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研究方法對已有30篇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研究大多以理論思辯為主,實證研究為輔。其中,黃炳宣與陽崇波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與思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留守兒童調查》、徐夢婕與鄧承乾等人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的調查分析———以貴陽市息烽縣永靖鎮(zhèn)為例》、秦艷艷與閆軍印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對策分析———以河南省郟縣長橋鎮(zhèn)為例》、張杰的《隨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及李佳樾的《甘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質量現狀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的實證研究,其余均為分析原因、列出影響、提出對策的理論思辯研究。
(二)研究視角目前的研究視角以單一學科為主,多學科結合為輔。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文關懷的思考》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探討如何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試析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則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補償機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調查和教育生態(tài)學視角》從教育生態(tài)學的視角對留守兒童的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補償措施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單一或相互結合的學科視角進行研究,如郭曉霞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學思考》、張春玲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關懷》、黃曉慧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三)研究路徑從已有的30篇文獻來分析,研究路徑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一論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應對措施。如:王海波的《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幫琴的《農村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則側重探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對策。第二種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還對當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與造成的消極影響進行論述,如:唐喜梅、盧清的《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及對策研究》。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內容
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許多農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對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職責,導致兒童嚴重欠缺家庭關愛和教育,現有的研究主要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成因、消極影響、應對策略等方面展開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研究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表現,專家學者們作了詳細分析。依據監(jiān)護主體的不同,莫艷清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缺失的表現模式分為四種:“單親”家庭型,隔代撫養(yǎng)型,親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學者的分類基本一致,且都認為無論哪種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埋下很大隱患。黃曉慧認為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現:家庭教育時間嚴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異變,教育過程重智輕德、重身輕心,教育上過分依賴學校。黃炳宣、陽崇波對六個鄉(xiāng)鎮(zhèn)的十二所學校進行專題調研,發(fā)現其中有三個村的留守兒童達到510人,占在校學生的80%,一兩年甚至三五年沒見過父母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且大多數孩子剛蹣跚學步時就和父母分隔兩地,在生活上雖能溫飽,但缺乏思想引導、監(jiān)管。陳世海與占海玉進行調查和訪談發(fā)現,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專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運用斥責、體罰以及剝奪兒童權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從,對孩子的學習不甚關心,有些老人連孩子的生日、班級都不清楚。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極影響研究
1.阻礙兒童身心的健全發(fā)展。李佳圣采用問卷、座談、訪談等形式,對鄂東南2個縣市的10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和10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初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得出留守兒童具有人格發(fā)展不健全、學習成績差、人生價值觀扭曲等特點。并指出,變相的親情補償造成教育方式失誤,面對留守兒童所需要的親情反饋,父母往往通過錢、物等補償方式,使孩子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并誤入歧途。費招娣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性格障礙、人格發(fā)展障礙以及行為怪誕等問題: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觀、暴躁、內心封閉;人格發(fā)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與人交往不真誠、不友好、欺騙老師和家長;在行為上容易違紀打架、謾罵他人、隨地大小便、對長輩沒禮貌。
2.不利于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當前研究一般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分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黃曉慧的分析是宏觀角度的代表,她根據社會流動理論,認為當前社會的流動是機會均等的純粹流動,而今后制約流動的主要因素是學歷(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農村人,流動機會多,會逐漸居于社會統(tǒng)治地位;農村人由于學歷跟不上,流動機會受限,處于城市邊緣人的位置,居于社會底層,這樣造成城鄉(xiāng)兩極分化更為嚴重,構成社會不穩(wěn)定。秦艷艷、閆軍印的分析是微觀角度的代表,他們從家庭的角度出發(fā),說明夫婦與親子構成了社會結構基本三角的基本社會關系,夫婦關系以親子關系為前提,親子關系以夫婦關系為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親子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促使社會基本三角穩(wěn)固的保證,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實,必定影響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3.減慢農村教育的發(fā)展進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關系著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眾多家庭的和諧發(fā)展,更關系著農村人口素質的提升,對我國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學者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無法通過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農村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減弱甚至抵消了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正面影響,拉大了城鄉(xiāng)教育的差距,延緩了農村教育的發(fā)展進程。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應對措施研究廣大學者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提出了許多應對措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深化現行制度改革,消除城鄉(xiāng)壁壘。姚忠旺建議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的城鄉(xiāng)隔離制度,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為異地求學創(chuàng)造更加寬松的條件。柳浩翔提出國家應為留守兒童早日進城就學與父母團聚制定合理的優(yōu)惠政策和條件,補償父母的家庭教育權和兒童受家庭教育權。在考試制度改革上,學者們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戶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許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就地參加各類升學考試,從制度上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
2.增加教育財政投入,調整資源分配。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guī)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眳侵ЭJ為政府須強化中央與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教育實行政策傾斜,增加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資源,促進城鄉(xiāng)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他還建議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建立“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財政支持機制,如:設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專項經費,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等。同時,學者們一致認為還要加大寄宿學校的建設力度,按時發(fā)放農村教師工資,完善農村教師社會保障制度和工資報酬制度,防止教師資源流失。
3.完善教育補償制度,加強學校關懷。若父母沒法給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時,學校應該尋求途徑給予留守兒童關懷。張春玲認為學??梢酝ㄟ^以下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懷:開展家庭咨詢,舉辦家長學校,成立家長指導委員會,建立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如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和監(jiān)護人聯系制度),教師家長與心靈對話制度,配備心理咨詢師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制度,整治校園周邊網絡環(huán)境。王一濤、冉云芳則建議學校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yǎng)兒童健康的情感傾向,設立各類興趣小組,開設書法、美術、體育、音樂、舞蹈等課程,讓這些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讓他們在生機勃勃的校園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和成長的快樂。專家學者們還指出教師作為專業(yè)的教育者,有責任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針對此,周幫琴提議為學習能力差、監(jiān)護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兒童安排教師擔任家長,關心留守兒童生活起居并輔導其學習。
4.轉變父母家庭觀念,強化教育意識。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父母重視家庭教育才是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胡花平、康春英提出雙方要權衡雙方外出務工對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確保孩子健康成長。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對孩子身心產生影響。沈優(yōu)美也指必須扭轉只要給孩子留下足夠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錯誤觀念,家長就算外出工作也要為孩子選好委托監(jiān)護人,并與委托監(jiān)護人和學校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5.整合社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黃曉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偏廢?!边€舉出榜樣例子:衢州市柯城區(qū)華墅鄉(xiāng)劉坂村成立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上級婦聯組織還幫助招募了大學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間來“指導中心”輔導村里的留守兒童,不但豐富了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還讓他們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和社會關愛。王一濤、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廣播及宣傳欄擴大效應,印發(fā)圖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識資料并派送到家,開展家庭教育知識競賽、推選家教榜樣等活動,還可以招募大學生村官、退休教師以及村里榜樣父母作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兒童的情況,及時與學校溝通聯系。
三、關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為深入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彌補這些不足是未來研究的一個走向。
1.多學科綜合研究不足。從研究學科看,介入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學科還較少,且大多數研究都是在某一學科的范疇內進行,缺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視野較為狹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一個具有多學科性質的領域,未來的研究應加強多學科融合研究,突出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分析的同時,把生態(tài)學、管理學、醫(yī)學、倫理學等學科視角納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豐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當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異,文章之間的借鑒率高,經驗總結多,創(chuàng)新建議少,研究質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來的研究應盡快脫離研究的瓶頸狀態(tài),提高理論研究的精度,減少重復的定性研究,注重實證研究與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與層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夠。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決方案,學界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建議,有些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實行難度大,也正因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決措施關鍵是適用與否,尋求一套適用的計劃方案,需要考慮各地的風俗、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當地客觀情況而隨便套用策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關鍵是要盡快結束留守兒重的留守生活。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需研究者們用嚴謹的態(tài)度和開闊的視野,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作者:楊梅王小丁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