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導中的應用研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題目,因為目前在基礎教導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老師們常常問的一個問題,或者老師們提出來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就是在課堂改革的實施當中,課堂上怎么做?有一種意見認為要大力加強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只是若干教學方式中的一種,他不可能取代其它的包括講授這樣傳統(tǒng)的方法,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一種學科教學或者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原來可能比較狹隘,過多的使用講授式,今后我們在一定的情況下使用講授式,因為講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課堂所賦有的任務,提倡要增加探究、體驗、實踐、包括一定的研究學習,最終形成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多樣的這樣一種情況。研究性學習在學段的適應性上,我個人覺得高學段比較適應,低學段比如小學還要有一定的控制。要想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多樣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或者一個切入點,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實行整合。我們去年在北京市教委的主持下,對各學科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整合情況做了一個比較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后來形成了一個文集,形成一個調研報告,里邊這個內容,實際上是想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個參考。
一、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解先從對整合的理解和推進整合的意義、目標談起。
整合這個詞是一個地質學的名詞,因為我本身學地理的,我非凡對這個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們地質表面,嚴格的按照時間順序一點都不缺少的一層層落起來,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沒這個詞,現(xiàn)在看來整合這個詞是對外國某個名詞的對譯,它是借用地質學名詞來對譯。
現(xiàn)在世界上信息技術最發(fā)達的地方在美國,美國的教導專家提出不要單設計算機課,也不要單設信息技術課,把把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技能的任務融合到所有的學科當中,這樣的一個過程,使學生把握應用信息技術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實際上最終就是通過整合消滅信息技術也就是計算機這個單獨的課堂。這就叫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也是咱們這個研修班的主題。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性質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tǒng)論和教導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jù)學科教學規(guī)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落腳點是學科教導改革,實現(xiàn)什么目標呢,在各科教學中,有效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是一個核心的內容,通過這種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時還要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解決問題的工具。除了這個以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素養(yǎng)。我們既然認為中國不可能一步實現(xiàn)徹底的課程整合,在我們的學科整合當中考慮到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的層次和效率。概括起來,學科教學整合的目標,第一是四個方式的變革,再一個就是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變革的含義
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從傳統(tǒng)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依賴兩種媒體,一個就是教師的語言,一個就是教科書,我們講傳承知識,任何教學都不可能離開傳承知識或者知識的把握這么一個基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賴講授,老師的語言是傳播信息的一個主要途徑,另外就是依賴教科書,教科書在文本當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靜止的圖象。假如沒有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只能局限在這里。信息技術出來以后,就從這兩種媒體擴大,擴大到超文本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聲、像、圖文綜合的動態(tài)資料的集成,而恰恰因為他有超文本的特點,學生可以隨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點加以學習。什么意思呢,你要讀書就必須一章一章的從頭到尾學,老師講課也是按照書從頭到尾一章章的講,從中間插入自學,有這種可能,但是比較困難,因為教科書就是這種線性結構。但是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內容的集成不是線性結構,你可以從任何的角度切入,這個就使得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革。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的含義和傳統(tǒng)意義知識的含義不同,按照聯(lián)合國文件的說法,知識可以分為四類,一種叫做事實知識,現(xiàn)在的社會當中有些什么東西或者過去歷史中研究出來什么成果,為什么對這件事實加以解釋,這叫原理知識。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是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主要傳授的知識,就是給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不管哪個學科,但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所含的知識已經(jīng)不限于這兩類知識,又增加了一類叫做(翻譯出來)技能知識,還有一種(翻譯)人力知識,技能知識和傳統(tǒng)所說的學科技能知識還不一樣,他指的是一個人勝利的完成某一項工作或者制造一種產(chǎn)品所需要的從頭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綜合。人力知識:就是基于這個前提,就是知識越來越多,知識爆炸,一個人把握的知識越好,越博學越是人才,現(xiàn)在看來還不是這樣,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學到,那沒關系,你把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當你需要的時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詢,比如我剛才說的這些,可能有些老師比較認識,后兩類知識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需要普遍把握更重要的知識,不僅僅把握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你才能夠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有一個好的生存和發(fā)展,這就又有問題了,事實知識和技能知識是可以編碼的,編碼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語言文字和圖象表示出來的,但是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是不可以編碼,寫不出來的,講不出來的,比如策劃這個事,我可以把它寫出來,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這個程序做出來,有很多隱含的,講不清晰的,需要逐步領悟和體驗的東西,不可編碼要依賴信息技術的這種虛擬的特點,駕馭這樣的情況,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變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學習方式的變革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基礎教導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但是不是說我用了信息技術,學生學習方式就一定能拓展,要害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學恰當,用的好可能能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用的不好可能還促進不了。用的好的話,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按照學生的自主探究,分層教學、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樣的思路來設計的話,它比沒有信息技術變革還快的多。假如我們用網(wǎng)絡進行分層教學,我們就看到過這樣的例子,很簡樸的一個習題課,我們的常規(guī)教學,老師在黑板上帶著全體學生,一道題一道題的演練,解釋,撐死了六道題,了不得了,因為這個包括從講義到講案,老師上信息技術課它就不這樣上,他把卷子裝到機器,在網(wǎng)絡教室上,每個學生用計算機解答這張卷子,老師在控制臺上及時的看,了解每個學生解題的進展情況,學生那個地方出了問題,及時告訴老師,老師通過這個和他的單機進行聯(lián)系。這個實際上就是分層教學。加上老師有意識、有目的給學生配制不同的習題,這個分層教學也沒有什么神秘的。個別化學習的重點是網(wǎng)絡。要想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要害的因素是教師的指導思想,假如就把板書搬到屏幕上,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沒有什么用。
四、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假如學習方式發(fā)生變革,就必然引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假如分層教學,個別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教師的身份必然會從一個簡樸的講解者要轉向教學過程中設計者,轉向教學過程實施中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在活動中提出疑問的解答者。某些情況下還是與學生共同探究。我們都在談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老師你在上邊講,學生在底下聽,一輩子也加強不了,必然要從學習方式上加強,你把學生方式變化了,師生的身份都必然發(fā)生變化,而現(xiàn)在我們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教學設計上思路還不夠開放,基本上還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內容講清晰。
五、信息技術與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假如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發(fā)生變革,就必然會引起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比較多的是老師講授為主,那么老師講授無疑的要求老師站在講臺上具有權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師講,學生聽。但是在課堂改革當中,由于我們在課堂的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即使從知識的層面上來討論,不僅僅是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所以你光靠講,是不可能完成課程整合的。
信息技術客觀上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和諧、平等。學生提出問題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學生活動起來你要幫助他。
我們要追求師生之間和諧、平等這樣一種關系。在傳統(tǒng)方式下,我們是有意無意的在隔斷學生之間的那種友誼。
六、關于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至少有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就是純熟的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題的收集,也可能各種的不同的觀點的認識都擺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歸納、整理、提煉,綜合出你自己的東西。這個我覺的非常重要。第三個是處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第五是信息協(xié)作的能力,通過個人交流,達到一個相互學習,共同完成任務,最后一個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對有害信息的辯別、抵制。
七、成績和問題
成績:我們這個調查,現(xiàn)在來看已經(jīng)過去一年多了,從這個調查中我們覺得北京市目前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績有以下幾點,第一硬件比較先進,我們現(xiàn)在正在做各區(qū)傳播中央,各校機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學校非凡是示范性的學校他的硬件應該說是具有國際水平。第二、部分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變化,有些是在教師的教學當中通過教學改革的實驗,有些是通過學生本身,個人接觸信息的渠道比較多樣化,第三就是廣大教師非凡是中青年教師愿意推進整合,出現(xiàn)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這都是我們取得的成績。
問題:第一個就是硬件建造不平均。除了地區(qū)和地區(qū)、學校和學校之間不平均,還有一個設備的配置或者治理的形式不平均,我們買了很多機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幾個機房來,還是要考慮到每個教室都要配備一定的設備。第二是軟件的總量不足。這個問題是非常的嚴峻,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已有的,先說一個基本觀點,我個人的基本觀點不主張發(fā)表課件,主張發(fā)表教學平臺和資源庫。這里邊有很多道理,盡是一些部門不要考慮課件的開發(fā),而要考慮資源庫和教學平臺,基于這種認識,資源庫還是不夠豐富,而且能夠進入學校,現(xiàn)在還不夠普遍。這里邊比較復雜,這個責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導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師現(xiàn)在不得不在根據(jù)本人的能力和愛好大量的自制課件。但是這種課件的應用非常低,由于我們在這個方面的政策不到位,這些課件基本上是老師個人的,沒有發(fā)揮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師自制課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沒有得到發(fā)揮。現(xiàn)有的軟件相稱一部分是教材上的,這是沒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師的觀念仍待改變。第六是評價與治理機制還需改革。假如沒有一個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評價的機制和辦法,很難持久地推進整合工作。
八、建議
第一、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納入信息技術的要求,假如能編出來與教科書配套超文本的多媒體教材更好。第二、改革教學模式,是不是首先考慮以下兩種,一種就是完善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模式,因為老師們比較擅長這種演示模式,不能夠徹底的否定它,但是要完善;再一種發(fā)展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自主學習模式,文科建議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嘗試,比如英語課歷史課地理課直接上網(wǎng)檢索,這個好處很大,語文課可以利用資源庫,麻煩的是政治課,政治課另當別論,查網(wǎng)絡麻煩事比較多了。
理科的理化生可以用虛擬的實驗。還有培訓教師,再有提高硬件的利用率,加強軟件推廣和準入,進行科學評價和治理。
總之,我們這個題目的教學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實現(xiàn)中小學課堂的多樣化,應用信息技術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所以這次培訓班舉辦的非常是時候,內容安排的非常好,希望今后各位老師在這方面多多聯(lián)系,在這方面取得不斷成績,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