè)等行業(yè)同樣獲得了成功。應用收益管理的企業(yè),在沒有重大支出的情況下,收益增加了3%-7%,利潤增加了50%-l00%。甚至有人認為:“那些忽視應用收益管理使收益和利潤最大化的企業(yè)將失去競爭力?!薄度A爾街雜志》認為在目前出現(xiàn)的商業(yè)策略中,收益管理是排在第一位的,并稱收益管理為一種有待探索、前途光明的實踐。
收益管理的適用條件
隨著收益管理理論的成熟,人們在很多行業(yè)中應用收益管理。事實上要把任何經濟部門排除在收益管理的市場魔力之外,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盡管如此,收益管理在具有以下特征的行業(yè)中應用最為有效:
產品無法儲存(易腐爛的存貨清單)。存貨是很多企業(yè)緩解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行業(yè)沒有存貨,因為他們所經營的產品是無法儲存的。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如果不能在給定的時間內售出,產品的價值便消失了,同時通過銷售產品獲得收益的機會也隨之永遠的消失了。最具代表性的行業(yè)就是服務業(yè),不可儲存性是服務業(y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相對固定的生產能力(相對固定的容量)。很多行業(yè)的生產能力是剛性的,在短期內無法根據供求情況改變自己產品的產量。也可以說在短期內增加生產能力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十分昂貴。
需求隨時間而變化(時間變量要求)。需求曲線隨時間、日期、季節(jié)的不同而呈波動。收益管理可以通過不同的價格策略平滑需求曲線。
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高度固定成本,低變量成本)。最初的投資十分巨大,但是每額外銷售一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卻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產品可以提前預訂(前進保留)。通常是通過預訂系統(tǒng)來完成的,綜合其他技術預測和控制需求,從而制定價格。
可以細分的市場(segmentable市場)。產品的購買者,可以根據對產品特性的需要或價格敏感程度的不同而細分為不同的群體。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行業(yè)都具備以上全部特征。具有前三個特征的行業(yè)更加需要收益管理,收益管理的作用也更加明顯;而后三個特征可以說是應用收益管理的必要條件,沒有這些特征幾乎無法應用收益管理。
飯店業(yè)的特點
了解了收益管理的適用條件,讓我們看看飯店業(yè)是否具有這些特征。
產品無法儲存。飯店最主要的產品就是客房,或者說是向顧客提供住宿的服務。如果一間客房在某一天沒有銷售出去,那么其在這一天被使用和為飯店創(chuàng)造收益的機會就永遠地消失了。
相對固定的生產能力。飯店所擁有的客房數(shù)量在短期內是固定的,建造新的客房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而且投資十分巨大。
需求隨時間而變化。任何一家飯店都有淡季、平季、旺季之分。有的受所在城市旅游資源的特性的影響,如在冬季大多數(shù)飯店進入淡季,而哈爾濱的飯店卻迎來了旺季;有的受公共假期的影響,如在“五一”、“十一”旅游黃金周,各地飯店的客房都變得緊俏起來;還有的受一些特殊事件的影響,如云南的世界博覽會、大連的服裝節(jié)。
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飯店的固定資產投資巨大,大多在幾千萬元、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左右;而銷售一間客房的變動成本,如水電消耗、備品的成本、打掃費用等,一般不會超過幾十元。與高昂的固定成本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產品可以提前預訂。預訂是飯店客房銷售最重要的手段,這一點無須任何解釋。
可以細分的市場。與航空業(yè)相同,飯店的顧客至少可以分為兩種——商務/公務旅游者(以下簡稱商務旅游者)和休閑度假旅游者。
飯店業(yè)以上的特點使飯店的管理和經營面臨許多其他行業(yè)所沒有的問題。由于飯店的需求隨時間而變化,時而高、時而低。需求較低時,大量的客房無法銷售出去,更重要的是這些客房是無法儲存的產品,創(chuàng)造收益的機會在那個夜晚消失了;當客房需求高漲時,又由于生產能力的固定無法滿足全部的需求,潛在的收益又失去了。如何平衡供給和需求間的矛盾一直是飯店業(yè)的重要課題。同時飯店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的成本結構讓飯店經營者在淡季時有了降價的余地;飯店的預訂工作使飯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分配客房資源;可以細分的市場為經營者提供了差異定價的基礎。
總之,一方面飯店業(yè)對收益管理的需要更為迫切;另一方面飯店業(yè)又具備了應用收益管理的必要條件。在國際上飯店業(yè)也是繼航空業(yè)主后,收益管理應用最為廣泛的行業(yè)。
收益管理的定價方法
飯店業(yè)傳統(tǒng)的定價方法有目標利潤法、隨行就市法、千分之一法、折扣定價法等等,這些定價方法的依據是利潤、成本、競爭或需求。收益管理采用的差異定價方法是一種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差異定價策略就是根據顧客不同的需求特征和價格彈性向顧客執(zhí)行不同的價格標準。這種定價策略采用了一種客人劃分標準,這些標準是一些合理的原則和限制性條件。在這種劃分標準下,顧客就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消費方式及愿意接受的價格水平而將自己劃分到合適的房價類別中去。這種劃分標準,如提前預訂的時間長短、是否退還保證金等等。這些標準一方面使那些對價格比較敏感的顧客享受低價,當然他們對客房的選擇余地也很??;另一方面那些愿意付全價的顧客可以隨意地挑選自己所喜愛的房間。這種劃分標準的重要作用在于:飯店在向一個細分市場的顧客銷售打折客房的同時,又能保證另一個細分市場的收入不會減少。這種定價中有所區(qū)別的策略也很容易向顧客解釋。每種房價都有其合理性。運用房價區(qū)分系統(tǒng),飯店就能對它所有的客房進行收益管理。這種區(qū)別定價的缺點是它比其他的定價方法更難管理,它要求飯店建立復雜的預訂系統(tǒng)和收益管理系統(tǒng)。
市場細分是趨勢。這種方法中,對不同的客人采用不同的價格標準,這樣不僅能獲得更多的收入,而且能使更多的客人滿意。這種觀念是許多行業(yè)確定價格的基礎,價格細分方法的關鍵是要批準那些將“愿意并且能夠消費得起的客人”和“為了使價格低一點而愿意改變自己消費方式的客人”區(qū)分開的標準,并據此制定有效的細分策略(如航空公司只對周末愿意在目的地停留的顧客提供優(yōu)惠機票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飯店的房客至少可以分為兩類:即商務旅游者和休閑度假旅游者(見表1)。這兩類顧客的目的和要求很多,且各不相同;根據這些顧客的消費特點,又可以將這些客人重新組合。任何一位顧客的購買決策都是在不同的條件(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旅行目的)下做出的。
充分利用顧客的這些消費特點,收益管理的市場策略力圖通過創(chuàng)新的房價和一攬子服務增加來自價格彈性高的細分市場(即休閑度假旅游者所在的市場)的收入,同時確保來自價格彈性較低的細分市場的收入不至于減少。
劃分標準
收益管理的定價策略即差異定價其實質就是價格歧視(pricediscrimination)——銷售同一商品而對不同消費者收取不同價格的行為。價格歧視分為三種:
一級價格歧視,將每一單位產品都以可能的最高價格出售。
二級價格歧視,根據顧客購買產品的數(shù)量,執(zhí)行不同的價格。
三級價格歧視,將顧客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對不同的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
按照收益管理收益最大化的思想,一級價格歧視最為理想,但是一級價格歧視在現(xiàn)實中是很難實現(xiàn)的。一級價格歧視只在少數(shù)文物或工藝品拍賣時才有類似情況。二級價格歧視常常體現(xiàn)為兩步收費制和數(shù)量折扣,在實際經營中比較常見。實際上收益管理的定價策略最接近三級價格歧視。既然是價格歧視就必須對“套利”現(xiàn)象高度重視。套利(arbitrage),廠商對部分顧客實行低價,他們就將其商品倒手,賣給那些無論如何也要付高價的顧客,這個過程叫套利。如果不能有效的防止套利活動,價格歧視就無法實行。由于飯店產品的不可轉移性,出現(xiàn)套利的可能性很小。這樣飯店實行差異定價時所要防止的“套利”行為就轉變成如何防止高價目標市場的顧客按低價標準進行購買的問題了。因而如何制定有效的劃分標準和限制條件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通過采用劃分標準和其他的限制性房價政策,飯店可以盡可能地增加在目標市場的營業(yè)收入,同時避免來自高價細分市場的收入減少。航空公司采用的“周末逗留”要求就是一個極好的劃分標準。這種標準將休閑旅游者(一般愿意在周末逗留)和商務旅游者(一般不愿在周末逗留,希望辦完事就走)成功地區(qū)分開來。
限制條件不能太苛刻,否則會阻礙目標群體的購買:但同時又不能太寬松,不然會讓屬于其他細分市場的顧客享受到不應該享受的優(yōu)惠。關于如何制定限制條件,波音公司在l982年進行了一項研究。商務旅游者和休閑度假旅游者對不同層次限制條件的反應各不相同,表2對這些不同的反應進行了比較。如果將這些結果作為分析的基礎,就會發(fā)觀一條主要的規(guī)律:限制條件越高,在以新方式獲得的收入中,將會有更多的收益,而影響高價業(yè)務的可能性也越小。
差異定價策略帶來的問題
道德問題。僅僅根據顧客提前預訂的時間不同或者是否預付房費,就向顧客收取不同的價格,這樣做道德嗎?很多員工會對這一問題感到疑惑。要正確理解這種作法,就要明確這樣—種觀念:一間提前30天就已經售出的房間和一間顧客抵達當天才售出的房間不是同—種商品。同樣不退預付款的限制條件,實際上將顧客不能如約出現(xiàn)的風險轉嫁給了顧客。既然顧客愿意替飯店承擔風險,那么這間客房與那些有可能被取消預訂的客房也不是同一種商品。飯店向這樣的客人提供一些優(yōu)惠也就順理成章了。
誰在資助誰?商務旅游者所支付的房費總是比休閑旅游者高出很多,因而人們都認為是商務旅游者在“資助”休閑旅游者。事實上并非如此,租售一間客房的變動成本很低,房價中超過變動成本的部分都被用來彌補高昂的固定成本。因而額外以任何價位出售的客房都能增加飯店的收入。因此,通過向休閑旅游者以優(yōu)惠價格出售客房而獲得的收入就能夠有效地阻止房價的上漲。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而是后者在資助前者,至少是二者在“互相資助”。
客人抱怨。很明顯,實行差異定價將面臨客人的不滿和抱怨,尤其是當客人不能滿足打折條件時更為突出。事實上實行差異房價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比現(xiàn)在未進行合理組織的房價系統(tǒng)所面臨的問題更多。盡管這樣將增加管理的難度,但卻可以通過預訂人員、銷售人員對客人進行解釋。只要劃分標準和限制條件清晰合理,很容易就取得顧客的理解??傊?,經濟學的需求和供給理論要求飯店必須使用細分價格,以取得最大的收入。
收益管理定價思想的重要兩點
是否只有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才是合理的價格。傳統(tǒng)的定價理論認為,合理的價格就是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而收益管理的觀點告訴我們,只要你的價格可以被市場接受它就是合理的,不論它有多高。
因為當時雙方的洽談在我國舉行,故此簽字儀式便由中方負責。在儀式正式舉行的那一天,讓中方出乎意料的是,美方差一點要在正式簽字之前“臨場變卦”。
原來,中方的工作人員在簽字桌上擺放中美兩國國旗時,誤以中國的傳統(tǒng)作法“以左為上”代替了目前所通行的國際慣例“以右為上”,將中方國旗擺到了簽字桌的右側,而將美方國旗擺到簽字桌的左側。結果讓美方人員惱火不已,他們甚至因此而拒絕進入簽字廳。這場風波經過調解雖然平息了,但它給了人們一個教訓:在商務交往中,對于簽約的禮儀不可不知。
簽約,即合同的簽署。它在商務交往中,被視為一項標志著有關各方的相互關系取得了更大的進展,以及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或抵觸而達成了一致性見解的重大的成果。因此,它極受商界人士的重視。
在商務交往的實踐中,盡管君子協(xié)定、口頭承諾、“說話算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作用,但是更有效的取信于人、讓交往對象心安理得的,則是“口說無憑,立此為據”的文字性合同。
商務合同,是指有關各方之間在進行某種商務合作時,為了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正式依法訂立的、并且經過公證的、必須共同遵守的條文。在許多情況下,合山又被叫作合約。而在另外一些時候,人們所說的合約則是指條文比較簡單的合同。在商務往來中,帶有先決條件的合同,如等待律師審查、有待正式簽字、需要落實許可證的合同,又被叫做準合同。嚴格地說,準合同是合同的前身,也是最終達到合同的一個步驟。
為了省事,在一般場合,商界人士往往將合同、合約與準合同混為一談,統(tǒng)統(tǒng)把它們都叫做合同。這樣做雖不甚精確,但也有助于大家“刪繁就簡”,減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