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本建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教師關注的點要放在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生成上,而不僅僅是就教材講教材。換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新建構教材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當前的認知狀況,更好地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
教材文本只是學生閱讀的一個范例,僅僅靠它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一、建構同一體裁的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維
僅就一種文本讓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有時候會顯得單薄,如兩種文本對照著解讀,學生更能體會這種體裁文本的獨特韻味。以《致橡樹》為例,這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詩,詩歌總是強調用詞的優(yōu)美與精準。教師可讓學生分析其中一些詞的引申含義,以達到與文本平行對話的水準。教師問,“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現了什么。學生將具體的意象與現實生活的人相連接,發(fā)現“近旁”總是表達相愛的戀人關系。教師接著問,“樹”、“站”二字又表達著什么呢。學生先將作者表達的意象,用筆畫出來,再將文字附以靈魂,發(fā)現表面上是說單一的、不依附的意思,如果轉換到愛情的表達上,則訴說著獨立而又平等的愛情。為了讓學生了解這樣體裁文字的魅力,教師構建了一個新文本北島的《回答》。先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反復朗讀文本,就文本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只有深入地去讀,才能理解詩歌的含義,也只有用心去讀,才能產生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但每個學生理解的角度不一樣,因此問題沒有好壞之分,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思考過程。當讀到,“看,在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時,有學生提出來如果把“鍍”這個字換成“鑲”字,你覺得哪一個更好,為什么。學生已經從文本的表面進入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到文本每一詞的理解。教師不給出答案,讓他們誦讀著、思考著、討論著。有學生說,“鍍”字好,因為這個字能夠突出負面的色彩,與人民為敵的人手上沾滿了屈死者的鮮血卻還要給自己鍍金。有說,“鑲”的范圍小一些,“鍍”的范圍更大,表現出反動權威的張牙舞爪。
二、建通同一主題的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擴散思維
思維是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學生天生就具備的,尤其是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如分析、比較、判斷、擴散等思維能力。在進行閱讀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將同一主題的作品做一個建構,以讓學生的思維向廣闊的地域漫溯。以《項脊軒志》為例,這是歸有光的一篇非常有名氣的作品,作者飽含深情地表達了對已逝親人的眷戀之情。學生淺淺一讀,就為之動容,那寥寥幾筆就讓他的母親的形象在學生眼前鮮活起來。當學生讀到這句“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彼麄兌寄芨惺茏髡吣赣H對兒女的那種疼愛之情。但要讓學生對歸有光的母親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對人物的印象從粗略走向細致,光靠文本為數不多的幾筆,總會讓他們意猶未盡。建構文本會讓學生形成新的閱讀期待,比如說,歸有光的文筆一直這樣好嗎,他的母親到底有多偉大。教師找來這樣一篇文章《先妣事略》,這是歸有光專門為母親寫的一篇文章。教師先問“先妣”什么意思,學生從成語“如喪考妣”中知道“妣”的含義,說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也知道要建構一個相對應的文本來解決現實的問題?!断儒侣浴范裕驗橛兄暗奈谋咀饕劳?,學生先去默讀、譯讀、再分角色朗讀,也就慢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特別是他們讀懂了作者在之前文本里就流露出來的情感。學生感動于這位質樸而任勞任怨的平凡母親,悲痛于這位母親短暫而又充實的一生,當然學生更佩服作者能在絮絮道來中,用精致的筆觸扣動每個讀者的心。同一主題的閱讀讓學生更能理解這一主題的深刻與豐盈。
三、建通同一思想的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思維
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他們精神生長的過程,精神的生長包含對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沖擊與改變。以《一個人的遭遇》為例,這是前蘇聯肖洛霍夫的一篇重要作品。一開始教師就拋出這樣的問題,文章題為“一個人的遭遇”,這個人是指誰呢,他到底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變化又是怎樣?以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去理解人物的整個世界。在深入閱讀的時候,教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阿拿多里的同志們,朋友們,都擦著眼淚,但是我我沒有哭,我的眼淚在心里干枯了”。這是文中的一句話,請問此段文字的背景是什么。學生會回答出,索科洛夫的兒子犧牲了。教師接著問,索科洛夫為什么沒有哭?因為他無情嗎?眼淚干枯了是因為他已經麻木了嗎?學生閱讀的興致隨著問題的拋出越發(fā)高漲,他們越能明白索科洛夫在苦難中那種堅忍不拔的意志,也能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為了能讓學生從多種官上體驗戰(zhàn)爭的殘暴與破環(huán),能讓學生感受到人們對和平的向往。教師建構一部電影文本《阿甘正傳》,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阿甘冒著炮火拼力救出受了重傷的戰(zhàn)友巴布。巴布身受重傷,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他留下一句“我想回家”,就安然地在炮火中,在兄弟懷抱里永遠地閉上眼睛。教師問學生有什么樣的感受,顯然地,學生通過畫面的情境再現,愈發(fā)感知戰(zhàn)爭的冷酷無情、和平的難能可貴。可見,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發(fā)生改變,這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慢慢生長的過程,是在不經意間就成熟的過程。
四、結束語
可見,教師要適時地對原有文本進行或增、或減、或變等方式使其更好地與學生的閱讀發(fā)展區(qū)對接,進而最大限度地改變他們的閱讀視線,提升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斌.“關聯-順應”理論下習作教學語境的動態(tài)建構[J].語文教學通訊2016(36)
[2]王富仁.文本分析略談[J].語文建設2014(07)
作者:朱麗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