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學生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高校學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重科教,輕德育”、“重道德認知,輕實踐體驗,學生德育主體性作用弱化”、“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所產生的德育管理的‘真空地’”和“德育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影響道德教育的效果”這四個方面;這是加強高校學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出發(fā)點。
關鍵詞:道德教育;高校;學生;問題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研究和分析我國高校學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乃是加強高校學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對提高高校德育績效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重科教,輕德育現(xiàn)象嚴重
當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科技教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主流,而道德教育卻退居三舍。主要表現(xiàn)為:
1、在課程結構中,科技教育課程所占的比重過大
翻開各專業(yè)的教學計劃,各種實用的、技能型的課程琳瑯滿目,而人文類課程因學生學習時間的限制,只剩下一兩門流于形式的共修課。課時的安排,也是偏重專業(yè)教育課時量而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量。甚至有的高校領導在修訂教學計劃時,公開提出取消“兩課”教學?!靶蝿菡哒n”就曾被一些高校從教學計劃中拿掉。
2、日常管理評比中德智分量的失衡
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在學生各種獎項如綜合獎學金、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評比中,偏重智育成績忽視操行表現(xiàn),如:有的高校將獎學金評比中智育標準設置過高或比例過大,使得智育成績成為評比的先決條件。
3、教師對德育工作的忽視
美國大學很注重在專業(yè)教學中滲透德育,如歐內斯特·博耶就曾提出專業(yè)課應當實現(xiàn)價值觀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專業(yè)教育必須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幫助學生掌握從事某種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與專業(yè)相關的價值觀。例如,工程技術專業(yè)的教學,必須教會學生如何適應和改造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物理學的教學應當組織學生討論物理學與倫理學的關系等。[3]但在我國高校的專業(yè)課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關注的僅僅是對“是什么”問題的回答和對科學知識的講解,忽視課堂及課堂以外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致使“教”與“育”相脫節(jié)。
二、重道德認知,輕實踐體驗,學生德育主體性作用弱化
經濟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及價值觀念的多元變化所引發(fā)的社會變革,使高校德育也呈現(xiàn)出“從權威理論到平民實踐,從客體德育到主體德育”的新變化。[1]學生德育主體性作用,就是指在德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質,由外化教育變成內化自覺行動。但是,受計劃經濟影響,我國現(xiàn)行高校學生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權威本位的現(xiàn)象,偏重道德認知,輕視實踐體驗。這主要表現(xiàn)為:
1、理念誤區(qū)
把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解為對行為規(guī)范和外在權威的依從,理解為對一些道德知識、行為規(guī)范的簡單認同。于是,高校就組織教師借助一切可能的手段保證這種服從的程度和認同的效果,使學生行為不折不扣地按規(guī)則行事。在這種教育理念下,確能“成功”地管理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服從,但這些依靠外力缺乏學生主體配合維持的行為,一旦失去其賴以維持的外部約束,其后果可想而知的。如一些被老師和學生一致認為是“誠實”、“優(yōu)秀”的好學生,卻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擇手段地偷取同學的錢物。這說明在權威強迫執(zhí)行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依從通常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外力的作用,其中缺乏行動的自覺性和主體的責任感。因此,學生的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必須以認知為基礎、實踐做延伸,只有兩者的有機融合,道德才成為學生認識、肯定、完善自己的手段
“兩課”教師都非常注重課堂內教學內容和效果的改革與提高,能夠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人類幾千年所積累的道德經驗與道德知識,不斷豐滿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力求做到課堂教學系統(tǒng)性、完整性、科學性;但另一方面則缺乏課堂及課堂以外的學生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與探索。這種忽視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單一教學方法,使培養(yǎng)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知”、“行”脫節(jié),*
3、評價內容缺失
在高校學生道德教育管理實踐中,由于受理念和機制的影響,長期以來,對學生“德”的評價是理論考查與操行考核相脫離,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成績,只有應試的分數(shù),沒有德行的評價指標,對學生品德評價缺少“認知”、“踐行”的有機結合;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衡量主要還是格式化的考試,這種考試強化的是認知式評價標準,而忽略了對教師在課堂以外對學生的訓練和指導的考核。評價內容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過程智育化、德育內容空泛化和德育體驗活動隨機化。
三、互聯(lián)網絡所產生的高校德育“真空地”
互聯(lián)網絡具有信息傳遞巨大、速度傳播快捷、覆蓋范圍廣泛等特點,從而被大學生們所接受和偏愛?!叭绻麑⒋髮W生網民定義為平均每周使用互聯(lián)網1小時(含1小時)以上的在校大學生,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90.2%是網民”。[4]網絡技術帶給校園的不僅僅是新的技術手段和新技術的革命,同時也是對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的巨大沖擊,其沖擊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了德育管理的“真空地”。因為網絡空間的基本特征是隱蔽性強,難以控制和監(jiān)管。傳統(tǒng)的高校學生道德教育,以學校教育為主導,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及他們喜愛的書刊、喜歡討論的問題以及與什么類型的人交往等各種渠道,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比較具體、準確、及時的了解與掌握。但網絡技術的普及,學生可以自由翱翔在網絡世界里。學生什么時候上網、上什么網站、瀏覽什么內容信息、什么信息以及在網上和什么人打交道等一系列情況,對于教師來說,都是未知的。網絡的隱蔽性,增加了教師了解學生思想的難度,也增加學校對教師工作情況把握和衡量的難度。
四、德育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影響道德教育的效果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加里寧在其《論共產主義教育和科學》一書中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工作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覺察不出的,但不僅如此,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因此,有一支思想好、作風正、科研強的相對穩(wěn)定的高校德育師資隊伍,決定著道德教育的效果。但現(xiàn)實狀況是,當前高校德育師資隊伍穩(wěn)定性不容樂觀,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高校領導缺乏對道德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重要性應有的認識和理解,造成德育教師進取心淡漠,無意于教育管理規(guī)律的研究,德育效果難以得到保證。二是待遇上的不平等造成隊伍的不穩(wěn)定。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機制,更缺乏相應的獎懲,尤其是缺乏出國考察的待遇,這嚴重影響了德育教師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盧建華.《現(xiàn)代德育理論的新發(fā)展》[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9(4).
[2]戚萬學.《道德教育的時間目的論》[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12-13.
[3]戴艷軍.《美國高校德育實踐對中國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2(6):81.
[4]翁鐵慧主編.《高校學生輔導員行動指引》[J].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52.
[5]許文蓓.《高校學生道德教育管理研究》[D].碩士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