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言和文學之間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俄羅斯文學;中國
中圖分類號:G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1-0212-01
一、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的成就
回顧中國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歷史,大體上經歷了幾個繁榮時期。1917年蘇維埃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處于劇變中的中國迫切地需要從外來的精神力量中汲取養(yǎng)分,以建設一個科學、民主的新國家,鄰邦蘇維埃打破沉重的枷鎖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加之19世紀俄羅斯文學卓越的成就,使有志于改造國家的中國知識分子,在關注蘇維埃國家的同時關注俄羅斯文學,社會現(xiàn)實主義成為中國文學前進的目標,大量的俄羅斯文學作品被引入中國,引發(fā)了中國關于俄羅斯文學譯介和研究的第一個繁榮期。
1949年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一次發(fā)生傾斜,俄羅斯文學隨著“老大哥”蘇聯(lián)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向中國的輸入而再一次在中國處于繁榮時期。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在政治和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撥亂反正,使俄羅斯文學經典再次受到關注,文學作品的譯介從普希金到高爾基都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蘇聯(lián)以人道主義和文化復興為特征的“解凍文學”也彰顯出其獨有的魅力,回歸文學的變革意識和追求自由創(chuàng)作之風,與中國新時期文學的訴求不期而遇,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進入了第三個繁榮時期。在第三個繁榮期里,得益于國家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及時、直接地把握俄羅斯文學的發(fā)展,通過文學作品的譯介、文學史的梳理、文學理論的引入等,把俄羅斯文學的成就,全方位地展現(xiàn)給中國學界。
開放30年來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成果,在理論譯介和研究上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作品研究也大多以俄蘇文學的人文背景為基礎,因而屬于“國別文學”的范疇,是具有俄語語言能力的中國學者投身于俄羅斯語言文學的語境之中,將俄羅斯文學的內容準確直接地呈現(xiàn)在中國讀者和學界的面前。這對于加強中國文藝理論建設、豐富文學世界十分重要,對于深化作為國別文學研究的俄羅斯文學有著特別的意義。但從彰顯研究主體的身份、突出“俄羅斯文學”研究的中國特色來說,成果的比例明顯失衡。在這里,通過學習俄語或接觸中譯本突破中國學者與俄羅斯文學之間的語言障礙,使得研究的主體希求等同于俄羅斯學者,使得其主體意義消解無存,“俄羅斯文學”本身存在的時間與空間條件成為考量的唯一理據(jù),將俄羅斯文學定位于俄羅斯歷史的時間坐標系,研究處于俄羅斯地域空間中的作家、作品、思潮與流派,其研究視域是單一和封閉的,并未因研究主體在民族、語言、文化乃至審美的、社會的、學術的需求方面與研究客體的差異而使之呈現(xiàn)多側面的視角,因為研究主體或是克服了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或是弱化了研究主體所屬的文化因素和審美、社會、學術需求。這種研究的多側面的發(fā)生有賴于比較文學視角的引入。
二、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比較文學視角
在談到中國的俄國文學時,我們關注的對象,包含著兩層含義,其一是作為國別文學的“俄羅斯文學”,其中反映著斯拉夫民族的語言文化特征,體現(xiàn)著其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但相對于斯拉夫民族之外的外部世界來說,它是單一的和封閉性的,考察的對象是屬于俄羅斯民族(廣義上的)文學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其二為進入了中國社會文化語境之中的俄羅斯文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的研究主體,研究具有前述表層含義的“俄羅斯文學”,這里,在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的關系上具有了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特點,“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背后,體現(xiàn)著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對話。當一個民族的文學進入另一個民族的視野之中時,處于他種民族視野之中的某一個民族的文學便獲得了比較文學的價值。
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雖然在文化研究學者那里把文化研究與精英文學研究相對而觀,但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精神成果的文學文本,本身即是文化活動的載體和隱喻,文化活動是文學文本生產賴以存在的基礎,換言之,文學作品的產生離不開歷史的、人文的、時代的語境。從文化傳統(tǒng)追索的角度研究俄羅斯文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俄羅斯文學的價值,更加密切地把俄羅斯文學與中國自身的需要相結合。與此同時,在目前的情況下,在中國進行俄羅斯文學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求以之為基礎,建立中俄之間的文化對話,促進中俄文化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在俄羅斯文學的研究中,挖掘中俄文學關系的內在匯通性,尋求兩者之間深層的內在聯(lián)系,并把這種聯(lián)系納入到一個完整的體系之中,將有助于我們達到這一目的。
一、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外語教學中,師生關心更多的是: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或參差不齊;詞匯量偏小、習語及語法結構的掌握不夠熟練:課時少,課程設置環(huán)節(jié)單一:以及語言實驗設備欠佳等諸多問題,并針對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例如:增加講練數(shù)量和時間;調整教材內容及難易程度;通過強化練習擴充詞匯量;加強語法知識的灌輸:調整課程設置;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改善語言實驗設備等等。卻往往忽視了與所習得的目的語有關的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背景知識,將語言和文化隔離開,只為學語言而學語言,從而造成了外語學習中文化層面上的障礙。使學生很難根據(jù)不同的場合選擇適當?shù)恼Z體,導致交際的困難和失敗。其原因就是外語教學過程中對文化這一關鍵因素的忽視在語體運用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因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前者更容易造成國家間情感交流中的不愉快。例如:(1)中國人在打招呼時說的“吃了嗎?”“上哪兒去?”常讓外國人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或干涉人家的私事而問一些不該問的事。(2)外國人常說“Thank you”表示對他人起碼的禮貌和尊重,甚至在很多中國人認為根本不用道謝的場合――如在商店購物時,售貨員找給零錢后,顧客也會說謝謝,等等。因此,應認清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在語言教學中突出文化背景的特點,加強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使規(guī)范、優(yōu)美的語言達到有效地傳遞信息的作用,以實現(xiàn)交際的最終目的。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國人類學家鮑阿司認為“各個社會都有其各自獨特的文化,文化無處不在,滲透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彼v史,地理、文學、、社會制度,風土人情、傳統(tǒng)禮儀等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通過聲音和文字反映和記錄了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即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例如:(1)《獨立宣言》記載了美國歷史上光輝的一頁:(2)習語:To give somebody the ax源于印第安人的一種俗習慣,意思是“斷絕與某人的往來”。例如:l gave him the axafter the party(3)中國文學巨著《紅樓夢》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折射出封建社會的腐朽與沒落;(4)而“葛朗臺”則是莎翁筆下吝嗇、自私的象征。因此,語言來源于生活,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反映出文化淵源。它的存在形式和發(fā)展方向受制于整個文化中的各個層面。文化與語言學習密切相關。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文化學習的過程,是將語音、詞匯、語法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過程。從而,讓那些規(guī)范的語法、優(yōu)美的句子在特定的場合,通過適當?shù)谋磉_方式表達出來,達到語言交際的最終目的。另外,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各地的文化也有差異。那么,產生于各自文化底蘊的語言自然在文字符號、語言的構建方式、語音語調、寓意詞及習語的產生,運用和發(fā)展過程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特征,并通過聲音及文字的表達和記載反映在各個文化層面上。因此,在文化導入過程中,應認清中國同英、美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排除母語的干擾,能使學生習得正規(guī)的英語。
三、教師在文化導入中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語言;理論;語法;詞匯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5-0229-02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最寶貴的財富。語言與各界各業(yè)的每一個人都有實際的關系,因為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幾乎都得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自動的,十分自然的,并不比呼吸和心臟的跳動更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當我們碰到別人的說話跟自己不大一樣而感到奇怪,或者觀察孩子學話,或者對某種說法寫法是否正確有懷疑的時候,語言也會引起我們的注意。
此外,許多人要了解一些關于語言的情況是出于職業(yè)的需要,這跟只是會使用語言是兩碼事。下面是些例子:
1.語言糾正者,他的任務是幫助別人克服語言運用中的困難和障礙。
2.本族語的作文教師,他要了解語言的理由大致同上。
3.外語教師。
4.文藝家,他必須了解自己的工具及其能力,正像畫家必須了解顏料畫筆和色彩一樣。文學批評家關心語言也出于類似的原因。
5.心理學家,他知道語言是區(qū)分人類的行為和老鼠猿猴的行為的關鍵因素之一。
6.人類學家,他要了解語言出于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語言是他所謂的“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在人類學的調查工作中他常常面臨與語言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
7.傳教士,他不得不學習某種完全陌生的語言,這種語言沒有現(xiàn)成的課本或詞典可用,學習它不僅是為了處理日常事務,而且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教和翻譯圣經。
8.歷史學家,他關心語言是因為他的資料來源是文獻,也就是過去的語言的書面記載。
9.哲學家,特別是在他研究邏輯,語義,和所謂“邏輯句法”等問題的時候,需要語言知識。
10.通訊工程師,他的一部分職責是用口頭形式(電話,無線電)或書面形式(電報,電傳)在兩地間傳遞信息。
語言學和運用語言知識的其他種種領域之間的關系很像純化學和化學工程之間的關系。假定一家工廠過去一直用天然染料印染產品,后來染料的來源受到了威脅,或者價格猛漲,于是尋找一種容易獲得而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有效代用品就成了化學工程師的任務。解決這個問題,他需要利用純化學的各種已知的事實,然而許多事實并不是為了這種應用才被發(fā)現(xiàn)的。
當然,“純”和“應用”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協(xié)調的。有時,面對實際語言問題的人不耐煩去請教 “純”語言學家;有時請教了又得不到幫助。這偶爾是因為這位語言學家對這一問題不感興趣,更常見的是他迄今收集到的系統(tǒng)知識還無助于解決這一問題。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搞“應用”的人就自己去探索,找出可行的解決辦法。對語言學的許多主要貢獻正是這樣做出來的,它來自從古典語文學到電機工程的各個領域。任何人發(fā)現(xiàn)的有關語言的任何情況都是語言學家加工的原料。
語言學不是一門天生困難的學科,但有幾點常常給初學者造成麻煩。一部分僅僅是術語問題;可是另一部分則是由外行人和專家們對語言的不同看法造成的。
(1)語言學家區(qū)分語言和文字,而外行人則傾向于把這兩者混同起來。 “說的語言”和 “寫的語言”這些外行的說法意味著言語和文字基本上只是同一個東西的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外行人常常以為文字比言語更為基本,其實情況幾乎完全相反。
人類在幾百萬年以前就會說話了,與此相比,文字是晚期的發(fā)明。個把世紀以前,在文明的國家里,識字是特權階級的權利,千百萬人不會讀,也不會寫。甚至今天,世界上有些地方還有大量的文盲。
根本改變對語言和文字關系的誤解,是不容易做到的。舊習慣十分頑固。掌握了直接討論語言的適當專門詞匯很久的人,不通過文字仍不免出現(xiàn)失誤。如果知道語言學界完成這種根本的轉變也花了幾百年的工夫,我們就會感到心平氣和了。
(2)外行人討論語言,很多時間是花在“正確性”的問題:it is I 是否比 it’s me 更“正確”? To whom 是否比 who to 更“正確”? ain’t 錯在那兒? “不正確”的形式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得避免?
說來可能會使人感到吃驚:語言學家對這些問題并不特別地感興趣??墒钦埐灰`解,這并不意味著語言學家贊成不正確的形式,或者不承認正確形式和不正確形式之間確實存在區(qū)別。語言學家作為語言的使用者,也跟別人一樣,要受社會習慣的約束,在習慣的范圍之內享有跟別人同樣種類和同樣程度的自由。他在語言的使用中可以是個純語派,也可以不是。可是這跟他特別關心的事情,即分析語言,沒有什么關系。
語言學家作為語言的分析者,不論“正確的”形式還是“錯誤的”形式他都得觀察并記錄下來。
(3)語言和文學之間的關系是天然密切的。文藝家用語言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正如畫家用色彩,作曲家用音響進行創(chuàng)作一樣。雖然如此,兩者的研究卻是不可混同的。畫家和化學家都對顏料感興趣。畫家的興趣集中在不同色彩的有效選擇和搭配以及畫布上的形象結構上?;瘜W家的興趣則是畫家所用的顏料的化學構成。有些物理學家專門研究聲音,甚至當他們處理樂器產生的音響時,他們的興趣也跟作曲家演奏者或音樂聽眾很不相同。同樣,語言學家也關心文藝家的原材料,但他不管這些原材料是用于文學目的還是別的什么目的。
現(xiàn)今世界上語言的數(shù)目大約是三四千種。精確的數(shù)字說不出來。一個原因是:有些地區(qū)、特別是南美洲和西太平洋的部分地區(qū)的語言缺乏可靠的資料。另一個更基本的原因是:即使資料充足,也無法總能判定兩群人的話是不同的語言,還是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
每種語言都定出一個語言社會,即通過共同的語言能直接和間接地彼此進行交際的一整群人。語言社會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顯的。有些人能實際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叫做雙語人或多語通,不同語言社會的成員可以通過這些人建立接觸。多語通大抵基本上屬于一個語言社會,只是部分的掌握別種語言,可是偶爾也有例外。
在多數(shù)情況下,語言社會的界限與政治疆界是一致的。例如過去在美洲的許多印第安部落的全體成員說的語言,沒有別的社會說這種語言。今天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仍然能夠見到。但是這一概括也有例外。瑞士是單一政治實體,它有四種不同的語言。相反地,英語是一種語言,不僅英國和英聯(lián)邦的許多國家說它,美國也說它。
今天的有些語言社會是非常大的。英語有幾億人把它當做本族語言,還有千百萬說其他語言的人為了事務專業(yè)或政治目的學習它。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漢語和少數(shù)其他語言,也有非常多的人使用。有些專家說, “漢語是一群有親屬關系的語言而不是一種語言。但即使把這群語言分開來計算,至少其中的北方話仍可列入上面的名單之中。
契梯馬查語則是另一種極端,它是美洲的一種印第安語,30年代后期只有兩個人說它。一種語言落到如此地步,它的命運就注定了新一代人不去學它,隨著老年人的死亡,這種語言也死亡了。但是如果一種語言有幾百人使用,對它的前途就不敢作這樣的預斷。
現(xiàn)今的語言里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書面記載,使我們知道它們過去的情況。例如我們有早在公元世紀末的英語文獻,它們看來不像英語,但確實是英語的文獻:文獻里所用的語言逐漸變化,經過一千二百年的時間,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英語。
我們也有書面記載證明,有些語言先前曾經存在過,現(xiàn)在已經完全消失了。我們有從古代意大利留傳下來的大量碑銘和一些文獻,它們除拉丁語之外還用別的幾種語言寫成。這些語言中的奧斯干語昂伯里安語跟拉丁語相近,別的語言,如埃特魯斯干語則不然。所有這幾種語言都隨著羅馬政治霸權的興起而被拉丁語湮沒了,就如契梯馬查語不久前被英語湮沒了一樣。今天,只有拉丁語以所謂羅曼語的形式幸存下來。羅曼語包括: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加答郎語意大利語羅馬尼亞語和少數(shù)其他語言。這些后起的形式中,還有也消亡了。我們知道,最后一個講達爾馬提亞語(羅曼語的一種,說這種語言的人居住在現(xiàn)在的南斯拉夫)的人是不是1898年在一次礦井爆炸中死亡的。
關鍵詞:語言文化;俄語教學;基本方法
在俄語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俄語的語言知識,同時還要對俄羅斯的民族風情以及文化特點進行充分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以及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在俄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向學生講解俄羅斯語言文化,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傳承的重要體現(xiàn),其反映和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在語言學習中,脫離該國家的社會背景和民族文化的教學是不成功以及不完善的。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層面:第一,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社會的宗教、政治、藝術、文學、地理、歷史以及哲學的綜合,是知識文化和正式文化。第二,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社會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行為準則以及生活方式,是交際文化和普通文化。從文化的兩個層面分析,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社會的生存方式以及活動方式。在一個社會中,文化充斥著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行業(yè),是人們行為和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由于各個民族以及各個國家的習俗、傳統(tǒng)以及環(huán)境存在差異,其社會現(xiàn)狀也千差萬別,各個民族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習俗也在這種固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代代相傳,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文化。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文化與語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想要掌握一門語言,就一定要了解該民族的文化。在俄語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將語言和文化融為一體,并且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實踐檢驗自身的學習情況,并且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變?yōu)閷嶋H能力,在掌握語言能力的同時,了解俄羅斯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
二、在俄語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的相關對策
在俄語教學中,教師在傳授俄語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與學生經常交流和討論民族文化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并且組織學生共同研究俄羅斯的民族文化。通過俄語學習,充分了解俄羅斯的地理地貌以及風土人情,通過對俄羅斯文化的探究,更準確、更全面的掌握俄語。教師要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的關系,并且以文化知識為基本,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學習,向學生介紹有關俄羅斯文化的相關知識。
(一)結合教學內容介紹文化特點
在俄語教學中,教材內容與俄羅斯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民族形態(tài)密不可分,涉及到俄羅斯人們生活以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有意識地將相應的文化因素融入到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重點、有計劃的介紹有關俄羅斯民族的傳統(tǒng)和文化。
例如去俄羅斯友人家中做客,按照他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普通拜訪或者處理事務,都要在登門之前和主人取得聯(lián)系,如果事先沒有打過招呼就貿然登門,會被視為一種不禮貌行為,因為俄羅斯人注重個人隱私。在取得聯(lián)系后,獲得主人邀請去家中做客盡量要準時到達,如果因為事情耽擱,可以晚一點到達,遲到十分鐘左右都不算不禮貌行為,但是不能不經過主人同意就提前到達,會被視為不禮貌。主客在見面之后,通常要擁抱或者握手,關系親密則會相互親吻。通常情況下,俄羅斯人在客廳招待來客,如果客廳不方便,在臥室招待客人的時候,客人不能隨意的坐在床上,因為這是一種不禮貌行為。臥室、客廳、食堂以及辦公室是不能吸煙的,需要在特定地點吸煙。同時,俄羅斯人更加直接,如果主人詢問客人有什么需要,客人要直接回答,如果客人沒有任何需求,主人也不會強加給客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不禮貌行為。當會客結束后,客人需要感謝對方的盛情款待,尤其要向女主人致謝,送客基本是送到房門,然后就會關好門,這并不是不歡迎的意思或者不禮貌的行為,是俄羅斯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二)通過詞匯教學導入文化知識
在語言教學中,詞匯可以充分體現(xiàn)不同語言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因此,在俄語教學中,教師要在教授一些具有地域文化色彩、風格色彩以及情感色彩的詞匯中,滲透相應的文化介紹,促進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更好的學習語言。例如在俄Z中,男人的名詞又代表陽性,女人的名詞又代表陰性,這是因為俄國也經歷過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受到封建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影響,婦女的家庭地位以及社會地位較低,男人認為婦女的責任就是從事簡單勞動和家務,因此,像一些醫(yī)生、工程師、發(fā)明家、地質學家等具有政治性和技術性工作,只有男人才可以從事。女人是不能從事這些職業(yè)的,因此,這些詞匯只存在陽性名詞。同時,俄語中的職業(yè)的名詞則有相對應的陰性名詞,例如女銷售員、男銷售員、女作家、男作家、女郵遞員、男郵遞員、女教師以及男教師等,在表示對方職務和職業(yè)的時候,要選擇相對應的名詞。這是由于俄國在經歷十月革命之后,俄國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婦女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擁有和男人相同的權利,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這些職業(yè)也想要與男人相同。但是在當前,如果在表達對方職業(yè)的時候采用陰性名詞,會讓對方感覺自己被蔑視或者瞧不起。
又例如在俄語和漢語中都有“竹”詞匯,雖然在概念相同,但是從兩個民族的文化分析,其含義卻具有鮮明差異。在漢語中,竹譽為有節(jié)氣、清高等文化含義,但是在俄語中也并沒有這層含義。又例如“狗”一詞,漢語中經常用狗形容一些令人討厭的物或者人,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急跳墻以及走狗等,但是俄羅斯人將狗視為寵物、朋友,家里都喜歡養(yǎng)狗,并且從來不吃狗肉,所以狗在俄語中沒有貶義。教師對這些可以體現(xiàn)俄羅斯文化背景的詞匯進行重點介紹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對詞匯的掌握和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加了解俄羅斯的社會以及文化。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俄語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與文化的結合,教師不能將教學局限于教材內容,要與文化背景充分融合,寓俄羅斯文化教學于大學俄語教學之中。在重點訓練學生詞匯、語法以及語音知識的同時,傳授并且介紹中俄文化差異,進而提高學生的俄語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逯忠華.寓俄羅斯語言文化于大學俄語教學之中[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2(08):191-192.
[2]齊秀君.俄羅斯文化國情知識與大學公共俄語教學[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4(04):59-60.
[3]劉玉寶,納?維?梅里尼科娃.俄羅斯文學教學中的文化觀照――對大學俄語專業(yè)文學教學的新思考[J].西伯利亞研究,2006(05):66-68.
[4]. “2009中國俄語年”系列活動報道之二: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舉辦俄羅斯語言文化節(jié)[J].中國俄語教學,2009(03):75.
論文關鍵詞:文化滲透;語言教學;跨文化意識;交際能力
我國英語教學的前期階段,其相關的文化滲透因為受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影響,始終徘徊于語言教學的邊緣而未得到應有的深入和發(fā)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類學和社會語言學開始并人到語言教學之中,特別是自上世紀末以來,許多英語教師開始意識到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及滲透,并且對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探究和認識。在我國英語專業(yè)課程目前已經把文化滲透視為語言教學任務之一。
一、文化滲透和英語教學
許多語言學家都在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Nida認為,“語言和文化是兩個象征性體系,我們用語言所說的一切都有意義,不論是指定意義,社會意義,外延意義,還是內涵意義。我們所使用的每一種語言形式都有其固定的含義,表達的是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含義,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且文化表達比語言表達更為寬泛”。由此看出語言和文化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意義隨文化的不同相應變化,而促成語言和文化的結合,一旦脫離了文化,語言表達會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會因無法理解而造成失誤。另一方面,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促進了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文化在我們頭腦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同時語言又是文化最顯著的表現(xiàn),所以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即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英語語言教學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幫助我們掌握一門語言,拓展知識面,將語言作為工具閱讀原版報刊、雜志、學術著作,吸取西方國家之先進經驗和技術以及寫文章和學術報告等;另一個目的是:幫助我們消除語言障礙,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研究外語和母語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提高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為了更有效地實現(xiàn)上述目標,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把目的語文化滲透于教學之中。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要想掌握英語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文化,只有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獲取文化知識,才能有效提高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是由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DelHymes率先提出來的,他就語言交際能力提出了四個參數(shù)作為基本框架: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可行性程度(degreoffeasi.bility)、合適性程度(degreofappropriateness)和表現(xiàn)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此概念的提出標志著語言學的巨大進步。交際能力是交流雙方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語言能力的再發(fā)展,但又比語言能力的內容更寬泛,更具體。盡管許多語言學家對文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已達成共識,那就是:除了基本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之外,文化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化滲透的內容
文化滲透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識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缺少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引起我們對語匯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的誤解,從而導致語義和語用失誤。總體而言,文化知識信息可直接從“formalcommunicativeapproaches”中獲得,這一方式是交流的自然產物,重在結果;而文化交流信息則主要通過“informalcommuniactiveapproaches”中逐漸獲得,這一方式重在過程。出生在特定文化氛圍并很自然地繼承了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會輕而易舉地理解其相互間的語言內涵和行為方式,而不致產生誤解。這就是一些英語本土人雖然受教育不多,也不甚了解他們自己的歷史、文學、藝術典故以及他們語言中的文法,但并不妨礙他們的日常交流和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因為他們始終生活在自己的語言環(huán)境中,他們知道如何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來恰當?shù)乇磉_自己。而盡管我們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英語國家的一些語言、歷史、地理以及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有時還是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來自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正常交流,這是因為英語是其第二語言。他們在使用第二語言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其母語思維方式的限制,因為其母語的思維方式及文化信息已經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腦,并在潛意識里無時無刻地影響他們,即使是在他們對另一種語言已經相當了解的情況下,也常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有時我們以為對方也用與自己同樣的方式進行思維,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常使我們的跨文化交流難以順利進行。
文化背景知識也是文化滲透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例如,習俗、宗教信仰、價值取向、語言表達習慣等,以減少文化沖突,擴展我們的知識視野,喚醒我們對所存文化差異的意識。另一方面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語匯的外延,為理解語言實際內容鋪平道路,對語言的主題做出準確的理解和反饋,幫助我們掌握語言并付以實踐和運用,以達到交流的目的。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知識;一是文化領悟力,而文化意識則將這兩方面連接起來。文化知識與文化領悟力之間的差別在于前者的目的是獲取目的語文化信息,后者在于理解和吸收目的語文化知識并在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順暢的交流。學習者需要認識到文化差異并解決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問題,直至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化知識著重于已獲得的知識,文化領悟力則側重個人能力。從內容上看,前者傳達文化知識信息,后者傳達文化知識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筆者在英國居住期間,曾與一位在英國攻讀病理學博士的中國留學生為鄰,她告訴我她學習英語近20年,早就能流暢地閱讀英文原版的醫(yī)學專業(yè)書籍和論著,但來英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除了簡單問候話語之外,很難與當?shù)赝马槙辰涣?,主要是無法理解有些話語的內涵意義。當與英國同事交流的時候,她常要求他們將所說內容寫在紙上加以解釋方能明白。她還發(fā)現(xiàn)用英語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確切思想,往往不知道說什么或如何表達,而且她所說的常常并不是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所以,當被問及她學習英語的年限時,她很不情愿告訴其真實情況,因為每到此刻她會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其實她的經歷在于她在獲取英語文化知識信息的同時,忽略了對文化交流信息的關注,加之交流機會的短缺而導致文化領悟力的欠缺,造成交流困難。這不能不說與我們國內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某些失誤不無關系。
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交流信息曾一度被忽略。問題歸納:(1)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語言學習的全部。此結果致使學生不但發(fā)出信息能力差,就連獲取信息能力也差,以致綜合交際能力低。(2)學習方法守舊,只見樹木不見林。受傳統(tǒng)學習法的影響,注意力只集中在詞、句的理解上,較少考慮語篇整體,重視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發(fā)出。(3)語言理解能力強。交流表達能力差。主要是跨文化理解能力較弱,缺乏社會實踐,當語言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障礙更顯突出。事實上,文化交流信息在英語教學中和文化知識信息的傳播同等重要。長遠來看,文化交流信息和文化知識信息有利于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為了提高交流能力,我們應該注重文化交流信息,提高文化領悟程度.因為學習語言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交流。
三、文化滲透教學的思路
(一)文化滲透的原則
盡管我國英語教師越來越意識到文化滲透的重要性,有時卻因考慮到第二語言文化與中國文化可能產生的沖突而躊躇不前。另一方面,雖然學生對英語語言及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依舊覺得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原則:
1.客觀性和真實性
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應注意語言在跨文化交際和英語教學中的真實性,同時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所以,有必要為學生理解、掌握目的語及文化設計提供真實、實用的教材和創(chuàng)造真實、客觀的文化氛圍,以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原則性與指導性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和文化知識的傳播,學生將不可避免地遇到目的語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們首先要有原則地理解目的語的政治含義和社會含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全面準確的認識。
3.實用性與可行性
從文化內容的角度而言,學生首先應關注交際文化知識,目的在于提高交際能力。就文化滲透的思路而言,可供參考的思路很多,只要學生能夠在實際運用中獲益就行,因為這對提高文化滲透之效果有益。另一方面,還要適時提高及豐富文化交流素養(yǎng),這需要教師的耐心和學生的恒心。
(二)語用失誤的識別
語用失誤主要指不當?shù)恼Z言運用,通常是由不同國家、地區(qū)和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所引起。
1.文化沖突引發(fā)的失誤
文化沖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和相應的表達技能而造成的。
筆者在英國時,一次圣誕聚會上曾聽到一位英國友人夸獎一位中國留學生:
“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
留學生立刻回答說:
“No.My dress isvery poorindesign”
此刻,英國友人面有一種尷尬的表情。這是因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而引起的留學生應答失誤。實際上,據(jù)筆者了解,這位留學生口頭所表達的意思與她內心的真實意圖并不一致。她內心因其服裝受到稱贊而感到高興,但為表示禮貌和謙遜口頭上卻予以否認,因為禮貌和謙遜一向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而英國人卻可能因對方對其贊揚所做出的反應誤解為其態(tài)度不夠真誠而感到尷尬,他會認為留學生的答話暗示著他連服裝鑒賞水平的能力都不具備。因此,有時語言的失誤是因為不符合對方的社會、文化規(guī)則而不被理解所造成,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了解對方文化差異的情況下造成語言形式選擇上的失誤。這種失誤與交流雙方的身份、語域、話題熟悉的程度都有關系。同樣是接待顧客,不同國家的商店,營業(yè)員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中國:您買點兒什么?(中國營業(yè)員接待顧客純粹從買賣的關系出發(fā))日本:歡迎光臨。(日本營業(yè)員把顧客當客人)美國:Can I help you?(美國營業(yè)員把顧客當作要幫助的對象)這是不同傳統(tǒng)文化的反映。通常我國視謙遜為禮貌,但西方人則認為謙虛沒什么值得稱道的,甚至認為謙虛是不誠實乃至虛偽的表現(xiàn)。當?shù)玫劫潛P時英國人常常喜歡說“Thank you.”或“I’mappreciatedtOhearSO.”等話語來表達對贊揚者的欣賞與感謝。我們因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常在得到贊揚時給予口頭上的否認。兩者其實都是為了禮貌,并認為各自的言行是得體的。這種情況因文化之差異,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問題,目的是要說明要想學好目的語并達到運用自如之目的,必須要了解目的語文化。以備在交流時遵循對方的交流規(guī)則。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為語言上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語言的使用必須遵循各自文化的規(guī)則。
2.不同觀念引發(fā)的失誤
西方人通常很忌諱被問及一些個人隱私。他們尊重個人隱私(包括個人的身份、年齡、收入、獨立性、自主選擇),突出個人主義,推崇競爭意識,善于挑戰(zhàn)和懂憬未來。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精神,提倡合作,追求平穩(wěn),繼承傳統(tǒng)。因此,“隱私”這一概念,我們與西方國家的理解存在差異。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詢問對方的年齡、工資、職業(yè)、婚姻狀況乃至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等,以示親切友好。但西方人則視這些問題為個人隱私,所以他們常為在中國遇到此類問題的被詢問而感到不悅。語言失誤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的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甚至造成交際失敗。語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叭绾握f”有時比“說什么”更重要。
筆者在英國高校學習時注意到一種現(xiàn)象:上課時英國學生遲到后,為尊重老師而不打斷老師的講課,不敲門也不喊報告而是靜靜走進教室落座。但在我國教師通常要求遲到的學生先敲門喊報告,在得到允許后,方可入座以此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在了解到文化差異后我們會明白遲到的中國學生為什么會打斷老師的講課而西方學生則徑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否則就會引起理解上的差異,即中國學生認為西方學生不尊重老師,而中國學生打斷老師講課的舉動又會被西方學生視為真正的不懂禮貌。實際上,兩者都是從各自的文化背景出發(fā)來表達他們對老師的尊重和禮貌,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現(xiàn)象可歸納為,要想實現(xiàn)成功的交際就必須順應交流雙方的文化差異,講究交際策略。而交際策略就是處理和應對在交流中所遇難題的技巧。這既是交流過程中必需的心理措施,也是縮小兩種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徑。英語學習者在交際中所產生的失誤多是由于缺乏對所學語言文化知識和交際策略的了解而產生的。所以英語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時要考慮到加強文化意識和講究交際策略。這些策略主要指歸避,避開可能引起尷尬和誤解的話題;寬容,理解不同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擱置,談話無須“較真兒”和“刨根問底”;調整,及時根據(jù)交流內容調整自己的思路以便交流能夠順利進行。
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及國際交流的需要。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跨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不僅能發(fā)揚和傳播我國本土文化,還可以引薦和學習外國文化,進行國際交流。為了提高跨文化意識,有必要了解和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因此.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變得必要且緊迫。
對跨文化意識的認識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對跨文化意識表面特征的認識;第二是對不同文化屬性特征的認識;第三是對相同文化屬性特征的認識;第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從各自學習角度的認識。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增強跨文化意識不妨考慮以下思路:
首先,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包括各種英文報刊、雜志、原文版小說、科幻乃至兒童讀物。這些讀物較容易理解吸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形成對第二語言及文化更成熟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學習英語語言及相關文化并不意味著忽視本土文化。因此,學習和研究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文化,有助于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加深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推動本土文化的發(fā)展。由此,注意區(qū)別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更清楚地了解和理解目的語文化,有利于提高對跨文化意識的整體認識。
第三,鼓勵學生參加諸如英文詩歌朗讀和背誦、英語口語比賽和辯論賽、英語節(jié)目表演,收看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節(jié)目及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得到他們在課堂或書本中學不到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語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