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前國內稅收倫理探究與思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杜奕昕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在我國最近幾年的稅收宣傳月活動中,活動宣傳的主題是“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和“稅收•發(fā)展•民生”,這一方面說明了當今我國的納稅人的倫理和誠信納稅狀況有待改觀;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和稅務機關在重點增強全社會依法納稅意識的同時,也在打造社會主義制度下依法治稅的良好環(huán)境,并取得了非常顯著成效。稅收,是指社會管理人員對利用社會公共資源獲取財富的時候征收一定公共資源占有費用的活動。這樣,由于社會管理人員所憑借的公共權力的獲取途徑不同,資源類型不同,稅收就有了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由于社會公共資源的結構和類型不同,社會管理人員獲取財富所借用的社會公共資源類型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稅種。稅收倫理的內涵,合觀“稅收”與“倫理”的內涵可知,所謂稅收倫理,是指征納行為事實如何的規(guī)律以及應該如何規(guī)范,是指社會管理者——征稅人與被管理者——納稅人之間關系事實如何的規(guī)律與應該如何規(guī)范。具體說,稅收倫理是社會公共資源的管理者——政府借用社會公共資源創(chuàng)獲財富者——納稅人之間關系事實如何的規(guī)律與應該如何的規(guī)范。社會公共資源的管理者——政府與借用社會公共資源創(chuàng)獲財富者——納稅人之間關系事實如何的規(guī)律,政府應該如何治理稅收活動的規(guī)范以及借用社會公共資源創(chuàng)獲財富。稅收倫理研究是現代倫理學研究的一科尚未深入進行探討的學問,進行這方面研究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政府和稅務機關及其他相關部門在進行綜合治稅方面,面對各種現實挑戰(zhàn)的必然要求,也是倫理學和稅收學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納稅人在稅收倫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yè)和個人納稅人在納稅信息上弄虛作假,誠信意識淡薄
近幾年來,根據中國相關經濟調查組織的調查顯示,中國幾座大城市的1000戶居民中,在達到了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居民中,只有55.3%的人承認只繳納了部分個人所得稅,13.1%的人則完全未繳納個人所得稅。由此可見,中國公民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可謂是對我國高收入者誠信納稅的一次真正的考驗。與此同時,企業(yè)和公民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的幾種情形:虛報經營范圍、虛報實際營業(yè)收入、虛報成本費用、虛開增值稅發(fā)票和普通發(fā)票、非正規(guī)發(fā)票入賬、銷售商品或貨物不入賬或少入賬,進行賬外經營。這就再次證明中國的企業(yè)和公民誠信納稅意識依然淡薄。
(二)企業(yè)和個人納稅人偷稅漏稅行為嚴重,誠信意識淪喪
偷稅是指納稅單位和個人故意違反稅收法規(guī),用欺騙、隱瞞等手法逃避納稅的行為。漏稅是指納稅人因無意而發(fā)生的漏繳或少繳稅款的行為。偷稅漏稅都是對公共社會誠信道德的一種踐踏,做為倡導誠信治國的當今中國,在企業(yè)和個人的納稅人之間更應該培養(yǎng)一種誠信納稅的環(huán)境,提升納稅人誠信意識。只有人人做到有誠信,有道德,才能真正消滅偷稅漏稅的這種極其惡劣的行為。
(三)企業(yè)出口騙稅犯罪猖獗,納稅人稅收倫理道德缺失嚴重
近幾年來,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權威部門估計,每年納稅人利用非法手段,騙取出口退稅占中央財政退稅款至少10%,金額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這充分說明中國的出口騙稅行為依然非常嚴重,出口騙稅犯罪非常猖獗。因此,在當今中國,我們應當把既為己又利他作為稅收倫理的基本原則。只有在這樣的稅收治理原則體系下,才有可能實現稅收倫理對稅收治理的價值導向作用。一切符合保障稅收活動的秩序,增進每個納稅人利益的倫理道德行為都應該大力倡導,以此來增進整個國家和每個公民的誠信和道德,真正達到利國利民。
二、我國納稅人稅收倫理道德建設上出現嚴重缺陷的原因
(一)納稅人不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世界觀是人對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的觀點體系;人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決定著他對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并對其全部心理活動起支配、調節(jié)作用。出現偷稅行為的納稅人一般都會有不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由于他們對國家利益從不關心或者是極少關心,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他們并沒有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犧牲了國家利益去做偷稅的這樣的違法行為,造成了稅收倫理道德的喪失。
(二)納稅人非正常的需要和動機
一個人的欲望和追求超過自身的條件可能或極大超過社會現有的一般水平,就形成一種非正常的需要。非正常的需要是促使人違法的內在動力。如果有些納稅人明知照章正常納稅得不到利潤,就會采取偷稅漏稅的手法以達到其預想的目的。偷稅漏稅行為的動機常常是想坐享其成的,這類納稅人之所以違法不是由于自身企業(yè)或個人的生活困難,而是為了追求高于其他企業(yè)或個人的利潤空間。
(三)納稅人的消極情感和不良的情緒反應
當個人的消極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對違法心理如偷稅漏稅行為的形成起到加速和催化作用。例如,有些納稅人對國家制定的稅額或稅率過高產生了極度不滿的情緒,就會采取瞞報收入、虛增成本等方法進行偷稅這樣的違法行為;有的企業(yè)財務人員與企業(yè)的法人代表有矛盾,心里懷有仇恨和嫉妒,故意不如實進行申報納稅,并讓企業(yè)的法人代表承擔偷稅漏稅的責任。
(四)納稅人存在僥幸心理
眾多納稅人進行偷稅漏稅的違法行為,與其心理結構存在僥幸的心理有關。產生和存在僥幸心理的基礎有三種情況:一是根據近幾年來國家查處偷稅漏稅的例證,由此可以看出,查處偷稅漏稅的覆蓋面越大,納稅人偷稅漏稅所承擔的風險性就越大,偷稅漏稅的成功率就越低,社會上偷稅漏稅的案件數量就會隨之下降,重大的惡性偷稅案件也會隨之下降。二是稅務稽查的頻率過低使納稅人產生了僥幸心理。目前,在我國每一位稅收管理員管理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的戶數過多,使其往往出現掛一漏萬的情況,從而不能夠做到應收即收,這就為企業(yè)和個人偷稅漏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我國的稅收稽查人員的數量和業(yè)務水平參差不齊,使其進行稅收稽查的頻率、覆蓋面和查帳深度都大受影響,也從客觀上助長了納稅人偷稅漏稅的僥幸心理。三是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在納稅人偷稅漏稅方面,處罰的形式過少和嚴厲程度過低也使納稅人產生了僥幸心理。一般地說,處罰的形式越是多樣化、處罰的程度越嚴厲,納稅人的僥幸心理就越難滋生。所以國家應繼續(xù)完善關于處理偷稅漏稅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加大力度懲處偷稅行為,使偷稅漏稅的納稅人在經濟上和名譽上都得不償失,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地防止納稅人產生偷稅漏稅的僥幸心理。
三、加強我國納稅人稅收倫理道德建設的根本途徑
(一)我國應宣傳提倡以誠信光榮的納稅美德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國家社會生活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賦予了誠信更加豐富的時代意義,也促使人們對誠信納稅的理解從倫理道德的范疇提升到經濟建設的層面。從稅收倫理道德看,誠信納稅是稅收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誠信是在稅收領域里有效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基礎,破壞誠信納稅這一稅收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也就等于破壞了稅收領域在社會規(guī)則中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更應該加強誠信納稅的認識,發(fā)現和培養(yǎng)稅收倫理道德的積極內在因素,將稅企關系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化,形成常規(guī)化的稅收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制度體系。同時完善法制化倫理道德的建設,使倫理道德轉變?yōu)榉ㄖ渭s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誠信納稅文化。
(二)我國應逐步培育以納稅人為核心的稅收規(guī)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誠信關系基礎之上的法治經濟,穩(wěn)定可靠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能夠有效和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培育以誠信為核心的納稅人道德規(guī)范,要從個人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真正充分調動企業(yè)和個人參與誠信納稅道德建設的積極性。只有經過逐步的培育,使以誠信為核心的納稅人稅收倫理道德規(guī)范成為絕大多數企業(yè)的行為準則,這樣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與此同時,納稅人要以科學發(fā)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時機,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商業(yè)道德,努力培育誠信的稅收倫理道德,使企業(yè)和個人都能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公平、合法經營、誠實守信為核心的道德基礎之上,其中誠信納稅是市場競爭的倫理道德要求中最核心的倫理道德準則。
(三)我國應逐步形成以法制化納稅的文化體系
我國逐步開展企業(yè)和個人誠信納稅文化建設,除了企業(yè)和個人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等軟性約束之外,還必須要加強有法制化的硬性約束。法制化的企業(yè)和個人誠信納稅文化體系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1)建立和健全企業(yè)和個人誠信納稅制度。(2)制定企業(yè)和個人的誠信納稅準則,誠信納稅準則是建立企業(yè)和個人誠信納稅文化的重要條件之一。(3)加強企業(yè)和個人信用管理建設,規(guī)范和完善的企業(yè)信用管理,是企業(yè)和個人誠信納稅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硬性約束。
綜上所論,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的命脈。實行依法納稅與以德治稅的緊密結合,是改善我國納稅環(huán)境的必經之路。只有不斷增強納稅人的稅收倫理道德建設,將納稅人自覺遵守稅收倫理道德同健全的稅收法制建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稅收環(huán)境的逐步完善,才能推動和促進我國稅收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