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碩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相關熱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關于體育各方面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體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社會領域逐漸分化成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在對體育事務的管理中,公共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遠遠超過了市場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體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形式,顯性研究的對象是發(fā)表于各類報刊上的論文,隱性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研究學位論文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碩士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選題則是撰寫碩士論文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并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內容或研究領域,三是研究方法。選題的“三要素”構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框架,也成為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尺度。
通過檢索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筆者査到2002?2012年間710篇有關體育管理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總數的71.4%;涉及市場管理的203篇,占總數的28.6%。
在本文中,筆者對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與分析,為體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
從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間,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了高峰。從主觀上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應的學位論文數量也必然增加;二是體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很快,體育事業(yè)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各種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體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qū)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yōu)秀科研成果。
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huán)境。
目前,我國巳進人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fā)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guī)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xiàn)象,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⑴。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fā)現(xiàn)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査法、數理統(tǒng)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tǒng)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巳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xiàn)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fā)性研究。
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xiàn)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fā)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fā)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fā)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fā)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fā)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5.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xiàn)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xiàn)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fā)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wěn)定。
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國家大力發(fā)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fā)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5.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
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qū)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qū)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6.結束語
世紀是哲學的世紀,19世紀是歷史比較的世紀,20世紀是描寫、轉換生成和多元化的世紀,21世紀將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世紀?!?連淑能2010: 10)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其研究成果被越來越多的相鄰或相關學科所借鑒,出現(xiàn)了諸多學科在研究取向方面的認知化轉變,認知詞典學的提出正是詞典學研究認知化轉向的充分體現(xiàn)。具體而言,這種詞典學研究的認知取向主要在于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的積極應用,如在多義詞條目的處理中引入隱喻認知本質及相應機制的研究等。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多義詞的語義拓展是通過認知手段由詞的初始義或本義向其他語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概念范疇化的過程性認知發(fā)展結果。在由一詞表達的以相互關聯(lián)范疇組成的復雜語義網絡建構中,隱喻和轉喻起著關鍵性作用(Ungerer&S(hmid 1996 )。根據Lakoff & Johnson (1980)~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有“語言隱喻”( linguisti( metaphor)和“概念隱喻”((on(eptual metaphor)之分。前者指顯性的具體言語表達形式,具有直觀性;后者指內在的概念化過程,具有語言繁殖力與系統(tǒng)性;前者體現(xiàn)后者,但在思維層面亦受后者的制約。因此,隱喻具有強大的認知功能;能夠組織思想、形成判斷;使語言呈現(xiàn)結構化;擁有強大的語言生成能力(胡壯麟2004)。人類隱喻認知的思維能力本質使其直接影響到語言能力,這也是語言習得領域應該重視并借鑒隱喻認知研究成果的理論基礎。
從認知語言學視角來看,隱喻(尤其是概念隱喻)反映了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將隱喻認知引入語言習得領域能夠加深對語言理據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對成功習得語言有重要意義。詞典釋義是人類心智活動的產物,釋義過程涉及編纂者的語義認知編碼機制。詞典編纂的具體表征方式必然會對使用者相關語言文化的實際認知效果產生一定影響?;谡J知語言學與詞典學相結合而誕生的認知詞典學強調以語言學習者(特別是外語學習者)為中心,重視研究并遵循語言生成、使用與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guī)律;認為詞典的使用不應僅局限于詞典用戶詞匯量的擴大,更應以全面提高其詞匯能力為旨歸(趙彥春2003 )。由此可見,認知詞典學研究旨在揭示詞典編纂設計的語言認知理據,能夠為詞典文本認知功能的完善提供相應的語言學理論支撐。認知詞典學重視語言與認知的關系,以隱喻處理為核心,對釋義模式、義項排列、例證選取、用法說明、搭配信息設置等均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例如,在詞典編纂中不應把隱喻僅僅理解為一種修辭現(xiàn)象,用“喻”這樣簡單的修辭標簽標示隱喻性用法,而是要將對隱喻的認識拓展到思維層面,在詞典的宏觀與微觀結構中都進行表征;可以通過義項突顯、義項排列、隱喻義的短語配例等明示二語隱喻過程;建立概念隱喻詞匯模塊??梢哉f,“認知型學習詞典的目的和任務就是將二語習得者引入目標語的隱喻系統(tǒng),使之具有與本族語者相類似的心理表征”(趙彥春2003: 185)。因此,隱喻信息的有效處理是認知詞典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認知詞典學研究不僅從理論層面分析闡釋詞典編纂過程中的認知理據性,并對其重要性進行系統(tǒng)論證,而且在實踐層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于原型釋義理論的《新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以及MEDAL設置隱喻插件及隱喻欄的創(chuàng)新性舉措。然而,該方面應用型研究的數量總體上較為有限(Gao2013)。事實上,雖然近年來國內學界對認知語言學與詞典學跨學科研究的關注逐漸增多,但相關理論研究并未對詞典編纂實踐的創(chuàng)新有更多實質性的推進??梢哉f,認知詞典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尚處于基本脫節(jié)狀態(tài),雙語學習型詞典的創(chuàng)新性研編更是如此,有待進一步加強。
其二,單語學習型詞典隱喻信息表征的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缺失。學習型詞典指專門為非母語學習者研編的教學型詞典‘。由于英語教育的全球化發(fā)展態(tài)勢,學習型詞典從狹義上講主要指英語學習型詞典。作為英語學習型詞典的奠基人,Hornby主張將詞典編纂與語言教學緊密結合,并對學習型詞典研編提出以下建議:對語言進行全方位的描寫與解釋,以滿足學習者的不同需求;釋義語言盡量簡明易懂;不僅提供參考信息以輔助理解,亦應輔助語言表達;及時引入新的信息類別,與時俱進(Widdowson 2012 ) o秉承Hornby的這一編纂理念,單語學習型詞典在八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致力于探索詞典文本信息認知功能及表征手段的多樣化,力求通過詞典文本的創(chuàng)新設計“有效復制語言教學與習得的特點和規(guī)律,提高學習者利用詞典進行語言學習的認知效果”(陳偉2012: 62)。在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與影響下,當前單語學習型詞典的認知化研編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釋義理念不斷更新、義項排列方式多樣化發(fā)展、多義詞義項導航設計、語言學習特色欄目設置、語言信息圖像化以及語料庫輔助詞典編纂等六個方面。綜合來看,現(xiàn)代單語學習型詞典研編遵循實用至上的準則,為學習者提供簡明易懂的語言信息,基本實現(xiàn)了由“編者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的轉變,文本信息設置及其表征形式具備明顯的認知化取向,突顯了詞典的學習輔助功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MEDAL推出“隱喻欄”和“隱喻信息插件”。該創(chuàng)新性設計是認知語言學隱喻理論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詞典文本設計的開拓性嘗試,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創(chuàng)新意義,標志著單語學習型詞典研編認知化發(fā)展的新趨勢。雖然該隱喻信息表征設計得到了單語學習型詞典研究者的關注與好評(例如Bogaards 2003 ; Moon 2004;李娟和高軍2008;許群2009等),但由于該詞典僅著重于概念隱喻層面的相關信息表征,對于普通隱喻層面的相關信息缺乏充分的關注,致使詞匯以及搭配與共現(xiàn)層面的隱喻信息未能得到有效關聯(lián)。更重要的是,該詞典并未從隱喻認知與產出能力發(fā)展的系統(tǒng)漸進性考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隱喻信息的系統(tǒng)性梳理與呈現(xiàn)。與此同時,由于單語學習型詞典自身國別化針對性方面的局限,涉及跨語隱喻認知與文化對比的相關內容無法在單語學習型詞典中得以有效表征,MEDAL在輔助二語隱喻能力發(fā)展的有效性方面仍存在進一步探索的較大空間(詳見第二章)。
其三,雙語學習型詞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滯后。雙語學習型詞典作為學習型詞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單語學習型詞典有著類型學意義上的“家族相似性”,但其存在與發(fā)展的價值在于對第二語言文化認知具有針對性較強的輔助功能。作為學習型詞典譜系化發(fā)展的結果,雙語學習型詞典更注重編纂設計的國別化與差別化研究,其編纂設計特征應該符合詞典用戶的第二語言文化認知特殊性。根據徐海等(2012)的研究,英語學習型詞典研究模式可分為三大流派:經驗主義派、語言學理論派以及詞典使用研究2。其中,語言學理論派側重詞典學理論研究,經驗主義派和詞典使用研究派更重視詞典編纂實踐及詞典使用的應用型研究。因此,雙語學習型詞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fā)展大體上亦可分為這三個方面。首先,在理論層面,雖然詞典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其學科地位的認定在國內仍有不同觀點,“但是語言學理論無疑是詞典學基本理論的核心”(陳楚祥1998: 8)。調查結果顯示(魏向清等2011),在1978至2008這三十年間,語義學、語法學和認知語言學這三大語言學分支對雙語詞典學的理論研究影響最大。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認知語言學理論對詞典學研究的指導作用逐漸在國內雙語詞典學界獲得重視。例如,章宜華(1998)以自然語言語義生成的心理表征為依據,提出采用自然語言的概念結構、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在各種語用規(guī)則的制約下進行雙語詞典釋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充分必要條件”釋義方法和“替代性”原則,以提高積極型學習詞典的釋義質量。趙彥春(2000 2003)通過以(ook和gift的逆動詞名詞化現(xiàn)象為例剖析詞匯派生的認知機制,說明傳統(tǒng)學習型詞典在培養(yǎng)學習者詞匯能力方面的缺失,論證了認知方法應用于雙語詞典研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而在借鑒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認知詞典學模式,主張以隱喻處理為核心推動學習型詞典編纂設計的認知化發(fā)展進程。王馥芳(2004)在系統(tǒng)探討認知語言學理論對詞典編纂的影響中,著重分析了“原型釋義法”在學習型詞典中的應用,并提出了諸多有益的建議。趙雪琴(2008)通過對英語搭配進行認知分析,為英漢詞典構建搭配信息認知模型,從認知語言學視角探討雙語學習型詞典搭配信息的系統(tǒng)呈現(xiàn)。但遺憾的是,國內雙語學習型詞典編纂實踐并未對以上理論探索作出積極回應,處于相對滯后狀態(tài)。以隱喻信息表征的詞典文本實踐為例,至今正式出版的英漢學習型詞典還未有系統(tǒng)表征隱喻信息的嘗試,無法對二語學習者隱喻能力發(fā)展起到有針對性的輔助作用。在實踐層面,經驗主義派認為詞典編纂是一門工藝,“學得這門技藝要靠實習”(Landau 2001)。陸谷孫(1998)和尹學義(1997)亦提出,作為知識的載體,詞典需要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霸谠~典編纂實踐中借鑒當代流行語言學觀的研究成果,同時在成果的應用上大膽創(chuàng)新”(王馥芳2004:1),這一點尤為重要。由于雙語學習型詞典涉及兩種異域異質的語言系統(tǒng),在編纂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等多層面的影響要素,遠比單語詞典復雜得多。因此,以同類單語詞典為藍本,借鑒其成功經驗進行雙語詞典編纂,也就成為長期以來世界范圍內雙語詞典編纂的普遍模式。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一、選題緣由
1984年,廈門大學獲得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過了30年的歷程。學位論文是傳播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普及學科知識的重要資料,統(tǒng)計分析一個學科以往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該學科發(fā)展的歷程,明確該學科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的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對高等教育學發(fā)展具有重要啟示。
二、選題概況
以高等教育學實力最強的14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2所(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師范類院校8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4所(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這14所高校均擁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較高水平。
選取“CNKI―《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學科專業(yè)名稱為“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0-2014年”,學位為“碩士學位論文”,以這14所高校為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兩個論文庫的比對和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檢索出共1056篇碩士學位論文,其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
在所選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作者最后入學時間是2011年,該年全國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16個。其中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近5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為0,因而本研究未對這兩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
三、選題領域分析
將所選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領域分析,所借鑒和參考的理論或分類標準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學七要素說,即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huán)境、反饋、教師等七個要素。如,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高校課程教學和科研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是參照《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關于高等教育學雜志的分類標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教育基本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經濟與財政、院校研究、民辦與職業(yè)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與教師發(fā)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改革、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史、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等基本欄目。三是受陳學飛分類方法的啟發(fā),并借鑒趙蓯蓉有關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劃分法,對1056篇高等教育學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得到如下分類結果及主題釋義表。
原則上每篇論文只統(tǒng)計到一個主題中,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兩個主題,則以比重較大的主題為準。
按照本研究的統(tǒng)計標準,對近10年刊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進行數量統(tǒng)計,并按照數量多少進行排列,刊載論文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第一類是大于10%的主題,有高校課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總計比例為51%,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類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題,有高校學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總計比例為38%;
第三類主題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別是高校教師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總計比例為11%。
通過對CNKI和萬方論文庫數據庫中有關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可以明晰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重點所在,為今后碩士研究生選題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中醫(yī)基礎理論;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歷史悠久療效奇特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幾千年來護佑了中華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國醫(yī)學歷史上出現(xiàn)的偉大醫(yī)學家常常德藝雙馨為后人稱頌,而不朽的中國醫(yī)藥著作更傳承著中國醫(yī)學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過中醫(yī)進行保健和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持懷疑和貶抑,評價中醫(yī)不科學,所以中醫(yī)不可信。中醫(yī)基礎理論作為發(fā)源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是幾千年來經中國醫(yī)界人士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原始系統(tǒng)論醫(yī)學理論。今天,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現(xiàn)狀,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反差和貌似復雜的悖論,值得研究。本文擬以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作為理論框架,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內涵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科學假說指“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它是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為已知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發(fā)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笨茖W假說并非科學認識的目的,而是人們認識自然界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常用的理論思維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學理論確立之前,往往有一個“建立假說”的階段。人們常常通過大量的觀察并積累一定的事實材料,對研究對象的某些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作出假定性的說明和判斷甚至預見。
三、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視角下中醫(yī)基礎理論科學性分析
科學假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并經過一定實踐驗證的理論。二,具有相當推測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三,具有明顯過渡性。科學假說是科學性與推測性的對立與統(tǒng)一,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tǒng)一。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中醫(yī)基礎理論在整體上符合科學假說的定義和特點。分析如下:
第一,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yī)臨床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原則,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作為經驗醫(yī)學,由中醫(yī)藥從業(yè)醫(yī)師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來。就像劇毒的砒霜在中醫(yī)里可以入藥,但它的用量是由嚴格限定的,這正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以大量醫(yī)案、醫(yī)方等方式把結論記載留傳下來。
第二,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有一定推測性。張方,李煒芳指出,中醫(yī)藥傳統(tǒng)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xiàn)代科學思想,如系統(tǒng)論和演化論思想等。根據其“天人合一”理論,發(fā)展了豐富的象思維模型和方法,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實材料之后,根據以往掌握的確定知識,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特點,總結病因病機理論,并在診斷治療中加以驗證。但這些認識仍有一些思辨成分,還不是人體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確切知識和理論。但是,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不一定是“錯誤的”或“迷信”,因為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原先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可能在未來經過驗證成為科學理論;
第三,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現(xiàn)代科學概念下的科學理論相比較,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別很大。倪培民指出,中醫(yī)里面所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近代西方的理性主義、與近代科學的基本原則、公理和檢驗知識的標準有很大的不同。鄭子新[4]認為,中醫(yī)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 兩千多年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包括宇宙觀、自然觀、整體觀、辨證觀、論治觀和平衡觀及其治療作用順應人體生理病理規(guī)律而不干擾生命活動的自然性。因此,我們相信,隨著現(xiàn)代技術在中醫(yī)理論研究中的不斷應用,很多原始形態(tài)的理論與現(xiàn)代科學理論發(fā)生了接軌和融通,因此中醫(yī)基礎理論具有從假說到科學理論明顯的過度性特點。
對于中醫(yī)基礎理論,是中醫(yī)先師們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基本的系統(tǒng)論的理論思想,幾千年來從誕生一直到今天還在指導著中醫(yī)醫(yī)師進行臨床診癥治病的有效的醫(yī)療實踐。同時,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是典型的經驗醫(yī)學,其診治原理、原則和方法是中醫(yī)藥從業(yè)醫(yī)師幾千年來反復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數據也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只不過中醫(yī)藥以經方的方式把最精華的結論記載留傳了下來,而把幾千年來中醫(yī)藥從業(yè)醫(yī)師親自嘗試各種入藥的原料的實驗和配伍實驗過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觀察資料遺失了。不能因為這些歷史資料的遺失而簡單粗暴的認定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是沒經過實驗而總結出來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中醫(yī)基礎理論沒有經過實驗驗證”。
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確實存在著假說現(xiàn)象,這和其他任何一門學說并無二致。假說與科學理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科學的理論都是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后在經過試驗驗證,經過試驗驗證的假說就是科學理論。對于一個科學假說是否能夠成為科學理論的問題,我們分兩種情況來探討。第一種情況,在“科學”或說“實驗科學”不斷發(fā)展的時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說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那么,我們只能通過理論來檢驗。這種理論上的檢驗包括假說的邏輯完備性、假說的邏輯簡單性、假說的解釋和預見功能。第二種情況,我們既可以理論檢驗,又可以進行實驗驗證,包括直接驗證和間接驗證。實驗醫(yī)學的手段可以完成這樣的驗證和論證。最終,那些經過理論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假說,有的直接成為科學理論,有的經過修正、補充發(fā)展成為科學理論,有的被淘汰。
科學假說的存在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正相反,假說的作用十分重要。論者賀新華、劉奇研究認為,首先,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橋梁,這是不言自明的,因為科學研究就是沿著“假說-理論-新假說-新理論”的路徑不斷前進發(fā)展的。第二,假說是激發(fā)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媒介。假說體現(xiàn)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動性,它在科學思維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說的爭鳴有利于學術的繁榮。最后,錯誤的假說對科學的發(fā)展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fā)展形式就是假說。”
我們把中醫(yī)基礎理論基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看作假說。到目前為止,這些理論的綜合程度現(xiàn)代實驗科學還無法驗證,這種情況說明,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未知領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來中華醫(yī)學的診療實踐證明,依據這些理論進而產生的藏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治則治法理論等在邏輯上的確具有完備性、簡單性以及極強的解釋和預見功能。而且,這些具體理論目前正在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實驗研究:在臨床上,研究者從整體觀念出發(fā)進行辨證論治,從“治未病”到“治已病”,診療活動都在日益深入開展。在科學研究中,從臟腑經絡到器官組織,到細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證明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假說確實是“科學理論”。
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不可能在理論和實踐中盡善盡美,她也是需要不斷發(fā)展前進的。假以時日,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日益朝著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如果今天,打著“科學”的旗號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輕易否定或貶疑,那絕對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理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或“好的”,即“真”與“善”不是一個概念。對于醫(yī)學問題,這一點我們尤其需要討論。十七世紀以后,在西方實驗科學框架下,飛速發(fā)展起來的以生物醫(yī)學為核心、以科學實驗為手段的現(xiàn)代西方醫(yī)學,雖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靜止狀態(tài)。因為醫(yī)學解決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作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生物體,既具有生物學屬性,又具有社會學屬性。所以西方現(xiàn)代醫(yī)學的“實驗科學”或“還原醫(yī)學”模式也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因此,對于醫(yī)學研究與實踐,醫(yī)學科學和醫(y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在繼承古代醫(y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的過程中,應在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體框架下全面快速發(fā)展,更高效更精準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因此,言說“中國醫(yī)學不科學”有其合理成分,因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認識完成,這個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傳統(tǒng)醫(yī)學診療的有效性,是這門學問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對她的發(fā)展。而言說“因為中國醫(yī)學不科學,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則是對二者雙重的誤讀與誤解――對中國醫(yī)學的偏見,同時對“科學”的迷信。
四、結語
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經過現(xiàn)代實驗驗證。但根據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的內涵,這些理論應該具有學術價值。顯然,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基礎理論已經滿足了科學理論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概念、模型和規(guī)律表述,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先將之看成科學假說,再經過不斷實驗驗證,其中一部分理論將成為未來的科學理論,成為由科學概念、命題判斷和命題系統(tǒng)組成現(xiàn)代言語體系。當然,這一認識的達成也需要中國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態(tài)度。作者希望,在中國醫(yī)學新興的科學技術和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實現(xiàn)再次騰飛、復興之前,希望國人包容、自信心態(tài)的養(yǎng)成過程早一天完成,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與“科學”的關系也能更好地認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3-ZD-105):中醫(yī)藥文化國際價值及其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作者為項目主持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張方,李煒芳.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科學價值[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醫(yī)的科學性與兩種科學概念[J].哲學分析.2010,1(1):139-146.
[4]鄭子新.中醫(yī)學的科學價值與現(xiàn)狀和發(fā)展[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1):682-683.
[5]賀新華,劉奇.醫(yī)學辯證法[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足球教學,興趣教學法,運用
前言:
興趣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獲取知識、開闊眼界、練習技巧、增長本領的巨大動力。因為人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是心神向往,努力追求的??梢哉f一個人要想在某個專業(yè)領域里做出成就,首先必須對這個專業(yè)特別感興趣??鬃泳驮f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在獲得知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應當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喚起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碩士論文,足球教學。
1.“興趣教學法”的概念界定
1.1什么是“興趣教學法”
興趣是一個人認識與掌握某種知識或參與某項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情緒的一種心里傾向。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愛好,沒有愛好,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某項活動的習慣。反之,利用學生對某種運動產生的性卻,并逐步加以引導,使之加深對某項運動的感情,則能促進學生養(yǎng)成自我鍛煉的習慣
1.2足球技術的教學特點
足球技術是影響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重要因素,在足球教學和訓練實踐中,運用多足球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足球技術,是十分重要的。對于教師來說使學生掌握足球技術,不僅是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足球運動參與興趣的主要手段。足球技術教學貫穿在整個足球教學、訓練過程(包括理論知識傳授、技戰(zhàn)術教學與訓練課中每個技術動作的學習,戰(zhàn)術配合等環(huán)節(jié))有目的、有計劃、精心借助各種生理、心理的研究和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正確足球技術的培養(yǎng)。但是,傳統(tǒng)的足球技術教學,主要是以足球技術動作掌握為標準,教學圍繞技術動作來進行,教師的教法主要采用,示范、講解、練習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碩士論文,足球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掌握足球運動技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比較死板,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探索一個適應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新的教學方法,是目前體育教學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課題。依據學生生長發(fā)育的不同階段生理特征,運用“興趣教學法”,來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足球技術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手段。
2.“興趣教學法”在足球教學中的運用
“興趣教學法”在足球教學中學生足球技術的具體措施足球是項綜合性的競技運動,由于其自身獨有魅力與健身價值,深受廣大大學生的喜愛。順應時展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實施了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選擇適應自己發(fā)展的體育項目。但是,足球運動的特點造成了教學和訓練的復雜性。碩士論文,足球教學。足球技術也是制約足球運動發(fā)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是高校足球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大學生的實際與業(yè)余特點, 高校增設足球選修課、專修課和組織各級足球訓練隊,教師在足球教學中采取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手段進行教學,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足球技術。碩士論文,足球教學。但是,由于足球技術教學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即通過教師的示范、簡單講解,學生就可以實現(xiàn)獨立操作了,但動作的正確合理性、熟練與運用自如卻需要通過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達到),單純的技術教學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錯誤的認為足球技術簡單容易掌握,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通過在足球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足球技術的興趣,對足球技術的掌握與鞏固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1 通過游戲加強技術練習
由于游戲自身的特點,廣大學生不僅喜愛而且也容易接受,對足球教學產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結合所要授課的不同摘要動中有變,增強實戰(zhàn)應變能力。在運傳球、接傳球等技術教學訓練中結合各種二過一配合練習,培養(yǎng)基本配合意識與傳接球時機與力道的把握,加強身體與球之間的協(xié)調性和連貫性練習,提高運球的起動、急停、急轉和腳步移動的靈活性。在多人傳球與配合射門練習中,根據學生水平,設計一些復雜的傳跑路線,在路線上有意設置一些干擾,用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判斷能力及轉移球的意識,以提高學生運用足球技術的能力。
2.2 強化競爭意識加強在對抗中技術的運用
競爭是大多數人所具有的潛意識,在足球競賽中處處都能體現(xiàn)初競爭激烈的特點。因此,教師在足球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合理的競爭,在足球教學課堂中體現(xiàn)初競爭的特點。例如:通過一對一對抗,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控制球或掩護球快速突破;防守時能冷靜封、堵,突然“對腳”搶截或積極鏟球主動進攻的意識。通過一搶三、四對二、三對二、傳、跑、搶、截等練習,培養(yǎng)學生傳接球時的反映與應變能力。通過二對二、三對三,四對四等攻防訓練與傳、跑、搶、截等練習,使局部位置配合默契,熟練基本戰(zhàn)術(二過一、二過二、三人配合等)的打法。碩士論文,足球教學。結合進行特定的攻防訓練,如中路進攻結合邊線傳中、包抄攻門、邊線進攻、傳中包抄射門、防守反擊,能提高學生整體足球意識與合理運用技術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對抗中合理應用沖撞,積極搶奪球和敢于搶時間、爭空間頂斷空中球,力爭主動意識。培養(yǎng)學生接球前能知己知彼迎球接球,接球時能隨機應變,充分利用出現(xiàn)的空當兒,或傳或進攻的意識,盡可能直接傳球,傳球后立即跑動的快速接應意識。
2.3 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器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技術
在我國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場地、設施與條件相對于中小學要完善,因此教師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教學條件,教師可以依據本學校現(xiàn)有的體育教學條件,從教學設計開始著手,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設施條件,根據足球課程教學中不同足球技術教
學內容,設計出學生喜愛的容易接受的教學內容,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例如利用羽毛球或網球的網帶,創(chuàng)設網球規(guī)則下的足球傳接球技術練習手段。利用排球吊球來練習足球的頭球技術,或者利用跳繩、跨欄架等器材,設置不同位置,不同難度的障礙讓學生練習足球的運球技術等等。
2.4 根據學生不同的體質狀況進行分組教學
由于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多數都是根據學生興趣自主進行課程選擇,這就造成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差異較大,給教師教學帶來了難度,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體質差別這個實際情況,在足球教學中應根據學生體質的差異進行分組教學,對不同組別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始終對足球技術的學習充滿興趣,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掌握足球技術,培養(yǎng)對足球的情趣。
3.實施足球“興趣”教學對教學方法新要求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健康第一”的觀念逐步樹立,要求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積極加強理論學習,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主”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的教學為主,以以增強身體素質為主的教學觀點,認真地分析足球教材,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構思教學設計。碩士論文,足球教學。足球“興趣”教學對教學方法總的要求是: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和手段,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yǎng)成堅持鍛煉的良好習慣,改變傳統(tǒng)足球教學中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謀事。倡導足球的“興趣”教學是選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教法上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體驗和實際效果,不應過多地強調動作難度、技術精度。其次,在進行足球的“興趣”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效果的實效性,不應過分片面強調教學的組織紀律性,否則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生動活潑的帶有情緒化狀態(tài)的體育實踐學習,變成一種按部就班的機械演練,失去了體育實踐學習的本來面貌。
結論:
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社會,如何培養(yǎng)身心素質良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們高校體育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摒棄“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模式,與“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徹底決裂,樹立從教學實踐的本性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為根本目標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在足球教學中不能忽略足球技術自身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習方法的角度重新認識足球技術教學方法,對于以運動技術教學為主要內容,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體育教學來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郭文芳:快樂體育教學是高校體育課的發(fā)展趨向[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2,(4):66-68
[2]謝宗皖:高校體育教學實施快樂體育的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02,(1):93-951
[3]李曉宇:論快樂體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1):76-771
[4]吳志超等.現(xiàn)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