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藥注射劑是采用中藥飲片經提取、凈化后制成的供注入體內的溶液、乳狀液及供臨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濃溶液的無菌制劑,可分為注射液、注射用無菌粉末和濃溶液[1]。是20世紀后期發(fā)展起來的中藥新劑型,按給藥途徑可以分為皮內注射劑,皮下注射劑,靜脈注射劑等。隨著中藥注射劑品種的研發(fā)和臨床廣泛應用,其藥品不良反應報道也逐漸增多。為了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工作,筆者對2010~2012年我院收集的21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析評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通過查閱本院臨床科室2010~2012年住院病歷以及門診、住院醫(yī)師上報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單,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21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按照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的不良反應因果關系評定標準,按患者年齡、性別、臨床反應以及藥品不良反應關聯性進行分析、評價。
2 結果
21 患者年齡、性別比例 發(fā)生的21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中,患者女性182例,占866%,男性28例。女性多于男性,年齡最小的四個月,最大的62歲。其中14歲以下57例,占271%;25~45歲149例,占71%;45歲以上4例,占19%。
22 統(tǒng)計患者藥物過敏史 發(fā)生的210例不良反應中,有藥物過敏史者占578%,無藥物過敏史者占533%,過敏史不詳者5908%。
23 藥物類別 收集本院2010~2012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寒戰(zhàn),發(fā)熱,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過敏樣反應;其次是皮疹,蕁麻疹,斑丘疹等易于觀察的不良反應。以七葉皂苷鈉針,最為常見。雙黃連粉針,喜炎平針,細辛腦針偶見。
24 藥物不良反應關聯性 在21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中,按國家藥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的不良反應因果關系評定標準,分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無關,待評價,無法評價。很可能99例(474%),可能132例(582%),肯定4例(238%)。新的48例(231%),其中新的、一般的45例(2134%),經過對癥治療,187例治愈,23例好轉。
25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臨床表現 21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臨床表現主要為寒顫,發(fā)熱以及皮膚過敏。其中寒顫,發(fā)熱患者118例(563%),皮膚過敏,皮疹,尋麻疹,斑丘疹58例占(278%)。
26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對原患疾病的影響 大多數藥品不良反應在停用疑似藥物后,并且給予對癥治療方案,對原患疾病影響不明顯,一般的不良反應居多,無死亡病例,用藥后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時間最短為20 min,最長的為15 d,其中發(fā)生在24 h之內的131例,占(6254%)。
3 討論
31 中藥注射劑制備工藝的要求 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含有多種蛋白,鞣質,粘液汁,果膠,色素,淀粉等致敏物質,這些物質常作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病理性免疫反應,同時注射劑中加入的助溶劑,增容劑也是產生熱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制備工藝對保證制劑質量起到重要作用,不合理的制備工藝可能使提取不純,引起不良反應[2]。
32 有效成分本身具有刺激性 如注射用七葉皂苷鈉針中的七葉皂苷鈉A和七葉皂苷鈉B;黃芩中的黃芩素;喜炎平針中的穿心蓮內酯等都可產生局部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而鉀離子,鞣質等雜質也是中藥注射劑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33 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
331 正確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是避免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有效措施,應嚴格按照中醫(yī)藥學基礎理論,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辯證選擇中藥注射劑,避免發(fā)生原則上的錯誤[3]。
332 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臨床應用時選擇適當溶媒,避免與其他藥物混合配伍使用,避免發(fā)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值改變等,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引起輸液反應或過敏反應。
333 嚴格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輸液時控制滴速和濃度。
雖然用藥總劑量沒有超出限制范圍,但藥物引起的抗體濃度變化,內生致熱源釋放,血細胞破壞等均與藥物濃度有關與單位時間內進入患者體內劑量相關。所以應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選擇給藥途徑,控制輸液速度,不得過快。
4 小結
中藥注射劑發(fā)生不良反應,主要途徑是靜脈給藥,各級醫(yī)療機構應規(guī)范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加強監(jiān)測,充分發(fā)揮中藥注射劑的療效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加強對醫(yī)護人員培訓,避免不安全使用和不規(guī)范操作,促進臨床合理使用與規(guī)范管理。
參 考 文 獻
[1] 畢鳳蘭,張力.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問題探討.中國藥物警戒,2012,9(2):8991
[2] 楊水英,蔣曉燕.中藥不良反應探討.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3,9(1):6365.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 合理用藥
中藥注射劑是利用現代制藥技術并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而發(fā)展起來的新型中藥制劑,是我國特有的劑型,從柴胡注射液的誕生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其具有劑量準確、作用迅速等特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新品種的上市日益增多,但與此同時中藥注射劑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也日漸增多[1]。為此,我們對 2010 年至 2011 年間我院74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為臨床正確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我院 2010 年1 月至 2011年12 月門、急診以及住院患者中因使用中藥注射劑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報告74例,對患者年齡、性別、藥品類別、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tǒng) 、臨床表現以及藥物臨床應用情況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評價標準:不良反應因果關系、程度及癥狀均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不良反應評價標準[2、3],其中因果關系分為:可疑、可能、很可能、肯定四個等級;程度分為:輕、中、重三級;癥狀按器官/系統(tǒng)進行分類。
2 結果
74例患者中,男39例,占總數52.7%,女35例,占47.3%;年齡20~73歲,平均(54.32±7.8)歲,中老年患者(≥40 歲)居多,占 82.43%(61/74),詳見表1。
中度不良反應29例,輕度45例,無重度病例;因果關系與轉歸:肯定 36 例(48.65% ),可能 14例 (18.92% ),很可能16例 (21.62% ),可疑8例 (10.81% )。出現不良反應后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治愈 67 例,好轉 7 例。不良反應臨床表現以皮疹、瘙癢多見,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詳見表 2。
74 例不良反應所涉及的藥品均為清熱解毒與活血化瘀類藥物,共9個品種。其中清開靈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18.92%,其次為炎琥寧粉針16.22%,詳見表3。超過一半的病例54.05%(40/74)存在用藥不當的情況,并且有同時出現兩種用藥不當的情況。其中超適應證用藥60% (24/40)最常見;禁忌證用藥17.5%(7/40);配伍不當15%(6/40);輸液管未沖洗10% (4/40);溶媒不當5.00% (2/40)。
3 討論
中藥注射劑從柴胡注射液的誕生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因其具有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優(yōu)點,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但同時由于自身特點與制造工藝的復雜,目前其還未能實現完全提取單體有效成份配制[4],加上中藥藥材不同產地、質量、雜質等原因,目前由中藥注射劑引發(fā)的藥品不良反應日益增多[5]。如魚腥草注射液[6]、葛根素注射液[7]、刺五加注射液[8]等,在使用過程中都曾發(fā)生過嚴重的不良反應。
在我院74例不良反應報告中,中老年患者(≥40 歲)居多,占總例數的82.43%,其主要原因可能為:中老年患者肝、腎功能減退,代謝能力降低,從而導致機體藥動學的改變,使血藥濃度常保持在較高水平,藥物效應增強;其次中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退化,易出現變態(tài)反應。因此針對中老年患者用藥,因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密切觀察。
本文不良反應所涉及的藥品均為清熱解毒與活血化瘀類藥物,共9個品種,其中清開靈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18.92%。其主要原因為,臨床上這兩類中藥注射劑使用率最高,因此其不良反應也是最常見的。而清開靈注射液是在安宮牛黃丸的基礎上研制的,組方復雜,所含雜質多,因此較易引起不良反應[9]。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每味藥又含有多種成分,并且多為大分子物質,如多肽、蛋白質、多糖、甙類等,這些大分子物質均具有致敏原的作用,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這也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臨床常見的原因之一。此外,某些注射劑中添加的助溶劑與穩(wěn)定劑也可能是造成變態(tài)反應的致敏原。
本文不良反應有超過一半的病例54.05%存在用藥不當的情況,包括超適應證用藥、禁忌證用藥、配伍不當、輸液管未沖洗與溶媒不當。推測原因可能為部分醫(yī)師對中醫(yī)辨證原則缺乏必要的了解,目前國內60%的中成藥處方是由西醫(yī)醫(yī)師開具的[10],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望文生義,只是將疾病與藥品名稱相對,而沒有注意藥品成分與患者病癥是否相宜,從而導致超適應證用藥、禁忌證用藥等不當用藥。在治療過程中,合理的配伍治療,可增強療效,但是配伍不當反而會降低治療效果,甚至產生不良反應[11、12]。黎開華等[13] 研究了丹參注射液與喹諾酮類藥物的配伍,結果混合后產生了沉淀、混濁。主要原因為喹諾酮類藥物pH值較低約為4.1,配伍使用時,丹參注射液的pH 值降低,造成其脂溶性丹參酮及水溶性原兒茶酚衍生物等沉淀析出。因此,中藥注射劑最好單獨使用,如與其他藥物共用同一輸液管路,應在使用本類藥物前,先用相溶輸液沖洗輸液導管,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通過本文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除醫(yī)院在選擇中藥注射劑品種時,嚴格把關關外,增強醫(yī)務人員中醫(yī)辨證用藥意識,針對不同患者正確合理配伍用藥,以及治療過程中的密切觀察,可以減少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確?;颊哂盟幇踩?。
參考文獻:
[1] 韓麗萍,張延軍,趙樹進.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特點及成因[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2,22(11):705.
[2] 黃劍臻.我院近3年來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fā)生相關因素分析[J].河北中醫(yī),2009,31(12):1871-1872.
[3] 田慶鍔.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特征原因及臨床應用對策[J].中國藥房,2007,18(30):2388-2389.
[4] 寧華,姜洋,張艷華.我院中藥注射劑的臨床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7,27(5):679 -680.
[5] 翟勝利.中成藥的辨證用藥[J]. 中國中藥雜志,2008,25( 12) :758-759.
[6]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警惕葛根素注射劑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J].中南藥學,2006,4(4):315.
[7]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關于暫停使用和審批魚腥草注射液等7個注射劑的通告[R].北京:國食藥監(jiān)安,2006.
[8]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通報刺五加不良事件查處情況[R].北京:國食藥監(jiān)安,2008.
[9] 張惠霞,陳建玉,宋成.3414 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6,3(4):232.
[10]莊潔.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6,20(28):20-23.
[11] 趙家新,徐乃煥,吳碧桃.常用中藥注射劑與其他針劑的配伍[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01, 21(9): 550.
[12] 韋 曦,呂超智,楊 荔,等.中藥注射劑與輸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變化[J].柳州醫(yī)學, 2007, 20(1): 40.
【關鍵詞】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特點分析
阿奇霉素是一種抗生素,其生物利用度、細胞滲透性和組織選擇性均較高,它能與微生物的50s核糖體亞單位結合,擾亂其蛋白質合成。同時阿奇霉素抗菌譜較廣,抗生素后效應良好,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較低,半衰期可達35-48h,現已廣泛運用于由流感嗜血桿菌、肺炎衣原體等引起的呼吸、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疾病[1]。阿奇霉素在臨床上雖然應用很廣,但隨之而來的藥物不良反應也開始困擾大家?,F將阿奇霉素導致的不良反應特點詳細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間發(fā)生的82例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應案例為研究對象,男45例(54.88%),女性37例(45.12%);年齡1-82歲,平均(25.6±1.3)歲。
1.2方法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依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2],分析不良反應案例的性別、年齡、不良反應出現時間、用藥方式、不良反應類型、以及臨床表現等特點分布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計量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差異在P
2結果
2.1性別和年齡分布情況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用藥方式分布情況82例阿奇霉素不良反應者中靜脈滴注給藥63例(76.83%),口服給藥16例(19.51%),另有3例(3.66%)先靜滴后口服。靜脈注射給藥方式所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給藥方式,且差異顯著(P
2.3不良反應出現時間分布情況82例患者中54例(65.85%)在首次用藥后發(fā)生不良反應,28例(34.15%)在連續(xù)2次以上用藥后發(fā)生不良反應,首次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2次以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且差異顯著(P
2.4臨床表現分布情況82例患者中15例(18.29%)發(fā)生皮膚變態(tài)反應,16例(19.51%)發(fā)生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11例(13.41%)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不良反應,14例(17.07%)發(fā)生心血管系統(tǒng)不良反應,13例(15.85%)發(fā)生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8例(9.76%)發(fā)生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其他不良反應5例(6.09%)。
3討論
阿奇霉素屬于大環(huán)內酯類,其抗菌譜與紅霉素接近,臨床上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多用于治療敏感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支原體肺炎等疾病[3]。阿奇霉素是將紅霉素的分子結構中的內酯環(huán)擴展成為十五元環(huán)而制成,這種結構增強了阿奇霉素的穩(wěn)定性[4],但靜脈滴注時會升高血漿胃動素水平,使得胃腸道平滑肌強烈收縮,誘發(fā)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5]。
本組研究資料表明阿奇霉素所致兒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但與性別無關,其中尤其要注意兒童用藥,考慮到兒童生理機能特點,用藥時要嚴格把握兒童體重、體表面積等制定用藥方案,確保兒童用藥安全。阿奇霉素不良反應與給藥方式有關,靜脈滴注時不良發(fā)生率較高,因此臨床盡量選用口服給藥方式,減少不良發(fā)生率,如病情需要不得不選用靜脈滴注時也需掌握好藥物濃度和滴注速度。臨床不良反應可涉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包括皮膚變態(tài)反應、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泌尿系統(tǒng)不良反應、心血管系統(tǒng)不良反應等,多數發(fā)生在首次用藥后。綜上所述,為了用藥安全,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臨床上應合理應用阿奇霉素,嚴格把握臨床用藥適應癥,選擇最佳用藥方式,控制滴速,尤其是兒童和青壯年用藥不宜過快,掌握好藥液的劑量和濃度,輸液前盡量進食,不可空腹用藥,加強監(jiān)控,必要時做好搶救準備。
參考文獻
[1]馬雪根.170例阿奇霉素不良反應分析[J].抗感染藥學,2009,6(3):209-210.
[2]王迎春,周學琴,劉玉琴.阿奇霉素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相關因素分析 [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2,37(1):73-74.
[3]胡守偉.阿奇霉素不良反應探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8):152.
關鍵詞避孕藥具宮內節(jié)育器不良反應/不良事件應對措施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育觀有了較大改變,避孕藥具在育齡婦女的應用越來越多。本研究通過對10000例婚后育齡婦女使用避孕藥具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對避孕藥具不良反應/不良事件進行監(jiān)測,總結其不良反應/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12月隨訪使用避孕藥具的產后育齡婦女10000例,年齡22~50歲,平均36.75±8.17歲,其中22~29歲2692例(26.92%),30~39歲4545例(45.45%),≥40歲1763例(17.63%)。使用宮內節(jié)育器7521例,安全套避孕1804例,藥物避孕675例。隨訪的所有婦女均無嚴重疾病。對于上述女性由于避孕藥具的使用而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不良事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結果
有1036例婦女出現不良反應/不良事件,均為使用宮內節(jié)育器。主要不良事件如下。
位置與形態(tài)改變(宮內節(jié)育器下移):宮內節(jié)育器下移是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宮內節(jié)育器下移可能與IUD放置后個體子宮排異作用或外力使宮腔內壓力增高有關。IUD作為一種異物,對局部子宮內膜組織直接產生刺激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達到阻礙和干擾受精卵著床及發(fā)育而最終達到避孕的目的。如果節(jié)育器下移,受精卵在宮腔上部或前后壁著床就成為可能,而導致帶器妊娠。本組1036例不良事件中,587例宮內節(jié)育器下移,構成比56.66%。
月經問題(月經間期出血/點滴出血268例、月經過多17例、閉經1例):1術中術后短期出血:一般來講,術中及術后均會有少量出血,但若術中或術后24小時內出血量>100ml,或術后出血時間>2周,屬異常出血。2月經異常:在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者中的發(fā)生率為5%~10%。多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點滴出血、不規(guī)則出血等,但月經周期較少發(fā)生改變。出血可能與含銅IUD放置后機械性及化學性損傷子宮內膜止血功能減弱有關。本組1036例不良事件中,月經問題286例,構成比27.61%。
非意愿妊娠128例(帶器妊娠120例、不帶器妊娠8例),構成比12.36%:一般意義上的帶器妊娠分兩種情況:1宮內節(jié)育器發(fā)生下移或脫落而導致的懷孕。2節(jié)育環(huán)在宮腔內位置正常而發(fā)生的懷孕。帶器妊娠可能與IUD放置后個體子宮排異作用或外力使宮腔內壓力增高有關,或IUD型號與宮腔大小形態(tài)不適應避孕作用下降有關。
腰腹疼痛:其中下腹疼痛和腰骶部疼痛及痛是主要的表現形式,因疼痛而導致取出節(jié)育器的發(fā)生率僅次于子宮異常出血。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而導致的疼痛有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情況。損傷、繼發(fā)感染等原因導致的是病理性疼痛。節(jié)育器本身導致的屬生理性疼痛。腰腹疼痛可能與IUD放置后刺激宮頸內口疼痛感受器、宮體受到機械性及化學性刺激產生宮縮有關;延遲性疼痛可能與IUD型號與宮腔大小形態(tài)不適應有關。本組1036例不良事件中,腰腹疼痛18例,構成比1.74%。
宮內節(jié)育器完全脫落:可能與節(jié)育器放置后個體子宮排異作用或外力使宮腔內壓力增高及個體宮頸形態(tài)差異有關。本組1036例不良事件中,宮內節(jié)育器完全脫落8例,構成比0.77%。
討論
作為醫(yī)院及計劃生育服務站應對技術人員加強業(yè)務知識及技能的培訓,使其的業(yè)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并在臨床實際過程中正確掌握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掌握放置和取出的時期,做到術前準備規(guī)范化、手術操作標準化。并對置器后的婦女加強宮內節(jié)育器相關健康知識的宣教,加強術后隨訪及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和處理宮內節(jié)育器的不良事件。在本次調查中,發(fā)現不同類型的宮內節(jié)育器其發(fā)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差異較大。這說明宮內節(jié)育器的質量是導致其發(fā)生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關部門應對生產宮內節(jié)育器的企業(yè)與相關產品進行嚴格管控。確保所使用的材料、生產過程都符合要求,確保最終產品的安全和有效。對于易出現不良事件而臨床又必須使用的宮內節(jié)育器應組織相關科研單位與企業(yè)進行技術攻關,在使用材料、生產工藝方面得到創(chuàng)新,降低其產品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從而提高避孕藥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保障育齡婦女安全使用避孕藥具,維護廣大育齡群眾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易,胡一萍,吳蓉麗.兩種新型宮內節(jié)育器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1):1343-1344.
[關鍵詞] 抗菌藥物;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969.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3(a)-111-02
藥物不良反應(ADR)是用藥后產生與用藥目的不相符的并給患者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咕幨桥R床上用以控制嚴重感染不可缺少的藥物,由于廣泛的使用,隨之而來的是抗菌藥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數量也漸趨上升[1]。開展ADR監(jiān)測工作,為上市后藥品再評價及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藥提供依據?,F用回顧性方法對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上報的164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數據進行分類統(tǒng)計及分析評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ADR的報告表。在365例ADR中,統(tǒng)計出抗菌藥物不良反應164例。
1.2 標準
采用衛(wèi)生部ADR監(jiān)測中心的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進行評價。
1.3 方法
分別對患者年齡、性別、所用藥物、給藥途徑、不良反應主要臨床表現等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進行分類統(tǒng)計及分析評價。
2 結果
2.1 病例資料
在164例ADR中,女性90例(占54.88%),男性74例(占45.12%),患者年齡最小為17個月,最大為87歲,發(fā)生ADR的年齡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ADR患者年齡分布及構成比
2.2 不良反應涉及的抗菌藥物種類
將ADR涉及的抗菌藥物種類進行分類統(tǒng)計,藥物種類及相關病例數、構成比見表2。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居前10位的抗菌藥物
見表3。
2.4 不良反應涉及系統(tǒng)、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
按涉及系統(tǒng)、器官分類,ADR涉及系統(tǒng)、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見表4。
2.5 不良反應涉及的給藥途徑
在164例病例中,靜脈給藥138例,占84.15%;肌內注射2例,占1.22%;口服給藥24例,占14.63%。
2.6 不良反應的轉歸
164例ADR中,痊愈66例,占40%;好轉98例,占60%。
3 討論
3.1 ADR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164例ADR中,男女比例為1∶1.22,女性高于男性。從年齡分布上看,患者年齡最小17個月,最大87歲。由表1可見,成年人(18~59歲)患者ADR的發(fā)生率最高,這主要與就診人群的年齡分布有關。其次是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占23.78%),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漸減退,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能力都降低,故對許多藥物反應特別敏感,ADR發(fā)生率增高,所以給老年患者用藥時,應遵循個體化差異,制訂最佳給藥方案,降低ADR的發(fā)生。
3.2 ADR發(fā)生率與藥物使用頻率密切相關
抗菌藥是臨床應用范圍廣、種類最多的一類藥物,也是發(fā)生不良反應比率最高的藥物。在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報告的365例ADR中,由抗菌藥物引起的有164例,占總例數的44.93%,表明抗菌藥物ADR發(fā)生率居于所有藥品的首位[2-3]。臨床用量最多的3類抗菌藥(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青霉素類)引起的ADR占抗菌藥總ADR的90.25%,表明ADR發(fā)生率與藥物的使用頻率密切相關??咕幬锏氖褂弥写嬖跓o明顯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問題,造成抗菌藥物的濫用和患者的不良反應增多[4],提示應加強專業(yè)人員的業(yè)務和素質培養(yǎng),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嚴格用藥指征,避免無指征聯合用藥、超劑量使用及療程過長等問題的出現。
3.3 ADR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
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為主,占總例數的42.57%,以皮疹、皮膚瘙癢多見。這與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在臨床上的表現較其他系統(tǒng)、器官的損害易于觀察和診斷有關。故應加強其他累及系統(tǒng)、器官的ADR監(jiān)測工作,及時發(fā)現隱蔽了的ADR,減輕ADR的程度。
3.4 不同給藥途徑對ADR的影響
靜脈給藥是引起ADR的主要給藥途徑,共138例,占84.15%,明顯高于口服給藥(14.63%)及肌內注射(1.22%)。導致這種現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靜脈給藥可使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無首過效應,血藥濃度高,故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較口服給藥迅速、強烈;其二是因靜脈給藥的影響因素較多,如注射劑成分復雜、輸液配伍不當、輸液中所含微粒超標、給藥速度過快等[5];最后是因ADR的報告以住院患者為主,靜脈給藥方式較普遍。因此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正確選擇給藥途徑,遵循“能口服勿注射”的給藥原則。建議在提高注射劑產品質量的同時,還應注意避免由于藥液配伍不當、濃度過高、配制的液體放置時間過長和滴注速度過快等引起的不良反應[6]。
3.5 ADR病例愈后良好
本組病例痊愈、好轉率為100%,這主要是因為本組病例絕大多數為住院患者,ADR能被及早發(fā)現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如減量、停藥、給予治療藥物等。因此,對于ADR的防范關鍵在于用藥后的密切觀察和及時處理。
總之,抗菌藥物的ADR發(fā)生率很高,應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科學地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確保臨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
[參考文獻]
[1]呂衛(wèi)紅,江君微,朱良榮.192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醫(yī)藥導報,2007,26(7):819-820.
[2]林建華,郭濤.1200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6(6):415-417.
[3]孫鵬麗,張麗.哈爾濱市2004~2005年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6,3(4):207-209.
[4]田德薔,陳曉紅,趙志剛.我院12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9,9(1):70-72.
[5]劉承統(tǒng),潘小青.55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1(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