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機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接受過程的建構性與接受程度的有效性,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心理接受是以需要為驅動心理,以認知為核心,并最終以認同為落腳點的效應心理過程。而從心理機制運行過程看,則可將接受心理的程度劃分為需要、認知、認同三個層面。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應當高度重視心理接受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滿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能力,進而達到受教育者的價值認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學立德樹人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認知
當代青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他們思想覺悟的高低與國家民族的未來發(fā)展關系密切。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要靠新一代青年為之努力奮斗。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進入轉型階段,錯綜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變化使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要求與新挑戰(zhàn),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對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性探索和方法體系創(chuàng)新的呼聲日漸高漲。而在諸多探索中,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引入成為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重要思路,特別是基于心理接受機制研究的探索成為有效引領青年一代正確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的重要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概念及結構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含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所謂接受是指受教育者處于某種需要下對接受客體的反映、擇取、理解、解釋、整合、內化及外化踐行的過程。[1]31而所謂接受心理是受教育者根據(jù)自身需求,在客觀環(huán)境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接受、理解、內化及外化踐行等活動中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總稱。心理接受與接受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接受心理對接受起著建構性功能,成為影響與調整接受的重要內在結構因素;另一方面,接受結果也反作用于接受心理,成為接受心理結構化調整的重要動力。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而言,既符合上述普遍性規(guī)律,又有其特殊運行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程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反作用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教育對象的內在心理建構過程中,不僅表現(xiàn)在認知結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通過情感內化機制,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體的價值判斷產生積極影響,并且通過外化的行為表現(xiàn)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上,從而實現(xiàn)兩者在認識論與實踐論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結構
系統(tǒng)學中所謂的結構是指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的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內在體系性特征。從方法論層面看,結構決定功能,要認識事物和了解事物就必須分析事物的結構,這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途徑,對系統(tǒng)結構的研究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正如皮亞杰結構認知理論所認為,結構建構的意義不僅能夠使觀察到的事實得到理解,而且可以預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受教育者對某種思想、觀念的接受程度也是基于心理結構之上的,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是由許多個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部分構成的整體,具有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等特點。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結構是以需要為驅動心理、認知為核心心理以及認同為落腳點的效應心理構成的。其中,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過程中的內驅力,它促使受教育者產生教育動機;認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過程中起根本作用,使受教育者心理過程直接呈現(xiàn)出來;而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最后的落腳點,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心理機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三種心理機制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機制分析
(一)需要是內驅力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發(fā)展和需要的相關論述,明確指出了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505人的需要是人發(fā)展自己本質力量的內在推動力。從心理學角度看,人所有的行為活動是在需求的刺激下進行的,從一定意義上理解需要是人們從事行為活動的動力。同樣,從某種意義上看,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動力激發(fā)機制。因此,圍繞心理接受機制開展思想政治問題研究,不可回避的是要以教育對象心理需求的分析為重要路徑。但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分析,人的社會屬性和價值追求決定了人的需要機制不僅受到低層生理活動的影響,而更多取決于人的價值觀念塑造和需求機制的建構。也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理解心理需要,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存在,而是隨著人們價值觀的變化而相應調整的。價值觀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程度也會出現(xiàn)相應變化。這種需要的調整和變化,生動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所在。也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對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產生的社會條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產生的基礎。而人的需要同時會受到人的意識自覺能動性的制約,如人對自身本質力量的認識和把握程度、對人的多種需要的取舍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受教育者的認識能力和水平,影響受教育者對自身需要的評判,并進一步轉化為受教育者實踐活動的推動力,體現(xiàn)為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學視域中,“所謂需要,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渴望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發(fā)展、延續(xù)的客觀要求,是對客觀的生理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主觀反應”[3]20。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分析,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社會制約性。人本身的需要取決于社會本性,以及人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所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因此,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要考慮到受教育者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實現(xiàn)這些需求所具備的客觀環(huán)境。二是發(fā)展性和多樣性。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4]130。因此對于個人來講,“一旦滿足了某一范圍的需要,就會游離出、創(chuàng)造新的需要”。[5]260這實際上說的就是需要的發(fā)展性和多樣性。正是這種發(fā)展性與多樣性才使得受教育者能不斷產生新的接受動力。三是層次性和漸進性。人的需要就是有層次且漸進的。例如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是多層次且由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漸進的過程,且每個層次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遞進與提升關系。
(二)認知的核心地位
認知是指人們通過思維獲得知識,是思想生成的基礎加工機制。[6]在宏觀層面上,人腦對客觀事物特征和心理活動的反應向人們揭示了事物的意義。在微觀層面上講,是外部刺激導致的大腦信息處理過程。認知與接受密切相關,是客體對教育信息產生注意、反應并產生自身態(tài)度的過程,[7]是完成接受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上述概念分析可以看出,認知過程包括感覺過程、知覺過程、記憶過程、思維與想象過程以及注意力過程,它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作用。首先,感覺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人與人的感覺是有區(qū)別的,而信息接受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與這種區(qū)別有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動中,教育者應不斷調整受教育者的刺激點,不斷轉變受教育者的表達方式,并充分調動起受教育者的感官意識。其次,知覺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有著反映性作用。知覺是客觀事物刺激人的頭腦而產生的對事物的認識。在受教育者的知覺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受到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教育內容作為教育對象的知覺對象顯得十分重要。再次,記憶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著重塑性作用。在對教育對象開展教育工作時,不僅要讓受教育者感知到教育內容,還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接受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觀點并指導自己的言行。這就要使受教育者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在活動中采取接受主體感興趣的方式,幫助接受主體理解內容并做到識記,這樣才能達到提高記憶的目的。最后,思維與想象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jù)思維和想象的預見性,在活動開展中,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內容與方式,幫助受教育者主動打破認知局限,培養(yǎng)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習慣??傊?,在各項心理活動過程中,注意力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機理。人的認知活動離不開記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旦引起了注意就相當于打開了通往認知、接受的那扇大門。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善于根據(jù)教育目的與教育對象的個性特征,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設置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三)認同是落腳點
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是主體在自愿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持有的同向性的情感、態(tài)度并采取相應廣泛支持行為的活動過程。這是因為“心理機制簡言之就是組成心理結構的不同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作用的機理和方式”。[8]11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心理機制具體包括認知接受機制、情感調節(jié)機制、信念導向機制和踐行強化機制,上述四種機制的有機整合和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多維結構。[9]只有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與思想特點,認同機制才會發(fā)生作用。首先,認知接受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建構性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保?0]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目的是使教育對象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傳授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guī)范,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說服力,受教育者才能自愿接受,并指導實踐。其次,情感調節(jié)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導向性作用。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認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有情感的存在,它對人們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強化或削弱作用。人的任何認知和活動都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認同過程中,教育對象的情感可以對認同過程中的感知、理解、判斷等起增強或削弱的作用,對認同主體的行為取向具有影響,增強或削弱認同活動的運行。再次,信念導向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影響。信念是認識、情感、意志的統(tǒng)合,是一種綜合性、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很強的心理品質。[11]思想政治教育信念是以工作內容為主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信念,通過對認同主體的主體意識特征進行引導,促使其形成堅定的信仰。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基本目標是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所傳導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形成堅定的信仰。信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能長久地引導人們的行為。最后,踐行強化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對象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授的思想觀點、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機制優(yōu)化策略
(一)滿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
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將注意力過多地關注到受教育者的行為上,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理層面需求變化對教育活動的影響,同時也忽視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可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作用。這種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被很好地認同,接受效果差強人意。因此,我們要更為重視受教育者的需求,根據(jù)需要理論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視個人需求,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人的需要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受到主客觀發(fā)展條件的制約,每個人都有需求,且需求各異,需要層次的不同會影響到接受的層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觀察、了解與受教育者需求特點相關的教育信息,不僅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還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形成的條件,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靶向性。其次,要滿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受教育者的需求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合理需求中又有可以滿足的需求與不可以滿足的需求。因此,要了解受教育者合理需求中可以滿足的需求并做到盡可能地滿足。只有滿足需求,才能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改造、完善自身。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不能做到很好地改造自身,從而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最后,要指導受教育者向高級需求邁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旦脫離教育對象的需要層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無法開展下去,因此,要滿足受教育者合理的不同需求內容的合理性。同時,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處理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在追求物質需要的時候不能忽略精神需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只有高級需要才能使人得到永久的快樂與幸福。此外,也要注意引導受教育者對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之間的關系有清醒的認知,切勿片面追求物質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和腳踏實地的奮斗狀態(tài)。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的效率。受教育者認知能力的不同,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著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論素養(yǎng)和認識水平,以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受教育者只有對思想政治理論有正確的認識和掌握,才能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力量,從而達到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認同。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典型人物的宣傳,通過多種生動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通過系統(tǒng)學習、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的基本原理,達到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知、認同,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其次,要引導受教育者把政治思想理論認知轉化為理想信念。信念的確立不僅與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把握程度相關,而且與自己的實踐生活體驗相關。信念是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理念,受教育者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把個人理想融入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之中,才能充分實現(xiàn)個人價值,才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愿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評判能力。隨著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受教育者會逐步提高對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進行客觀評價的能力,通過這種評價調節(jié)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激發(fā)責任心和使命感,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力量轉化為強大的實踐力量。
(三)增強受教育者的價值認同
受教育者的價值認同是受教育者對某一價值取向、價值追求的認可,并以此作為調整自己的價值評判、確定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指導自己行為的內在依據(jù)。受教育者只有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擯棄各種非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才可能保持正確的價值認同,并外化為受教者的自覺行動。因此,受教育者的價值認同狀況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的成效。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效利用心理引導機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提升接受對象對理論熱點問題的關注度和接受度,使接受對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在心理層面激發(fā)起自覺奉獻社會的自覺性,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其次,要加強情感心理疏導。從接受心理的一般規(guī)律看,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具有其個性特征。如果單純運用無差別和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無法有效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無法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積極建構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自覺運用心理學理論方法,更加關注受教育者的個人心理狀態(tài)與訴求,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與思想變動,將抽象的理論原理與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有效結合。要充分體現(xiàn)出感情的力量,讓情感在互動中內化為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構建的重要內容,從而在本質層面提升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接受程度。最后,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心理建構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將受教育者心理要素的優(yōu)化和建構作為重要教育目標。注重引導受教育者在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中,不斷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優(yōu)化思想認知體系結構,積極思考重大社會問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理性對待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自我學習與受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與政治覺悟。
參考文獻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梁方.基于接受心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32(3):19-21.
[3]陸慶壬.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曹文秀.關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參與機制分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87-91.
[7]張平,張衛(wèi)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學機制分析[J].高教論壇,2017(10):5-8.
[8]張海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機制探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
[9]徐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問題探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張靈.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23-27.
作者:田 菊 原嗣婷 單位:1.山西財經(jīng)大學 經(jīng)貿外語學院 2.太原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