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權益保護法論文

權益保護法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權益保護法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權益保護法論文

權益保護法論文范文第1篇

為了促進養(yǎng)殖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減輕養(yǎng)殖者的負擔,增加漁民的收入,漁業(yè)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養(yǎng)殖者法律法規(guī)的培訓和指導,開展送法入戶活動,讓養(yǎng)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養(yǎng)殖,強化養(yǎng)殖者的漁業(yè)安全生產意識;讓養(yǎng)殖者明白國家鼓勵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的方針、政策和對水產養(yǎng)殖水域灘涂實行養(yǎng)殖證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證養(yǎng)殖,合法權益才受法律保護。養(yǎng)殖權是養(yǎng)殖者依據法律規(guī)定在一定水域灘涂從事水生動植物養(yǎng)殖的權利,為了保護水域灘涂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養(yǎng)殖者在取得租賃、承包、使用養(yǎng)殖水體的養(yǎng)殖權時,應當簽定承包合同或養(yǎng)殖協(xié)議,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必要時可聘請律師代為辦理并進行公證,依法完善養(yǎng)殖措施,以有效規(guī)避養(yǎng)殖糾紛,減少麻煩,放手大膽地從事養(yǎng)殖生產。只有不斷提高養(yǎng)殖者的法律意識,使其熟知國家發(fā)展養(yǎng)殖漁業(yè)的政策,養(yǎng)殖者的合法權益才不會受到侵害。

2增強依法行政的責任心,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

漁業(yè)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產業(yè)的發(fā)展,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行使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力。堅持依法行政,執(zhí)法為民;堅持勤政清廉、親民安民富民;做養(yǎng)殖者維權的使者,不辜負漁民的期望。對國家確定的重點養(yǎng)殖水域要加強監(jiān)督檢查,加大執(zhí)法力度,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宣傳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漁業(yè)的重要性,提高人們自覺尊重他人養(yǎng)殖權的法律觀念,對干擾養(yǎng)殖漁業(yè)生產秩序,偷捕、搶奪他人養(yǎng)殖水產品,破壞他人養(yǎng)殖水體、養(yǎng)殖設施造成他人損失的,要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決不姑息遷就,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對養(yǎng)殖水體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時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經濟措施,并按照《漁業(yè)污染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調查取證,核算損失,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依法為養(yǎng)殖者挽回損失。努力維護良好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和漁業(yè)生產秩序,真正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積極為養(yǎng)殖漁業(yè)的發(fā)展保駕護航。

3增強養(yǎng)殖者的技術水平,轉變養(yǎng)殖效益的增長方式

漁民的養(yǎng)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動養(yǎng)殖漁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源動力,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對養(yǎng)殖大戶要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抓點促面,帶動整體,發(fā)揮部門優(yōu)勢,把先進的養(yǎng)殖技術和管理模式送到漁民手中,強化高效漁業(yè)基地建設。抓住3個轉變不放松:即從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無標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變;從分散單一型向規(guī)模集約型轉變。讓養(yǎng)殖漁民從中受益,堅持以養(yǎng)為主,推廣生態(tài)養(yǎng)殖,指導養(yǎng)殖者科學防治魚病,禁止濫用藥物,影響水產品質量,以漁養(yǎng)水,以水養(yǎng)漁,優(yōu)化養(yǎng)殖結構,發(fā)展特色漁業(yè)、高效漁業(yè)、品牌漁業(yè),改變漁民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qū)發(fā)展庭院漁業(yè)和日光溫室漁業(yè),全方位、多渠道轉變養(yǎng)殖效益的增長方式。4增強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提高養(yǎng)殖漁民市場化運作能力

養(yǎng)殖漁業(yè)是一項具有一定風險性的弱勢產業(yè),投資效益回報較慢,國家要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要穩(wěn)定和完善水域灘涂使用制度和功能,像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一樣,保護漁民的水域灘涂使用權;完善漁業(yè)權制度建設,嚴禁非法侵占、拍賣用于養(yǎng)殖的水域;對“失水”漁民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要求進行補償,并免費對他們進行再就業(yè)培訓,讓養(yǎng)殖者體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溫暖;對重要的漁業(yè)養(yǎng)殖基地,要增強他們抗風險的能力,嘗試漁民拿一點、政府補大頭的財產保險機制,消除養(yǎng)殖者的后顧之憂。漁業(yè)主管部門還要加強養(yǎng)殖漁民的專業(yè)合作社建設,幫助他們培養(yǎng)經紀人,使其成為連結產品與市場的橋梁,利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把漁業(yè)產業(yè)做大做優(yōu)做強,實現效益最大化,讓養(yǎng)殖者增產增收,并不斷滿足人們的市場消費需求。

權益保護法論文范文第2篇

一、目前我國對未成年人民事權益法律保護的現狀

從1980年到1996年,我國先后修改、修訂、補充和新出臺的《婚姻法》、《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教師法》、《勞動法》、《母嬰保健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guī),都有涉及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條款,這些法律法規(guī)與地方性法規(guī),共同構成了我國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實施全面、系統(tǒng)的法律保護網絡。其中關于我國目前有關未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的立法,主要是現行《民法通則》中的相關內容。在審判實踐中,我們感到,在現行所有涉及未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的法律規(guī)定中,父母離婚后對未成年人監(jiān)護權的行使原則、離婚后應當如何依法履行監(jiān)護權利,以及如何處理沒有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在履行監(jiān)護權利的過程中遇到影響其正常行使監(jiān)護權的問題等,均沒有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這就造成了雙方對離婚時子女監(jiān)護權歸屬及離婚后因未成年子女監(jiān)護發(fā)生糾紛,無法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有的甚至還因此引起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激化,成為社會和家庭生活的不穩(wěn)定因素。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中,因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法規(guī)可依據,在處理時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往往結果各異。如果對以上問題處理不好,勢必會造成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侵害,最終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糾紛的主要表現形式

涉及未成年人產生的糾紛,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法規(guī)不完善,立法滯后等原因造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離婚后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監(jiān)護權歸屬及如何監(jiān)護等無明文規(guī)定。根據我國《婚姻法》第29條規(guī)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方或母方撫養(yǎng),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yǎng)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薄半x婚后,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yǎng)為原則。哺乳期后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yǎng)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不能達成協(xié)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睋吮砻?,父母對子女撫養(yǎng)、教育、管教、保護的權利義務(教育、管教、保護均為監(jiān)護內容之一),均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但由于父母離婚,父母雙方已不能同時與子女共同生活,父母對子女監(jiān)護權的行使及其他權利義務和撫養(yǎng)義務的履行方式上會有所變化,父母面臨決定子女監(jiān)護權的歸屬及行使方式問題,即子女監(jiān)護權歸屬于父母雙方行使或一方行使及如何行使的問題。從以上法條可推知,我國法律主張由離婚父母雙方共同行使子女監(jiān)護權。這樣規(guī)定的出發(fā)點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離婚后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但其未能反映出父母離婚后的未成年人監(jiān)護所具有的特殊性,即未成年子女只能隨一方共同生活的特點。由于現實中各種因素的制約,造成未與子女生活的一方無法行使監(jiān)護權:一是因為他們不可能與子女共同生活,無法進行具體的隨時哺育、教育、監(jiān)管,也無法承擔責任;二是離婚父母一方因種種原因如職業(yè)、身體健康狀況,住房條件及再婚等,愿意在離婚后停止行使對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權;三是易引起糾紛,離婚后一律賦予雙方均有監(jiān)護權,這樣離婚的父母對子女撫養(yǎng)問題因意見不一致,而發(fā)生矛盾和糾紛的情況常有發(fā)生,只好訴到法院,這樣極不利于子女的教育成長。而立法有關監(jiān)護權只采用雙方行使原則的規(guī)定,是導致上述情況發(fā)生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離婚后父母對子女的探視權規(guī)定。雖然我國法律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中含有離婚后父母對子女探視的權利,但對這種權利如何行使、如何保護及其內容,法律均沒有明確規(guī)定。從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法院只能根據父母的經濟情況、生活環(huán)境,判決子女隨條件較好的一方生活,而對子女來說僅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是不夠的。在審理中發(fā)現,離婚后有的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以種種理由拒絕對方探視子女,對方不能與子女見面,更談不上對子女履行教育、監(jiān)督、保護等監(jiān)護權利義務;而有的與子女分居的離婚父母一方,頻繁看望子女,影響到雙方及子女的正常生活;有的因雙方對探視子女的方式、時間地點、周期等與對方發(fā)生矛盾;在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fā)生爭議,或是侵害他人民事權利引爭時,雙方產生矛盾,如未成年人父母作為法定人進行訴訟時,因如何處分未成年人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雙方產生相反意見而發(fā)生矛盾等。對上述種種產生訴訟的情況,目前有關未成年人監(jiān)護的法律法規(guī)中,均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些情況使離婚父母之間發(fā)生糾紛,既增加訟累,也影響未成年子女的撫養(yǎng)和身心健康成長。甚至有時還會出現官了民不了的情況,即當事人在法院的民事案件已經審結,但是當事人之間為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產生的糾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從而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三)協(xié)議離婚程序簡單,草率離婚現象增多。據北京市海淀區(qū)工讀學校統(tǒng)計,1/3的學生是離異家庭的子女。離婚對于未成年子女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特別是因夫妻協(xié)議離婚行政程序過于簡單,雙方對子女的撫養(yǎng)未予明確的確定,甚至法院在處理離婚案件調解中,考慮更多的是雙方當事人的意愿,而忽略了子女的利益。

(四)未成年人撫養(yǎng)費標準難以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規(guī)定:“離婚后,父母對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負擔,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生活水平確定。”在具體操作上,《意見》又作山規(guī)定:“即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比例給付。負擔二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超過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yè)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按此規(guī)定,確定撫育費數額應以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的給付能力和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為前提,這對有固定收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有固定收入的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來說,法院只要參照《意見》的規(guī)定即容易操作,當事人對此已無爭議。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單位效益的波動,職工收入的增減,《意見》規(guī)定的尺度就難以掌握,部分單位效益差,只發(fā)給職工基本生活費,部分單位工資、獎金跟效益掛鉤,收入波動幅度大。另外還存在著高收入階層子女撫育費的確定,是否仍按《意見》規(guī)定的標準,以及個體經營者或”下海“經商者隱形收入更難確定等問題,如果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加以研究和解決就難以切實運用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同時,因有關對撫育費內容未作具體規(guī)定,雙方對子女負擔的費用上產生爭議。對于子女入學投資費(資助費)如何分擔,及隨著私立學校、自費學校增多,這些學校不僅要交公費還要增加額外的贊助費或自費上學費用。法院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也存在爭議。

(五)在賠償案件中未成年人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難以認定。由于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特殊性,成年之前基本是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其致人損害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0條規(guī)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給予賠償。該司法解釋為處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就學期間的致人損害類糾紛提供了適用依據。但對限制行為能力人就學期間的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均未作明確規(guī)定。由于上述條文并未明確學校與監(jiān)護人之間內部責任如何分擔,各自所應承擔份額或比例大小,僅規(guī)定學校有過錯的,應適當給予賠償,對受害人保護不利,從而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未成年人的利益。

(六)未成年人受家庭成員傷害的情況難以處理。因受傳統(tǒng)的封建家長制的影響,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性勝過法律,子女始終被視為家長的財產,家長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因此家長虐待未成年子女,甚至致傷致殘,異姓旁人不愿插手,“官不管,民不究”。雖說我國目前有專門的未成年人保護立法,但在家庭保護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相關的規(guī)定過于概括,缺乏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同時也未設立專門機構從事這方面的監(jiān)督工作,因此難以約束監(jiān)護人的行為。

造成未成年人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很多,但關鍵在于我國法制還不完善。因此,要使未成年人權益從根本上得到保護,必須從立法上予以完善。

三、完善未成年人民事權益法律保護的若干建議

(一)增加離婚后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權單方行使原則。

在父母離婚時,將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確定為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人,賦予另一方對子女撫養(yǎng)與教育的監(jiān)督權(即探視權),在撫養(yǎng)子女一方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時,另一方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原裁決,由自己來擔任監(jiān)護人,撫養(yǎng)子女。從世界各國立法看,離婚時兼采取一方行使監(jiān)護權的很多,如法國民法典1987年改為:“于父母離婚時,在符合未成年子女之利益下,法官在聽取父母意見后,決定由父母雙方共同或一方單獨行使親權。”我國香港特區(qū)的未成年人《監(jiān)護條例》中規(guī)定,父母離婚時,可以確定未成年子女歸哪一方監(jiān)護。一方監(jiān)護,不影響另一方對子女履行撫養(yǎng)義務和享有探視的權利。因此,在確定離婚父母誰為未成年子女監(jiān)護人時,我們認為應明確以下內容:

(1)離婚時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原則下,依父母協(xié)商決定監(jiān)護權由父母一方單獨或雙方共同行使,如由雙方共同行使監(jiān)護權的應以書面形式認定與子女分居的父母一方以何種形式參與行使對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權。

(2)如果父母協(xié)議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據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原則判決。

(3)如果父母達成的關于子女監(jiān)護權協(xié)議不利于子女的,人民法院得依未成年子女本人、其他利害關系人、未成年人保護機關或監(jiān)護機關的請求或依職權改定。

(二)明確規(guī)定關于未成年子女監(jiān)護權的確認原則。

立法在明文規(guī)定由父母何方行使未成年子女監(jiān)護權時,應考慮基本情形及便于審判人員執(zhí)法操作。既防止自由裁量權被濫用,又可指導離婚雙方依法處理其監(jiān)護權行使問題,減少訴爭和訟累,有利于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根據最高法院1993年《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中處理子女撫養(yǎng)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結合司法實踐可增加規(guī)定為:離婚時,法院在確定監(jiān)護權歸屬父母何方行使時,應根據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撫養(yǎng)成長的原則,綜合考慮以下情形:1子女的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狀況;210周歲以上子女對父母的選擇愿望、人格發(fā)展需要及子女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3父母在監(jiān)護權行使上的愿望及其對子女的感情狀況;4父母的思想品德、職業(yè)、住房、經濟條件、健康狀況、照料子女的特殊情形;5父母一方或其近親屬有無優(yōu)先行使監(jiān)護權的特殊情形;6未成年子女保護機關或監(jiān)護機關的意見。

(三)增設離婚父母一方對子女的探視權制度。

現代社會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都明確規(guī)定,離婚后與子女分居的或未行使監(jiān)護權的父母一方,有權同子女來往和有權探視子女并進一步規(guī)定具體內容及限制條件,如:《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無人身照顧權的父或母,保留與子女個人交往權,請求告知子女的個人情況權(以符合子女的利益為限)及對子女財產利益必要時承擔財產照顧權之全部或一部;還規(guī)定無人身照顧權的父或母和人身照顧權人不得為任何損害子女與他人的關系或造成教育困難的事由。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立法經驗,體現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筆者認為,應增補關于離婚父母一方對子女的探視權立法,可考慮增加以下內容:

一是確定探視權人范圍??紤]到目前我國已有一些雖未離婚,但因感情不和事實上分居的夫妻,其中與子女分居的一方事實已停止行使監(jiān)護權,所以探視權人還應包括,因夫妻分居未與未成年子女生活的父母一方。

二是確定探視權的內容。從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原則出發(fā),停止行使監(jiān)護權一方,除對子女有探視權或交往權外,還應享有參與教育子女權,監(jiān)督子女撫養(yǎng)權等,以防止對方濫用監(jiān)護權,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

三是對如何探視子女及探視子女的方式,時間、地點、周期、能否與子女短時期共同生活(包括周末、節(jié)假日、寒暑假)等,有原則性規(guī)定。對此離婚雙方應達成書面協(xié)議,規(guī)定以何種方式適當履行對子女的上述權利。協(xié)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利益判決。

四是制定一系列相應的保護措施。對不具有探視資格的人,如可能傷害被探視人的精神病患者,以及有故意傷害其子女的應從法律上剝奪其探視權,對一方探視權行使可能妨礙對子女的正常教育或對子女產生不良影響時,則法院可在一定時期內限制其與子女的交往。

五是在刑法和治安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對侵犯一方探視權或另一方監(jiān)護權的行為的制裁措施。對離婚后沒有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拒不執(zhí)行法院裁判,以暴力等非法手段從對方家中或幼托學校及其他場所強行搶(接)走未成年子女,使子女脫離對方監(jiān)護范圍的行為,有關法律應明確規(guī)定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對離婚后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故刁難,阻撓或拒絕對方當事人按照法律文書的規(guī)定行使探視子女的行為,或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將子女藏匿,使他人較長時期見不到子女的,有關法律也應作山明確的制裁措施。對離婚后的未成年人父母一方或雙方故意不履行監(jiān)護權利或義務,造成子女生活或學習受到重大影響的,如無固定住處,基本生活沒有保障,無法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或身心受到嚴重侵害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也應明確應當由有關機關作為其監(jiān)護人向人民法院,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四)嚴格規(guī)范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協(xié)議離婚制度。

(1)實行離異程序的分級管理。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離異,須經訴訟程序,而不適用行政登記協(xié)議離婚程序。對于夫妻一方在獄中服刑5年以上或被法院宣告為失蹤的人,對方可適用行政程序離婚,而不受子女是否為未成年人的限制。盡管協(xié)議離婚更能體現當事人的自由離婚意志,但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只有十多個國家確立了協(xié)議離婚制度。法院要求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通過訴訟程序離婚,可以保障法官有效行使調解手段來改善夫妻關系,爭取彌合夫妻的婚姻裂痕;有緩沖期使得當事人“冷處理”相互的矛盾,慎重考慮何去何從;即使婚姻關系破裂已無可挽回的夫妻,在法官的主持和裁判一下,不糾纏婚姻破裂細節(jié),心平氣和地達成有利于充分保護未成年子女權益的、能夠有效執(zhí)行的離婚調解協(xié)議,也是極為必要的。

(2)無論行政或訴訟程序離婚,均須給當事人設立1個月的慎重考慮期。離婚不僅改變了當事人的夫妻身份,而且改變了子女親權的行使方式,因而應慎重行使。在立法技術上,很多國家規(guī)定了當事人在申請登記離婚后,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考慮期,以使其理智冷靜且慎重地考慮離婚行為的后果。在雙方達成協(xié)議時,父或母均無權拒絕對方給付子女撫育費。

(3)對于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在協(xié)議隨何方生活時,也應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見。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雖系限制行為能力人,但在其行為能力范圍內有準確的表達隨父還是隨母的意愿,也有一定的識別能力,故應尊重他們的選擇,保護其未成年子女的人身權利。因此,《意見》有關“父母雙方對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發(fā)生爭執(zhí)時應考慮子女的意見”的規(guī)定,只限于父母對該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時行使是不全面的。即使達成協(xié)議也不排除父母在協(xié)議時帶有個人“急于離婚”或“懲治對方”等目的,故筆者建議,在立法上應明確夫妻離婚時對年滿十周歲以上的子女隨何方撫養(yǎng)問題上均應征求該子女的意見。

(五)提高有關撫育費標準。

一是應明確撫育費內容,不僅包括《婚姻法》規(guī)定的基本撫育費,還應包括子女入學贊助費等正常的教育費。

二是當事人可以在離婚調解協(xié)議書中約定,一方不遵守離婚協(xié)議中關于財產、未成年子女撫育費給付及住房騰退等協(xié)議時,應承擔支付一定數額違約金的民事責任。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執(zhí)行庭可予以強制執(zhí)行。

三是離婚時,夫妻共同財產中應分出一部分作為撫養(yǎng)子女的保證基金。有關法律只在夫妻財產均分時考慮到子女住房等利益,但對父母離婚后因突發(fā)事件又如何解決撫養(yǎng)費問題,法院并無明確規(guī)定。所以保證基金可以在發(fā)生上述情況時維持未成年子女利益。

四是明確“月總收入”的范圍。應包括:基礎工資和工齡工資、職務工資、獎金和各種補貼以及屬于企業(yè)單位職工的浮動工資。在確定收入數額上可參照以下標準:

(1)對收入相對穩(wěn)定的國家機關和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波動不大,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工資收入會不斷增加這種情況可以按照最高法院《意見》判決按月收入百分比給付,這不僅防止了今后物價上漲形成新的要求增加撫育費,減少訴累,而且在實際執(zhí)行中也容易掌握,所在單位按法律文書確定的百分比每月從職工工資中代扣給撫育方。

(2)對個體經營者以及其他隱形收入較大,訴訟時一方對另一方的收入不能舉證,法院又難以查明真正收入的,應當盡量由雙方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可根據夫妻雙方上年總收入確定一方的收入或參照同行業(yè)的年總收入,再按照最高法院《意見》規(guī)定的比例判決,但最高數額不得高于當地平均生活水平的一倍,對經營虧本的,按當地平均生活水平給付。

(3)對單位效益不佳,企業(yè)面臨倒閉,單位只發(fā)生活費的,如一方從事第三產業(yè),收入又無從查實,可比照檔案工資,按照最高法院《意見》規(guī)定的比例判決確定數額;對不參與第三產業(yè)的,可參照其基本工資,按照最高法院《意見》規(guī)定的百分比判決給付,比例高于當地生活水平的,按比例給付,比例低于當地生活水平的,按當地平均生活水平給付。

(4)對單位效益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而浮動的,可按照意見規(guī)定的百分比判決給付,由單位按照其每月所拿工資、獎金從中代扣。效益好的,父母一方收入增加,子女的撫育費也相應提高;效益差的,下浮工資拿不到,也不影響子女必要的生活教育費。

權益保護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數字環(huán)境下,網絡侵權行為的隱蔽性大,版權保護的難度也隨之加大。鑒于此,版權法賦予版權人技術措施權,以強化對其利益的保護。然而,技術措施是“全有或全無”的工具,技術措施的采用,將使社會公眾的權利受到限制或剝奪,由此引發(fā)諸多的沖突。因此,如何平衡版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成為現代版權法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技術措施;沖突;利益平衡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版權人的利益構成很大的威脅。在法律滯后,不能及時制裁網絡侵權的情況下,版權人通過開發(fā)和設置技術手段以防范非法使用者,這種做法得到法律的認可,即技術措施的法律保護。然而,技術措施是“全有或全無”的工具,包含在作品中的技術措施既可阻止非法的使用,也同樣可以阻止法律所允許的合理使用。因此,技術措施的采用,客觀上將使社會公眾原本享有的合理使用作品的權利受到限制或剝奪。美國自DMCA(1998年《數字千年版權法》)增加了網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責任以來,關于禁止規(guī)避技術措施的規(guī)定一直是引起爭議的焦點。

一、技術措施及其法律保護

技術措施[1],又被稱為“技術保護”[2]、“技術保護措施”[3]、“版權作品的技術保護措施”[4]、“數字化作品著作權的技術保護措施”[5]等等,譯自“Technolog-icalMeasures”、“CopyrightProtectionSystem”、“TechnologicalProtectionServices(TPS)”①等詞句,實際上就是版權人為了控制作品而設置的保護屏障。廣義的技術措施,是單純在技術層面上所說的技術措施,泛指版權人或相關權利人為保護版權或與版權有關的權利而采取的一切技術手段。狹義的技術措施,或稱法律意義上的技術措施,是指國際法或國內法中規(guī)定保護的技術措施。技術措施根據其功能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防御性的技術措施。包括控制訪問(AccessControl)作品的技術措施、控制使用作品的技術措施和控制作品傳播的技術措施。二是反制性的技術措施。包括追蹤、識別作品的技術措施和制裁非法使用的技術措施。

根據《WIPO版權條約》第11條和美國DMCA第1201條的規(guī)定,受法律保護的技術措施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1)只有作者所使用的技術措施才構成條約項下的技術措施。美國DMCA對此作了擴展,將主體規(guī)定為版權所有者,把鄰接權主體也包括了進去,由于網絡內容提供商有相當一部分是鄰接權主體,這樣規(guī)定可以避免他們采取的技術措施得不到法律保護的尷尬。(2)《WIPO版權條約》規(guī)定,采取技術措施須為行使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所規(guī)定的權利。然而,美國的DMCA擴大了技術措施保護權利的范圍,對控制訪問作品的技術措施也予以保護。(3)《WIPO版權條約》第11條要求,技術措施是對就其作品進行未經該有關作者許可或未由法律準許的行為加以約束。(4)技術措施須有效。美國DMCA規(guī)定,如果某技術措施在通常操作過程中,要求經版權所有者授權以應用某些信息或經過某種過程或處理才能訪問作品,該措施即“有效控制訪問作品”①。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互聯網條約給予了技術措施以法律保護②。WIPO的兩個版權條約和美國、歐盟各自的立法,賦予版權人技術措施的權利主要包括:第一、禁止他人規(guī)避控制訪問作品的技術措施的權利。版權所有者有權禁止任何人規(guī)避其所采取的有效控制對作品進行訪問(access)的技術措施。也就是說,任何人未經版權人授權或法律許可,不得對已編碼的作品進行解碼;對已加密的作品進行解密,或以其他方式回避、越過、排除、化解或削弱技術措施。第二、禁止他人制造、流通規(guī)避裝置的權利。版權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下,禁止任何人制造、進口、向公眾出售、供應或以其他方式買賣主要是為規(guī)避技術措施的任何技術、產品、服務、設備、部件或其中的零件。

二、數字環(huán)境下技術措施保護的困境

在版權法領域,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利益: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利益、作品傳播者的利益和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后兩者的利益又可歸結為社會利益?,F代版權法的理念就是作者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雙重保護。從版權法的整個制度看,利益平衡要求授予的版權不僅僅應當“充分而有效”,而且應當“適度與合理”。隨著技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作為版權法基石的利益平衡狀態(tài)會產生相應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趨向就是原來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致使原有的平衡走向失衡。在數字環(huán)境下,技術措施的采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新型產權關系及其法律保護問題向傳統(tǒng)的版權制度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

(一)與權利用盡的沖突

所謂權利用盡,也稱首次銷售原則(theFirst-saleDoctrine),是指版權人行使一次即告用盡了有關權利,不能再次行使。這一原則,嚴格地講僅僅適用于經濟權利中的發(fā)行權[6]。權利用盡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版權人專有權利的一種限制。它旨在防止版權人限制買主轉讓或者處置作品,同時保護第三方的合法權益。應當注意的是,權利用盡原則僅適用于已被銷售或以其他方式合法轉移所有權的作品,音像制品和計算機軟件除外,且只限于那些獲得了作品所有權的人。但是,版權法引入技術措施保護的規(guī)定后,權利用盡原則遭遇了很大挑戰(zhàn)。

以電影業(yè)者在DVD中采用的技術措施為例。鑒于互聯網和數字壓縮技術的發(fā)展,電影業(yè)界為了保護影視作品的版權,在DVD中使用了內容擾亂系統(tǒng)(ContentScramblingSystem,CSS)和區(qū)域碼(Region-alCoding)技術。CSS系統(tǒng)將DVD以40位編碼加密,而能夠播放經過CSS加密的DVD的播放器DVDPlayer只能由電影工業(yè)聯盟授權的廠家生產。這樣消費者就被限制在特定的播放機上——而不能在其他播放器,如個人電腦上——觀賞DVD。而區(qū)域碼技術則把全世界DVD播放區(qū)域分為六個區(qū),每一區(qū)的DVD光盤與播放設備都有獨立編碼,不同區(qū)域的DVD不能兼容。比如美國為第1區(qū),臺灣為第3區(qū),在美國購買的DVD光盤無法在臺灣購買的DVD播放機上放映??梢姡珻SS技術干擾了DVD業(yè)者在市場上自由處置DVD的能力,權利用盡原則受到了技術措施的限制。

圖書館業(yè)者也對反規(guī)避條款表示了關注。因為反規(guī)避條款令版權人始終有能力控制對作品的訪問和復制,這實際上擴展了版權人原本依據權利用盡原則已經用盡了的權利。例如,傳統(tǒng)上圖書館的館際互借存檔和接受捐贈等活動都因此受到了限制。

可見,技術措施的保護對權利用盡原則的影響確實存在。依據傳統(tǒng)的版權法,合法擁有作品的用戶享有很大的自主性:自由地閱讀、欣賞作品;將它借給或者送給朋友;甚至可以轉手賣出。但是,由于技術措施的采用,這一切都受到了限制。

(二)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公共利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對于一個特定社會的政治、文化狀況和所支配的經濟資源來說,公眾利益是社會為所有成員(并非為大多數成員,也非為勢力強大的集團,而是為社會中所有的人)努力爭取的基本目標的集合。狹義的公共利益是指與版權人利益相對的,版權產業(yè)商利益之外的使用者利益,即公眾自由使用作品的利益[12]。我國《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規(guī)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队嬎銠C軟件保護條例》第9條第3項指出:著作權人以復制、發(fā)行等方式行使其著作權中的使用權,以“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

在數字環(huán)境下,版權人的作品往往可以通過網絡廣泛傳播,提供給不特定的多數人使用。版權人的任何舉措都可能對廣大用戶產生影響,其與公共利益之間發(fā)生的矛盾沖突不可避免。這在江民公司的“邏輯鎖”案件中得到充分的印證。該案是在我國著作權法和刑法修訂之前發(fā)生的一起軟件版權人因采取技術措施不當而受行政處罰的典型案件①,它突出地反映了版權人為維護自身權利采取的技術措施與公共利益之間潛在的矛盾沖突。該案留給人們的思考是:技術措施只能是預防性的,不能以打擊盜版為名,采用攻擊性手段;版權人采取技術措施對付盜版活動的行為必須合法,不能超過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必要限度。

(三)與個人隱私保護的沖突

對隱私權的保護,是現代社會保障人權、尊重個體自由的標志。數字環(huán)境下,個人隱私的保護因技術措施而變得異常脆弱。一方面,技術的發(fā)展使收集、獲取個人信息和資料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侵權后果可以迅速、大范圍地擴散,很容易造成比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更嚴重的損害。由于技術手段本身的兩面性,版權人采取的技術保護措施也并非沒有侵害隱私權之虞,對于那些反制性的技術措施,如具有跟蹤、識別作用的技術手段來說,被控侵犯隱私權的可能性更大。比如,WindowsXP的推出就引發(fā)了有關隱私保護的爭論[8]。

WindowsXP操作系統(tǒng)和.Net產品的核心組件——Passport鑒定系統(tǒng),可以在網上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并對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的活動進行追蹤和監(jiān)視。美國的電子隱私信息中心(EPIC)和其他一些隱私保護組織據此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指控,認為微軟計劃通過它推出的WindowsXP操作系統(tǒng)和.Net產品“不正當和蓄意”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并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迫使微軟改變它的不合理行為。這些組織認為,盡管微軟在Passport中包括了一些選項,允許用戶對他們的個人信息進行某種程度的控制,但是,這些信息仍然處在微軟的控制之下。這些隱私保護組織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對Passport的信息收集機制進行調查,要求微軟修改WindowsXP的注冊程序,清楚地告訴用戶接入互聯網并不一定需要注冊Passport;要求微軟不得在沒有獲得消費者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和MSN下屬的網站分享Passport收集的信息;要求微軟在WindowsXP中增加匿名或半匿名技術,允許WindowsXP的用戶輕易使用其它網上支付服務。

集(四)與公有領域公有性的沖突

英國1710年頒布的《安娜法》設定了“文學藝術的公有領域”(thepublicdomainforliterature)。一部作品超過了法定的版權保護期,或該作品所在國家、地區(qū)未對作品提供版權保護,也未參加國際版權保護公約,該作品就進入了“公有領域”。對于公有領域內的作品,使用者可以不征得版權人同意,也不需支付報酬。伯爾尼公約中,作者享有一生加50年的保護期。歐盟保護期限指令中,作者享有一生加70年的保護期[9]。

技術措施的采用使保護期事實上得到延長,從而使公有領域進一步受到威脅。一部作品超過了版權保護期,版權人不再享有版權,在版權法上它便進入了公有領域,理論上公眾就可以自由使用。但正如學者指出的,“公有領域中的東西不一定都是自由可取”,“使用公有領域中的資源很可能會受到限制”[10]。實際上,由于技術措施的保護依舊存在,公眾無法使用作品,除非對其進行破解,但這又恰恰違反了反規(guī)避法律的規(guī)定。于是,版權法在這方面陷入了二難的境地。

技術措施對公有領域另一方面的威脅來自于它侵占屬于公有領域的內容的可能性。《WIPO版權條約》第11條將對版權客體的解密行為規(guī)定為非法行為,但卻沒有將對不受版權保護的客體的加密行為規(guī)定為非法行為。例如,該條款允許數據庫的賣主自由地對一組不受版權保護的數據以一段導言或一個關鍵數碼系統(tǒng)的形式貼上一個版權的標簽,然后把整個數據庫加密,并依據第11條所制定的國內法阻止他人對整個產品解密。因此,只有一種能夠將那些把產品中顯然應當劃分為公有領域的材料予以加密的行為規(guī)定為非法行為的措施,才能在版權領域中實現平衡和公正,讓那些受版權保護的內容加密,而讓公有領域的內容向公眾開放[11]。

(五)與合理使用的沖突

世界各國在對版權提供保護的同時,大多規(guī)定了權利的限制和例外。合理使用,就是各國普遍規(guī)定的限制之一。合理使用是對版權利用的特殊情況,它是在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下,不必征得權利人同意又無須向其支付報酬,基于正當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的合法的事實行為。

在版權保護方面,法律與技術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補關系。當法律的威懾力不足以制止侵權行為時,技術手段就發(fā)揮了替代作用。但是,技術措施對于他人的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不應有的障礙。在數字環(huán)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由于技術措施的日新月異而正在縮小適用空間。版權人與使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此消彼長的,過度的技術保護對使用者來說就是對其權利的限制、義務的附加?!皼]有人反對權利人在自己的私有財產周圍樹立籬笆,但是要是有誰把公有財產據為己有,就不能不受到公眾的反對”[7]。技術措施正是版權人樹立“籬笆”的行為,是版權人的“圈地運動”。過度的技術措施將阻礙技術的進步,形成不合理的信息壟斷,與版權法鼓勵作者創(chuàng)作、促進科學和文化的進步的立法價值大相徑庭。誠然,由于在互聯網上大量低成本、高質量地復制作品變得非常容易,且其復制件能夠很快在互聯網上傳播,版權人的復制權已經越來越難以行使和控制。因此,法律應當加強對版權人復制權的保護,適當擴大復制權的范圍。但網絡要正常運行,往往又不可避免地在其計算機或系統(tǒng)中產生復制,如將這些復制也納入版權人的復制權的范圍中,勢必會損害網絡的發(fā)展和網絡信息流通。因此,在擴大網絡環(huán)境下復制權的范圍的同時,必須對其網絡環(huán)境下復制權進行適當限制,從而為社會公眾的合理使用提供條件。

上述五個方面的沖突是技術措施保護所引發(fā)的最主要沖突,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沖突只會加劇。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中。就應該對不同利益之間的沖突進行調和,做出取舍。在當前版權人權利范圍高度擴張的背景下,我們應當調整立法以充分關照公眾利益,最終實現版權保護的利益平衡。

三、技術措施保護的價值取向:重申利益平衡機制

版權在本質上是一種私權,代表著私人利益,而信息資源共享則是對公共物品的分享,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因此版權法試圖通過對私權的保護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共利益,實現全社會的信息資源自由流動,充分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從而實現信息資源共享。TRIPS協(xié)議在前言中承認知識產權為私權,同時承認保護知識產權的諸國內制度中被強調的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包括發(fā)展目的與技術目的。在第8條中還規(guī)定成員國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保護公共利益,并防止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WIPO1996年12月通過WCT和WPPT兩個條約,其目的就是要解決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使用以及對表演和唱片的制作和使用有深刻影響的數字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中有關的版權和鄰接權問題,從而以盡可能有效和統(tǒng)一的方式實現對作者就其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權利(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的權利)的保護,并維持作者的權利(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的權利)與廣大公眾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獲得信息的利益之間的平衡。

版權制度中,版權人對作品的專有與社會公眾對信息的合法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構成版權領域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沖突的主要原因。如果賦予版權人的權利過大,就會損害公眾接近和利用智力產品的權益,從而使版權制度的根本目的無從實現;如果給予版權人的權利過窄,就會使作品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不足,版權制度的目的同樣也不能實現。因此,必須完善以利益平衡機制為基礎和核心的版權立法。這就要求:版權法既要保護作品作者和傳播者的合理權益,以鼓勵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傳播者傳播作品的積極性;也要保證社會公眾能夠盡可能多地利用作品,使全社會能夠共享作者創(chuàng)造的思想文化成果,最終促進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因此,在擴大對版權保護的同時,保證公眾對信息資源的共享的權利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數字環(huán)境下,對技術措施的法律保護必須遵循版權法維持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否則版權法將會降低甚至失去其功效。數字環(huán)境的開放性、技術性、虛擬性、交互性、數字化等特征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版權人、作品傳播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原有的版權利益平衡關系,不利于實現版權法的功能。因此,有必要根據互聯網的特征及其對現行版權限制制度的影響,重申利益平衡機制,重新界定版權人、作品傳播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版權利益關系,以實現上述版權利益關系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下的平衡?;诒Wo消費者的立場,對網絡服務商等技術措施使用者規(guī)定相應的義務,以保障網絡用戶即數字媒介消費者的利益,是維護版權利益平衡的重要方面。我國《著作權法》第47條(6)項雖然也增加了保護技術措施的規(guī)定,但同時指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實際上就是為協(xié)調技術措施權和權利限制之間的沖突留有的空間。

四、結語

權利作為利益的法律化,是法律設定的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任何權利都有邊界,這種邊界是權利人與其他任何人利益的分界線或平衡點。在數字環(huán)境下,版權法應當著力調整版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既要保障版權人的技術措施權,又要保障社會公眾分享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利,促進人類文化知識的廣泛傳播與交流。版權法作為各種利益關系的平衡器,合理地構建起版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正是其價值核心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澳]馬克·戴維生撰,王源擴譯.計算機網絡通訊與美國版權法的新動向——評美國知識產權工作組1995年9月最終報告[J].外國法譯評,1996(1):p60~66.

[2]鄭成思.兩個新的國際版權條約評介[J].外國法譯評,1997(4):p72~77.

[3]李明德.美國正在審議通過實施WIPO兩個新條約的議案[A].鄭成思主編.知識產權文叢(第一卷)[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p346.

[4]趙峰.隱私保護組織向美FTC指控WindowsXP和.Net[EB/OL]

[5]王遷.略論數字化作品著作權保護系統(tǒng)引發(fā)的法學課題[J].著作權,2001(1):p25~29.

[6]鄭成思.版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p272.

[7]薛虹.因特網上的版權及有關權保護[A].鄭成思主編.知識產權文叢(第一卷)[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p131.

[8]袁泳.數字版權[A].鄭成思主編.知識產權文叢(第二卷)[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p33,p17.

權益保護法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商品市場也隨之繁榮,消費市場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而使他們的一些權益在遭受損害的時候,現有的法律無法給與救濟。我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即,將消費者反悔權制度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使其從約定權利上升到法定權利,從而更好的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對于消費者反悔權制度是否要納入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學界是存在爭議的。有觀點認為,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完全,若消費者購物后惡意退貨,經營者的利益則無從保護,此時建立反悔權制度為時尚早。還有觀點認為建立反悔權制度立意雖好,但反悔權制度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更有反對觀點認為,反悔權制度違背了合同的基本精神,一旦確定相當于變相鼓勵消費者任意撕毀合同,給消費交易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無條件退貨必然會增加經營者的負擔,經營者會不會將一些消費者退回的商品重新包裝,然后放在貨架上公開出售呢?假如經營者這樣做,那么,勢必會損害其他消費者的正當利益,他們不得不使用已經被購買者使用過的商品,其人身和財產安全可能因此而受到損害。因此,這些學者認為,從保護消費者整體利益出發(fā),也應該禁止建立反悔權制度。[1]相對于強烈反對賦予消費者反悔權的觀點,我國更多的學者對賦予消費者反悔權持肯定態(tài)度。他們認為,法律保護向弱者傾斜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與經營者相比,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源于信息的不對稱,經濟實力的不對等。反悔權制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促使經營者為減少日后不必要的退貨及因貨物積壓帶來的損失,而更詳細、真實的披露商品相關信息,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消費者的消費自由,切實實現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筆者認為,反悔權制度到底要不要納入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我們應當要考察我國設立消費者反悔權制度的正當性,如果反悔權制度在我國有設立的正當性基礎,則就應當將反悔權制度納入我們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否則,則不應當將反悔權制度納入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在國外,大多數國家法律中都設立了消費者的反悔權制度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那么我國是否也應當設立反悔權制度來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呢?第一,消費者反悔權制度與“三包”責任制度相比,能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第二,經營者承諾的“無因退貨”制度不足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目前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中都沒有規(guī)定反悔權制度,只是在一些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中有一些類似反悔權制度的條款。我國最早的類似于反悔權制度的條款是1996年《遼寧省實施的規(guī)定》第12條:“消費者對購買的整件商品(不含食品、藥品、化妝品)保持原樣的,可以在7日內提出退貨;經營者應當退回全部貨款,不得收取任何費用?!边@一地方性法規(guī)首次將反悔權制度上升到地方性法律的高度,然而,2004年8月1日實施的《遼寧省消費者權益保護規(guī)定》卻將這一內容廢止。現在看來,這不失為立法的一種倒退。

2000年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電子商務監(jiān)督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2005年國務院制定的《直銷管理條例》、2007年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流通領域食品銷售者經營行為規(guī)范指引》以及2007年國務院制定的《商業(yè)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在BtoB、BtoC、上門兜售、直銷、食品流通和特許經營等領域明確規(guī)定了反悔權的內容??梢?,我國在立法上已經開始嘗試建立反悔權法律制度,但是,立法等級不高、效力層級低、內容粗糙、法規(guī)分布散亂、適用領域狹窄、未涵蓋一些亟須救濟的新興消費領域卻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并非是要否認這些條款的積極意義。這些條款為我國將來在法律中規(guī)定反悔權制度提供了立法經驗。由于地方立法的區(qū)域差異、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之間、地方性法規(guī)相互之間的立法沖突短期內無法消除,而且在立法程序和立法技術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需要在國家法律這一位階上確立反悔權制度,以使這一制度更好地發(fā)揮其效用。

四、我國設立消費者反悔權所產生的可能的弊端

(一)經營者利用反悔權制度進行不正當競爭

2011年10月10日淘寶商城最新公布的新收費規(guī)則引起了淘寶商城中的眾多中小店家的不滿,淘寶商城《2012 年招商續(xù)簽及規(guī)則調整公告》表示,2012年向商家收取的年費將從現行的每年6000元調整到3萬元或6萬元兩檔,此外,商家作為服務信譽押金的消費者保證金將從現行的1 萬元,調整到1萬元至15萬元不等。新規(guī)很快在網商群體中引發(fā)反響。許多中小賣家表示,即便能夠達到全額退返年費,高額的凍結款項也增加不少壓力,“不如開個實體店”“不如存銀行”。有專營店在網上掛出標語直指淘寶商城收費“暴漲”,并稱“即日起暫停營業(yè)!”更有商城店鋪稱淘寶為“殤城”。為抵制淘寶商城的提價行為,許多中小賣家在網上成立了“反淘寶聯盟”。11日晚間開始,淘寶商城受到數萬名自稱“中小賣家”的網民集體攻擊。批量拍貨再申請賠償,或是宣稱要收貨、給差評、再申請退款,截至13日中午,共有數十家大型淘寶商城店鋪被網民“攻陷”,包括韓都衣舍、七格格女裝等在內的多家淘寶商城大店相繼出現熱賣產品下架情況。[2]

而這些中小店家之所以能夠對淘寶商城的那些大型店鋪進行這樣的“攻擊”,就是因為淘寶商城承諾的消費者享有在七天內的無因退貨制度。于是有人便擔心如果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設立反悔權制度,會有經營者就如同淘寶商城的那些中小店家那樣用消費者的反悔權制度進行不正當競爭,從而會擾亂市場秩序,損害那些誠實守信的經營者的利益。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墒俏覀冋f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設立消費者反悔權制度,其所規(guī)制的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基于消費者的弱勢地位而給與消費者以特殊的權利來予以保護。如有經營者利用消費者的反悔權制度來進行不正當競爭,則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范圍,而是應當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定來對那些利用消費者反悔權制度經行不正當競爭的經營者進行規(guī)制。

(二)消費者濫用反悔權制度

我們在探討要不要把消費者反悔權制度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還基于另外一個考量:中國消費者的誠信問題。在中國,安利公司是最早提出“無理由反悔”的經營者,許諾消費者可以隨時退貨。但是1997年7月安利公司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消費者的道德問題,對其通行全球38年的無因退貨政策進行了修改。這個事件不得不讓人們對中國消費者的誠信問題產生了擔心。面對這個問題,法律必須慎思:是確立法定反悔權,理性接受它的負效應,還是對它保持緘默,以避免可能的道德潰敗?[3]

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借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立法創(chuàng)建。因為在創(chuàng)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時,知假打假牟利的道德質問不斷出現,“以惡制惡”的危機后果成為質疑的重點,但是這些質疑聲最終沒能阻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創(chuàng)設,法律正視了這些可能的副作用,并積極的進行引導和調整。因此,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設立消費者反悔權制度也可借鑒這樣的思路:客觀承認法定內容的負效應,然后尋找法律配套制度來作對應性改造。[4]《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設立的反悔權制度,不是和消費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享有的九項權利一樣的一般性權利,而是消費者在一些特定的消費領域所享有的特殊權利,對消費者反悔權的適用范圍進行事先的限定,從而盡可能避免其所可能產生的弊端。

五、結論

法所調整的是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無論是英美法中設立的冷靜期制度,還是德國法中設立的撤回權制度,根本動因是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所導致的消費關系的復雜化、多樣化。消費者問題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消費者和經營者分化而產生的特有的現象。[5]

縱觀我國的消費市場發(fā)展歷史,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政策,將物資按計劃配給,限制商品生產與交換。當時的問題不是消費者保護,而是消費品不足。

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加大了市場自由力度,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市場上的消費品逐漸增多。市場經濟發(fā)展至今,我國消費品交易市場呈現空前繁榮的狀況,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品種增多,消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1993年制定通過的,這部十多年前的法律無法適應消費市場眾多新情況的出現。上門銷售、遠程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已經普及,在這些交易中消費者處于特別不平等地位卻難以得到救濟,亟需通過國家調控或法律的主動介入來實現實質的合同自由。

此外,我國經濟結構特點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產品質量普通、利潤較低,這就使得不少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經營者想盡辦法從消費者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或隱瞞產品信息、或極力鼓吹誘導,消費者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簽訂不公平合同的幾率大大增加了,而這些情況往往不足以構成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消費者在醒悟過來后只能吃“啞巴虧”。因此賦予我國消費者“后悔權”是我國經濟和商品交易發(fā)展到現階段,維護合同實質自由和社會公平的必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喬新生:“冷卻期制度的法律性質”,載《法治論壇》,第16輯.

[2]摘自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10月14日第007.

權益保護法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我國已經頒布并實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我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新型的消費關系,新的消費形式的產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日益嚴重,特別是近幾年藥品和食品行業(yè),如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本文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的完善提幾點建議。

論文關鍵詞:消費者 改革開放 消費關系

經營者的強勢地位與消費者的弱勢地位相比較,經營者與消費者的交易是一種專業(yè)對非專業(yè),知情人與非知情人的關系。經營者大都通曉商品的技術特性,熟知市場行情,了解顧客心理,具有熟練的銷售技巧,可以說知己知彼,而消費者呢?缺乏對購買的商品和接受的服務的相關知識,所知道的消費信息基本上來自經營者,大都是經過加工具有促銷和誘導作用信息,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與發(fā)展

(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狀況

社會消費形式的發(fā)展,加大了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難度,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我們明顯地感覺到消費者權利保護意識的增強,市場經濟自身的調節(jié)力,要求不斷的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消費者依然處于弱勢地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仍經常發(fā)生。

首先,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日漸豐富,同時加上高科技產品不斷滲透到消費領域,新產品的種類層出不窮,消費者對新的事物一時難以全面知曉。由于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利益沖突,使得消費者在消費高科技產品時的權益易受侵害。

其次,有些生產或經營者素質低且缺乏職業(yè)道德,加上高科技的普及,造假賣假花樣層出不窮,手段高明,甚至呈現出向集團化、組織化、專業(yè)化、高科技方向演變的趨勢,這損害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會給國家?guī)砭薮蠼洕鷵p失。

最后,加入WTO后,我國內地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產品進口會增多,進口的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方面的情況將會更加復雜,這就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難度。

(二)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

1.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深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狀況,已經成了為衡量一個國家法制建設是否完善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已經出臺了大量的關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衛(wèi)生法》,《藥品管理法》等,而且還有其它分散在民事、行政、經濟、刑事等法律法規(guī)中相關的規(guī)定。這些法律和法規(guī)的出臺對維護消費者的權利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對我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的不斷出現和發(fā)展。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協(xié)會體系,1984年9月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作為中國第一個消費者組織率先成立,1984年12月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之后,各省市縣等各級消費協(xié)會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目前我國消費者協(xié)會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不足之處

(一)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

有關消費者概念還不是很清晰以及相關的消費者權利不明確。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guī)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guī)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我們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明確地規(guī)定消費者的主體資格,這種不明確的規(guī)定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法條的理解產生歧義,從而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二)行政執(zhí)法主體多元,導致執(zhí)法不嚴

以政法部門為領導,多部門共同配合的保護模式從現實情況來看,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行政部門受案范圍的不清析,有時會出現多部門都有管轄權尷尬局面,導致共爭管轄或是相互推諉,使得消費者權益案件不能很好的解決,行政執(zhí)法主體多元化給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既降低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的辦案效率,又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浪費了行政執(zhí)法部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三)消費者協(xié)會形同虛設

由于消費者協(xié)會"亦官亦民"的性質使得消費者協(xié)會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時表現出一定的軟弱性。事實上消費者協(xié)會內部機構的設置依附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其產生是依賴于行政機關的,除此外消費者協(xié)會的經費來源大都也是工商部門和消費者協(xié)會自籌,這造成了消協(xié)在解決消費者權益受侵害案時力不從心、軟弱無力的尷尬局面。一方面,相關機關把自己不愿承擔的義務轉給了消協(xié);另一方面,把一些權利和相關資源留給了行政機關。這都說明,消費者協(xié)會的性質是依附性的非獨立性的,消費者協(xié)會的"亦官亦民"的性質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同時給消費者維權造成了許多消極影響。

(四)權利保護的范圍過窄

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列舉的形式賦予消費者九項權利,使消費者在其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以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出現,僅僅這九項權利已經不足以保護消費者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消費者的隱私權,隱私權雖然受民法的保護,但是在消費關系中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內容,經營者未經許可,出于營利目的擅自使用消費者個人隱私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消費者的權利已是必然之舉。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完善

(一)完善法規(guī)

1.明確消費者的概念??梢园严M者定義為:消費者是為了滿足自身或他人生活消費的需要而不以轉售營利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這就表明,任何人只要其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目的不是為了將商品或者服務轉售牟利,就應該是消費者。 轉貼于

2.統(tǒng)一行政執(zhí)法主體,權責歸一。將行政執(zhí)法權落實到某一部門,由該部門單獨行使,從而避免出現,出了事各部門相互推諉,有利益時爭先恐后。伴隨權利的就是責任,施行誰行使權力誰就要承擔責任的責任體制,從而督促行政部門依法行使職權。

(二)建立專門仲裁機構

可以建立一套專門消費者權益仲裁機制,專門用于解決消費者權益糾紛,鑒于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了完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協(xié)會體系,以及消協(xié)作為一個社會中介組織的法律地位,可以考慮在現有的消費者協(xié)會下面增設獨立的"消費者權益仲裁庭",就像貿易仲裁委員會的地位一樣,在業(yè)務上接受消協(xié)領導,但法律地位上獨立于消協(xié)。仲裁庭備有專門的仲裁員名單,考慮到消費者權益糾紛的多發(fā)性和小額性,仲裁員的聘任要求可以適當放寬,同時仲裁員人數可以適當增加,以保障消費者可以以較低的費用及時聘請到仲裁員。仲裁可以通過賠償機制轉嫁給不法商家。這樣一套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為消費者,特別是小額消費者,提供一個靈活有效的程序救濟機制,極大地改善目前廣大消費者弱勢地位的現狀。

(三)進一步拓展消費者的權利范圍

隨著入世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消費關系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消費者因此享有的權利應越來越多。

1.進一步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權。經營者除了要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符合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外,還應當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消費環(huán)境和場所。

2.尊重消費者的隱私權。隱私權是重要的人身權。在信息社會中,人的某些信息資料是與人的財產利益和精神利益緊密相連的,消費者個人應當對自己的信息有足夠的控制權。因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應規(guī)定經營者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如何使用這些信息,在什么范圍內使用這些信息;經營者不得要求消費者提供與本次消費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將已知悉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對確需知曉消費者隱私的經營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根據各不同行業(yè)從制度上制定相關的禁止性規(guī)定以保護消費者隱私權。

3.進一步完善消費者的求償權?,F行的求償制度不利于消費者進行求償,進一步完善消費者的求償權,這對保護消費者的求償是非常有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中心就在求償上,所以,完善消費者求償制度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跟本所在。

4.加大對新興產業(yè)新領域的權利保護。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許多新興的服務業(yè)應運而生如知識服務業(yè)、清洗業(yè)、家政服務業(yè)、便餐配送業(yè)、健身俱樂部等等,這些領域的權益也都需要逐步完善起來。

5.加大對于虛擬財產的權利保護。虛擬財產是網絡社會中新興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網絡產品。在刑法領域,已將虛擬財產列為保護的對象,對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按犯罪處理。在現在社會中當網絡商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或虛擬財產時,消費者所應享有的權利也應需要同樣的保護。

(四)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

完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督促產品生產者在產品的生產和設計環(huán)節(jié)對產品質量給予最大限度的關注,盡量減少和避免缺陷產品進入市場,盡可能的減少給消費者帶來損害和危險的可能性。所謂召回制度是指在產品存在缺陷以及有危害消費者安全與健康的危險狀況時,不論是經營者自行或者經他人通知發(fā)現這一情況,經營者都應主動將具有危險性的商品收回,以免給消費者的權益遭成損害,如果經營者發(fā)現該危險,卻不加以處理,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安全,相關主管機關可強制經營者收回商品。

(五)賦予消費者協(xié)會代位訴訟的權利

賦予消費者協(xié)會代位訴訟的權利,即消費者協(xié)會可以代替消費者提起法律訴訟,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向因產問題給消費者造損害的經營者進行追償的權利。消費者協(xié)會將獲得賠款一部分轉交給消費者,一部分留作經費。這樣既有利于減少訴累,也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特別是對消費者群體傷害事件。也有利于激勵消協(xié),調動其在維護消費者權利時的積極性。

茂名市| 乐东| 砚山县| 唐山市| 涡阳县| 师宗县| 武川县| 沅江市| 德钦县| 荆门市| 马尔康县| 永修县| 平凉市| 乳山市| 易门县| 成武县| 新乡市| 台北市| 井研县| 扎赉特旗| 新沂市| 丹棱县| 孝义市| 城市| 巨鹿县| 沙湾县| 安图县| 民县| 台安县| 津南区| 定西市| 广西| 鄂伦春自治旗| 和林格尔县| 灵寿县| 闽侯县| 会昌县| 垫江县| 文昌市| 蒙城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