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主義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來源的群眾性特點
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社會下,很多群眾文化均來自群眾自身的生產生活實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優(yōu)秀的群眾文化都是根據群眾自身的一些經歷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說社會主義社會下的群眾文化植根于基層,來源于民間,而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的一大特點便是基層性和群眾性。也正是由于群眾文化具有這樣的特點,反映了現(xiàn)實中很多群眾文化的基本生活,才更加受到群眾的歡迎,并成為國人雅俗共賞的一項藝術。
2.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參與的廣泛性特點
在現(xiàn)實的群眾文化發(fā)展發(fā)展過程中,社會主義社會下的群眾文化展示出參與的廣泛性。首先參與的廣泛性體現(xiàn)在,參與群眾的數(shù)量和行業(yè)相對廣泛,由于很多群眾文化來自于民,因此,備受群眾歡迎,使得各行各業(yè)的人民群眾都非常喜歡這種文化活動,使得現(xiàn)實社會中參與群眾文化的人群較多;再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參與的廣泛性還體現(xiàn)在群眾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會受到所在地方地域、民族和氣候的客觀因素的影響。在進行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與演出的過程中,均會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因此說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具有參與的廣泛性的特點。
3.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內容的通俗性特點
在現(xiàn)實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多數(shù)的文化內容均來自于普通群眾,因此,群眾文化以其鮮活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讓群眾文化經久不衰,備受國人愛戴的另一個原因便是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內容具有通俗性的特點,由于其內容通俗易懂,即使沒有上過學不具備學科知識的老百姓依然能夠明白其中的內容,由于是群眾創(chuàng)造,于是其在說話內容,言語表達,內容選擇上均貼近于老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因此通俗性是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的另一大特點。
二、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的功能分析
1.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具有反映國家意志進行整治教育的功能
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對國人具有整治教育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群眾文化可以有效的傳遞國家的意志,反映國家建設的一些主張,并利用群眾文化自身備受世人喜愛,以及蘊藏豐富教育資源的特點,對國人進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再就是很多群眾文化蘊藏的樸素的民族情感在里面,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如端午節(jié)的龍舟和吃粽子便是對屈原精神文化的歌頌,無形中也倡導國人要愛國,也傳遞了國家的一些階級意志。以上兩點都說明了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國家下,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群眾文化發(fā)展的一定因素,便是群眾文化具有反映國家意志進行整治教育的功能,在群眾文化的傳遞過程中也將國家的一部分主張和意志傳遞給更多人,有利于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的穩(wěn)定發(fā)展。
2.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具有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消費,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其表現(xiàn)出的功能和作用有很多,其中豐富群眾的社會文化生活,讓老百姓在工作之余能夠享受到自身所喜愛的文藝節(jié)目,增加老百姓的精神修養(yǎng)和訴求,使其精神世界更加豐富發(fā)展。再就是現(xiàn)實的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在娛樂群眾的同時,也能夠促進消費,有利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群眾在進行必要的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無論是一次消費所需要的服裝、道具、交通運輸以及后勤保障等均需要花錢購買,即使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仍然存有二次消費,如飲料、香煙等等,這些物質的購買必然會促進地方消費的進行,使得地方稅收得以充盈,經濟得以發(fā)展。
3.社會主義社會下群眾文化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
在群眾文化中存有一個重要的載體,其便是節(jié)日文化。由于我國古代文化相對繁榮,因此,流于后世的節(jié)日文化也非常厚重。如中秋節(jié)、元旦、農歷新年、元宵節(jié)等等,每到節(jié)日都會舉國歡慶,舉行大型的文化活動,每家每戶都沉寂在幸福和歡樂之中。這無形中推動了民族愛國心和凝聚力的擴散和宣傳,有利于國家的長久、穩(wěn)定發(fā)展。
三、結束語
關鍵詞:人本主義 包裝設計 思維培養(yǎng) 藝術教育
隨著國家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及市場經濟的需求,包裝設計便應運而生,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一門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綜合性學科。相對于傳統(tǒng)的包裝設計理念,現(xiàn)代的包裝設計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整合、運輸、美化產品的手段。同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理念變化,對產品的包裝技術、包裝材料和包裝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一個有創(chuàng)意、別出心裁的包裝設計,并非偶然所得,而是經過合理的藝術思維培養(yǎng)。琢磨思考,長期實踐與探索中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那么如何培養(yǎng)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知道如何進一步學習實踐,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展現(xiàn)個性設計人才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本文從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出發(fā),將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和包裝設計藝術培養(yǎng)有機結合,以設計者為本來培養(yǎng)。以消費者為本來設計更好的使包裝設計融入自然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更具生命力的創(chuàng)新型設計隊伍。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義(Humanism)來源于拉丁文,其中含有人的、人類、人性、人文影響等意思。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將他們的觀念和見解擴展到教育教學領域,并形成別具風格的教學觀。在國內的教育發(fā)展中,也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人本主義的教學觀點,而今人本主義的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人性本位,即以人為本,學觀點,而今人本主義的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人性本位,即以人為本,根據人類自身發(fā)展特點,提出人本主義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能夠適應變化的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人和人在社會中的雙重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更體現(xiàn)出去尊重學生,培養(yǎng)自信心,發(fā)掘自身潛能,展現(xiàn)突出人性的價值。同時,結合教育內容及特點也融入以人為本的思想,包裝設計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流通到市場中去,究竟能否為人所認可、接受。都需要經過市場經濟的檢驗。所以,不但在對學生教育本身上引入人本主義的思想,更應根據實際傳授的內容,做到以人為本的思維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來滿足人類發(fā)展的需求。
二、藝術思維的培養(yǎng)狀況
包裝設計包含了設計領域的平面、文字、色彩、攝影等門類,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設計專業(yè)學科。為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設計隊伍,相關院校教師提出了很多的教學嘗試,其中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采用開放式、實踐式教學;有采用教企結合,使學生設計作品真正進入市場,同時也將市場的競爭機制滲透到教學中來的方法:有基于包裝的物質和精神功能兩方面考慮的教學方法,從審美觀念和精神功能出發(fā),與包裝的理化保護功能技術有機的結合;有采用個性化教學,主要培養(yǎng)和突出個性,尊重個性化傾向,創(chuàng)造出個性化的作品,這些方法都為包裝設計思維的培養(yǎng)起到了很好的促作用。
三、人本主義藝術思維在包裝設計中應用
1.以設計者為本來培養(yǎng)藝術思維
包裝設計的藝術思維是通過視覺語言來表現(xiàn)的,設計創(chuàng)意雖然不同于美術創(chuàng)作,但在藝術構思、個性表現(xiàn)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人”,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宰,依據自身的特點,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潛能發(fā)揮,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人本主義教學的立足點放在促進學習過程,促進人格的充分發(fā)展,設計在不斷創(chuàng)新,只有遵循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理論中汲取知識,從實踐中獲取經驗,來使藝術設計水平不斷提高。當然,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踐者在于教師,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成為平等的參與者、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主體,給予自由創(chuàng)作空間,從而教師在人本主義的教學中起到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的作用。美術教育家呂斯百先生說過:“藝術教育是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相信堅持以設計者為本來培養(yǎng)藝術思維的過程中,不斷融入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那將會為形成互教互學,共同創(chuàng)新,適應變化的發(fā)展型人才隊伍奠定基礎。
2.以消費者為本來培養(yǎng)藝術思維
近十年來,我國的包裝設計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包裝設計的水平也在經濟發(fā)展的帶動下不斷提高,包裝設計已經成為聯(lián)系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重要紐帶,給人們提供了多種生活方式的重要媒介。然而,包裝設計的成果能不能被認可,能否有良好的業(yè)績,都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包裝以其獨有的形象語言與消費者溝通,所以如何不斷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就成為設計者最為關注的問題。而以人為本的消費評價理念將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堅持根據消費的心理狀態(tài)波動,消費趨勢和潮流,迎合消費者的心理。例如,環(huán)境問題已成為目前消費者普遍關心的問題,那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不論從包裝材料、包裝風格上,還是在包裝的回收利用上做文章,力求保護、安全、節(jié)約去迎合消費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以消費者的立場出發(fā),鍛煉培養(yǎng)設計者的思維方式,便能在不斷的設計過程中適應時代變化。所以堅持以消費者為本來培養(yǎng)藝術思維,更能把握市場需求,創(chuàng)造更加人性化的產品包裝,才能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才能使產品的包裝在市場中很好的完成自身的物質和精神功能。
四、結論
1.通過分析人本主義藝術思維的概念,提出了在高校加強人本主義藝術思維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提出了兩種人本主義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以設計者為本來培養(yǎng)藝術思維,以消費者為本來培養(yǎng)藝術思維,更好地將藝術思維成果與實際有效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馬克思雖然沒有對“消費異化”概念作出界定,但他曾明確的闡述過生產、消費、需要以及人的本質的關系。他認為真正的生產與消費都應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都應當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消費異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提出的,他們繼承了馬克思的消費觀,并各自將“消費異化”的觀點進行了引申。馬爾庫塞提出了“虛假的需求”這個重要概念。他認為,凡是為了滿足虛假的需要而進行的消費都是異化的消費。但他卻未界定過什么是真正的需要,這給他的消費異化理論留下了令人詬病的漏洞。弗洛姆則認為,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具體的人的行為,包括我們的感覺、身體需要、審美感――這就是說,在消費中我們是實在的、有感覺的、有感情的、有判斷力的人;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有意義的、有人情味的、創(chuàng)造性的經驗。可見,他主要是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消費異化的,他強調人在消費過程中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
生態(tài)代表本?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是人們?yōu)榱搜a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chuàng)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xiàn)象。他認為消費異化是由勞動異化引起的,無節(jié)制的過度生產與消費最終會導致生態(tài)危機。
后代表讓?鮑德里亞則提出了符號異化理論,他認為在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再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注重其符號價值。人們通過擁有商品符號價值的高低來辨別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
從以上對消費異化概念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很多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了消費異化概念。我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消費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存的手段,同樣是人們彰顯個性的方式。人們消費商品時不止注重其使用價值,同樣注重其符號價值。但不管怎樣消費都應當有“度”,真正的消費應當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凡是只為了滿足欲望而進行的消費,把消費當作目的的消費都是異化的消費行為。
二、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成因
按照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社會制度的變化必然引起人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變化,當代中國社會消費觀念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消費異化正是對社會制度變化的一種反映和折射。而作為后發(fā)展國家的中國,其消費異化的成因又與西方消費社會不同,具體如下:
首先,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顯著提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推進,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從一個物質匱乏的社會變成了一個物質過剩的社會。在一個物質匱乏的社會,人們的消費只是滿足生存的手段,不可能出現(xiàn)消費異化現(xiàn)象。因此,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產生的前提。
其次,國家消費政策的指引。伴隨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提高,物質極大豐富,我國也開始出現(xiàn)內需不足、市場疲軟等問題。為此,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經濟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國民的消費價值觀產生影響。國家消費政策從抑制消費變成了鼓勵消費,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觀也開始從崇儉向崇奢轉變。
再次,人的精神危機。往往社會的轉型會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機。人們會出現(xiàn)價值的困惑,道德的失衡以及信仰的迷失。中國的社會轉型正在最艱難的時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建立但并不完善,市場的規(guī)則導致了人的價值觀被金錢觀所替代,而消費能力代替了生產能力成為證明人的價值的標準,這種錯誤的價值觀是導致消費異化的關鍵。
第四,廣告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殖民”與滲透。隨著當代中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當代中國廣告也逐漸的市場化、消費主義化。廣告從商品信息的提供者變成了符號意義的生產者以及新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伴隨著大型跨國廣告公司的入駐,廣告所傳播的消費主義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無人問津??梢?,廣告消費主義價值觀對我國國民消費價值觀的建立起著重大的作用,是導致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特點
與西方消費社會不同,中國屬于后發(fā)展國家,開始現(xiàn)代化的過程較晚。因此,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異化是改革開放后才慢慢開始出現(xiàn)的。我認為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消費異化程度不同,總體呈上升趨勢。
(1)消費異化程度與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消費異化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收入水平較高(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這些地區(qū)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高,有較多的金錢用于自由支配,加之大城市與國際接軌,消費場所多,消費主義價值觀念較為普及,國民的消費異化程度相對較高;反之,在貧窮山區(qū)的農民往往自給自足,收入有限,加之消費場所、娛樂設施少,因此不易發(fā)生消費異化現(xiàn)象。
(2)消費異化程度與社會階層結構有間接關系
陸學藝認為,當今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從“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結構,轉變?yōu)橛蓢液蜕鐣芾碚唠A層、經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科技專業(yè)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yè)服務人員、產業(yè)工人、農業(yè)勞動者和失業(yè)半失業(yè)人員等十個階層構成的社會階層結構。由于當代中國社會還不是典型的消費社會,因此我國還未出現(xiàn)明顯的消費分層現(xiàn)象。但往往社會階層地位較高的人更可能處于消費分層的上層,社會階層地位較低的人更可能位于消費分層的下層,而位于消費階層上層的人更易出現(xiàn)消費異化現(xiàn)象。
第二,未富先奢的異化消費。當代中國社會還在社會轉型期,社會階層結構仍呈階梯狀的金字塔結構,離現(xiàn)代化國家的“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相差很遠。在西方消費社會,消費的中、上層主要由白領階層構成,但由于當代中國特殊的社會階層比例結構導致了在消費階層的上層和中上層,藍領階層成員的人數(shù)曾超過白領階層成員人數(shù)。這就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又一大特點,未富先奢。
第三,青少年成為消費異化主力軍。青少年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前的艱苦歲月,并從小就受到西方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滲透,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成長。因此,青少年的消費行為更多地表現(xiàn)為感性消費、時尚消費、符號消費、浪費消費、從眾消費、面子消費等,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主力軍。
四、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
如前所述,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異化有著自己的表現(xiàn)形式,如面子消費、符號消費、炫耀性消費、奢侈品消費、時尚消費、超前消費、感性消費、浪費消費等。但深入分析便可知,蘊藏在這些異化消費形式背后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面子”心理。中國人由于受到傳統(tǒng)人際關系的倫理道德影響嚴重,比西方國家的人更易受到所處社會結構相關群體人的影響,更加在意別人對自身的看法與評價。因此,在消費過程中,往往為了爭臉、要面子和禮尚往來,而過分注重商品給他們帶來的符號價值?!懊孀酉M”是蘊含了中國消費文化的一種消費行為,但超出了正常范圍的“面子消費”,便是異化的消費行為,是極為不可取的。
炫耀性消費、奢侈品消費都是人好面子,為了顯示其經濟實力的異化消費形式,這些人往往把消費當作證明身份、地位的方式,而不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符號消費是指人們消費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追求商品被賦予的符號價值。人們購買廣告中的商品不僅是購買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同樣購買了它所屬品牌的文化。而超前消費是花今天的錢,享受明天的生活,很容易讓人在享受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的預算,過分脫離自己收入水平進行超前消費更會導致個人長期的入不敷出,增加人的精神壓力。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erism tendency questionnaire",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consumer psychology, consumer eval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erism questionnaire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er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ism;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umption behavior; consumption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西方消費主義思潮對我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社會生活產生了越來越深的影響,高職學生作為廣大青年中的一個群體,同樣受到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一些消費主義傾向,這給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對高職學生的訪談,編制了《高職學生消費主義傾向調查問卷》,該問卷通過消費觀念和行為、消費心理、對消費的評價、消費影響因素等方面來反映高職學生的消費主義傾向。
本研究以高職學生為被試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調查問卷985份,有效問卷971份。調查數(shù)據錄入后,使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對調查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文獻研究和實踐經驗,對高職學生消費主義傾向的特征進行了分析總結。
1 人口學變量數(shù)據統(tǒng)計
從被試的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等變量來看,男性占30.2%,女性占60.8%;大一的占59.5%,大二的占39.3%,大三的占1%;來自城市的占53%,來自農村的占36.7%,來自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占10.3%;獨生子女占63.7%,非獨生子女占36.3%。
從被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等變量來看,父親的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下的占34.6%,為大專的占37%,為本科的占22.2%,為研究生以上的占6.2%;母親的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下的占38.2%,為大專的占31.4%,為本科的占24.4%,為研究生以上的占6%;家庭年收入為5萬元以下的占25.9%,為5-10萬元的占32%,為10-15萬元的占28%,為15萬元以上的占14.1%;每月可支配費用為500元以內的占16.2%,為500-1000元的占32.8%,為1000-1500元的占32.7%,為1500元以上的占18.3%。
2 消費主義傾向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對高職學生的消費觀念和行為、消費心理、對消費的評價和消費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數(shù)據統(tǒng)計和分析,來反映高職學生的消費主義傾向。
2.1 消費觀念和行為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在消?M觀念和行為方面,考慮到社會贊許性,主要從高職學生對良好消費觀念和行為的認同和對不良消費觀念和行為的否認兩個方面來分析。調查數(shù)據顯示,高職學生在注重消費實用性、崇尚節(jié)儉消費、制定消費計劃等良好的消費觀念和行為方面的認同率偏低。在“我認為商品有沒有用才是最關鍵的”、“我消費時首先會考慮商品或服務的實用性”、“我通常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購物”、“我認為無論貧富都應該勤儉節(jié)約”、“我通常在消費之前會有一個詳細的計劃”、“我日常的支出主要用于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等問題中,被試的認同率分別只有37.4%、48.4%、32.6%、51.2%、32.1%、35.9%,認同率大部分不到一半。
調查數(shù)據顯示,高職學生在超前消費、品牌消費、享樂消費、奢侈消費、崇洋媚外消費等不良的消費觀念和行為方面的否認率偏低。在“我認為超前消費是未來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我認同那些花錢只為買品牌的現(xiàn)象”、“我消費時,品牌通常是我考慮的主要方面”、“我贊同不會掙錢就不會花錢的說法”、“我認同及時享樂的觀點”、“我的支出主要用于娛樂和享受”、“如果我有錢,我會愿意去購買一些奢侈品”、“我認為國外的東西比國內的要好”、“我認為消費是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等問題中,分別只有35.7%、48.5%、34%、37.1%、38.3%、39.8%、29.9%、32%、33.9%的被試表示否認,否認率大部分在三四成。
2.2 消費心理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在消費心理方面,調查數(shù)據顯示,高職學生對從眾性消費、盲目性消費、沖動性消費、隨意性消費等不成熟消費心理的否認率偏低。在“如果大家都去購買某件商品,我通常也會去購買”、“很多情況下,我購物只是因為喜歡購物的感覺”、“我經常會因為一時興起而去買一些沒有什么用處的東西”、“我的消費狀況受心情影響很大”等問題上,分別只有44.3%、40.9%、37.9%、27.3%的被試表示否認,否認率均不到一半。
2.3 對消費的評價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在對消費的評價方面,調查數(shù)據顯示,高職學生對消費良好評價的認同率偏低,對消費不良評價的否認率偏低。在“我對自己目前的消費狀況比較滿意”、“我認為自己的消費方式比較合理”兩個問題中,被試的認同率分別只有39.3%和39.7%,認同率均不到四成。在“我認為周圍很多高職同學存在過度消費現(xiàn)象”、“我認為高職學生屬于高消費群體”兩個問題中,只有32.8%和31.2%的被試表示否認,否認率均在三成左右。
2.4 消費影響因素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在消費影響因素方面,調查數(shù)據顯示,高職學生認為自身經濟狀況、自己的眼光、網絡環(huán)境、同伴和廣告等方面對自身消費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我的消費狀況主要取決于自己的經濟狀況”、“我消費時通常會相信自己的眼光”、“網絡環(huán)境對于我消費的影響很大”、“我的消費很大程度上受同伴影響”、“廣告對于我購物的影響作用很大”等問題中,分別有81.4%、79%、72.3%、61.7%、58.9%的被試并沒有否認這些因素對自身消費的影響。
3 人口學變量與消費主義傾向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等人口學變量與消費觀念和行為、消費心理、對消費的評價、消費影響因素等反映消費主義傾向的變量進行了相關分析。
(1)人口學變量與良好消費觀念和行為之間的相關分析。高職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注重消費實用性、崇尚節(jié)儉消費等良好消費觀念和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高職學生每月可支配費用與制定消費計劃這一良好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2)人口學變量與不良消費觀念和行為的相關分析。高職?W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超前消費、品牌消費、享樂消費等不良消費觀念和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高職學生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與崇洋媚外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高職學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奢侈消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3)人口學變量與消費心理之間的相關分析。高職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沖動性消費、盲目性消費、從眾性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高職學生每月可支配費用與隨意性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4)人口學變量與對消費的評價之間的相關分析。高職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認為高職學生存在過度消費現(xiàn)象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高職學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認為高職學生屬于高消費群體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5)人口學變量與消費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分析。高職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廣告對其消費的影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高職學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費用與同伴對其消費的影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高職學生家庭年收入與網絡環(huán)境對其消費的影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高職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與自身經濟狀況對其消費的影響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4 高職學生消費主義傾向的特征
(1)消費主義傾向明顯,對傳統(tǒng)消費觀念造成沖擊。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部分高職學生在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心理等多方面出現(xiàn)了消費主義傾向,他們對物質的追求遠遠高于滿足實際需求,對精神層面的追求相對不足,往往希望通過物質消費來證明自身的價值、獲得心理的滿足。這種消費主義傾向對崇尚勤儉節(jié)約、提倡艱苦樸素等傳統(tǒng)消費觀念造成了沖擊。
(2)消費觀念和行為扭曲,與現(xiàn)實狀況形成鮮明對比。部分高職學生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出現(xiàn)了扭曲,他們并沒有樹立一些良好的消費觀念和行為,例如,注重消費實用性、制定消費計劃等等;反而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和行為,例如,超前消費、品牌消費、享樂消費、奢侈消費、崇洋媚外消費等等。然而,大部分高職學生并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或家人定期給予的生活費,有些高職學生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有不少高職學生的家庭年收入和每月可支配費用都相對較低。不少高職學生在消費觀念和行為方面的扭曲與他們的現(xiàn)實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鍵詞】消費主義 “90后” 價值觀教育 路徑
消費主義及其價值觀概述
消費主義價值觀代表的主流價值體系是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其反映的社會思潮以物化的消費關系構建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實質是為資本主義再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財富。以消費為主體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國家的大力鼓吹下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fā)展方式,甚至是各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方式、觀念。而在這種消費模式、觀念的華麗外衣之下,隱藏著沖擊、瓦解非西方國家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①西方哲學認為,人的“理性”決定了人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這種需求以個人的利益實現(xiàn)為基礎,個人本位的利益超越于社會的利益而存在。而為了實現(xiàn)對欲望的滿足,可以毫無節(jié)制地揮霍資源。②價值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是“人們所利用的并表現(xiàn)了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物的屬性”③。價值觀則是作為社會一切關系總和的人對價值及其利用效度的認識,反映了人們對待利益的態(tài)度和原則。
中國的“90后”正在經歷價值觀發(fā)展、成熟時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面對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滲透,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90后”學生的思想導向和價值觀統(tǒng)領作用,積極地防御通過消費主義價值觀及其編織的生活模式、價值體系對“90后”學生的意識沖擊,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首要的、關鍵性的任務。
“90后”價值觀現(xiàn)狀、表現(xiàn)方式及發(fā)展特點
價值觀現(xiàn)狀。我國青年的核心價值觀在理想與現(xiàn)實取向上存在二元性、兼具時代價值觀邊緣性與中心性的雙重特征。④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0后”學生的價值觀與普通青年群體在現(xiàn)狀上有著共通性,但又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意味著該群體在價值取向上的個性化特點。
價值觀表現(xiàn)方式。第一,價值認知自由度大、隨意性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價值認知的目的是為了充分了解滿足主體對個體某種缺乏狀態(tài)的需要狀況,而這種需要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層次:
圖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及其價值取向圖示
從上圖對應的需求層次可以看出不同的價值導向對應的價值需求差異性?!?0后”學生在進行價值認知和需求判斷時,往往是以最為直接的、也最容易獲得的價值滿足為出發(fā)點,停留在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自我在功利層面的物質和生理需求,對社會道德價值的認可卻多停留在意識層面,缺少實際行動,價值轉化過程進行到道德價值便宣告停止,即出現(xiàn)價值取向的“斷鏈”。
第二,價值選擇復雜性。價值選擇是在面臨價值沖突時根據自身所處的價值環(huán)境,在價值認知的基礎上,對價值活動所作出的判斷、選擇、決策的全過程。價值選擇的矛盾來源于價值沖突,后者代表了不同文化和文明對人的價值觀的影響,這些影響根源于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性。⑤存在于“90后”學生價值觀念體系結構中的傳統(tǒng)文明、現(xiàn)代文明與后現(xiàn)代文明相互之間的激烈碰撞,既融合了物質與精神的沖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經濟與道德的沖突等通常意義上的價值沖突,又孕育出個體與整體、公平與效率等現(xiàn)當代社會代表意義上的價值沖突,在價值選擇上表現(xiàn)為突出的功利性和實用性。
第三,價值評價結果矛盾性。價值評價是價值主體對價值判斷和衡量的標準。對人的價值確立、維持或改變以及相應的社會態(tài)度和行為起著調控作用。價值評價的標準本身是客觀的,但由于對其標準的界定和認同是主觀的,因此,在衡量價值評價的標準時就容易出現(xiàn)偏差或不統(tǒng)一。具體體現(xiàn)在:一是價值評價標準與內容的脫節(jié),未認識到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能夠在追求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⑥就個體表現(xiàn)而言,體現(xiàn)為社會參與度不高,愿意享受孤獨;同時卻對公共事件、社會熱點表現(xiàn)出一定的關注,其趨向的價值評價的主客體之間存在隔離與脫節(jié),但并不是完全對立開來;二是價值評價標準實用范圍脫離當下的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忽略價值評價是一個歷史的、唯物的概念,淡化或脫離評價客體的時代背景,產生不客觀、不全面的評價,個體表現(xiàn)為評價標準不固定,時常變動,缺乏發(fā)展性。面對多種文化的沖擊,“90后”學生們的價值取向隨著價值標準的多元化而繁雜起來,致使他們在面臨多種選擇時容易誘發(fā)不良的價值傾向,在價值評價上表現(xiàn)出偏移性、不穩(wěn)定性。
價值觀發(fā)展特點。影響“90后”學生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有三個:家庭、學校、社會。在這三個因素中價值觀的發(fā)展形態(tài)從雛形逐漸走向成熟。經過長期的教化、教導和教育,三個外部因素分別對“90后”學生價值觀發(fā)展變化的具體作用以“傳授、灌輸—教化、引導—調整、揚棄”為特征體現(xiàn)出來。由于家庭環(huán)境是價值觀發(fā)展中的“首因效應”,學校環(huán)境是中介,社會環(huán)境是反饋,故價值觀發(fā)展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經過學校教育深化,在社會教育中提升。
內在環(huán)境是個人價值觀發(fā)展、形成、成熟所依賴的認知、分析、思維和評價能力,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分化、發(fā)展,當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自我認同感的增強實現(xiàn)同向發(fā)展時,個體價值觀的發(fā)展過程就伴隨其生理、心理發(fā)展不斷清晰和明確起來,人的價值觀也就在上述內外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從潛意識的模仿到自覺能動地學習再到改造演進漸進式地發(fā)展起來,其過程呈現(xiàn)動態(tài)性、社會性、實踐性。“90后”學生容易偏離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價值評價主體的價值取向由社會本位取向轉向個體本位取向;價值目標隨之轉向現(xiàn)實,從而出現(xiàn)道德下滑、價值評價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其影響因素呈現(xiàn)復雜化、多元化、沖突化。
消費主義價值觀及其對“90后”的影響
一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誘發(fā)“90后”過度追求新奇事物。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的價值屬性意義已經擴大化,由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信息而具備符號價值的屬性。該屬性被稱之為“符號”價值,⑦這種新穎的價值衡量方式及其量度都極大程度地迎合了青少年對社會新生事物獵奇般的需求和滿足。
二是傳導方式催化“90后”滋生錯誤的消費觀念。國家統(tǒng)計局在2012年初于某城市舉行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時發(fā)現(xiàn),2011年3月到7月,該地大學生人均消費達5170元;從消費水平分布情況看,消費在3000~5000元的占52%,6000元以上的占33%。而在麥肯錫公司提供的《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2010~2011年度官方報告》中,中國的奢侈品市場“低齡化”現(xiàn)象嚴重,45%的消費者年齡在1~34周歲,而對比同等消費層次的情況,西歐僅占22%。對名牌近乎狂熱的崇拜,已經讓大學生們在對物質的追求變得更為急切的同時也更為迷惑,不明白自己究竟追求什么,有的甚至認為僅是為了獲得同齡人的認可。
三是內在實質可能誘導“90后”產生價值觀危機。作為全球資本主義的制度性支柱,消費主義價值觀通過意識形態(tài)來改變人們的消費和生活觀念,從而借助文化的外衣實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全球擴張。⑧伴隨著消費主義在發(fā)展中國家的迅速擴散,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對這些國家中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產生于美國大眾文化土壤的本質決定消費主義在作為文化輸出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上潛在的“掠奪性”,這種強大的物質化的觀念帶有鮮明的“文化征服”色彩,而首先被吸引和影響的就是青年一代。其對青少年價值觀的誘導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就青少年個體而言,易誘發(fā)“模仿”心理,滋長貪圖享樂、以物質享受為核心的價值追求,造成精神的頹廢、空虛和意識的冷漠、麻木;另一方面對青少年群體而言,易誘發(fā)“從眾”心理,鼓吹以消費能力為象征性指標的社會地位上升假象,扭曲正常的價值發(fā)展路徑,造成群體的信仰缺失、社會的價值危機。
“90后”價值觀教育的路徑分析
青年價值觀深層次地反映和體現(xiàn)了國家、民族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未來走向⑨,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品質和影響力,而青年時期則是價值觀形成和穩(wěn)定的主要時期。在此階段,如何因勢利導,引導“90后”學生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吸取有益養(yǎng)分,在已有的價值判斷能力及價值選擇趨向上進行合理的重塑和構建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
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創(chuàng)造價值重構教育的“育”環(huán)境。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導向對“90后”的思想引領作用,堅持理想教育與信念教育雙向并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契合、開展“90后”學生價值觀引領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根據教育的層次與類別以及價值引導對人在不同時期的要求,將承擔教育主體責任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科學地劃分在價值觀引導、教育、凝練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教育的任務,有助于有效地開展價值引導教育,發(fā)揮不同環(huán)境和影響因素對價值導向的作用。在三個層面教育的銜接方面,尤其要注意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延續(xù)性、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遞進性,實現(xiàn)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在幼年—少年—青年價值觀發(fā)展上的協(xié)同性與互補性,同時要重視三個層面教育中對于主流文化的認同應當具備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而這種統(tǒng)一與契合需要以核心價值體系來總領和統(tǒng)帥。
第二,以實踐體驗增進價值引導實效,改革價值重構教育的“化”環(huán)節(jié)。根據“90后”學生價值實踐能力較弱、價值需求與價值選擇的能力并不匹配的特點,可采取一種“不經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串聯(lián)起來的相互關聯(lián)的教育場景,吸引“90后”學生參與價值“熏陶”和學習的環(huán)境,開展間接教育;在人文素養(yǎng)和公民道德教育中實施逐層推進式的價值觀教育,將其作為“90后”學生價值提升的有效方式。具體來說,從“90后”學生成長的情感需要、價值需求的訴求點出發(fā),激發(fā)他們參與價值實踐的興趣和動力,在辯論與討論中深入分析社會道德文化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出現(xiàn)的根源,培養(yǎng)其對主流價值觀念的教育認知,構建核心價值觀念培養(yǎng)的基礎。
第三,以個體差異為基礎實施分層指導,構建價值重構教育的“疏”渠道。社會分工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對事物認知的差異性都可能導致“90后”學生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迥然的不同,實施“差異化”、“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效果的必然選擇。據前文描述的需求層次圖,價值觀的差異主要集中在:不同群體的青年個體、同一青年個體在不同階段的價值、同一階段面臨主要價值選擇的不同取向都可導向不同的價值觀形成結果。解決上述“矛盾”關鍵有三個步驟:首先,認可現(xiàn)實化的價值觀念差異客觀存在,理性面對需采取具體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將教育理念的轉變融入思想;其次,按價值需求的不同層次合理設計對應的教育體系,按青年學生群體的不同價值趨向,為他們提供細致、人性化的教育、學習,實現(xiàn)價值需求與期望的對等;再次,在各體系中分解、細化價值選擇的前后關系因素,針對典型案例制定分層教育體系維度下的教育方案,在規(guī)范的前提下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靈活性和延續(xù)性。
第四,以教育主體價值實踐能力培育為目標,建立價值重構教育的“立”效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而價值引導重構教育的目的是解決青年在價值實踐中的困惑,使他們通過價值重構教育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價值觀體系,并能針對價值選擇做出合理的、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因此,在教育中應不僅將價值觀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授,更為重要的是教會“90后”學生掌握價值分析、判斷的方法,強調價值判斷、選擇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訓練和使用,⑩在價值實踐的過程中重視學習和深化價值理論的相關內涵,提高運用價值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較于國外在價值實踐教育方面的經驗,我國在此方面的教育起步相對較晚,還未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可供參考的模式和方法也較少,一方面可以從國外較為先進的價值實踐教育理論中尋找科學的養(yǎng)分,如借鑒和學習美國學校價值觀教育的相關方法,可為我國“90后”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國青年學生,尤其是“90后”學生群體在新的形勢下對價值教育偏向于實踐教育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具有吸引力的、適合該群體的教育方式,并逐漸形成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系統(tǒng)的教育方法及理論。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注釋
①趙玲:“消費維度中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影響與批判”,《政治學研究》,2011年第9期。
②柴婷婷,熱河木江·巴拉提:“現(xiàn)代消費主義的理性思考”,《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③[德]黑格爾:《歷史哲學》,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6年,第117頁。
④⑩金飛,孫泊:“文化多元視閾下青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⑤宋永平:“價值沖突的本質與表現(xiàn)”,《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⑥ 張慧琴:“關于人的價值評價中的幾種關系”,《鄭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