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教學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村高中體育 選項教學地方特色體育
我國農村的體育教學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對體育教學認識不全面,例如:體育課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玩,還不如多上文化課,將來考個好大學;體育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操場上做各種活動,鍛煉身體,不可能有什么大的發(fā)展等等;這種片面性的認識將會大大制約我國農村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所以,重視農村體育教學是各界學者比較關注的事情。新課改要求課程的設置要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得到質的提高,因此,在農村高中體育教學中實施選項教學勢在必行。農村高中體育的選項教學不僅能夠促進農村高中體育教學的快速發(fā)展,更有助于地方體育特色的形成。下面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分析農村高中體育選項教育與地方特色體育的形成。
一、農村高中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教學觀念陳舊
農村高中體育教學在觀念上存在兩方面的誤區(qū)。一方面,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嚴重,經過對家長和學生的走訪調查,得出大部分的家長和學生依然保持“只有考上大學,才能出人頭地,走出農村,過上好日子”的陳舊觀念。雖然高考中設置有專門的體育考試,但對農村的高中生來說,只要在高考前一個月,抽出下午活動課的時間到操場上練習體育達標測試那幾項即可,平時的體育課對學生來說就是奢望。教師和家長都認為,體育課上不上都不要緊,多花點時間在文化課上,爭取將來考個好大學,光宗耀祖,改寫人生。農村高中生以及家長,甚至包括學校領導都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因此,對體育教學并不重視,是影響農村高中體育教學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農村高中體育教學的教學觀念單一。新課改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農村高中體育教學只注重教學的內容,在乎教學計劃是否完成,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不了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學生是否喜歡上體育課,喜歡哪項體育運動等等;這些都導致農村高中體育教學課程改革艱難進行。
(二)教學資金短缺
農村大多數(shù)都是公辦學校,高中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因此學校收取的學費和書本費都是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勉強能夠維持學校的正常開銷。而體育課程不僅需要特定的場地還需要更多的體育設施,而農村的高中無力承擔高額的設施費用。在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某所農村高中在給學生上排球課時,全校只有一個排球,每次上課學生都要分成八組,每組八人,輪流進行訓練。沒有輪到上場的同學就自由活動。這種條件嚴重影響了農村高中體育的教學質量。
(三)教師教學水平不高
在農村師資缺乏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但是相對于其他文化課的教師,體育教師的不足尤為嚴重,經常是一個年級四五百的學生只有一個體育教師。而專業(yè)的體育教師更少,大多數(shù)都是由其他課程老師兼職體育教師。某所農村高中的體育教師由學校挑選有一定運動“天賦”的男教師替代,一些通常的籃球、跑步等基本項目還可以應付,其他的例如:鉛球、排球、健美操等具有專業(yè)性質的體育項目就直接取消,不在體育課程設置范圍內。綜上所述,目前亟待尋找一個簡便、有效的途徑,提高農村高中體育教學質量。
二、農村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體育選項教學是針對學校和學生兩者所創(chuàng)造的,是新課改下的產物,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學校而言,學??梢愿鶕?jù)自己的師資力量和設施條件、學生的多寡以及當?shù)氐奈幕厣托枨蟮榷喾N條件來設置體育課程的訓練項目。對學生而言,學生自己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或者特長來選擇體育項目,這樣的形式不僅打破常規(guī)教學中一刀砍的教學現(xiàn)象,使學生的發(fā)展更加的多樣化,并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且對農村的高中體育教育來說,既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不需要大量購買各種體育設施,根據(jù)學生的選擇置辦即可;又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具有體育“天分”的學生成才,來改變農村地區(qū)對高中體育教學片面的認識和落后的觀念。
三、農村高中體育選項教學有助于地方特色體育的形成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運動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開始,體育活動也是如此。因此,不同的地區(qū)將會形成不同的體育項目,例如:山區(qū)的人們喜歡攀巖、平原的人們喜歡跑步、草原上的人們擅長騎射等等,因此,農村高中的體育選項教育將有助于地方特色體育的形成。
(一)農村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為地方特色體育的形成奠定基礎
縱觀古今可以看出,地方體育特色是永恒的存在。各種體育項目都會有文化的烙印和地域的色彩。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名人”效應比較明顯,在某高中曾經有位女學生因為酷愛打籃球最終成為當?shù)氐谝晃槐淮髮W錄取的特長生,畢業(yè)后在當?shù)匾凰诲e的高校任教,在她之后,當?shù)氐母咧芯椭饾u重視籃球的培養(yǎng),隨之組建自己的籃球隊到各地比賽,慢慢的演變成為了當?shù)氐囊环N特色體育文化。農村高中體育選項教學是基于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的基礎并有學校的配合和支持更有助于其成長和成才,為地方特色體育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農村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為地方特色體育的形成培養(yǎng)人才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方向
教育管理體制是教育教學事業(yè)中的重要體系,學校加強教育的管理,是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加強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yè)的基礎,是整個民族素質的核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加深,中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階段,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因此加強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鑒于此,加強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和目標
管理是人們的一N社會行為活動,其中人是最為活躍的因素。在學校,主要的人員組成是領導、教師和學生,而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他們直接面對的是學生,而學生是其余成員的服務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以,學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應是改革傳統(tǒng)的、固有的師生管理模式,激發(fā)他們參與到教育教學改革當中的熱情。學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建立合理的、富有活力的管理體制,促進教育模式的全面轉軌,培養(yǎng)并增強教育事業(yè)的整體活力,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yǎng)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
二、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1.勞資之間分配不均。當前中小學學校教育中,實施的是工資制、課時制度,教師的工資與講課的課時是有關系的,這對提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勵教師教學積極性的提升。但是僅僅將授課數(shù)量與教師工資結合在一起,是非常不科學的,將教師的工作簡單的規(guī)劃為自己完成多少工作,將教師的工作簡單化,沒有結合教師教書育人的特點,教師逐漸失去了對教學的態(tài)度,教師的責任心、教學品德得不到發(fā)展,并且利益心、物質心、功利主義越來越嚴重,教師的資源并不會得到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影響教師資源的有效利用。
2.校長負責制存在的問題。學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領導體制的變革,當前中小學教育中主要的領導體制就是校長負責制。這種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改變了傳統(tǒng)的校長手中沒有實權的現(xiàn)象。根據(jù)當前中小學校長負責制的特點,校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辦學理念、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辦學方案、目標、管理策略、管理方式等等,身上承擔的責任比較大。校長負責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但是也有其不科學性,校長自身負責,校長權力過大,沒有權利監(jiān)督機制,校長自身的道德素質、修養(yǎng)沒有辦法制約權力的欲望。校長絕對的權力沒有辦法產生民主的管理氣氛,沒有辦法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加強對校長負責制的制約與監(jiān)督機制,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
3.人事制度改革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我們國家教師的聘任制度一直實施到今天,但是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教師終身制、能進不能出等傳統(tǒng)的人事制度依然實施到今天,這將制約教師聘任制的進步與發(fā)展,發(fā)展教師的聘任制度任重而道遠。因此,學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必須加強對其的改革,實現(xiàn)管理作用、教育效率的統(tǒng)一。
三、中小學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1.做到以人為本,實施自主管理。在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要將人作為管理的根本與核心?!叭恕笔菍W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等等,這些人對學校管理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學教學管理體系中,學校要堅持學生為第一的原則,將學生作為教育管理體制的核心理念,教師需要關心每個學生,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道德、品質等等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素質會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會更好地教育學生、管理學生,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加強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為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2.建設學校教育的網(wǎng)絡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校的教育、管理、發(fā)展方向、教育政策、師資建設、教學設施等等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之間的聯(lián)系逐漸加強。長久以來,學校是人們接受教育教學的重要場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獲取知識、發(fā)展自身的綜合素質,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網(wǎng)上的學校與教學活動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多媒體技術與網(wǎng)絡環(huán)境已經大大的改善了學習的環(huán)境與學習條件,讓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強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需要加強網(wǎng)絡教育,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條件,拓展學校教育的內容,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提升教育管理體制的有效性。
3.完善教育管理體制的監(jiān)督機制。教育教學是基礎活動,制度是保證教育活動有效性的重要舉措,監(jiān)督是保證制度有效實施的手段。在教育教學領域,必須要拒絕腐敗現(xiàn)象。在教育管理體制中,懲罰可以增強制度實施的說服力,制度有利于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可以預防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監(jiān)督可以徹底杜絕腐敗現(xiàn)象的產生。同時,要建立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的制約與監(jiān)督機制,擁有監(jiān)督隊伍,明確監(jiān)督制度的責任,有利于促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有效進行下去。
4.加強學校的日常管理。在當前校長負責制下,學校管理需要有一個好的校長,因此需要加強對校長的培訓?,F(xiàn)代化的學校管理理念認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我們要從教育管理活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讓學校教育管理科學合理的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張惠娟.關于我國中小學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1.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平望實驗小學,215221)
以課堂觀察為主要研究方式,既有翔實的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和生動的情境描述,又有行為案例的診斷與深入有據(jù)的思考——這,不失為改進教學行為的一種理想方式。我們的研究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一、背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
以下是我校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觀察日記,觀察主題是“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上周接到了一個“秘密任務”——下周一開一節(jié)課,開課目的不詳。心中總惦記著這次“空降式”的開課任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這“謎團”總算是“撥開云霧見月明”——原來是進行一次關于有效提問的課堂觀察活動。
課上完后,我先回了辦公室。直到下節(jié)課都快開始了,孫老師終于完成了相關統(tǒng)計也回來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討論……
如果沒有這么多數(shù)據(jù)表的統(tǒng)計,打死我也不相信:這節(jié)課共提了63個問題?!我的備課本上明明只有13個問題呀!怎么會這么多?
所謂真理是越辯越明,可這回倒是越討論越迷糊了。關于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實在是讓人困惑。不說別的,就說說什么樣的問題才算有效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問題構成的,這些問題不僅可以串聯(lián)起整個教學過程,更能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感悟,從而完成一系列教學目標。那么,這些問題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問呢?我們且用數(shù)學中的假設推斷法來論證一番吧。
教學現(xiàn)象之假設1:教師按照教學設計的流程將預設好的問題一個個提出來,學生發(fā)言踴躍,對答如流,課堂氣氛活躍,教學進程穩(wěn)步進行。
推斷論證1:每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幾乎不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那么,這樣的問題還值得提嗎?這樣的問題難道不是成了那種缺乏思維內涵的低效提問了嗎?——這種提問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教學現(xiàn)象之假設2:教師提出了設計好的問題,但學生沒能說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教師便耐心地引導。終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推斷論證2:在教師進行啟發(fā)深入感悟、引導多元理解的過程中,無形中添加了很多個問題。這樣一來,提問的數(shù)量就變多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提問數(shù)量在增加,這樣的課堂不是在向“滿堂問”發(fā)展了嗎?那么,這些預設的問題是否本身就存在問題呢?——這種提問的有效性還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課堂提問,橫也是問,豎也是問。課堂提問,到底該怎么問?
這位教師的困惑,得到了同事們的“呼應”。當時,我們語文教研組分工合作,以5分鐘為一個時間段,記錄下這位執(zhí)教教師課堂中的每一個提問,課后大家對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分析。統(tǒng)計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這40分鐘的一堂課,教師居然提了63個問題,也就是說,這堂課平均每分鐘提問1.6個。這個數(shù)字太讓人震驚了!課堂提問頻率如此之高,這是為什么?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課堂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滿堂問”的現(xiàn)象?但這一組“硬碰硬”的數(shù)據(jù),是擺在面前的“鐵的事實”,無聲地顯示著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的差距。
二、對比:引進“他者”,尋找癥因
怎么解決遇到的問題呢?我們不斷地摸索著。
“蘿卜炒蘿卜,還是蘿卜”,當處于同一水平的研究團體——教研組內部無法解決問題時,我們該怎么辦?“提倡‘法外的思想’的法國著名思想家列維納斯,在人們普遍把‘我’當作重要的東西時,反其道而行之,在‘主體’和‘自我’之間引入了‘他者’的概念,即在現(xiàn)象學的‘在場’概念中提出了‘不在場的在場’,從而形成了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由此類推,從外部尋找一個或多個“他者”引入我們這個團隊,即所謂“專家引領”的方式,是解決教研組內部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于是,我們選擇了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的一堂語文課開展對比觀察,找到了癥結所在:
第一,教師沒有能夠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瑪麗·巴蒂·羅,美國的一位大學科學教師,她在傾聽了數(shù)百例課堂教學錄音后,發(fā)現(xiàn)了教師課堂上“等待時間”的重要性。她把課堂上周期性的、簡短的沉默稱為“等待時間”,她發(fā)現(xiàn)教師的“等待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1秒,而她以及她的后續(xù)者經過反復研究,證明了“將‘等待時間’延長到3~5秒的教師對他們的學生和自己會產生令人興奮的效果”。反觀上述執(zhí)教教師的課堂,教師口才一流、思維敏捷,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以及反應狀況:提問頻率過高,導致學生忙于應付而無暇思考,回答的問題停留于淺層次,學生的思維也就無法向縱深遞進;面對學生不夠理想的回答狀況,教師勢必要進行諸如“再想一想”、“還有嗎”之類的追問與提醒,導致問題數(shù)量不停地增加,結果必然是——不停的問與頻繁的答串聯(lián)了課堂。
第二,除了提問以外,教師沒有安排更多的學習形式。
課堂提問雖然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教學形式,但不能獨占鰲頭,擠占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課堂時間,如以聲音為標志,一般分為兩種:一為有聲時間;二為無聲時間。有聲時間,分為師生交流時間、學生朗讀時間等;無聲時間,分為學生思考時間、練習時間等。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輔以多種教學形式展開教學,諸如小組討論、朗讀圈注、寫話訓練、靜思默想等。
第三,教材解讀不到位,教學點撥之功有待磨練。
在處理學生回答的問題時,由于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預設相悖,而執(zhí)教教師因缺少經驗等原因不能機智應對或者點撥不夠,造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收到相應成效而反復糾纏于同一個問題的泥淖中無法自拔。無奈之下,教師只能不斷增加提問的數(shù)量以期化解這一尷尬局面,導致問題越問越多。其實,其中的有些問題本來是有效的,可由于教師不會點撥或引導不當,使有效問題變得無效甚至負效了。
第四,“優(yōu)質提問”太少,提問技巧有待提高。
執(zhí)教教師課前精心預設的問題是13個,然而遇到具體的課堂情境卻突變演化成了63個,可見,很多問題都屬于“臨時性”問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加里·D.鮑里奇教授等將“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的第一條列為“清晰講授”,而這些“半路”衍生出來的“臨時性”問題,缺少明確的目的和清晰的內容,大多屬于簡單的回憶性問題、事實性問題、驗證性問題和知識性問題等,處于淺層次、低認知水平的狀態(tài),缺少思維的縱深度與邏輯關系,質量明顯不高——課堂上的“優(yōu)質提問”太少,必然影響到其實效性。
所謂“優(yōu)質提問”,應具有如下5個特征:(1)明確的目的性。(2)清晰的內容關注點。(3)能引發(fā)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4)面向“群體”而非“固定團體”。(5)非偶然性的。
三、跟蹤:聚焦于教學行為的改進
一年之后,我們又對這位執(zhí)教教師進行了一次跟蹤觀察,兩次觀察數(shù)據(jù)匯總如下:
第一次,教師共提問63個,從質上來看,有效問題共有36個,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問題為多。低效的問題25個,占39.68%,主要集中在過易以及無意義重復的問題上。無效問題2個,占3.2%。
第二次,教師共提問36個,從質上來看,有效問題共有31個,占86.1%,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問題為多。低效的問題4個,占11.1%,主要集中在過易問題上。無效問題1個,占2.78%。兩次課堂的提問數(shù)量及其對比統(tǒng)計折線圖、有效率柱形圖分別如表1、圖1、圖2所示。
從這些統(tǒng)計圖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兩次課堂提問的變化情況:第二次的提問數(shù)量明顯呈下降趨勢,即第二次的提問數(shù)量呈低位運行狀態(tài);兩次課堂的提問有效性明顯呈上升趨勢,即第二次的提問有效性高于第一次。這個觀察結果可歸納為簡單的一句話:第二次課堂,單位時間內(一堂課40分鐘)的提問數(shù)量明顯減少,提問質量卻有明顯提高。
這組數(shù)據(jù)也表明,課堂觀察,促使這位執(zhí)教教師深入反思,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提問方面存在著的種種問題,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上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在這樣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中,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逐漸提升,具體到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1)注重解讀教材,提高了課堂提問的實效性。教師理解教材的程度決定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執(zhí)教教師除了關注課文的關鍵處,還要留心課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保證提問的準確性和可行性。(2)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執(zhí)教教師運用傾聽與等待的藝術,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提問質疑的機會,這從提問數(shù)量統(tǒng)計圖中就可以看出。(3)倡導學習形式的多樣性。第二次課堂上,教師采取了多種形式展開教學,如小組討論、寫話訓練、班內辯論等。(4)注重提問操作的技巧性。比如課堂的第7時段(是提問數(shù)量最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將核心問題分解成很多瑣碎細小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在自由讀書、品悟的基礎上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生無法解決時教師才給以點撥性提醒,通過這種具有暗示性的點撥“旁敲側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課題提出的現(xiàn)實意義
①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設置的德育課程《思想品德》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學生文化。她堅持“回歸生活”的課改新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fā),確立生活主題,營造學生文化,強調對學生生活的服務、指導和提升。
②現(xiàn)行的思想品德課程重視淡化教育痕跡,啟發(fā)道德自覺,強調在主體認知中自主建構,致力于情感的浸潤和培植,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美育境界。
③現(xiàn)行的品德課程倡導自主合作、體驗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反思等進行活動和相互交流、深化認識,在自主的參與和體驗中,習得道德素質。
2、思想品德課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
思想品德課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在認識和實踐上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把道德、品德從人的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把他們作為一種孤立現(xiàn)象來對待,以知識的機械復制、行為的刻意規(guī)訓為主。新的思想品德課程她忠實地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思想,特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但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①忽視學生主體 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是學習的主體,“以人為本”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而當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導,主客體顛倒現(xiàn)象還較嚴重,忽視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變化特點,忽視學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發(fā)展性,學生主體意識得不到喚發(fā),學生習得過程簡單,方式單一,自主建構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
②輕視學生生活 學生的生活是品德課程的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來源于學生真實生活,最后回歸學生生活。而當前品德教育中針對性、實效性還不強,輕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與學生生活脫離,學生知行脫節(jié),機械唯本現(xiàn)象仍有存在。
③漠視資源利用 品德課標指出:“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lián)系?!蹦壳?,教師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對學生生活資源的提煉和生成資源的捕捉,缺少對教材、學生、家庭等資源的開發(fā)、吸納和整合。
④無視學生文化 品德課程標準倡導的是一種學生文化。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學生發(fā)展環(huán)境,把學生看作“小大人”,習慣用那墨守成規(guī)、刻板僵化、居高臨下的化來組織教學,學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錮,生命的活力、張力無法施展。
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品德課程實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課題的研究,將提升思想品德課程實施的效果。
3、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研究以課程文化和學生文化的諸多影響因素為理論框架,通過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文化的特點,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課程實施的內容,將之趣化、人本化,對思想品德課程實施中文化缺失的問題加以分析和研究,為豐厚思想品德課程文化、教師實施思想品德課程提供有效途徑,切實提升思想品德課程實施的實效。
二、課題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為藍本和載體,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實踐,細化、活化、趣化課程內容及資源,著重突出思想品德學課的實用性,讓思想品德課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中去。改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的認識。對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引入現(xiàn)代教學理念,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支撐。
三、課題研究目標
1、教師發(fā)展目標:形成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理性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2、學生成長目標:細化、活化思想品德課程內容和相關資源,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體驗探究中建構、體認、感悟、形成道德;豐富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情趣,濃厚學習氛圍;充分挖掘家庭、社會教育資源,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升品德修養(yǎng)的同時,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生活情趣。
3、課題成果目標:構建關于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的理論框架與操作方式;開發(fā)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的課程資源;撰寫課題研究的相關論文。
四、研究的內容
1、對學生學習、生活、交往中的實際問題及環(huán)境的調查研究。
通過調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識傳授式德育過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擾、影響學生成長發(fā)展的不利因素,教師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為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撐,以便確定以生活為主題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
2、構建以學生生活實際為活動主題的思想品德課內容體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實際為活動主題的思想品德課內容體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影響他們成長的興趣、特長、個性特征、能力傾向、價值觀取向、道德觀導向等因素,來構建思想品德課內容體系。每項活動都從生活實際中來,與學生的道德觀導向等相吻合,同時確定明確的目標,通過生活實踐把德育、心育結合起來,把道德、知識、行為結合起來,并通過教師的發(fā)現(xiàn)、喚醒、引導,來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例如:在學生中開展以“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玩”、“怎樣做人”、“怎樣競爭”、“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對待父母”等為主題的活動進行自我設計,培養(yǎng)學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學的道德觀,促使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3、在生活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的策略研究(即著重研究促使學校思想品德課生活化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① 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思想品德實踐活動。使學生成為思想品德課的主體。思想品德課實踐活動應該與學生真實生活相聯(lián)系,增加道德人文關懷成分,善于在最現(xiàn)實、最本質的生活中,撥動學生心靈深處那根善良之弦,讓正直之舉、同情之心成為他們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生活行為。如:開展“一日家長”、“一日校長”、“一日班主任”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系,參與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對教師工作進行評價等,使他們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對生活充滿憧憬,對生命學會尊重、關懷和愛護。在宣揚生活真善美的同時,要敢于讓學生面對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惡現(xiàn)象。如:開展“關于學校收費問題的調查”、“影響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社會調查”、“單親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家庭體罰情況的調查”等活動,通過知、情、意、行的辯證統(tǒng)一形成過程,來促使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和內化。
②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班集體生活是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班集體內一種生活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觀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師可以用自己的遺憾警示學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學生。可以以班級、年級、學校為單位,開展有關德育生活化的大討論、沙龍等活動,組織指導學生走進生活,探究、思考人生發(fā)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歡樂和苦惱。
③ 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品德課文化活動,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只注重道德的說教和灌輸,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可以通過舉辦校內廣播、???、報告、參觀、集會、訪問、繪畫、書法、工藝制作、戲劇等文化藝術方面的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生活情緒。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論研究:邀請專家作理論講座;讀理論書籍,寫讀書筆記;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開展專題研討。
②調查研究:課題研究實施前的問卷調查;課題研究結題時的問卷調查。
③行動研究: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診斷,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制定出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案,開始行動(觀察、記錄),進而作出評價(分析、歸納)。
④經驗總結:定期撰寫課題研究階段性小結;定期舉行課堂教學改革論文或比賽活動;定期編輯師生作品與研究成果。
⑤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問題學生的個案跟蹤分析,不斷總結與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課真正回歸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實證研究法、實證與理論相結合研究法。通過理論分析,確保課題研究的科學性科學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為了加強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學校制訂了嚴格的課題管理制度(包括學習制度及成果獎勵制度等)。
②課題組組長、副組長都參加過省級課題和市級課題,并都獲獎,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課題組成員勻已參加過二輪以上的課題研究工作,對課題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徑等勻有所了解,并能合作開展研究工作
2、時間保證
本課題確立后,課題組成員將花費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師業(yè)務學習時間加強對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業(yè)務輔導和研究課題實施進展情況,每月對課題研究情況一次調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學期對課題組教師的研究情況做一次總結考核,切實保證課題研究深入、有序的進行。
3、設備保障
學校先后組建多功能綜合媒體教室,購置了實物投影儀、視頻展示臺、刻錄機、掃描儀、數(shù)碼相機等設備,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今年學校已投重資組建了校園網(wǎng);學校圖書室有教師用書二百余冊,供實驗教師借閱;課題組教師都是中青年教師,掌握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并能在課堂教學中熟練運用,每個教師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可隨時上網(wǎng)查閱資料。
七、課題實施計劃
1、準備階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課題研究網(wǎng)絡組建;②課題研究方案設計;③學習相關課程理論;
2、實施階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專題開展行動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總結階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課題總結報告。②整理課題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與品德教材配套的課件等。
八、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總結報告
2、教師專題論文集(論文、教學隨想、教學日記)
3、思想品德課教案集(初中各年級,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課教學課件集(初中各年級,ppt形式)
5、與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學視頻(初中各年級,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參考文獻
①《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教學行為策略》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摘要】 目的 研究復方二甲雙胍膠囊中鹽酸二甲雙胍的人體藥代動力學與相對生物利用度。方法 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交叉口服復方二甲雙胍膠囊和鹽酸二甲雙胍膠囊,用反相離子對色譜法測定血漿中二甲雙胍的濃度,進行相對生物利用度研究。結果 口服含500mg鹽酸二甲雙胍的復方制劑及其單獨制劑的達峰時間(Tmax)分別為1.8±0.6h 和1.8±0.7h;峰濃度(Cmax)分別為2.11±0.48mg/L和2.06±0.52mg/L;消除半衰期(T1/2)分別為2.98±1.19h和2.70±0.58h ;藥時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10.87±2.61mg/(h·L)和10.28±2.44mg/(h·L),經統(tǒng)計分析,兩種制劑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差異無顯著性(P>0.05);口服復方二甲雙胍膠囊對鹽酸二甲雙胍膠囊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05.7±11.0)%。結論 兩種制劑具有生物等效性。
【關鍵詞】 鹽酸二甲雙胍;藥代動力學;相對生物利用度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 in healthy male volunteers.Methods A single oral dose of 500mg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 (CoMET) or in conventional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capsule (as reference formulation, MET)was give to 20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i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design. 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was assayed by reversed-phase iron-paired HPLC.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oMET and MET were as follows: Tmax1.8±0.6h, 1.8±0.7h; Cmax2.11±0.48mg/L, 2.06±0.52mg/L;AUC10.87±2.61mg/(h·L),10.28±2.44mg/(h·L) respectivel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apsule formulas (P>0.05).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CoMET to MET was (105.7±11.0)%.Conclusion The two capsule formulas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are bioequivalent.
【Key words】 metformin hydrochloride;pharmacokinetics;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二甲雙胍(metformin,MET) 是雙胍類口服降血糖藥,它主要作用于胰島外組織,抑制腸吸收葡萄糖,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減少肝糖原異生,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由于它降糖作用明顯,不引起低血糖,可明顯降低餐后高血糖,適合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它還改善胰島素抗性等[1,2],因此其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其療效,增加適應證,降低其胃腸道不良反應,將其與格列本脲合用,用于治療各型糖尿病。筆者采用反相離子對色譜法對口服復方制劑后血漿中二甲雙胍的濃度進行測定,以研究其在健康志愿者體內藥物動力學與相對生物利用度,旨在為該藥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 實驗材料
1.1 藥品與試劑 復方二甲雙胍膠囊:(250mg鹽酸二甲雙胍+1.25mg格列本脲)/粒,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10723 。鹽酸二甲雙胍膠囊:250mg/粒,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207047。鹽酸二甲雙胍標準品: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提供,批號:0207001 。乙腈為色譜純,磷酸、三乙胺、高氯酸、十二烷基硫酸鈉為分析純,水為三蒸水。
1.2 儀器 島津LC-10A高效液相色譜儀;SPD-10AVP檢測器;HS色譜數(shù)據(jù)工作站V4.0,CT-21處理器;SORVALL低溫高速離心機。
1.3 試驗對象的選擇 健康男性志愿者20例,平均年齡22.8±1.5歲,平均體重60±8.5kg,平均身高1.70±0.12m。所有受試者在參加試驗前均接受全面體格檢查,包括心、肝、腎功能、血象等,檢查結果提示均正常。受試者無藥物過敏史,并在3周內未有任何服藥史及吸煙史。
2 試驗方法
2.1 給藥方法及樣品采集 20例健康志愿者,隨機分為A 、B兩組,采用自身交叉對照,A組先給予復方二甲雙胍膠囊2粒,經1周洗脫期后再給予鹽酸二甲雙胍膠囊2粒,B組則相反。受試者隔夜禁食,試驗當日,清晨空腹口服復方二甲雙胍膠囊(CoMET,受試制劑)或鹽酸二甲雙胍膠囊(MET,參比制劑) ,并飲水200ml ,服藥后禁食4h。受試者在受試過程禁煙、酒和高脂肪食物,全日服用標準餐。每位受試者分別于服藥前、服藥后的0.5、1、1.5、2、2.5、3、4、6、8、10、12、16h ,從肘靜脈取血3ml,肝素抗凝,離心分離血漿,置-20℃儲存,待測。
2.2 標準溶液的配制 精密稱取二甲雙胍10m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三蒸水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1mg/ml儲備液,再分別稀釋成一定濃度系列。
2.3 色譜條件 色譜柱:Lichrospher C18 dp5μm,250mm×4.6mm ID,流動相:3mmol/L十二烷基硫酸鈉(含0.5%三乙胺,用H3PO4調pH為3.8)-乙腈(65:35),流速為:1.0ml/min,靈敏度0.01AUFS;紫外檢測波長為232nm,測定溫度16~18℃。
2.4 樣品處理 取肝素抗凝的待測血漿0.2ml,加入10%高氯酸0.08ml,渦旋2min,于18000rpm離心10min,取上清液150μl,再次離心后取20μl進樣,色譜圖見圖1。
2.5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中國藥科大學新中新藥研究中心編制BAPP2.0軟件包對藥時曲線進行模擬,并計算有關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
3 結果
3.1 線性關系與檢測靈敏度 取正常人血漿8份,每份0.2ml,1份留作空白對照,另7份分別加入鹽酸二甲雙胍標準液使成0.05,0.125,0.25,0.5,1,2,4mg/L的濃度系列,按前述方法提取進樣,以MET濃度為X,峰面積為Y,得回歸方程:Y=59290X+2690.6,相關系數(shù):r=0.9995。MET在0.05~4mg/L范圍內濃度與峰面積有良好線性關系。在本試驗條件下,MET標準品的檢測限為2ng,血漿MET的最低檢測濃度為20μg/L。
3.2 回收率和精密度測定 精確配制0.05、0.5、4mg/L MET血漿標準品,按樣品處理方法進行處理,取20μl進樣,并配制相同濃度的MET溶液標準品,同法處理,求得絕對與相對回收率。取上述3個濃度的MET血漿標準品,按樣品處理方法進行處理,同一天內進樣5次,求得日內變異,連續(xù)5天進樣,求得日間變異。測得3種濃度的回收率分別為96.62%、98.03%、99.43%,3種濃度的日內RSD≤3.55%;日間RSD≤7.63%。
3.3 血藥濃度測定及藥物動力學參數(shù) 20例受試者口服兩種制劑后的平均藥時曲線見圖2,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見表1。受試制劑與參比制劑的達峰時間在1.8h左右,峰濃度分別為2.11±0.48mg/L和2.06±0.52mg/L,受試制劑與參比制劑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05.7±11.0)%,統(tǒng)計分析: Cmax、AUC0-16用雙單側t檢驗分析,Tmax 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Wilcoxon方法),結果顯示參比制劑和受試制劑的AUC0-16、Cmax、Tmax差異無顯著性(P>0.05)。因此2種制劑中MET具有生物等效性。
4 討論
有關二甲雙胍的測定方法,文獻報道有多種色譜方法[3~5],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點,如血樣量大,樣品處理繁瑣或靈敏度低等。筆者采用反相離子對色譜法進行鹽酸二甲雙胍的血藥濃度測定,10%高氯酸沉淀處理樣品,簡單方便,所用試劑少,成本低,且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少,本法的靈敏度、精確度和回收率較高,并且每次測定所用的血漿量較少,適用于臨床血藥濃度測定和藥代動力學研究。上述試驗結果表明2種制劑的Cmax、Tmax 、AUC0-16及其他主要藥動學參數(shù)相似,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兩藥間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基本一致,也提示CoMET中格列本脲對二甲雙胍體內藥代動力學過程尤其是生物利用度未產生顯著性影響,二者合用,有利于提高療效,降低毒性。
1 Somogyi A, Stockley C, Keaf J,et al. Reduction of metformin renal tubular seretion by
cimetidine in man. Br J Clin Pharmacol, 1987, 23(5):545-551.
2 Marchetti P, Benzi L, Cecchetti P,et al. Plasma biguanide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patients. Clin Pharmacol Ther, 1987,41(4):450-454.
3 劉京, 申竹芳, 謝明智,等. HPLC法測定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及片劑的人體藥代動力學及其生物利用度.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1994, 10(3):1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