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舞蹈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同時期的和著名的絲綢之路給維吾爾族留下了非常深厚的文化遺產,對包括西域本土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會貫通,使得維吾爾族文化形成了兼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維吾爾族文化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維吾爾族舞蹈文化具有較強的民俗性的特點,同時與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融合。在民族節(jié)日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什么節(jié)日都與舞蹈有關系。與各種節(jié)日相結合形成了各自呈現(xiàn)出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與宗教也具有相互滲透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少數(shù)民族進行社會活動時,是一個重要的內容。維吾爾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因此,維吾爾族的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都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舞蹈中也具有宗教色彩,比如薩瑪舞就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舞蹈,這種舞蹈在伊斯蘭教年節(jié)日上在廣場上進行表演。民族舞蹈中還具有高度的維吾爾族的獨特文化氣息,充分地在民族舞蹈中對維吾爾族人們的民族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質進行展現(xiàn),形成了有獨特特征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維吾爾族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的結合措施
(一)從文化視角剖析舞蹈動作
舞蹈教學過程中,要將維吾爾族文化特色貫通到課上訓練中,對學生的動作進行規(guī)定,同時要剖析維吾爾族舞蹈的動作、姿態(tài)和體態(tài)。維吾爾族舞蹈具有舞步旋轉非??焖?、舞姿挺拔、手鼓歡快有力等的特點,對維吾爾族人民的性格特點進行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舞蹈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維吾爾族體態(tài)的來源,在今后跳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時能夠對基本的體態(tài)進行把握,使得學生能夠很好地與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和神韻相結合。
(二)敦促學生了解維吾爾族文化
在舞蹈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親身生活體驗或者是通過組織學生對維吾爾族相關的舞蹈和音樂資料進行討論和欣賞,讓學生在欣賞中深刻地體會維吾爾族舞蹈審美元素和文化。在進行舞蹈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對維吾爾族文化進行把握,讓學生理解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在舞蹈中感受到文化的氣息,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舞蹈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也要將舞蹈與節(jié)奏相結合,要注重幅度和力度的強弱,注意輕重、高低和快慢等的節(jié)奏變化,在姿態(tài)中體現(xiàn)出各種情感,在舞蹈中滲透節(jié)奏化的內容,使得舞蹈的表現(xiàn)力得到增強。
(三)加強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審美感知
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從對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審美感知切入,使得學生主動進行舞蹈訓練,充分地使得學生的視覺、聽覺甚至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舞蹈學習中,讓他們體會到被承認和信任的感覺。將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活力體現(xiàn)到舞蹈中,使得學生在舞蹈訓練中感受到肉體的和美感,感受到自己所顯示的節(jié)律、形體和氣質神韻的美感,將身心進行結合形成一體和美妙的內外相融的境界通過直觀、運動和審美的方式教育學生,在對學生的外部動作和形體進行美化的同時,對學生的心理通過美、善和真的舞蹈形象進行滲透,使得學生的性格和情操得到陶冶。
三、結論
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舞蹈與人類的生存現(xiàn)實一直存在著本質性的關聯(lián),舞蹈與人類學也有著漫長的、相互聯(lián)系的歷史。聞一多先生很早就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闡解:“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xiàn)?!边@一著名的論斷,從實質而言是聞一多先生在客觀的人類學視野中,通過舞蹈形態(tài)來解析、透視舞蹈的本質內涵。他的思維角度是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闡釋“舞蹈是什么”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他在《說舞》中根據(jù)澳洲風行的科羅潑利舞,進一步推論出世界各國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機能總動員”的特點。應該說,聞一多先生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對我們認識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看到的是與生命本能最貼近的文化。毫無疑問,舞蹈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人類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觀念的、整合著多種文化因素的東西化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態(tài)來轉述我們對生命及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由此看來,任何形態(tài)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我們了解和分析這些舞蹈形態(tài)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難的是認識這些形態(tài)背后的東西。幾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幾位文化人類學者赴考察薩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論,如果僅從舞蹈形態(tài)上來欣賞薩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種低消耗的藝術審美,很難從形態(tài)上找出動律特征。舉手投足極其緩慢,結構與情節(jié)全部儀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儀軌,“局內”觀眾是那樣地虔誠和頂禮膜拜,而“局外”人要從頭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還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類學者看到的是巫術與藝術、神學與美學、神格與人格的關聯(lián),看到的是一種文化模式,一種可印證的歷史、社會、宗教、民俗的文化觀念。也許薩迦人并不認為他們在跳舞或從事什么舞蹈活動,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虛幻,體悟生時救度的征兆。在這里,跳神不是藝術形式而是心靈的表述。舞情、舞律、構圖在這里沒有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他們必須跳神,跳神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中舞蹈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外顯媒介和載體,它可能是最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當?shù)厝苏J可的文化形態(tài)。另一層面是這種文化形態(tài)所包涵和體現(xiàn)的內隱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形態(tài)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這是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tài),反過來形態(tài)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是:一定的文化意義是以一定的藝術元素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并進一步回答藝術形式的文化特質是什么,它體現(xiàn)和負載了何種文化意義,為什么會制造和使用這種藝術形式,等等。
二、采風與田野調查
文化人類學的舞蹈研究有其獨特的立場,它與舞蹈藝術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舞蹈藝術家注重藝術的、美學的意義,而文化人類學者注重其文化意義的探討。但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卻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是深入到民間去采風和搜集資料,然而藝術家到民間去采風其關注點往往是舞蹈本身。諸如表現(xiàn)形式、語言符號、象征意義以及風格、韻味、形態(tài)等,較少地研究和觀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現(xiàn)象。而文化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的概念范圍相當廣泛,他也探討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但是他對藝術的關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對象不僅是作為藝術的舞蹈,而是整個社區(qū)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人類學在描述和分析一個文化現(xiàn)象時,強調將研究對象置于整體文化中來觀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中集中精力分析這個文化行為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整體文化與部分文化的關系。文化人類學認為社會文化每一個部分(制度、觀念、生存方式、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都是緊密地關聯(lián)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國各民族的形態(tài)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獨立形態(tài)和表現(xiàn)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們意識深層和社會心理機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復雜而又博大精深,僅從舞蹈這個學科去研究可能會顯得貧乏和單薄。因此研究的方法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多學科研究。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入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田野調查能提供人類學家由內部去理解人們在一個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從事的特殊文化行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訪談來記錄、收集第一手資料。
筆者曾去過儺鄉(xiāng)采風,從民間儺舞中發(fā)現(xiàn)了幾個可舞性的舞蹈動機,作為素材發(fā)展成一個藝術舞蹈作品。為了記錄整理民間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獲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進行一些思考,把這種思考轉變成學術思維,就會發(fā)現(xiàn)它還是不夠深入,多有遺漏,以至造成了對民間儺舞的評價不充分。這種遺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一些俚俗性的文化現(xiàn)象缺乏深入的挖掘。這實際上是一個怎么認識野蠻與文明、精華與糟粕的問題。說明我們在學術觀上還沒有擺脫舊的體系,習慣于將民間舞蹈納入精華與糟粕的框架,簡單地揚棄。主觀上將俚俗性排除在學術視野之外,而事實上俚俗性是民間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割裂了也就喪失了互相依存的基礎。重要的是這些看似俚俗的東西,往往是蘊涵著很高的文化含量,它直接關系到文化價值的呈現(xiàn)。比如,舉行跳儺儀式時有很多俚語唱詩,以往總覺得“粗俗不堪”而不屑一顧,后來學會了用俚語訪談后,發(fā)現(xiàn)這些俚語唱詩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括當?shù)厝说纳盍曀住⑿叛雒袼滓约疤鴥墓δ堋⒛康?。這一現(xiàn)象在民間舞蹈中很有普遍性,像土家族的《毛古斯》、瑤族的《跳盤王》、納西族的《東巴舞》、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銅鼓舞》、壯族的《螞@①舞》等,它們或多或少地帶著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如何正確認識民間舞蹈的俚俗性,需要我們通過跨學科的研究來克服舞蹈研究中的片面性。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模式無高低之分,“文明”與“野蠻”,“精華”與“糟粕”都是相對存在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是對待異文化所需要的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
2.對非藝術化的行為動作缺乏學術上的關懷。長期以來,我們對舞蹈的研究,只是單純地對純舞蹈本身的研究,比較關注舞蹈的精致、典雅、工整和純藝術的審美咀嚼,而往往忽略非藝術化的行為動作,像儺舞儀式中的行儺、民俗宗教舞蹈中的形象以及秧歌中的隊舞等。在傳統(tǒng)的學術模式中,停下來跳才是舞蹈,而行進中的行為動作則不在舞蹈之列。但是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古代置佛陀偶像于車輿曳之而行的佛教形象和中國帝王出行儀仗的壯觀場面。深入研究下去,我們發(fā)現(xiàn)非藝術化的行為動作的文化屬性非常具體和真實,它是觀念的外化,人們借以這種行為動作達成美好的愿望,來表達一種心理情結。民間也許并不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些行為動作,他們注重的是信仰的作用,在這些行為動作后面蘊藏著一種感性的文化氛圍。從傳統(tǒng)的舞蹈觀來審視,它也許算不上通常意義上的舞蹈,不規(guī)范,太生活化,但它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是聯(lián)系他們生活與精神、現(xiàn)實與理想的紐帶。
理清了學術思路,視野自然也就開闊多了。更為重要的是,文化人類學從個別到一般,從微觀到宏觀,從實證到思辨的運思模式,在細微之處解構了舞蹈研究的某些傳統(tǒng)理論和固有范式。由此可見,研究視點和方法論的重大意義。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舞蹈資源大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間舞蹈。我們之所以稱之為資源是因為它幾乎囊括和保留了人類所有發(fā)展階段的各種文化類型。而這些被涉及的內容,需要我們從多種學科角度來加以發(fā)掘,作出理論闡發(fā)。這方面前輩已經(jīng)做了不少的工作,為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傳統(tǒng)的文化和藝術勢必要受到?jīng)_擊。所謂全球化不僅是政治經(jīng)濟學的概念,同時也意味著它已經(jīng)開始介入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形成一種國際間不同文化的融合?,F(xiàn)在一些西方的學者開始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絕跡的文化類型加以異乎尋常的關注,力圖作出學術上的概括。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一下,如何在藝術學的基礎理論上廣泛地吸收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的研究方法,變傳統(tǒng)的單項研究為整體的全面研究、跨學科的研究。在學術層面建立適合國際間平等對話的語境體系,用中國經(jīng)驗的學術話語來闡發(fā)中國文化舞蹈資源,讓它走向世界,在國際大格局中增添中華文化的份額。
關鍵詞: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學;影響;問題;措施
引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并代代流傳的的寶貴財富,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因此我國相關部門、藝術節(jié)以及各民族人民都要注意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最終演變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集合體,反映了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樣式。民族舞蹈在肢體語言、表演技巧以及動作特色等方面都生動刻畫了民族文化的鮮活特征,并表達了民族文化的厚重與深遠,在學習民族舞蹈時,不僅要關注其絢麗多姿的表演形式,還要注重其表達的民族文化內涵。
1. 民族舞蹈教學現(xiàn)狀與思考
當前一些舞蹈五年制的教育專業(yè)舞蹈課程中,大多數(shù)是圍繞民間舞蹈來規(guī)劃教學課程。由于教師在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過程中未能將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相結合,再加上學生之間的舞蹈基礎參差不齊,其對民間舞蹈的特征、概念都較為模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到的只有動作外在形態(tài)而難以領悟民間舞蹈的特點及內涵。民間舞蹈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特定文化背景作為烘托,并與其特有的審美情趣緊密相關,因此在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在傳授舞蹈動作形態(tài)、技巧以外,還要注意向學生傳遞民間舞蹈所反映的舞蹈文化,以開放學生的視野并拓寬其思維。只有將民族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有機結合,才能使得學生能夠用其優(yōu)美的體態(tài)、靈活協(xié)調的軀體以及高難度的技巧來盡情的去表現(xiàn)舞蹈,將其外在美資和內在精神都完美的演繹出來。
2. 舞蹈文化對民族舞蹈教學的影響
2.1促進學生對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強調舞蹈的基礎動作、技巧和表演形式,還要指導并督促學生對民族舞蹈文化進行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例如去了解民族舞蹈發(fā)源地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舞蹈文化教育的途徑各式各樣,主要的方法有組織學生來收集各民族的舞蹈、音樂等錄像資料,讓學生來欣賞民族舞蹈并進行分組討論,或是通過積極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身臨其境的去了解各民族舞蹈,另一方面使學生去感受各民族舞蹈所反映的民族風土人情。例如在進行傣族舞蹈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對傣族歷史文化進行一些簡要的介紹,讓學生對傣族風土人情有個初步認知并對熱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舞蹈過程中能更好理解傣族舞蹈中獨特、濃厚的亞熱帶風情。此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傣族的一些宗教活動和特定風俗,傣族人民喜歡水、愛潔凈、信仰小乘佛教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灌輸有助于學生理解傣族的舞蹈文化。
2.2舞蹈文化結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傳統(tǒng)的舞蹈教學主要以學科為目標,忽視了舞蹈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為了更加有效的進行舞蹈教學并體現(xiàn)因材施教、多元化發(fā)展的教學理念,需要對舞蹈教學進行深入改革,以實現(xiàn)舞蹈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在實際舞蹈教學過程中,大多都是對基礎舞蹈動作進行反反復復的教育,無法使學生領悟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而只能學到一些死板的舞蹈基本套路,教學內容既不能突出民族舞蹈教學的特點,又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和內在精神。當今社會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社會、智能型人才的社會,在民族舞蹈教學中若是缺乏了對舞蹈文化內涵的教學,那么培育出來的也只是會跳舞卻對舞蹈文化一無所知的單一人才,最終將會被社會淘汰、時代抹殺。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舞蹈技能,又要加強對學生舞蹈文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舞蹈文化與民族舞蹈教學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舞蹈素養(yǎng)。
2.3舞蹈文化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審美感知入手,讓學生在舞蹈動作學習過程中感受動作的美感并從中得到領悟,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自覺進行舞蹈動作訓練,最大程度上調動起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民族舞蹈學習過程中,向學生傳承民族文化,使學生在舞蹈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并通過學習舞蹈來提升自己的形體美、氣質美。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優(yōu)美的舞蹈形象來熏陶學生的靈魂,感化其內心世界,最終陶冶學生的情操并提高其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其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 舞蹈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3.1民族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隨著舞蹈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們逐漸認識到舞蹈文化對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要影響,因此在進行舞蹈教學時,要有效的將其與舞蹈文化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二者的作用。民族舞蹈文化教學不僅包括了舞蹈基礎知識和專項訓練,還包括舞蹈文化史和專業(yè)理論性課程,既涵蓋了民族舞蹈的基礎性知識,由體現(xiàn)了各民族鮮明的舞蹈文化。然而在民族舞蹈文化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如下:①內容模式化,我國民族舞蹈種類豐富多樣,然而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民族舞蹈文化基礎課和主修課所占的課程比例十分少,相比于芭蕾、現(xiàn)代舞而言,在授課時間和內容上少的多;②教育面狹窄,我國擁有的民族舞蹈舞種很多,然而除了藏族舞、蒙古舞、秧歌舞等已沒有新的舞蹈形式,教學內容逐漸陷入條塊化、模式化的弊端中;③教學內容規(guī)范化、空洞化,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嚴格的按照學模式來規(guī)范教學,沒有對民族舞蹈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考研,不僅使教學內容變得空洞不能突出各民族舞的各自特點,還是的為舞蹈文化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缺乏創(chuàng)新,不利于民族舞蹈的發(fā)展。
3.2改善措施。民族舞蹈教學是一個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還要對民族舞蹈文化淵源及風土人情進行一定的闡述,從而來提高學生對民族舞的領悟能力和在進行舞蹈表演時的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來播放相關是視頻,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和舞蹈文化的歷史滄桑感。此外還可采取分類教學的方法,不同的學生其風格特點也各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藥因材施教,增強其對舞蹈文化的理解,使其對民族舞蹈文化有全方位認識,繼而推動學生多元化綜合發(fā)展。在實踐教學方法上,開展民族舞蹈觀賞活動,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其了解舞蹈背后的風土人情,拓展其視野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思維。
4. 結論:
舞蹈文化對民族舞蹈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將舞蹈文化與民族舞蹈教學有機結合,重視知識與情感的融合,強調表演與文化的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舞者的綜合素質,以創(chuàng)造更完美的舞蹈作品,推動民族舞蹈教學不斷發(fā)展,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前進。(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孫愛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06)
[4]孫愛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06)
關鍵詞:茶文化視野;舞蹈藝術;音樂與舞蹈;關聯(lián)性;價值性
從茶文化視野看,文化的包容與生動實踐,才造就了該文化的深厚價值。茶文化的基礎是物質屬性,傳播主力是社會大眾,真正意義上讓茶文化的價值得以深度展示與傳遞的關鍵則是該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對于,舞蹈藝術來說,音樂是其靈魂,更是舞蹈動作展現(xiàn)的基礎。站在茶文化視野看,正是舞蹈與音樂之間的深度包容,才造就了該藝術的最佳合力。
1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藝術的包容與傳承中,舞蹈與音樂可以通過“搭車”發(fā)展,在本質性合作之后,從而實現(xiàn)該藝術的最佳呈現(xiàn)。在文化融合這一大背景下,舞蹈藝術如果想要實現(xiàn)大眾廣泛認同,就必須立足文化的包容性與價值力,舞蹈藝術與音樂藝術之間實現(xiàn)“融合發(fā)展”是極其可行的。首先,主要是因為:舞蹈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開放與包容的藝術。所以,任何一種內涵優(yōu)秀、形式多樣的文化素材,都能被應用其中。對于我國來說,音樂藝術極為多樣,這些內容,都能夠被具體融入和應用于整個舞蹈表演之中,從而造就最佳藝術表現(xiàn)。
其次,對于任何舞蹈藝術來說,其在展現(xiàn)與表達過程中,都無法缺失音樂藝術。對于我國來說,多種風格和內涵類型的音樂藝術,恰恰都是被應用于舞蹈藝術之中的音樂內容,所以,兩者融合極具基礎。結合茶文化的融合理念看,舞蹈與音樂之間的“包容”也讓兩者都得以生動呈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了藝術傳遞與應用的最大價值。
最后,音樂與舞蹈相融合的過程,恰恰也是舞蹈藝術自身價值展現(xiàn)的過程。對于舞蹈藝術來說,作為一種生動、客觀的文化詮釋,要注重綜合考慮文化環(huán)境的應用需要,因此,從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選擇合適的傳承與表演載體,才能實現(xiàn)音樂藝術的價值。舞蹈與音樂藝術的內涵融入,并且以新的藝術形式來融入我國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這一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舞蹈藝術的價值表示。事實上,當前文化藝術發(fā)展趨勢中,充分詮釋了多元融合這一發(fā)展大勢,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機制,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夠讓舞蹈藝術實現(xiàn)其價值力和影響力。
2舞蹈藝術中音樂藝術與舞蹈的融入價值
舞蹈藝術在發(fā)展與融入傳承之后,從單一的舞蹈動作,發(fā)展為詮釋藝術性與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在當前舞蹈藝術普及與傳播中,面臨文化包容的問題。所以,如何才能更為有效的消除文化傳承與藝術融入之間的差異性,并在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中,詮釋相應的文化理念和藝術特色,就至關重要。所以,將各種音樂與舞蹈藝術相融合,才能實現(xiàn)舞蹈藝術的“內涵化”與“藝術化”詮釋。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舞蹈藝術在發(fā)展與表現(xiàn)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涵化”詮釋,同時也要從多元文化包容的可行性出發(fā),通過理性分析舞蹈藝術中所包含的各種元素,從而實現(xiàn)文化傳遞與交流的最佳效果。這恰恰也是茶文化內涵化、系統(tǒng)化發(fā)展的關鍵。當然,我們也要對音樂與舞蹈藝術的關聯(lián)性與價值內涵形成科學認知。
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在該藝術具體發(fā)展和全面?zhèn)鞒袝r,不僅需要生動表現(xiàn)每一個舞蹈動作的美學特性,也需要注重選擇生動、合理的輔助素材,通過合理詮釋與表達,從而實現(xiàn)舞蹈藝術的內涵色彩。音樂就是整個舞蹈藝術中極具價值展現(xiàn)力的元素內容。因此,在當前多元文化融合與交流下,舞蹈藝術,也需要將多種文化理念與藝術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多種精神的合理詮釋與生動表達,從而塑造舞蹈藝術的最佳呈現(xiàn)。
3物質傳承與精神詮釋: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剖析
茶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精髓,無論是該文化的物質屬性,還是其中所包含的多種精神理念與文化元素,都是茶文化價值力的生動展示。茶從一種物質元素逐漸發(fā)展為多樣化的文化體系,正是茶文化價值推動下的結果。從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看,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關于茶的價值認識,但是此時受到生產力的局限性與約束,茶僅僅是一種貴族生活元素和藥材。雖然魏晉時期,茶的影響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更多僅限于文人雅士的生活傳遞,其并沒有實現(xiàn)理想的價值力。唐朝時,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茶葉的種植規(guī)模與產量大大提升,這就為茶葉的廣泛普及提供了可能。隨著大眾飲茶風氣的不斷構建,茶文化,至此就成為影響大眾生活的重要因素。
在茶文化傳承與應用時,不僅僅在于茶的健康價值與文化屬性,更關鍵在于茶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生動的精神理念。其中所展示的多種精神,都是當前我們理解茶文化和應用茶文化的關鍵所在。其一,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背后正是該文化能夠包容一切事物和理念的結果,茶文化是包容性文化,無論是各種文化形式,還是理念都能夠被融入和應用與茶文化之中,茶文化的表達與應用,正是從包容一切出發(fā)的,而包容也造就了茶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其二,茶文化中,也向我們全面詮釋了創(chuàng)新精神的價值影響。茶文化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文化,無論是文化自身的表現(xiàn)形式,還是其內在,都需要在不斷創(chuàng)新之后,來創(chuàng)新性展示與表達。其三,茶文化也是一種人文化理念,無論是茶文化的內容,還是這一文化的價值詮釋,都是大眾實踐之后所形成與推動下的結果。
4從茶文化視野看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
從茶文化的生動性與實踐性看,正是幾千年來的包容性與融合特色,造就了茶文化的價值力和影響力。對于舞蹈藝術來說,想要讓其在今天依舊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在細化該藝術內容多樣性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文化內涵和音樂藝術形式,堅持包容與創(chuàng)新,造就舞蹈藝術的最佳傳承。對于舞蹈藝術來說,選擇音樂,則是一種將其應用于舞蹈動作與表演的音樂,所以無論是音樂的具體選擇,還是舞蹈動作的價值魅力和藝術欣賞性,都需要充分考慮音樂的風格與節(jié)奏,確保舞蹈與音樂能夠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融合。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任何文化藝術都被大眾所理解與認同。對于茶文化來說,作為一種融入了各種風格與內涵類型的文化藝術,無論其內涵如何表現(xiàn),其本質上,都是對人類文化精神的詮釋。所以,茶文化發(fā)展與傳承,勢必是融合之后的“多元化”。從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視角看,其為我們了解和認知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包容性視角。在舞蹈藝術中,正是其動作的可視性與觀賞性,加上其中融入了服裝、音樂和情感美學等等多種內容。所以,完美的舞蹈藝術一定是極具包容性的藝術形式。
當然,從舞蹈藝術表演的實際狀況看,舞蹈中往往需要使用相應的音樂藝術作為其補充,但是很多舞蹈表演者,往往只是掌握了系統(tǒng)化的動作姿勢,并未能真正讀懂舞蹈音樂中所詮釋的相關理念和人文內涵,這就大大影響了其舞蹈藝術的發(fā)揮與展示。所以,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將音樂藝術融入其中,通過“內涵化”,選擇合適的音樂曲目,從而使舞蹈的表演者能真正體會和理解該藝術中所表現(xiàn)的多種情感,進而實現(xiàn)個人理解與舞蹈動作的全面融合。
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只有以一種創(chuàng)新性、包容性的風格予以綜合體現(xiàn),才能真正實現(xiàn)舞蹈藝術的最佳表演效果。茶文化之所以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關鍵與本質就在于該文化始終能夠堅持包容。所以,舞蹈藝術想要實現(xiàn)最佳展現(xiàn)效果,就必須注重融入多種元素,通過選擇融入多種合適的文化要素,從而實現(xiàn)該藝術的理想應用效果。比如在采茶戲中,其中既有舞蹈藝術的理念思維,同時也有相應的音樂情感。
5結語
【關鍵詞】蛙文化;壯族舞蹈;螞拐舞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39-02
一、蛙文化義
蛙文化就是關于青蛙圖騰的文化,是廣西壯族地區(qū)的特有文化。壯族地區(qū)的人們自古以來就對青蛙具有一定的崇拜之情,在古代,壯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化傳承是由口頭文學來完成的,通過其口頭文學能夠了解壯族人民對青蛙的崇拜之情。青蛙之所以能夠成為壯族人民的崇拜之物,首先和壯族的自然環(huán)境與生活狀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在長江黃河流域的自然災害中,人們最害怕的就是水災和旱災,在水災和旱災中,一些兇猛的野獸都死去了,而青蛙卻得以存活,因此人們認為青蛙這種動物具有很堅韌的意志,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的環(huán)境,與此同時,青蛙還能夠消除蝗蟲災害,鳴請?zhí)焐裣掠?,在壯族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且青蛙的叫聲與兒童的哭聲極其相似,在當時更為青蛙這種物種帶來了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們對其的敬仰之情更為濃烈,其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古代的女媧補天神話中女媧原型就是青蛙。總而言之,蛙文化是圖騰文化的一種,在壯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蛙文化是壯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蛙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研究蛙文化能夠說明該民族的文化特質,對該民族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幫助。第二,蛙文化體現(xiàn)在壯族舞蹈的各個方面,通過對蛙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明當前民族舞蹈形式中的蛙文化特質。第三,通過對蛙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明圖騰文化對民族舞蹈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能夠為未來的研究提供理論。該研究課題還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通過對蛙文化的研究說明壯族舞蹈的文化特質,對壯族舞蹈的編排與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幫助??偠灾?,研究蛙文化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意義,對壯族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二、蛙文化對壯族舞蹈的影響
蛙文化是壯族圖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shù)氐拿褡逦幕哂泻苌钸h的影響。以蛙文化為原型的螞拐舞就是圖騰文化的典型代表,螞拐舞又稱之為青蛙舞,其表現(xiàn)形式與遠古時期花山壁畫上的形態(tài)十分相似。其動作都是雙腿打開屈膝,雙手打開,小臂直立向上。隨著螞拐舞的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使螞拐舞從單純的圖騰祭拜,演變成一種民俗活動。蛙文化對壯族舞蹈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當前的螞拐舞上,首先蛙文化使壯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螞拐舞。在壯族地區(qū),每年的農歷春節(jié)都要舉行大型的螞拐舞表演活動。其次,壯族舞蹈中的一些動作都是模仿青蛙的動作進行的。舞蹈演員通過手臂和腿部的動作,將螞拐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第三,壯族舞蹈服飾中具有很多的蛙元素。尤其是在款式和色彩上完全對蛙的形象進行模仿,舞蹈演員在穿著這樣服裝的同時,對螞拐的形象進行進一步的模仿。綜上所述,蛙文化對壯族舞蹈的影響十分深遠。體現(xiàn)出壯族舞蹈鮮明的風格特點,以及壯族舞蹈的文化特色。
三、壯族螞拐舞的發(fā)展史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螞拐舞就出現(xiàn)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該舞蹈出現(xiàn)在當?shù)氐奈浌展?jié)中,隨著人們的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提到螞拐舞的發(fā)展歷史,不得不提到螞拐節(jié)。關于螞拐節(jié)的來歷,民間眾說紛紜??傮w可以概括為,一只青蛙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披著青蛙皮的英俊男子,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蛙神,蛙神十分樂于助人,來到人間之后,為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氣候,使人民得到了良好的收成,由于后來人們的誤解,蛙神被燒毀。從那時開始,人們?yōu)榱吮磉_對蛙神的歉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都會在農歷春節(jié)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也就是我們當今所說的螞拐節(jié)。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每到正月里就會舉行盛大的螞拐節(jié),上演盛大的螞拐舞。隨著時光流逝,中華民族的不斷發(fā)展,螞拐舞也從最開始時的祭祀類舞蹈,轉向娛樂風格,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成為了壯族標志性的舞蹈形式。
四、壯族螞拐舞的文化涵義
壯族螞拐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螞拐舞的形式和特點中可以看出該舞種仍然體現(xiàn)著母系社會的痕跡,彰顯出生殖崇拜的特有文化性質。在螞拐舞表演的過程中一般有兩名男扮女裝的青年進行擊鼓表演,實際上他們是整個舞蹈表演的指揮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這也體現(xiàn)出人們對女性的尊重,彰顯出一定的生殖崇拜。與此同時,螞拐舞一般在螞拐節(jié)進行表演,在表演之前還要到當?shù)氐奈浌諒R進行祭祀,祭祀的對象也是女性蛙婆雕像,由此可見,螞拐舞彰顯出了一定的生殖崇拜文化。在螞拐舞深厚文化內涵中還包含著對動物的崇拜意識,這是農耕文明下的產物,說明壯族人民將青蛙看成至高無上的神靈,將其與田地豐收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祭祀神靈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此螞拐舞的舞姿充分展現(xiàn)出了壯族人民艱苦樸素,沉著內斂的民族性格。同時螞拐舞還帶有原始舞蹈的特征,又反映出農耕社會的生活面貌,將農耕文明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外螞拐舞中的祭祀成分體現(xiàn)了原始舞蹈的特有性質,舞蹈動作具有超強的模仿力也體現(xiàn)出了壯族人們的生活面貌,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總而言之,螞拐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滲透著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一年一度的螞拐節(jié),螞拐舞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對豐富我國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另外螞拐舞起源于壯族人的圖騰崇拜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底蘊,彰顯了壯族人民生活的情趣和性格,是壯族文化形成的基礎,見證了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首先螞拐舞來自于古老的農業(yè)文明,是壯族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結晶,經(jīng)過千百年的流傳,至今仍然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體現(xiàn)了壯民族文化的穩(wěn)定性,對壯族文化的歷史考證有一定的幫助。其次,螞拐舞豐富和發(fā)展了民間舞蹈藝術,為壯族舞蹈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對壯民族的文化傳承有一定的幫助。第三,螞拐舞的存在使我國的民族藝術得到了豐富,對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偠灾?,螞拐舞的存在是我們繼承和發(fā)展民間藝術的基礎,推動螞拐舞的發(fā)展,有利于豐富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
五、壯族螞拐舞的舞蹈形式
壯族的螞拐舞表演形式十分豐富,具有不同的類型,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點,下面我們對壯族螞拐舞的十類表演形式進行簡要介紹:第一類是《皮鼓舞》,這類舞蹈是由兩位頭戴女性面具的舞者手拿鼓棒,敲擊皮鼓,跟隨節(jié)奏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不同的舞姿,這是一般螞拐舞系列的前奏,并且所有的舞者都要聽從這兩位舞者的指揮,是整個舞蹈表演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第二類是《螞拐出世舞》,這類舞蹈由四個十多歲的小男孩進行演繹,他們的服裝通常是身著短褲,全身畫上黑白相間的螞拐圖案,模仿青蛙捕捉害蟲和打鬧嬉戲的場景。第三類是《敬螞拐舞》,這種舞蹈形式與第一類《皮鼓舞》極為相似,也是由兩個戴面具的舞者進行表演,其中一個扮演水神,另一個扮演山神,以兩神參拜蛙神的演繹來表現(xiàn)人們對蛙神的尊敬之情。第四類是《拜銅鼓舞》,舞蹈舞者面戴禹王和堯王的面具,俯首叩拜,對神靈表達虔誠之心。第五類是《征戰(zhàn)舞》,這類舞蹈是由“螞拐拳”、“螞拐刀”、“螞拐棍”三個片段組成,這三段舞蹈表達的是螞拐神領兵征戰(zhàn),體現(xiàn)出螞拐舞的英勇豪邁。第六類是《耙田舞》,這類舞蹈需四個人進行表演,兩個人扮演幽靈,兩個人扮演水神和農神,表演出馴服神牛的動作,舞姿十分詼諧幽默,以最終老牛被馴服,結束整個舞蹈。第七類是《插秧舞》,該舞蹈主要體現(xiàn)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頭戴女性面具的演員模仿插秧動作,體現(xiàn)舞蹈強烈的生活感。第八類是《打魚撈蝦舞》,也是體現(xiàn)壯族人民的生活常態(tài),有一男一女演員扮作夫妻,男子模仿打魚動作女子手持漁網(wǎng),夫婦密切合作,體現(xiàn)出喜氣洋洋的感覺。第九類是《紡紗織布舞》,也是由兩名演員進行表演,男演員面戴歪嘴老人的面具在紗車間進行勞作,女演員在一旁進行幫忙,兩個演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對唱情歌展現(xiàn)出男女青年的愛慕之情。第十類是《慶豐收舞》,是整個螞拐舞的最終片段,需要兩個年輕的男演員進行表演,整個舞蹈伴隨著銅鼓的節(jié)奏,舞姿歡快,表現(xiàn)出人們對于豐收的欣喜之情。
由此可見,壯族螞拐舞的表演形式十分豐富,這些舞蹈形式都自于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將人們生活的常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并且壯族螞拐舞巧妙地結合了壯族的蛙文化,其舞蹈形式中無一不展現(xiàn)了人們對蛙神的崇拜,舞姿與服飾都是以青蛙為原型進行模仿創(chuàng)編。所以螞拐舞對于壯族蛙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六、結語
在壯族文化中青蛙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體現(xiàn)出人們對蛙文化的尊敬之情,尤其是在舞蹈過程中處處滲透著蛙的形象。在當?shù)爻雒奈浌瘴柚邪亚嗤艿暮圹E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舞蹈演員的舞蹈動作,表現(xiàn)出對青蛙的敬畏之情,具有獨特的藝術文化特色。螞拐舞還彰顯出母系社會的一些特點,表達出人們對女性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同時在舞蹈的過程中,還彰顯出農業(yè)社會的特有文明,說明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傊芪幕趬炎逦璧钢芯哂歇毺氐囊饬x,需要進行傳承和發(fā)展。
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壯族對螞拐舞的保護程度還不夠,尤其是當?shù)氐奈幕芾聿块T,對螞拐舞的重視程度較低,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應當加強對螞拐舞的保護,使蛙文化能夠在壯族地區(qū)長久留存,使原生態(tài)的舞蹈螞拐舞能夠重新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永葆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文.壯族螞拐舞的體育文化價值及其社會功能[J].經(jīng)營管理者,2016.
[2]邱玉紅.左江花山巖畫與壯族文化研究綜述[J].百色學院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