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生 語文素養(yǎng) 培養(yǎng)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依據(jù)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以及學生主體發(fā)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基語文素養(yǎng)
如果說學習習慣是一個學生的素養(yǎng)體現(xiàn),那么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然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字書寫工整,能直接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雖然現(xiàn)在打印稿在許多方面代替了手寫,一些字跡不太好看的人,可以因此而避短,但是如果寫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字,無疑是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當然,良好的語文習慣還包括勤查工具書,在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時,這種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解決問題。多練筆,多閱讀,這些習慣是語文學習中經(jīng)常強調的內容,之所以經(jīng)常會被強調也一定有它的道理,這種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二、注重積累
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最佳年齡。對于他們來說,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fā)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語言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并重。
1.課內積累。鑒于課堂時間有限,在課內的積累必須要提高效率。這就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在指導閱讀方法和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同時,大量積累優(yōu)美的語句。教師可根據(jù)課文的具體情況來指導學生積累語言。例如在教學《珍珠泉》一課時,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珍珠泉的外觀,第三自然段集中筆墨描寫泉水從地下冒出來的形態(tài),想象豐富,情景交融,加上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詞匯豐富,語言精練,極富感染力,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應指導學生誦讀記憶。而對本文中其他非重點段落的教學則應該一帶而過。這樣合理地取舍,省時、高效。
2.課外積累。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我們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就要打通課內外,實現(xiàn)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接軌。例如,在教學李白《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讓學生課后在學校圖書館或其他地方查找并背誦李白的詩歌,舉行“李白詩歌背誦比賽”。這樣,打破了課內課外的界限,溝通了課內外的聯(lián)系,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積累范圍。
三、培養(yǎng)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闭Z感,既包括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xiàn)力。
1.反復誦讀,感悟語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對這些文章的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逐步感受語言內蘊和文章氣勢,領會其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精妙之處,是讓學生感悟語言的絕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的景色,領悟其“總—分—總”的謀篇方式;在指導學生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時,通過對第二自然段的反復誦讀,并配以圖畫、音樂,使學生感受到南海海面瑰麗旖旎的風光,又以這種繪畫美、音樂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對比揣摩,培養(yǎng)語感。有些詞語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領悟到其中精妙傳神之處。因此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詞語、句子進行揣摩,以體會蘊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層含義。比如,我在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通過對重點詞句進行增、換、刪等形式,使學生感受語言的形象、具體、生動與抽象、空洞、啰嗦之間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的結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jié)!”“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jié)!”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對比:“1961年的潑水節(jié)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jié)多么令人難忘??!”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不知道前兩個句子運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但卻體會到了這里的強調作用,強調的是因的到來,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難忘之感。
四、加強寫作指導
兒童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即運用明確具體的語言文字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他人溝通、交流。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我在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時,采取了以下做法:
1.拓寬訓練時空。從訓練時間上來說,我引導學生從課上走向課下,抓好平時練筆。如果教師把學生的習作都框到作文課上,學生可能因為缺乏興趣或缺少素材,感到無話可寫,即使寫出來一段話,也是空洞無味的。我注重讓學生在平時積極體驗生活,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梳理、概括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課上,學生只要在我的指導下,將平時積累的這些素材進行潤飾、提煉,就不會感到無話可寫了。從訓練空間上來說,我積極為學生提供習作的機會,拓寬訓練渠道。
(一)核心素養(yǎng)
(1)何謂"核心素養(yǎng)".經(jīng)過學者專家的研究與辨析,核心素養(yǎng)較為通行的定義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yǎng)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yǎng)兼具穩(wěn)定性與開放性、發(fā)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時俱進的的動態(tài)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xiàn)個體全面發(fā)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yǎng)不僅能夠促進個體的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評價方法則指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2)何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表述最為權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新課標)中的表述,新課標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表述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并在闡釋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時將之進一步細化,語言建構與運用細化為:語言建構與積累,語言交流與溝通,語言梳理與整合;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細化為:發(fā)展形象思維,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細化為:增進對祖國語文的美感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細化為: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 [2] 縱觀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課程目標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強調語文學科教學的中心任務應圍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展開,而學校教育就應當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中心任務指向。
(二)教學目標
(1)何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需要達成的某些目標,在描述過程中一般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角度進行描述。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連接教育理想與教育現(xiàn)實的主要聯(lián)結點,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現(xiàn)實中的具體呈現(xiàn),不僅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也影響著教育理想的實現(xiàn)程度。因而教學目標的確定對于教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
(2)教學目標確定的現(xiàn)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于課堂教學目標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轉型,教師實際的課堂教學目標處理過程卻產(chǎn)生了許多困惑,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出現(xiàn)了諸多"虛假"的現(xiàn)象,如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研究的忽視,在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形式化和機械化現(xiàn)象,在實施中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傾向等,進而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對于教學目標確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無疑為我們研究教學目標的確定指明的新的方向,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將就核心素養(yǎng)對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幾點啟發(fā)展開論述。
二、幾點啟發(fā)
(一)教學目標確定的原則
(1)原則一—體現(xiàn)學科特點。新課標在闡述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時其中心詞為"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對我們的啟發(fā)是語文學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緊緊圍繞學科特點展開。語文課堂就應當圍繞語言文字展開,以語言文字為基本依據(jù)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進而涵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最終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體悟到祖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確定教學目標之時我們不能強行將這幾者割裂,更不能因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這都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則二—運用系統(tǒng)觀念。新課標在闡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后進一步將之細化,提供了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可行路徑,這些路徑又構成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個整體。以"語言"為例,新課標將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定為:語言建構與積累,語言交流與溝通,語言梳理與整合。統(tǒng)觀這三個目標,三者之間是一種遞進的整體關系,對教學目標確定的啟發(fā)便是:我們在確立整體教學目標是要系統(tǒng)觀念,將語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分步驟有條理的展開,而在確立某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則要突出重點,重點突破,而在確定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則要"實打實","精而細".
(3)原則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課標在描述語文學科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時給出了明確具體的教學建議,具備強烈的操作性。以"思維"為例,新課標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核心素養(yǎng)確定為:發(fā)展形象思維,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主要著力點為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思維品質;而提出的目標則是將前二者定為"發(fā)展",將后一者定為"提升",不同的主體定為的目標也不同體現(xiàn)了可操作性,賦予了一線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時有力的抓手。
(4)原則四—有強烈的情懷意識。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點在于語文不僅需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與文化歸屬感,因為語文學科所依據(jù)的文本是用我們民族曾經(jīng)或正在使用的母語寫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傳承的意味。當下的中國正處于激烈變革的時期,各種文化正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激蕩,我們的母語大有式微之感,作為傳承母語文化的主陣地的語文學科,在確定教學目標之時理應有強烈的情懷意識與危機意識,敢于擔當與作為,在教學目標中深度體現(xiàn)"審美"與"文化"的因子,而非緊緊圍繞"高考指揮棒",用考試說明而非課程標準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出發(fā)點,如此方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完成本學科"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二)確定教學目標時的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圍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展開,對我們語文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首次就必須具備完備的核心素養(yǎng),具體而言便是具備較高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素養(yǎng),只有在對前此幾方面有深刻領悟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準確把握其精神內核,進而外化為在確定教學目標時的篤定與明智;同時因為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并具備內在生長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做一位終身學習者,不斷獲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識洪流中屹立不倒。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開放性教學 學科素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呈現(xiàn)出非常顯著的兩大特點,那就是在日益強調“開放”大背景下的“競爭”與“合作”。開放型社會呼喚開放型教育,開放型教育催生開放性教學。自新課標施行并縱深推進以來,傳統(tǒng)封閉型教育的大門被逐步打開,以課堂、課本和教師為“三中心”的教學模式被逐步打破,以課本為唯一知識源、以教師為知識唯一傳授者和以課堂為知識唯一獲取地的“三唯一”教學陣勢被逐步打消了,整個教育領域顯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活泛態(tài)勢?!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就語文課來說,積極而又深入地開展開放性教學活動,為培養(yǎng)學生學科基本素養(yǎng)提供了無比廣闊的涵養(yǎng)背景和極具活力的滋潤水源。如何在小學語文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科基本素養(yǎng)呢?
1.注重在生活化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有著一種不可分割、難以擺脫的淵源關系。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把教學活動投放到無比廣闊的生活大背景下,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而且能夠賦予教學內容及其實踐活動無限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斷的活力。以認字識詞教學為例?!叭f丈高樓平地起,人生聰明識字始”。字詞教學貫穿于小學語文課程活動的始終,從某種程度來說,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科基本素養(yǎng)應從字詞教學開始。如教學“寒流、大雪、北風”等字詞時,筆者首先借助多媒體顯示寒流侵襲、大雪紛飛、北風呼嘯的雒媯黃浯危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的感受。有的說“我感覺真的好冷啊”,有的說“如果是我的話,一定要把頭縮在脖子里”,有的說“脆躲在家里不出門”,還有說“我想出去滑雪,還可以打雪仗玩”……由此可見,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開展認讀活動,小學生讀出的不僅是幾個詞語,更是各自的獨特感受。
2.注重在情境化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總是用色彩、形象和聲音來進行思維的”。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小學生以形象化思維為主。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境化語文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學習情趣,而且有利于他們從中獲取更具體、更深刻的情感實踐體驗。以多媒體情境活動為例。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筆者沒有直接進入教學程序,而是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大家直觀呈現(xiàn)出一幅“紅杏出墻”畫面:一枝惹人憐愛的紅杏掛在樹上,正伸展著身姿,悄悄地探出了院墻,引人注目地躍入眼簾。以此激勵學生充分想象墻內春景。有人說“墻院內還有一些剛剛長出的紅杏,正在努力地攀爬著”,有人說“除了紅杏,還會有桃花、梨花等多種春天的花在競相開放”,有人說“花園內肯定是色彩斑斕一片”……待到詩文賞析時,正是因為對“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了超前思維,學生們既為自己的合理想象而興奮,又對自然生命力現(xiàn)象有了實質性的體會。
3.注重在整合性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人類智慧原本是渾然一體的,學科之間的劃分卻是一種人為現(xiàn)象。尤其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作為一門母語學科和最基礎性學科,它與許多學科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聯(lián)。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多種學科之間的整合教學活動,非常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進一步把握,從中攫取“1+1>2”的效益和效應。以《負荊請罪》教學為例。為了讓小學生充分了解這則歷史故事的前因后果,筆者充分借助歷史知識元素,把當時七國爭雄的社會背景及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引發(fā)“將相失和”的歷史因素等都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只有這樣,才能把“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的重大意義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才能更加凸顯廉藺二人都“以國家為重,以大義為本”的精神品質。如此,在講求“文史不分家”的同時,也密切體現(xiàn)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從而充分顯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
4.注重在自主性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新課程理念和“核心素養(yǎng)觀”下,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是學科基本素養(yǎng)中的主體核心因素。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在教師的科學引領和有效主導下,積極開展以個體學習和合作探究為主的自主化教學活動,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基本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而且能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逐步打下堅實的基礎。以《螳螂捕蟬》教學為例,本文內容簡單,故事性和情節(jié)性較強,非常適合開展有利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自主化教學活動。筆者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問如下:(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故事?(2)大臣們與侍奉少年是怎樣分別勸阻吳王的?其結果各是什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結果?(3)從本文學習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讓學生在“自主研讀――閱讀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總結提煉”中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既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又獲得了情感實踐。
5.注重在綜合類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既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生情感體驗的“實戰(zhàn)演練場”,又是培養(yǎng)他們語文學科基本素養(yǎng)的“最佳制高點”。鄭國民教授在定義語文綜合性學習時,提出它是一種立足于語文課程基礎之上,通過學生自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促進其語言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它是語文與生活綜合的實踐活動。佐藤學在區(qū)分綜合學習和學科學習時認為,綜合學習以現(xiàn)實的“主題(課題)”為核心,把“知識”和“經(jīng)驗”組織成單元的學習,進而提出把處理人生征途中誰都會面臨的現(xiàn)實課題、現(xiàn)代社會所要求的現(xiàn)實課題的直接學習和學科學習并行組織。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基礎教材中,每一單元不是安排了“語文天地”板塊,就是設置了“綜合活動”專題。所有這些都是激發(fā)并引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向燈”和“鋪路石”。
比如教完《題西林壁》,筆者引導學生課外搜集一些蘊含各種“哲理現(xiàn)象”的古詩句,并且結合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認識,通過思辨、演講、寫心得體會、出墻報等多元化形式,談論并交流自己的實際感悟,從而實現(xiàn)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目標。又如教學《與時間賽跑》后,筆者要求收集有關“時間”的詩句名言,開展“我的時間哪里去了”主題辯論活動,實際探討如何合理安排“我的一天時間”的規(guī)劃。既鍛煉了手口腦互動能力,又對學生開展了惜時的良好教育。
6.注重在個性化開放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所謂個性,是一個人在思維、行為和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體現(xiàn),是個體賴以存在與發(fā)展且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質,也是學科基本素養(yǎng)甚至“核心素養(yǎng)”中的最根本元素。小W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鋪路工程,少兒時代正處于有效培養(yǎng)和初步形成個性化特質的原始黃金時期。“沒有個性化教學,就不會有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從個性化教學和開放性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yǎng),顯得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如教學《負荊請罪》時,在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就關于“如何評價角色人物”議題,小學生之間形成了不盡相同的個性化評價。有人說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是一個值得崇敬的歷史人物;有人說廉頗知錯就改、光明磊落,同樣令人可親可敬;有人說趙王是“伯樂”,善于發(fā)掘藺相如這樣德才兼?zhèn)渲?;還有人說秦王雖然霸道,但具有愛才惜才的胸懷和品質……對于這些“見仁見智”現(xiàn)象,我們應給予珍視、欣賞和保護。
綜上所述,開放性教學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有利于涵養(yǎng)學科基本素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開放性教學既是與時俱進思想理念的客觀反映,又是考量教師能力與水平及其師風師德的重要反映,我們應為之貢獻心智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戴志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策略方法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09).
[2]喬浩.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2(02).
[3]郭元祥,姜平.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xiàn)狀與問題[J].基礎教育課程,2006(08).
關鍵詞:語文 核心素養(yǎng) 語文學科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171-01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yǎng)體系”建設。所謂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究其本質是新時期所需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基本標準。那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綜合各大教育學刊的理論,概括為聽說讀寫思,是知識積累、思維能力、審美品質等的有機整合。如何將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論體系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是值得當下每一位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奠定了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是指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積累整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言語體驗,使其能夠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正確有效的溝通交流。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工具性”又著重強調交際工具,這就把語文學科教學的首要任務鎖定在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上。
(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思維能力與思想水平的提升。要求學生在對語言文字和文學形象產(chǎn)生直覺體驗的基礎上,能夠通過感悟、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運用基本的語言邏輯規(guī)律,分析歸納、概括整合獲取的文學信息,豐富自己對生活和文學的感受與理解,并自覺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言語活動經(jīng)驗。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對于審美客體的情感領悟和欣賞評價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美,鑒別賞析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風格的文學名作,汲取其中蘊含的思想以及語言特點,并運用自己的言語經(jīng)驗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審美體驗。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而其中的人文性就包含了文化。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認同、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理解、借鑒其他民族和地區(qū)文化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樹立文化意識,根據(jù)已有的言語經(jīng)驗,體會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開闊文化視野,包容和借鑒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同時在傳遞本民族文化的時候能夠增加或者摒棄一些東西。
二、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教學策略
(一)重視閱讀
文學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材料主要以課本為主,切忌讓學生漫無目的地讀,要從某一點切入,深入下去。譬如讀《春》,就讓學生感受富有韻味的語言;讀《愛蓮說》,就讓學生W習托物言志的手法;讀《背影》,就讓學生體會父子情深。教材中涉及課外的地方教師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若是能引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更是可收“一石多鳥”之效。例如在學生學過了《爸爸的花兒落了》之后,引導學生去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如此長期堅持,對于開闊學生閱讀視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大有裨益。
(二)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焙玫恼n堂,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學生的有效思考。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假問題、淺思考的現(xiàn)象卻屢見不鮮。教師由于擔心學生掌握不到位,或者課時少、時間緊,便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甚至小組合作學習等也只是流于形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到講清楚,又不能全都講清楚?!扒螽悺笔前l(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語文學科中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師若過分強調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就會打擊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給予適當?shù)墓膭?,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分享自己的見解。
(三)重視表達
語言與思維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隨著學生知識視野的逐漸開闊,他們會迫切地想運用豐富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抓住此時學生“想說”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也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讀寫結合,如課上的續(xù)寫仿寫等。
三、結語
總之,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經(jīng)之路,教師要在領悟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基礎之上進行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設健康輕松的語文情景,幫助學生扎實文化基礎,健全思維品質,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35.
[2]何方.論“語文素養(yǎng)”[D].浙江師范大學,2005:16-17.
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前提是教師自身具備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此,需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綜合培養(yǎng)方案;同時根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標,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檢測方案,以檢測中文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套檢測方案可作為中文師范生自我水平評估和中文專業(yè)教學水平評估的檢測工具。
關鍵詞: 語文素養(yǎng);中文師范生;養(yǎng)成;檢測
一、“語文素養(yǎng)”概念的學理反思
與基礎教育對接是加強中文師范教育的重要舉措。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1](6)“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已引起業(yè)界廣泛重視。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包括聽、說、讀、寫諸多方面。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牽涉到語文教學改革實踐諸多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前提是教師自身具備好的語文素養(yǎng)。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yǎng)”是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提出來的,但這個概念缺乏明確的解釋,更沒有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界定。隨著新課標的推行,“語文素養(yǎng)”像個時髦的“標簽”,被人到處粘貼。于是,“語文素養(yǎng)”變成一個無邊無底的“框”,什么東西都可往里裝,其外延不斷擴展,由此導致內涵的模糊泛化,其中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等等。在以前的語文教學大綱里,與“語文素養(yǎng)”概念相關的表述為“語文能力”、“語文素質”等概念。有論者認為,“語文素養(yǎng)”要表達的就是“語文修養(yǎng)”、“語文水平”、“語文能力”、“語文素質”等概念的“總和”,它是一個比前述幾個單一概念更妥帖、更科學、更新穎生動的“集合式”短語。實際上,“語文素養(yǎng)”概念的界定如果過于寬泛,則會喪失其應有的理論生命力,其突出的弊端即是無法凸顯語文課程的目標特性與核心定位。有論者對“語文素養(yǎng)”概念提出尖銳批評,稱“語文素養(yǎng)”為“怪胎”,認為把語文課程目標定位于無所不包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課程定位、定性發(fā)生了原則性的差錯。也有人指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出,只不過造了一個新詞而已?!罢Z文素養(yǎng)”作為一種理念,其合理性比較容易論證;但關鍵是新課標把它當作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其受到質疑是必然的,因為理念的相對模糊性與目標的相對明晰性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矛盾。
綜合各方面的觀點,我們認為,應將“語文素養(yǎng)”分為“學科素養(yǎng)”與“基礎素養(yǎng)”兩部分。有關語文學科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目標屬于“學科素養(yǎng)”部分;而思維品質、知識視野、思想觀念、文化品位等屬于“基礎素養(yǎng)”部分。“學科素養(yǎng)”是表現(xiàn)語文學科獨特性的核心目標,是“語文素養(yǎng)”的顯性標志,應該予以重點強調?!盎A素養(yǎng)”是基礎教育各門學科共同承擔的目標,每門學科在突出強調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基礎素養(yǎng)”的目標??傊纫欣卫伟盐铡皩W科素養(yǎng)”的目標意識,也要樹立“基礎素養(yǎng)”的目標意識?!盎A素養(yǎng)”是“人”的最基本的素養(yǎng),基礎教育要培養(yǎng)的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不是各學科素養(yǎng)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學科間的相互融合滲透。這樣來理解“語文素養(yǎng)”,就可以擺正語文學科教育與整個基礎教育目標的關系,從而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教育在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和恰當位置。
二、中文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整合,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情感、語文態(tài)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甚至文化素養(yǎng)、審美情趣、人格個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梢哉f,一個人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思想理論水平、語言能力、表達技巧等諸因素的提高,都有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那么,中文師范生如何有意識地培育學生語文素養(yǎng)?
第一,從語言材料積累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學好語文無非是兩條途徑:一條是課內,一條是課外。課內,我們要走進“教材”,讓學生感悟、體驗優(yōu)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課外,我們要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多渠道學習語言。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社會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我們要讓學生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中,不斷積累語言,自然而然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言文字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靈和生命的活動。語言材料不斷積累,就是學生不斷接受祖國優(yōu)秀文化、世界先進文化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
第二,從語言運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是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人文學科。語文課不是“語言學”課,不需要大量系統(tǒng)的語言理論知識學習,卻需要大量有計劃地進行言語訓練實踐。因此要培養(yǎng)中文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給學生大量的時間、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行為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寫字,寫一手好字,不僅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門面”,而且也能在我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感染中,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第三,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
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1](13)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綜合性學習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較好的途徑。我們需要在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發(fā)展、語文與其他學科溝通、課堂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融合這四個方面下苦功,逐步提高中文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第四,從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創(chuàng)設良好語文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罢n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可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另外,從性質上可把課程資源分為學科資源和活動資源,從形態(tài)上可把課程資源分為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從顯現(xiàn)形式上可把課程資源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等等。語文學習環(huán)境也是語文學習資源,屬條件性資源、課外資源、隱性資源等。
綜上所述,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方面的基本素質和修養(yǎng),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習得中逐漸形成的綜合性人文素養(yǎng)品質。它的發(fā)展和培育,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師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導和激勵?;诖耍覀冃枰贫ㄒ惶卓刹僮餍缘闹形膸煼渡罢Z文素養(yǎng)”綜合培養(yǎng)方案。本培養(yǎng)方案分為以下四個板塊:①“聽”:對所聽到的信息歸納概括,再用恰當?shù)恼Z言重新表述;②“說”:學說普通話;在即興和規(guī)定情景中能夠自由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③“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閱讀,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拓展思維空間。④“寫”: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對自我內在思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
三、中文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的檢測
從目前中文師范生(準老師)的語文素養(yǎng)總體情況來看,許多師范生尚不能充分勝任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任。為使中文師范生能夠順利就業(yè)上崗,必須加強其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目前我們缺乏一套系統(tǒng)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案;同時,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我們也缺乏一套有信度、可操作性強的工具對之進行有效檢測。故此,中文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檢測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前已述及,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素養(yǎng)”是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提出來的,但此概念缺乏明確的解釋。隨著新課標的推行,“語文素養(yǎng)”這個概念模糊泛化,無法凸顯語文課程的核心定位;同時,“語文素養(yǎng)”概念的泛化也影響到中文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此,我們在中文師范教育過程中需化繁就減,提煉出“語文素養(yǎng)”中的“核心素養(yǎng)”,并對之進行系統(tǒng)訓練。但訓練效果如何,在目前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無法體現(xiàn)。為此,我們需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以及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標,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方案,以檢測每位中文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這一套方案可作為中文師范生自我水平評估和中文專業(yè)教學水平評估的檢測工具。而目前全國還沒有哪所高校在中文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構建完善的培養(yǎng)方案與檢測標準。正如新課程《高中語文》(人教版)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所言:“中國之大,至今沒有一個專門研究語文教學質量的檢測研究機構,甚至沒有這方面的專家?!盵2]
針對目前“語文素養(yǎng)”概念的模糊泛化,提煉出“語文素養(yǎng)”中的“核心素養(yǎng)”,便于中文師范生在語文素養(yǎng)的訓練中能夠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為此,我們需要設計一套可操作性的中文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綜合檢測工具,突出語文素養(yǎng)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中,尤其要考察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古詩文閱讀和寫作等能力??傊?,一套科學的“語文素養(yǎng)”綜合檢測工具,能夠客觀有效地檢測中文師范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亦藉此檢測中文師范專業(yè)的整體辦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