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智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yī)認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黃帝內經·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篇》記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北砻魃桥c天地之氣相通的,人與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人體內部,臟腑、經絡以及精、氣、神之間的活動是相互協(xié)調的,可以看做是一個整體,從而使人體能夠正常運轉。這種整體觀念是中醫(yī)的一種思考方法,融匯于中醫(yī)診病和治療的整個過程。
由此可見,中醫(yī)的養(yǎng)生理論也是建立在這種整體的思想之上。中醫(yī)強調世界萬物要順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即飲食起居、衣著添減,都應該順應季節(jié),這樣才能保證精神和元氣充足,避免疾病的侵害,保證身體健康,生命的延續(xù)。
天人相應的思想
早在中醫(yī)誕生之日,天人相應的思想應運而生,認為“天人一理”“人身乃一小天地”。表明了在中醫(yī)思想中,把人體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看待,人體就是一個小的宇宙。世界間萬物都是有其自己適應的時節(jié),事物都有開始和結束的那天,生死都是其本性。
一個事物如果違反了他的生存法則,就會危害到自身;如果順應它的生存法則,就不會有疾病等危害產生,這也就是所說的得道。得道的人,是聰明人的選擇,失道的人,則反之?!疤烊讼鄳钡乃枷肟梢哉f是中醫(yī)的精髓。
中醫(yī)眼中的完整人體
在中醫(yī)理論中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心、肝、脾、肺、腎五臟和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膽六腑,以及皮、脈、肉、筋、骨五體,加之眼、耳、鼻、口、舌、外生殖系統(tǒng)和等共同組成。其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各自獨特的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器官。但是,人體中所有的器官都是通過全身經絡相互連通起來的,而且是有規(guī)律的聯(lián)系在一起。
人體是由臟器、體腔、肉體、大腦組成的一個系統(tǒng),任何一個系統(tǒng)都以臟器為首領,因此,組成人體的五大系統(tǒng)中,以臟器為中心。心臟又是五臟之首,在《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闭f明在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到,心臟是人體中最主要的器官,它主宰著人的生命活動。
中醫(yī)在診病的過程中,會先從整體把握病情,然后再觀察人體某一部分的病變對其他各部分的影響,以預測病情的演變。五臟中任何一個器官發(fā)生病變,或多或少都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影響。在五大系統(tǒng)中,各個器官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例如,腎虛不僅僅是腎功能本身的功能性減退,同時也影響到耳朵,導致聽力減退;影響膀胱,出現(xiàn)遺尿現(xiàn)象,嚴重者會導致小便失禁。因此,中醫(yī)十分注重整體觀念。
形神兼?zhèn)?/p>
在環(huán)境污染嚴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們認識自我,親近自然的需求更加迫切,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猶為重視,道家養(yǎng)生及其傳承下來的文化和養(yǎng)生技藝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作為道家養(yǎng)生文化的傳承人,陳默及其開創(chuàng)的正道堂正在影響著渴望健康、愛好養(yǎng)生的人們。
道家養(yǎng)生強調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形與神俱,講求形神合一,神離不開形,形也離不開神,形為依托,神為主導。秉持辨證論治、天人合一的理念,正道堂將道家養(yǎng)生文化與中醫(yī)針灸、推拿、藥膳等傳統(tǒng)療法結合,為人們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調理、養(yǎng)護措施,幫助人們了解自身,認識疾病,通過良好生活習慣養(yǎng)成和心理引導,達到養(yǎng)護身心的目的。以創(chuàng)新經營、創(chuàng)新公益、創(chuàng)新慈善為理念,正道堂傳播養(yǎng)生知識,傳承中華養(yǎng)生文化,演繹著千年智慧。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應、意志強弱、性格靜躁,以及對季節(jié)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然后再根據氣血反映在頭面四肢上的生理特征,將每一類型再分為五類,共為五五二十五型,統(tǒng)稱“陰陽二十五人”,旨在強調對季節(jié)的適應能力為體質的分類依據。陳默認為,五臟調和,則性格圓滿,五臟失和,則性格缺陷。結合“陰陽五行說”,陳默提出了“性格決定命運,五臟決定性格”的思想,并成功設計了《陰陽五行子午流注圖》,于2007年,獲得國家專利和版權。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1
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弊x書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xiàn)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云消霧散。最近,開始讀《黃帝內徑》這本書,主要是關注身體的健康,而真正讀進去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是不僅僅是對身體有意義,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又兼容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氣”,達到養(yǎng)身修心的目的。
《黃帝內經》這本書家喻戶曉,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yī)學生應該好好研究,它在養(yǎng)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tài)?!饵S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yǎng)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xiàn)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論,故修養(yǎng)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yǎng)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fā)現(xiàn),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fā)現(xiàn)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再養(yǎng)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fā)現(xiàn)養(yǎng)生要從現(xiàn)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更要注重自己情緒的調節(jié)。
另外現(xiàn)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fā)、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y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踐行。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yǎng),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著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靜下心來,從讀《黃帝內經》開始吧!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2
大半個月的時間,做事與修學總是提不起干勁來找了堆借口來安慰自己。也對,該是冬眠的時間了;呵呵。好在絞盡腦汁想想自己有何許收獲時,該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內經》吧;原文是皇帝與當時名醫(yī)和臣子談論時記載下的文字,古文初讀時不難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曉其意;閱到第六篇卻猶感古時圣人們學醫(yī)者不僅學術甚深也精通多門學術。
中國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為過,光是簡單的一本1080個字《弟子規(guī)》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該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論語》更是深入淺出地向人們道出處于何地位何年齡該明了的事理;這次的《黃帝內經》才讓我真正體會到讀圣賢書是人生多有意義的享受啊。處于本能地我又開始質問自己,為什么經典的文學我們從小從未接觸過呢?不讀圣賢書的現(xiàn)代人還會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常聽到家長和朋友談起現(xiàn)在的孩子太不好帶了,總是抱怨孩子們不聽話不知道好好學習,老是搗亂的;出于禮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訴他們是教育出了問題,家長和教師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經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遺忘了,他們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賢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國的xx向人民提議要多讀中國文學,多學習古人們求學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當下。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3
前陣子突然對易經,黃帝內經,難經和手診等感興趣,胡亂看了一通
什么對人最重要,當然是身體健康了
現(xiàn)總結一下看黃帝內經的感受,我認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幾點和一個圖就夠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 五行和陰陽是中醫(yī)的理論基礎
2。均衡就是健康。陰陽平衡,冷要取暖熱要降溫,成年了就該結婚不好單身,晚上應該睡覺白天該運動等;營養(yǎng)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營養(yǎng)不良而得病的多,現(xiàn)在是營養(yǎng)過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滿就泄,壓抑就出問題,過了也出問題,適可而止;體育鍛煉有益身體,挖掘人體極限的所謂奧運比賽就過了,有損身體了;飽一頓餓一頓最傷身體,舉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膽汁還按昨天的2兩肥肉的標準供應,腸胃就不適;明天你改吃1兩肥肉,而膽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應,多的膽汁只好存儲起來,經常如此,膽囊放不下,就壓縮,最后可能就結石了;一個部位太強,會打破平衡,影響上下,如金肺太強,不但克制腎水,而且反壓脾土了,人體器官相互關聯(lián),一個出問題,會上下影響,繼續(xù)下去就連鎖反應了,如最初得某個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個病。
3。 五行相生相克,具體看下圖
注:心肝腎脾肺是五臟,膽胃膀胱大小腸三焦是六腑
肝膽屬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補肝膽,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膽,注意防風,肝膽旺易發(fā)怒等,其他類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p>
所謂“膻中者”,是指人體里邊很特殊的一條經絡――心包經,即心包和三焦,這是在五臟之外,中醫(yī)里邊加出來的一個臟器。膻中穴在兩乳的正中間,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人體的氣機在很大程度上都會通過膻中來表現(xiàn)。這里又涉及西醫(yī)的一個概念,就是“胸腺”,胸腺是指膻中穴到肚臍之間的一條直線。
在人出生之前。胸腺是一個很大的器官,等到出生以后,它就迅速地萎縮。其實,這里邊暗示著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小孩子之所以能用十個月來完成人類幾億年的進化,和膻中、胸腺是有密切關系的。
所謂“喜樂”,在某種意義上是指經脈特別通暢,如果經脈特別通暢,小孩子的發(fā)育就會特別順暢。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人在嬰幼兒時期長得非???,基本一天一個變化,而過了青春期以后,人的生長速度就明顯減緩了。這些實際上都和膻中非常有關系。
“臣使之官”,是說膻中是代君發(fā)令的。中醫(yī)認為人體有心,同時有心的。即心包,心是不受邪的,而心包就有代君受過的功能。所以這個“臣使之官”就相當于所謂的宦官,代君行令。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為傳統(tǒng)文化認為。君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就像心的喜怒也是不形于色一樣。那么“形于色”的這個功能,要由誰來承擔?就是心包來承擔的。
心包主疏通氣機
心包在人體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疏通氣機。如果膻中閉塞,人們的氣機就會很不順暢。現(xiàn)在的人工作壓力都很大,膻中這個穴位非常容易堵塞。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要經常梳理、按摩膻中這個地方,其實不難,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現(xiàn)在有一種做法,就是拍打膻中,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種拍打對膻中的影響有點太過了,只要往下捋就行了。人如果生氣,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這樣對自己的氣機會很有幫助。
常見心包經病及其中醫(yī)對治
心包經的病癥經常會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會表現(xiàn)為“手心熱”。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一直走到中指。人的手心里有勞宮穴,勞官穴也是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如果心包有熱,就會體現(xiàn)在勞宮穴上,即手心熱。如何解決?大家可以拍打心包經,先按摩位于腋下的極泉穴,極泉穴是解郁大穴,屬于心經穴位,然后沿著手臂前緣的正中線向外拍打。拍打心包經,對心包的一些氣機非常有作用。
第二,有的人手心總出汗,這是心包不收斂的一個表現(xiàn)。因為心包經屬于厥陰經,厥陰經就是主收斂的,如果不收斂。手心總出汗的問題就得不到解決。
第三,臂肘攣急。就是沿著這個肘臂,會出現(xiàn)“攣急”,即抽筋,或者是不舒暢、麻木。在臨床上,這樣的病人越來越多,他們總覺得自己手臂發(fā)沉、發(fā)麻,就是人已經出現(xiàn)心臟病或心包病的一個前兆。這種人一是工作壓力太大,二是過度焦慮,阻礙了氣機,造成了氣血不通、經脈不通暢,導致了麻、脹、沉的感覺。
第四,腋腫。即腋窩下會出現(xiàn)腫痛,這個也是心包的病。如果再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就會覺得“胸脅盛滿”,就是總覺得兩個胸脅特別地脹。再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就會“心儋儋大動”,心會“撲通撲通”跳得特別快,就像人特別緊張一樣。
第五,是心臟病前兆的一個象,叫“面赤目黃”。就是臉會發(fā)紅,如果紅在眉心“如燈花狀”。那就很不好。在道教醫(yī)學里,眉心正中的地方叫印堂,如果這個地方發(fā)紅,人“禍福在旦夕間”。如果印堂發(fā)黑,就更加不好,因為黑的顏色是腎水的顏色,水克了火,就會造成心臟更加重的病癥。平常大家在照鏡子的時候,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臉,有些病的前兆會反映在臉上。
第六,嘻笑不休,即人一直收不住,總是呵呵樂的狀態(tài)。“喜則神散”,中醫(yī)講究任何事情都不可以過度,喜也分正邪,如果是正常的嘻,那就沒問題;如果人老是嘻笑不休,尤其是老人突然出現(xiàn)嘻笑不休的情況時,晚輩就應該多加小心,因為這是心神將散之象。老人的病情會加重。
曲黎敏,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天人醫(yī)易中醫(yī)藥研究院院長,山東教育電視臺《名家論壇》專家。有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精通文字學、傳統(tǒng)醫(yī)學、人類學。
實際上2000年前,《黃帝內經》早就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認為養(yǎng)生的要旨在于“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精神內守、不妄作勞”。這些養(yǎng)生法則涵蓋了飲食、心理、運動等方面,并且更強調行為養(yǎng)生,可以說中華養(yǎng)生提得更早、提得更好。
可惜千百年來,這些經典語言很少在群眾生活中流傳。其原因方方面面,其中可能有一點,是古漢語的語境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較大,人們不習慣在日常起居中張口閉口“之乎者也”。
所以在多年的科普工作中,我特別喜歡編“歌訣”,把古人的養(yǎng)生精髓思想與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編成通俗有趣的歌訣,使它們能在群眾中口口相傳。
養(yǎng)生防病智慧歌
《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堪稱經典。如今,“治未病”思想深入人心,“治未病”中心在全國各地蓬勃發(fā)展。如果你覺得“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句話拗口,也記不住孫思邈所說的:“常需安不忘危,預防諸病”,那么來唱一唱《養(yǎng)生防病智慧歌》吧!
養(yǎng)生防病智慧歌
看病難來看病貴,
治未病是大智慧。
養(yǎng)生防病最實惠,
大大節(jié)省醫(yī)藥費。
自己身心少受罪,
家庭親人少拖累。
和和諧諧好社會。
今天投入預防幾十元,明天節(jié)省醫(yī)藥費百千元,后天節(jié)省搶救費上萬元。怎么樣?這樣一說,你記住了吧?
“養(yǎng)生四有”動靜歌
我從事中醫(yī)診療50年,從事中醫(yī)科普30年,在研究實踐感悟中華養(yǎng)生,提煉出“養(yǎng)生四有”的心得——心胸有量、動靜有度、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
根據“養(yǎng)生四有”法則編的歌訣很多,這里難以一一呈現(xiàn)。且拿“動靜有度”一說?!吨型庑l(wèi)生要旨》里說:“勞心者,不可不勞手足?!笨床欢??記不???“三好學生”的概念很熟悉吧—— “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德、智、體、美、勞”,也耳熟能詳細吧?對了,就是這個“勞”,不是操勞、勞苦,而是操作、運動。
勞有度歌
德智體美勞有度,
每天鍛煉一小時,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輩子。
這里再推薦《健身動腿三步曲》和《兩游一拳歌》。
健身動腿三步曲
第一步——逍遙自在是散步
第二步——世上最好是走步
第三步——健身健心是跑步
兩游一拳歌曲
健身健美的運動——游泳
怡情快樂的運動——旅游
動中養(yǎng)靜的運動——太極拳
怡情養(yǎng)生快樂歌
“養(yǎng)生四有”法則中,我認為“心胸有量”最重要。喜在心里,笑在臉上,笑由喜起,喜由趣生,妙在情趣,時時感受生活的情趣,疾病愁苦無從乘虛而入?!饵S帝內經》里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這意思。
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布鞋,小女兒賣雨傘。老太太天天長吁短嘆:如果下雨,大女兒的布鞋難賣;如果天晴,小女兒的雨傘難賣。有個聰明人見她總是愁眉苦臉,便勸了她一句:“您的運氣真好,下雨的時候,您小女兒的雨傘賣得好,天晴的時候,您大女兒的布鞋賣得快?!崩咸犃耍⒖涕_懷大笑。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熟悉,說的是心態(tài)左右心情,退后一步天地寬的道理。所以,先送大家一首《不氣歌》
不氣歌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為了小事發(fā)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怎樣才能這也不氣、那也不氣呢?很簡單,就是要放寬心,心知足常樂心常寬。沒事多唱唱《寬心謠》吧!
寬心謠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退休金,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美也御寒,丑也御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yǎng)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