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唐代幽州出了個茶“亞圣”
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除了“茶圣”陸羽,還有個被稱為“亞圣”的人,他就是盧仝。盧仝(約795年~835年),號玉川子,唐代幽州范陽人。他不僅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最優(yōu)秀的茶人。盧仝雖屬范陽世家大族,但他這一支大約已沒落。據說他家境貧寒,但讀書卻很刻苦,年輕時曾隱居少室山,不愿仕進,卻成了著名詩人。其詩風獨特,近乎散文,多針砭朝政,反映民生疾苦。盧仝這種清高致遠的性格,使他與茶文化相通。
盧全在茶藝方面很有造詣,但他之所以被稱為“亞圣”,是由于他留下的一首著名的茶詩,這便是《走筆謝孟諫儀寄新茶》。其中幾句寫道:
一碗潤喉吻,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生平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安知億萬蒼生命,
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向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在這首詩里,盧仝用飽暢洋溢的筆墨描繪了飲茶過程中逐步提升的意境。“一碗潤喉吻”,還只是物質的功能,“兩碗破孤悶”,已開始對精神發(fā)生作用,用茶澆開了心中的塊壘。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詩百篇,盧仝飲三碗茶便有“文字五千卷”。喝到第四碗,便激起精神的力量,生平所見不平之事激蕩著每一根毛孔。待飲至五碗、六碗之后,便有通仙得道、飄飄欲飛的感覺了。但是,天有風雨,人神阻隔,何況他又感到自己不能拋下億萬苦難蒼生。所以,最后筆鋒一轉,請孟諫儀轉達對億萬貧苦茶農和百姓的問候,希望他們得到休息。盧仝把幽燕文人治世的傳統(tǒng)與茶清致雅麗的文化韻味結合起來解釋茶道思想,這是他最大的貢獻。后世北方茶人大多沿著這條軌跡發(fā)展,而北京茶文化也更多了些淳厚、積極的色彩。
“千叟宴”把茶的禮儀推向空前
“以茶表敬意”“以茶明倫序”和以茶會友,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自唐宋以來,宮庭內便常舉行茶宴。不過,最大規(guī)模的宮庭茶宴還是出現(xiàn)在清代的北京。滿族得天下于馬上,但人關以后便盡量效仿中原文化。特別是乾隆皇帝,雅好詩詞,到處附庸風雅,對茶這種清雅的文化自然是不能不愛的。據說,有的大臣奉迎乾隆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悠然接道:“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常組織文臣在重華宮聯(lián)句,參加者共18人,每人四句,臨場由皇帝出題限韻,詩成賞茶并賜珍物。不過,最大的茶宴還是“千叟宴”。
“千叟宴”早在康熙朝便開始了??滴跷迨辏m逢60大壽,各地官員為拍皇帝老兒的馬屁,鼓動一些老年人入京賀壽,于是,康熙決定舉行“千叟宴”。不過,這首次的“千叟宴”并未在故宮之內,而是在暢春園舉行的。當時,有65歲以上的退休官員、文武大臣及士庶共1800余人參加。我國對茶的評價向來比酒的地位高,有“茶在酒上”之說。所以,“千叟宴”的內容首先是要品茶,然后才進些食品。況且,這么多的“退休老頭兒”也不勝酒力,所以更要以茶為主了。大宴開始,樂隊奏丹墀清樂,膳茶房先向皇帝、太子進茶,1000多老人們行禮,然后與宴者才能共飲。既表明臣下對皇帝“以茶表敬意”,又體現(xiàn)皇帝對臣庶“以茶示雨露均分”的美意。有了這次大茶宴的鼓舞,到乾隆時興致更高,于是屢屢舉行“千叟宴”。最大的一次人數(shù)多達5000人,在故宮的乾清宮內舉行。乾清宮內擺布不下,又將壽寧富、皇極殿辟為宴席之所。這樣多的人飲茶自然很難體味茶的清雅韻味,但卻把以茶為禮儀的精神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茶宴后,飲茶器具皆賜與會者。幾千人的茶會,賞茶、賜具,也只是皇家才有的氣派。這大約是我國歷史上,也是世界各國集體茶會的冠軍之作了。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重茶,大臣、文人自然紛紛效仿,于是,京城上下,處處飲茶。宮廷內還保持北京民族的習慣,多飲奶茶;而官員與文人則多飲綠茶和花茶,講什么“明前”“雨前”,普通百姓,雖只能買些低廉的花茶,但亦不可或缺,還稱之為“高末”。北京人是很講禮儀的,來客敬茶是普遍的習慣。當然,也有官員們制造的陋習,比如,有客來訪,主人不大歡迎,或是談得不耐煩了,便端起了茶碗,這叫“端茶送客”。但總的來說,茶在北京是禮敬、親和的象征,雖然沒有江南茶那么細膩、清雅,但更多了些質樸、實在。
北京的茶館文化
北京在很早時就出現(xiàn)了茶館,明清時已遍布京城。清室滅亡,宮廷茶文化衰落。而到民國以后,由于都城的南遷和軍閥戰(zhàn)亂,文人煮茶品茗的雅興自然也減了不少。表面看,茶文化似乎衰落了,但實際上卻深深地滲入到民間。所以,這一時期北京的茶館文化內容和形式都很豐富,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貳渾鋪、紅爐館、野茶館等等,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
書茶館是茶與文化娛樂相結合,主要是吃茶聽評書。舊北京的書茶館主要集中于東華門和地安門外。如東華門外的“東悅軒”,地安門外的“同和軒”便是最著名的書茶館。書茶館一般分為“白天”與“晚燈”兩班。白天從下午三點至六七點,晚燈由下午七八點直至深夜。有的是藤椅藤桌,有的則是木椅木桌。真正的書茶館往往是由說書先生說大部評書,有時一部書要說上兩三個月,有《三國》《兩漢》《隋唐演義》等歷史題材,也有《包公案》等公案小說,還有《聊齋》等神怪故事。而天橋一帶的書茶館則大多為曲藝,內容也更通俗。
清茶館的文化氣氛似乎更濃重一些。這些地方一般賣清茶,陳設雅潔簡練,夏季除室內設雅座外,還在門外或院內高搭涼棚。這些茶館里多閑人和老人,許多人提了鳥籠子大早便出門“遛早兒”,茶館清晨5時許便開業(yè),以迎接“遛早兒”的人。老人們在護城河兩岸打打拳,遛遛鳥,之后便進到茶館來,講茶經,談鳥道,邊喝邊談,還比賽誰的鳥叫得好聽。有的鳥經過訓練,不僅能發(fā)本聲,還能模仿老鷹、布谷、大雁等十幾套叫聲,飲茶和自然情趣得到巧妙結合。而專供客人下棋的清茶館又稱“棋茶館”,設置簡樸無華,茶客飲茗提神,專注于棋,往往終日流連其中。
“野茶館”是季節(jié)性的,是與園林、郊游結合的產物。北京人春天要出城“踏青”,夏季要到荷塘賞蓮,金秋則到西山觀滿山紅葉和農家的瓜棚豆架。于是,茶館老板們往往在風景名勝之地搭起茶棚。游客們玩兒得累了,便到野茶館來歇歇腳,品品茶。這些茶館有的在蘆蕩之側,有的在農田之間,有的在橋頭路旁,’還有的在山林古剎之中。在野茶館里,茶人可以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暫時忘卻都市的喧囂。
祖父修建的新房子在芙蓉去益陽、新化去長沙的十字路口,背靠美女山,芙蓉山脈的清泉匯成的小河,緩緩地從村前流過,堪稱黃金地段。
解放前夕,國難當頭,民不聊生,討米逃荒的人絡繹不絕,討吃討喝的人一撥接一撥。祖父母將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顯得寬敞明亮,難民們都喜歡到我家臺階上、堂屋里歇息。祖父母是愛做好事的人。祖父每天要到巖灣子口上一里多遠的地方去接山泉水,祖母則用大灶鍋熬煎濃茶,免費供應過路人的茶水。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供應茶水的志愿者。茶葉供不應求了,就將火炕樓上的陳茶波羅(茶樹結的種子)和陳茶梗拿下來,捧一大捧到鍋里,等到茶水熬煎到紅艷透明,純凈明亮了,喝起來濃郁清香,滋味甜爽了,才一桶桶地提到臺階上。自家人渴了,去舀一碗喝。過路人渴了,一連可喝兩大碗。茶水一桶桶地燒,祖父母則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疼,但看到難民們那感激的眼神,兩位老人心里又感到非常踏實和愉悅。我父親是代商人收購木炭和楠竹的,到小溪發(fā)大水,才一竹排一竹排地運往益陽。有些客人也常到我家來喝茶,神秘地和父親談“生意”,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借喝茶作掩護,來秘密傳達黨的指示精神的員。
也有的過路人是帶著錢糧和家小出來躲避戰(zhàn)爭的,要到我家“打中伙”(F在叫吃快餐)。于是祖父母又順便做起了快餐生意,并且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遠道客人喜歡到我家來吃快餐,這都是沖著好喝的茶水而來的??腿藗兛实每诟缮嘣飦恚鹊猛赐纯炜烊?,都是我家濃茶發(fā)揮了作用。饑腸轆轆而又身無分文的難民來了,祖母也會大方地盛上一大碗稀飯。祖父母盡做好人好事,無病無痛活到了八十幾歲。
每年谷雨節(jié),祖母總要帶我去摘第一批茶葉,嫩嫩的,綠綠的。祖母告訴我,每條枝頭只摘兩片葉子。我手腳麻利,比祖母摘得還要多。祖母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谷雨茶。俗話說,“吃了谷雨茶,餓死郎中的爺(ya)。”
吃完谷雨茶,就要開始加工所有嫩茶葉了。先將嫩茶葉炒蔫、揉搓、曬干,再用黃草紙包好,放到一個精致的竹簍里,掛到火炕樓上熏起,等第二年吃陳茶。祖母說,這種熏出來的茶越陳越好,能治百病。細嫩的頭道茶,是用來招待稀客貴客的。貴客來了,熱情的祖母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抓一小撮細茶,加點芝麻、生姜,用滾開的水一泡,蓋上杯蓋。只見一芽芽的黑毛尖茶,像跳舞似的在杯子里上下浮動,然后慢慢地豎將起來。過幾分鐘,揭開杯蓋,開水變成了淺黃色,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客人聞了又聞,趁熱喝一口,直贊:好茶!舒服!真正的芙蓉仙茶!只見客人瞇縫著眼睛,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嘗,盡情地享受這美味,連同杯底的茶葉和芝麻一仰頭喝個精光。我們自家吃的是較粗的第二批茶葉。
夏末初秋,采摘的第三批茶葉,母親全部加工成茶粉,這是我家一年四季打擂茶的主要原料。祖母有一套打擂茶的配方,即大米、茶葉、生姜、芝麻、山蒼籽。
打擂茶時,先將大米炒香,浸泡后擂碎,倒入爐鍋里,和成糊狀;再將一大把茶粉倒入擂缽里,加適量的配方原料,擂碎,倒進煮熟了的米糊里,加小火,用勺子一順兒和勻,放少許鹽,整個鍋里的大雜燴變得濃濃的,聞起來香香的,讓人垂涎三尺,周邊鄰居都能聞到我家米擂茶的醇香。老人帶著小孩都喜歡到家里來吃擂茶,祖母和母親熱情相待。祖母給每人準備一只大菜碗,放半碗紅豆一類的雜糧,再添滿一碗米擂茶。這時,在織布機上勞作的母親也稍作休息,用一只很大的圓盤,將蒸薯片、炒玉米,壇子里腌制的酸甜可口的干蘿卜、洋姜擺出來。全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吃得津津有味,既止了渴又飽了肚,午飯就告免了。真是省時省工又省糧。其他農戶每年青黃不接時要吃國家救濟糧,而我家常用擂茶當飯,一年四季爐火旺,個個吃得身強體力壯。
擂茶也給我家?guī)砹松?。凡是來家中請母親織布縫衣的人,祖母都會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擂茶。不斷地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朋友就是生產力。就這樣,我家成了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家庭。
祖母老了之后,母親也喜歡用擂茶待客。有一年“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打了一大灶鍋米擂茶,擺上自制的茶點,請了幾大桌朋友到家中來歡度節(jié)日,有上街頭下街頭的婦女,有附近學校的女教師,有公社女干部、衛(wèi)生院女醫(yī)生、供銷社女售貨員。這下我家可熱鬧了!俗話說,“三個堂客們當面鼓,嗬的嗬,舞的舞!”她們一邊喝擂茶,一邊打哈哈:夸我母親的茶色味香俱全,特別好吃;夸我母親做的各式巧果、切糖簡直是展出的工藝品,市場上買都買不到;夸我母親腌制的辣椒蘿卜、辣椒洋姜味美爽口,特別行貨。大家吃了一碗又添一碗,擂茶添了一瓢又一瓢。九龍中學的汪老師,吃得高興,便即興表演,將我母親比作阿慶嫂來唱:“有個女人不尋常,她就是能干聰明的蘭姨娘(母親名叫吳桂蘭),織出布來如綢緞,做出衣來趕時尚,我佩服你心靈手巧賢惠又善良……”立即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再來一個好不好?好!
我三妹代替母親接唱:“壘起七星灶,茶葉加生姜,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手一雙,打擂茶,盼興旺,歡迎你們都來做衣裳!”
接著,我二妹吹笛子,大弟拉二胡,小弟吹口琴,小妹亮金則隨著樂器的伴奏翩翩起舞。一場小型家庭演唱會開始了。公社婦女主任帶頭,領著所有婦女們唱起來,跳起來,唱出歡樂來,跳出友誼來……
從古文記載可以看出,“舊貢美茶”與“水月茶”實屬兩種不同的茶,前者出現(xiàn)在宋朝之前,后者則是在宋代“為吳人所貴”?!秴强D經續(xù)記》,成書于宋宋神宗元豐七年,因此“水月茶”大概也就誕生在元豐前后。后來蘇州洞庭開始“貢水月茶”,時間大概是在元豐(1078-1086)時的最后兩年。明代時,江浙等地均已制造芽茶、葉茶,一般不再飲用餅茶和末茶。洞庭西山的制茶工藝也有了較大的改進,當時生產有“云霧茶”,《二酉委譚》(明代王世懋,16世紀):記“時西山云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泵魍貊恕豆锰K志》云:“茶。出吳縣西山,谷雨前采焙極細者販于市,爭先騰價,以雨前為貴也”。采摘時間、原料外觀和內質等方面的要求開始趨向碧螺春茶。綜合史料可以看出蘇州西山茶葉的發(fā)展:唐代:“舊貢美茶”(團茶);宋代:“水月茶”;明代:“云霧茶”;清代:“碧螺春”茶。所以碧螺春茶不是因為幾個神話而來,而是經過了數(shù)百年演變、革新而來的。
耗費人力的碧螺春茶制茶工藝
關于明代西山島的制茶工藝,在張源的《茶錄》中有完整的記載?!恫桎洝吩疲骸霸觳瑁盒虏桑瑨ダ先~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候鍋極熱,她茶急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撤入篩中,輕團那數(shù)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焙干為度。中有玄微,難以言顯?;鸷蚓?,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边@些歸納,真切地代表和反映了太湖地區(qū)炒青傳統(tǒng)制造技術的實際最高水平。碧螺春茶從茶青到干茶,需要很多的心血和人工,每一斤碧螺春茶的制作都需要一個龐大的工作團隊。1.500克干茶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2.500克干茶(4月中旬以前)約需2個采茶工人采摘茶青一整天。3.500克干茶約需炒茶師按(1.5斤茶青一鍋)炒3鍋左右。每鍋需耗時45分鐘左右,一斤干茶則需2小時左右。從中可以計算,每天最多可以生產多少斤茶葉。上圖為當?shù)卣?983年的關于碧螺春采制標準的文件,其別強調了制茶過程中應“堅持什么”、“不準什么”。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來分析當前市場上碧螺春的采制狀況?!安粶蕜冄坎伞保褪俏覀兘洺B牭降摹皢螛尅?。據非蘇州本地茶友介紹說,現(xiàn)在一些茶客熱捧這類“單槍”的碧螺春,價格還不便宜。其實小葉種茶,只采“芽”,不但很費力,而且容易碎,因為芽很小,這樣就會降低產量。因此,現(xiàn)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單芽”碧螺春,基本不是洞庭碧螺春,除非是個別商家后期刻意的加工而成。洞庭碧螺春最標準的外形是“一芽一葉”,俗稱“一旗槍”。再看“不準帶(戴)手套”的規(guī)定。近年來戴手套制茶比較流行,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制茶師,我們在一些宣傳照片上也經常可以看見他們戴手套炒制茶葉。戴手套,會對茶葉產生二次污染。另外鐵鍋的溫度高,手套容易受熱溶化,會產生難聞的味道,極易被茶葉所吸附。
碧螺春市場現(xiàn)狀令人擔憂
碧螺春茶是茶中婉約一派,慢慢悠悠地散發(fā)著魅力與清香。蘇州太湖洞庭山獨特的氣候以及茶樹與果樹等相間種植的種植方式,使得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然而,這一清香淡雅的茶,卻在市場上經歷著嚴峻的生存考驗。隨著碧螺春身價的抬高,更多的商販搞起了造假。最早是從江西、貴州等地收購茶葉,通過染色等方式來以次充好。隨著消費者辨別能力的提高,這些商販又采取了多種方式,進一步提高了造假水平。從以前的商販銷假,到原產地的制假、銷假。除去上述的造假以外,另外的幾個方面也使得洞庭碧螺春的前景堪憂。綜合歸納如下:
1.外來茶種的引進種植?!澳衬巢枨f種植基地”大量地承包荒山,或者指使村民挖掉原來的茶樹,種植“烏牛早”等大葉種茶。因為此類茶樹出芽早,在3月就能出芽,從而能制成所謂的“明前茶”,以高價銷售。正宗蘇州碧螺春茶為小葉種茶,發(fā)芽較晚。如果天氣較冷,則基本要在4月初才能大面積地采摘。
2.荒山種植。大面積的開墾荒山,梯田式的種植茶樹,類似于高山茶場一般。茶樹是耐蔭性強,在很弱的光照下,就能進行最大強度的光合作用。但光照過強,照的時間過長,超過了光飽和點,葉綠素遭到破壞,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就受到抑制,嚴重時,光合作用就會停止。高山茶場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高山多霧,較強的直射光透過云層時,會形成較多的漫射光。漫射光能促進葉綠素的形成,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漫射光光照強度較直射光弱的多。
3.外來茶的以次充好。浙江、安徽等地的茶商,將大葉茶茶青利用和碧螺春相同的炒制工藝炒制茶葉,然后在市場上叫賣。蘇州本地茶人拿來以次充好,幾百元的能賣到幾千不等。更有甚者,按比例參雜、臨時換包。當然這里的利益關系難以理清,有人賣,有人買。高額的差價,總是會被少數(shù)人賺取,真正受損失的是本地茶農和眾多消費者。
這家以茶和茶文化為專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坐落于美麗的西子湖畔、龍井茶鄉(xiāng),占地4.5公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
體驗式文化
提及博物館,大腦中快速閃現(xiàn)被定格的畫面:寬闊、寒氣逼人的空間;陰暗的視線;走迷宮似的透過玻璃欣賞古董。人與文物之間那幾十厘米的距離永遠是一道無法跨過的鴻溝。
無法觸摸到的物品,漸漸讓人失去興趣,隨之便被遺忘。中國茶葉博物館沒有隨著正式對外開放而就此定格,二十多年探索,使它像時尚T臺上的新裝,聚焦著臺下觀眾的視線。
采茶、炒茶、做茶壺、喝茶、吃茶等茶葉的綜合體驗,能在一個空間,一個時間內全部體驗到,可以想象是多么令人為之向往。中國茶葉博物館希望通過體驗來傳播文化,更加為之深刻。
這也被王建榮稱之為博物館發(fā)展歷程的第三個階段——茶文化體驗。
于2011年中旬開始動工的中國茶文化體驗館是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分館,占地面積140畝,包含一個大型茶葉種植園,參觀者可以親自參與茶葉種植、采摘等茶葉制作流程,甚至還涵蓋了茶具的制作。
拋開了傳統(tǒng)單一以看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方式,搭建一個與參觀者交流互動的平臺,在國內傳統(tǒng)博物館改革中尤為重要,讓參觀者在體驗中感悟茶文化。
預計茶文化體驗館將于2013年底全部完工,在此之前,博物館仍然以發(fā)展歷程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為工作重點。
再現(xiàn)茶歷史
1988年建館至今,已有24年歷史,王建榮將其發(fā)展共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1988--1998)為第一個階段——再現(xiàn)茶歷史;第二個十年(1999--2009)是第二個階段——信息定位展覽;第三個十年(2010—2020)——體驗式文化。
“博物館是一個展示茶文化的專業(yè)窗口,收藏茶歷史專業(yè)產所,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基地,是茶文化的重要組織機構,普及和宣傳是我們主要工作?!?/p>
最初十年,博物館以收集茶的相關文獻、文物資料、茶具為工作重點,通過收藏、研究、展示再現(xiàn)茶歷史。
目前國內有6大茶類,1千多個品種,每種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色、香、味、形表達都不一樣。這需要引導和幫助人們從靜態(tài)的文物中了解茶的品類和歷史淵源。
并且,茶文化并不是作為個體單獨存在,它與音樂、香道文化、茶席的布置、茶具、飲茶氛圍的營造等文化緊密相連,了解茶歷史的同時是對其他文化的全面認知。
王建榮作為專業(yè)人士,對茶的要求自然極高,建立在藝術品茶、科學品茶的基礎上,是大量的學習和感悟,投入了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研究。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夠真正喜歡上茶。更重要的是,茶會給人們帶來健康和心靈上的快樂。
“在泡茶、品茶、研究茶的過程中,能讓我靜下心來認真地想問題,做事情,擯棄現(xiàn)代人的一些浮躁。”
“和”精神
文化是一個非常抽象概念,當茶藝師通過以茶葉為載體,茶藝表演將其具體化的時候,人們便會在情景交融的時刻領會茶的文化。這便是博物館第二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信息定位展覽,結合第一階段,通過互動體驗來感受茶文化。
中國茶葉博物館就是以此種方式讓大眾在欣賞茶藝表演、泡茶、品茶、親自參與茶事活動中了解茶文化。當弘揚文化有物質作為載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件產品,那么,更能明顯的領悟文化這一概念。
“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向社會開放,以茶會友,不分年齡、性別、國籍。”王建榮表示,博物館每年舉辦幾十場茶事活動,事先會在各個平臺消息,如今博物館已經開通微博,運用微博消息,受眾面更廣。
會喝茶,不一定會品茶。博物館長期舉辦各類茶事活動,除弘揚茶文化之外,更是希望通過活動讓更多的人懂得科學品茶、藝術品茶。同時,也搭建了一個茶友們交流互動的平臺。
每年三四月份,西湖龍井新茶上市,博物館應時籌辦西湖茶會;到八月份教參觀者做荷花茶;九月份做桂花。每年報名來參加活動的都是來自各界人士,外籍人士的身影也隨處可見。
每年舉辦幾十場活動,其影響力不言而喻,除了對國內人持續(xù)滲透外,影響力也跨越了國界。王建榮此時憶起幾年前的一次西湖茶會。
美國人喜好喝咖啡眾所周知,早上起床后喝杯咖啡已經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在那次西湖茶會中,有位美國人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在活動現(xiàn)場喝上幾杯西湖龍井后,覺得非常好喝。
茶會結束后,這位美國人找到博物館所經營的商店,詢問如何科學飲茶。工作人員給他建議:一天喝三杯,一杯三克,一天就是九克。于是,美國人自己合算了一下,然后買下了全年的龍井茶帶回美國。
這位美國人以前只喝咖啡,那天是第一次喝西湖龍井茶。
“茶的精神是‘和’,茶文化不管傳遞給誰,傳到哪個國家,精神核心不會變?!蓖踅s喝茶已有十余年歷史,喝茶讓他更加平和、從容。
博物館在弘揚茶文化的同時,也盡自身所能扶助茶產業(yè)發(fā)展。
“傳統(tǒng)博物館以展示歷史為重要使命,我們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展示歷史部分,還有現(xiàn)代茶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王建榮坦言,市場上見到的茶產品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博物館作為專業(yè)機構,有責任為誠信經營的企業(yè)提供幫助,也指引消費者購買放心茶。
對于扶助的茶品牌,博物館是以館藏十大名茶的標準去綜合衡量,包括企業(yè)生產基地、廠房、技術、生產管理流程、產品質量、商標、信譽等方面。為茶葉行業(yè)樹立一個健康、公正的形象。
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xiāng)和發(fā)源地,同時也是茶具的故鄉(xiāng)和發(fā)源地。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多樣,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為歷代茶人所重視。茶具如同其他飲具、食器一樣,它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用,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隨著“茶之為飲”,茶具也就應運而生,并隨著飲茶的發(fā)展,茶類品種的增多,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制作技術也不斷改進。根據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為陶瓷茶具、金屬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器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幾類,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具。尤其是唐宋之后,由于陶瓷技術的發(fā)展和陶瓷的優(yōu)越性能,陶瓷茶具成為主流。
就有文字可查的資料來看,通常認為我國最早的飲茶器具的是西漢王褒的《僮約》一文所提。其中談到“烹荼盡具,已而蓋藏”。這里的“荼”指的是茶。此書原本是一份契約,所以在文內寫有要家童烹茶之前,洗凈器具的條款。這便是中國茶具發(fā)展史上,最早談及飲茶用具的史料。這些器具不一定是茶具,很可能包含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飲茶器具,至少還應包含烹茶器具。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把和茶事有關的器具分為“具”和“器”兩部分。他在《茶經?二之具》中把用來采、制茶的工具一“篡、灶、甄、柞臼、規(guī)、承、檐、花莉、槳樸、貫、棚、穿、育”等稱為“具”;在《茶經?四之器》中把用來煮茶、飲茶、貯茶、貯鹽的器具,包括煮飲茶前炙茶、碾茶等對茶再加工的輔器具,稱為“器”。可見在陸羽的思想里,“茶具”與”茶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稱不同的事物,不能混為一談。陸羽的文化修養(yǎng)很高,他把這部有史以來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茶事的著作以“經”名之,而“經”是思想行為的準則,因此他將茶具與茶器分類并十分重視對“器”的闡述,從而提升了茶飲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獻和生活中,“茶具”與”茶器”通用,多指后者。如唐代《封氏聞見記?飲茶》記載:“(常)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zhí)茶器,口通茶名,區(qū)分指點,左右刮目”;“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錄》中仍將飲茶過程中所用器具稱為“茶器”。南宋審安老人寫《茶具圖贊》則將飲茶過程中所需器具稱為“茶具”。宋以后多稱“茶具”,如宋?林逋《復賡前韻且以陋居詫而誘之》詩云:“畫共藥材懸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簫出峽圖詩》云:“酒壺茶具船上頭,江山滿眼隨處游”;明?陶宗儀《南浦詞》云:“孤嘯拓篷窗幽情,遠都在酒瓢茶具”。
古代有關茶具的文獻記載很多,文物實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茶具和陶瓷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陶器從土陶到硬陶再到硬陶,表明人們對燒陶技術的掌握也由低級發(fā)展到高級。釉陶火度再高尚去就可燒成瓷器茶具。陶瓷茶具在人們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細究中國茶文化和陶瓷藝術發(fā)展的歷史,以陶瓷制茶具的確是“合則雙美”的最佳組合,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必然選擇。從陶瓷茶具的歷史可以得知自古至今人們對待品茶,已不僅僅是日常的物質生活需要。飲茶不僅是滿足嗅覺和味覺――嗅茶香、聞茶味,其次還要滿足視覺和觸覺――觀茶湯,品茶具。甚至還有聽覺上的享受――以茶會友,清淡闊論。最后陶瓷茶具不僅僅是為了其倒飲茶,而且能體現(xiàn)主人的修養(yǎng)風度,所有的這些都被上升到一個精神文化的層次,茶具的設計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的設計和體現(xiàn)。
現(xiàn)代茶具,式樣更新,名目繁多,做工更精細,質量也屬上乘?,F(xiàn)代茶具廣義上指與飲茶有關的所有器具,主要可以分為四類:主泡器,即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壺、盅、杯、盤等;輔泡器,即泡茶的輔助用具,如茶荷、茶巾、渣茶拂等。備水器,即提供泡茶用水的器具,如煮水器、熱水瓶等。儲存器,即存放茶葉的罐子。不過,現(xiàn)代人指的“茶具”,是狹義上的茶具,即主泡器,也就是茶杯、茶碗、茶壺、茶盞、茶碟、托盤等?,F(xiàn)代茶具種類雖然如此眾多,但它仍然與茶文化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展現(xiàn)出了新的時代風貌。其中陶瓷茶具尤為人所鐘情。
陶瓷茶具又分為陶器茶具,瓷器茶具和拓器茶具等。其中瓷器茶具又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等。其中瓷質茶具傳熱慢,體溫適用,與茶不會發(fā)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陶瓷茶具是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產品,實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礎,審美功能則是陶瓷茶具的靈魂。日用陶瓷審美是通過制品優(yōu)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悅目的花面裝飾及陶瓷本身的質地美所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來實現(xiàn)的。其中紫砂茶具又最受茶人的鐘情,除了其質地適合泡茶外(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茶不易餿),其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紫砂茶具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歷代陶藝家挖掘我國陶瓷文化內涵,按照文化藝術的規(guī)律,通過泥土的捏制而展示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實用功能的束縛,成為了一種精神藝術品。
陶瓷茶具是人們的飲茶活動和陶瓷藝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相結合的產物,并隨著飲茶活動和陶瓷藝術的發(fā)展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以適應和滿足不同時代和社會的人們的生活使用需求、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于茶和陶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會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禮儀風俗等諸多方面,陶瓷茶具的發(fā)展還涉及到哲學史、美學史、美術史、科技發(fā)展史、政治經濟乃至工商業(yè)發(fā)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等眾多領域。在這些陶瓷茶具上,不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華的凝聚,還可以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哲學思想的內蘊,時代精神的映照,審美情趣的變化和文化交流的發(fā)展等等。
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因素是作為日用陶瓷的基本要求和決定因素。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是雙重性的,既有物質性,又有精神性,其精神功能是以它本身的藝術形象來陶冶人們的思想感情,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陶瓷茶具的設計如果只注重其功能化、高檔化,而不顧其它因素,也就失去了這種精神功能,也就不會有多大的市場?,F(xiàn)代日用陶瓷設計更多地將人的情感注入作品,無論在造型形體處理上還是在圖案紋樣中,極有力的表現(xiàn)出人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