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會計理論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期貨交易近年來在我國發(fā)展十分迅速,它具有高風險、高收益且是未來交易事項的特點。期貨相對現貨而言,是標準化了的遠期商品。期貨交易是標準化的受法律約束的并載明在將來某一時間和地點交割某一特定商品的合約。期貨交易的不斷發(fā)展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轉移風險和獲取利潤的機會,另一方面它也給傳統(tǒng)會計帶來一些問題。
一、對傳統(tǒng)會計的影響
(一)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進一步分類,傳統(tǒng)會計對會計要素定義的特點是對過去已發(fā)生的交易和事項的分類,而且應滿足兩個標準:一是與該交易項目有關的經濟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yè);二是該項目的成本或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期貨會計主要影響資產和負債兩個要素。據現行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yè)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資產之所以是一種經濟資源,是由于它是企業(yè)通過生產和交換而取得的使用權和支配權,而且通過有效使用,能夠為企業(yè)提供未來的經濟利益。在期貨交易中,雖然大多數買入期貨合約者有權獲得一定金額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同時支付貨款;賣出期貨合約者有義務支付商品或金融工具,同時收取貨款。但這種權利或義務只有將合約持有至交割日才能履行。期貨合約顯然不完全符合資產的定義和標準,其原因在于:
1.期貨合約不是“貨”,并未真正發(fā)生商品所有權或實物的轉移,不能歸于存貨或其他流動資產項目。
2.期貨合約不能作為短期投資,因為期貨合約占用的資金權是保證金部分。
3.期貨合約的立足點不在于過去發(fā)生的交易事項,而是具有未來的時態(tài)性,即期貨合約是一種對未來權利和義務的約定,是一種對將來要發(fā)生交易所制定的協(xié)議,而且這種交易有可能根本就不發(fā)生。
4.期貨交易具有較高的風險,期貨合約的金額容易隨價格、利率的變化而猛增或銳減,很容易被人操縱,于是其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很難準確地把握。
因此,根據現行會計模式下的資產確認標準,很難將其納入財務報表的資產中予以核算。
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負債有確切的或可以合理預計或估計的債權人和償還金額。期貨合約則有所不同,它只是一種可能負債,而且這種負債也許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負債。
(二)會計確認標準
權責發(fā)生制是一項重要的會計確認原則,它以過去發(fā)生的交易事項作為核算基礎,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交易事項不予反映。對于傳統(tǒng)的收入、費用要素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對于作為預期合約的期貨交易,由于它可能帶來利得或損失,權責發(fā)生制就顯得力不從心。
期貨交易在訂立合約時,雖然雙方權利、義務已基本確定,但交易并沒有實際發(fā)生,而且到期時可能通過平倉使這種權利義務解除。也就是說期貨交易的權利和義務并未實際發(fā)生,收入也尚未實現。按傳統(tǒng)會計的確認標準,現行會計不能反映未來的財務活動,不能及時揭示未來交易的潛在風險,不能反映期貨交易的未實現持有損益。如果在期貨合約履行時以實際價值確認損益,則不能反映期貨交易從簽約到交易過程的風險,同時也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
(三)會計計量
貨幣計價是現行會計的一個基本前提。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原則是從貨幣計價這一前提派生出來的。歷史成本原則要求一切經濟業(yè)務和事項在計量時普遍建立在歷史成本基礎之上,要求一切資產的計價、負債的承諾、費用的計量、損益的計算均以交易發(fā)生時的原始成本作為會計計量的原則,并堅持維護這一原則。歷史成本是交易時發(fā)生的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可計量性和可驗證性,一旦形成,入賬后一般不再變動,一直到相應的資產已銷售、耗用或負債已得到清償為止。
期貨交易的對象是一種期貨合約,只需預付5%-10%左右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期貨合約的買賣。期貨由期貨經紀商來交易,合約期滿時,必須通過結算公司進行,以現金方式對沖,現貨交割很少。所以,期貨合約在訂立時實際的交易尚未發(fā)生,只是產生了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且在未來不一定實際交割,交易所涉及的金額也只是一個未來的金額。此外,期貨合約的價值有面值和市值之分。期貨合約買賣以面值作為成交價格,而期貨合約在持有期內,隨著結算價格的逐日變動,它的價值也在逐日變動。一份期貨合約在到期日以前,可能經過好幾次買賣,由此看出,用歷史成本計價對期貨交易來講存在明顯缺陷。
(四)會計報告
會計確認、計量和記錄的最終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財務報告,最新的財務報告應當為使用者決策提供相關的全部信息。但是傳統(tǒng)的財務報告卻存在著如下缺陷:
1.傳統(tǒng)的財務報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項目,對期貨交易的特殊業(yè)務往往無法反映。
2.傳統(tǒng)的財務報告以歷史成本為基礎提供信息,導致市場價格波動激烈的交易難以準確披露。
3.傳統(tǒng)的財務報告僅記錄可以用貨幣予以量化的信息,期貨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準確估計未來金額,故難以在傳統(tǒng)會計報告中披露。
二、對策
針對期貨交易對傳統(tǒng)會計的上述影響,筆者認為應分別采取以下對策:
(一)對傳統(tǒng)的“資產”、“負債”概念擴展
根據期貨合約的特點,需要對傳統(tǒng)的“資產”、“負債”概念進行改變,將其擴展到正在發(fā)生的和未來發(fā)生的交易事項。資產應包括契約性權利,負債應包括契約性義務。財政部的《企業(yè)商品期貨業(yè)務會計處理補充規(guī)定》中規(guī)定,在資產負債表的補充資料中增設一欄反映企業(yè)期末持有期貨合約的有關信息,在資產負債表日,套期保值合約按結算價計算價值及持倉盈虧金額,從而準確反映期貨合約價值,以供報表使用者估算。隨著期貨交易的迅速發(fā)展和期貨合約價值的增加,有必要在會計報表內將期貨合約確認為某個資產或負債項目。
(二)補充和修訂權責發(fā)生制原則
權責發(fā)生制是一種較為合理的確認收入、費用的原則,但面對期貨交易的挑戰(zhàn),應擴大其含義,對其加以補充和修訂。應強調“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就是在期貨合約簽訂,相應的風險和報酬已實質性轉移時,立即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承認其利得和損失,將合約從訂立到履行過程中的情況真實、全面地反映出來。
(三)分階段、分情況用公允價值反映期貨合約的價值
由于期貨合約的特點,對于期貨交易我們可以分階段、分情況運用公允價值真實地反映企業(yè)持有的合約價值。所謂公允價值,是假設在持續(xù)經營、和信息通暢的前提下,企業(yè)在交易時收到或支付的金額。
1.一項期貨合約,由于受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其價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跌。為了真實地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情況,對于這種價值不斷波動的過程,我們可以采取分階段反映期貨合約的價值。
2.對期貨合約的價值的計量應分情況進行核算。企業(yè)參與期貨交易主要有投機套利和套期保值兩個目的。從會計角度來看,投機套利和套期保值對于持有期貨合約的結果,即損益的歸屬和處理有著本質的區(qū)別。(1)如果企業(yè)因投機套利的目的而持有期貨合同,往往在價格上漲時企業(yè)會拋售而獲利,但是在價格下跌時會遭受損失。所以,對于這種投機性持有所產生的收益或損失,應立即確認為當期損益。(2)如果企業(yè)因套期保值的目的而持有期貨合約,期貨合約上的浮動盈虧應當與相關價格變化對被套期保值項目的影響相配比。也就是說,被避風險的現貨未出售即期貨合約未平倉之前,不應反映期貨交易的利得與損失,應將持有期貨合約而產生的利得或損失遞延。
3.分階段反映期貨合約價值就要求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當初次確認某項期貨合約價值時,應當以取得該資產的付出、耗費或產生某項負債而取得補償的公允價值予以計量。
(四)增加財務報告的內容
期貨交易的交易額巨大,而且潛伏著巨大的交易風險。為使投資者根據財務報告判斷風險和報酬,必須增加財務報告的內容。根據《企業(yè)商品期貨業(yè)務會計處理暫行規(guī)定》。在資產負債表的“其他應收款”項目下設置“期貨保證金”和“應收席位費”項目,分別反映企業(yè)在期貨交易所或期貨經紀機構的保證金余額和企業(yè)為取得基本席位之外的席位而交納的席位占用費。同時在補充資料中說明合約公允價值及浮動盈虧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